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百科/泻下剂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朴、枳实,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加减: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补气,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润燥。

  大承气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义: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

  “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大承气汤的禁忌

  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以及年老、体弱等应慎用;孕妇忌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查看详情

大肠梗阻吃什么药效果好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 枳实9克(大者,炙)。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小承气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 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方义: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查看详情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调胃承气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方义:方中大黄苦寒,泻火通结为君,芒硝咸寒,软坚润燥为臣,甘草甘缓和中,益气养胃,以缓消,黄之苦泄,使药力缓缓下行为佐。燥热得解,胃气自和,故名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的禁忌

  虚寒性便闭忌用。

查看详情

复方大承气汤

  复方大承气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厚朴(15-20克),炒莱菔子(15-30克),枳壳(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大黄(9-15克),芒硝(9-15克)。

  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芒硝冲服。最好用胃管注入,经2-3小时后,可再用本方灌肠,以加强攻下之力,有助于梗阻之解除。

  复方大承气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主治:单纯性肠梗阻属于阳明腑实而气胀较明显者。

  复方大承气汤的禁忌

  斟酌。

  复方大承气汤的不同版本

  【来源】《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外科急腹症》。

  【组成】炒莱菔子30g,厚朴15g,枳实15g,木香10g,生军15-30g(后下),芒消15-30g(冲服)。

  【主治】痞结型肠梗阻,肠腔积液少者。

  【用法】水煎服,或胃管注入,每日1-2次。

查看详情

阑尾清化汤

  阑尾清化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大黄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赤芍12克,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川楝子9克,生甘草9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阑尾清化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通便。

  主治:肠痈(急性阑尾炎蕴热期)。证见发热,午后热甚,口干渴,便秘,右少腹拘急疼痛,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方义:本方以便秘,右少腹拘急疼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方中药物是由大黄牡丹汤加减而成。特别是加用银花、蒲公英二味乃“疮科圣药”,其清热解毒效果尤佳。同样,本方证属于肠痈,但不能认为肠痈即是阑尾炎。亦可配合外敷双柏散。

查看详情

阑尾清解汤

  阑尾清解汤

  方义:阑尾清解汤以清热解毒、攻下散结为主,辅以行气活血组方,功专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用于急性阑尾炎热毒期。

  阑尾清解汤用法用量

  组成:金银花(60克),大黄(25克),冬瓜仁30克),蒲公英(30克),牡丹皮(15克),川楝子(10克),生甘草(10克),木香(6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大热大渴者,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或玄参30克。

  阑尾清解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热解毒,攻下散结,行气活血。

  主治:发热恶寒,面红目赤,唇干舌燥,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痛拒按,腹肌紧张,有反跳痛,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洪大滑数。

查看详情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方歌:大陷胸丸法最超,半升葶苈杏硝调。项强如痉君须记,大黄甘遂下之消。

  方义:大黄性苦寒以泄热,芒硝性咸寒以软坚,杏仁性苦甘以降气,葶苈﹑甘遂取其行水而直达,白蜜取其润滑而甘缓。

  大陷胸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25克,葶苈子17克(熬),芒硝17克,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

  用法:上四味,捣筛二味,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1克,白蜜20毫升,用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效。

  大陷胸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泻热开结,化饮通便。

查看详情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

  方歌: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擅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方义:本方因表邪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治疗以泻热逐水为主。水热内结,气不得通,轻则但见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邪热与水饮互结,津液不能上承,故舌燥口渴;此时燥热已累及阳明,因水热互结,故日晡小有潮热;方中甘遂功逐水饮,泻热破结,为君药。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佐之用。

  大陷胸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大陷胸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运用:本方用于水热互结之结胸证,临床应用以心下疼痛,拒按,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苔黄,脉沉而有力为辨证要点。

  大陷胸汤的禁忌

  凡素体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此方。因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下利过度,伤及正气;又要利下及时,以防留邪为患。

  大陷胸汤的煎煮禁忌

  本方煎煮大黄先煮,乃取其“治上者治宜缓”,此煎煮方法与大承气汤有别,应注意区分。

  大陷胸汤的文献摘要

  1、《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烦躁,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2、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治太阳表邪不解而反下之,热陷于里,其人素有水饮停胸,以致水热互结心下,满而硬痛,手不可近,不大便,舌上燥而渴,成结胸胃实之证。以甘遂之行水直达所结之处,而破其辟囊;大黄荡涤邪热;芒硝咸润软坚。三者皆峻下之品,非表邪尽除、内有水热互结者,不可用之。”

  大陷胸汤与大承气汤的比较

  本方与大承气汤虽同为寒下峻剂,都用大黄、芒硝以泻热攻下,但二方主治证之病因、病位不同,故其配伍及用法均有差异。

  尤恰在《伤寒贯珠集》中曾说:“大陷胸与大承气,其用有心下、胃中之分。以愚观之,仲景所云心下者,正胃之谓,所云胃中者,正大小肠之谓也。胃为都会,水谷并居,清浊未分,邪气入之,夹痰杂食,相结不解,则成结胸。大小肠者,精华已去,糟粕独居,邪气入之,但与秽物结成燥粪而已。大承气专主肠中燥粪,大陷胸并主心下水食;燥粪在肠,必借推逐之力,故须枳朴;水饮在胃,必兼破饮之长,故用甘遂。且大承气先煮枳、朴,而后纳大黄,大陷胸先煮大黄而后内诸药。夫治上者制宜缓,治下者制宜急,而大黄生则行速,熟则行迟,盖即一物,而其用又不同如此。”

查看详情

大黄牡丹汤

  大黄牡丹汤

  方歌: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冬瓜仁,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方义:本证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大黄牡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12克(四两)、牡丹皮3克(一两)、桃仁9克(五十个)、冬瓜仁30克(半升)、芒硝9克(熔化)。

  用法:水煎,芒硝溶服(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纳芒硝,再煎沸,顿服之)。

  加减:若热毒较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败酱草以加强清热解毒之力;血瘀较重者,加赤芍、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

  大黄牡丹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热破结,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运用:本方用于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小便自调,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的禁忌

  凡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妇或者体质过于虚弱者均应慎用或忌用。

  大黄牡丹汤的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查看详情

清肠饮

  清肠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金银花30克,当归20克,地榆20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生甘草9克,薏仁15克,黄芩6克。

  用法:水煎服。

  清肠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主治:治肠痈,腹中痛甚,手不能按,右足屈而不伸。

  清肠饮的不同处方

  【药方名称】清肠饮

  【处方】银花30克,公英30克,连翘15克,大黄15克(后下),红藤30克,丹皮、木香各9克。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治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用法用量】每日一剂,两煎,分两次服。

  【摘录】《新急腹症学》

查看详情

阑尾化瘀汤

  阑尾化瘀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川楝子15g,金银花15g,延胡索9g,牡丹皮9g,桃仁9g,大黄(后下)9g,木香9g。

  用法:水煎服。

  阑尾化瘀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活血,清热解毒。

  主治:主瘀滞型阑尾炎初期,发热,腹痛,右下腹局限性压痛,反跳痛;或阑尾炎症消散后,热象不显着,而见脘腹胀闷,嗳气纳呆。

查看详情

厚朴三物汤

  厚朴三物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厚朴15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1.2升,先煮厚朴、枳实二味,取500毫升,纳大黄,煮取300毫升,温服。以利为度。

  厚朴三物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除满,去积通便。

  主治:治实热内积,气滞不行,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

  厚朴三物汤的不同处方

  【药方名称】厚朴三物汤

  【别名】厚朴汤、三物汤

  【处方】厚朴8两,大黄4两,枳实5枚。

  【功能主治】腹满痛,大便闭。腹满发热数10日。腹中热,大便不利。暑湿腹痛,大便结。食积痛,寒饮食过伤,心腹卒痛,如锥刺之状,若伤湿热之物,不得化而闷乱便秘者。

  【用法用量】厚朴汤(《千金翼》卷十八)、三物汤(《血证论》卷八)。

  【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二注》:闭者,气已滞也。《经》曰塞也,通因通用,此之谓也。于是以小承气通之。乃易其名为三物汤者,盖小承气君大黄以一倍,三物汤君厚朴以一倍者,知承气之行,行在中下也;三物之行,因其团在中上也。绎此,可启悟于无穷矣。

  2.《金匮要略心典》:痛而闭,六腑之气不行矣。厚朴三物汤与小承气同,但承气意在荡实,故君大黄;三物意在行气,故君厚朴。

  【摘录】《金匮》卷上

查看详情

厚朴大黄汤

  厚朴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厚朴15克,大黄18克,枳实9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1升,煮取200毫升,分二次温服。

  厚朴大黄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支饮胸满者。

  厚朴大黄汤的不同处方

  【药方名称】厚朴大黄汤

  【别名】枳朴大黄汤

  【处方】厚朴1尺,大黄6两,枳实4枚。

  【功能主治】支饮胸满。腹痛,脉数,应下之症。

  【用法用量】枳朴大黄汤(《赤水玄珠》卷四)。

  【各家论述】1.《金匮玉函经衍义》:凡仲景方,多一味,减一药,与分两之更重轻,则异其名,异其治,有如转丸者。若此三味,加芒消则谓之大承气,治内热腹实满之甚;无芒消,则谓之小承气,治内热之微甚;厚朴多,则谓之厚朴三物汤,治热痛而闭。今三味以大黄多,名厚朴大黄汤,而治是证。上三药皆治实热而用之。

  2.《千金方衍义》:此即小承气汤,以大黄多,遂名厚朴大黄汤;若厚朴多,即名厚朴三物汤。此支饮胸满,必缘其人素多湿热,浊饮上逆所致,故用荡涤中焦药治之。

  3.《金匮要略心典》:胸满疑作腹满。支饮多胸满,此何以独用下法?厚朴大黄与小承气同,设非腹中痛而闭者,未可以此轻试也。

  【摘录】《金匮》卷中

查看详情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汤

  方歌: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方义:本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治疗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为主。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入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

  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大黄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用法: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腹痛甚,喜温,加肉桂温里祛寒止痛;腹胀满,可加厚朴、木香以行气导滞;体虚或积滞较轻,可用制大黄,以减缓泻下之功;如体虚较甚,加党参、当归以益气养血。

  大黄附子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运用:本方用于寒积里实证,临床应用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大黄附子汤的禁忌

  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大黄附子汤的文献摘要

  1、《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2、《金鉴》引张璐:“大黄附子汤,为寒热互结,刚柔并济之和剂。近世但知寒下一途,绝不知有温下一法。盖暴感之热结而以寒下,久积之寒结亦可寒下乎?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以导之。寒热合用,温攻兼施,此圣法昭然,不可思议者也。”

  3、《成方便读》:“阴寒成聚,偏着一处,虽有发热,亦是阳气被郁所致。是以非温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积,故以附子、细辛之辛热善走者搜散之,而后用大黄得以行其积也。”

查看详情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丸

  方歌: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救急先。

  方义:本证是由饮食自倍,寒积内停, 上焦不行,下脘不通所致,治疗以攻逐寒积为主。方用巴豆辛热峻下,开通闭塞;干姜辛热,温中暖脾;大黄苦泄通降,一以制巴豆辛热之毒,一以协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黄之寒,得巴豆、干姜之热,则其性大减。故三药配用,共奏攻逐寒积之功。

  三物备急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30克、干姜30克、巴豆30克(去皮、心,熬,外研如脂)。

  用法:先将大黄、干姜研末,再研巴豆,与上末和匀共捣为散;或炼蜜为丸,瓷器密贮。每服大豆许 3~4丸,温开水送下。

  三物备急丸的功效作用

  功效:攻逐寒积。

  主治:寒实冷积内停,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

  运用:本方用于寒实冷积内停证,临床应用以心腹卒暴胀痛,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大便不通为辨证要点。

  三物备急丸的禁忌

  孕妇、年老体虚者,温暑热邪所致的暴急腹痛,均不能使用。

  三物备急丸的文献摘要

  《金匮要略》:“用此治中恶,当知寒邪卒中者宜之,若用于温暑热邪,速其死矣。是方允为阴结者立,干姜散中焦寒邪,巴豆逐肠胃冷积,大黄通地道,又能解巴豆毒,是有制之师也。然白散治寒结在胸,故用桔梗佐巴豆,用吐下两解法。此则治寒结肠胃,故用大黄佐姜、巴,以直攻其寒。世徒知有温补之法,而不知有温下之法,所以但讲寒虚,不议及寒实也。”

  《医方考》:“饮食自倍,冷热不调,腹中急痛欲死者,急以此方主之。脾胃以饮食而自养,亦以饮食而伤,故饮食自倍,填塞至阴,上焦不行,下脘不通,则令人腹痛欲死。”

  《医方集解》:“此手足阳明药也。大黄苦寒以下热结,巴豆霜辛热以下寒结,加干姜辛散以宣通之。三药峻厉,非急莫施,故曰备急。”

  《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柯韵伯曰,大便不通,当分阳结阴结。阳结有承气、更衣之剂,阴结又制备急、白散之方。”

查看详情

三物白散

  三物白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桔梗22.5克,巴豆7.5克(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22.5克。

  用法:上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海服1.5克,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若不利,进热粥200毫升;利过不止,进冷粥200毫升。

  三物白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寒实结胸。

查看详情

温脾汤

  温脾汤

  方歌: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干姜人参草,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方义:本证多由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治疗方法以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主。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

  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温脾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黄15g、当归9g、干姜9g、附子6g、人参6g、芒硝6g、甘草6g。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一日三次。(现代方法:水煎服)

  加减:若腹中胀痛者,加厚朴、木香以行气止痛;腹中冷痛,加肉桂、吴茱萸以增强温中祛寒之力。

  温脾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温脾汤的文献摘要

  方论选录《汤头歌诀详解》:“温脾汤是四逆汤(姜、附、草)加人参、当归、大黄、芒硝四药所组成。四逆汤功能温脾祛寒,加大黄、芒硝,是取其泻下除积,加人参、当归,是取其益气养血。由于四逆性属温热,可以改变硝、黄苦寒之性,所以本方功专驱逐寒积,属于温下的范畴。假使热实里结,津伤便秘,当用寒下剂,而决非此方所宜。”

查看详情

五仁丸

  五仁丸

  方歌:五仁柏子杏仁桃,松子陈皮郁里饶,炼蜜为丸米饮下,润肠通便效力高。

  方义:本证多由津液不能濡养肠道所致,治疗以润肠通便为主。素体阴虚,或年老阴气自半,津液日亏,产后失血,血虚津少,均可导致津枯肠燥,大肠传导失司,大便艰难,此时不宜用峻药攻逐,只需润肠通便。故用杏仁为君,滋润肠燥,降利肺气,以利大肠传导。以桃仁为臣药,取其润燥滑肠,以助杏仁之力。柏子仁、郁李仁性多润滑,可治胃肠燥热。松子仁润五脏,为佐药。复以陈皮理气行滞,使气行则大肠得以运化。

  五仁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桃仁(30克)、杏仁(麸炒,去皮尖,30克)、松子仁(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3克)、陈皮(另研末,120克)。

  用法:将五仁别研为膏,入陈皮末同研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9克),食前米饮下。

  现代用法:五仁研为膏,陈皮为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下。

  加减:若津液亏损较甚者,加玄参、生地、麦冬。

  五仁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津枯肠燥证。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和产后血虚便秘,舌燥少津,脉细涩。

  运用:本方用于津亏肠燥证,临床应用以大便艰难,以及年老和产后血虚便秘,舌燥少津,脉细涩为辨证要点。

  五仁丸的禁忌

  孕妇慎用。

查看详情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胃燥津枯便难解 ,润肠泻热功效确。

  方义:本证多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治疗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为主。《伤寒论》称之为“脾约”。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

  麻子仁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火麻仁(麻子仁)500克,芍药 250克,枳实250克,大黄500克,厚朴250克,杏仁250克。(以上为丸剂用量)

  用法: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加减:痔疮便秘者,可加桃仁、当归以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痔疮出血属胃肠燥热者,可酌加槐花、地榆以凉血止血;燥热伤津较甚者,可加生地、玄参、石斛以增液通便。

  麻子仁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少津。

  运用:本方用于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舌苔微黄少津为辨证要点。

  麻子仁丸的禁忌

  本方虽为润肠缓下之剂,但含有攻下破滞之品,津亏血少者,不宜常服,孕妇慎用。

  麻子仁丸的文献摘要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由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下法不曰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查看详情

赭遂攻结汤

  赭遂攻结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赭石(轧细)60克,朴消15克,甘遂4.5克(轧细)。

  用法:水煎,送服甘遂末。若呕多者,可先用赭石1两,干姜半钱煎服,以止其呕。

  加减热多者,去干姜;寒多者,酌加干姜6~15克;呕多者,可先用赭石30克、干姜1.5克煎服,以止其呕吐,呕吐止后,再按原方煎汤送甘遂末服之。

  赭遂攻结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宿食结子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

查看详情

济川煎

  济川煎

  方歌: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温润通便法堪宗。

  方义:本证多由肾虚开合失司所致。治疗以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为主。肾主五液,司开合。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故小便清长;肠失濡润,传导不利,故大便不通;肾虚精亏,故腰膝酸软;清窍失养,则头目眩晕;肾阳亏损,故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方中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功能温肾益精,暖腰润肠,为君药。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牛膝补益肝肾,壮腰膝,性善下行,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妙用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

  济川煎的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加减: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若有火,加黄芩;肾虚者,去枳壳,加熟地;若肠燥便秘日久,去泽泻,加锁阳、火麻仁。

  济川煎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运用:本方用于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临床应用以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济川煎的禁忌

  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

  济川煎的文献摘要

  1、《重订通俗伤寒论》:“夫济川煎,注重肝肾,以肾主二便,故君以苁蓉、牛膝滋肾阴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当归、枳壳,一则辛润肝阴,一则苦泄肝气。妙在升麻升清气以输脾,泽泻降浊气以输膀胱,佐蓉、膝以成润利之功。”

  2、《景岳全书》卷51:“便秘有不得不通者,凡伤寒杂证等病,但属阳明实热可攻之类,皆宜以热结治法通而去之,若察其元气已虚,既不可泻而下焦胀闭,又通不宜缓者,但用济川煎主之,则无有不达。”

查看详情

五仁润肠丸

  五仁润肠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地120克,桃仁(去皮)、火麻仁各30克,郁李仁9克,柏子仁15克,苁蓉(酒蒸)30克,广皮120克,熟军、当归各30克,松子仁9克。

  用法:每服1丸,开水送下。

  五仁润肠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治大肠燥热,便秘腹胀,食少,消化不良

查看详情

控涎丹

  控涎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大戟2两,白芥子2两,瓜蒌曲2两,薄桂3钱,全蝎8个,雄黄2钱,朱砂2钱。

  制法:上为末,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六七丸渐加至十丸,临卧姜汤送下。

  控涎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一切痰饮症,或漉漉有声,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

查看详情

十枣汤

  十枣汤

  方歌:十枣逐水效堪夸, 大戟甘遂与芫花,悬饮内停胸胁痛,水肿腹胀用无差。

  方义:本证多由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治疗以攻逐水饮为主。水停胸胁,气机阻滞,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饮为阴邪,随气流动,停留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大枣为使药。

  十枣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芫花1.5g、大戟1.5g、甘遂1.5g、大枣10枚。

  用法:芫花(熬)、甘遂、大戟,等分。上各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纳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十枣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逐水饮。

  主治:(1)悬饮。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脉沉弦。

  (2)水肿。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运用:本方用于悬饮或水肿证。临床应用以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十枣汤的禁忌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暂用,不宜久服。若精神胃纳俱好,而水饮未尽去者,可再投本方;若泻后精神疲乏,食欲减退,则宜暂停攻逐;若患者体虚邪实,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使用本方应注意四点:一是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多伤正,若服后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四是年老体弱者慎用,孕妇忌服。

  十枣汤的文献摘要

  李时珍《本草纲目》卷17:“十枣汤驱逐里邪,使水气自大小便而泄,乃《内经》所谓洁净府,去菀陈莝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湿,能直达水饮窠(ke)囊隐僻之处,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过剂,泄人真元也。陈言《三因方》以十枣汤药为末,用枣肉和丸,以治水气喘急浮肿之证,盖善变通者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纷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查看详情

舟车丸

  舟车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牵牛子(炒)、大黄、甘遂(醋制)、红大戟(醋制)、芫花(醋制)、青皮(醋制)、陈皮、木香、轻粉。

  舟车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行气利水。

  主治:用于蓄水腹胀,四肢浮肿,胸腹胀满,停饮喘急,大便秘结,小便短少。

  舟车丸的禁忌

  孕妇及久病气虚者忌服。

查看详情

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

  方歌:疏凿槟榔及商陆,芩皮大腹同椒目,赤豆艽羌泻木通,煎加生姜阳水服。

  方义:本证多由水湿壅盛,泛溢表里所致,治疗以逐水消肿为主。水湿内停外溢,故全身水肿;湿浊壅结,三焦气机闭阻,故二便不利;水邪侵肺,导致肺气不利,故呼吸喘促;水壅气结,津液不布,故口渴。方中商陆泻下逐水,通利二便;泽泻、赤小豆、椒目、木通、茯苓皮利水泻湿,消退水肿;槟榔、大腹皮行气导滞,使气畅水行;羌活、秦艽、生姜疏风发表,开泄腠理,使表之水湿从肌肤而泄。

  疏凿饮子的用法用量

  组成:泽泻12g,赤小豆(炒)15g,商陆6g,羌活(去芦)9g,大腹皮15g,椒目9g,木通12g,秦艽(去芦)9g,槟榔9g,茯苓皮30g。

  用法:上㕮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加减: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加茯苓、猪苓;热淋涩痛,加木通、赤芍、丹皮;痰饮眩晕加白术;高脂血症加何首乌、黄精、山楂、金樱子、决明子。

  疏凿饮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下逐水,疏风发表。

  主治:水肿。遍身浮肿,喘息,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脉滑。

  运用:本方用于水肿,临床应用以遍身浮肿,喘息,口渴,小便不利,大便秘结,脉滑为辨证要点。

  疏凿饮子的禁忌

  阴水或体虚之人不宜用。

  疏凿饮子的文献摘要

  ①《医方集解》:此足太阳手足太阴药也。外而一身尽肿,内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里俱病也。羌活、秦艽解表疏风,使湿以风胜,邪由汗出,而升之于上;腹皮、苓皮、姜皮、辛散淡渗,所以行水于皮肤;商陆、槟榔,椒目、赤豆,去胀攻坚,所以行水于腹里;木通泻心肺之水,达于小肠,泽泻泻脾肾之水,通于膀胱。上下内外分清其势,亦犹神禹疏江凿河之意也。

  ②《医宗金鉴》:以商陆为君,专行诸水。佐羌活、秦艽、腹皮、苓皮、姜皮行在表之水,从皮肤而散,佐槟榔、赤豆、椒目、泽泻、木通,行在里之水,从二便而出,上下、内外,分消其势,亦犹神禹疏凿江河之意也。

查看详情

己椒苈黄丸

  己椒苈黄丸

  方义:本方病证以水饮内停,郁而化热,积聚肠间为主要病机。水走肠间,一则阻滞气机,使腑气不通;二则使水不化津,津不上传;三则病及肺,使肺不能通调水道,往下输送到膀胱,故病人腹满便秘。本方中防己、椒目、葶苈子均可以利水。其中防己长于清湿热,椒目消除腹中水气,葶苈子能泄降肺气,消除痰水,另外大黄能泻热通便。

  己椒苈黄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防己、椒目、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用法: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

  己椒苈黄丸的功效主治

  主治:水饮积聚脘腹,肠间有声,腹满便秘,小便不利,口干舌燥,脉沉弦。

查看详情

越婢汤

  越婢汤

  方歌:金匮要略越婢汤,麻黄石甘与枣姜;发汗解表与利水,善治身肿风水伤。

  越婢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6两,石膏半斤,生姜3两,大枣15枚,甘草2两。

  用法:上以水6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升,分温3服。

  加减:恶风者,加附子1枚(炮);风水,加术4两。

  越婢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汗利水。

  主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

  越婢汤的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风水在肌肤之间,用麻黄之辛热以泻肺;石膏之甘寒以清胃;甘草佐之,使风水从毛孔中出;又以姜枣为使,调和营卫,不使其太发散耗津液也。

  2.《金匮要略方义》:本方为治疗风水而肺胃有郁热之主要方剂。风水为病,乃风邪外袭,肺气不宣,水道失调,风水相击于肌表所致。治当解表祛风,宣肺行水。方中以麻黄为君药,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佐以生姜、大枣则增强发越水气之功,不仅使风邪水气从汗而解,尤可藉宣肺通调水道之力,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因肺胃有热,故加石膏以清其热。使以甘草,调和药性,与大枣相伍,则和脾胃而运化水湿之邪。综合五药,乃为发越水气,清泄里热之剂。

查看详情

樟柳散

  樟柳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樟柳1斤,陈皮2两,木香1两,赤小豆面4两。

  制法:上为细末,加水和丸,如绿豆大。

  用法: 每服20丸,橘皮汤送下;或为散,作鲤鱼羹,如料入用。

  樟柳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诸般水肿。

查看详情

珍珀活命丹

  珍珀活命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牛黄、琥珀、珍珠、蟾酥、朱砂各3克,蝼蝈7个,地鳖虫7个。

  用法:上为细末,人乳为丸。每服1.5克,空腹时用温开水送下。

  珍珀活命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单腹胀。

查看详情

越婢加半夏汤

  越婢加半夏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10克,石膏3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12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5剂)。

  越婢加半夏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肺泄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胀,咳嗽上气,胸满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眼球震颤,甲状腺毒性突眼。

查看详情

泽漆汤

  泽漆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半夏10克,紫参10克(一作紫菀),泽漆6克(以东流水2升,煮取800毫升),生姜6克,白前10克,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6克。

  用法:上药九味,哎咀。纳泽漆汁中,煮取400毫升,温服100毫升,至夜服尽。

  泽漆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水饮内停,咳而脉沉者。

查看详情

一物瓜蒂汤

  一物瓜蒂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瓜蒂2-7个(一本云20个)。

  用法: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顿服。

  一物瓜蒂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身面四肢浮肿。

  一物瓜蒂汤的各家论述

  1.《张氏医通》:此方之妙,全在探吐,以发越郁遏之阳气,则周身汗出表和,而在内之烦热得苦寒涌泄,亦荡涤无余。

  2.《金匮要略心要》:瓜蒂苦寒,能吐能下,去身面四肢水气,水去而暑无所依,将不治而自解矣。此治中暑兼湿者之法也。

  3.《金鉴》:瓜蒂治身面浮肿,散皮中水气,苦以泄之耳。

  4.《温病条辨》:此热少湿多,阳郁致病之方法也。瓜蒂涌吐其邪,暑湿俱解,而清阳复辟矣。

查看详情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汤

  方义:方中大黄、芒消急下燥热以存阴气;人参、当归补益气血;麦冬、生地、玄参、海参激阴养液;姜汁、大枣、甘草固护胃气,调和诸药;桔梗开宣肺气,通调胃肠。全方泻热通便与滋阴益气并行为治,使正气得运,阴血得复,则药力得行,大便可通,邪热自平。

  新加黄龙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另煎,4.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用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

  新加黄龙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阳明温病,应下失下,气液两亏,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疲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查看详情

增液承气汤(泻下剂)

  增液承气汤

  方歌:增液承气用黄硝,玄参麦地五药挑,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此方宜。

  方义:本方主治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之证。温热之邪,最易伤津耗液,热结胃肠,津液被灼,肠腑失调,传导失常,故燥屎不行。燥屎不行,邪热愈盛,阴津渐竭,故肠中燥屎虽用下法而不通,此即《温病条辨》“津液不足,无水舟停”之证。口干舌燥,舌红苔黄,乃热伤津亏之证。根据以上病机,治当滋阴增液,泄热通便。方中重用玄参为君,滋阴泄热通便,麦冬、生地为臣,滋阴生津,君臣相合,即增液汤,功能滋阴清热,增液通便;大黄、芒硝泄热通便、软坚润燥。

  增液承气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玄参30g,麦冬(连心)24g,细生地24g,大黄9g,芒硝4.5g。

  用法: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加减:本方主要用于温病后期,津液损伤后,又内有积滞的病证,也可用于痔疮日久,大便燥结不通,属热结阴亏者。偏于阴亏者,应重用玄参、麦冬、生地;偏于积滞者,则重用大黄、芒硝。

  增液承气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运用:本方适用于热结阴亏便秘证。以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

  增液承气汤的禁忌

  热结津亏、燥屎不行,属虚实夹杂之证,使用攻下剂当审慎,故《温病条辨》指出,阳明温病,如属津液枯竭,水不足以行舟而燥结不下者,间服增液汤以滋阴增液,若再不下,是燥结太甚,宜予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且在得下后,停服余药,避免攻伐太过。

  增液承气汤的文献摘要

  《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下法宜慎。此乃津液不足,无水舟停,间服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与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顾。方中生地、玄参、麦冬甘寒、咸寒,滋阴增液;配伍大黄、芒硝苦寒、咸寒,泄热通便,合为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剂。”

查看详情

黄龙汤

  黄龙汤

  方歌:黄龙汤枳朴硝黄,参归甘桔枣生姜,阳明腑实气血弱,攻补兼施效力强。

  方义:本证多由邪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血不足所致。治疗以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为主。邪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舌苔焦黄或焦黑;素体不足,或耗伤气血,故见神疲少气,脉虚;邪热炽盛,内扰神明,故见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热;当归、人参益气补血、扶正祛邪;桔梗开宣肺气,以助大黄通腑;姜、枣、草补益脾胃。

  黄龙汤的用法用来

  组成大黄9g、芒硝12g、枳实 6g、厚朴3g、当归 9g、人参6g、甘草3g。

  用法:以水4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之,后再加桔梗,煎一沸,热服。

  加减:气血虚者,去芒硝,加大人参、当归的用量。

  黄龙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运用:本方用于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临床应用以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为辨证要点。

  黄龙汤的文献摘要

  1、《伤寒六书》:“治患心下鞕痛,下利纯清水,谵语,发渴,身热。庸医不识此证,但见下利便呼为漏底伤寒,而用热药止之,就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此因热邪传里,胃中燥屎结实,此利非内寒而利,乃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身有热者,宜用此汤;身无热者,用前六乙顺气汤。”

  2、《张氏医通》:“汤取黄龙命名,专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虽三承气萃集一方,不得参、归鼓舞胃气,焉能兴云致雨,或者以为因虚用参,殊不知参在群行剂中,则迅扫之威愈猛。”

查看详情

承气养营汤

  承气养营汤

  方解:本方药物是由小承气汤合四物汤,生地黄易熟地黄,去川芎,加知母而成。是以大便不通,腹硬满痛,咽干渴饮,脉数为辨证要点,用于治疗肠梗阻等疾病。

  承气养营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知母10克,当归5克,芍药10克,生地10克,大黄10克,枳实 5克,厚朴5克,加水煎制。

  承气养营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积通便,养血清热。滋阴增液,通便泄热。

  主治:主治热结在里,阴血已虚。证见身热不解,腹硬满痛,咽干渴饮,唇燥口裂,大便不通,舌质红,苔黄,脉数者。温疫数下亡阴,唇燥口裂,咽干渴饮,身热不解,腹硬满而痛,大便不通者。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