中医/方剂百科/清热剂
白虎汤

  白虎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白虎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义:本方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本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所致。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白虎汤的禁忌

  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白虎汤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或风寒热痹症。

  白虎加苍术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人参、粳米、苍术。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查看详情

人参百虎汤的功效与作用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竹叶6g,石膏50g,人参6g,麦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胃阴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烂,加石斛、天花粉清热养阴生津;胃火炽盛,消谷善饥,舌红脉数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效;气分热犹盛,可加知母、黄连,增强清热之力。

  方歌: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临,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养阴津。

  竹叶石膏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热,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义:本证多由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为主。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热;气短神疲、脉虚数为气虚的表现。

  方中竹叶、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呕为君药。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药。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为佐药。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为使药。

  竹叶石膏汤的禁忌

  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查看详情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甘草豉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栀子9克(劈) ,甘草6克(炙), 香鼓4克(绵裹)。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甘草,取200毫升,纳豉,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栀子甘草豉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气分热

  主治:栀子豉汤证,兼见少气者。

查看详情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栀子9克(擘) ,香豉4克(绵裹) 。

  用法: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栀子豉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除烦。

  主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方义: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栀子豉汤的变化方

  (1)本方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治前证兼少气者。

  (2)本方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治前证兼呕者。

  (3)本方除淡豉,加干姜,名栀子干姜汤,治伤寒误下,身热不去,微烦者。

  (4)本方除淡豉,加厚朴﹑枳实,名栀子厚朴汤,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

  (5)本方加大黄﹑枳实,名栀子大黄汤,治酒疸发黄,心中懊侬或热痛;亦治伤寒食复。

  (6)本方加枳实,名枳实栀子汤,治伤寒劳复。

  (7)本方加薤白,名豉薤汤,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下,伏气腹痛诸热证。

  (8)本方加犀角﹑大青,名犀角大青汤,治斑毒热甚头痛。

查看详情

清营汤

  清营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黄15g,元参9g,竹叶心3g,麦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

  用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加减: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熄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由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犹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方歌: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神不宁,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清营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方义:本证多由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疗以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为主。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阳气内归营阴,与热相结,故身热夜甚;营气通于心,热扰心神,故神烦少寐,时有谵语;邪热深入营分,则蒸腾营阴,使血中津液上潮于口,故本应口渴但不渴;若邪热出入营分,气分热邪未尽,灼伤血络,血溢脉外之征。

  方中犀角清解营分之热毒,故为君药。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清热养阴,又助清营凉血解毒,共为臣药。温邪初入营分,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营分之邪外达,此即“透热转气”的应用。黄连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热与血结。以上五味药为佐药。

  清营汤的禁忌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清营汤的附方

  组成:元参心、竹叶卷心、犀角(水牛角代替)、连心麦冬、莲子心、连翘心。

  用量:元参心9g,莲子心2g,竹叶卷心6g,连翘心6g,犀角(水牛角代)30g,连心麦冬9g。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发热,神昏谵语。

  方义:“宫”乃心之宫城,即心包。本方证乃温热之邪陷入心营,逆传心包所致,治疗以清心解毒,养阴生津为主。故原书用药特点是犀角取尖,余皆用心,意取同类相投,心能入心,即以清心包之热,补肾中之水,且以解毒辟秽。用于上证,可使心营热清,水火交融,热毒清解,心神得安。若与清营汤相较,则本方重在清心包之热,兼以养阴辟秽解毒,清营汤重在清营中之热,兼以透热转气,故所治各有不同。

  加减化裁:痰热盛,加竹沥、梨汁各25毫升;咯痰不清,加瓜蒌皮4.5克;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9克,荷叶6克,石菖蒲3克。

查看详情

清宫汤

  清宫汤

  方解:“宫”乃心之宫城,即心包。本方证乃温热之邪陷入心营,逆传心包所致,故原书用药特点是犀角取尖,余皆用心,意取同类相投,心能入心,即以清心包之热,补肾中之水,且以解毒辟秽。用于上证,可使心营热清,水火交融,热毒清解,心神得安。若与清营汤相较,则本方重在清心包之热,兼以养阴辟秽解毒,清营汤重在清营中之热,兼以透热转气,故所治各有不同。

  方论:本方所治属太阴温病。方中犀角、玄参清心解毒养阴为君;连翘、竹叶卷心以清心热为臣;莲子心、连心麦冬补养心肾之阴,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成清热养阴之功。

  清宫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元参心(9克),莲子心(2克),竹叶卷心(6克),连翘心(6克),犀角[水牛角代](30克),连心麦冬(9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痰热盛,加竹沥、梨汁各25毫升;咯痰不清,加瓜蒌皮4.5克;热毒盛,加金汁、人中黄;渐欲神昏,加银花9克、荷叶6克、石菖蒲3克。

  清宫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心解毒,养阴生津。

  主治:温病液伤,邪陷心包证。发热,神昏谵语。

查看详情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汤

  方歌: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质绛,凉血散瘀病可痊。

  方义:本证多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主。心主血,又主神明,热入血分,一则热扰心神,故身热谵语;二则破血妄行,血不循经,血溢脉外,故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三则热毒耗伤血中津液,血变粘稠,运行受阻,成瘀故见舌绛。方中苦咸寒之犀角,凉血清心解毒,为君药。甘苦寒之生地,凉血滋阴生津,一助犀角清热凉血止血,一恢复已失之阴血。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故为佐药。

  犀角地黄汤用法用量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替)30g,生地24g,芍药12g,丹皮9g。

  用法: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加减:若见蓄血,喜忘如狂者,邪热与血瘀互结,加大黄、黄芩,以清热逐瘀,凉血散瘀;郁怒而加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以清泻肝火;热伤血络,破血忘行之出血,加白茅根、侧柏炭、小蓟以凉血止血。

  犀角地黄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 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舌绛红,脉数。

  3.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运用:本方用于热入血分证。临床应用以各种失血,斑色紫黑,身热谵语,舌红绛,脉数为辨证要点。

  犀角地黄汤的禁忌

  阳虚失血、脾胃虚弱者忌用。

  犀角地黄汤文献摘要

  ①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吐血之因有三:曰劳伤,曰努伤,曰热伤。劳伤以理损为主;努损以去瘀为主;热伤以清热为主。热伤阳络则吐衄;热伤阴络则下血,是汤治热伤也。故用犀角清心去火之本,生地凉血以生新血,白芍敛血止血妄行,丹皮破血以逐其瘀。此方虽曰清火,而实滋阴;虽曰止血,而实去瘀。瘀去新生,阴滋火熄,可为探本穷源之法也。”

  ②《外台秘要》卷2录《小品方》:“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

查看详情

化斑汤

  化斑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石膏30克,知母12克,生甘草10克,玄参10克,犀角(可用水牛角代)60克,白粳米9克。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滓再煮一盅,夜一服。

  化斑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气凉血。

  主治:气血两潘之发斑。发热,或身热夜甚,外透斑疹,色赤,口渴或不渴,脉数等。

查看详情

神犀丹

  神犀丹

  方论:方中犀角、生地清心凉血;元参、花粉养阴生津;银花、连翘、黄芩清热泻火;紫草、板蓝根、金汁凉血解毒,菖蒲芳香开窍,豆豉宜泄透邪。诸药合用,共奏清营开窍,凉血解毒之功。

  神犀丹用法用量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1800克),石菖蒲(180克),黄芩(180克),真怀生地(绞汁500克),银花(500克),金汁(300克),连翘(300克),板蓝根(270克),香鼓(240克),元参(210克),花粉(120克),紫草(120克)。

  用法:各生晒研细,以水牛角、地黄汁、金汁和捣为丸,每重(3克),凉开水化服,日二次,小儿减半。

  神犀丹的功能主治

  功用:清营开窍,凉血解毒。

  主治:温热暑疫,邪入营血证。高热昏谵,斑疹色紫,口咽糜烂,目赤烦躁,舌紫绛等。

查看详情

清经散

  清经散

  方解:方中黄柏、青蒿、丹皮清热降火凉血;熟地、地骨皮清血热而生水;白芍养血敛阴;茯苓行水泄热。全方清热降火,凉血养阴,使热去则阴伤,血安而经自调。

  方歌清经散治经多早,清火滋水此方好,丹皮地骨黄柏芍,茯苓熟地嫩青蒿。

  清经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9克(酒炒),大熟地9克(九蒸),青蒿6克,白茯苓6克,黄柏1.5克(盐水浸炒)。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月经过多者,去茯苓,酌加地榆,茜草根以凉血止血;若经行腹痛,经行夹瘀块者,酌加炒蒲黄、三七以活血化瘀止血。

  清经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主治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可伴有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查看详情

清血养阴汤

  清血养阴汤用法用量

  组成:生地、丹皮、白芍、玄参、黄柏、女贞子、旱莲草。

  加减:若月经量少者,酌加熟地、丹参;潮热不退者,酌加白薇、地骨皮。

  清血养阴汤的功用主治

  功效滋阴清热,凉血调经。

查看详情

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

  方论: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之功。

  防己地黄汤用法用量

  组成:防己7.5克、桂枝22.5克、防风22.5克、甘草7.5克。

  用法:上四味药,以酒200毫升,渍12小时,绞取汁;用生地黄1千克熬煮,蒸1小时,绞取汁;以铜器将上二种药汁和匀,分二次服。

  防己地黄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凉血,祛风通络。

  主治:风入心经,阴虚血热,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脉浮;或血虚风胜,手足蠕动,瘈疭,舌红少苔,脉虚神倦,阴虚风湿化热,肌肤红斑疼痛,状如游火。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癔病、癫痫等证属阴虚热伏者。

查看详情

脏头丸

  脏头丸用法用量

  组成:槐子30克,牙皂2.1克,黄连120克,糯米75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用雄猪大肠1条,去油洗净,将前药入内,两头扎住,砂锅内煮烂、捣匀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0~70丸,米饮下。

  脏头丸的功用主治

  主治:肠风下血,脱肛。

查看详情

照水丹

  照水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朱砂15克,海螵蛸3克。

  制法:上二味,乳钵内细碾,水飞过,澄取;又用黄蜡少许熔化入药;待要用时,就火旋丸,如萝卜子大。

  用法:临睡时用1丸点入眼角,紧合眼睡着,次日用温汤洗下。未全退者,更用一服,极妙。用此药后,或更以所吃药与之,尤妙。

  照水丹的功效作用

  主治:治眼翳。

查看详情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

  方歌:清热解毒汤四味,黄芩黄柏栀子备,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发斑均可为。

  方义:本证多由火毒充斥三焦所致。治疗以泻火解毒为主。火毒炽盛,上扰神明,故见烦热谵语;血热忘行,故为吐血;血溢肌肤,故见发斑;热盛伤津,故见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数有力为热毒炽盛之症。方中黄连清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为君药;黄芩泻上焦之火,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二者为佐药。

  黄连解毒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连9g,黄芩6g,黄柏6g,栀子9g。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分二服。

  现代用法:水煎煮。

  加减:便秘者,加大黄泻下焦实热;吐血、衄血、发斑,加玄参、生地、丹皮以清热凉血;黄疸者,加大黄、茵陈清热祛湿退黄;疮疡肿毒者,加蒲公英、连翘以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的功效作用

  功效: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湿热黄疸;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运用:本方用于三焦火毒证。临床应用以大热烦躁,口燥咽干,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黄连解毒汤的禁忌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不宜久服、或过量服用,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黄连解毒汤的相关论述

  《肘后备急方》:“烦呕不得眠。”

查看详情

珍宝散

  珍宝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珍珠9克,硼砂、青黛各3克,冰片1.5克,黄连、人中白各6克(煅过)。

  用法:共为细末。掺患处。

  珍宝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口内诸疮。

查看详情

针头丸

  针头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川乌尖7个(去坏,干), 白僵蚕7个(去嘴、丝) ,硼砂10枚。

  制法:上为末,用猪胆汁调药,不令稀,摊在碗内,用荆芥、艾各30克,皂角小者1茎,烧烟,将药碗高覆熏之,常将药膏搅转,又摊又熏,皂角、荆芥、艾尽为度;再搜成块,油单裹定,入地中出火毒,冬两日夜,夏一日夜,秋一夜取出,丸如针头大。

  用法:每次1丸,点入眼中。

  针头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目赤,疼痛不可忍者。

查看详情

泻心汤

  泻心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当归、芍药、荆芥、麻黄、甘草,各一钱半。白术,三钱半。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薄荷少许,煎至一钟,去滓,不拘时温服。

  泻心汤的功效作用

  主治:火证通治。

  泻心汤的不同处方

  《金匮要略》卷中:泻心汤

  【药方名称】泻心汤

  【别名】三黄泻心汤(《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处方】大黄10克 黄连 黄芩各5克

  【功能主治】泻火解毒,燥湿泄热。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溲赤;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

  【用法用量】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50毫升,顿服之。

  【备注】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摘录】《金匮要略》卷中

  泻心汤的药理作用

  ①抗缺氧作用

  《四川中医》(1988;8:5):实验表明,本方水醇法提取液对常压下异丙肾上腺素、亚硝酸钠和氰化钾等引起的急性缺氧现象,有明显对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增强心肌耐缺氧能力、降低脑耗氧量、提高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以及减小整体细胞耗氧量有关。

  ②抗凝血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8;6:24):据实验,本方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抗凝血作用。认为可用于某些血管梗塞性疾病。

  泻心汤的的各家论述

  1.《金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自止矣。

  2.《金匮要略浅注》: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

  3.《金匮要略今释》: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充血也。

  4.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查看详情

甘草汤

  甘草汤

  【来源】《伤寒论》。

  【异名】温液汤(《千金翼方》卷十五)。

  【组成】甘草6克。

  【用法】上一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一日二次。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少阴咽痛,兼治舌肿。

  甘草汤的不同处方1

  【别名】阴毒汤、当归汤、阴毒甘草汤。

  【组成】甘草2分,升麻2分,当归1分,椒1分,鳖甲1两。

  【来源】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见《千金》卷九。

  【主治】阴毒,身重背强,蛰蛰如被打,腹中痛,心下强,短气呕逆,唇青面黑,四肢冷,脉沉细而紧数。

  【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服,温覆取汗;汗不出,汤煮更作也。

  【附注】阴毒汤(《千金》卷九)、当归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七)、阴毒甘草汤(《普济方》卷一三五)。

  甘草汤的不同处方2

  【药物组成】甘草(炙,锉)2两,栝楼根2两,麦门冬(去心,焙)2分,半夏(汤洗去滑7遍,晒干,麸炒)2两半。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方剂主治】胃热干渴。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用法用量】先以水2盏,淘小麦半合,煎至1盏半,去麦,下药末5钱匕,加大枣2枚(擘破)、生地黄半钱、生姜1枣大(拍破),再煎至8分,去滓温服,日2次。

  甘草汤的不同处方3

  【药物组成】甘草2两,干地黄2两,麦门冬2两,麻黄2两,芎藭3两,黄芩3两,栝楼根3两,杏仁50枚,葛根半斤。

  【处方来源】《千金》卷三。

  【方剂主治】在蓐中风,背强不得转动,名曰风痉。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1斗5升,酒5升,合煮葛根,取8升,去滓;纳诸药,煮取3升,去滓,分2服。1剂不愈、更合良。

查看详情

栀子金花汤

  栀子金花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连1钱,黄芩1钱,黄柏1钱,栀子1钱。

  用法:上以麻沸汤2升渍渍,须臾绞去滓,分2次温服。

  栀子金花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热毒内蕴;妊娠伤寒,发热大渴者。

查看详情

增明丸

  增明丸的用发用来

  组成:当归、芍药、川芎、熟干地黄、木香、连翘、甘草、槟榔各30克,山栀子、薄荷叶、黄芩各15宽,大黄60克,芒消23克,牵牛(轻炒,取头末)45克。

  制法:上药同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40丸,不拘时候,茶清下,或荆芥汤下,诸饮亦得,日进一二服。服经月余自觉功效。

  增明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眼目昏暗,翳膜遮睛,或眼见黑花,热泪时出,视物不明。

查看详情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饮

  方歌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玄参,犀角翘芍知桔梗,泻火解毒亦滋阴。

  方义:本证多由疫毒邪气内侵脏腑,外窜肌表,气血两燔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为主。清瘟败毒饮是由白虎汤、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其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较强。

  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胃是水谷之海,十二经的气血皆禀于胃,所以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石膏配知母、甘草,有清热保津之功,加以连翘、竹叶,轻清宣透,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再加芩、连、栀子(即黄连解毒汤法)通泄三焦,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诸药合用,目的清气分之热。犀角、生地、赤芍、丹皮共用,为犀角地黄汤法,专于凉血解毒,养阴化瘀,以清血分之热。以上三方合用,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此外,元参、桔梗、甘草、连翘同用,还能清润咽喉;竹叶、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导热下行。综合本方诸药的配伍,对疫毒火邪,充斥内外,气血两燔的证候,确为有效的良方。

  清瘟败毒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石膏大剂(180-240g),中剂(60-120g),小剂(24-36g),小生地大剂(18-30g),中剂(9-15g),小剂(6-12g),乌犀角大剂(180-240g),中剂(90-150g),小剂(60-120g),真川连大剂(12-18g),中剂(6-12g),小剂(3-4.5g),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竹叶、甘草、丹皮、黄连。

  用法:先煮石膏后下诸药。

  加减:若斑一出,加大青叶,并少佐升麻1.2-1.5克,大便不通,加生大黄;大渴不已,加石膏、天花粉;胸膈遏郁,加川连、枳壳、桔梗、瓜蒌霜。

  清瘟败毒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泻火。

  主治: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大热渴饮,头痛如劈,干呕狂躁,谵语神昏,视物错瞀,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可沉细而数,或浮大而数。

  运用:本方用于温疫热毒,气血两燔证。临床应用以大热渴饮,谵语神昏或发斑疹,或吐血、衄血,四肢或抽搐,舌绛唇焦,脉沉数为辨证要点。

  清瘟败毒饮的禁忌

  本方为大寒解毒、气血两清之剂,能损人阳气,故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弱者忌用。

  清瘟败毒饮的文献摘要

  ① 《疫疹一得》:此十二经泄火之药也。斑疹虽出于胃,亦诸经之火有以助之。重用石膏直入胃经,使其敷布于十二经,退其淫热;佐以黄连、犀角、黄芩泄心肺火于上焦,丹皮、栀子、赤芍泄肝经之火,连翘、玄参解散浮游之火,生地、知母抑阳扶阴,泄其亢甚之火,而救欲绝之水,桔梗、竹叶载药上行,使以甘草和胃也。此皆大寒解毒之剂,故重用石膏,先平甚者,而诸经之火自无不安矣。

  ②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本方为大寒解毒之剂。方中综合白虎、犀角地黄、黄连解毒3方加减,合为1方。白虎汤清阳明经大热,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黄连解毒汤泻火解毒,加竹叶清心除烦,桔梗、连翘载药上行。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救阴之功。

查看详情

增液解毒汤

  增液解毒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地30克,玄参12克,麦冬9克,石斛9克,沙参9克,丹参9克,赤芍9克,花粉9克,银花15克,连翘9克,炙鳖甲9克,炙龟版9克,生甘草6克。

  增液解毒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养阴增液,清热解毒。

  主治:治热毒伤营耗液所致的剥脱性皮炎及红皮症。

查看详情

皂角散

  皂角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皂角(去皮,捶碎,炼膏)1两,石菖蒲1两,樟柳根1两,赤小豆1两,黑豆1两,川乌(炮)1两,草皂(炮)1两,五灵脂半两。

  用法:上为末,以皂角膏为丸,每服20丸,盐酒吞下。

  皂角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肾脏风毒,腰脚生疮,大便风秘等。

查看详情

凉膈散

  凉膈散

  方歌: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热,中焦燥实服之消。

  方义:本证多由热毒火邪郁结于胸膈所致,治疗以泻火解毒,清上泄下为主。热邪灼伤津液,津液不能上承,故见唇焦,口舌生疮;火性炎上,故见面赤;热邪灼伤津液,无力行舟,故见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热毒火邪互结之症。

  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清透上焦之热,故为君药。黄芩清透上焦之热,清透胸膈之热;栀子清利三焦之热,通利小便,引火下行;大黄、栀子泻下通便;故为臣药。薄荷清利头目、利咽;竹叶清上焦之热;故为佐药。

  凉膈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川大黄、朴硝、甘草各600g,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300g,连翘1250g。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年龄加减服之。

  加减:若热结壅阻上焦,大便不燥者,去朴硝,加桔梗、石膏以清热凉膈。

  凉膈散的功效作用

  功效:泻火解毒,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焦邪郁生热证。面赤唇焦,胸膈烦躁,口舌生疮,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运用:本方用于上中焦邪郁生热证,临床应用以面赤唇黑,胸膈烦燥,口舌生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凉膈散的禁忌

  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凉膈散的文献摘要

  ①《成方便读》:以大黄、芒消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

  ②《医方集解》: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黄、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

  ③《古方选注》:薄荷、黄芩,从肺散而凉之;甘草从肾清而凉之;连翘、山栀,从心之少阳苦而凉之;山栀、芒消,从三焦与心包络泻而凉之;甘草、大黄,从脾缓而凉之;薄荷、黄芩,从胆升降而凉之;大黄、芒消,从胃与大肠下而凉之。上则散之,中则苦之,下则行之,丝丝入扣,周遍诸经,庶几燎原之场,顷刻为清虚之腑。

查看详情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饮

  方歌: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消。

  方义:本证多由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中焦,发于面部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为主。风热疫毒之邪攻于头面,故见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风热疫毒之邪,灼伤津液,故见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症。

  方中酒黄连、酒黄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药;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为臣药。玄参、马勃、板蓝根加强清热解毒;甘草、桔梗清利咽喉;陈皮理气散邪,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引药上行,为佐使药。

  普济消毒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15克,陈皮(去白)、甘草(生用)、玄参、柴胡、桔梗各6克,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3克,僵蚕、升麻各2克。

  用法:上药为末,汤调,时时服之,或蜜拌为丸,噙化。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可加酒大黄以泻热通便;腮腺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加川楝子、龙胆草以泻肝经湿热。

  普济消毒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而黄,脉浮数有力。

  运用:本方用于大头瘟病,临床应用以头面红肿焮痛,目不能开,舌红少苔,脉浮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普济消毒饮的文献摘要

  1.《东垣试效方》:“用黄芩、黄连味苦寒,泻心肺间热以为君;橘红苦辛,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泻火补气以为臣;连翘、黍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兰根味苦寒,马勃、白僵蚕味苦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新升麻、柴胡苦平,行少阳、阳明二经不得伸;桔梗辛温为舟楫,不令下行。”

  2.《成方便读》:“大头瘟,其邪客于上焦。故以酒炒芩、连之苦寒,降其上部之热邪;又恐芩、连性降,病有所遗;再以升、柴举之,不使其速下;僵蚕、马勃解毒而消肿;鼠、元、甘、桔利膈以清咽;板兰根解疫毒以清热;橘红宣肺滞而行痰;连翘、薄荷皆能轻解上焦,消风散热。合之为方、岂不名称其实哉!”

查看详情

仙方活命饮(清热剂)

  仙方活命饮

  方歌: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疮疡内消法。

  方义:本证多由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为主。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热痛;邪正交争于表,故身热凛寒;正邪俱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

  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清热解毒疗疮,故重用为君。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与白芷、防风相配,通滞散结,热毒外透;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未成之脓;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仙方活命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芷3g,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g,金银花、陈皮各9g。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加减:红肿痛甚,热毒重者,可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黄以泻热通便;血热盛者加丹皮以凉血;气虚者加黄芪以补气;不善饮酒者可用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此外,还可以根据疮疡肿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仙方活命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运用: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种疮疡肿毒。临床应用以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仙方活命饮的禁忌

  本方只可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断不可用;本方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应慎用。

  仙方活命饮的文献摘要

  ①唐宗海《血证论》卷8:“此方纯用行血之药,加防风、白芷,使达肤表;加山甲、皂刺,使透乎经脉。然血无气不行,故以陈皮、贝母散利其气,血因火结,故以银花、花粉清解其火。为疮证散肿之第一方。诚能窥及疮由血结之所以然,其真方也。第其方乃平剂,再视疮之阴阳,加寒热之品,无不应手取效。”

  ②《校注妇人良方》卷24:“治一切疮疡,未成者即散,已成者即溃,又止痛消毒之良剂也。”

查看详情

五味消毒饮(清热剂)

  五味消毒饮

  方歌:五味消毒疗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癸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方义:本证多由热毒壅滞于肌肤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消散疔疮为主。方中金银花、野菊花,清热解毒散结,金银花入肺胃,可解中上焦之热毒,野菊花入肝经,专清肝胆之火,二药相配,善清气分热结;蒲公英、紫花地丁均具清热解毒之功,为痈疮疔毒之要药;蒲公英兼能利水通淋,泻下焦之湿热,与紫花地丁相配,善清血分之热结;紫背天葵能入三焦,善除三焦之火。

  五味消毒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金银花15g,野菊花6g,蒲公英6g,紫花地丁6g,紫背天葵子6g。

  用法: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加减:热重,可加黄连、连翘之类清泄热毒;血热毒盛,加赤芍、丹皮、生地黄等,以凉血解毒;积液多、炎症包块大者,加败酱草、红藤、双花;腹痛甚者,加赤芍、丹皮、红花、乳香、没药;体质弱或内分泌失调者,加茯苓、生地;有尿频、尿痛、尿急症状者,加滑石。

  五味消毒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

  运用:本方用于疮疡初起证,临床应用以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以及痈疡疖肿,红肿热痛,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五味消毒饮的禁忌

  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阴疽肿痛者忌用。

查看详情

四妙勇安汤(清热剂)

  四妙勇安汤

  方歌:四妙勇安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加,清热解毒兼活血,热毒脱疽效堪夸。

  方义:本证多由湿热之毒,瘀而化热,瘀阻营血,热腐肌肉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为主。银花甘寒入心,善于清热解毒,故重用为主药,当归活血散瘀,玄参泻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配银花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用量亦不轻,共为辅佐。四药合用,既能清热解毒,又能活血散瘀,是治疗脱疽的良方。

  四妙勇安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金银花90g,玄参90g,当归60g,甘草30g。

  用法:水煎服,一连十剂。药味不可少,减则不效,并忌抓擦为要。

  加减:如湿热重者,加川柏、苍术、知母、泽泻;血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虎杖;气血两虚者,加党参、炙黄芪、生地、白术、鸡血藤。

  四妙勇安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

  运用:本方用于热毒炽盛之脱疽证,临床应用以患肢暗红微肿灼热,溃烂腐臭,疼痛剧烈,或见发热口渴,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四妙勇安汤的禁忌

  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查看详情

五福化毒丸

  五福化毒丸

  方义:方中连翘味苦气微寒,为疮家圣药,攻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以之为主药。生地、玄参、赤芍、青黛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桔梗、牛蒡子疏风清热,散结利咽;芒硝润燥软坚,泄热导滞,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护胃解毒,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消肿之效。

  五福化毒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水牛角浓缩粉、连翘、青黛、黄连、牛蒡子(炒)、玄参、地黄、桔梗、芒硝、赤芍、甘草。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2克(4丸),一日2~3次。

  五福化毒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血热毒盛,小儿疮疖,痱毒,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痄腮。

  五福化毒丸的禁忌

  1.忌辛辣、油腻食物。

  2.婴幼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脾虚易腹泻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1、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查看详情

温清饮

  温清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各4.5克。

  用法:上锉一剂,水煎,空腹时温服。

  温清饮的功效主治

  主治:妇人经行不住。

查看详情

猪肤汤

  猪肤汤

  方义:方中猪皮甘凉,含蛋白质、脂肪、角质等,尤以胶汁多,可以滋阴益血,滋润皮肤;白蜜甘凉,滋阴润燥,调脾胃,通三焦,泽肌肤。

  猪肤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鲜猪皮60克,白粉(米粉)50克,白蜜30克。

  制法:将猪皮用文火炖成浓汁,下白粉、白蜜熬成膏。

  用法:于空腹时服食20~30克,日服三次。

  猪肤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润肌肤,光泽头发,减少皱纹。

  主治: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

查看详情

驻车丸

  驻车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连360g,炮姜120g,当归180g,阿胶180g。

  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醋60ml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6~9g,一日3次。

  驻车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止痢。

  主治:用于久痢伤阴,赤痢腹痛,里急后重,休息痢。

  驻车丸的禁忌

  湿热积滞、痢疾初起者忌服。

查看详情

六神丸

  六神丸的用法用来

  组成:木香(湿纸裹煨)、黄连(去须)、神曲(炒)、川楝子肉、芜荑、麦蘖(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豮猪胆蒸热为丸,如麻豆大。

  用法:每服30~40丸,不饥不饱时服。

  六神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小儿诸疳。

  六神丸的不同处方1

  《雷允上诵芬堂方》:六神丸

  处方:珍珠粉、犀牛黄、麝香各4.5克,雄黄、蟾酥、冰片各3克。

  制法:各研细末,用酒化蟾酥,与前药末调匀为丸,如芥子大,百草霜为衣。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治咽喉肿痛或溃疡,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痈疽,疔疮。

  用法用量:每服5~10丸,每日二至三次。亦可外用。

  注意:孕妇慎用。

  摘录:《雷允上诵芬堂方》

  六神丸的不同处方2

  《活人方》卷四:六神丸

  处方:白术8两,肉果(面煨)2两,五味子(焙干)1两,粟壳(醋炒)2两,补骨脂(盐炒)4两,肉桂1两,吴茱萸(滚水泡浸,晒干,醋炒)1两。

  制法:醋糊为丸。

  功能主:治久服能使脾土健运,肾气固摄,阳升阴降,水道分利。主五泄,昼夜无度,滑泄不禁,精力虚惫,形神枯萎者。

  用法用量:每服2-3钱,空心姜汤送下。

  摘录《活人方》卷四

  六神丸的不同处方3

  《喉科心法》卷下引雷允上方:六神丸

  处方:关西黄1钱5分,上辰砂1钱5分(须镜面劈砂),杜蟾酥1分5厘(烧酒化),粗珍珠1分5厘,当门子1分5厘,百草霜5分。

  制法:上为细末,米浆为丸,如芥菜子大,以百草霜为衣,瓷瓶收贮,勿使泄气。

  功能主治:时邪疠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双单乳蛾;疔疮对口,痈疽发背,肠痈腹疽,乳痈乳岩,一切无名肿毒;小儿痰急惊风,肺风痰喘,危在顷刻。

  用法用量:每服5丸、7丸、10丸不等、视病势轻重服之;茶汤不能进者,每用10丸,以开水化开,徐徐咽下。重者再进1服。

  摘录《喉科心法》卷下引雷允上方

  六神丸的不同处方4

  《药奁启秘》:六神丸

  处方:犀黄钱半,濂珠钱半,麝香钱半,杜蟾酥钱半(酒化)。

  制法:上为末,米浆为丸,如芥子大,百草霜为衣。

  功能主治:一切痈疽痰毒。

  用法用量:每服5分。

  摘录《药奁启秘》

  六神丸的不同处方5

  《青囊秘传》:六神丸

  处方:乳香1钱,没药1钱,熊胆1钱,鲤鱼胆3个,硇砂1钱,狗宝1钱,元寸5分,白丁香49粒,蜈蚣3钱,黄占3钱,头胎男乳1合,腰黄1钱,扫盆1钱,真西黄1钱,白粉霜3钱,杜酥2钱,乌金石1钱。

  制法:上药各取净末,以鲤鱼胆、黄占溶化为丸。

  功能主治:时邪温毒,烂喉丹痧,喉风,喉痈,双单乳蛾;疔疮,对口,痈疽,发背,肠痈,腹疽,乳痈,乳岩,一切无名肿毒;小儿急慢惊风,危在顷刻。

  用法用量:每服10丸,开水化下。重者再进1服。

  摘录《青囊秘传》

  六神丸的不同处方6

  《普济方》卷三九一引《保婴方》:六神丸

  处方:芦荟3钱,大槟榔半两,血竭(别研)半两,使君子(另捣极细)半两,肉豆蔻半两(面裹烧熟,去面不用),京三棱1两。

  制法:上除京三棱外,为细末,用乌鸡1个,去肚肠净,将京三棱装在肚内,缝合煮熟为度。不用鸡肉,只用京三棱切作片子,晒干,同前药一处为细末,枣肉为丸,如黄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久患脾癖,面黄肌瘦,肚大腹胀;或有瘦虫,服诸药不效者。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温米饮汤送下,1日2次;或熬皂角子汤送下亦可。

  注意:忌一切肉、硬冷等物。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一引《保婴方》

  六神丸的不同处方7

  《古今名方》引雷允上方:六神丸

  处方:珍珠粉4.5g,犀牛黄4.5g,麝香4.5g,雄黄3g,蟾酥3g,冰片3g。

  制法:上药各为细末,用酒化蟾酥,与前药末调匀为丸,如芥子大,百草霜为衣。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主咽喉肿痛或溃疡,白喉,扁桃体炎,口疮,痈疽,疔疮,小儿高热抽搐。现亦试用于喉癌。

  用法用量:每服5-10丸,1日2-3次。亦可外用。

  注意:孕妇慎用。

查看详情

冰硼散

  冰硼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冰片、硼砂(煅)、朱砂、玄明粉。

  用法:吹敷患处,每次少量,一日数次。

  冰硼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热毒蕴结所致的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冰硼散的不良反应

  有文献报道:冰硼散致严重过敏性口腔炎1例,致腹部剧痛1例。

  冰硼散的禁忌

  1、本品为治疗热毒蕴结所致急喉痹、牙宣,口疮的常用中成药,若病属虚火上炎者慎用。

  2、本品含有辛香走窜、苦寒清热之品,有碍胎气,孕妇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戒烟酒,以免加重病情。

  4、方中含有玄明粉,药物泌入乳汁中,易引起婴儿腹泻,故哺乳期妇女不宜使用。

  5、本品含朱砂有小毒,不宜长期大剂量使用,以免引起蓄积中毒。

  6、急性咽炎,牙周炎、口腔溃疡感染严重,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查看详情

内消瘰疬丸

  内消瘰疬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夏枯草、玄参、大青盐、海藻、浙贝母、薄荷、天花粉、蛤壳(煅)、白蔹、连翘、大黄(熟)、甘草、地黄、桔梗、枳壳、当归、玄明粉。辅料为淀粉、蜂蜜。

  用法: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内消瘰疬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软坚散结。

  主治:用于瘰疬痰核或肿或痛。

  内消瘰疬丸的禁忌

  大便稀溏者慎用。

  孕妇忌用。

查看详情

牛黄上清丸

  牛黄上清丸

  方义:方中人工牛黄性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清热解毒之佳品,故为君药。菊花、连翘凉散风热,清热解毒;荆芥穗、白芷解表散风,消肿止痛;薄荷疏风清热,利咽解毒,诸药均有发散火邪之能,有“火郁发之”之意,故为臣药。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凉血消肿,能够清泻三焦实火;石膏清解阳明经实热火邪,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凉血活血,上行头部,祛风止痛;冰片疏散郁火,通关开窍,清利咽喉,聪耳明目,以助清上焦热邪,透发郁火,为佐药。桔梗轻清上浮,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之功。

  牛黄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人工牛黄、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

  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牛黄上清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泻火,散风止痛。

  主治: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牛黄上清丸的禁忌

  1、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者,应酌情减量。

  5、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及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3、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查看详情

清咽丸

  清咽丸

  方义:方中桔梗、寒水石为主药,以清热宣肺利咽。薄荷辛凉,散风透热,清利咽喉;青黛咸寒,清热泻火,凉血消肿,为辅药。诃子、乌梅酸涩性平,可敛阴止咳,兼生津开音,用于久咳、燥咳之音哑咽痒效佳;硼砂、冰片性寒,均可清热解毒,爽口利咽,消肿止痛;四药同用,既能主辅药清热消肿利咽,又能敛肺生津开音,固为佐药。甘草甘平,既能解毒利咽,又能调和诸药,为方之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咽,生津润燥之功。

  清咽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桔梗,寒水石,薄荷,诃子(去核),甘草,乌梅(去核),青黛,硼砂(煅),冰片。

  用法:口服或含化。小蜜丸一次6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清咽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咽。

  主治:用于声哑失音。

  清咽丸的禁忌

  1.孕妇忌服。

  2.忌食烟、酒、辛辣、油腻食物。

查看详情

上清丸

  上清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薄荷叶90克,硼砂15克,天花粉30克,夭竺黄15克,风化消、百药煎、防风、孩儿茶各30克,桔梗21克,甘草30克。

  用法:每服1丸,噙口中,徐徐化下。

  上清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散风,解毒,通便。

  主治:用于头晕耳鸣,目赤,鼻窦炎,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秘结。

  上清丸的注意事项

  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2.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服药后大便次数每日2到3次者,应减量;每日3次以上者,应停用并向医师咨询。

  4.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者,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5.小儿、年老体弱及脾胃虚寒者慎用,若需使用,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四黄膏

  四黄膏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连,大黄,黄柏,黄芩各等份。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加凡士林均匀搅拌成20%软膏。

  用法:外用。

  四黄膏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清肿止痛。

  主治:用于痈肿红热疼痛。

查看详情

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当归散

  方歌:眼眦赤黑变多般,小豆生芽曝令干,豆取三升归十分,杵调浆水日三餐。

  方义:1、《金匮玉函经二注》:“凡脉数则发热而烦。此热在血,不在荣卫,故不发热,但微烦尔。汗出者,以血病不与卫和,血病则恶烦,故欲默,卫不和则阳陷,故欲卧;腠理因开而津液泄也。三四日目赤如鸠眼者,热血循脉炎上,注见于目也;七八日目四眦黑者,其血凝蓄,则色变成黑也。若能食脓已成者,湿热之邪散漫,则毒血流,伤其中和之气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结成脓,胃气无扰,故能食也。用赤豆、当归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排脓,补血脉,用之为君;当归补血、生新去陈为佐;浆水味酸,解热疗烦,入血为辅使也。”

  2、《沈注金匮要略》:“用赤小豆去湿清热,而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养正,以驱血中之风;浆水属阴,引归、豆入阴,驱邪为使。斯治风湿流于肠胃而设,非狐惑之方也。”

  3、《千金方衍义》:“方以赤小豆清热利水,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佐当归司经血之权,使不致于散漫也。至于先便后血亦主,此方以清小肠流入大肠热毒之源,见证虽异,而主治则同也。”

  赤小豆当归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晒干)(150g),当归(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2g),浆水下,一日三次。

  赤小豆当归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排脓血,除湿热。

  主治:伤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肠痈便脓。

  运用:临床应用以腹痛便脓血,或大便下血,而伴有肌表热不甚、微烦欲卧、汗出、目四眦黑、能进食、脉数,为其辨证要点。先常用于疮疡,痈肿,尤对痔疮和直肠肛门周围脓肿,脓成者为宜;也适用于白塞氏综合征之会阴损伤等属于湿热下注者。

  赤小豆当归散的禁忌

  1、应用本方时,方中浆水至为重要,用之则有明显的清热作用。

  2、寒湿便血证者禁用。

  赤小豆当归散的文献摘要

  1、《金匮》:“主治伤寒狐惑,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眼,七八日目四眦黄黑,能食,脓已成;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

  2、《张氏医通》:“主治小肠热毒,流于大肠,先便后血,及狐惑蓄血,肠痈便脓。”

  3、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赤豆当归散”。方中当归用量原缺,据《千金》补。

查看详情

紫雪散

  紫雪散

  方义:方中石膏、寒水石、滑石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水牛角清心凉血,解毒安神;羚羊角凉肝息风止痉;麝香芳香开窍。以上共为君药。臣以玄参、升麻、甘草清热解毒,玄参并能养阴生津;朱砂、磁石重镇安神;木香、丁香、沉香宣通气机;芒硝、硝石泻热通便。诸药共奏清热解毒,止痉开窍之功。

  紫雪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芒硝(制),硝石(精制),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麝香,朱砂。

  用法:口服。一次1.5-3克,一日2次;周岁小儿一次0.3克,五岁以内小儿每增一岁,递增0.3克,一日一次;五岁以上小儿酌情服用。

  紫雪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止痉开窍。

  主治: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尿赤便秘。

  紫雪散的禁忌

  1.本品含朱砂,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2.运动员慎用。

  3.重症患者第一次加倍服用。

  4.本品久置后有少量可摇散的沉淀,摇匀后使用。

查看详情

自然铜散

  自然铜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柏15克(厚者),自然铜15克,细辛(去叶、土)7.5克,胡椒49粒。

  用法:上药生为细末。每遇头疼、头风发时,先含水一口,后用药0.5克搐鼻中,左疼左搐,右疼右搐,搐罢吐去水,口咬筷头,沥涎出为度。

  自然铜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头风疼痛至甚。(头痛)

  自然铜散的不同处方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四。

  【组成】自然铜、密佗僧各30克(并煅,研),甘草、黄柏各60克(并为末)。

  【用法】上四味,一处研细,收密器中。水调涂或干敷患处。

  【主治】恶疮,烧烫伤。

查看详情

导赤散

  导赤散

  方歌: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兼加竹叶尝;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方义:本证多由心经热盛移于小肠所致,治疗以清心养阴,利水通淋为主。心火循经上炎,故见心胸烦热、面赤、口舌生疮;火热之邪灼伤津液,故见口渴、意欲饮冷;心热下移小肠,故见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均为内热之象。方中生地甘寒,凉血滋阴降火;木通苦寒,入心与小肠经,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两药相配,滋阴制火,利水通淋,共为君药。竹叶甘淡,清心除烦,淡渗利窍,导心火下行,为臣药。生甘草梢清热解毒,尚可直达茎中而止痛,并能调和诸药,还可防木通、生地之寒凉伤胃,为方中佐使。

  导赤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各6g。

  用法:上药为末,每服9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加减: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阴虚较甚,加麦冬增强清心养阴之力;小便淋涩明显,加瞿麦、滑石之属,增强利尿通淋之效;出现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蓟、旱莲草凉血止血。

  导赤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

  主治: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冷饮,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运用:本方用于心经火热证,临床应用以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小便赤涩,舌红脉数为辨证要点。

  导赤散的禁忌

  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导赤散的文献摘要

  1、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心与小肠为表里也,然所见口糜舌疮、小便黄赤、茎中作痛、热淋不利等证,皆心移热于小肠之证。故不用黄连直泻其心,而用生地滋肾凉心,木通通利小肠,佐以甘草梢,取易泻最下之热,茎中之痛可除,心经之热可导也。此则水虚火不实者宜之,以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也。若心经实热,须加黄连、竹叶,甚者更加大黄,亦釜底抽薪之法也。”

  2、《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治小儿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冷之意,故合面睡。”

查看详情

增味导赤散

  增味导赤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干地黄(洗,晒)、木通、黄芩、生甘草、车前子(不炒)、山栀仁、川芎、赤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每服9克,入竹叶10叶,生姜3片,水煎服。

  增味导赤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血淋,血尿。

查看详情

皂刺大黄汤

  皂刺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皂刺、生川大黄各等分。

  用法用水、酒煎服。量小儿年岁大小,体质虚实,增减用量。

  皂刺大黄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儿脏毒便血初起,肛门肿痛者。

查看详情

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芩、麦门冬(去心)、地骨皮、车前子(炙)、甘草、柴胡各15克,石莲肉(去心)、白茯苓、黄耆(蜜炙)、人参各23克。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9克,用麦门冬10粒,水225毫升,煎取180毫升,去滓,水中沉冷,空腹时服。

  加减:发热,加柴胡、薄荷。

  清心莲子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心利湿,益气养阴。

  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湿热下注,遗精白浊,妇人带下赤白;肺肾亏虚,心火刑金,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

查看详情

泽泻汤

  泽泻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泽泻5两(15克),白术2两(6克)。

  用法:上药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分温再服。

  泽泻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用于耳源性眩晕

查看详情

泻青丸

  泻青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龙胆、大黄(酒炒)、防风、羌活、栀子、川芎、当归、青黛。

  用法:口服。一次7g,一日2次。

  泻青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肝泻火。

  主治:用于耳鸣耳聋,口苦头晕,两胁疼痛,小便赤涩。

  泻青丸的禁忌

  孕妇忌服。

  过敏体质者慎用。

查看详情

当归龙荟丸

  当归龙荟丸

  方义:方中龙胆草、芦荟、青黛、栀子清泻肝经实火,黄芩清上焦燥火,黄柏清下焦湿火,大黄通腑泻热,木香调气行滞,当归养血和血。诸药配合成方,共奏泻肝火,通大便之功。

  当归龙荟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酒当归、芦荟、青黛、酒大黄、龙胆(酒炙)、酒黄连、酒黄芩、栀子、盐黄柏、木香、人工麝香。

  用法: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当归龙荟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火通便。

  主治:肝胆火旺,心烦不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胁肋疼痛,脘腹胀痛,大便秘结。

  现代应用:现临床上常用于肝胆实火的胆道蛔虫病症,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及肝胆火盛的高血压病等。

  当归龙荟丸的禁忌

  孕妇禁用。

查看详情

左金丸

  左金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连600g,吴茱萸100g。

  制法:以上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左金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火,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查看详情

香连丸

  香连丸

  方义:方中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木香辛行苦降,善行大肠之滞气,与黄连相伍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香连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萸黄连,木香。

  用法:口服,一次3~6克,一日2~3次;小儿酌减。

  香连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化湿,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痢疾,症见大便脓血、里急后重、发热腹痛;肠炎、细菌性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现代应用: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肠炎;痢疾。

  香连丸的禁忌

  1. 孕妇慎用。

  2.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3. 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哺乳期妇女及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 服药3天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5.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6. 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7.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8.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戊己丸

  戊己丸

  方义:方中重用黄连,一者清泻肝火,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再者黄连且可清胃火,胃火降则其气自降,标本兼顾一举两得,故对肝火犯胃之呕吐吞酸尤其适宜。白芍和里缓急止痛。少佐心热疏利之吴茱萸取其下气之用,可助黄连和胃降逆;其性辛热,开郁力强,且又能制黄连之苦寒。本方清热与开郁并重,辛开苦降,肝胃同治,诸证自愈。

  戊己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连、吴茱萸(制)、白芍(炒)。

  用法:口服,一次3~6g,一日2次。

  戊己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肝火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灼热疼痛、口苦嘈杂,呕吐吞酸、腹痛泄泻。

查看详情

桔梗汤

  桔梗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桔梗3克,甘草6克。

  用法以水3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桔梗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肺利咽,清热解毒。

  桔梗汤的不同处方1

  [来源]《金匮要略方论》。

  [组成]桔梗(15克),甘草(30克)。

  [用法]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

  [功效]宣肺止咳,祛痰排脓。

  [主治]肺痈。咳而胸痛,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

  桔梗汤的不同处方2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桔梗(去芦)、贝母(去心、膜)、当归(去芦,酒浸)、瓜蒌子、枳壳(去瓤,麸炒)、薏苡仁(炒)、桑白皮(蜜水炙)、防己各30克,甘草节(生用)、杏仁(去皮、尖,麸炒)、百合(蒸)各15克,黄耆(去芦)4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服,不拘时。

  [主治]肺痈,心胸气壅,咳嗽脓血,心神烦闷,咽干多渴,两脚肿满,小便赤黄,大便多涩。

  [原文]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浓如米粥者为肺痈。桔梗汤主之。

  桔梗汤的不同处方3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

  [异名]桔梗半夏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组成]桔梗(锉细,微炒)、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陈皮(去瓤)各300克,枳实(麸炒赤黄)15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入生姜5片,同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功效]除痰下气,消痞散满。

  [主治]胸胁胀满,寒热呕哕,心下坚痞,短气烦闷,痰逆恶心,饮食不下。

  桔梗汤的不同处方4

  [来源]《圣济总录》卷九十。

  [组成]桔梗(锉,炒)3分,半夏(汤洗7遍去滑,姜汁炒)1两1分,白术3分,甘草(炙,锉)1分,桂(去粗皮)半两,芍药半两,玄参1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7分,去滓,下饴糖1分,空腹温服,夜卧再煎服

  [主治]虚劳,惊恐不安,夜不得眠。

  桔梗汤的不同处方5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组成]桔梗(锉,炒)2两,防葵半两,大黄(锉,炒)1两半,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49枚。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加芒消末半钱匕,空腹温服,如人行5-6里再服,日3次。

  [主治]臌胀。

查看详情

芍药汤

  芍药汤

  方歌:芍药汤内用槟黄,芩连归桂草木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方义:本证多由湿热塞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治疗以清热燥湿,调气和血为主。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

  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芍药30g,当归、黄连、黄芩各15g,槟榔、木香、炙甘草各6g,大黄9g,肉桂5g。

  用法:水煎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加减:苔黄而干,热甚伤津者,可去肉桂,加乌梅,避温就凉;如苔腻脉滑,兼有食积,加山楂、神曲以消导;如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增强解毒之力;如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丹皮、地榆凉血止血。

  芍药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运用:本方用于湿热痢疾,临床应用以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舌苔黄腻,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芍药汤的禁忌

  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芍药汤的文献摘要

  ①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夫痢之为病,固有寒热之分,然热者多而寒者少,总不离邪滞蕴结,以致肠胃之气不宣,酿为脓血稠粘之属。虽有赤白之分,寒热之别,而初起治法皆可通因通用。故刘河间有云: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二语足为治痢之大法。此方用大黄之荡涤邪滞,木香、槟榔之理气,当归、肉桂之行血;病多因湿热而起,故用芩、连之苦寒以燥湿清热;用芍药、甘草者,缓其急而和其脾。”

  ②《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而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查看详情

黄芩汤

  黄芩汤

  方义:方中黄芩苦寒,清热止利;芍药味酸,敛阴和营止痛;甘草、大枣和中缓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黄芩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芩6克,芍药6克,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以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日二服。

  黄芩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止利,和中止痛。

  主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身热口苦,腹痛下利。

查看详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芩9克 芍药6克 甘草6克(炙) 大枣12枚(擘) 半夏6克(洗) 生姜4.5克(切。一方9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伤寒,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而兼呕者。

查看详情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

  方歌: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方义:方中重用葛根,既能发表解肌,以解在表之邪,又能升清阳,止泻利,使表解里和。因里热已炽,故用黄芩、黄连以清里热,甘草协调诸药。共奏表里两解,清热止利之功。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葛根15克,甘草6克(蜜炙),黄芩9克,黄连9克。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800毫升,先煮葛根,减至600毫升,纳入诸药,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清里。

  主治: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心下痞,胸脘烦热,喘而汗出,口干而渴,苔黄,脉数。

  葛根黄芩黄连汤的各家论述

  1.《内台方议》: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降火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之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

  2.《伤寒附翼》: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纳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补中逐邪之法迥殊矣。

  3.《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药也。表证尚在,医反误下,邪入阳明之腑,其汗外越,气上奔则喘,下陷则利,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专治阳明之表,加芩、连以清里热,甘草以调胃气,不治利而利自止,不治喘而喘自止矣。又太阳表里两解之变法也。

  4.《古方选注》: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

查看详情

玉女煎

  玉女煎

  方歌: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为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方义:本证多由阳明气火有余,胃热耗伤阴精所致,治疗以清胃热,滋肾阴为主。阳明之脉上行头面,入上齿中,阳明气火有余,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耗少阴阴精,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为阴亏症状。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胃火,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故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玉女煎的用法用量

  组成石膏9-15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牛膝5g。

  用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火盛者,可加山栀子、地骨皮以清热泻火;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以增强清热凉血之功。

  玉女煎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运用:本方用于胃热阴虚证,临床应用以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为辨证要点。

  玉女煎的禁忌

  大便溏泄,脾胃阳虚者不宜使用。

  玉女煎的文献摘要

  ①《成方便读》:“人之真阴充足,水火均平,决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肾真阴不足,不能濡润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则燎原之势而为似白虎之证矣;方中熟地、牛膝以滋肾水,麦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阴,下滋肾水,能治阳明独胜之火,石膏甘寒质重,独入阳明,清胃中有余之热。虽然,理虽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胃火炽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虚火之证,亦宜改用生地为是,在用方者神而明之,变而通之可也。”

  ②《景岳全书》:“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如神。”

查看详情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

  方歌:白头翁治热毒痢,黄连黄柏佐秦皮,清热解毒并凉血,赤多白少脓血医。

  方义:本证多由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主。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故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不通则痛,故见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为热毒内盛之象。

  方中以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臣以黄连之苦寒,清热解毒,燥湿厚肠;黄柏泻下焦湿热,共奏燥湿止痢之效。秦皮苦寒性涩,收敛作用强,因本证有赤多白少,故用以止血,不仿芍药汤之大黄。四药并用,为热毒血痢之良方。

  白头翁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头翁15g,黄连6g,黄柏12g,秦皮12g。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以透表解热;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以调气;脓血多者,加赤芍、丹皮、地榆以凉血和血;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以消食导滞;用于阿米巴痢疾,配合吞服鸦胆子(桂圆肉包裹),疗效更佳。

  白头翁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运用:本方用于热毒痢疾,临床应用以腹痛,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白头翁汤的禁忌

  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白头翁汤的文献摘要

  ①江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

  ②《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查看详情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12枚。

  用法: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支饮胸满者。

  葶苈大枣泻肺汤的各家论述

  1.《千金方衍义》:“肺痈已成,吐如米粥,浊垢壅遏清气之道,所以喘不得卧,鼻塞不闻香臭。故用葶苈破水泻肺,大枣护脾通津,乃泻肺而不伤脾之法,保全母气以为向后复长肺叶之根本。然肺胃素虚者,葶苈亦难轻试,不可不慎。

  2.《删补名医方论》:肺痈喘不得卧及水饮攻肺喘急者,方中独用葶苈之苦,先泻肺中之水气,佐大枣恐苦甚伤胃也。

查看详情

清胃散

  清胃散

  方歌:清胃散中升麻连,当归生地丹皮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方义:本证多由胃有积热,热循足阳明经脉上攻所致,治疗以清胃凉血为主。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唇舌颊腮肿痛,牙龈腐烂等,皆是火热攻窜为害。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故易患牙宣出血等症。

  方用苦寒之黄连为君,直泻胃府之火。升麻清热解毒,升而能散,故为臣药,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与黄连配伍,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则阴血亦必受损,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血,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

  清胃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各6g,牡丹皮9g,黄连6g (夏月倍之),升麻9g。

  用法:上药为末,都作一服,水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

  加减:若肠燥便秘,加大黄以导热下行;口渴饮冷,加石膏,玄参,天花粉以清热生津;胃火炽盛之牙衄,加牛膝导血热下行。

  清胃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痛,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运用:本方用于胃火牙痛,临床应用以牙痛牵引头痛,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清胃散的禁忌

  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使用。

查看详情

泻黄散

  泻黄散

  方义:方中石膏、山栀泻脾胃积热为君;防风疏散脾经伏火为臣;藿香叶芳香醒脾为佐;甘草泻火和中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脾胃伏火之功。

  泻黄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藿香叶(21克),山栀仁(3克),石膏(15克),甘草(90克),防风(120克)。

  用法: 上药锉,同蜜、酒微炒香,为细末。每服一至二钱(3-6克),水一盏,煎至五分,温服清汁,无时。

  泻黄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目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泻黄散的禁忌

  1.胃阴虚有热者禁用;

  2.小儿先天不足,大脑发育不全,舌色淡白而弄舌者禁用。

查看详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头翁、 甘草、 阿胶各6克, 秦皮、 黄连、黄柏各9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1.4升,煮取500毫升,纳胶令消尽,分三次温服。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治痢,益气养血。

  主治:产后痢疾,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气血不足者。

查看详情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散

  方歌:防风通盛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方义:本证多由外感风寒,内有郁热所致,治疗以发汗达表,疏风退热为主。方中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川芎、当归、芍药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结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白术健脾而燥温。

  防风通圣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15g,石膏、黄芩、桔梗各30g,滑石90g,生甘草60g,荆芥穗、白术、栀子各7.5g

  用法:每服4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每日3次。病甚者,5-7钱至1两;极甚者,可下之,多服2两或3两,得利后,却当服3-5钱,以意加减。病愈,更宜常服,则无所损,不能再作。

  加减:涎嗽,加半夏半两(姜制)。

  防风通圣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汗达表,疏风退热。

  主治:风热郁结,气血蕴滞证。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

  运用:本方用于风热郁结,气滞蕴滞证,临床应用以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为辨证要点。

  防风通圣散的禁忌

  本方汗、下之力峻猛,有损胎气,虚人及孕妇慎用。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荆芥、麻黄、防风疏风解表,使在皮肤的风热之邪得汗而泄,但麻黄量不宜太大,少用即可。

  防风通圣散的文献摘要

  《医方考》:“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读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诸痛疡疮痒,皆属心火,故表有疥疮,必里有实热。是方也,用防风、麻黄泄热于皮毛;用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泄热于肺胃;用荆芥、薄荷、川芎泄热于七窍;用大黄、芒消、滑石、栀子泄热于二阴;所以各道分消其势也。乃当归、白芍者,用之于和血;而白术、甘草者,用之以调中尔。”

查看详情

苇茎汤(清热剂)

  苇茎汤

  方歌:苇茎花瓣苡桃仁,清肺化痰逐瘀能,热毒痰瘀致肺痈,脓成未成均胜任。

  方义:本方多由热毒壅肺,痰瘀互结,血败肉腐成痈所致,治疗以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为主。痰热壅肺,气失清肃则咳嗽痰多;《内经》说:“热盛则肉腐,肉腐则成脓”,邪热犯肺,伤及血脉,致热壅血瘀,若久不消散则血败肉腐,乃成肺痈;痈脓溃破,借口咽而出,故咳吐腥臭黄痰脓血;痰热瘀血,互阻胸中,因而胸中隐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痰热内盛之象。

  方中苇茎甘寒轻浮,善清肺热,故为君药。瓜瓣清热化痰,利湿排脓,能清上彻下,肃降肺气,与苇茎配合则清肺宣壅,涤痰排脓;薏苡仁甘淡微寒,上清肺热而排脓,下利肠胃而渗湿,二者共为臣药。桃仁活血逐瘀,可助消痈,是为佐药。方仅四药,结构严谨,药性平和,共具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效。

  苇茎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苇茎60g,瓜瓣60g,薏苡仁30g,桃仁24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得五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脓。

  加减:若肺痈脓未成者,宜加金银花、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脓已成者,可加桔梗、生甘草、贝母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苇茎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苇茎汤的文献摘要

  ①《成方便读》: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桃仁、甜瓜子皆润燥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

  ②《金匮要略论注》: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

查看详情

泻白散

  泻白散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除胃气,清泻肺热止咳喘,热伏肺中喘咳医。

  方义:肺气失宣,火热郁结于肺所致,治疗以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主。方中肺气失宣,故见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轻按觉热,久按若无,由热伏阴分所致)。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止咳平喘,为君药。地骨皮甘寒,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粳米,炙甘草养胃和中,为佐使药。

  泻白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泻白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运用:本方用于肺热喘咳证,临床应用以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泻白散的禁忌

  风寒咳嗽、肺虚喘咳不宜使用。

  泻白散的文献摘要

  ①王子接《降雪园古方选注》卷中:“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②《医方考》: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

  ③《古方选注》: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无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连、栀、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甘草、粳米,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查看详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9克,栝楼根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熬),甘草6克(炙)。

  用法: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温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和解散寒,生津敛阴。

  主治: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寒重热轻,神经官能症,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心烦;牡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

查看详情

五积散

  五积散

  方歌五积散治五般积,麻黄苍芷归芍齐,枳桔桂苓甘草补,川穹两姜半陈皮,发表温里活血淤,祛湿化痰兼顺气。

  方义:本证多由经腑中寒,营气壅遏,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所致,治疗以调中顺气,除冷风,化痰饮为主。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之邪,当归养血益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渗湿和脾气,半夏除痰燥湿邪,枳壳泻逆气以止吐,厚朴宽中州以止泻,桂暖血温营,苍术强脾燥湿,桔梗清咽膈,陈皮理胃气,甘草和解表里,调和诸药,生姜散寒邪,葱白通气。使表里两解,则脾胃调和,腹痛吐泻止,身疼发热除。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90g。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180g,苍术(米泔浸、去皮)720g,干姜120g,桔梗(去芦头)360g,厚朴(去粗皮)120g。

  用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

  加减:若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泻利清谷,加煨姜,盐;头痛体痛,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豆豉;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

  五积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散寒祛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

  运用:本方用于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证,临床应用以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为辨证要点。

  五积散的禁忌

  若患者热重于湿,壮热烦渴,舌苔黄腻,则不宜使用。

  五积散的文献摘要

  ①清·喻昌《医门法律》:“按此一方,能治多病,粗工咸乐用之。而海藏云:麻黄、桂、芍、甘草,即各半汤也;苍术、甘草、陈皮、厚朴,即平胃散也;枳壳、桔梗、陈皮、茯苓、半夏,即枳杏二陈汤也。又川芎、当归治血,兼干姜、厚朴散气。此数药相合,为解表、温中、泄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虽为内寒外感表里之分所制,实非仲景表里麻黄、桂枝、姜、附子的方也。”

  ②清·张璐《伤寒绪论》:“此方本平胃为主,参以二陈,专主内伤生冷;又合桂枝、麻黄,但少杏仁故兼治外感寒邪;加以四物去地,而合甘草、干姜,为治血中受寒之圣药;枳、桔、甘草并为清气治嗽;白芷一味为都梁丸,专走阳明而治风热头痛;桂、苓、甘、术换苍术以涤饮散邪,使饮半从表散;内藏小半夏茯苓汤,令未尽之饮乃从小便而驱之。古人以消食必先涤饮,发散必用辛温,此虽类集十余方而不嫌冗杂者,得辛温散邪之大旨也。但杂合复方,原不拘全用,如无血病,无藉芎、归;设不咳嗽,何烦枳、桔?若非头痛,都梁奚取?苟或有汗,麻黄安施?要在临床谛审出入,斯可与言复之妙用也。”

  ③清·汪昂《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活法者变而通之。”

查看详情

石膏汤

  石膏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豉9克(绵裹),栀子9克(擘),麻黄9克(去节)。

  用法:上七味,切。以水2升,煮取600毫升,一日分三次服。初服一剂小汗,其后更合一剂,分两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挛烦愦即愈。得数行利,心开令语,毒折也。

  石膏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泻火,发汗解表。

  主治:治伤寒病已八九日,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挛,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志昏愦,或时呼呻,脉滑数。

  石膏汤的禁忌

  服药期间,忌猪肉、冷水。

查看详情

栀子大黄汤

  栀子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栀子9克,大黄3克,枳实12克,豆豉10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栀子大黄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

查看详情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

  方歌:青蒿鳖甲知地丹,热自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方义:本证多由温病后期,阴虚邪伏所致,治疗以养阴透热为主。人体卫阳之气,日行于表,而夜入于里。阴分本有伏热,阳气入阴则助长邪热,故入夜身热;早晨卫气出于表,阳出于阴,则热退身凉;温病后期,阴液已伤,故见热退无汗。

  方中鳖甲咸寒,直入阴分,滋阴退热;青蒿苦辛而寒,其气芳香,清热透络,引邪外出。两药相配,滋阴清热,内清外透,使阴分伏热宣泄丽解,共为君药。即如吴瑭自释:“此方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生地甘寒,滋阴凉血;知母苦寒质润,滋阴降火,共助鳖甲以养阴退虚热,为臣药。丹皮辛苦性凉,泄血中伏火,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养阴透热之功。

  青蒿鳖甲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青蒿6g,鳖甲15g,细生地12g,知母6g,丹皮9g。

  用法:上药以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暮夜早凉,渴饮,去生地,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止渴;兼肺虚,加沙参、麦冬滋阴润肺。

  青蒿鳖甲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养阴透热。

  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运用:本方用于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临床应用以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青蒿鳖甲汤的禁忌

  阴虚易作动风者不宜使用。

  青蒿鳖甲汤的文献摘要

  ①《温病条辨》卷3:“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②《温病条辨》:青蒿鳖甲汤,用小柴胡法而小变之,却不用小柴胡之药者,小柴胡原为伤寒立方,疟缘于暑湿,其受邪之源,本自不同,故必变通其药味,以同在少阳一经,故不能离其法。青蒿鳖甲汤,以青蒿领邪,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寒邪伤阳,柴胡汤中之人参、甘草、生姜皆护阳者也,胃热伤阴,故改用鳖甲护阴,鳖甲乃蠕动之物,且能入阴络搜邪。柴胡汤以胁痛、干呕为饮所致,故以姜、半通阳降阴而清饮邪。青蒿鳖甲汤以邪热伤阴,则用知母,花粉以清热邪而止渴,丹皮清少阳血分,桑叶清少阳络中气分。宗古法而变古方者,以邪之偏寒偏热不同也,此叶氏之读古书,善用古方,岂他人之死于句下者,所可同日语哉。

查看详情

清骨散

  清骨散

  方歌: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方义:本证多由肝肾阴亏,虚火内扰所致,治疗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阴虚生内热,虚热蕴蒸,故见骨蒸劳热,心烦口渴;虚火上炎故见唇红颊赤;虚火迫津外泄,故见夜寐汗出;阴液亏损,无法濡养肌肤,故见形体消瘦。方中银柴胡清虚热,退骨蒸;地骨皮、胡黄连、知母内清阴分之热;青蒿、秦艽除肝胆之热;鳖甲滋阴清热,退骨蒸;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补肾而滋阴液,使骨蒸潮热得以清退。

  清骨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血虚者,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以养血;若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 、麦冬以润肺止咳。

  清骨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虚热,退骨蒸。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骨蒸劳热,低热日久不退,形体消瘦,唇红颧赤,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

  运用:本方用于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临床应用以骨蒸劳热,形体消瘦,困倦盗汗,或口渴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清骨散的禁忌

  若血虚者,加当归、熟地、白芍、生地以养血;若咳嗽,加桔梗、五味子、阿胶 、麦冬以润肺止咳。

  清骨散的文献摘要

  《医方集解》:“此足少阳厥阴药也,地骨皮、黄连、知母之苦寒,能除阴分之热而平之于内,柴胡、青蒿、秦艽之辛寒,能除肝胆之热而散之于表,鳖阴类而甲属骨,能引诸药入骨而补阴,甘草甘平,能和诸药而退虚热也。”

查看详情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荆芥(去梗)、贝母(去心)、天仙藤、前胡(去芦)、青皮(去白)、柴胡(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秦艽(去芦。洗)、鳖甲(去裙。醋炙),各一两;干葛二两(焙),白芷、肉桂(去粗皮)、羌活,各半两。

  用法: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稍热服,不拘时候,酒调亦得。

  秦艽鳖甲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养气血,调荣卫,解倦怠。

  主治:治男子、妇人气血劳伤,四肢倦怠,肌体消弱,骨节烦疼,头昏颊赤,肢体枯槁,面色萎黄,唇焦口干,五心烦热,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卧,梦寐不宁,神情恍惚,时有盗汗,口苦无味,不美饮食;及治山岚瘴气,寒热往来,并能治之。

查看详情

当归六黄汤

  当归六黄汤

  方歌: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固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方义:本证多由阴虚火旺所致,治疗以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为主。肾阴亏虚不能于心火,虚火伏于阴分,助长阴分伏火,迫使阴液失守而盗汗;虚火上炎,故见面赤心烦;火耗阴津,乃见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数皆内热之象。

  方中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当归六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生地黄、熟地黄、黄芩、黄柏、黄连各6克,黄芪12克。

  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服15g,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阴虚而实火较轻者,可去黄连、黄芩,加知母,以泻火而不伤阴;汗出甚者,可加浮小麦、山萸肉增强止汗作用;若阴虚阳亢,潮热颊赤突出者,加白芍、龟板滋阴潜阳。

  当归六黄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泻火,固表止汗。

  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运用:本方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临床应用以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当归六黄汤的禁忌

  本方养阴泻火之力颇强,对于阴虚火旺,中气未伤者适用。若脾胃虚弱,纳减便溏者不宜使用。

  当归六黄汤的文献摘要

  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1:“寤而汗出曰自汗,寐而汗出曰盗汗。阴盛则阳虚不能外固,故自汗;阳盛则阴虚不能中守,故盗汗。若阴阳平和之人,卫气昼则行阳而寤,夜则行阴而寐,阴阳既济,病安从来?惟阴虚有火之人,寐则卫气行阴,阴虚不能济阳,阴火因盛而争于阴,故阴液失守外走而汗出;寤则卫气复行出于表,阴得以静,故汗止矣。用当归以养液,二地以滋阴,令阴液得其养也。用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黄柏泻下焦火,令三火得其平也。又于诸寒药中加黄芪,庸者不知,以为赘品,且谓阳盛者不宜,抑知其妙义正在于斯耶!盖阳争于阴,汗出营虚,则卫亦随之而虚。故倍加黄芪者,一以完已虚之表,一以固未定之阴。”

查看详情

百合地黄汤

  百合地黄汤

  方歌:不经汗下吐诸伤,形但如初守太阳。地汁一升百合七,阴柔最是化阳刚。

  方义:本方证乃是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使心神不安及饮食行为失调所致。阴虚内热,扰乱心神,故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情志不遂致脾失健运,故意欲饮食复不能饮食,时而时而欲食,时而恶食;阴虚生内热,故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脉亦为阴虚有热之象。治宜养心润肺,益阴清热。

  方中百合色白入肺,养肺阴而清气热;生地黄色黑入肾,益心营而清血热;泉水清热利小便,诸药合用,心肺同治,阴复热退,百脉因之调和,病可自愈。

  百合地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百合七枚(擘)24g,生地黄汁一升24g。(200ml《中华名医方剂大全》)

  用法:以上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兼瘀浊闭塞清澈之脏证,可加胆南星、石菖蒲、郁金、茯神等。若肺燥或肺热咳嗽者,加麦冬、沙参、贝母、甘草等润肺止咳;心神不安者,加夜交藤,炒枣仁等宁心安神。

  百合地黄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养阴清热,补益心肺。

  主治:百合病之心肺阴虚内热证。症见神志恍惚,意欲饮食复不能食,时而欲食,时而恶食;沉默寡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有神灵;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舌红少苔,脉微细。

  运用:现在常用于神经官能症、癔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肺结核等属心肺阴虚内热者。临床研究表面,百合地黄汤在一定浓度时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百合地黄汤的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典》:“百合色白入肺,而轻气中之热,地黄色入肾,而除血中之热,气血同治,百脉俱清,虽有邪气,亦必自下,服后大便如漆,则热处之验也。”

  《千金方衍义》:“百合病若不经发汗、吐、下,而血热自汗,用百合为君,安心补神,能去中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但佐生地黄汁以凉血,血凉则热毒解而蕴结自行,故大便当去恶沫也。”

查看详情

百合知母汤

  百合知母汤

  方歌:病非应汗汗伤阴,知母当遵三两箴。渍去沫涎七百合,别煎泉水是金针。

  方义: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知母,清热生津,除烦润燥。该方的溶剂泉水特殊,古本草认为其具有益五脏,清肺胃,下热气,利小便功效。三者起补虚、清热、养阴作用。

  百合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百合七枚,知母三两。

  用法:百合水渍一夜,换水煎至减半,知母另煎减半去渣,合和再煎,分二次服。

  百合知母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主治: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加重,心烦口渴者。

  运用:本方证时以心肺阴虚内热,百脉失和,虚热加重为主要病机的病证。临床变现在百合病本证(百合地黄汤证)的基础上,更见心烦少寐,口燥口渴等症,即燥热尤甚,可用本方治之。现代常用于治疗百合病,失眠,乳腺病以及长期低热等情况。

  百合知母汤的禁忌

  百合知母汤煎法有特殊意义,仲景称之为合和后煎,即分别用泉水煎百合及知母,去渣,两药相合后再煎,这种煎法古时认为有调和阴阳作用。

查看详情

百合洗方

  百合洗方的用法用量

  组成:百合100克。

  用法:以水2升,渍百合一宿。洗身。洗毕食煮饼。

  百合洗方的功效主治

  主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百合洗方的禁忌

  服药期间,禁食盐豉。

查看详情

滑石代赭汤

  滑石代赭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百合7枚(擘),滑石9克(碎,绵裹),代赭石(如弹子大)1枚(碎,绵裹)。

  用法:上药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滓;别以泉水400毫升,煎滑石、代赭石,取200毫升,去滓,与前百合煎汁合和,再煎取300毫升,分温服。

  滑石代赭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养阴利水,和胃降逆。

  主治:百合病误下后伤阴,小便减少,气逆呕吐者。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