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百科/祛湿剂
平胃散

  平胃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平胃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平胃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的禁忌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查看详情

温中散寒的中成药有哪些

不换金正气散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一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苍术、橘皮、半夏曲、厚朴(姜制)、藿香,各二钱。炙甘草,一钱。

  【功能主治】解散寒邪。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个,煎至一钟,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二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五劳七伤、山岚瘴气,寒热往来,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或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二枚,煎至八分,去滓,食前稍热服。

  【注意】忌生冷、油腻、毒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别名】普贤正气散(《证治准绳·类方》卷四)。

  【处方】厚朴(去皮,姜汁制)藿香(去枝、土)甘草(爁)半夏(煮)苍术(米泔浸)陈皮(去白)各等分

  【制法】上药锉散。

  【功能主治】主四时伤寒,瘴疫时气,头痛壮热,腰背拘急;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赤白下利;五膈气噎,咳嗽痰涎,行步喘乏。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2枚,煎至18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毒物。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四

  《治痘全书》卷十三: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人参、五味、麦冬、杏仁。

  【功能主治】痘疮,触犯邪气者。

  【各家论述】触犯邪气,入则正气虚,驱邪不主扶正,则邪未必能驱。此用和平扶正之药,无过于生脉散之三味,所以五味、人参、麦冬,大有见也;大凡气一触则滞,更加杏仁以佐之。

  【摘录】《治痘全书》卷十三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五

  《症因脉治》卷四: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木香、鲜藿香。

  【功能主治】表邪发热。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六

  《医统》卷七十六: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厚朴(姜炒)1钱,苍术(米泔水泡)1钱,陈皮(去白)1钱,半夏(制)1钱,藿香叶(净)1钱,甘草(炙)1钱,草果5分。

  【功能主治】和脾胃,止吐泻,温中,下痰饮。主一切山岚瘴气,八般疟疾,四时伤寒,五种膈气,腹痛胀满,吞酸噫气,噎塞干呕,恶心;内受寒湿,外感风邪,头痛头眩,鼻塞;及一切霍乱时气,不伏水土。

  【用法用量】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

  【摘录】《医统》卷七十六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七

  《保命歌括》卷十七: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厚朴(姜汁炒)、陈皮(去白)、苍术(米泔浸)、半夏(洗)、白茯苓、紫苏叶各等分,甘草减半,神曲(炒,研细末,另入药)等分。

  【功能主治】伤湿咳嗽。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除神曲末,用水1盏半,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盏,去滓,入曲末服。

  【摘录】《保命歌括》卷十七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八

  《便览》卷四: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陈皮、厚朴(姜制)、藿香叶、半夏(姜炒)、甘草。

  【功能主治】疮痘正出之时,被天气寒冷所折,内为乳食所伤,气血壅遏,荣卫不和,毒气返复而出。

  【用法用量】上每服3钱,加生姜3片,大枣2枚,紫草并糯米同煎服。

  【摘录】《便览》卷四

  不换金正气散处方九

  《外科精要》卷下:不换金正气散

  【药方名称】不换金正气散

  【处方】苍术(米泔浸,炒)4两,厚朴(姜汁拌炒)4两,粉甘草(炙)2两,橘红(焙)3两,藿香叶2两,半夏(姜制)2两,木香(湿纸裹煨)1两,人参1两,白茯苓1两。

  【功能主治】痈疽感冒风寒,或伤生冷,或瘴疟,或疫疠。

  【用法用量】每服5钱,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外科精要》卷下

查看详情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方歌方义

  方歌: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方义: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

  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术、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

  藿香正气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现代用法:散剂,每服9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减:若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气滞脘腹胀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

  藿香正气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运用:藿香正气散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上吐下泻,舌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藿香正气散的禁忌

  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查看详情

柴平汤

  柴平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川柴胡3克,姜半夏4.5克,川朴6克,清炙草1.5克,炒黄芩3克,赤苓9克,制苍术3克,广橘皮4.5克,鲜生姜3克。

  用法:水煎服。

  柴平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和解燥湿。

  主治:主湿疟。寒热往来,四肢倦怠,肌肉烦疼者。

查看详情

六和汤

  六和汤用法用量

  组成:缩砂、半夏(汤洗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去芦)、赤茯苓(去皮)、藿香(去土)、白扁豆(姜制)、香薷、厚朴(姜制)、木瓜,各一钱。炙甘草,半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六和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并皆治之。

  六和汤处方一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缩砂仁、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甘草(炙),各一两。赤茯苓(去皮)、藿香叶(拂去尘)、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二两。香薷、厚朴(姜汁制),各四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并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妇人胎前、产后,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六和汤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缩砂仁 半夏(汤,炮七次)杏仁(去皮、尖)人参 甘草(炙)各30克 赤茯苓《去皮)藿香叶 白扁豆(姜汁略炒)木瓜各60克 香薷 厚朴(姜汁制)各120克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不拘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六和汤三

  《普济方》卷三九○: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陈皮1两(去白),青皮(去白)3两,柴胡3两,净香附3两,苏叶3两,甘草1两半。

  【功能主治】疟疾寒多热少,食积疳热。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

  六和汤四

  《不知医必要》卷二: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党参(米炒,去芦)1钱,半夏(制)1钱,砂仁(杵)1钱,扁豆(炒,杵)2钱,藿香2钱,赤茯苓2钱,木瓜2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夏秋暑湿伤脾,或饮冷乘风,多食瓜果,以致客寒犯胃,食留不化,遂成霍乱。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红枣1个,水煎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二

  六和汤五

  《胎产秘书》卷上: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藿香5分,砂仁5分,陈皮4分,茯苓4分,人参1钱,木瓜1钱,扁豆2钱,杏仁10粒,生甘草4分,夏曲6分。

  【功能主治】妊娠霍乱吐泻,心躁腹痛。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2个,竹茹1团,水煎服。

  【摘录】《胎产秘书》卷上

  六和汤六

  《幼科铁镜》卷六: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陈皮、半夏、白茯苓、甘草、黄连、厚朴、藿香、香薷、扁豆、木瓜。

  【功能主治】长夏外夹感暑吐泻;热痢。

  【摘录】《幼科铁镜》卷六

  六和汤七

  《医统》卷八十八: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川芎、当归、白芍药、生地黄、人参、白术各等分。

  【功能主治】虚热,三焦五脏不和,啼哭烦躁,夜出盗汗。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水煎,不拘时候服。

  【摘录】《医统》卷八十八

  六和汤八

  《丹溪心法》卷二: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人参1钱,知母1钱,草果1钱,贝母1钱,乌梅1钱,白芷1钱,槟榔1钱,柴胡1钱(用酒拌),常山2钱。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疟疾。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个,水煎服。

  【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六和汤九

  《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别名】六合汤

  【处方】缩砂仁1两,半夏(汤泡7次)1两,杏仁(去皮尖)1两,人参1两,甘草(炙)1两,赤茯苓(去皮)2两,藿香叶(拂去尘)2两,白扁豆(姜汁略炒)2两,木瓜2两,香薷4两,厚朴(姜汁制)4两。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伤寒阴阳不分,冒暑伏热烦闷,或成痢疾;中酒烦渴畏食;伤食噫酸臭气,或因暑热,渴饮冷水冷物,致心腹疼痛,或冒暑背寒自汗,四肢厥冷。

  【用法用量】六合汤(《普济方》卷一一七)。

  【摘录】《局方》卷二(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六和汤十

  《传信适用方》卷四: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生姜1斤(切片,晒干),草果半斤(去壳并白皮),甘草4两(炒),缩砂4两,胡椒半两,荜茇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去暑毒疫气。主

  【用法用量】入盐点服。

  【摘录】《传信适用方》卷四

  六和汤十一

  《医方考》卷一:六和汤

  【药方名称】六和汤

  【处方】砂仁1两,半夏1两,杏仁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白术2两,藿香2两,木瓜2两,厚朴2两,扁豆2两,赤茯苓2两。

  【功能主治】夏月病人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倦怠嗜卧;伏暑烦闷,小便赤涩,或利或渴;中酒;胎产。

  【各家论述】六和者,和六府也。脾胃者,六府之总司,故凡六府不和之病;先于脾胃而调之。此知务之医也。香能开胃窍,故用藿、砂;辛能散逆气,故用半、杏;淡能利湿热,故用茯、瓜;甘能调脾胃,故用扁、术,补可以去弱,故用参、草;苦可以下气,故用厚朴。夫开胃散逆则呕吐除,利湿调脾则二便治,补虚去弱则胃气复而诸疾平。盖脾胃一治,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虽百骸九窍皆太平矣,况于六府乎?

  【摘录】《医方考》卷一

查看详情

香砂胃苓汤

  香砂胃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陈皮1钱半,厚朴1钱半,泽泻1钱半,藿香1钱半,砂仁1钱半,苍术2钱,茯苓2钱,猪苓2钱,甘草5分,官桂5分,白术2钱。

  用法:上(口父)咀。用水1钟半,加生姜3片,煎至7分,温服。

  香砂胃苓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除湿健胃。

  主治:呕吐泄泻,浮肿,小便不利。

查看详情

厚姜半甘参汤

  厚姜半甘参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厚朴12克(炙,去皮),生姜9克(切),半夏6克(洗),甘草6克(炙),人参3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2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厚姜半甘参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滞除满,燥湿和胃。

  主治:用于发汗后,腹胀满者。午后为甚,食入增剧,食消则减,舌淡苔白腻。

查看详情

燥阴散

  燥阴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盐、酒炒),青皮,乌药,山楂,吴萸(盐、酒炒),小茴(盐、酒炒),橘核,青木香各等分。

  用法:每服6克、空腹时盐、酒调下。

  燥阴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疝气因湿而成,阴汗瘙痒。

查看详情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

  方歌:茵陈蒿汤治阳黄,栀子大黄组成方,栀子柏皮加甘草,茵陈四逆治阴黄。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疸之常用方,《伤寒论》用其治疗瘀热发黄,《金匮要略》以其治疗谷疸。病因皆缘于邪热人里,与脾湿相合,湿热壅滞中焦所致。湿热壅结,气机受阻,故腹微满、恶心呕吐、大便不爽甚或秘结;无汗而热不得外越,小便不利则湿不得下泄,以致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湿热内郁,津液不化,则口中渴。舌苔黄腻,脉沉数为湿热内蕴之征。治宜清热,利湿,退黄。

  方中重用茵陈为君药,本品苦泄下降,善能清热利湿,为治黄疸要药。臣以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助茵陈引湿热从小便而去。佐以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从大便而下。

  茵陈蒿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茵陈18g,栀子12g,大黄(去皮)6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湿重于热者,可加茯苓、泽泻、猪苓以利水渗湿;热重于湿者,可加黄柏、龙胆草以清热祛湿;胁痛明显者,可加柴胡、川楝子以疏肝理气。

  茵陈蒿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热黄疽之常用方,其证属湿热并重。临床应用以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舌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茵陈蒿汤文献摘要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②《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查看详情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汤用法用量

  组成:栀子3钱,甘草3钱,茵陈3钱,黄柏3钱。

  用法:水煎,温服。

  栀子柏皮汤的功用主治

  主治:伤寒,湿热郁于肌表,身热发黄者。

  栀子柏皮汤的不同处方

  【来源】伤寒论: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柏皮汤主之。

  【异名】柏皮汤(《鸡峰普济方》卷十)、柏皮散(《永乐大典》卷一○三三引《全婴方》)。《鸡峰》本方用法: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组成】栀子(擘)十五枚(约15克),甘草(炙)一两(约15克),黄柏二两(约30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甘草培土养中焦之气,栀子,柏皮,泄湿而清表热。

查看详情

茵陈四逆汤

  茵陈四逆汤用法用量

  组成:干姜45克、 甘草(炙)60克 、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 、茵陈180克。

  用法:上锉。每服酌量多少,水煎,凉服。

  茵陈四逆汤的功用主治

  主治:黄疸阴证。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

查看详情

斩梦丹

  斩梦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知母30克,黄柏30克(去皮),滑石90克。

  用法:上药为末,白水和丸。空腹时温酒送下。

  斩梦丹的功用主治

  主治:梦泄遗精。

查看详情

八正散

  八正散

  方歌: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方义:本方为治疗热淋的常用方,其证因湿热下注膀胱所致。湿热下注蕴于膀胱,水道不利,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湿热蕴蒸,故尿色浑赤;湿热郁遏,气机不畅,则少腹急满;津液不布,则口燥咽干。治宜清热利水通淋。

  方中以滑石、木通为君药。滑石善能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药品化义》谓之:“体滑主利窍,味淡主渗热”;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篇蓄、瞿麦、车前子为臣,三者均为清热利水通淋之常用品。佐以山栀子仁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以增强君、臣药清热利水通淋之功;大黄荡涤邪热,并能使湿热从大便而去。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清热、缓急止痛,是为佐使之用。煎加灯心以增利水通淋之力。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500g。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现代用法:散剂,每服6-10g,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加减:本方苦寒清利,凡淋证属湿热下注者均可用之。若属血淋者,宜加生地、小蓟、白茅根以凉血止血;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等以化石通淋;膏淋,宜加萆薢、菖蒲以分清化浊。

  八正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运用:本方为主治湿热淋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八正散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6:“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忡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并宜服之。”[2]

  2.方论选录 《医略六书·杂病证治》卷7:“热结膀胱,不能化气而水积下焦,故小腹硬满,小便不通焉。大黄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瞿麦清热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篇蓄泻膀胱积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车前子清热以通关窍,生草梢泻火以达茎中。为散,灯心汤煎,使热结顿化,则膀胱肃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满自除矣。此泻热通闭之剂,为热结溺闭亨专方。”

查看详情

五淋散

  五淋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赤茯苓六两,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五两;赤芍药(去芦,)、山栀子仁,各二十两。

  法: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空心,食前服。

  五淋散的功效作用

  主治:治肾气不足,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热淋便血,并皆治之。

  五淋散的不同处方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五淋散

  【药方名称】五淋散

  【别名】山栀子汤(《鸡峰普济方》卷十八)。

  【处方】木通(去节)、滑石、甘草(炙)各180克,山栀仁(炒)420克,赤芍药、茯苓(去皮)各250克,淡竹叶120克,山茵陈(去根,日干)60克。

  【制法】上药捣罗为末。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通淋化浊。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尿少次频,脐腹急痛,作止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热淋尿血。

  【用法用量】每服9克,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五淋散的不同处方二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五淋散

  【药方名称】五淋散

  【处方】赤茯苓180克,当归(去芦)、甘草(生用)各150克,赤芍药(去芦,锉)、山栀子仁各600克。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膀胱有热,水道不通,淋沥不宣,出少起多,脐腹急痛,蓄作有时,劳倦即发,或尿如豆汁,或尿有砂石,或尿淋如膏,或热淋便血。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20毫升,空腹时服。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查看详情

三仁汤

  三仁汤

  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瘟初起法堪遵。

  方义:本方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究其病因,一为外感时令湿热之邪;一为湿饮内停,再感外邪,内外合邪,酿成湿温。诚如薛生白所言:“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温热经纬》)。卫阳为湿邪遏阻,则见头痛恶寒;湿性重浊,故身重疼痛、肢体倦怠;湿热蕴于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畅,则见胸闷不饥;湿为阴邪,旺于申酉,邪正交争,故午后身热。其证颇多疑似,每易误治,故吴瑭于《温病条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见其头痛恶寒,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下注,则为洞泄;三者,不可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两阴相合,则有锢结不解之势。故治疗之法,惟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气行则湿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薏苡仁甘淡性寒,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是为君药。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君药利湿清热之功,是为臣药。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满,是为佐药。

  三仁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 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湿;若寒热往来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湿。

  三仁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运用:本方主治属湿温初起,湿重于热之证。临床应用以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热,苔白不渴为辨证要点。

  三仁汤的禁忌

  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则不宜使用。

  三仁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温病条辨》卷1:“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2.方论选录吴瑭《温病条辨》卷1:“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温凉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查看详情

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杜藿香6克,真川朴3克,姜半夏4.5克,赤苓9克,光杏仁9克,生苡仁12克,白蔻末1.8克,猪苓4.5克,淡香鼓9克,建泽泻4.5克。

  用法:水煎服。

  藿朴夏苓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理气化湿,疏表和中。

  主治:治湿温初起,恶寒无汗,身热不扬,肢体困倦,肌肉烦疼,面色垢腻,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胸次痞闷,大便溏而不爽,舌苔白滑或腻,脉濡缓或沉细似伏。

查看详情

黄芩滑石汤

  黄芩滑石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苓三钱(9克),滑石三钱(9克),伏苓皮三钱(9克),大腹皮二钱(6克),白蔻仁一钱(三克),通草一钱(3克),猪苓三钱(9克)。

  用法:水六杯,煮取二杯,渣再煮一杯,分温三服。

  加减:本方与三仁汤均用蔻仁,通草,滑石以清热祛湿,治疗湿温。但本方尚配黄苓,二苓,大腹皮,为清热化湿并施之剂,其清热作用强于三仁汤,适用于邪滞中焦,湿热并重,胶着不解者;三仁汤则用杏仁,苡仁,竹叶,半夏,厚朴,于化气利湿之中佐以清热,其祛湿作用优于本方,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热清之证。

  黄芩滑石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湿温病,身疼痛,口不渴,或渴不多饮,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舌苔淡黄而滑,脉缓。

查看详情

甘露消毒丹

  甘露消毒丹

  方义:方中重用滑石、茵陈,配木通,以清热利湿;黄芩、连翘合贝母、射干以清热解毒,利咽散结;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湿浊,宜畅气机。共成清热利湿,化浊解毒之功。

  甘露消毒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飞滑石450克,淡芩300克,茵陈330克,藿香120克,连翘120克,石菖蒲180克,白蔻120克,薄荷120克,木通150克,射干120克,川贝母150克。

  用法:每服9克,开水调服,一日二次。或以神曲糊为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

  甘露消毒丹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主治:治瘟疫、暑温、湿温,邪在气分。发热目黄,胸闷腹胀,肢酸咽肿,丹疹,颐肿口渴,泄泻,舌苔薄白或厚腻,或舌心干焦。亦治疟痢、淋浊、疮疡,现用于急性胃肠炎、肠伤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钩端螺旋体病等属湿热并重者。

查看详情

连朴饮

  连朴饮

  方歌: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方义:本方为主治湿热霍乱以呕吐为主之常用方。其证因于湿热蕴伏,清浊相干,属湿热并重之证。湿热中阻,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不降则吐,清气不升则泻,气机不畅则胸脘烦闷;湿热下注则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乃湿热内蕴之佐证。治疗当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石菖蒲芳香化湿而悦脾,半夏燥湿降逆而和胃,增强君药化湿和胃止呕之力,是为臣药。山栀、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芦根性甘寒质轻,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行水,皆为佐药。

  连朴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制厚朴6g,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3g,香豉(炒)、焦栀各9g,芦根60g。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本方主治湿热霍乱以吐为主者,若腹泻重者,可加白扁豆、薏苡仁以渗湿止泻。

  连朴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热并重之霍乱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吐泻烦闷,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连朴饮的相关论述

  1.原书主治 《霍乱论》卷下:“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

  2.方论选录赵绍琴《温病纵横》:“本证属湿热并重,治疗宜清热与燥湿并行。方中黄连、栀子苦寒,清热泻火燥湿;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开苦泄,燥湿化浊;半夏又有和胃降逆止呕之功;豆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配伍,为燥湿清热之良方。”

查看详情

拈痛汤

  拈痛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术4.5克,人参(去芦)、苦参(酒炒)、升麻(去芦)、葛根、苍术各6克,防风(去芦)、知母(酒洗)、泽泻、猪苓、当归身各9克,炙甘草、黄芩(酒洗)、茵陈(酒炒)、羌活各15克。

  用法:上药哎咀,每服30克,用水6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服。

  拈痛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脓水不绝。

查看详情

宣痹汤

  宣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15克,半夏9克(醋炒),晚蚕沙9克,赤小豆皮9克(取五谷中之赤小豆,凉水浸,取皮用)。

  用法:上药用水1.6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加减:痛甚,加片姜黄6克、海桐皮9克。

  宣痹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化湿热,宣痹通络。

  主治:治湿热痹证。湿聚热蒸,阻于经络,寒战发热,骨节烦疼,面色痿黄,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

查看详情

二妙散

  二妙散

  方歌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秒牛膝添,再加苡仁名四妙,湿热下注痿痹痊。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之基础方。湿热下注,流于下肢,使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湿热痹阻筋脉,以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为脚气;湿热下注于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臭秽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是为湿热之征。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脾燥湿。

  二妙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水浸,炒)各15g。

  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现代用法:为散剂,各等分,每次服3-5g,或为丸剂,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加减:湿热痿证,可加豨莶草、木瓜、萆薢等祛湿热,强筋骨;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渗湿降浊;下部湿疮、湿疹,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清湿热,解疮毒。

  二妙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所致痿、痹、脚气、带下、湿疮等病证的基础方,其清热燥湿之力较强,宜于湿热俱重之证。临床应用以足膝肿痛,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二妙散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丹溪心法》卷4:“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有气加气药,血虚者加补药,痛甚者加生姜汁,热辣服之。”

  2、方论选录 徐大椿《医略六书》卷5:“湿热下注,腰膂不能转枢,故机关不利。腰中疼重不已焉。苍术燥湿升阳,阳运则枢机自利;黄柏清热燥湿,湿化则真气得行。为散,酒调,使湿热运行则经气清利,而腰府无留滞之患,枢机有转运之权,何腰中疼重不痊哉?此清热燥湿之剂,为湿热腰痛之专方。”

查看详情

三妙丸

  三妙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柏120克(切片,酒拌略炒),苍术180克(米泔浸一二宿,细切,焙干),川牛膝(去芦)60克。

  用法:上药研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姜、盐汤送下。

  三妙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流,两脚麻木,或如火烙之热。

  三妙丸的禁忌

  服药期间,忌食鱼腥、养麦、热面、煎炒等物。

查看详情

四妙丸

  四妙丸

  方义:方中以黄柏为君药,取其寒以胜热,苦以燥湿,且善除下焦之湿热。苍术苦温,健脾燥湿除痹,共为臣药。牛膝活血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且引药直达下焦,为佐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功。

  四妙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牛膝、黄柏 (盐炒)、薏苡仁。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四妙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湿热下注所致的痹病,症见足膝红肿,筋骨疼痛。

查看详情

蚕矢汤

  蚕矢汤

  方义:蚕沙祛湿,尤善化胃肠之湿浊为君。黄连、黄芩、栀子清热燥湿为臣。半夏、吴茱萸降浊止吐,大黄豆卷、薏苡仁、木瓜宣化畅中,利湿舒筋,共为佐。通草渗湿热亦为佐使。

  蚕矢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晚蚕沙15克,生苡仁、大豆、黄卷各12克,陈木瓜9克,川黄连(姜汁炒)9克,制半夏、黄芩(酒炒)、通草各3克,焦山栀4.5克,陈吴萸(泡淡)0.9克。

  蚕矢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升清降浊。

  主治:湿热内蕴之霍乱,吐泻腹痛,肢冷转筋,口渴烦躁,目陷脉伏,舌苔厚黄而干,脉濡数或伏者。

查看详情

白带汤

  白带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柏(酒炒)150g,椿皮300g,白芍100g,当归100g,香附(醋制)50g。

  制法:以上五味,除椿皮外,其余黄柏等四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椿皮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适量(酌留部分包衣),用浓缩液与适量的水泛丸,用留下的浓缩液包衣,干燥,打光,即得。

  用法:口服,一次6g,一日2次。

  白带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湿热,止带下。

  主治:用于湿热下注,赤白带下。

查看详情

止带方

  止带方

  方义:方中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渗湿止带;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黄柏、栀子、茵陈泻热解毒,燥湿止带;牛膝利水通淋,引诸药下行,使热清湿除带自止。

  止带方的组成功效

  组成: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主治:清利湿热止带,佐以解毒杀虫。

查看详情

除湿胃苓汤

  除湿胃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炒)、厚朴(姜炒)、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白术(土炒)、滑石、防风、山栀子(生研) 、木通各9克,肉桂、甘草(生)各3克。

  用法: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加减:痒感明显者,加白鲜皮;若湿滞、食滞重者,加焦槟榔或伏龙肝。

  除湿胃苓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燥湿,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主治:带状疱疹(湿盛型缠腰火丹),湿疹(湿疡),牛皮癣(湿寒性白疕)。缠腰火丹。水泡大小不等,其色黄白,破烂流水,痛甚。

查看详情

三黄洗剂

  三黄洗剂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15g、黄柏15g、黄芩15g、苦参15g。

  用法:用10~15克,加人蒸馏水100毫升,医用石炭酸1毫升,摇匀,以棉签蘸搽患处,每日多次。

  三黄洗剂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痒。

  主治:一切疮疡,湿热毒蕴者,皮肤红肿、瘙痒渗液,大便秘结,尿少而黄,舌红苔腻,脉数。

查看详情

五苓散

  五苓散

  方义:方中茯苓、猪苓甘淡,入肺而通膀胱为君;泽泻干咸,入肾与膀胱,利水渗湿为臣;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桂枝外解太阳表邪,内助膀胱气化。配合成方,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化气利水。凡属脾虚不运,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宣,见证如上所述者,不论有无表证,均可使用。

  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泽泻、茯苓、猪苓、肉桂、白术(炒)。

  用法: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五苓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主治:用于阳不化气、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

查看详情

四苓散

  四苓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炒)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开水调服。

  四苓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健脾利水渗湿。

  主治:用于水湿内停,小便不利,泄泻,水肿,尿血。

查看详情

胃苓汤

  胃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泔浸)8钱,陈皮5钱,厚朴(姜制)5钱,甘草(蜜炙)3钱,泽泻2钱5分,猪苓1钱半,赤茯苓(去皮)1钱半,白术1钱半,肉桂1钱。

  用法:每服1两,以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炒盐1捻,煎8分,食前温服。

  加减:口渴者,去肉桂。

  胃苓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安胃利水止泻。祛湿和胃。

  主治:脾湿过盛,浮肿泄泻,呕吐黄疸,小便不利。小便癃闲,大便飧泄,濡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沉冷证小便不利,及胃虚不和,早晨心腹痛。阴囊肿,状如水晶,时痛时痒出水,小腹按之作声,小便频数,脉迟缓。脾胃受湿,呕吐泄泻。黄疸。阴水。中暑挟食不消,吐泻腹痛。饮食停积,浮肿泄泻。

查看详情

泽漆丸

  泽漆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泽漆15克,槟榔30克,附子30克(炮裂,去皮、脐),木香15克,肉桂15克(去皱皮),陈橘皮15克(汤浸,去白、瓤,焙),泽泻15克,川大黄15克(锉碎,微炒),郁李仁15克(汤浸,去皮,微炒),厚朴15克(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温水送下20丸,一日三至四次,

  泽漆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食症癖气,脾胃虚弱,头面及四肢浮肿,欲变成水病者。

  泽漆丸的不同处方1

  泽漆丸-《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组成】泽漆叶半两,葶苈(纸上炒)半两,甘遂(炒)3分,黄芩(去黑心)3分,郁李仁(汤浸去皮尖,炒,研)3分,芍药3分,猪苓(去黑皮)3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3分,车前子3分,鳖甲(去裙襕,醋炙)半两,柴胡(去苗)半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四。

  【主治】小儿水肿腹大,诸疗不愈者。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5-6岁儿每服5丸,以温水送下。

  泽漆丸的不同处方2

  泽漆丸-《圣惠》卷七十九。

  【药物组成】泽漆1两,汉防己3分,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细辛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前胡1两(去芦头),赤茯苓1两,木香3分,桑根白皮1两(锉,诃黎勒皮1两),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槟榔1两。

  【处方来源】《圣惠》卷七十九。

  【方剂主治】产后风虚,头面浮肿,心胸不利,少思饮食。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查看详情

茵陈五苓散

  茵陈五苓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茵陈4g,白术9g,赤茯苓9g,猪苓9g,桂枝6g,泽泻15g。

  用法:上二味,先食,饮方寸匕(6克),空腹时用米饮送服,一日三次。

  茵陈五苓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前列腺炎或肥大属肝气郁滞小便不利者。

查看详情

泽泻散

  泽泻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泽泻30克,桑根白皮30克(锉),木通30克(锉),枳壳30克(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30克,槟榔30克。

  用法: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煎至180毫升,去滓,食前温服。以稍利为效。

  泽泻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妊娠气壅,身体腹胁浮肿,气喘息促,大便难,小便涩。

查看详情

猪苓汤

  猪苓汤

  方歌:猪苓汤用猪茯苓,泽泻滑石阿胶并,小便不利兼烦渴,利水养阴热亦平。

  方义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热灼阴津,津不上承,故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阴虚生热,内扰心神,则心烦不寐;水气上逆于肺则为咳嗽,流于胃脘则为呕恶,注于大肠则为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为里热阴虚之征。治宜利水清热养阴。方中以猪苓为君,取其归肾、膀胱经,专以淡渗利水。臣以泽泻、茯苓之甘淡,益猪苓利水渗湿之力,且泽泻性寒兼可泄热,茯苓尚可健脾以助运湿。佐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两彰其功;阿胶滋阴润燥,既益已伤之阴,又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

  猪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10g。

  用法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两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加减:本方可用于热淋、血淋、尿血之属于水热互结而兼阴虚者。用治热淋,可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用治血淋、尿血,可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猪苓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运用:本方以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主治水热互结而兼阴虚之证。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猪苓汤的禁忌

  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猪苓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2.方论选录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中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祛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阳明、少阴之用猪苓,以二经两关津液,特用阿胶、滑石以润之,是滋养无形以行有形也。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

查看详情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

  方歌: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益气祛风又行水,表虚风水风湿康。

  方义: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防己黄芪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防己12g,黄芪15g,甘草(炒)6g,白术9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现代用法: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加减:若兼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防己黄芪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运用: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防己黄芪汤的禁忌

  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防己黄芪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予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己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迳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

查看详情

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防己茯苓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等病症。

查看详情

五皮散

  五皮散

  方歌:五皮散用五皮散,陈茯姜桑大腹齐,或以五加易桑百,脾虚肤胀此方施。

  方义:本方所治之皮水证,系由脾湿壅盛,泛溢肌肤而致。水湿泛溢,故一身悉肿;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湿邪最易阻碍气机,气机壅滞则心腹胀满;肺气不降,则上气喘急。治宜利水消肿,理气健脾。方中以茯苓皮为君,本品甘淡性平,功专行皮肤水湿,奏利水消肿之功。臣以大腹皮,行气消胀,利水消肿;橘皮理气和胃,醒脾化湿。佐以生姜皮,和脾散水消肿;桑白皮清降肺气,通调水道以利水消肿。

  五皮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9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便寒者,可加附子、干姜等温阳利水;偏热者,可加滑石、木通等清利湿热;妊娠水肿,可加白术等健脾利湿而安胎。

  五皮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上为粗末,每服9g,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现代用法:水煎服。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运用:本方药性平和,为治疗皮水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五皮散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华氏中藏经》附录:“男子妇人脾胃停滞,头面四肢悉肿,心腹胀满,上气促急,胸膈烦闷,痰涎上壅,饮食不下,行步气奔,状如水病。”

  2.方论选录 徐大椿《医略六书》卷3:“脾肺气滞,湿热泛滥,溢于皮肤,故遍体四肢浮肿焉。桑皮清肺以肃生水之源,腹皮泄满以舒健运之气,苓皮渗皮肤之湿,姜皮散皮肤之肿,陈皮利中气以和胃也。使胃气调和,则脾气亦健,而滞结自消,皮肤溢饮亦化,何患浮肿之不退哉?此疏利湿热之剂,为湿淫气滞水肿之专方。”

查看详情

五皮饮

  五皮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陈皮9克、茯苓皮24克、生姜皮6克、桑白皮9克、大腹皮9克。

  五皮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化湿,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全身水肿,胸腹胀满,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等。本方也常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但以急性肾炎水肿、妊娠水肿、经期水肿以及腹水等较为多用。

查看详情

茯苓甘草汤

  茯苓甘草汤

  方论:此足太阳药也。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茯苓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茯苓、桂枝二两,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茯苓甘草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查看详情

百合滑石散

  百合滑石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百合30克(炙),滑石90克。

  用法:为散。饮服9克,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百合滑石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润肺,清热利尿。

  主治:百合病,邪郁日久,发热,小便赤涩者。

查看详情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

  方歌: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方义:本方所治痰饮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盖脾主中州,职司气化,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阳不足,健运失职,则湿滞而为痰为饮。而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停于胸胁,则见胸胁支满;阻滞中焦,清阳不升,则见头晕目眩;上凌心肺,则致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沉滑或沉紧皆为痰饮内停之征。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金匮要略》)故治当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本方重用甘淡之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平冲之常用组合。白术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术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术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炙甘草用于本方,其用有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崇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功兼佐使之用。

  苓桂术甘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茯苓12g,桂枝(去皮)9g,白术、甘草(炙)各6g。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以燥湿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可加枳实、生姜以消痰散水。

  苓桂术甘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运用:本方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胸胁支满,目眩心悸,舌苔白滑为辨证要点。

  苓桂术甘汤的禁忌

  若饮邪化热,咳痰粘稠者,非本方所宜。

  苓桂术甘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2.方论选录吴谦,等《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录赵良:“《灵枢》谓心胞络之脉动则病胸胁支满者,谓痰饮积于心胞,其病则必若是也。目眩者,痰饮阻其胸中之阳,不能布津于上也。茯苓淡渗,遂饮出下窍,因利而去,故用以为君。桂枝通阳输水走皮毛,从汗而解,故以为臣。白术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建土以制水邪也。”

查看详情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方歌:肾著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重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方义:本方所治之肾著病,非肾之本脏为病,乃寒湿外袭,痹着于腰部所致。腰者,肾之府,故以“肾著”名之。此证多起于劳动汗出之后,衣里冷湿,久而久之,寒湿内侵,注于腰部,或居处卑湿,寒湿直接侵于腰部,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中冷重,如带五千钱。邪着于肌里,未伤及脏腑,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根据以上病机,邪虽外受,但无表证,且时日已久,非外散可解,当温中胜湿,使寒湿之邪,温而化之。方中以干姜为君,温中祛寒;茯苓为臣,淡渗利湿。二者配合。一温一利,温以逐寒,利以渗湿,寒祛湿消,病本得除。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俾脾气健运,则湿去而不得聚。使以甘草,调和脾胃,而理中州。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甘草、白术各6g,干姜、茯苓各12g。

  用法: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加减:若寒多痛甚者,可酌加附子、细辛,以助温经散寒之力。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脾胜湿。

  主治:寒湿下侵之肾著。腰部冷痛沉重,但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

  运用:临证除腰中冷重疼痛之外,当有口不渴,舌苔白,脉沉缓或沉迟见证。以腰重冷痛,苔白不渴,脉沉迟或迟缓为辨证要点。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的文献摘要

  汪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 :“此足少阴,太阳药也。干姜辛热以燥湿,白术苦温以胜湿,茯苓甘淡以渗浊,甘草甘平和中而补土。此肾病,而皆用脾药,益土正所以制水也。”

查看详情

败酱散

  败酱散

  方义:本方所治肠痈,是由素体阳虚,寒湿瘀血互结,腐败成脓所致。方中重用薏苡仁利湿排脓,轻用附子扶助阳气,以散寒湿,佐以败酱破瘀排脓。配合成方,共奏利湿排脓,破血消肿之功。

  败酱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薏苡仁30克,附子6克,败酱15克。

  用法:上药三味,杵为粗末。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顿服。

  败酱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排脓消肿。

  主治:肠痈内已成脓,身无热,肌肤甲错,腹皮急,如肿状,按之软,脉数。现用于急性阑尾炎脓肿已成,或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腹部柔软,压痛不明显,并见面色苍白,脉弱等阳虚证候者。

查看详情

真武汤

  真武汤

  方歌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瞤惕保安康。

  方义: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盖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其证因于阳虚水泛,故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

  本方以附子为君药,本品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臣以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术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白芍亦为佐药,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

  真武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敛肺止咳;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之阴柔,加干姜以助温里散寒;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用量以和胃降逆,可更加吴茱萸、半夏以助温胃止呕。

  真武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畏寒肢厥,小便不利,心下悸动不宁,头目眩晕-,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或腹痛,泄泻;或咳喘呕逆。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

  运用:本方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舌质淡胖,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真武汤的文献摘要

  1. 原书主治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②《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2.方论选录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查看详情

实脾散

  实脾散

  方歌: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姜附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方义:本方所治之水肿,亦谓阴水,乃由脾肾阳虚,阳不化水,水气内停所致。水湿内盛,泛溢肌肤,则肢体浮肿;水为阴邪,其性下趋,故身半以下肿甚;脾肾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水气内阻,气机不畅,则胸腹胀满;脾阳不足,腐熟无权则便溏;口中不渴,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为阳虚水停之征。治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方中以附子、干姜为君,附子善于温肾阳而助气化以行水;干姜偏于温脾阳而助运化以制水,二药相合,温肾暖脾,扶阳抑阴。臣以茯苓、白术渗湿健脾,使水湿从小便去。佐以木瓜除湿醒脾和中;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草果行气导滞,令气化则湿化,气顺则胀消,且草果、厚朴兼可燥湿,槟榔且能利水。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能温散水气,甘草还可调和诸药,同为佐使之用。

  实脾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白术、木瓜(去瓣)、木香(不见火)、草果仁、大腹子、附子(炮,去皮脐)、白茯苓(去皮)、干姜(炮)各30g,甘草(炙)15g。

  用法:上㕮咀,每服12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若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可加黄芪补气以助行水;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可加猪苓、泽泻以增利水消肿之功;大便秘结者,可加牵牛子以通利二便。

  实脾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运用: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肿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半以下肿甚,胸腹胀满,舌淡苔腻,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实脾散的禁忌

  若属阳水者,非本方所宜。

  实脾散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重订严氏济生方·水肿门》:“阴水为病,脉来沉迟,色多青自,不烦不渴,小便涩少而清,大腑多泄,此阴水也,则宜用温暖之剂,如实脾散、复元丹是也。”

  2.方论选录 汪昂《医方集解·利湿之剂》:“此足太阴药也。脾虚故以白术、苓、草补之,脾寒故以姜、附、草蔻温之,脾湿故以大腹、茯苓利之,脾满故以木香、厚朴导之。然土之不足,由于木之有余,木瓜酸温能于土中泻木,兼能行水,与木香同为平肝之品,使木不克土而肝和,则土能制水而脾实矣。经曰:‘湿胜则地泥。’泻水正所以实土也。”

查看详情

萆薢分清饮

  萆薢分清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各9g。

  萆薢分清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暖下元,利湿化浊。

  主治:虚寒白浊。小便频数,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查看详情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汤

  方歌:羌胡胜湿羌独芎,甘蔓蒿本与防风,湿气在表头腰中,发汗升阳有奇功。

  方义:本方主治为风湿在表,其证多由汗出当风,或久居湿地,风湿之邪侵袭肌表所致。风湿之邪客于太阳经脉,经气不畅,致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风湿在表,宜从汗解,故以祛风胜湿为法。

  方中羌活、独活共为君药,二者皆为辛苦温燥之品,其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故皆可祛风除湿、通利关节。其中羌活善祛上部风湿,独活善祛下部风湿,两药相合,能散一身上下之风湿,通利关节而止痹痛。臣以防风、藁本,入太阳经,祛风胜湿,且善止头痛。佐以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蔓荆子祛风止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

  羌活胜湿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羌活、独活各6g,藁本、防风、甘草(炙)各3g,蔓荆子2g,川芎1.5g。

  用法: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加减:若湿邪较重,肢体酸楚甚者,可加苍术、细辛以助祛湿通络;郁久化热者,宜加黄芩、黄柏、知母等清里热。

  羌活胜湿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运用:本方长于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头身重痛而表证不明显者。临床应用以头身重痛或腰脊疼痛,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羌活胜湿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脾胃论》卷上:“如肩背痛,不可回顾,此手太阳气郁而不行,以风药散之。如背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上冲头痛者,乃足太阳经之不行也,以羌活胜湿汤主之。”

  2.方论选录 张璐《张氏医通》卷13:“此治头项之湿,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风药,以祛上盛之邪。然热虽上浮,湿本下著,所以复用独活透达少阴之经。其妙用尤在缓取微似之汗,故剂中加用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则湿著之邪,亦得从中缓去,无藉大开汗孔,急驱风邪之法,使肌腠馁弱无力,湿邪因之内缩,但风去而湿不去也。”

查看详情

珍宝三生丹

  珍宝三生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火麻仁、大黄、山萸肉、山药、菟丝子、枳壳(炒)、槟榔、牛膝各90克,郁李仁、车前子、独活各105克。

  用法: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100丸,茶、酒任下。

  珍宝三生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半肢瘫痪,痖疯。

查看详情

增补省风汤

  增补省风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3克(姜制),防风3克,全蝎6克(去翅、足),胆星、甘草(炙)、生白附、生川乌、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增补省风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中风口眼歪僻,痰涎壅盛者。

查看详情

蠲痹汤

  蠲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去土,酒浸一宿)、羌活(去芦头)、姜黄、白芍药、黄耆(蜜炙)、防风(去芦头)各45克,甘草15克(炙)。

  用法: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5片,同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蠲痹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风温相搏,身体烦疼,项臂痛重,举动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

查看详情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草,冷风顽痹屈能伸。

  方义: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肝肾两虚,气血不足之常用方。其证乃因感受风寒湿邪而患痹证,日久不愈,累及肝肾,耗伤气血所致。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正如《素问·痹论》所言:“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不仁。”肾主骨,肝主筋,邪客筋骨,日久必致损伤肝肾,耗伤气血。又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其证属正虚邪实,治宜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应祛散风寒湿邪,又当补益肝肾气血。

  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独活寄生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用法: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运用:本方为治疗久痹而致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心悸气短,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独活寄生汤的禁忌

  痹证之属湿热实证者忌用。

  独活寄生汤的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备急千金要方》卷8:“治腰背痛,独活寄生汤。夫腰背痛者,皆犹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

  2、方论选录 吴昆《医方考》卷5:“肾气虚弱,肝脾之气袭之,令人腰膝作痛,屈伸不便,冷痹无力者,此方主之。肾,水脏也,虚则肝脾之气凑之,故令腰膝实而作痛。屈伸不便者,筋骨俱病也。《灵枢经》曰:‘能屈而不能伸者,病在筋;能伸而不能屈者,病在骨。故知屈伸不便,为筋骨俱病也。’冷痹者,阴邪实也;无力者,气血虚也。是方也,独活、寄生、细辛、秦艽、防风、桂心,辛温之品也,可以升举肝脾之气,肝脾之气升,则腰膝弗痛矣;当归、熟地、白芍、川芎、杜仲、牛膝者,养阴之品也,可以滋补肝肾之阴,肝肾之阴补,则足得血而能步矣;人参、茯苓、甘草者,益气之品也,可以长养诸脏之阳,诸脏之阳生,则冷痹去而有力矣。

查看详情

八风续命汤

  八风续命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18铢,桂心18铢,当归18铢,独活18铢,黄芩18铢,干姜18铢,甘草18铢,石膏2两半,杏仁40枚。

  用法:不汗,加麻黄5两。

  八风续命汤的的功效主治

  功效:回阳救逆,息风止痉。

  主治:卒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体冷,或智或痴,或身强直不语,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状,角弓反张,或欲得食,或不用食,或大小便不利者。

  八风续命汤的的禁忌

  忌羊肉饧、生葱、海藻、菘菜、猪肉、冷水等。

  八风续命汤的文献摘要

  《千金方衍义》:角弓反张,正当攻收表邪,何反于《古今录验》续命方中除去麻黄、芎穷?因身冷如狂,知邪不在表而在里,所以进用独活,黄芩,佐杏仁。石膏缓祛风热。而方后又言不汗更合加麻黄,此随表里浅深施治之法也。

  [卷之一大续命汤]八风续命汤摘要:即小续命汤去芍药川芎防风附子加当归独活干姜(各一两)石膏五钱治半身不遂、急、体强身冷角。

  [卷十六祖方]续命汤(金匮名古今录验续命汤)摘要:急不能转侧。大续命汤去荆沥。千金八风续命汤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续命汤去麻黄、芎加独活。

查看详情

三痹汤

  三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1钱,黄耆(酒炒)1钱,白术1钱,当归1钱,川芎1钱,白芍1钱,茯苓1钱,甘草(炙)5分,桂心5分,防己5分,防风5分,乌头(炮)5分,细辛3分,生姜3片,红枣2个。

  用法:水煎,不拘时候热服。

  三痹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风寒湿气合病,气血凝滞,手足拘挛,治腰痛兼湿,痛必酸而麻木者。

查看详情

鸡鸣散

  鸡鸣散

  方歌:鸡鸣散是绝奇方,苏叶茱萸桔梗姜,瓜橘槟榔煎冷服,脚气浮肿效果良。

  鸡鸣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槟榔1.3、陈皮1.3、木瓜1.3、吴茱萸0.4、紫苏0.4、桔梗0.7、生姜0.7。

  用法:每次服三至四克,清晨空腹时和冷开水缓缓服下。

  鸡鸣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脚气疼痛,及风湿流注,足痛筋脉浮肿者。

查看详情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方歌: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生姜与麻黄,白术防风炮附子,寒热错杂此方良。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12克,芍药9克,甘草6克,麻黄12克,生姜15克,白术15克,知母12克,防风12克,附子10克(炮)。

  用法:上九味,以水700毫升,煮取210毫升,每次温服70毫升,日三服。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除湿,通阳散寒,佐以清热。

  主治: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

查看详情

铁骨丹

  铁骨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川乌(炮。去皮脐尖)、草乌(炮。去皮脐尖)、川芎、当归(酒浸。晒)、肉桂、续断(洗晒)、细辛、补骨脂(炒)、乌蛇(酒浸。取肉晒),各七钱半。白僵蚕(炒)、木鳖子(去壳。炒)、天麻(酒浸。晒)、巴戟(去心。酒浸)、防风、乳香、没药、麻黄(去节)、羌活、独活、南星(炮)、白蒺藜(炒)、薏苡仁、苍术(炒),各十两。萆薢(盐水煮)、杜仲(生皮。挫。姜制。炒去丝)、牛膝(酒浸。焙干),各一两。虎胫骨(酒洗浸。炙焦)、白附子(炮),各三两。全蝎(去毒。炒)、秦艽,各二钱半。五灵脂,四钱。麝香。半钱、另研。自然铜(火烧醋淬七次),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除乳香、没药、麝香别研细,拌入和匀,以浸药酒,调飞面煮糊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服一丸,温酒磨下,或木瓜煎汤下,黑豆淋酒下,不拘时服。仍间用良姜碎一升煎汤,围熏荡浴最妙。

  铁骨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诸风瘫痪拳挛,半身不遂。

查看详情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

  用法: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附子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主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查看详情

白术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方歌:白术附子汤除痹,生姜大枣甘草炙;风寒湿痹重在湿,助阳除湿微汗知。

  方义附子可以温中,生姜能够散寒蠲饮降逆,白术、炙甘草、大枣则健脾和中,因此本方还具有很好的温中健脾降逆的功效,可以用来治疗脾胃虚寒引起的恶阻,如同时兼有表阳虚恶寒者,则更为合拍。

  白术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术二两(6g),附子一枚半(炮,去皮)(10g),甘草一两(炙)(3g),生姜一两半(切)(4.5g),大枣六枚。

  用法:上五味,以水三升(1200ml),煮取一升(400ml),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加减:如见恶寒疼痛甚者,可加制川乌、草乌;伴发热者,加石膏、知母、忍冬藤;体虚者加党参、黄芪、熟地;病久入络者,加红花、地龙、赤芍。

  白术附子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阳通经,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者。

  运用: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湿身痛,临床应以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为其辩证要点。现代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又用于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等各种风湿痹痛等病证。

  白术附子汤的禁忌

  1、方注云:服汤后,其身如痹状,或冒状,此乃附子白术药力并走皮肤营卫欲驱逐邪气而尚未驱除之际,标志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对此现象,不必惊慌,待邪除自解。

  2、服药期间,忌食海带、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查看详情

甘草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甘草30克(炙),附子40克(炮,去皮,破八片),白术30克,桂枝60克(去皮)。

  用法:上四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初服得微汗则解。

  甘草附子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阳散寒,祛湿止痛。

  主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

查看详情

紫葳汤

  紫葳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紫葳,天冬,百合,杜仲,黄芩,黄连,萆薢,牛膝,防风,蒺藜,菟丝子。

  用法:水煎服。

  紫葳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筋痿。

查看详情

足踏丸

  足踏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乌头3两(去皮脐,生,捣末),樟脑2两(细研)。

  用法上药再研令匀,酽醋煮糊为丸,如弹子大。

  足踏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脚气肿满,痛连骨髓。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