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百科
解表剂

  麻黄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麻黄汤的禁忌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②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麻黄汤的不同版本

  附方1: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出处:《金匮要略》。

  附方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出处:《金匮要略》

  附方:3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枣(擘)3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出处:《伤寒论》

  附方4:三拗汤

  组成: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方5:华盖散

  组成: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自润,脉浮紧。

 

  出处:《博济方》

查看详情

清热剂

  白虎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若气血两燔,引动肝风,见神昏谵语、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凉肝息风;若兼阳明腑实,见谵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者,加大黄、芒硝以泻热攻积;消渴病而见烦渴引饮,加天花粉、芦根、麦冬等以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方歌:白虎膏知甘草粳,气分大热此方清,热渴汗出脉洪大,加入人参气津生。

  白虎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方义:本方原为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为治疗气分热盛的代表方。本证是由伤寒化热内传阳明经所致。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白虎汤的禁忌

  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白虎汤附方

  白虎加人参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参。

  功用: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气阴两伤证。

  白虎加桂枝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功用:清热、通络、和营卫。

  主治:温疟或风寒热痹症。

  白虎加苍术汤

  组成:石膏、知母、甘草、人参、粳米、苍术。

  功用:清热祛湿。

  主治:湿温病。

查看详情

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处方一

  《中国药典》:川芎茶调散

  【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120g,白芷60g,羌活60g,细辛30g,防风45g,薄荷240g,荆芥120g,甘草60g。

  【性状】为暗黄色的粉末;气香,味辛、微苦。

  【炮制】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即得。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用于风邪头痛,或有恶寒,发热,鼻塞。

  【用法用量】饭后清茶冲服,一次3~6g,一日2次。

  【注意】孕妇慎服。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川芎茶调散处方二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川芎茶调散

  【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四两),荆芥穗(四两),细辛(去心,一两),白芷(一两),甘草(一两),羌活(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蜜炙,八两)。

  【功能主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言语声重。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常服清头目。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川芎茶调散处方三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川芎茶调散

  【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

  【处方】薄荷叶(不见火)八两,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香附子(炒)八两(别本作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白芷、羌活、甘草、各二两。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疼,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疼,肌肉蠕动,膈热痰盛,妇人血风攻注,太阳穴疼,但是感风气,悉皆治之。

  常服清头目。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食后,茶清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川芎茶调散处方四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川芎茶调散

  【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

  【别名】茶调散(《世医得效方》卷十)。

  【处方】薄荷叶(不见火)240克,川芎、荆芥(去梗)各120克,香附子(炒)250克(别本作细辛去芦30克),防风(去芦)45克,白芷、羌活、甘草(爁)各60克。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

  【功能主治】疏风止痛。主风邪头痛,或偏或正,或巅顶作痛,作止无时,或见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者。

  【用法用量】每服6克,食后用茶清调下。

  【备注】方中川芎善治少阳经头痛(头项两侧痛),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后脑、前额痛),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眉棱、额骨痛),均为主药;荆芥、薄荷、防风升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香附行气宽中,兼能疏风(现配方多用细辛,祛风散寒止痛),配合荆、防、薄荷,增强疏风止痛之效;甘草和中益气,调和诸药,使升散不致耗气;用茶清调服,乃取茶叶苦寒之性,既能上清风热,又能监制风药过于温燥升散,使之升中有降。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止痛之功。

  按:本方用法,《世医得效方》卷十作“每服6克,葱白、茶清调下;用葱涎调贴两太阳穴,除痛甚者特效。又用朴消少许,吹入鼻中立愈。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川芎茶调散处方五

  《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川芎茶调散

  【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

  【别名】茶调散、茶调汤、川芎茶调饮

  【处方】薄荷叶(不见火)8两,川芎4两,荆芥(去梗)4两,香附子(炒)8两(别本作细辛去芦1两),防风(去芦)1两半,白芷2两,羌活2两,甘草(爁)2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清头目。主偏正头痛,伤风壮热,肢体烦疼,风热隐疹。

  【用法用量】茶调散(《得效》卷十)、茶调汤(《医方类聚》卷八十二引《经验良方》)、川芎茶调饮(《不居集》下集卷二)。

  【各家论述】《医林纂要》:薄荷辛寒,轻虚上浮,上清头目之风热,旁搜皮肤之湿热,中去肝胆之虚热,下除肠胞之血热,此用以为君药,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也”。荆芥辛苦温,上行祛头目之风,除经隧之湿,去血中之风湿郁热,此以佐薄荷而为臣。芎穷甘辛,行血中之气,排筋骨之湿,上通巅顶,下彻血海,为厥阴肝经表药;羌活苦辛,此以祛太阳之风热;白芷辛温,此以祛阳明之风热;防风辛甘,缓肝补肝,以防风淫之内侵,故曰防风,其祛风不拘经络,无所不到;细辛辛温,达肾气,使上行以清耳目,主治少阴头痛;甘草以补土和中;茶叶甘苦寒,轻清上浮,能升清阳于上,而降浊阴于下,聪明耳目,开爽精神,虽非风药,而能助诸药,以散风除热,清头目。

  【临床应用】偏头痛:作者用《局方》川芎茶调散原方治疗126例偏头痛患者,取得满意效果,有效率达83.3%。患者偏头痛为阵发性,可以固定或交替发作,右侧多于左侧,且都伴有神经忧郁状态。

  【摘录】《局方》卷二(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川芎茶调散处方六

  《银海精微》卷上:川芎茶调散

  【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1两,防风1两,羌活1两,甘草1两,石决明1两,木贼1两,石膏1两,炒荆芥1两,菊花1两,薄荷叶1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一切热泪,眼弦湿烂。

  【用法用量】每服2-3钱,食后茶送下。

  【摘录】《银海精微》卷上

  川芎茶调散处方七

  《医学心悟》卷四:川芎茶调散

  【药方名称】川芎茶调散

  【处方】川芎(酒拌)1两,荆芥1两,白芷1两,桔梗(炒)1两,甘草1两,黄芩(酒炒)1两,川贝母(去心)1两,黑山栀2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通窍清热。主鼻渊,鼻中常出浊涕,源源不断。

  【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后陈松萝细茶调下,1日3次。

  【摘录】《医学心悟》卷四

查看详情

治燥剂

  杏苏散方歌方义

  方歌: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方义:本方证为凉燥外袭,肺失宣降,痰湿内阻所致。凉燥伤及皮毛,故恶寒无汗、头微痛。所谓头微痛者,不似伤寒之痛甚也。凉燥伤肺,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则咳嗽痰稀;凉燥束肺,肺系不利而致鼻塞咽干;苔白脉弦为凉燥兼痰湿佐证。遵《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之旨,治当轻宣凉燥为主,辅以理肺化痰。

  方中苏叶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使凉燥之邪从外而散;杏仁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二者共为君药。前胡疏风散邪,降气化痰,既协苏叶轻宣达表,又助杏仁降气化痰;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助杏仁、苏叶理肺化痰,共为臣药。半夏、橘皮燥湿化痰,理气行滞;茯苓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以利解表,滋脾行津以润干燥,是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杏苏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壳、橘皮各6g,甘草3g,大枣3枚。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以解表发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以降肺气;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以化湿除满;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以祛风止痛;热甚者,加黄芩以清解肺热。

  杏苏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轻宣凉燥,理肺化痰。

  主治:外感凉燥证。恶寒无汗,头微痛,咳嗽痰稀,鼻塞咽干,苔白脉弦。

  运用:本方为治疗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是治疗风寒咳嗽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脉弦为辨证要点。

查看详情

祛湿剂

  平胃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四般施。除湿散满驱瘴岚,调胃诸方以此扩。又不换金正气散,即是此方加夏藿。

  方义: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脾为太阴湿土,居中州而主运化,其性喜燥恶湿,湿邪滞于中焦,则脾运不健,且气机受阻,故见脘腹胀满、食少无味;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呕吐恶心、嗳气吞酸;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故为肢体沉重、怠惰嗜卧。湿邪中阻,下注肠道,则为泄泻。治当燥湿运脾为主,兼以行气和胃,使气行则湿化。

  方中以苍术为君药,以其辛香苦温,入中焦能燥湿健脾,使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湿邪阻碍气机,且气行则湿化,故方中臣以厚朴,本品芳化苦燥,长于行气除满,且可化湿。与苍术相伍,行气以除湿,燥湿以运脾,使滞气得行,湿浊得去。陈皮为佐,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益气健脾和中。煎加姜、枣,以生姜温散水湿且能和胃降逆,大枣补脾益气以襄助甘草培土制水之功,姜、枣相合尚能调和脾胃。

  平胃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苍术(去黑皮,捣为粗末,炒黄色)120g,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90g,陈橘皮(洗令净,焙干)60g,甘草(炙黄)30g。

  用法:上为散。每服6g,水一中盏,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服4-6g,姜枣煎汤送下;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加减:证属湿热者,宜加黄连、黄芩以清热燥湿;属寒湿者,宜加干姜、草豆蔻以温化寒湿;湿盛泄泻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湿止泻。

  平胃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运用:本方为治疗湿滞脾胃证之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脘腹胀满,舌苔厚腻为辨证要点。

  平胃散的禁忌

  因本方辛苦温燥,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查看详情

祛痰剂

  二陈汤的方歌方义

  方歌: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成,理气和中兼燥湿,一切痰饮此方珍。

  方义: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

  二陈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15g,白茯苓9g,甘草(炙)4.5g。

  用法:上药㕮咀,每服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水煎温服。

  加减: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二陈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主治:湿痰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恶心呕吐,胸膈痞闷,肢体困重,或头眩心悸,舌苔白滑或腻,脉滑。

  运用:本方为燥湿化痰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咳嗽,呕恶,痰多色白易咯,舌苔白腻,脉滑为辨证要点。

  二陈汤的禁忌

  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查看详情

消食剂

  保和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山楂(焦)300g,六神曲(炒)100g,半夏(制)100g,茯苓100g,陈皮50g,连翘50g,莱菔子(炒)50g,麦芽(炒)50g。

  用法: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制成水丸;或每100g粉末加炼蜜125~155g制成大蜜丸,即得。

  保和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消食,到滞,和胃。

  主治: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欲饮食。

  运用:用于消化不良,小儿厌食。

  保和丸的注意事项

  1.忌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6.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7.药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服用。

  8.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9.请将此药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保和丸的不同处方

  《丹溪心法》卷三: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陈皮、连翘、萝卜子各30克。

  【制法】上药研末,炊饼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消食和胃。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呕吐泄泻,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备注】方中山楂善消油腻肉滞;神曲能消酒食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面食痰浊之滞;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和胃,燥湿化痰,连翘散结清热,共成消食和胃之功。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楂肉5钱,姜半夏5钱,黄连5钱,陈皮5钱,神曲3钱,麦芽2钱。

  【制法】将神曲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食积、酒积。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白汤送下。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十四

  《症因脉治》卷四: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莱菔子、楂肉、神曲、麦芽、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食积痢。

  【摘录】《症因脉治》卷四

  《伤寒大白》卷二: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山楂、麦芽、莱菔子、熟半夏、连翘、香附、枳壳。

  【功能主治】食滞中焦,生冷抑遏,致发狂症。

  【用法用量】热甚,加栀、连;湿郁痞满,合平胃散、石菖蒲。

  【摘录】《伤寒大白》卷二

  《奇效良方》卷六十四: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糖球4两,陈皮半两,茯苓半两,半夏曲半两,萝卜子2钱5分,白术1两,使君子肉1两,神曲1两,麦糵1两,木香2两2钱4分,砂仁4两4钱,黄连4两5分。

  【制法】上为细末,水发为丸,如萝卜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能克化,日久羸瘦。

  【用法用量】每服1钱,米饮汤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圣济总录》卷一七一: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丹砂(研)1钱,蝎梢2-7个,雄黄(研)2钱,芦荟(研)半钱,熊胆(研)半钱,蛇蜕(烧灰)1钱,瓜蒂2-7枚,蟾酥1皂子大(汤浸),腻粉(研)半钱,龙脑(研)半钱,麝香(研)半钱,牛黄(研)半钱。

  【制法】上为末,用浸蟾酥并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惊痫,身热,手足瘈疭,目睛上视,状如中风。

  【用法用量】每服用倒流水先化1丸,滴鼻内,良久嚏讫,即用薄荷水送下1丸。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幼幼集成》卷六: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人参(切,焙)3钱,漂白术3钱,白云苓1钱5分,炙甘草1钱,山楂肉1钱,老麦芽1钱,六神曲1钱。

  【制法】上为细末,米糊为极小丸。

  【功能主治】痘后一向能食,今不思食,闻食气即呕。

  【用法用量】每服1-2钱,米饮送下。

  【摘录】《幼幼集成》卷六

  《直指小儿附遗》卷四: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白术(泔浸,土炒)2两,苍术(泔浸,炒)2两,厚朴(姜汁制)2两,陈皮(去白)2两,甘草(炙)5钱,莪术(醋炒)1两,三棱(醋炒)2两,香附(炒)2两,砂仁(炒)5钱,益智(炒)6钱,萝卜子(炒)1两,山药8钱,人参(去芦)5钱,肉果(去油)40个,白豆蔻4钱,槟榔3个,木香5钱,神曲(炒)1两,麦芽(炒取粉)、山楂2两,茯苓(去皮)1两,使君子肉1两,干荸荠1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

  【功能主治】小儿乳食所伤,吐泻积滞,肚腹疼痛。

  【用法用量】方中麦芽用量原缺。

  【摘录】《直指小儿附遗》卷四

  《寿世保元》卷三: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陈皮3钱,半夏(姜汁炒)3钱,白茯苓(去皮)3钱,连翘3钱,神曲3钱,山楂肉3钱,萝卜子(炒)3钱,黄连(姜炒)2钱。

  【制法】上为末,稀米糊为丸,胭脂为衣,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实热翻胃。

  【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人参煎汤,入竹沥同下。

  【摘录】《寿世保元》卷三

  《医统》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儿》: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白术5两,茯苓3两,半夏(制)3两,山楂3两,神曲(炒)3两,陈皮2两,连翘2两,萝卜子2两,苍术(制)1两,枳实(炒)1两,香附子(制)1两,厚朴(制)1两,黄芩(酒炒)1两,黄连(酒炒)1两。

  【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打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消食导滞,健脾和胃。主小儿食滞,脾胃不和,嗳气吞酸,呕吐泄泻,胸膈痞闷。

  【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渐加至70-80丸,食后茶汤送下。

  【注意】忌饮酒及食肉面。

  【摘录】《医统》卷八十九引《直指小儿》

  《杏苑》卷四: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山楂肉6钱,苍术(米泔浸)3钱,白术3钱,半夏(姜制)3钱,黄芩(土炒)3钱,白茯苓3钱,橘红3钱,萝卜子2钱,黄连(土炒,去土)4钱,神曲4钱,吴茱萸1钱,连翘1钱。

  【制法】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宿,蒸饼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吞酸嘈杂。

  【用法用量】每服60丸,食远橘皮汤送下。

  【摘录】《杏苑》卷四

  《墨宝斋集验方》: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白术1斤(蒸),陈皮8两(洗),厚朴8两(姜汁炒),山楂肉6两(饭上蒸),苍术半斤(炒),甘草(炙)6两,谷芽半斤(炒),莱菔子4两(炒)。

  【制法】上为末,老粳米煮汤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调理脾胃。主

  【用法用量】每服1-2钱,以白汤送下。

  【摘录】《墨宝斋集验方》

  《幼科发挥》卷三: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陈皮5钱,枳壳(炒)3钱,黄连(姜汁炒)5钱,神曲3钱,山楂肉3钱,麦糵3钱,莱菔子(炒)3钱,槟榔3钱。

  【制法】上为末,水糊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湿热食积所致痢疾。

  【用法用量】白汤送下。

  【摘录】《幼科发挥》卷三

  《一盘珠》卷三:保和丸

  【药方名称】保和丸

  【处方】苍术、陈皮、白术、茯苓、半夏、砂仁、香附、神曲、白芍、厚朴、甘草各等分。

  【功能主治】食积泄泻,泄时腹痛,泄后痛减。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保和汤”。

  【摘录】《一盘珠》卷三

查看详情

驱虫剂

  乌梅丸的方歌方义

  方义:方中乌梅酸温安蛔,涩肠止痢,为君药。花椒、细辛性味辛温,辛可伏蛔,温能袪寒并用,共为臣药。附子、干姜、桂枝温脏袪寒;人参、当归养气血,共为佐药。去放全方共奏缓肝调中,清上温下之功。

  乌梅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乌梅肉、黄连、黄柏、附子(炙)、干姜、桂枝、细辛、青椒(去目)、人参、当归。

  用法:口服。每次2丸,日2-3次。

  乌梅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缓肝调中,清上温下。

  主治: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乌梅丸的禁忌

  肾脏病患者、孕妇、新生儿禁用。

  本品含有马兜铃科植物细辛,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复查肾功能。

  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涌吐剂

  瓜蒂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瓜蒂散中赤小豆,豆豉汁调酸苦凑,逐邪涌吐功最捷,胸脘痰食服之瘳。

  方义:本方所治,为痰涎壅滞胸中,或宿食停积上脘之证。痰涎宿食填塞,气机被遏,故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为邪气在上之征。治当因势利导,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的理论,采用涌吐痰食法治疗。

  方中瓜蒂味苦,善于涌吐痰涎宿食,为君药。赤小豆昧酸平,能祛湿除烦满,为臣药。君臣配伍,相须相益,酸苦涌泄,增强催吐之力。以豆豉煎汤调服,取其轻清宣泄之性,宣解胸中邪气,利于涌吐,又可安中护胃,使在快吐之中兼顾护胃气。

  瓜蒂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瓜蒌(熟黄)、赤小豆3g。

  用法: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2g,以香豉9g,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者乃止。

  现代用法:将2药研细末和匀,每服1-3g,用香豉9g煎汤送服。不吐者,用洁净翎毛探喉取吐。

  瓜蒂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涌吐痰涎宿食。

  主治:痰涎宿食,壅滞胸脘证。胸中痞硬,懊憹不安,欲吐不出,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寸脉微浮者。

  运用:本方为涌吐法之首要方剂。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瓜蒂散的禁忌

  方中瓜蒂苦寒有毒,易于伤气败胃,非形气俱实者慎用。若食已离胃入肠,痰涎不在胸膈者,均须禁用。

查看详情

理血剂

  桃核承气汤方歌方义

  方歌: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淤热互结小腹胀,蓄血如狂最相宜。

  方义: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

  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桃核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桃仁(去皮尖)、大黄、甘草(炙)各12g,桂枝(去皮)、芒硝各6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前4味,芒硝冲服。

  加减:后世对本方的运用有所发展,不论何处的瘀血证,只要具备瘀热互结这一基本病机,均可加减使用。对于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症,常配合四物汤同用;如兼气滞者,酌加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等以理气止痛。对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者,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三七等以活血祛瘀止痛。对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可以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栀子等以清热凉血。

  桃核承气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逐瘀泻热。

  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运用: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桃核承气汤的禁忌

  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因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故孕妇禁用。

  桃核承气汤的附方

  下瘀血汤

  组成:大黄6g, 桃仁12g,䗪虫(熬,去足)9g。

  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功用:泻热逐瘀。

  主治:瘀血化热,瘀热内结证。产后少腹刺痛拒按,按之有硬块,或见恶露不下,口燥舌干,大便结燥,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紫红而有瘀斑瘀点,苔黄燥,脉沉涩有力。亦治血瘀而致经水不利之证。

  出处:《金匮要略》

  大黄䗪虫丸

  组成:大黄(蒸)75g,甘草90g,黄芩、桃仁、杏仁、水蛭、虻虫、蛴螬各60g,芍药120g,干地黄300g,干漆、䗪虫各30g。

  用法: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3g,日三服。现代用法:将蛴螬另串;桃仁、杏仁另研成泥。其余9味共研为细粉,过罗,与桃仁等混合均匀,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粒3g,蜡皮封固。每服1丸,温开水或酒送服。

  功用:祛瘀生新。

  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证。形体赢瘦,少腹挛急,腹痛拒按,或按之不减,腹满食少,肌肤甲错,两目无神,目眶暗黑,舌有瘀斑,脉沉涩或弦。

  出处:《金匮要略》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以上两方及桃核承气汤均以大黄、桃仁为主药,都有破血下瘀之功用,均治瘀血留滞的病证。但下瘀血汤主治产妇因“干血著于脐下”致腹痛拒按,按之有块,以及血瘀所致经水不利者,故配虫,专以攻下血瘀为用;大黄䗪虫丸则主治五劳虚极,干血内停,形体赢瘦,肌肤甲错者,故又加水蛭、虻虫及地黄、芍药、甘草等,破瘀之力增,并微有补益之功;桃核承气汤适用于瘀热互结下焦所致之少腹急结、至夜发热、经闭等症,故复佐桂枝温通血脉,并使全方凉而不郁。

查看详情

理气剂

  越鞠丸的方歌方义

  方义:方中香附行气,开气郁;苍术燥湿,解湿郁;川芎活血,调血郁;栀子清热,除火郁;神曲消食,去食郁。五药多能行气,气畅则诸郁自解。

  越鞠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香附(醋制),川芎,栀子(炒),苍术(炒),六神曲(炒)。

  用法:口服。一次6~9克,一日2次。

  越鞠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理气解郁,宽中除满。

  主治: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越鞠丸的不同处方

  越鞠丸处方一

  《中国药典》:越鞠丸

  【药方名称】越鞠丸

  【处方】香附(醋制)200g 川芎200g 栀子(炒)200g 苍术(炒)200g 六神曲(炒)200g

  【性状】为深棕色至棕褐色的水丸;气香,味微涩、苦。

  【炮制】上五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解郁,宽中除满。用于胸脘痞闷,腹中胀满,饮食停滞,嗳气吞酸。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6~9g,一日2次。

  【贮藏】密闭,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越鞠丸处方二

  《丹溪心法》卷三:越鞠丸

  【药方名称】越鞠丸

  【别名】芎术丸(《丹溪心法》卷三)。

  【处方】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制法】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行气解郁。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用法用量】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备注】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川芎活血行气,以治血郁;苍术燥湿健脾,以治湿郁;栀子清热除烦,以治火郁;神曲消食和中,以治食郁。此方虽无治痰郁之品,然痰郁多由脾湿引起,并与气、火、食郁有关,所以方中不另设治痰药,亦治病求本之意。

  【摘录】《丹溪心法》卷三

查看详情

开窍剂

  安宫牛黄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用法: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小儿三岁以内一次1/4丸,四岁至六岁一次1/2丸,一日1次;或遵医嘱。

  安宫牛黄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主治: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

  安宫牛黄丸的禁忌

  1、本品为热闭神昏所设,寒闭神昏不得使用。

  2、本品处方中含麝香,芳香走窜,有损胎气,孕妇慎用。

  3、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以免助火生痰。

  4、本品处方中含朱砂、雄黄,不宜过量久服,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肢寒畏冷,面色苍白,冷汗不止,脉微欲绝,由闭证变为脱证时,应立即停药。

  6、高热神昏,中风昏迷等口服本品困难者,当鼻饲给药。

  7、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使用本品应遵医嘱。

  8、过敏体质者慎用。

  9、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

  10、如正在服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

  11、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及玻璃纸;本品不可整丸吞服。

查看详情

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的方歌方义

  方歌: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康复。

  方义:本方证乃因心火亢盛,灼伤阴血所致。心火亢盛则心神被扰,阴血不足则心神失养,故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等症;舌红,脉细数是心火盛而阴血虚之征。治当泻其亢盛之火,补其阴血之虚而安神。

  方中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清热,重可镇怯,既能重镇安神,又可清心火,治标之中兼能治本,是为君药。黄连苦寒,入心经,清心泻火,以除烦热为臣。君、臣相伍,重镇以安神,清心以除烦,以收泻火安神之功。佐以生地黄之甘苦寒,以滋阴清热;当归之辛甘温润,以补血,合生地黄滋补阴血以养心。使以炙甘草调药和中,以防黄连之苦寒、朱砂之质重碍胃。

  朱砂安神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朱砂(另研,水飞为衣) 15g,黄连(去须,净,酒洗)18g,炙甘草16.5g,生地黄4.5g,当归7.5g。

  用法:上药除朱砂外,四味共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以朱砂为衣,每服十五丸或二十丸(3-4g),津唾咽之,食后服。

  现代用法:上药研末,炼蜜为丸,每次6-9g,临睡前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朱砂研细末水飞,以药汤送服。

  加减:若胸中烦热较甚,加山栀仁、莲子心以增强清心除烦之力;兼惊恐,宜加生龙骨、生牡蛎以镇惊安神;失眠多梦者,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安神。

  朱砂安神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镇心安神,清热养血。

  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证。失眠多梦,惊悸怔忡,心烦神乱:或胸中懊侬,舌尖红,脉细数。

  运用:本方是治疗心火亢盛,阴血不足而致神志不安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失眠,惊悸,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朱砂安神丸的禁忌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汞中毒;阴虚或脾弱者不宜服。

  朱砂安神丸附方

  组成:神曲、磁石、光明砂。

  功用:益阴明目,重镇安神。

  主治:心肾不交,耳鸣耳聋,心悸失眠,亦治癫痫。

  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本方与朱砂安神丸均用朱砂,均属重镇安神之剂,均可治心悸失眠等。朱砂安神丸因配黄连泻心火,生地、当归滋阴血,为镇清结合,补泻兼施之剂,且长于清心火,主治心火亢盛,阴血不足之惊悸失眠;磁朱丸则配磁石,益阴潜阳,长于潜阳明目,交通心肾,主治肾阴不足,心阳偏亢,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耳鸣耳聋,视物昏花等。

查看详情

固涩剂

  牡蛎散的方歌方义

  方歌:牡蛎散内用黄,浮麦麻黄根最易,自汗盗汗心液损,固表敛汗见效奇。

  方义:本方证多由气虚卫外不固,阴伤心阳不潜,日久心气亦耗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卫气不固,则表虚而阴液外泄,故常自汗出;夜属阴,睡时卫阳入里,肌表不固,加之汗出过多,心阴不足而阳不潜藏,故汗出夜卧更甚;汗出过多,不但心阴受损,亦使心气耗伤,故心悸惊惕、短气烦倦。治宜敛阴止汗,益气固表。

  方中煅牡蛎咸涩微寒,敛阴潜阳,固涩止汗,为君药。生黄芪味甘微温,益气实卫,固表止汗,为臣药。君臣相配,是为益气固表、敛阴潜阳的常用组合。麻黄根甘平,功专收敛止汗,为佐药。小麦甘凉,专入心经,养气阴,退虚热,为佐使药。

  牡蛎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30g。

  用法: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加减:若气虚明显者,可加人参、白术以益气;偏于阴虚者,可加生地、白芍以养阴。自汗应重用黄芪以固表,盗汗可再加豆衣、糯稻根以止汗,疗效更佳。

  牡蛎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上三味为粗散。每服9g,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30g),同煎至八分,去渣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为粗散,每服9g,加小麦30g,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小麦30g,水煎温服。

  主治:体虚自汗、盗汗证。常自汗出,夜卧更甚,心悸惊惕,短气烦倦,舌淡红,脉细弱。

  运用:本方为治体虚卫外不固,又复心阳不潜所致自汗、盗汗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心悸,短气,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牡蛎散的禁忌

  若为阴虚火旺所致之盗汗,或大汗淋漓不止属于阳虚欲脱者,不宜使用本方。

查看详情

补益剂

  四君子汤的方歌方义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益气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气滞使。

  四君子汤中和义,人参术苓甘草比,益气健脾基础剂,脾胃气虚治相宜。

  方义:本证多由脾胃气虚,运化乏力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健运乏力,则饮食减少;湿浊内生,脾胃运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无所禀受,故四肢乏力;气血生化不足,不能荣于面,故见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见气短、语声低微;舌淡苔白,脉虚弱均为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虚矣。”

  方中人参为君,甘温益气,健脾养胃。臣以苦温之白术,健脾燥湿,加强益气助运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渗湿,苓术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之功。

  四君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两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呕吐,加半夏以降逆止呕;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以行气宽胸;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以宁心安神;若畏寒肢冷,脘腹疼痛者,加干姜、附子以温中祛寒。烦渴,加黄芪;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呕逆,加藿香;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伤食,加炒神曲;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四君子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运用:本方用于脾胃气虚证,临床应用以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四君子汤的附方

  附方1:异功散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陈皮各6克。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

  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证见饮食减少,大便溏薄,胸满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现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属脾虚气滞者

  附方2: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各9克,甘草6克、半夏4.5克、陈皮3克。

  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证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等。

  附方3:香砂六君子汤

  组成:木香2克、砂仁2.5克、人参3克、白术6克、茯苓6克、甘草2克、半夏3克、陈皮2.5克。

  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痰。

  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证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附方4:保元汤

  组成:黄芪、人参、炙甘草、肉桂、生姜。

  功用:益气温阳。

  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

  上三方均由四君子汤加味而成。均有益气健脾之功。异功散中加陈皮,兼行气化滞,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兼燥湿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中加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功在益气和胃,行气化痰,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保元汤,以补气药为主,配伍少量肉桂以助阳,功能益气温阳,适用于小儿元气不足之证。

查看详情

温里剂

   理中丸

  理中丸是中医方剂中的温里剂,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不过这种方剂的组成方法有很多,下面不如就让小编为你盘点理中丸的不同处方吧。

  理中丸处方一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一方加炮过附子一两]

  【炮制】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寒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八十丸,米饮汤送下,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理中丸处方二

  《伤寒论》: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别名】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0克

  【制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用法用量】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热,可加至3~4丸,然不及汤。

  【摘录】《伤寒论》

  理中丸处方三

  《博济方》卷二: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蓬莪术(煨)甘草(炙)青橘皮(去白)陈皮(去瓤)干姜(炮)官桂(去皮)干木瓜 白术各30克

  【制法】上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摘录】《博济方》卷二

  理中丸处方四

  《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两,干姜(煨)1两,白术(炒)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汤嚼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

  理中丸处方五

  《古今医鉴》卷五: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钱,干姜(炒)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

  【功能主治】转筋霍乱,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乱,并真阴症,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取1丸细嚼,淡姜汤送下。

  【注意】忌食米汤。

  【临床应用】真阴症:嘉靖甲子年间,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脚心麻至膝,死者不计其数,时大方伯赵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

  【摘录】《古今医鉴》卷五

  理中丸处方六

  《春脚集》卷四: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官栋参2钱(去芦),漂白术2钱(土炒),干姜炭1钱5分,炙甘草1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5分重。

  【功能主治】小儿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

  【用法用量】每服或1-3丸,用大红枣去核、蒂,水煎汤,放凉调服。

  【摘录】《春脚集》卷四

  理中丸处方七

  《育婴秘诀》卷一: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山楂肉5钱,神曲(炒)3两,半夏(汤泡)3两,白茯苓1两,陈皮(去白)1两,莱菔子(炒)1两,连翘1两,发糵面(炒)1两。

  【制法】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5两,入生姜汁1小盏,水调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痞块。

  【用法用量】每服白汤或清水饮送下。

  【注意】脾胃虚者勿服。

  【各家论述】此方脾胃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盖山楂一味,大能g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g伐之气胜,故云然也。

  【摘录】《育婴秘诀》卷一

  理中丸处方八

  《普济方》卷三六一: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干姜(炮)、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主小儿胎寒,腹痛躽啼。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盏,加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半盏,分3次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一

  理中丸处方九

  《直指》卷八: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补肺,止寒嗽。主

  【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炒阿胶、五味子煎服。

  【摘录】《直指》卷八

  理中丸处方十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高良姜(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浓煎橘皮汤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理中丸处方十一

  《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白术2两,干姜2两(炮),人参2两,甘草2两(炙),大麦糵2两(炒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吐利,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饮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录】《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

  理中丸处方十二

  《千金翼》卷十八: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干姜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加减理中丸”。

  吐多痢少者,取枳实3枚(炙,4破),水3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干姜1累;吐痢干呕者,取半夏半两(洗去滑),水2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若体疼痛不可堪者,水3升,煮大枣3个,取1升和1丸服之;若吐痢大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1枚(炮,去皮,四破),以水2升,煮1升和1丸服。吐痢悉止,脉不出体犹冷者,可服诸汤补之。

  【摘录】《千金翼》卷十八

  理中丸处方十三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8分,白术8分,甘草8分(炙),干姜6分,高良姜8分,桂心6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热不调,霍乱吐痢,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以饮送下,1日2次。渐加至40丸,老小以意加减。

  【注意】忌生冷、油腻、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录】《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理中丸处方十四

  《博济》卷二: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阿魏1分(用白面两匙,醋和作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1两,蓬莪术(煨)1两,甘草(炙)1两,青橘皮(去白)1两,陈皮(去瓤)1两,干姜(炮)1两,官桂(去皮)1两,干木瓜1两,白术1两。

  【制法】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送下。如妇人血脏气攻刺,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摘录】《博济》卷二

  理中丸处方十五

  《圣惠》卷四十七: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或吐或泻,口干大渴,头疼体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粥饮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理中丸处方十六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甘草、白术(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冷饮,肢体倦怠,饮食少思。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汤送下。

  【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查看详情

祛暑剂

  清络饮的组成、用法

  组成:鲜荷叶边6克,鲜银花6克,西瓜翠衣6克,鲜扁豆花1枝,丝瓜皮6克,鲜竹叶心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或煎汤代茶,预防暑病。

  清络饮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透暑热。

  主治:治暑温经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未解者;或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

  清络饮的禁忌

  本方甘凉气清走上,对暑热挟湿,暑湿下注这不宜使用。

查看详情

和解剂

  小柴胡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柴胡、半夏、人参、甘草、黄芩、生姜、大枣。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清热理气宽胸;若渴,去半夏,加天花粉止渴生津;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柔肝缓急止痛;若胁下痞梗,去大枣,加牡蛎软坚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利水宁心;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解表;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肺止咳。

  小柴胡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和解少阳。

  主治:1)伤寒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者。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

  3)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

  方义:本方多由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为主。少阳经病证表现为三焦经以及胆经的病证。少阳病证,邪不在表,也不在里,汗、吐、下三法均不适宜,只有采用和解方法。本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泄邪热;法夏和胃降逆;人参、炙甘草扶助正气,抵抗病邪;生姜、大枣和胃气,生津。使用以上方剂后,可使邪气得解,少阳得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得和,有汗出热解之功效。

  小柴胡汤的禁忌

  因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忌用。

查看详情

泻下剂

  大承气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朴、枳实,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加减: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补气,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润燥。

  大承气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义: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

  “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大承气汤的禁忌

  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以及年老、体弱等应慎用;孕妇忌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查看详情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的方歌房

  方歌:仙方活命君银花,归芍乳没陈皂甲,防芷贝粉甘酒煎,阳证疮疡内消法。

  方义:本证多由热毒壅聚,气滞血瘀痰结所致。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为主。热毒壅聚,营气郁滞,气滞血瘀,聚而成形,故见局部红肿热痛;邪正交争于表,故身热凛寒;正邪俱盛,相搏于经,则脉数有力。

  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清热解毒疗疮,故重用为君。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疮疡初起,其邪多羁留于肌肤腠理之间,与白芷、防风相配,通滞散结,热毒外透;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消未成之脓;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脓成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瘀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仙方活命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芷3g,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炒)、穿山甲(炙)、天花粉、乳香、没药各6g,金银花、陈皮各9g。

  用法:用酒一大碗,煎五七沸服。现代用法:水煎服,或水酒各半煎服。

  加减:红肿痛甚,热毒重者,可加蒲公英、连翘、紫花地丁、野菊花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便秘者,加大黄以泻热通便;血热盛者加丹皮以凉血;气虚者加黄芪以补气;不善饮酒者可用酒水各半或用清水煎服。此外,还可以根据疮疡肿毒所在部位的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以使药力直达病所。本方除煎煮取汁内服外,其药渣可捣烂外敷。

  仙方活命饮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止痛。

  主治: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运用: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种疮疡肿毒。临床应用以红肿焮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仙方活命饮的禁忌

  本方只可用于痈肿未溃之前,若已溃断不可用;本方性偏寒凉,阴证疮疡忌用;脾胃本虚,气血不足者均应慎用。

  仙方活命饮附方

  附方1、五味消毒饮

  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功用:清热解毒,消散疔疮。

  主治:疔疮初起,发热恶寒,疮形如粟,坚硬根深,状如铁钉,舌红苔黄,脉数。

  附方2、四妙勇安汤

  组成:金银花、玄参、当归、甘草。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热毒炽盛之脱疽。

  化裁方之间的鉴别: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均为阳证疮疡的常用方,均有清热解毒之功。三方的不同点在于:仙方活命饮为痈肿初起的要方,除清热解毒之外,还配伍疏风、活血、软坚、散结之品,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五味消毒饮重在清热解毒,其清解之力较仙方活命饮为优,侧重消散疔毒;四妙勇安汤主治脱疽之热毒炽盛者,药少量大力专,且须连续服用。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