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百科/理气剂
越鞠丸

  越鞠丸的方歌方义

  方义:方中香附行气,开气郁;苍术燥湿,解湿郁;川芎活血,调血郁;栀子清热,除火郁;神曲消食,去食郁。五药多能行气,气畅则诸郁自解。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越鞠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主治: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越鞠丸的不同处方

  越鞠丸处方一

  《中国药典》:越鞠丸

  【药方名称】越鞠丸

  【处方】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栀子(炒)200g 苍术(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性状】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越鞠丸处方二

  《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

  【药方名称】越鞠丸

  【别名】芎术丸(《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行气解郁。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备注】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行气,以治血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除烦,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此方虽无治痰郁之品,然痰郁多由脾湿引起,并与气、火、食郁有关,所以方中不另设治痰药,亦治病求本之意。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查看详情

瓜蒌薤白半夏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方歌方义

  方歌:栝蒌薤白半夏汤,祛痰宽胸效显彰;三味再加酒同煎,宽胸散结又通阳。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栝蒌实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现代之白酒,实为黄酒,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5剂)。

  加减:有报道用本方加丹参、三七、檀香等治疗冠心病;加浙贝母、芥子、乳香、没药治疗乳腺增生;加紫菀、款冬花等治疗老年咳喘;加杏仁、石菖蒲、射干、紫菀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加枳壳、大腹皮、葛根、丹参等治疗慢性胆囊炎等,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瓜蒌薤白半夏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行气解郁,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痰盛瘀阻胸痹证。症见胸中满痛彻背,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短气,或痰多粘而白,舌质紫暗或有暗点,苔白或腻,脉迟。

  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肋间神经痛、乳腺增生、慢性阻塞性肺病、创伤性气胸、老年咳喘、慢性支气管肺炎、慢性胆囊炎等属上述证机者。

查看详情

增味四物汤

  增味四物汤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黄、三棱、广茂、肉桂、干漆(炒烟尽)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克,水煎服。

  增味四物汤的功用主治

  主治:治妇人血积,小腹积块,遇寒剧痛不可忍。

查看详情

金铃子散

  金铃子散

  方歌:金铃子散止痛方,延胡酒调效更强,疏肝泄热行气血,心腹胸胁痛经良。

  方义:本方证乃由肝郁气滞,郁而化火所致。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血行不畅,不通则痛,故见心腹胁肋诸痛;疼痛随情志变化而波动,故时发时止;气郁化火,故见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疏肝清热,活血止痛。方中金铃子(即川楝子)味苦性寒,善入肝经,疏肝气,泻肝火,为君药。玄胡索辛苦而温,行气活血,长于止痛,为臣药。

  金铃子散用法用量

  组成:金铃子、玄胡各3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酒调下。

  现代用法:为末,每服9g,酒或开水送下。亦常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定,单独或同其他方药煎服。

  加减:若用治胸胁疼痛,可加柴胡、郁金、香附等;用治脘腹疼痛,可加木香、砂仁、陈皮等;治痛经,可加当归、益母草、香附等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功;用治少腹气滞疝痛者,可加橘核、荔枝核等以加强行气止痛之力。

  金铃子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肝泄热,活血止痛。

  主治:主治肝郁化火证。心胸胁肋脘腹诸痛,时发时止,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运用: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属肝郁化火者。

  运用:本方为治疗肝郁化火之胸腹胁肋疼痛的常用方,亦是治疗气郁血滞而致诸痛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胸腹胁肋诸痛,口苦,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金铃子散的禁忌

  因本方药性偏凉,具有活血作用,素有虚寒者忌用,孕妇慎用。

  金铃子散的文献资料

  1、原书主治 《太平圣惠方》,录自《袖珍方》卷2:“热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2、方论选录 《绛雪园古方选注》:“金铃子散,一泄气分之热,一行血分之滞。《雷公炮炙论》云:心痛欲死,速觅延胡。洁古复以金铃治热厥心痛。经言诸痛皆属于心,而热厥属于肝逆,金铃子非但泄肝,功专导去小肠膀胱之热,引心包相火下行;延胡索和一身上下诸痛。时珍曰:用之中的,妙不可言。方虽小制,配合存神,却有应手取愈之功,勿以淡而忽之。”

查看详情

珍宝饮

  珍宝饮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白芍、人参、白茯苓、生地各3克,蒲黄6克(炒黑),香附、川芎、白术、甘草、黄连各2.4克。

  用法:上药加大枣2枚,水煎,空腹时温服。

  珍宝饮的功用主治

  主治:主治月经一月两至或数日一至者

查看详情

延胡索汤

  延胡索汤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酒浸,炒)15克,延胡索(炒,去皮)15克,蒲黄(炒)15克,赤芍药15克,官桂15克,姜黄90克,乳香90克,没药90克,木香90克,炙甘草9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每服12克,加生姜7片,水煎去渣,食前服。也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延胡索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和血祛瘀,理气止痛。

  主治:主治妇女气滞血瘀,脘腹作痛,或连腰胁或引背膂,上下攻刺,甚作搐搦,以及月经不调等。

  现代运用:常用于治疗月经失调,痛经,胆囊炎,肝炎,胃脘痛等病症。

查看详情

良附丸

  良附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高良姜500g,香附(醋制)500g。

  用法: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良附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胃理气。

  主治:用于寒凝气滞,脘痛吐酸,胸腹胀满。

  良附丸的使用禁忌

  1.饮食宜清淡,忌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忌愤怒、忧郁,保持心情舒畅。

  3.胃部灼痛,口苦便秘之胃热者不适用。

  4.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胃痛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7.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汤

  方歌: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降逆开郁气自舒。

  方义: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

  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

  半夏厚朴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茯苓各12g,厚朴9g,生姜 15g,苏叶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半夏厚朴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主治梅核气。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临床运用:常用于治疗癔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运用:本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半夏厚朴汤的禁忌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半夏厚朴汤的文献资料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 :“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 :“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行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病自愈矣。此证男子亦有,不独妇人也。”

查看详情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汤

  方歌:厚朴温中陈草苓,干姜草蔻木香停,煎服加姜治腹痛,脘腹胀满用皆灵。

  方义:本方证因脾胃为寒湿所伤,气机壅阻而致。脾胃主受纳、腐熟和运化水谷,若起居不适,外受寒湿之邪,或恣食生冷之物,则使脾胃受寒湿所伤。寒湿凝滞,脾胃气机壅阻,不通则痛,故见脘腹胀满或疼痛;脾胃运化失司,则不思饮食;脾胃主肌肉四肢,湿邪困于脾胃,则四肢倦怠。治当行气温中,燥湿除满。

  方中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为君药。草豆蔻温中散寒,燥湿除痰,为臣药。陈皮、木香行气宽中;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茯苓渗湿健脾以和中,共为佐药。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功兼佐使。诸药合用,寒湿得除,气机得畅,脾胃复健,则胀痛自解。

  厚朴温中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厚朴(姜制)、陈皮(去白)各30g,甘草(炙)、茯苓(去皮)、草豆蔻仁、木香各15g,干姜2g。

  用法合为粗散,每服15g,水二盏,生姜三片,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温服。忌一切冷物。

  现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加姜3片,水煎服。

  加减:痛甚者,可加肉桂、良姜以温中散寒。兼身重肢肿者,可加大腹皮以下气利水。

  厚朴温中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行气,燥湿除满。

  主治脾胃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四肢倦怠,舌苔白腻,脉沉弦。

  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胃寒湿气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痛,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本方重点在于温中,对于客寒犯胃致脘痛呕吐者,亦可用之。

  厚朴温中汤的禁忌

  本方药性温燥,脘腹胀满,属于气虚不运或胃阴不足者,不宜使用,以免耗气伤阴。气滞化热者亦忌用。

  厚朴温中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内外伤辨惑论》:“治脾胃虚寒,心腹胀满,及秋冬客寒犯胃,时作疼痛。”

  2、方论选录 《成方便读》卷2:“夫寒邪之伤人也,为无形之邪,若无有形之痰、血、食积互结,则亦不过为痞满,为呕吐,即疼痛亦不致拒按也。故以厚朴温中散满者为君;凡人之气,得寒则凝而行迟,故以木香、草蔻之芳香辛烈,入脾脏以行诸气;脾恶湿,故用干姜、陈皮以燥之,茯苓以渗之;脾欲缓,故以甘草缓之;加生姜者,取其温中散逆,除呕也。以上诸药,皆入脾胃。不特以温中,且能散表,用之贵得其宜耳。”

查看详情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散

  方歌:天台乌药木茴香,巴豆制楝青槟姜,行气疏肝止疼痛,寒疝腹痛是良方。

  方义:足厥阴肝经,络于阴器,上抵少腹,若寒邪侵犯厥阴肝经,肝气郁滞,易发为小肠疝气。故有“诸疝皆归肝经”之说。张景岳谓“治疝必先治气”,故治疝之法总不离乎理气疏肝,行气散寒之法。

  方中乌药辛温,入厥阴肝经,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为君药。青皮疏肝理气,小茴香暖肝散寒,高良姜散寒止痛,木香行气止痛,四药辛温芳香,合而用之,加强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槟榔行气导滞,直达下焦而破坚;苦寒之川楝子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既可制其苦寒之性,又增其行气散结之力,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使寒凝得散,气滞得疏,肝络调和,则疝痛自愈。

  天台乌药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天台乌药、木香、小茴香(微炒)、青皮(汤浸,去白,焙)、高良姜(炒)各15g、槟榔(锉)9g,川楝子、巴豆各12g。

  用法:上八味,先将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麸炒黑,去巴豆及麸皮不用,合余药共研为末,和匀,每服3g,温酒送下。

  现代用法:巴豆与川楝子同炒黑,去巴豆,水煎取汁,冲入适量黄酒服。

  加减:睾丸偏坠肿胀者,可加荔枝核、橘核等以增强其行气止痛之功;寒甚者,可加肉桂、吴茱萸等以加强散寒止痛之力。

  天台乌药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主治肝经寒凝气滞证。小肠疝气,少腹引控睾丸而痛,偏坠肿胀,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运用:本方为治寒滞肝脉所致疝痛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天台乌药散的禁忌

  本方药性温散,疝痛属肝肾阴虚气滞或湿热下注者均不宜使用。

  天台乌药散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医学发明》:“治男子七疝,痛不可忍,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也。乃肾肝受病,治法同归于一。”

  2.方论选录 《成方便读》卷2:“治小肠疝气,牵引脐腹疼痛,阴凝成积等证。夫治疝之法,皆不外暖下祛寒,逐湿 行气,然阴寒之气,若与厥阴之或血、或痰凝结为积者,又非前药所能卒除,则必以推荡之品,从其性而温下之,方能有效。方中乌药、木香,辛温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气中之滞;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温中而止痛;青皮入肝破气,槟榔导积下行。其妙用在巴豆与川楝二味同炒,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荡涤攻坚、刚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入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一如用兵之法,巴、楝,钦点之上将也,青、槟,前导之先锋也,乌药、木香,为偏裨之将,茴香、良姜,为守营之官,立方之神,真战无不克也。”

查看详情

暖肝煎

  暖肝煎

  方歌:暖肝煎中杞茯归,茴沉乌药姜肉桂,下焦虚寒疝气痛,温补肝肾此方推。

  方义:本方证因肝肾不足,寒客肝脉,气机郁滞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凝滞,若肝肾不足,则寒易客之,使肝脉失和,气机不畅,故见睾丸冷痛、或少腹疼痛、或疝气痛诸症。治宜补肝肾,散寒凝,行气滞。

  方中肉桂辛甘大热,温肾暖肝,祛寒止痛;小茴香味辛性温,暖肝散寒,理气止痛,二药合用,温肾暖肝散寒,共为君药。当归辛甘性温,养血补肝;枸杞子味甘性平,补肝益肾,二药均补肝肾不足之本;乌药、沉香辛温散寒,行气止痛,以去阴寒冷痛之标,同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生姜辛温,散寒和胃,皆为佐药。综观全方,以温补肝肾治其本,行气逐寒治其标,使下元虚寒得温,寒凝气滞得散,则睾丸冷痛、少腹疼痛、疝气痛诸症可愈。

  暖肝煎的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6g,枸杞子9g,小茴香6g,肉桂6g,乌药6g,沉香(木香亦可)3g,茯苓6g。

  用法:水一盅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原书于方后说:“如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说明寒有轻重,用药亦当相应增减,否则药不及病,疗效必差。若腹痛甚者,加香附行气止痛;睾丸痛甚者,加青皮、橘核疏肝理气。

  暖肝煎的功效作用

  功效:温补肝肾,行气止痛。

  主治: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气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运用:本方为治疗肝肾不足,寒凝气滞之睾丸、疝气或少腹疼痛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睾丸、疝气或少腹疼痛,畏寒喜温,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暖肝煎的禁忌

  若因湿热下注,阴囊红肿热痛者,切不可误用。

查看详情

橘核丸

  橘核丸用法用量

  组成:橘核(炒)、海藻(洗)、昆布(洗)、海带(洗)、川楝子(去肉、炒)、桃仁(麸炒)各30克,厚朴(去皮、姜汁炒)、木通、枳实(麸炒)、延胡索(炒,去皮)、桂心(不见火)、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空腹时用盐酒或盐汤送下。

  加减:虚寒甚者,加炮川乌30克,坚胀久不消者,加硇砂6克(醋煮、旋入)。

  橘核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行气活血,软坚散结。

  主治:治颓疝。睾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不痛不痒,或引脐腹绞痛,甚则阴囊肿大,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橘核丸的不同处方一

  《医学心悟》卷三:橘核丸

  【药方名称】橘核丸

  【处方】橘核(盐酒炒)60克,川楝子(煨,去肉)、山楂子(炒)、香附(姜汁浸,炒)各45克,荔枝核(煨,研),小茴香(微炒)各30克,神曲120克。

  【制法】上药研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症瘕痃癖,小肠膀胱等气。

  【用法用量】每服9克,淡盐水下。

  寒甚,加附子15克,肉桂9克,当归30克;有热,加黑山栀21克;疝气症,寒热不调者,加黑栀、吴茱萸入丸中更佳;若胞痹小便不利,去小茴香,加茯苓、车前子、丹参、黑山栀。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橘核丸的不同处方二

  《保命歌括》卷十六:橘核丸

  【药方名称】橘核丸

  【处方】橘核(炒)、南星(炮)、半夏(洗)、黄柏(酒炒)、苍术(盐炒)、山楂肉、白芷、神曲(炒)、滑石、昆布、吴茱萸(酒、醋分浸)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男子木肾,妇人阴(疒颓)。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心盐汤送下。

  妇人,加当归、川芎。

  【摘录】《保命歌括》卷十六

  橘核丸的不同处方三

  《医学心悟》卷三:橘核丸

  【药方名称】橘核丸

  【处方】橘核2两(盐酒炒),小茴香1两,川楝子(煨,去肉)1两,桃仁(去皮尖及双仁者,炒)1两,香附(醋炒)1两,山楂子(炒)1两,广木香5钱,红花5钱。

  【制法】以神曲3两,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七疝。

  【用法用量】每服3钱。冲疝,用白茯苓1钱,松子仁3钱,煎汤送下;狐疝,用当归2钱,牛膝1钱5分煎汤送下;(疒颓)疝,用白茯苓、陈皮、赤茯苓1钱煎汤送下;厥疝,治同冲疝;瘕疝,用丹参、白茯苓各1钱5分,煎汤送下;(疒贵)疝,本方内加五灵脂1两,赤芍1两5钱(酒炒),服时用牛膝1钱5分,当归尾3钱煎汤送下;(疒贵)癃疝,治法同上。

  若寒气深重,加吴茱萸、肉桂心各5钱,甚则加附子1枚;若表寒束其内热,腹痛热辣,或流白浊者,加黑山栀5钱、川萆薢1两、吴茱萸3钱(汤泡7次)。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橘核丸的不同处方四

  《济生》卷三:橘核丸

  【药方名称】橘核丸

  【别名】橘核疝气丸

  【处方】橘核(炒)1两,海藻(洗)1两,昆布(洗)1两,海带(洗)1两,川楝子(去肉,炒)1两,桃仁(麸炒)1两,厚朴(去皮,姜汁炒)半两,木通半两,枳实(麸炒)半两,延胡索(炒,去皮)半两,桂心(不见火)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行气血,法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主四种(疒颓)病,卵核肿胀,偏有大小,或坚硬如石,或引脐腹绞痛,甚则肤囊肿胀,或成疮毒,轻则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用法用量】橘核疝气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抚顺方)。

  虚寒甚者,加炮川乌1两;坚胀久不消者,加砌砂2钱,醋煮旋入。

  【各家论述】1.《医方集解》:此足厥阴药也。橘核、木香能入厥阴气分而行气;桃仁、延胡能人厥阴血分而活血;川谏、木通能导小肠膀肮之热,由小便下行,所以去湿;官桂能平肝暖肾,补肾命之火,所以祛寒;厚朴、枳实,并能行结水而破宿血;昆布、藻、带,咸润下而软坚,寒行水以泄热,同为散肿消坚之剂也。

  2.《中医大辞典·方剂分册》:方中橘核善于行气治疮,为君药;木香、川谏子行气止痛;桃仁、延胡索活血散结,同为臣药;桂心温肝肾以散寒邪;枳实、厚朴破气分积滞;海藻、昆布、海带咸润软坚散结;木通通利下焦湿邪,共为佐药。各药合用,可直达厥阴肝经,共奏行气血、法寒湿、止疼痛、软坚散结之功。

  【摘录】《济生》卷三

  橘核丸的不同处方五

  《医学心悟》卷三:橘核丸

  【药方名称】橘核丸

  【处方】橘核子(盐酒炒)2两,川楝子(煨,去肉)1两5钱,山楂子(炒)1两5钱,香附(姜汁浸,炒)1两5钱,荔枝核(煨,研)1两,小茴香(微炒)1两。

  【制法】神曲4两,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症瘕痃癖,小肠膀胱气等。

  【用法用量】每服3钱,淡盐水送下。

  寒甚,加附子5钱,肉桂3钱,当归1两。

  【摘录】《医学心悟》卷三

查看详情

四磨汤

  四磨汤

  方歌: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及槟沉,浓磨煎服调滞气,实者枳壳易人参。

  方义:本方治证为七情所伤,肝气郁结所致。肝气郁滞,横逆胸膈,故胸膈胀闷;若上犯于肺,肺气上逆,则气急而喘;若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脉弦为肝郁之象。此病之标在肺胃,而病之本则在肝。证属肝气郁滞,肺胃失降,治宜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方中以乌药行气疏肝解郁为君。沉香下气降逆以平喘;槟榔行气导滞以除心下痞满,共为臣药。三药合用,行气疏肝以消痞满,下气降逆以平喘急。然而人以气为本,为防三药耗伤正气,故又配以人参益气扶正,以冀行气降气而不伤气,为方中佐药。四药合用,共奏行气降逆,宽胸散结之功。

  四磨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槟郎、沉香各6g,天台乌药10g。

  用法:水煎服。原方四药各浓磨水,和作七分盏,煎三五沸,放温服。

  加减:若体壮而气结较甚,症见心腹胀痛者,可去人参,加枳实、木香以增其行气破结之功;若大便秘结,嗳气,腹满或胀痛,脉弦,可加枳实、大黄以通便导滞。

  四磨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行气降逆,宽胸散结。

  主治:肝气郁结证。症见胸膈胀闷,上气喘急,心下痞满,不思饮食,脉弦。

  运用:本方常用于肝气郁结兼有气逆之重证。临床应用以胸膈胀闷,上气喘急为辨证要点。

  四磨汤的禁忌

  本方乃破气降逆之峻剂,胸膈胀满,属脾虚肾亏者慎用。

  四磨汤的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 :大抵此方所治,皆为忧、思、怒得之者多。因思则气结,怒则气上,忧愁不已,气多厥逆,故为上气喘急,妨闷不食等证。然气之所逆者,实也。实者泻之,故以槟榔、沉香之破气快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者,以之为君。而以乌药之宣行十二经气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气之逆者,虚也。若元气充足,经脉流行,何有前证?故以人参辅其不逮,否则气暂降而郁暂开,不久又闭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纯实无虚者,即可去参加枳壳。

查看详情

定喘汤

  定喘汤

  方义:本方证因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咯出等。治宜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祛痰。方用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

  定喘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麻黄、半夏(法制,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款冬花、桑白皮(蜜炙)各9g,苏子、黄芩(微炒)各6g,甘草3g,杏仁(去皮、尖)4.5g。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无表证者,以宣肺定喘为主,故麻黄可减量应用;痰多难咯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偏重,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定喘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运用:本方亦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用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之喘咳证。临床应用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定喘汤的禁忌

  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

  定喘汤的毒性

  定喘汤中白果用量的实验研究《浙江中医杂志》(1989;3:123) 用超声雾化器喷雾0.4%磷酸组织胺10秒钟,观察豚鼠抽搐倒地时间,以测定定喘汤及其拆方之平喘作用。结果表明,定喘汤重用白果者比轻用者效果好,未用白果者较差。急性毒性实验显示,即使重用白果,也很安全。按150g/公斤体重给小白鼠灌胃,三天内饮食,活动均正常,无毒性反应,无死亡。

  定喘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6:“哮喘。”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成哮喘等证。夫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毫发不容,其性亦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若为风寒外束,则肺气壅闭,失其下行之令,久则郁热内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哮嗽等疾所由来也。然寒不去则郁不开,郁不开则热不解,热不解则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黄、杏仁、生姜开肺疏邪,半夏、白果、苏子化痰降浊,黄芩、桑皮之苦寒,除郁热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润,养肺燥而益金。数者相助为理,以成其功。宜乎喘哮痼疾,皆可愈也。”

查看详情

导气汤

  导气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大黄4.5克,黄连3克,黄芩4.5克,木香、槟榔各3克。

  用法:每服9~15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如未止,再煎服。

  导气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导气汤的不同处方一

  兰室秘藏》卷下:导气汤

  【药方名称】导气汤

  【处方】黄耆24克,甘草18克,青皮12克,升麻、柴胡、当归梢、泽泻各6克,橘皮3克,红花3克,五味子120个。

  【制法】上哎咀,分作四服。

  【功能主治】主两腿麻木沉重。

  【用法用量】每服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滓,空腹时热服。

  【摘录】《兰室秘藏》卷下

  导气汤的不同处方二

  《奇效良方》卷十三:导气汤

  【药方名称】导气汤

  【处方】木香、槟榔、黄连各1.8克,大黄、黄芩各4.5克,枳壳3克(麸炒),芍药18克,当归9克。

  【制法】上药哎咀,作二服。

  【功能主治】清热化湿,行气导滞。主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奇效良方》卷十三

  导气汤的不同处方三

  《医方集解》:导气汤

  【药方名称】导气汤

  【处方】川楝子12克,木香9克,茴香6克,吴茱萸3克(汤泡)。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主寒疝疼痛,或囊冷结硬如石,或牵引睾丸而痛。

  【用法用量】长流水煎服。

  【备注】本方所治寒疝,由肝经气滞,阴寒凝聚所致。方中川楝子苦寒,入肝舒筋,又导小肠、膀胱之热从小便下行,是为方中主药;木香升降诸气,通利三焦,疏肝而和脾,茴香入肾与膀胱,暖丹田而除冷气,吴茱萸行肝肾气分,燥湿而除寒,三味合用,能宜通肝气,通,利小便,燥湿除寒,配合主药,共成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之效。

  【摘录】《医方集解》

  导气汤的不同处方四

  《保命集》卷中:导气汤

  【药方名称】导气汤

  【处方】芍药1两,当归5钱,大黄1钱半,黄芩1钱半,黄连1钱,木香1钱,槟榔1钱。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下痢脓血,里急后重,日夜无度。

  【用法用量】每服3-5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如未止,再煎服,不后重则止。

  【摘录】《保命集》卷中

  导气汤的不同处方五

  《痘疹金镜录》卷上:导气汤

  【药方名称】导气汤

  【处方】槟榔、枳壳、黄连、厚朴、芍药、甘草、山楂、神曲、升麻。

  【功能主治】去宿滞。主痢疾。

  【用法用量】禀气厚,加大黄、芒消。

  【摘录】《痘疹金镜录》卷上

  导气汤的不同处方六

  《幼科金针》卷下:导气汤

  【药方名称】导气汤

  【处方】槟榔、枳壳、厚朴、白木香、山楂、神曲、紫苏、甘草、砂仁。

  【功能主治】痢疾初起。

  【用法用量】水煎服。如3日前,加大黄、芒消;红痢,加川连、当归;白,加干姜。

  【摘录】《幼科金针》卷下

查看详情

三层茴香丸

  三层茴香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八角茴香(盐100g,拌炒)200g,川楝子(炒)200g,木香200g,茯苓800g,北沙参200g,荜茇200g,槟榔100g,附子(制)100g。

  用法:口服,每次服6~9g,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三层茴香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经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寒疝,阴囊肿硬而寒冷,控睾而痛,喜暖畏寒或形寒足冷。亦可用于寒湿所致之小腹疼痛等症。

查看详情

五磨饮子

  五磨饮子

  方歌:降气沉香用槟榔,顺气乌药及木香。枳实破滞酒和阴,药量等分细审详。

  五磨饮子的用法用量

  组成:木香、沉香、槟榔、枳实、台乌药各等分。

  用法:白酒磨服。

  五磨饮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郁,降气。

  主治:暴怒暴死,名曰气厥者。七情变动,气逆不降,上气喘急,胸腹胀满,突然大怒而致气厥者。

  五磨饮子的各家论述

  《医方考》:怒则气上,气上则上焦气实而不行,下焦气逆而不吸,故令暴死。气上宜降之,故用沉香、槟榔;气逆宜顺之,故用木香、乌药;佐以枳实,破其滞也;磨以白酒,和其阴也。

查看详情

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木香210g,砂仁210g,白术300g,陈皮300g,茯苓300g,半夏(制)300g,香附(醋制)210g,枳实(炒)210g,豆蔻(去壳)210g,厚朴(姜制)210g,广藿香210g,甘草90g。

  制法: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切碎的生姜90g、大枣150g,分次加水煎煮,滤过。取上述粉末,用煎液泛丸,以总量5%的滑石粉-四氧化三铁(1:1)的混合物包衣,低温干燥,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香砂养胃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中和胃。

  主治:用于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

  香砂养胃丸的禁忌

  1. 忌生冷油腻食物。

  2. 胃痛症见胃部灼热,隐隐作痛,口干舌燥者不宜服用本药。

  3. 服药三天后症状无改善,或服药期间症状加重,应去医院就诊。

  4. 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及年老体虚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 长期连续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6. 本品宜用温开水送服。

  7.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8.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9. 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0. 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1. 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茴香橘核丸

  茴香橘核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荔枝核、补骨脂(盐炒)、肉桂、川楝子、延胡索(醋制)、莪术(醋制)、木香、香附(醋制)、青皮(醋炒)、昆布、槟榔、乳香(制)、桃仁、穿山甲(制)。

  用法:口服。一次1~1.5袋,一日2次。

  茴香橘核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散寒行气,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寒凝气滞所致的寒疝,症见睾丸坠胀疼痛。

  茴香橘核丸的禁忌

  1、湿热下注睾丸红肿胀痛者不宜使用。

  2、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食物。

  3、若伴睾丸肿物或阴囊溃破者需配合外科治疗。

查看详情

越鞠保和丸

  越鞠保和丸

  方义:本方由越鞠丸合保和丸加减而成。方中香附、木香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当归、川芎活血化瘀,以治血郁;栀子、连翘、黄连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白术、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理气化痰,燥湿运脾,以治痰郁、湿郁;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导滞,以治食郁。诸药合用,则气、血、痰、火、湿、食诸郁随之而解。

  越鞠保和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米泪浸三宿,炒)30克,抚芎(酒洗)30克,神曲(炒)30克,香附(童便浸,炒)30克,栀子(炒)15克,陈皮30克,半夏(炮)30克,白茯苓30克,连翘15克,莱菔子(炒)15克,枳实(麸炒)30克,白术90克,黄连(酒炒)30克,山楂(去核)60克,木香15克,当归(酒洗)30克。

  用法:每次服50丸,用淡姜汤送下,或用酒送下。

  越鞠保和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扶脾开郁,行气消食,清热化痰。

  主治:治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胸膈痞闷,或脘腹胀痛,饮食不化,嗳气呕吐,下痢等。

查看详情

木香顺气丸

  木香顺气丸

  方义:方中以木香、香附疏肝理气,和中止痛为君药。厚朴、青皮行气燥湿,散结消积;枳壳、槟榔行气导滞宽中;陈皮、砂仁理气化湿和中;苍术燥湿健脾,共为臣药。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行气化湿,健脾和胃之功。

  木香顺气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木香、砂仁、醋香附、槟榔、甘草、陈皮、厚朴、枳壳(炒)、苍术(炒)、青皮(炒)、生姜。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3次。

  木香顺气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湿浊中阻、脾胃不和所致的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木香顺气丸的禁忌

  1.孕妇慎用。

  2.忌生冷油腻食物。

  3.本药宜空腹用温开水送服。

  4.本药为香燥之品组成,如遇口干舌燥,手心足心发热感的阴液亏损者慎用。

  5.本药对气机郁滞,肝气犯胃的胃痛窜走者效果好,不适用于其他证侯的胃痛。

  6.服药三天症状无改善,或出现胃痛加重或其他症状时,应去医院就诊。

  7.长期服用应向医师咨询。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香棱丸

  香棱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木香、丁香各15克,京三棱(细锉,浸一宿)、枳壳(去瓤,麸炒)、青皮(去白)、川楝子(锉,炒)、茴香(炒)各30克,蓬术(细锉)30克(用去壳巴豆30粒同炒,巴豆黄色,去巴豆)。

  制法:上等分,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似朱砂阱极细为衣。

  用法:每服20丸,炒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不拘时候。

  香棱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积聚,症块,痰癣。

  香棱丸的不同处方

  【药方名称】香棱丸

  【处方】三棱180克(醋炒),青皮、陈皮、莪术(炮,或醋炒)、枳壳(炒)、枳实(炒)、萝卜子(炒)、香附子各90克,黄连、神曲(炒)、麦芽(炒)、鳖甲(醋炙)、干漆(炒烟尽)、桃仁(炒)、硇砂、砂仁、归梢、木香、甘草(炙)各30克,槟榔180克,山楂120克。

  【制法】上为末,醋糊丸。

  【功能主治】治五积六聚气块。

  【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白汤下。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查看详情

乌药汤

  乌药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乌药7.5克,香附6克,当归3克,木香、甘草(炙)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乌药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止痛。

  主治:治血海疼痛。

查看详情

橘皮丸

  橘皮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青皮(汤浸,去白,焙)半两,干姜(炮)半两,大黄(锉,炒)半两,京三棱(炮,锉)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半两,牵牛子(一半生,一半炒)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15丸,加至2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橘皮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久腹胀气滞,肠胃结涩。

查看详情

枣肉平胃散

  枣肉平胃散的组成用法

  组成:陈橘皮(去皮)、厚朴(去粗皮,姜制,炒香),各三斤二两;甘草(炒)、生姜、红枣,各二斤;苍术(去粗皮,米泔浸二日,炒)五斤。

  制法:上件碎,拌匀,以水浸过面上半寸许,煮令水干,取出焙燥,碾为细末。

  用法:每服二钱,用盐汤点,空心,食前。

  枣肉平胃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并宜服之。

查看详情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汤

  方歌:苏子降气半夏归,前胡桂朴草姜随,上实下虚痰嗽喘,或加沉香去肉桂。

  方义:本方证由痰涎壅肺,肾阳不足所致。其病机特点是“上实下虚”。“上实”,是指痰涎上壅于肺,使肺气不得宣畅,而见胸膈满闷、喘咳痰多;“下虚”,是指肾阳虚衰于下,一见腰疼脚弱,二见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喘逆短气,三见水不化气而致水泛为痰、外溢为肿等。本方证虽属上实下虚,但以上实为主。治以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重,兼顾下元。

  方中紫苏子降气平喘,祛痰止咳,为君药。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厚朴下气宽胸除满,前胡下气祛痰止咳,三药助紫苏子降气祛痰平喘之功,共为臣药。君臣相配,以治上实。肉桂温补下元,纳气平喘,以治下虚;当归既治咳逆上气,又养血补肝润燥,同肉桂以增温补下虚之效;略加生姜、苏叶以散寒宣肺,共为佐药。甘草、大枣和中调药,是为使药。本方原书注“一方有陈皮去白一两半”,则理气燥湿祛痰之力增强。《医方集解》载:“一方无桂,有沉香”,则温肾之力减,纳气平喘之效增。

  苏子降气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紫苏子、半夏(汤洗七次)各75g,甘草(炙)60g,前胡(去芦)、厚朴(去粗皮,姜汁拌炒)各30g,川当归(去芦)、肉桂(去皮)各45g。[陈皮(去白)4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g,水一盏半,入生姜二片,枣子一个,苏叶五叶,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用法加生姜2片,枣子1个,苏叶2g,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减:若痰涎壅盛,喘咳气逆难卧者,可酌加沉香以加强其降气平喘之功;兼表证者,可酌加麻黄、杏仁以宣肺平喘,疏散外邪;兼气虚者,可酌加人参等益气。

  苏子降气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降气平喘,祛痰止咳。

  主治:上实下虚喘咳证。痰涎壅盛,胸膈满闷,喘咳短气,呼多吸少,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滑。

  运用:本方为治疗痰涎壅盛,上实下虚之喘咳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胸膈满闷,痰多稀白,苔白滑或白腻为辨证要点。

  苏子降气汤的禁忌

  本方药性偏温燥,以降气祛痰为主,对于肺肾阴虚的喘咳以及肺热痰喘之证,均不宜使用。

  苏子降气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3:治男女虚阳上攻,气不升降,上盛下虚,膈壅 痰多,咽喉不利,咳嗽,虚烦引饮,头目昏眩,腰痛脚弱,肢体倦怠,腹肚疗刺,冷热气泻,大便风秘,涩滞不通,肢体浮肿,有妨饮食。

  2.方论选录 张璐《千金方衍义》卷7:脚气患在浊气上攻。故以苏子、橘皮、前胡、厚朴辛温降气;半夏、生姜涤除痰湿;桂心、当归温散滞血;甘草、大枣调和中气。全以降泄逆气为主,故《局方》更名苏子降气汤。后世取治虚阳上攻,痰涎壅盛,肺气喘满,服之气降即安。可见用方但取合宜,不必拘执何病主治也。

查看详情

定喘汤(理气剂)

  定喘汤

  方歌: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外寒痰热喘哮尝。

  方义:本方证因素体多痰,又感风寒,肺气壅闭,不得宣降,郁而化热所致。症见哮喘咳嗽,痰多色黄,质稠不易咯出等。治宜宣肺降气,止咳平喘,清热祛痰。方用麻黄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敛肺定喘而祛痰,共为君药,一散一收,既可加强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黄耗散肺气。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共为臣药。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气宣降,痰热得清,风寒得解,则喘咳痰多诸症自除。

  定喘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果(去壳,砸碎炒黄)、麻黄、半夏(法制,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款冬花、桑白皮(蜜炙)各9g,苏子、黄芩(微炒)各6g,甘草3g,杏仁(去皮、尖)4.5g。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时候,徐徐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无表证者,以宣肺定喘为主,故麻黄可减量应用;痰多难咯者,可酌加瓜蒌、胆南星等以助清热化痰之功;肺热偏重,酌加石膏、鱼腥草以清泄肺热。

  定喘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降肺气,清热化痰。

  主治: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咳喘痰多气急,质稠色黄,或微恶风寒,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运用:本方亦为降气平喘之常用方,用于素体痰多,复感风寒,致肺气壅闭之喘咳证。临床应用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黄,微恶风寒,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定喘汤的禁忌

  若新感风寒,虽恶寒发热、无汗而喘,但内无痰热者;或哮喘日久,肺肾阴虚者,皆不宜使用。

  定喘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摄生众妙方》卷6:“哮喘。”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成哮喘等证。夫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毫发不容,其性亦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若为风寒外束,则肺气壅闭,失其下行之令,久则郁热内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哮嗽等疾所由来也。然寒不去则郁不开,郁不开则热不解,热不解则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黄、杏仁、生姜开肺疏邪,半夏、白果、苏子化痰降浊,黄芩、桑皮之苦寒,除郁热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润,养肺燥而益金。数者相助为理,以成其功。宜乎喘哮痼疾,皆可愈也。”

查看详情

小半夏汤

  小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18克,生姜15克。

  用法:上二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小半夏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和胃降逆,消痰蠲饮。

  主治:痰饮内停,心下痞闷,呕吐不渴,及胃寒呕吐,痰饮咳嗽。

查看详情

小半夏加茯苓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18克,生姜15克,茯苓9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两次温服。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饮降逆,引水下行。

  主治:治停饮呕吐,心下痞闷,头眩心悸者。

查看详情

大半夏汤

  大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9克(洗,完用),人参6克,白蜜20毫升。

  用法:上三味,用水1.2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500毫升,温服200毫升,余份再服。

  大半夏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补中降逆。

  主治:胃反呕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

  大半夏汤的各家论述

  1.《金匮玉函经二注》:阳明,燥金也,与太阴湿土为合。腑脏不和,则湿自内聚,为痰为饮,燥自外款,为胃脘痛;玄府干涸,而胃之上脘尤燥,故食难入,虽食亦反出也。半夏解湿饮之聚结,分阴阳,散气逆;人参补正;蜜润燥;以水扬之者,《内经》云:清上补下,治之以缓,水性走下,故扬以缓之;佐蜜以润上脘之燥也。

  2.《金匮要略心典》:胃反呕吐者,胃虚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

  东垣云:辛药生姜之类治呕吐,但治上焦气壅表实之病,若胃虚谷气不行,胸中闭塞而呕者,惟宜益胃推扬谷气而已,此大半夏汤之旨也。

  3.《古方选注》:大半夏汤,通补胃腑之药,以人参、白蜜之甘,厚于半夏之辛,则能兼补脾脏,故名其方曰大。以之治胃反者,胃中虚冷,脾因湿动而不磨谷,胃乃反其常道而为朝食暮吐。朝暮者,厥阴肝气尽于戌,旺于丑也,宿谷藉肝气上升而乃吐出。主之以半夏辛温利窍除寒,人参扶胃正气,佐以白蜜扬之二百四十遍。升之缓之,俾半夏、人参之性下行不速,自可斡旋胃气,何患其宿谷不消,肝气僭升也乎?4.《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反胃即脾阴不濡,胃气独逆,今之膈食病足矣,或粪如羊屎,或吐后微带血水。用半夏降冲逆,即是降胃,用参、蜜滋脾液以濡化水谷,则肠润谷下。

查看详情

干姜人参半夏丸

  干姜人参半夏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干姜、人参各14克,半夏28克。

  用法:上药三味为末,以生姜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一日三次。

  干姜人参半夏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妇人妊娠呕吐不止。

查看详情

旋覆代赭汤

  旋覆代赭汤

  方歌:旋覆代赭用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咸软痞,痞硬噫气力能禁。

  方义:本方证因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所致胃脘痞闷胀满、频频嗳气,甚或呕吐、呃逆等证。原书用于“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此乃外邪虽经汗、吐、下而解,但治不如法,中气已伤,痰涎内生,胃失和降,痰气上逆之故。而胃虚当补、痰浊当化、气逆当降,所以拟化痰降逆,益气补虚之法。

  方中旋覆花性温而能下气消痰,降逆止嗳,是为君药。代赭石质重而沉降,善镇冲逆,但味苦气寒,故用量稍小为臣药;生姜于本方用量独重,寓意有三:一为和胃降逆以增止呕之效,二为宣散水气以助祛痰之功,三可制约代赭石的寒凉之性,使其镇降气逆而不伐胃;半夏辛温,祛痰散结,降逆和胃,并为臣药。人参、炙甘草、大枣益脾胃,补气虚,扶助己伤之中气,为佐使之用。

  旋覆代赭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旋覆花、半夏(洗)、甘草(炙)各9g、人参、代赭石各6g,生姜15g,大枣(擘)4枚。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运用:本方为治疗胃虚痰阻气逆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硬,嗳气频作,或呕吐,呃逆,苔白腻,脉缓或滑为辨证要点。

  旋覆代赭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胃脘痞闷或胀满,按之不痛,频频嗳气,或见纳差、呃逆、恶心,甚或呕吐,舌苔白腻,脉缓或滑。

  加减:若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大枣,加重代赭石用量,以增重镇降逆之效;痰多者,可加茯苓、陈皮助化痰和胃之力。

  旋覆代赭汤的禁忌

  胃虚有热之呕吐、呃逆、嗳气者不宜使用本方。因方中代赭石、半夏有降逆作用,妊娠呕吐者不宜用之。

  服药时以少量频服为佳,可预防服后吐出。若顽固性呕吐,服药入口即吐者,可用灶心黄土或芦根先煎取汁,以药汁煎其他药。

  旋覆代赭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2.方论选录 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卷8:“汗吐下后,大邪虽解,胃气已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而噫气不除者。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以代赭石为臣,而镇其虚气;以生姜、半夏之辛,而散逆气,除痞散硬为佐;人参、大枣、甘草之甘,而调缓其中,以补胃气而除噫也。”

查看详情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

  方歌:橘皮竹茹治呕逆,人参甘草枣姜齐,胃虚有热失和将,久病之后更相宜。

  方义:呃逆之证,皆因胃气不能和降而起,但有寒热虚实之分。本方证因胃虚有热,气逆不降所致。胃虚宜补,有热宜清,气逆宜降,故立清补降逆之法。方中橘皮辛温,行气和胃以止呃;竹茹甘寒,清热安胃以止呕,皆重用为君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生姜辛温,和胃止呕,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共为臣药。甘草、大枣助人参益气补中以治胃虚,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药。

  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橘皮、竹茹各15g,大枣5枚,生姜9g,甘草6g,人参3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胃热呕逆兼气阴两伤者,可加麦冬、茯苓、半夏、枇杷叶以养阴和胃;兼胃阴不足者,可加麦冬、石斛等养胃阴;胃热呃逆,气不虚者,可去人参、甘草、大枣,加柿蒂降逆止呃。

  橘皮竹茹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降逆止呃,益气清热。

  主治:胃虚有热之呃逆。呃逆或干呕,虚烦少气,口干,舌红嫩,脉虚数。

  运用:本方为治疗胃虚有热呕逆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或呕吐,舌红嫩,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橘皮竹茹汤的禁忌

  呕逆因实热或虚寒而致者,非本方所宜。

  橘皮竹茹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3:“大病后,呃逆不已,脉来虚大者,此方主之。呃逆者,由下达上,气逆作声之名也。大病后则中气皆虚,余邪乘虚入里,邪正相搏,气必上腾,故令呃逆。脉来虚大,虚者正气弱,大者邪热在也。是方也,橘皮平其气,竹茹清其热,甘草和其逆,人参补其虚,生姜正其胃,大枣益其脾。”

查看详情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汤

  方歌: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温中将逆又益气,虚寒气逆最相当。

  方义:本方所治呃逆皆因胃气虚寒,胃失和降所致。根据虚者补之,寒者温之,逆者降之的治法,治当降逆止呃,温中益气。方中丁香温胃散寒,降逆止呃,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柿蒂苦平,长于降逆止呃,两药相配,温胃散寒,降逆止呃,共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止呕,与君药相合,增强温胃降逆之功;人参甘温益气以补其虚,共为臣佐药。

  丁香柿蒂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丁香6g、生姜、柿蒂各9g、人参3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胃气不虚者,可去人参,名柿蒂汤(《济生方》);兼气滞痰阻者,可加半夏、陈皮以理气化痰。

  丁香柿蒂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主治:胃气虚寒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运用:本方为治疗胃气虚寒,气逆不降之呃逆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呃逆不已,舌淡苔白,脉沉迟为使用依据。

  丁香柿蒂汤的禁忌

  本方性偏温热,胃热呃逆者不宜使用。

  丁香柿蒂汤的文献摘要

  《成方便读》:“夫呃逆一证,其声短促,连续不断之象,虽其证有火有寒,皆能所致,然无不皆自胃腑而来者,以胃气下行为顺,上行为逆,或邪搏胃中,则失其下降之令,即上出于口而为呃矣。昔人有谓肾病者,究竟脏气不能上至于口,必因于胃而出也。亦犹咳之一证,虽有五脏之分,然也总不离开肺也。方中以丁香温胃祛寒,补火生土;柿蒂苦温降气,生姜散逆疏邪,二味皆胃经之药;用人参者,以祛邪必先补正,然后邪退正安,且人参入胃,镇守于中,于是前三味之功,益臻效验耳。”

查看详情

新制橘皮竹茹汤

  新制橘皮竹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橘皮9克,竹茹9克,柿蒂7枚,姜汁3茶匙(冲)。

  用法:用水1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若未见效,再作服。

  加减:有痰火者,加竹沥、栝楼霜;有瘀血者,加桃仁。

  新制橘皮竹茹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化痰热,和胃降逆。

  主治:阳明湿温,气壅发哕者。

查看详情

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厚朴15g、麻黄10g、半夏12g、五味子12g、细辛10g、干姜10g、杏仁15g、石膏50g、小麦20g。

  用法:上药,以水3碗,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煎取大半碗,温服,早晚各一次。

  厚朴麻黄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肺降逆,化饮止咳。

  主治:咳而脉浮者。证见咳嗽喘逆, 胸满烦躁,咽喉不利,痰声漉漉,苔白滑。治疗哮病发作期寒包热哮证,应首选的方剂是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的各家论述

  1.《医门法津》:若咳而其脉亦浮,则外邪居多,全以外散为主,用法即于小青龙汤中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麦,仍从肺病起见。以故桂枝之热,芍药之收,甘草之缓,概示不用,而加厚朴以下气,石膏以清热,小麦引入胃中,助其升发之气,一举而表解脉和,于以置力于本病,然后破竹之势可成耳。一经裁酌,直若使小青龙载肺病腾空而去。

  2.《沈注金匮要略》:此以脉之浮沉而分肺之营卫受病也。咳而脉浮,风邪在卫,即肺胀之类,其病尚浅,当使邪从表出。故以厚朴,杏仁下泄胸中气实,麻黄开腠驱邪、石膏以清风化之热,辛、半、干姜兼驱客寒而涤痰饮,五味收肺之热,小麦以调脾胃也。

  3.《古方选注》:厚朴麻黄汤,大、小青龙之变方也。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则肺经清肃之令自行,何患咳逆上气作声有不宁谧者耶?

查看详情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枳实四枚(12g),厚朴四两(12g),薤白半升(9g),桂枝一两(3g),瓜蒌一枚,捣(12g)。

  用法: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滓,内诸药,煮数沸,分三次温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枳实薤白桂枝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主治:胸阳不振痰气互结之胸痹。胸满而痛,甚或胸痛彻背,喘息咳唾,短气,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或者寒伤阳明太阴证,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查看详情

茯苓杏仁甘草汤

  茯苓杏仁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瘥更服。

  茯苓杏仁甘草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

查看详情

橘枳姜汤

  橘枳姜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橘皮250克,枳实45克,生姜125克。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1000毫升,煮取400毫升,分二次温服。

  橘枳姜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胸痹,胸中气塞,呼吸短促,心下硬满,呕吐哕逆。

  橘枳姜汤的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直解》:气塞短气,非辛温之药不足以行之,橘皮、枳实、生姜辛温,同为下气药也。《内经》曰:病有缓急,方有大小。此胸痹之缓者,故用君一臣二之小方也。

  2.《中国医学大辞典》:重用橘皮、生姜之大辛大温者,散胸中之饮邪;积实之圆转苦辛者,泄胸中之闭塞。

  3.《千金》云:橘枳姜汤治胸痹愠愠如满,噎塞习习如痒,喉中涩燥,唾沫。结胸是寸脉浮需区别。

  4.《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与茯苓杏仁甘草汤均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之证。前者是肺气不利,饮停胸膈,重在停饮,故治宜宣肺化饮,而用茯苓、杏仁;此方主治乃肺胃气滞,气阻饮停,重在气滞,治宜行气开郁。故方中以橘皮为君,行肺胃之气而宣通气机;臣以枳实,行气除满而利五脏;佐以生姜,散结气而降逆化饮。三者相合,行气开郁,和胃化饮,使气行痹散,胃气因和,而胸脘气塞之症自除。

查看详情

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生姜枳实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生姜各9克,枳实5枚。

  用法: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

  桂枝生姜枳实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寒邪或水饮停留于胃,向上冲逆,心下痞闷,并向上牵引疼痛者。

  桂枝生姜枳实汤的各家论述

  ① 金匮玉函经二注》:枳实、生姜,原以治气塞,况于痞乎?故较前条稍减轻分两,使痞者下其气以开之。悬痛属饮者,得生姜以散之,既足建功矣。乃去橘皮而用桂枝者,以所逆非一,或肾气上冲,正未可知,桂伐肾邪,正其能事,不但调和营卫,为去痞臣也。

  ②《金匮要略心典》:桂枝、枳实、生姜辛以散逆,苦以泄痞,温以祛寒也。

  ③《金匮要略方义》:方中重用枳实快气消痞,以桂枝通阳降逆,以生姜散寒化饮,三药相合,使气行则痞消,阳盛则饮化,气畅饮消则诸逆痞痛自愈。

查看详情

大桂汤

  大桂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心1斤,半夏1升,生姜1斤,黄耆4两。

  用法: 上(口父)咀。以水1斗半,煮取5升,分5服,日3夜2。

  大桂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虚羸,胸膈满,男子卒劳内伤,汗出中风,腹胀大,饥食不下,心痛,小便赤黄时白,大便不利方。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