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术苓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方义: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两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运用: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附方1:异功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陈皮各6克。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证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满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附方2: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6克、半夏4.5克、陈皮3克。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证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附方3: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木香2克、砂仁2.5克、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2克、半夏3克、陈皮2.5克。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证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附方4:保元汤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均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兼燥湿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保元汤,以补气药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之证。
气血不足如何调理
组成:人参、 白术、 白茯苓(去黑皮)、 甘草(炙)、 肉豆蔻(面裹,煨,去面) 、白豆蔻(去壳) 、陈皮(去白) 、沉香、 枇杷叶(去毛) 、青皮(去白)、 丁香、 草豆蔻(去皮) 、木香、 藿香叶、 缩砂仁各等分。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1丸,空腹时用米汤化下,日进二服。
功用:益气健脾,温中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呕吐泄泻。
组成:黄芪3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二次作二次服,一日服2剂。
功效:补气,生津。
主治:气虚血弱,肢体劳倦,胸中烦悸,时常焦渴,唇口干燥,面色萎黄,不思饮食、或先渴而发疮疖,或病痈疽而后渴者,或卫虚自汗等。
组成:肾一具,远志、麦门冬、人参、五味子、泽泻、干地黄、桂心、当归、芎䓖各二两,黄芩、芍药、茯苓、鸡膍胵里黄皮各一两,生姜半斤,大枣、螵蛸廿枚。
用法:先用水斗半煮肾,取斗二升半(究竟是斗二升还是斗三升,仍在争议。),去肾煎药,取三升,去滓,分三剂服。
主治:肾气不足,消渴引饮,小便过多,腰背疼痛。肾虚腰酸,尿不定。
忌与生葱、芜荑、酢物合吃。
【药物组成】羊肾一具,人参、石斛、麦门冬、泽泻、干地黄、栝楼根、地骨皮各四两,远志、生姜、甘草、当归、桂心、五味子、桑白皮(一作桑寄生),茯苓各二两,大枣卅枚。
【处方来源】《千金》卷十九。
【方剂主治】肾气不足,小便数,吸嘘焦燆引饮,膀胱满急,消渴,夜尿。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斗半,煮肾取斗二升,去肾纳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剂服。
【药物组成】黄耆、甘草、芍药、麦门冬、人参、肉苁蓉、干地黄、赤石脂、地骨皮、茯神、当归、远志、磁石、枳实、防风、龙骨各一两,桂心、芎䓖各二两,生姜四两,五味子三合,半夏一升,白猪肾或羊肾一具,大枣卅枚。
【处方来源】《千金》卷七引《深师方》。
【方剂主治】风虚劳损挟毒,脚弱痹痛或不随,下焦虚冷,胸中微有客热,心虚惊悸不得眠,食少失气味,日夜数过心烦,迫不得卧,小便不利,又时复下。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二斗煮羊肾,取汁斗二升,纳诸药,煮取四升,分五剂服。
方论:凡热病久入下焦,消烁真阴,必以复阴为主。其或元气亦伤,又必兼护其阳。三才汤两复阴阳,而偏于复阴为多者也。
组成:人参9克; 天冬6克; 干地黄15克。
用法:上药用水1升,浓煎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加减:欲复阴者,加麦冬、五味子;欲复阳者,加茯苓、炙甘草。
功效:补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温日久,寝卧不安,不思饮食,元气阴液两伤者。
药性分析:方中主药乌鸡性味甘平,主阴虚发热,虚劳羸弱;鹿角胶性味干咸,善助阴中之阳;人参、黄芪、山药性味甘温而平,重在益气健脾;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即四物汤)补血养血活血;麦冬、生地、制鳖甲、银柴胡、丹参性味甘咸寒,有滋阴退热,清凉散瘀,清心除烦之效;鹿角霜、桑螵蛸、煅牡蛎、芡实性味咸甘平,既能宁神定志,又能收敛;在大补气血,填精益髓诸药中,又配以香附疏泄肝气,理血中之气,以防补之过急致气滞阴凝之痹。诸药融温补、滋阴、敛涩、调和等法为一方,具有阴中求阴、阳中求阴的功效。
组成:乌鸡(去毛爪肠)、鹿角胶、鳖甲(制)、牡蛎(燔)、桑螵蛸、人参、黄芪、当归、白芍、香附(醋制)、天冬、甘草、地黄、熟地黄、川芎、银柴胡、丹参、山药、芡实(炒)、鹿角霜。
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2次。
功用:补气养血,调经止带。
主治:气血两虚,身体瘦弱,腰膝酸软,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忌辛辣、生冷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
6、伴有赤带者,应去医院就诊。
7、服药1个月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钟乳粉12克(旋入),丁香(不见火),人参(去芦),肉豆蔻(面襄煨),白茯苓(去皮)各60克。
用法:上药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沸汤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补脾止泻。
主治:脾虚泄泻。
组成:人参(去芦)、甘草(炙)、白茯苓(去皮)、白术(去芦)、陈皮、半夏各等分。
用法: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不拘时服。
功用:健脾补气,和中化痰。
主治:治脾胃虚弱,面黄体瘦,或久患疟痢,不思乳食,或呕吐泄泻,饮食不化,或时患饮食停滞,或母有前症,致儿为患。
《嵩崖尊生》卷八: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草、神曲、山楂、麦芽。
【功能主治】脾弱。方食已即困欲卧。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嵩崖尊生》卷十五: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炙草、柴胡、黄芩。
【功能主治】脾虚唇动。
【摘录】《嵩崖尊生》卷十五
《医门八法》卷二: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党参5钱,白术3钱,茯苓2钱,炙草1钱,陈皮1钱,法夏1钱,乌梅5个。
【功能主治】健脾,暖肾,敛肝。主痰饮。
【用法用量】生姜3片,大枣2个为引,送服四神丸1钱5分。
【各家论述】治痰饮者,健脾、暖肾、敛肝,盖缺一不可矣。宜六君子汤重加乌梅,送四神丸。六君子汤健脾者也,四神丸暖肾者也,乌梅敛肝者也。此筹思再四,曾施而已效者也。
【摘录】《医门八法》卷二
《回春》卷三: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去芦)1钱,白术(去芦)1钱,茯苓(去皮)1钱,白芍(炒)1钱,山药(炒)1钱,当归1钱,藿香5分,砂仁5分,莲肉10粒,乌梅1个,半夏(姜汁炒)8分,陈皮8分,甘草3分,炒米100粒。
【制法】上锉1剂。
【功能主治】久病胃虚呕吐。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徐徐温服。
【摘录】《回春》卷三
《回春》卷二: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7分,白术(去芦)1钱,白茯苓(去皮)1钱,陈皮1钱,半夏(姜汁制)1钱,香附1钱2分,木香5分,砂仁5分,甘草3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食厥。因过于饮食,胃气自伤,不能运化,致昏冒者。
【用法用量】先用姜、盐汤多灌,探吐之后,服六君子场。
【摘录】《回春》卷二
《片玉痘疹》卷八: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炒)、白茯苓、甘草(炙)、黄耆(炙)、陈皮、半夏、神曲(炒)、木香、砂仁、升麻(酒炒)。
【功能主治】痘疮起发之后,能食而泄泻者。
【用法用量】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片玉痘疹》卷八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半夏曲、没石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脾虚胃弱,生风多困。
【用法用量】水7分盏,加冬瓜子少许,同煎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德生堂方》: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黄耆、白茯苓、甘草、山药各等分。
【功能主治】助脾进食,辟邪气。主伤寒汗、下之后,将见平复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如渴,加干葛、乌梅;大便自利,加陈皮、厚朴、砂仁、肉豆蔻;余热,加银柴胡。
【摘录】《普济方》卷一四七引《德生堂方》
《嵩崖尊生》卷八: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耆、炙甘草、枣仁。
【功能主治】年高不寐。
【摘录】《嵩崖尊生》卷八
《得效》卷五: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甘草、白茯苓、白术、肉豆蔻(湿纸裹,煨熟,锉碎,以厚纸盛,压去油)、诃子(煨,去核)各等分。
【制法】上为散。
【功能主治】脏腑虚怯,心腹胀满,呕哕不食,肠鸣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3钱,加生姜3片,红枣2个,水煎服;或为末,热盐汤调服亦可。
【摘录】《得效》卷五
《济生》卷七: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橘红半两,半夏(汤泡7次)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甘草(炙)半两。
【功能主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枣子1个,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济生》卷七
《杨氏家藏方》卷六: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别名】六物汤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陈橘皮(去白)、人参(去芦头)、白术、白茯苓(去皮)、半夏(汤洗7遍,切作片子)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服燥药不得者;痰气上攻,头眩日晕,呕吐,胸膈不快;及痰疟潮作,寒热往来,头痛不止。
【用法用量】六物汤(《普济方》卷一六四)。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六
《丹溪心法》卷四: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砂仁、陈皮(一方加半夏)。
【功能主治】脾胃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普济方》卷三十七引《德生堂方》:六君子汤
【药方名称】六君子汤
【处方】人参1两半,白术1两半,白茯苓1两半,当归1两半,黄耆1两半,白扁豆1两半,甘草1两半。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便血不止,脾胃虚寒,饮食不进,身体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2-3钱,米饮调下,1日3次。
【摘录】《普济方》卷三十七引《德生堂方》
组成: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2克,陈皮2.5克,半夏3克,砂仁2.5克,木香2克。
用法:上加生姜6克,水煎服。
功效:益气补中,化痰降逆。
主治:治脾胃气虚,痰饮内生,呕吐痞闷,不思饮食,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组成:细辛、续断、皂荚、石南草、泽兰、厚朴、乌头、莽草、白术各60克,蜀椒90克,杏仁23克(去皮)。
用法:上十一味,切。以酒渍一宿,加炼成猪脂2千克,铜器中煎三上三下,膏成绞去津,拔去白发涂药,十日效。
主治:治头发早白及毛发不生。
组成:人参(切,去顶)、茯苓(去皮)、白术、陈皮(锉)、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同煎至10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功用:健脾理气。
主治:治脾胃虚弱,中焦气滞,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方义:本证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气虚,清阳下陷所致。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纳运乏力,故见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脱垂等;清阳陷于下焦,郁遏不达则发热;气虚腠理不固,阴液外泄则自汗。
方中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故为君药。配伍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为臣药。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补气养血;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共为佐药。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协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共为佐使。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组成: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用法: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加减: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功效: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①脾虚气陷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
②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运用:本方用于脾虚气陷证,临床应用以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脉虚,脱肛,子宫脱垂为辨证要点。
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①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② 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1:“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胰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
组成: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功用:补脾胃,益肺气。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1.泄泻兼有大便不通畅,肛门有下坠感者忌服。
2.服本药时不宜同时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
3.不宜喝茶和吃萝卜以免影响药效。
4.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5.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患者及孕妇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本品宜饭前服用或进食同时服。
7.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8.服药2周后症状未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9.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调节胃肠运动:本方煎剂小剂量对肠管有兴奋作用,能解除肾上腺素对肠管的部分抑制;大剂量则抑制肠管的收缩,并能拮抗氯化钡和毛果芸香碱引起的肠管收缩,能增强肠管对水和氯离子的吸收。
2.改善代谢:该方治疗脾气虚之肠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治疗前,患者尿中肌酐、尿酸、尿素氮均明显低于正常值,治疗后明显升高,并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流变学的指标。
组成:人参3克,黄耆9克,甘草2克,肉桂1.5~2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加生姜1片,煎至150毫升。不拘时服。
主治:主痘疮气虚顶陷者。
《观聚方要补》卷一: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桂枝6克,白术、人参各3克,黄誊2.5克,当归2.5克,生附子2克。
【功能主治】主中风虚脱,卒然昏迷,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肾气易动而燥者,加芍药、地黄。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一
《种痘新书》卷十二: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炙耆3钱,人参1钱5分,炙草7分,川芎1钱,肉桂1钱,白术1钱。
【功能主治】痘顶陷皮薄而软者。
【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气不行,加木香。
【摘录】《种痘新书》卷十二
《痘疹仁端录》卷十一: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黄芩、阿胶、杜仲。
【功能主治】妇女出痘脓期。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痘疹仁端录》卷十一
《玉案》卷五: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石斛1钱,巴戟天1钱,人参1钱,白茯苓1钱,黄柏7分,柴胡7分,甘草7分,地骨皮7分,黄连1钱2分,荆芥6分,知母6分,升麻6分。
【功能主治】赤白带下,久久不愈,气血亏损。
【用法用量】加大枣2枚,水煎,空心服。
【摘录】《玉案》卷五
《外科正宗》卷四: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人参1钱,黄耆1钱,白术1钱,甘草3分。
【功能主治】助脾健胃。主痘痈出脓之后,脾胃虚弱,脓清不敛者。气血虚弱,痘痈留经络中,发无定处肿不红。
【用法用量】《金鉴》有当归一钱。
【摘录】《外科正宗》卷四
《易简方便》卷四: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肉桂2钱,生耆4钱,生甘草1钱。
【功能主治】阴疽。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易简方便》卷四
《片玉痘疹》卷三: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人参、黄耆、甘草、牛蒡子、木香、防风、白芷、青皮、官桂、当归、生地、麦冬、桔梗、连翘。
【功能主治】补气。主血虚气实,血至而气不至,痘起发四周红活有水色,中心顶陷不起者。
【用法用量】上以大枣、莲肉、糯米为引,水煎,空心服。
【摘录】《片玉痘疹》卷三
《医学集成》卷三: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苍术、黄柏、当归、独活、灵仙、加皮、防己、牛膝、姜、酒。
【功能主治】内因湿热,致成湿脚气,肿而又红。
【用法用量】热盛,加芩、连。
【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博爱心鉴》卷上: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别名】参耆汤、参耆饮、保元丹
【处方】人参1钱,黄耆3钱,甘草1钱,肉桂5分至7分。
【功能主治】补气温阳,滋养益气,扶弱补虚。主元气虚弱,精神倦怠,肌肉柔慢,饮食少进,面青(白光)白,睡卧宁静,痘顶不起,浆不足,及有杂证。气血不足,婴儿怯弱,痘毒内陷,面色苍白,气陷久泻,肢体无力,肺脾虚弱,恶寒自汗。
【用法用量】参耆汤(《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参耆饮(《简明医彀》卷六)、保元丹(《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注意】血热毒壅之火证禁用;禁忌生冷。
【各家论述】1.《博爱心鉴》: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耆,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巅危。
2.《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参、耆非桂引道,不能独树其功;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亦不能绪其条理。
【摘录】《博爱心鉴》卷上
《会约》卷十二:保元汤
【药方名称】保元汤
【处方】熟地3-5钱,枣皮2钱,山药1钱半,菟丝子(炒香,捣碎)2-3钱,五味3分,益智仁(酒炒)1钱,附子1钱半,肉桂1-2钱。
【功能主治】补阴固涩。主肾虚无火而下焦滑遗者。
【用法用量】水煎,空心服。
虚滑遗甚者,加金樱子(净肉)2钱,或加乌梅2个;兼大便溏泄,加骨脂、吴茱萸之属。
【摘录】《会约》卷十二
组成:人参(6克),茯苓(12克),炒白术(12克),甘草(3克),藿香叶(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
用法: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或水煎服。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生津。
主治:脾胃虚弱,津虚内热证。呕吐泄泻,肌热烦渴。消渴中气亏虚证。
方义:方中人参、黄耆、白术、甘草补益脾胃之气;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温;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升阳,清热除湿之功。
组成:黄耆60克,半夏(汤洗,脉涩者用)、人参(去芦)、甘草(炙)各30克,独活、防风、白芍药、羌活各15克,橘皮12克,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泽泻(不淋勿用)、白术各9克,黄连3克。
用法:每服9克,加生姜5片,大枣2枚,用水45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早饭、午饭之间温服。
主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小便颊数;兼见肺病,洒淅恶寒,惨惨不乐,面色恶而不和者。
举元煎用参、芪、术、草益气补中,摄血固脱,辅以升麻升阳举陷,适用于中气下陷,血失统摄之血崩、血脱证。
组成:人参(10-20克),炙黄芪(10-20克),炙甘草(3-6克),升麻(4克),白术(3-6克)。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温服。
加减:如兼阳气虚寒者,桂、附、干姜俱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一个,或文蛤七八分。
主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等证。
1.妊娠小便不通:黄某某,怀孕8个月,近半个月来尿频而少,渐至点滴不通,曾治未效。今小便点滴不通已两天,少腹胀急疼痛,弯腰曲背,坐卧不安,频频登厕而不便,气短乏力,头晕目眩,舌质淡,脉虚缓。治以举元煎加味:黄耆18g,党参15g,白术9g,桔梗9g,升麻4.5g,甘草3g。二剂一日服。翌日复诊,药后小便得通,少腹胀急疼痛等症顿除,仍服上方二剂而愈。
2.先兆流产:陈某某,女,25岁。妊娠三月,因用力举物而致腰酸,小腹坠痛,阴道见红,血量较多,经注射黄体酮和止血剂不显。证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靡,舌淡苔薄,脉沉细滑。治以举元煎加味:红参10g(另煎,和冲),黄耆20g,焦白术10g,杜仲10g,续断10g,桑寄生10g,阿胶12g(烊化),艾炭10g,升麻6g,炙甘草3g,苎麻根30g。服3剂,症情改善,续服3剂,出血即止,腰酸坠痛亦除。
3.崩漏:董某某,女,45岁,经崩26天,时而量多如冲,头晕,肢倦神疲,面色(白光)白,舌淡胖大,苔薄白润,脉细促。治以大剂举元煎加味:炒党参30g,炙黄耆50g,炒白术30g,升麻炭6g,炒白芍15g,黄明胶15g(烊冲),艾叶炭5g,仙鹤草30g,炙甘草5g。三剂血止。
4.恶露不尽:姚某某,女,29岁。产后已临三月,恶露时多时少,时浓时淡,淋漓难尽,神疲肢倦,脉细,舌胖苔薄黄。治以举元煎加味:党参15g,白术15g,炙黄耆20g,升麻炭5g,荆芥炭5g,益母草30g,地榆炭15g,炒黄芩10g,炙甘草5g。服四剂,恶露尽。
方歌:生脉麦冬五味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方义:本证多由温热、暑热之邪耗气伤津所致,治疗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为主。肺主皮毛,暑伤肺气,卫外失固,津液外泄,故汗多;肺主气,肺气受损,故气短懒言、神疲乏力;阴伤而津液不足以上承,则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或虚细,乃气阴两伤之象。
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故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故为臣药。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医方集解》说:“人有将死脉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至于久咳肺伤,气阴两虚证,取其益气养阴,敛肺止咳,令气阴两复,肺润津生,诸症可平。
组成:人参9g,麦门冬9g,五味子6g。
用法:长流水煎,不拘时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方中人参性味甘温,若属阴虚有热者,可用西洋参代替;病情急重者全方用量宜加重。
功效:益气生津,敛阴止汗。
主治:①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气短懒言,咽干口渴,舌干红少苔,脉虚数。②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干咳少痰,短气自汗,口干舌燥,脉虚数。
若属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阴未伤者,均不宜用。久咳肺虚,亦应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者,方可使用。
《医学启源》:“补肺中元气不足。”
《内外伤辨》:“圣人立法,夏月宜补者,补天真元气,非补热火也,夏食寒者是也。故以人参之甘补气,麦门冬苦寒泻热,补水之源,五味子之酸,清肃燥金,名曰生脉散。孙真人云:五月常服五味子,以补五脏之气,亦此意也。”
《医方考》:“肺主气,正气少故少言,邪气多故多喘。此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象。人参补肺气,麦冬清肺气,五味子敛肺气,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毕矣。名曰生脉者,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故名之。东垣云:夏月服生脉散,加黄芪、甘草,令人气力涌出。若东垣者,可以医气极矣。”
《古今名医方论》引柯韵伯:“麦冬甘寒,清权衡治节之司;人参甘温,补后天营卫之本;五味酸温,收先天天癸之原。三气通而三才立,水升火降,而合既济之理矣。”
《医方集解》:“人参甘温,大补肺气为君;麦冬止汗,润肺滋水,清心泻热为臣,五味酸温,敛肺生津,收耗散之气为佐。盖心主脉,肺朝百脉,补肺清心,则元气充而脉复,故曰生脉也。夏月炎暑,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清晨服此,能益气而祛暑也。”
《成方便读》:“方中但以人参保肺气,麦冬保肺阴,五味以敛其耗散。不治暑而单治其正,以暑为无形之邪,若暑中无湿,则不致留恋之患,毕竟又无大热,则清之亦无可清,故保肺一法,即所以祛暑耳。此又治邪少虚多,热伤元气之一法也。在夏月肺虚者,可服之。”
《温病条辨》:“汗多而脉散大,其为阳气发泄太甚,内虚不可留恋可知。生脉散酸甘化阴,守阴所以留阳,阳留,汗自止也。以人参为君,所以补肺中元气也。”
《血证论》:“人参生肺津,麦冬清肺火,五味敛肺气,合之甘酸化阴,以清润肺金,是清燥救肺汤之先声。”
组成:生黄耆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气分虚极下陷者,酌加人参、萸肉。
主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干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
组成:蛤蚧1对,苦杏仁12g,炙甘草9g,人参12g,云苓15g,川贝12g,桑白皮12g,知母12g。
加减:1.若无阴虚内热,去知母,桑白皮减量为6g。
2.咳吐脓血或痰中带血者,加白茅根15g 田七末4g。
3.属于阴虚火旺者,加入麦冬12g。
功效:益气清肺,止咳定喘。
主治:久咳气喘,痰稠色黄,或咳吐脓血,胸中烦热,身体日渐消瘦,或面目浮肿,脉浮虚,或日久成为肺痨。
组成:生山药30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海螵蛸(去净甲,捣)12克,茜草9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单纯赤带,加白芍、苦参各6克;单纯白带,加鹿角霜、白术各9克。
主治:治妇女赤白带下。
组成:人参25g,白术(麸炒)150g,茯苓50g,山药100g,陈皮50g,木香12.5g,砂仁25g,黄芪(蜜炙)100g,当归50g,酸枣仁(炒)50g,远志(制)25g。
制法:以上十一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40~50g 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110~120g 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8g,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次。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止泻。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1、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炙)、半夏、陈皮、苍术(米泔浸)、香附(童便制)、条芩(酒炒)、川芎、当归、枳壳(麸炒)。
用法:水煎,食前服。
主治:形盛多痰,气虚。
组成:人参2钱,白术(蜜炙)2钱,茯苓2钱,甘草(蜜炙)2钱,陈皮2钱5分,半夏(制)2钱5分,苍术2钱5分,柴胡2钱,升麻(炒)5分,生姜3片。
用法:水煎,空心服。
主治:肥人气虚生痰,多下白带。
组成:生黄耆9克,党参6克,于术6克,生山药15克,天花粉12克,知母12克,三棱9克,莪术9克,生鸡内金(黄者)9克。
用法:用水600毫升,煎至将成,加好醋少许,滚数沸服。
加减:服之觉闷者,去于术;气弱,三棱、莪术各减为3克;泄泻,以白芍代知母,于术改用12克;热者,加生地、天冬各适量;凉者,知母、花粉各减半,或皆不用;凉甚者,加肉桂(捣细冲服)、乌附子各6克;瘀血坚甚者,加生水蛭6克;若坚壮者,宜去山药;室女及来产妇,三棱、莪术宜少用,知母减半,加生地黄适量;血瘀而未见症瘕,或月经犹未闭者,亦少用三棱、莪术;虚弱,去三棱、莪术,鸡内金改用12克;男子劳瘵,三棱、莪术亦宜少用,或以鸡内金代之亦可。
功效:益气行血,调经祛瘀。
主治:妇女经闭不行,或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症瘕,以致阴虚作热,阳虚作冷,食少劳嗽,室女月闭血枯,男子劳瘵,脏腑症瘕积聚,气郁脾弱,满闷痞胀,不能饮食。
组成:菟丝子250g,川续断90g,白术90g,鹿角霜90g,巴戟天90g,枸杞子90g,熟地150g,砂仁150g,党参120g,阿胶120g,杜仲120g,当归头60g,大枣50个。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
用法:每服6-9g,日3次,连服3个月为1疗程。
功效:补肾固冲,补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有先兆症状者。
组成:好熟干地黄(须是蒸9遍,用酒制造者)半两,当归(去苗)半两,白芍药半两,人参半两,山药半两,茄茸(酥炙,去皮)7钱,五味子6钱,川椒(去目)1钱半,青木香3钱,独活3钱,甘菊3钱,白蒺藜半两,杜仲(去皮,酥炙)半两,菟丝子(酒浸一宿)半两,黄耆半两,大芎4铢,肉苁蓉4铢。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空心浓煎糯米汤,入盐少许送下。
主治:肝肾气虚,外应目不荣者。
组成:黄连30克(姜汁浸,黄土炒),枳实30克(麸炒),白术(去芦,土炒)30克,吴茱萸(汤泡,微炒)60克,归尾(酒洗)39克,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萸、干漆各30克煎水,洗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120克。
用法: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70~90丸,不拘时,白滚水送下。
主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痞闷难当,不思饮食。
方义:营血虚滞证表示血虚以及血行艰涩、停滞之意。本方中熟地滋阴养血填精,白芍补血敛阴和营,当归补血活血调经,川芎活血行气开郁。四物相配,补中有通,滋阴不腻,温而不燥,阴阳调和,使营血恢复。
组成:熟地15克、当归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
加减:若痛经,可加香附12克、延胡索10克;兼有气虚者,加入党参18克、黄芪18克;若血虚有寒者,则加肉桂粉4克、炮姜4片;若出现崩漏,则加入茜草根8克、艾叶10克、阿胶10克。
功效:补血活血。
主治:营血虚滞证。心悸失眠,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妇人月经不调,经量少或闭经,表现为舌淡,脉细弦或细涩。
组成:大熟地30克(九蒸)、当归15克(酒洗)、白芍15克(酒炒)、山萸肉15克(蒸熟)。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肾养血。
主治:肾亏血虚,身体瘦弱,久不受孕。
组成:熟地黄21~60克,炙甘草3~9克,当归6~9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温服。
加减: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3~5片,气虚脉数至极者,加人参,肝肾阳虚,手足厥冷者,加肉桂。
主治:肝肾亏损,气短似喘,呼吸急促,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
组成:四物汤15克,防风、独活、全蝎各15克,续断(原方无)、茴香各30克,苦楝(酒煮)、玄胡索(炒)、木香、丁香各6克。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白汤下。
主治:治三阴受邪,心腹疴痛。
组成:生地(20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 人参(一般用潞党参20克)、当归(15克)、 黄芪(18克)。
用法:上药㕮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不拘时服。
功效:补气,补血,摄血。
主治:诸恶疮血出过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疮证脓水出多,五心烦热,口渴;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其质清稀,少腹有空坠感,心慌气促,倦怠肢软,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润,脉细软。气血虚弱,气不摄血证。月经先期而至,量多色淡,四肢乏力,体倦神衰。
组成:阿胶(碎。炒燥)、川芎、甘草(炙),各二两;当归、艾叶(微炒),各三两;白芍药、熟干地黄,各四两。
用法:每服三钱,水一盏,酒六分,煎至八分,滤去渣,稍热服,空心,食前,日三服。甚者连夜并服。
主治:治劳伤血气,冲任虚损,月水过多,淋沥漏下,连日不断,脐腹疼痛,及妊娠将摄失宜,胎动不安,腹痛下坠。或劳伤胞络,胞阻漏血,腰痛闷乱,或因损动,胎上抢心,奔冲短气,及因产乳,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淋沥不断,延引日月,渐成羸瘦。
方歌:当归补血君黄芪,芪归用量五比一,补气生血代表剂,血虚发热此方宜。
方义:本证多由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治疗以补气生血为主。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用意有二:一是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一是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虚热自退。至于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取其益气养血而退热。疮疡溃后,久不愈合,用本方补气养血,扶正托毒,有利于生肌收口。
组成:黄芪30g,当归6g。
用法: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腹时温服。
加减:若妇女经期,或产后感冒发热头痛者,加葱白、豆豉、生姜、大枣以疏风解表;若疮疡久溃不愈,气血两虚而又余毒未尽者,可加金银花、甘草以清热解毒;若血虚气弱出血不止者,可加煅龙骨、阿胶、山茱萸以固涩止血。
功效:补气生血。
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运用:本方用于血虚阳虚发热证,临床应用以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为辨证要点。
阴虚内热证禁用。
1、吴昆《医方考》卷3:“血实则身凉,血虚则身热。或以饥困劳役,虚其阴血,则阳独治,故令肌热、目赤、面红、烦渴引饮。此证纯象伤寒白虎汤之证,但脉大而虚,非大而长,为可辨尔。《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是之谓尔。”
2、《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肌热,燥热,口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兼加姜枣益心脾。
方义:本方多由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治疗以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为主。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方中以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
组成:白术、当归、白茯苓、黄耆(炒)、龙眼肉、远志、酸枣仁(炒)、人参3g,木香1.5g,甘草(炙)1g。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加减: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功效: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①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1、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2、《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组成:当归(去芦)、白芍药、川芎各30克,生地黄(洗)、白蒺藜(炒,去尖)、防风、荆芥各30克,何首乌、黄耆(去芦)、甘草(炙)各15克。
用法:上药㕮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8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心血凝滞,内蕴风热,皮肤疮疥,或肿或痒,或脓水浸淫,或发赤疹瘩瘤。
组成:人参(随宜)、当归、杜仲、芍药各6克,熟地6~9克,白术4.5克,炙甘草3克,陈皮2.1克(无滞者不必用)。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服,或隔日或二三日常服一二剂。
加减:下元不固而多遗浊者,加山药、补骨脂、五味子之类;如气分虚甚者,倍白术,加黄耆;如虚而兼寒多呕者,加炮姜2~6克;如虚而兼热者,加黄芩4.5克,或加生地6克,去杜仲;如阴虚小腹作痛,加枸杞子6克;如多怒气逆者,加香附或砂仁;如有所触而动血者,加川续断、阿胶各3~6克。
功效:补肾固胎。
主治:妇人冲任不足,胎元不安不固。
方义:方中白芍、当归、阿胶、小黑豆养血补肝;生地、丹皮凉血清肝;黄柏、牛膝清利湿热;香附理气调血。配合同用,使血旺而火自抑,火退则赤带自愈。
组成:白芍30克(醋炒),当归30克(酒洗),生地15克(酒炒),阿胶9克(白面炒),粉丹皮9克,黄柏6克,牛膝6克,香附3克(酒炒),红枣10个,小黑豆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养血清肝。
主治:妇人血虚火旺,带下色红,似血非血,淋沥不断。
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葳蕤5钱,人参3钱,元参3钱,沙参5钱,当归5钱,麦冬1两,北五味2钱,牛膝5钱,车前子1钱。
用法:水煎服。
主治:血崩之后,口舌燥裂,不能饮食。
组成:当归6~15克,熟地9~10克,枸杞6克,炙甘草3~6克,杜仲6克,牛膝4.5克,肉桂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加减:如寒滞在经,气血不能流通,筋骨疼痛之甚者,必加制附子3~6克;如带浊腹痛者,加破故纸3克(炒用);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中气虚寒呕恶者,加炒焦干姜3~6克。
主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
组成:当归(酒洗)、吴茱萸(炒)、川芎各12克,香附(炒)、熟地各18克,白芍(酒炒)、白茯苓(去皮)、牡丹皮、玄胡索、陈皮各9克。
用法:上药锉作四剂。每剂用生姜3片,水375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时温服。滓再煎,临卧服。待经至之服起,一日一服。
加减:若过期而经水色淡者,乃血虚有寒,加官桂、炒干姜、热艾各6克,若先期三五日色紫者,血虚有热,加条芩9克。
功效:养血活血,行气调经。
主治:血虚挟滞不孕,脉涩弦者。
组成:白芍药三两,当归、陈皮、黄蓍、桂心(去粗皮)、人参、白术(煨)、甘草(炙),各一两;熟地黄(制)、五味子、茯苓,各七钱半;远志(炒,去心)半两。
用法: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加减:便精遗泄,加龙骨一两。咳嗽,加阿胶甚妙。
主治:治积劳虚损,四肢沉滞,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啜,小腹拘急,腰背强痛,心虚惊悸,咽干唇燥,饮食无味,阴阳衰弱,悲忧惨戚,多卧少起。久者积年,急者百日,渐至瘦削,五脏气竭,难可振复。又治肺与大肠俱虚,咳嗽下痢,喘乏少气,呕吐痰涎。
组成:黄芪30克(一两);甘草6克(二钱);白术6克(二钱);党参9克(三钱);白芍6克(二钱);当归3克(一钱);枣仁6克(二钱);桃仁4.5克(研,一钱五分);红花4.5克(一钱五分)。
用法:水煎服。
功效:补元气,化瘀血。
主治:痘后抽风及周身溃烂。
组成:黄耆、人参、橘皮、当归、桂心、细辛、前胡、甘草(炙)、茯苓、麦门冬(去心)、芍药各60克,附子(炮,去皮、脐)、熟地黄各30克,半夏(汤洗)75克,远志23克(去心)。
用法:每服12克,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大枣2个,煎至28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加减:腹满食少,去枣;下焦虚冷,不甚沿,小便数者,倍人参、当归、附子;烦渴引饮,加栝楼根;遗泄、白浊,加龙骨、白蔹;小便急,引心痛者,加干姜。
主治:治诸虚不足,小腹急痛,胁肋腆胀,脐下虚满,胸中烦悸,面色萎黄,唇干口燥,手足逆冷,体常自汗,腰背强急,骨肉酸疼,咳嗽喘乏,不能饮食。
组成:泽兰42铢,甘草42铢,当归42铢,芎䓖42铢,附子1两,干姜1两,白术1两,白芷1两,桂心1两,细辛1两,防风30铢,人参30铢,牛膝30铢,柏子仁36铢,干地黄36铢,石斛36铢,厚朴半两,藁本半两,芜荑半两,麦门冬2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5-20丸,空腹酒送下。
功效:理气血,补虚损。
主治:产后百病。
组成:川芎2两,川当归2两,芍药1两,熟地黄1两,人参1两,麦门冬1两(去心),枳壳半两(麸炒,去瓤),甘草1分。
制法:上为粗末。
用法:每服3钱加生姜2片,水1盏,煎8分,去滓,空心服。
主治:妇女损血伤气,四肢无力,腿脚疼痛,血不潮心,自汗膈满。
方歌:气血双补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方义:本方所治气血两虚证多由久病失治、或病后失调、或失血过多而致,病在心、脾、肝三脏。心主血,肝藏血,心肝血虚,故见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舌淡脉细!脾主运化而化生气血,脾气虚,故面黄肢倦、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脉虚无力。治宜益气与养血并重。方中人参与熟地相配,益气养血,共为君药。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助人参益气补脾!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滋养心肝,均为臣药。川芎为佐,活血行气,使地、归、芍补而不滞。炙甘草为使,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当归、川芎、白芍药、熟地黄、甘草(炙)各30g。
用法:上㕮咀,每服9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
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加减:若以血虚为主,眩晕心悸明显者,可加大地、芍用量!以气虚为主,气短乏力明显者,可加大参、术用量!兼见不寐者,可加酸枣仁、五味子。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耳眩,四肢倦怠,气短懒言,心悸怔忡,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运用:本方是治疗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气短乏力,心悸眩晕,舌淡,脉细无力为辨证要点。
1.原书主治 《瑞竹堂经验方》卷4:“脐腹疼痛,全不思食,脏腑怯弱,泄泻,小腹坚痛,时作寒热。”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血气俱虚者,此方主之。人之身,气血而已。气者百骸之父,血者百骸之母,不可使其失养者也。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之品也,所以补气!当归、川芎、芍药、地黄,质润之品也,所以补血。气旺则百骸资之以生,血旺则百骸资之以养。形体既充,则百邪不入,故人乐有药饵焉。”
组成:芍药、桂心各3克,黄耆、甘草、茯苓、白龙骨、牡蛎各6克,生姜6克、半夏10克、泽泻3克。
用法:上药十二味,哎咀。以水5.4升,煮取2.4升,每服400毫升,日服三次。
主治:虚劳,气血两虚,夜梦遗精,茎核微弱,惊惕忪悸,小腹里急。
《千金方衍义》:肾司闭藏,肝司疏泄,今以过劳伤肝,不能司闭藏之令,故首取枣仁通肝气而愈惊,龙骨、牡蛎秘精气而固肾脱,参、耆、甘草保元气而补大虚,茯苓、泽泻利水道而除水气,生姜、半夏逐滞气而通清阳,桂心、芍药和荣气而除里急也。
组成:柴胡3钱,人参3分,甘草(炙)3分,半夏(汤泡)3分,白芍药3分,陈橘皮3分,川芎3分。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用法:每服5钱匕,以水1大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7分,去滓,食后温服,日3次。
主治:妇人产后虚羸,发寒热,饮食少,腹胀。
组成:血余250克,熟地250克(蒸,捣),枸杞、当归、鹿角胶(炒珠)、菟丝子(制)、杜仲(盐水炒)、巴戟肉(酒浸,炒干)、小茴香(略炒)、白茯苓(乳拌,蒸熟)、肉苁蓉(酒洗,去鳞甲)、胡桃肉各120克,何首乌(小黑豆汁拌蒸七次,如无黑豆,或人乳、牛乳拌蒸,俱炒)120克,人参(随便用,无亦可)。
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6~9克,空腹时用滚白汤送下。
加减:精滑者,加白术、山药各3两;便溏者,去苁蓉,加补骨脂(酒炒)4两;阳虚者,加附子、肉桂。
功效:补气血,乌须发,壮形体,培元赞育。
主治:气血俱亏,形体羸瘦,须发早白,阳衰不育。
组成:人参、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芎、地黄(洗酒。蒸。焙)、茯苓(焙)、白术(焙)、甘草(炙)、黄蓍(去芦)、川芎、当归(洗。去芦)、白芍药,各等分。
制法:上一十味,为粗末。
用法:每服二大钱,水一盏,生姜三片,枣子二个,同煎至七分,不拘时候温服。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治男子、妇人诸虚不足,五劳七伤,不进饮食,久病虚损,时发潮热,气攻骨脊,拘急疼痛,夜梦遗精,面色萎黄,脚膝无力,一切病后气不如旧,忧愁思虑伤动血气,喘嗽中满,脾肾气弱,五心烦闷,并皆治之。此药性温不热,平补有效,养气育神,醒脾止渴,顺正辟邪,温暖脾肾,其效不可具述。
方歌: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与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方义: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益心气,温心阳,以复脉定悸。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为君,《名医别录》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炙甘草、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
组成:甘草(炙)12g,生姜(切)9g,桂枝(去皮)9g,人参6g,生地黄50g,阿胶6g,麦门冬(去心)10g,麻仁10g,大枣(擘)10枚。
用法: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烊化,冲服。
加减:方中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增强养心安神定悸之力,或加龙齿、磁石重镇安神;偏于心气不足者,重用炙甘草、人参;偏于阴血虚者重用生地、麦门冬;心阳偏虚者,易桂枝为肉桂,加附子以增强温心阳之力;阴虚而内热较盛者,易人参为南沙参,并减去桂、姜、枣、酒,酌加知母、黄柏,则滋阴液降虚火之力更强。
功效: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主治:①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②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运用:本方为阴阳气血并补之剂。临床应用以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色淡少苔为辨证要点。
虚劳肺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
1. 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2. 方论选录 《伤寒溯源集》卷2:“此方以炙甘草为君,故名炙甘草汤。又能使断脉复 续,故又名复脉汤。甘草生能泻心下之痞,熟能补中气之虚,故以为君。生姜以宣通其郁滞,桂枝以畅达其卫阳,入大枣而为去芍药之桂枝汤,可解邪气之留结。麦冬生津润燥,麻仁油滑润泽,生地黄养血滋阴,通血脉而益肾气。阿胶补血走阴,乃济水之伏流所成,济为十二经水中之阴水,犹人身之血脉也,故用之以导血脉。所以寇氏《本草》云,麦冬、地黄、阿胶、麻仁,同为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之剂也;人参补元气之虚,同麦冬又为生脉散之半;更以清酒为使,令其宣通百脉,流行血气,则经络自然流贯矣。”
组成:炙甘草(18克),干地黄(18克),生白芍(18克),麦冬(15克),阿胶(9克),麻仁(9克)。
用法:上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加减:剧者,加甘草至30克,地黄、白芍均加至24克,麦冬21克,日三夜一服。
功效:滋阴养血,生津润燥。
主治:温热病后期,邪热久羁,阴液亏虚证。身热面赤,口干舌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
方歌:泰山磐石八珍选,去苓加芪芩断联,再益砂仁及糯米,妇人胎动可安全。
方义:本方为治妇女妊娠胎动不安之名方。本方证是由气血虚弱,胞宫不固,胎元失养所致。方中重用白术益气健脾安胎,为君药。人参、黄芪助白术益气健脾以固胎元;当归、熟地、芍药、川芎养血和血以养胎元,共为臣药。君臣相伍,双补气血以安胎元。佐以续断补肾安胎;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理气安胎,且醒脾气,以防诸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糯米补脾养胃以助安胎。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组成:人参、当归、白芍药、熟地黄、续断、黄芩3g,黄芪、白术、糯米6g,炙甘草、川芎、砂仁各2g。
用法:水煎服,其中人参宜另炖。原方水一盏半,煎七分,食远服。
功效: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主治: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证。症见妇人妊娠胎动不安,面色淡白,倦怠无力,不思饮食,舌淡,脉浮滑无力(或沉弱),或屡有堕胎史者。
运用:先兆流产或习惯性流产属于气血虚弱,胎元不固者。
《景岳全书》:“妇人凡怀胎二、三月,惯要堕胎,名曰小产。此由体弱,气血两虚,藏腑火多,血分受热,以致然也。医家又谓安胎多用香附、砂仁,热补尤增祸患,而速其堕矣。殊不知,血气清和,元火煎烁则胎自安而固,气虚则提不住,血热则溢妄行。欲其不堕得呼?香附虽云快气开郁,多用则正气;砂仁快脾气,多用亦耗真气。况香燥之性,气血两伤,求以安胎,适又损胎而反堕也。今惟以泰山磐石散、千金保孕丸二方,能夺化工之妙,百发百效,万无一失,甫故表而出之,以为好生君子共知也。”
方论:方用四物和四君子加益母草而成,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四物活血调经,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益气健脾;纯用四物则独阴不长,纯用四君子则孤阳不生,两方合用,则气血有调和之益,再合益母草活血行气,有补阴之功。诸药共奏补气血,调月经之功。
组成:益母草、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酒炒)、川芎、熟地黄。
用法: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功效:补气血,调月经。
主治:妇女气血两虚,体弱无力,月经不调。
1、忌辛辣,生冷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青春期少女及更年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平素月经正常,突然出现月经过少,或经期错后,或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应去医院就诊。
6、服药1个月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大熟地1两(9蒸),白术1两(土炒焦),黄耆3钱(生用),当归5钱(酒洗),黑姜2钱,人参3钱。
用法:水煎服。
主治:妇人虚火血崩,两目黑暗,昏晕在地。
若血崩数日,血下数斗,六脉俱无,鼻中微微有息,不可遽服此方,恐气将脱不能受峻补也;有力者,用辽人参(去芦)3钱,煎成,冲贯众炭末1钱,服之待气息微旺,然后服此方,仍加贯众炭末1钱,无不见效。无力者;用无灰黄酒冲贯众炭末3钱,服之待其气接,神清,始可取此方,人参以党参代之,临服亦加贯众炭末1钱(冲入)。
组成:人参、白术(土炒)、茯苓、芍药(酒炒)各60克,川芎、炙甘草各30克,当归、熟地(蒸,捣)、菟丝子(制)各120克,杜仲(酒炒)、鹿角霜、川椒各60克。
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1~2丸,空腹时用酒或白汤送下。亦可为小丸吞服。
主治:妇人气血俱虚,经脉不调,或断续,或带浊,或腹痛,或腰酸,或饮食不甘,瘦弱不孕。
方歌:大补元煎益精方,人参草药培脾安,归地山萸滋真水,杜仲枸杞冲任藏。
组成:人参少用10克,山药炒6克,熟地用6~9克,杜仲6克,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炙甘草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加减: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功效:救本培元,大补气血。
主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方义:本方为甘温与甘寒相济的滋补剂。方中龙眼性味甘温,功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主治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神疲体倦,面色萎黄,饮食欠佳等症。西洋参性味甘寒,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要含有人参皂甙,所以它与人参都有补益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龙眼肉与西洋参配伍,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是药食两用的滋补上品。
组成:龙眼肉30g,西洋参3g。
用法:上药置于保暖杯中,用沸水冲入浸泡,盖闷15~20分钟。频频饮用,并不时食用龙眼肉、西洋参,1日内服尽。
功效:补血,益气,安神。
主治:①年迈体弱,神疲体倦,心悸怔忡,食欲不振。
②病后血虚气弱,四肢乏力,头昏,面色萎黄。
③孕妇体弱,精神萎靡,纳谷欠佳。
组成:人参30克; 生黄耆30克; 当归60克(酒洗); 麦冬15克(去心); 木通0.9克; 桔梗0.9克; 七孔猪蹄2个(去爪壳)。
用法:水煎服。二剂乳如泉涌。
功效:补气血,通乳汁。
主治: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
组成:白芍5钱,川芎5钱,生地5钱,熟地5钱,当归5钱,黄芩5钱,茯苓5钱,乌药5钱,橘红5钱,阿胶(炒珠)4钱,苏叶4钱,砂仁4钱,香附(炙)4钱,白术(炒)4钱,琥珀4钱,人参(去芦)4钱,木香1钱,沉香1钱,川牛膝2钱,甘草2钱,益母草2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2钱,蜡封固。每服2丸,1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益气和营,调经养血。
主治:主妇女月经不调,忽多忽少,行经腹痛,崩漏带下。
方义: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三药相配,滋养肝脾肾,称为“三补”。但熟地黄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两味之和,故以补肾阴为主,补其不足以治本。配伍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为“三泻”,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组成: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用法: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35~50g与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知母、熟地黄、黄柏、山茱萸(制)、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
用法:口服。一次8丸,一日3次。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1.孕妇慎服。
2.虚寒性病证患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怕冷,手足凉,喜热饮。
3.不宜和感冒类药同时服用。
4.本品宜空腹或饭前服用开水或淡盐水送服。
5.服药一周症状无改善,应去医院就诊。
6.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熟地黄104克,山萸肉、干山药(微焙)各52克,牡丹皮、白茯苓(去皮)、白泽泻(去毛)各40克,五味子30克。
用法:上药七味为末,炼白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盐汤,临卧时用温酒送下。
功效:滋肾纳气。
主治:肺肾两虚证。咳嗽气喘,呃逆滑精,腰痛。
组成:麦冬60g,五味子40g,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
制法: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效:滋肾养肺。
主治: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眩晕耳鸣,腰膝痠软。
组成:枸杞子、菊花、熟地黄、酒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辅料为蜂蜜。
用法: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效:滋肾养肝。
主治: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枸杞子60g,菊花60g,当归60g 白芍60g,蒺藜60g,石决明(煅)80g。
制法: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效:滋肾,养肝,明目。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组成:熟地黄、地黄、鸡血藤、紫河车、骨碎补(盐水炙)、漏芦、丹参(酒炙)、五味子(酒炙)、山药、郁金(醋炙)、炙黄芪、牛膝、野菊花、茯苓、枸杞子、牡丹皮、泽泻(盐水炙)、肉桂。
制法:上十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食盐30g,加适量水使溶解,滤过。取上述细粉,用盐水泛丸,干燥,包薄膜衣,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4g,一日2次。
功效:补肾固齿,活血解毒。
主治:用于肾虚火旺所致的牙齿酸软、咀嚼无力、松动移位、龈肿齿衄;慢性牙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1.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不要吃过硬食品。
2.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服药时最好配合口腔科治疗。
5.服药7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9.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大怀熟地250克,山药120克(炒),枸杞子120克,山茱萸肉120克,川牛膝90克(酒洗,蒸熟,精滑者不用),菟丝子120克(制),鹿胶120克(敲碎,炒珠),龟胶120克(切碎,炒珠)。
制法: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空腹时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100丸。
加减:如真阴失守,虚火炎上者,宜用纯阴至静之剂,本方去枸杞子、鹿角胶,加女贞子90克、麦冬90克;如火炼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90克;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90克;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90克;如大便燥结,去菟丝子,加肉苁蓉90克;如气虚者,加人参90~120克;如血虚微滞,加当归120克;如腰膝酸痛,加杜仲90克,盐水炒用;如脏平无火而肾气不充者,加破故纸90克、莲肉、胡桃肉各120克,龟版胶不必用。
功效:滋阴补肾,益精养血。
主治: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遗淋不禁,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
方义:左归饮与左归丸均为纯补之剂,同治肾阴不足之证。然左归饮皆以纯甘壮水之品滋阴填精,补力较缓,故用饮以取其急治,适宜于肾阴不足较轻之证;左归丸则在滋阴之中又配以血肉有情之味及助阳之品,补力较峻,常用于肾阴亏损较重者,意在以丸剂缓图之。
组成:熟地(9-30克),山药(6克),枸杞子(6克),炙甘草(3克),茯苓(4.5克),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用法: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远服。
加减: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6克;血滞者,加丹皮6克;心热而躁者,加玄参6克;脾热易饥者,加芍药6克;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热妄动者,加生地6~9克;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6克;上实下虚者,加牛膝6克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6克。
功效:补益肾阴。
主治:真阴不足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尖红,脉细数。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枸杞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方义: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4.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运用:本方是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所致脘胁疼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辨证要点。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1.原书主治 《续名医类案》卷18:“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2.方论选录 张山雷《中风斠诠》卷3:“凡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经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治肝胃病者,必知有此一层理法,而始能觉悟专用青、陈、乌、朴、沉香、木香等药之不妥。且此法因不仅专治胸胁脘腹措撑胀痛已也,有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痛,足软无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是方皆有捷效。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楝泄火。楝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液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
方义:方中熟地黄、龟板补肾滋阴,阴复则火自降;黄柏、知母苦寒泻火,火降则阴可保;猪脊髓与蜂蜜均属血肉之品,能填精益髓,保阴生津。诸药合用,共收滋阴降火之效。
组成:熟地黄,盐知母、盐黄柏、醋龟甲、猪脊髓。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3次。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
1.忌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孕妇慎用。
3.感冒病人不宜服用;虚寒性患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怕冷,手足凉,喜热饮。
4.本品宜饭前用开水或淡盐水送服。
5.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肾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方义:方中重用黄柏,配合知母以泻火清热;熟地、龟版、白芍滋阴养血;虎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健脾,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滋阴降火,强壮筋骨之功。
组成:黄柏250克(酒炒),龟版120克(酒炙),知母60克(酒炒),熟地黄、陈皮、白芍各60克,锁阳45克,虎骨30克(炙),干姜15克。
制法:上药为末。酒糊丸或粥丸。每丸重9克。
用法:每次1丸,日服二次。空腹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
功效:滋阴降火,强筋壮骨。
主治:治肝肾阴虚,精血不足,筋骨软弱,腿足消瘦,行走无力,舌红少苔,脉细弱,现用于脊髓灰质炎后遗症,慢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而属肝肾不足者。
方义:方中以女贞子为君药,味甘苦,性凉,补中有清,可滋肾养肝,益精血,乌须发。臣以墨旱莲,味甘酸,性寒,既能滋补肝肾之阴,又可凉血止血。二药配合,补益肝肾,滋阴止血,药少、力专、性平,补而不滞,为平补肝肾之剂,共奏补益肝肾,滋阴止血之功。
组成:女贞子(蒸)、墨旱莲。
用法: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功效:补益肝肾,滋阴止血。
主治: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4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嫩桑叶(去蒂洗净暴干为末)一斤, 巨胜子(即黑芝麻,淘净)四两, 白蜜一斤。
用法:口服,一次6克,一日3次。
功效:滋养肝肾,祛风明目。
主治:用于肝肾不足,头晕眼花,视物不清,迎风流泪。
1.因风热上犯而红眼流泪者慎用。
2.因肝经湿热,眼红、眼痛、畏光、流泪、口苦舌苔黄腻者慎用。
3.用药后一周症状无缓解者应到医院就诊。
4.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6.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7.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8.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方歌:月华丸方擅滋阴,二冬二地沙贝苓。山药百部胶三七,獭肝桑菊保肺金。
组成:天冬(去心,蒸)、生地(酒洗)、麦冬(去心,蒸)、熟地(九蒸,晒)、山药(乳蒸)、百部(蒸)、沙参(蒸)、川贝母(去心,蒸)、真阿胶各30克,茯苓(乳蒸)、獭肝、广三七各15克。
制法:用白菊花60克(去蒂),桑叶60克(经霜者)熬膏,将阿胶化入膏内和药,稍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服1丸,含化,一日三次。
功效:滋阴保肺,消痰止咳。
主治:阴虚咳嗽。
组成:阿胶麸炒一两五钱(9克),黍粘子(牛蒡子)炒香,二钱五分(3克),甘草炙,二钱五分(1.5克),马兜铃焙,五钱(6克),杏仁去皮尖,七个(6克),糯米炒,一两(6克)。
功效:养阴补肺,清热止血。
主治:小儿肺虚有热证。咳嗽气喘,咽喉干燥,咯痰不多,或痰中带血,舌红少苔,脉细数。
方义:方中石斛补肝肾,明目为主药;山药、牛膝、菟丝子、五味子补益肝肾;肉苁蓉补肾益血;蒺藜平肝疏肝;菊花、青葙子、决明子、羚羊角清肝明目;人参、茯苓、甘草补中益气;枸杞子、菟丝子益肝肾;生熟地、天冬、麦冬滋阴;防风、川芎祛风;川芎与枳壳同用增强行气之力;苦杏仁味苦能降,疏利气机;水牛角浓缩粉、黄连清热。全方滋阴补肾,清肝明目。
组成:石斛、人参、山药、茯苓、甘草、肉苁蓉、枸杞子、菟丝子、地黄、熟地黄、五味子、天冬、麦冬、苦杏仁、防风、川芎、枳壳(麸炒)、黄连、牛膝、菊花、蒺藜(盐炒)、青葙子、决明子、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
用法:口服。一次15丸 (9g),一日2次
功效:滋阴补肾,清肝明目。
主治: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方义:方中蛤蚧、麻黄、苦杏仁止咳定喘;瓜蒌清肺化痰;紫菀、百合润肺化痰止咳;紫苏宣肺止咳;黄芩、黄连、石膏清热,其中黄芩尤长于清肺热;麦冬、鳖甲滋阴润肺。诸药共奏滋阴清肺,止咳定喘之功。
组成:蛤蚧,瓜蒌子,紫菀,麻黄,鳖甲(醋制),黄芩,甘草,麦冬,黄连,百合,紫苏子(炒),石膏,苦杏仁(炒),石膏(煅)。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5~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一丸, 一日2次。
功效:滋阴清肺,止咳定喘。
主治:用于虚劳久咳,年老哮喘,气短发热,胸满郁闷,自汗盗汗,不思饮食。
1.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2.本品适用于肺肾两虚,痰浊阻肺,症见:虚痨久咳,动则气短,胸满郁闷,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咽干口燥。
3.服用7天病证无改善,应停止服用,去医院就诊。
4.服药期间,若患者哮喘又急性发作;或是出现寒热表证,或是咳嗽喘息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均应停药,并到医院就诊。
5.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及脾胃虚寒者慎用。
7.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组成:熟地3钱至1两,生地2-3钱,麦冬2-3钱,天冬2钱,牛膝(酒蒸)2-3钱,茯苓2钱,山药(蒸)2-3钱,玉竹4-5钱,鳖甲4-5钱,龟甲4-5钱(加圆肉10枚)。
用法: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加减:骨蒸内热有汗,加骨皮2钱;无汗,加丹皮1钱;腰痛,加枸杞3-5钱,杜仲2钱,或猪腰子1枚,脊髓4、5条;盗汗,加枣仁(炒,研细)2钱至8钱,五味子2分至1钱;咳嗽,加鲜百合1-2两,款冬花2-3钱,枇杷叶3大片;有痰,加贝母2-3钱;有血,加藕汁、童便各1杯;食少,加米仁(炒)5钱至1两;肺经无热、肺脉按之无力者,量加人参;便溏,去生地、天冬。
主治:真阴虚衰,相火炽盛而发热,其热在于午后子前,或但皮寒骨蒸,五心常热,鼻中干燥,唇红颧赤,口苦舌干,耳鸣目眩,腰膝痠软,四肢无力,倦怠嗜卧,大便燥结,小便黄赤,六脉弦数或虚数无力。或病日久,饮食少思,大便溏泄,午后洒淅恶寒,少顷发热,或热至鸡鸣寅卯时分,盗汗身凉等证。虚劳。
方义:肾为水火之脏。肾阴即元阴、真水;肾阳即元阳、真火。足少阴肾经入肺、循喉咙,达舌根。肾阴不足,虚火上炎,遂成咽喉疼痛之症。本方之中,用熟地、玄参、山茱萸、山药等滋阴降火之药,再用肉桂、白芥子等引火归元,从而使阴虚之火引归肾宅,咽痛之症自然消失,故名「引火汤」。
组成:熟地(一两),元参(一两),白芥子(三钱),山茱萸(四钱),北五味(二钱),山药(四钱),茯苓(五钱),肉桂(二钱)。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用于治疗阴虚所致的咽喉疼痛症。
方义:方中黄连泻心火,阿胶益肾水,黄芩佐黄连,则清火力大;芍药佐阿胶,则益水力强。妙在鸡子黄,乃滋肾阴,养心血而安神,数药合用,则肾水可旺,心火可清,心肾交通,水火既济,诸证悉平。
组成:黄连12克,黄芩6克,芍药6克,鸡子黄2枚,阿胶9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2升,先煎三物,取600毫升,去滓,入阿胶烊尽,稍冷,入鸡子黄,搅匀,每次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效:养阴泻火,益肾宁心。
主治: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
方歌:《金匮》肾气治肾虚,地黄怀药及山萸,丹皮苓泽加附桂,引火归原热下趋。
方义:本方为肾阳不足之证而设。腰为肾之府,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则腰脊膝胫酸痛乏力,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肾主水,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水湿内停,则小便不利,少腹拘急,甚则发为水肿,痰饮,脚气等;若阳虚膀胱失约,则小便反多,夜尿尤频;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津不上承,则口渴不已;舌质淡而胖,尺脉沉细或沉弱而迟,皆为肾阳虚弱之象。诸症皆由肾阳不足,温煦无能,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常而致,治宜补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辅以化气利水。
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阳补火;桂枝辛甘而温,温通阳气,二药相合,补肾阳,助气化,共为君药。肾为水火之脏,内舍真阴真阳,阳气无阴则不化,“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故重用干地黄滋阴补肾生精,配伍山茱萸、山药补肝养脾益精,阴生则阳长,同为臣药。方中补阳药少而滋阴药多,可见其立方之旨,并非峻补元阳,乃在于微微生火,鼓舞肾气,即取“少火生气”之义。泽泻、茯苓利水渗湿,配桂枝又善温化痰饮;丹皮活血散瘀,伍桂枝则可调血分之滞,此三味寓泻于补,俾邪去而补药得力,并制诸滋阴药碍湿之虞,俱为佐药。诸药合用,助阳之弱以化水,滋阴之虚以生气,使肾阳振奋,气化复常,则诸症自除。
组成:干地黄240g,山药、山茱萸各120g,泽泻、茯苓、牡丹皮各90g,桂枝、附子(炮)各30g。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6g),加至二十五丸(10g),酒送下,日再服。
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若畏寒肢冷较甚者,可将桂枝改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温补肾阳之效;兼痰饮咳喘者,加姜、辛、夏以温肺化饮;夜尿多者,可加巴戟天、益智仁、金樱子、芡实以助温阳固摄之功。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肾阳不足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尺部沉细或沉弱而迟,以及痰饮,水肿,消渴,脚气,转胞等。
运用:本方为补肾助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痛脚软,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为辨证要点。
虽肾阳亏虚而小便正常者,不宜使用。
方义:方中仙茅、仙灵脾、巴戟天温肾阳,补肾精;黄柏、知母泻肾火、滋肾阴;当归温润养血,调理冲任。全方配伍特点是壮阳药与滋阴泻火药同用,以适应阴阳俱虚于下,而又有虚火上炎的复杂症侯。由于方用仙茅、仙灵脾二药为主,故名“二仙汤”。
组成:仙茅9克、仙灵脾9克、巴戟天9克、当归9克、黄柏6克、知母6克。
用法:日服一剂,水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效: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冲任。
主治:主要用于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见有肾精不足(可见腰酸、膝软、尿频、头晕、目眩、耳鸣、神萎、脉沉细)和相火旺(可见烘热、汗出、五心烦热、烦躁易怒、口干、便艰、失眠多梦、舌红、虚火上炎)。
方义:方中地黄滋补肾阴,少加肉桂、附子助命门之火以温阳化气,乃“阴中求阳”之意;山茱萸、山药补肝益脾,化生精血;牛膝滋阴益肾;泽泻、茯苓利水渗湿,并可防地黄之滋腻;丹皮清肝泄热,车前子清热利湿,四药补中寓泻。诸药共奏温肾化气,利水消肿之功。
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肉桂,附子(制),牛膝,车前子。
用法: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功效:温肾化水,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痠重、小便不利、痰饮咳喘。
现代应用:用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心源性水肿、内分泌失调、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病症。
1、过敏体质者慎用。
2、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饮食宜清淡,低盐饮食,忌烟酒。
4、防止感染,避免过度劳累。
5、避免感受风寒,劳逸适度。
6、勤作松弛腰部肌肉的体操,不可强力负重,不可负重久行。
7、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组成:熟干地黄(酒洒9蒸,晒干)4两,鹿茸(去毛,炙)4两,五味子4两,山药(大块者,酒浸1宿),山茱萸(去核)2两,大附子1两者(炮),牛膝(酒浸1宿)2两,白茯苓1两半,牡丹皮(去骨)1两半,泽泻(酒浸1宿)1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用真鹿角胶半斤,锉细,于银石器中,法酒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空腹温酒、盐汤任下。
功效:滋养肝肾,益心血,利足膝,充肌肤,悦颜色。
组成:炮附子60g、五味子60g、山萸肉 炒山药 牡丹皮 酒蒸鹿茸 熟地 白茯苓 肉桂 泽泻各30g。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9g),空腹盐汤送服。
功效:补肾阳,益津血。
主治:肾阳虚损,津血不足。症见面色黧黑,足冷足肿,耳鸣耳聋,肢体羸瘦,足膝软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组成: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药6克(炒),山茱萸3克,枸杞6克,甘草3~6克(炙),杜仲6克(姜制),肉桂3~6克,制附子3~9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50毫升,空腹温服。
加减: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晕,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干姜;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蔻;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
功效:温补肾阳。
主治:肾阳不足,阳衰阴胜,腰膝瘦痛,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咳喘,泄泻,脉弱;以及产妇虚火不归元而发热者。
方义:方中以附子、肉桂、鹿角胶为君药,温补肾阳,填精补髓。臣以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山药滋阴益肾,养肝补脾。佐以菟丝子补阳益阴,固精缩尿;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当归养血和血,助鹿角胶以补养精血。诸药配合,共奏温补肾阳,填精止遗之功。
组成:熟地黄、附子(炮附片)、肉桂、山药、山茱萸(酒炙)、菟丝子、鹿角胶、枸杞子、当归、杜仲(盐炒)。
用法: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3次。
功效:温补肾阳,填精止遗。
主治:肾阳不足,命门水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尿频而清。
方歌:一贯煎中用地黄,沙参枸杞麦冬襄,当归川楝水煎服,阴虚肝郁是妙方。
方义:肝藏血,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血亏虚,肝体失养,则疏泄失常,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胃,故胸脘胁痛、吞酸吐苦;肝气久郁,经气不利则生疝气、瘕聚等症;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舌红少津;阴血亏虚,血脉不充,故脉细弱或虚弦。肝肾阴血亏虚而肝气不舒,治宜滋阴养血、柔肝舒郁。
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内寓滋水涵木之意。当归、枸杞养血滋阴柔肝;北沙参、麦冬滋养肺胃,养阴生津,意在佐金平木,扶土制木,四药共为臣药。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复其条达之性。该药性虽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相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养,肝气得舒,则诸症可解。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9g,生地黄18-30g,枸杞子9-18g,川楝子4.5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大便秘结,加瓜蒌仁;有虚热或汗多,加地骨皮;痰多,加川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胁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知母、石膏;腹痛,加芍药、甘草;两足痿软,加牛膝、薏仁;不寐,加酸枣仁;口苦燥,少加黄连。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亦治疝气瘕聚。
运用:本方是治疗阴虚肝郁,肝胃不和所致脘胁疼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胁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虚弦为辨证要点。
因制方重在滋补,虽可行无形之气,但不能祛有形之邪,且药多甘腻,故有停痰积饮而舌苔白腻、脉沉弦者,不宜使用。
1.原书主治 《续名医类案》卷18:“胁痛,吞酸,吐酸,疝瘕,一切肝病。”
2.方论选录 张山雷《中风斠诠》卷3:“凡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木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州此方,虽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经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苟无停痰积饮,此方最有奇功。……治肝胃病者,必知有此一层理法,而始能觉悟专用青、陈、乌、朴、沉香、木香等药之不妥。且此法因不仅专治胸胁脘腹措撑胀痛已也,有肝肾阴虚而腿膝酸痛,足软无力,或环跳髀枢足跟掣痛者,是方皆有捷效。故亦治痢后风及鹤膝、附骨环跳诸证。……口苦而燥,是上焦之郁火,故以川楝泄火。楝本苦燥,而入于大剂养液队中,反为润燥之用,非神而明之,何能辨此?”
方义:方中熟地黄、龟板补肾滋阴,阴复则火自降;黄柏、知母苦寒泻火,火降则阴可保;猪脊髓与蜂蜜均属血肉之品,能填精益髓,保阴生津。诸药合用,共收滋阴降火之效。
组成:熟地黄,盐知母、盐黄柏、醋龟甲、猪脊髓。
用法: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3次。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
糖尿病患者禁服。
组成:人参9克,白术30克,巴戟天30克,破故纸6克,杜仲9克,菟丝子9克,芡实9克,山药9克,肉桂6克,附子0.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肾暖胞,调补冲任。
主治:妇人胞宫寒冷不孕。
组成:肉苁蓉3分,五味子3分,菟丝子3分,远志3分,蛇床子4分。
用法:每服方寸匕,空腹服下,每日2次。或以白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日2次,以此为度。
功效:温肾壮阳。
主治:男子五劳七伤,阴痿不起,为事不能。
方歌:补天大造治虚劳,参芪术归枣白芍,龟鹿用胶河车远,枸杞熟地苓山药。
组成:紫河车,怀生地黄、麦门冬、天门冬、杜仲、怀熟地黄、牛膝、当归、小茴香、川黄柏、白术、枸杞子、五味子、陈皮、干姜、侧柏叶。
用法:上为细末,用蒸紫河车汁并河车共为末,为丸如梧桐子大,忌铁器,俱用石臼舂杵,或石磨磨之。
加减:血虚,加当归,地黄倍之;气虚,加人参、黄耆(蜜炙)各30g;肾虚,加覆盆子(炒)、小茴香、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腰痛,加苍术(盐水炒)、萆薢、琐阳(酥炙)、续断(酒洗);骨蒸,加地骨皮、知母(酒炒);妇人去黄柏,加川芎、香附、条芩(俱酒炒)各30g。
功效:滋养元气,延年益寿,壮阳元,滋坎水。
主治:虚烦之人,房室过度,五心烦热。
组成:破故纸300克(净择,去皮,洗过,捣筛令细用),胡桃肉600克(汤浸,去皮,细研如泥)。
制法:上药更以好蜜和搅令匀如饴糖,盛于瓷器中。
用法:旦日以温酒100毫升调药15克服之,便以饭压,如不能饮酒者,以温开水调亦可。或以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并食猪、羊腰子以助药力。
主治:延年益气,补肾壮阳。治阳痿,腰痛。
服药期间,忌食芸苔、羊血。
方歌: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茯,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方义:“喑痱”是由于下元虚衰,阴阳两亏,虚阳上浮,痰浊随之上泛,堵塞窍道所致。“喑”是指舌强不能言语,“痱”是指足废不能行走。肾藏精主骨,下元虚衰,包括肾之阴阳两虚,致使筋骨失养,故见筋骨痿软无力,甚则足废不能用;足少阴肾脉夹舌本,肾虚则精气不能上承,痰浊随虚阳上泛堵塞窍道,故舌强而不能言;阴虚内热,故口干不欲饮,虚阳上浮,故面赤;肾阳亏虚,不能温煦于下,故足冷;脉沉细数是阴阳两虚之象。此类病证常见年老及重病之后,治宜补养下元为主,摄纳浮阳,佐以开窍化痰。
方用熟地黄、山茱萸滋补肾阴,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四味共为君药。配伍附子、肉桂之辛热,以助温养下元,摄纳浮阳,引火归原;石斛、麦冬、五味子滋养肺肾,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均为臣药。石菖蒲与远志、茯苓合用,是开窍化痰,交通心肾的常用组合,是为佐药。姜、枣和中调药,功兼佐使。
组成:熟干地黄(焙)12g,巴戟天(去心)、山茱萸(炒)、石斛(去根)、肉苁蓉(酒浸,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炒)、官桂(去粗皮)、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菖蒲、远志(去心)各15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15g,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加姜枣水煎服。
加减:若属痱而无喑者,减去石菖蒲、远志等宣通开窍之品;喑痱以阴虚为主,痰火偏盛者,去附、桂,酌加川贝母、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等以清化痰热;兼有气虚者,酌加黄芪、人参以益气。
功效: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
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
运用:本方为治疗肾虚喑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舌喑不语,足废不用,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为辨证要点。
本方偏于温补,故对气火上升,肝阳偏亢而阳热之象明显者,不宜应用。
1、原书主治 《圣济总录》卷51:“肾气虚厥,语声不出,足废不用。”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夫中风一证,有真中,有类中。真中者,真为风邪所中也。类中者,不离阴虚、阳虚两条。如肾中真阳虚者,多痰多湿;真阴虚者,多火多热。阳虚者,多暴脱之证;阴虚者,多火盛之证。其神昏不语,击仆偏枯等证,与真中风似是而实非,学者不得不详审而施治也。此方所云少阴气厥不至,气者,阳也,其为肾脏阳虚无疑矣。故方中熟地、巴戟、山萸、苁蓉之类,大补肾脏之不足,而以桂、附之辛热,协四味以温养真阳;但真阳下虚,必有浮阳上僭,故以石斛、麦冬清之;火载痰升,故以茯苓渗之;然痰火上浮,必多堵塞窍道,菖蒲、远志能交通上下而宣窍辟邪;五味以收其耗散之气,使正有所归;薄荷以搜其不尽之邪,使风无留着;用姜、枣者,和其营卫,匡正除邪耳。”
方歌:《医便》龟鹿二仙胶,人参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疗效高。
方义:本方证由肾元虚损,精血阴阳不足,筋骨形体失养五脏失充所致。故见腰膝酸软,形体瘦削,两目昏花,发脱齿摇,阳痿遗精,男子精少不育,妇女经闭不孕,未老先衰等诸虚百损之症。治当阴阳并补,滋阴填精,益气养血之法。
方中鹿角胶甘咸微温,温肾壮阳,益精养血;龟版胶甘咸而寒,填精补髓,滋阴养血,二味俱为血肉有情之品,能补肾益髓以生阴阳精血,共为君药。人参大补元气,与鹿、龟二胶相伍,既可补气生精以助滋阴壮阳之功,又能藉补后天脾胃以资气血生化之源;枸杞子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助君药滋补肝肾精血,同为臣药。
组成:鹿角(新鲜麋鹿杀,角解的不用,马鹿角不用,去角脑梢骨二寸绝断,劈开,净用)5000g,龟板(去弦,洗净,捶碎)2500g,人参450g,枸杞子900g。
现代用法:上用铅坛熬胶,初服酒服4.5g,渐加至9g,空腹时服用。
加减:若虚阳上扰,头晕目眩者,加杭菊花、明天麻以熄风止眩;阳痿者,可加淫羊藿、海狗脊等以助暖肾壮阳之效。
功效:滋阴填精,益气壮阳。
主治:真元虚损,精血不足证。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两目昏花,发脱齿摇,阳痿遗精,久不孕育。
运用:以腰膝酸软,两目昏花,阳痿遗精为辨证要点。
1、原书主治 《医便》卷l:“男妇真元虚损,久不孕育;男子酒色过度,消烁真阴,妇人七情伤损血气,诸虚百损,五劳七伤。”
2、方论选录 《古今名医方论》卷4:“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玄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人参为阳,补气中之怯;枸杞为阴,清神中之火。是方也,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由是精生而气旺,气旺而神昌,庶几龟鹿之年矣,故曰二仙。”
组成:赤白何首乌各500克(米泔水没三四日,去皮切片,用黑豆2升同蒸至豆熟,取出去豆,晒干,换豆再蒸,如此九次。晒干),赤白茯苓各500克(去皮,研末,以人乳拌匀晒干),牛膝250克(酒没一日,同何首乌第七次蒸至第九次,晒干),当归240克(酒没,晒),枸杞子240克(酒浸,晒),菟丝子240克(酒浸生芽,研烂,晒),补骨脂120克(以黑脂麻拌炒)。
用法:每服9克,盐汤或温酒送下。
功效:补肾,固精,鸟发,壮骨,续嗣延年。
主治:治肝肾不足,须发早白,齿牙动摇,梦遗滑精,崩漏带下,肾虚不育,腰膝疫软。
组成:熟地黄210g,肉苁蓉(蒸)140g,狗脊(盐制)140g,女贞子(盐制)70g,淫羊藿140g,鸡血藤140g,莱菔子(炒)70g,骨碎补140g,牛膝140g
制法:以上九味,取狗脊、熟地黄140g、淫羊藿70g粉碎成细粉,剩余的熟地黄、淫羊藿与莱菔子等六味加水煎煮两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稠膏状,与上述细粉混匀,干燥,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20~30g,加适量的水泛丸,包衣,打光,干燥;或加炼蜜55~65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效:补腰肾,强筋骨,活血,利气,止痛。
主治:用于增生性脊椎炎(肥大性胸椎炎,肥大性腰椎炎),颈椎综合症,骨刺。
方歌:赞育苁蓉巴戟天,蛇床韭子归二仙(仙茅,仙灵脾);白术枸杞山萸肉,熟地桂附杜仲炭。
组成:熟地250克(蒸,捣),白术(用冬术)250克,当归、枸杞各180克,仙茅(酒蒸一日)、杜仲(酒炒)、山茱萸、淫羊藿(羊脂拌炒)、巴戟肉(甘草汤炒)、肉苁蓉(酒洗,去甲)、韭子(炒黄)各120克,蛇床子(微炒)、附子(制)、肉桂各60克。
用法:每服9克,温开水送下。
主治:治男子阳痿精衰,虚寒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