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百科/温里剂
理中丸

   理中丸

  理中丸是中医方剂中的温里剂,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不过这种方剂的组成方法有很多,下面不如就让小编为你盘点理中丸的不同处方吧。

  理中丸处方一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一方加炮过附子一两]

  【炮制】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中寒腹痛。

  【用法用量】每服八十丸,米饮汤送下,食前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理中丸处方二

  《伤寒论》: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别名】四顺理中丸(《备急千金要方》卷三)、白术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处方】人参 干姜 甘草(炙)白术各90克

  【制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大。

  【功能主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

  【用法用量】以沸汤数合,和1丸,研碎,温服,日三至四次,夜二次。服后腹中未热,可加至3~4丸,然不及汤。

  【摘录】《伤寒论》

  理中丸处方三

  《博济方》卷二: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蓬莪术(煨)甘草(炙)青橘皮(去白)陈皮(去瓤)干姜(炮)官桂(去皮)干木瓜 白术各30克

  【制法】上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摘录】《博济方》卷二

  理中丸处方四

  《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两,干姜(煨)1两,白术(炒)1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丸,生姜汤嚼下。

  【摘录】《普济方》卷二○八引《澹寮方》

  理中丸处方五

  《古今医鉴》卷五: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钱,干姜(炒)1钱,茯苓1钱,甘草(炙)1钱。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钱。

  【功能主治】转筋霍乱,上吐下利,心腹疼痛,及干霍乱,并真阴症,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取1丸细嚼,淡姜汤送下。

  【注意】忌食米汤。

  【临床应用】真阴症:嘉靖甲子年间,梁宋之地人多患此,自脚心麻至膝,死者不计其数,时大方伯赵公出示此方,患者咸蒙其惠。

  【摘录】《古今医鉴》卷五

  理中丸处方六

  《春脚集》卷四: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官栋参2钱(去芦),漂白术2钱(土炒),干姜炭1钱5分,炙甘草1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5分重。

  【功能主治】小儿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

  【用法用量】每服或1-3丸,用大红枣去核、蒂,水煎汤,放凉调服。

  【摘录】《春脚集》卷四

  理中丸处方七

  《育婴秘诀》卷一: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山楂肉5钱,神曲(炒)3两,半夏(汤泡)3两,白茯苓1两,陈皮(去白)1两,莱菔子(炒)1两,连翘1两,发糵面(炒)1两。

  【制法】上为细末,别用生神曲5两,入生姜汁1小盏,水调打糊为丸。

  【功能主治】饮食所伤,胸腹饱闷不安,或腹中有食积痞块。

  【用法用量】每服白汤或清水饮送下。

  【注意】脾胃虚者勿服。

  【各家论述】此方脾胃虚者服之,虚虚之祸,疾如反掌。盖山楂一味,大能g化食物,若胃中无食,脾虚不运,不思食者服之,则g伐之气胜,故云然也。

  【摘录】《育婴秘诀》卷一

  理中丸处方八

  《普济方》卷三六一: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干姜(炮)、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主小儿胎寒,腹痛躽啼。

  【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盏,加大枣1个(擘破),同煎至半盏,分3次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六一

  理中丸处方九

  《直指》卷八: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补肺,止寒嗽。主

  【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炒阿胶、五味子煎服。

  【摘录】《直指》卷八

  理中丸处方十

  《圣济总录》卷三十八: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高良姜(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浓煎橘皮汤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理中丸处方十一

  《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白术2两,干姜2两(炮),人参2两,甘草2两(炙),大麦糵2两(炒黄)。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吐利,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15丸,饮送下,1日2次,稍加至20丸。

  【注意】忌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录】《外台》卷六引《延年秘录》

  理中丸处方十二

  《千金翼》卷十八: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两,白术1两,干姜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加减理中丸”。

  吐多痢少者,取枳实3枚(炙,4破),水3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吐少痢多者,加干姜1累;吐痢干呕者,取半夏半两(洗去滑),水2升,煮取1升和1丸服之;若体疼痛不可堪者,水3升,煮大枣3个,取1升和1丸服之;若吐痢大极转筋者,以韭汁洗腹肾,从胸至足踝,勿逆,即止;若体冷微汗,腹中寒,取附子1枚(炮,去皮,四破),以水2升,煮1升和1丸服。吐痢悉止,脉不出体犹冷者,可服诸汤补之。

  【摘录】《千金翼》卷十八

  理中丸处方十三

  《外台》卷六引《广济方》: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8分,白术8分,甘草8分(炙),干姜6分,高良姜8分,桂心6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热不调,霍乱吐痢,宿食不消。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腹以饮送下,1日2次。渐加至40丸,老小以意加减。

  【注意】忌生冷、油腻、生葱、海藻、菘菜、桃、李、雀肉。

  【摘录】《外台》卷六引《广济方》

  理中丸处方十四

  《博济》卷二: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阿魏1分(用白面两匙,醋和作饼子,炙令黄熟),荆三棱(煨)1两,蓬莪术(煨)1两,甘草(炙)1两,青橘皮(去白)1两,陈皮(去瓤)1两,干姜(炮)1两,官桂(去皮)1两,干木瓜1两,白术1两。

  【制法】上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送下。如妇人血脏气攻刺,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摘录】《博济》卷二

  理中丸处方十五

  《圣惠》卷四十七: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1两(去芦头),干姜1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术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霍乱,或吐或泻,口干大渴,头疼体痛。

  【用法用量】每服1丸,粥饮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圣惠》卷四十七

  理中丸处方十六

  《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理中丸

  【药方名称】理中丸

  【处方】人参、甘草、白术(炒)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中气虚热,口舌生疮,不喜冷饮,肢体倦怠,饮食少思。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白汤送下。

  【摘录】《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四

查看详情

脾胃不和吃什么中成药

增损理中丸

   增损理中丸

  增损理中丸又叫做枳实理中丸、加减理中丸,这种方剂是温里剂中的一种,下面就让小编带你来了解下有关增损理中丸的相关知识吧。

  增损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60克,白术60克,甘草60克(炙),干姜45克(炮),枳实4枚,茯苓60克。上药研末,以蜜和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服1丸,开水送下。

  加减:渴者,当加栝楼;下者,当加牡蛎。

  增损理中丸的功用主治

  主治:治心中结满,两胁痞塞,胸中气急,厥逆欲绝,心胸高起,手不得近。

查看详情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应该是大多数朋友比较熟知的一种方剂,附子理中丸具有温中健脾的功效,下面就让小编带你来看看它的组成与作用吧。

  附子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辅料为蜂蜜。

  用法: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附子理中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健脾。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

  附子理中丸的禁忌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4、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吐泻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6、严格按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7、服药2周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桂附理中丸

  桂附理中丸的方歌方义

  方义:本方炮姜温中止痛;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以助脾运;肉桂补火助阳,散寒止痛;附子温肾散寒,回阳救逆;炙甘草益气和中。诸药共奏补肾助阳,温中健脾之功。

  桂附理中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肉桂30g,附片30g,党参90g,白术(炒)90g,炮姜90g,炙甘草90g。

  炮制:以上六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20~140g制成大蜜丸,即得。

  用法:用姜汤或温开水送服,一次1丸,一日2次。

  桂附理中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补肾助阳,温中健脾。

  主治:用于肾阳衰弱,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四肢厥冷。

  运用:用于治疗腹泻,特发性水肿,消化不良。

  桂附理中丸的禁忌

  1、忌不易消化食物。

  2、感冒发热病人不宜服用。

  3、有高血压、心脏病、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

  4、孕妇慎用,哺乳期妇女、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5、吐泻严重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6、严格按照用法用量服用,本品不宜长期服用。

  7、服药2周内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8、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9、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0、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1、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2、如正在应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查看详情

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汤的方歌方义

  方义:本方为表里同病,表里俱寒之证而设,治宜温里益气,辛温解表。

  方中桂枝辛温以解肌发表,后下是保全其辛香之气以助开腠散邪,兼以温经止痛;人参大补元气,助运化、受纳而正脾胃之升降,共为君药。以辛热之干姜为臣,温中焦脾胃,祛里寒疼痛。脾阳不足,脾气不运,水湿易生,故佐以白术,补气健脾,燥湿止利。炙甘草味甘平,《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五味入胃,甘先入脾”,脾不足者,以甘补之,补中助脾,必以为甘剂,故方中重用甘草,益气健脾,和中调药,为佐使之用。诸药配合,是以温阳益气、顾护中阳为主,解表为辅,故所治之证应以里证为重。

  桂枝人参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12克(别切),甘草12克(炙),白术9克,人参9克,干姜9克。

  用法:以水900毫升,先煮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四味,取500毫升,纳桂枝,更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二次,夜一次。

  桂枝人参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解表温里,益气消痞。

  主治: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以致中焦虚寒,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查看详情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

  方歌:黄芪建中汤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是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

  方义:本方以黄芪、大枣、甘草补脾益气,桂枝、生姜温阳散寒,白芍缓急止痛,饴糖补脾缓急。重在温养脾胃,是治疗虚寒性胃痛的主方。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喜温慰,自汗,脉虚。

  黄芪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芪15g、大枣10个、白芍15g、桂枝、生姜、甘草各10g,饴糖50g。

  用法:黄芪等六种煎水取汁,入饴糖待溶化后饮用。

  加减:若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暖肝温胃以制酸,另可再加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可加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如阳虚寒甚而痛甚,可用大建中汤建立中气,或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则寒邪自散,诸症悉除。如寒象不明显,以脾胃虚弱为主者,可用香砂六君子汤以益气健脾,行气和胃。

  黄芪建中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

  主治:1、久病消瘦;

  2、胃纳不佳,时寒时热,喘促短气,容易汗出;

  3、脉虚无力;

  4、有操劳过度史;

  5、阴虚内热者忌用。

查看详情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方歌: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义:本证多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为主。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见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见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故见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均为虚寒之象。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既能温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呕,为君药。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为臣药;人参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益脾气,为使药。

  吴茱萸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吴茱萸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加减:若呕吐较甚者,加半夏、陈皮、砂仁以增强和胃止呕之功;头痛较甚者,加川芎以加强止痛之功;肝胃虚寒重证,加干姜、小茴香温里祛寒。

  吴茱萸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运用:本方用于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临床应用以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吐清涎冷沫,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为辨证要点。

  吴茱萸汤的禁忌

  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禁用此方。

  吴茱萸汤文献摘要

  ①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③《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查看详情

当归建中汤

  当归建中汤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为三服,一日令尽。

  加减:若大虚,加饴糖六两(30克)作汤成,内之于火上暖,令饴糖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八味,汤成内阿胶。若无当归,以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当归建中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补气血,缓急止痛。

  主治:产后虚羸不足,腹中隐痛不已,吸吸少气,或小腹拘急挛痛引腰背,不能饮食者。

查看详情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

  方歌: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方义:本证多由中阳衰弱,阴寒内盛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降逆止痛为主。寒性收引,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故心胸中大寒,拘急作痛,甚则上冲皮起有头足,手不可触近。中寒内盛,胃失和降,故呕而不能食。方中蜀椒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为君药。以辛热之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助蜀椒散寒之力;饴糖温补中虚,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人参补脾益气,配合饴糖重建中脏,为佐药。

  大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蜀椒3克,干姜12克,人参6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加减:咳嗽者,加款冬花,咳血者,加阿胶;便精遗泄者,加龙骨;怔忡者,加茯神。

  大建中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痛。

  主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运用:本方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临床应用以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为辨证要点。

  大建中汤的禁忌

  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凝气滞者亦不宜应用。

  大建中汤的文献摘要

  1、《金匮要略释义》:“《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抑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攻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蜀椒辛热,入肺散寒,入脾暖胃,入肾命补火;干姜辛热通心,助阳逐冷散逆;人参甘温,大补脾肺之气;饴糖甘能补土,缓可和中。盖人之一身,以中气为主,用辛辣甘热之药,温健其中脏,以大祛下焦之阴,而复其上焦之阳也。”

  3、《医方论》:“非人参不能大补心脾,非姜、椒不能大祛寒气,故曰大建中。又有饴糖之甘缓以杀姜、椒之辛燥。非圣于医者,不辨有此。”

查看详情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方歌:小建中汤君饴糖,方含桂枝加芍汤,温中补虚和缓急,虚劳里急腹痛康。

  方义:本证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小建中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胶饴30g。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味,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加减: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 当归以补养气血。

  小建中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小建中汤的禁忌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小建中汤的文献摘要

  ①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上:“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芍药、甘草有戊己相须之妙,胶饴为稼穑之甘,桂枝为阳木,有甲己化土之义。使以姜、枣助脾与胃行津液者,血脉中之柔阳,皆出于胃也。”

  ②《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③《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查看详情

理中化痰丸

  理中化痰丸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白术(炒),干姜,甘草(炙),茯苓,半夏(姜制)。

  法:上药为末,丸如梧桐子大。每服40~50丸,白滚汤下。

  理中化痰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健脾和胃,温中化痰。

  主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查看详情

四逆汤

  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附子(制)300g,干姜200g,炙甘草300g。

  用法:以上三味,附子、甘草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干姜用水蒸气蒸馏提取挥发油,另器保存,姜渣再加水煎煮1小时,煎液与蒸馏分离挥发油的溶液合并,滤过,再与附子、甘草的煎液合并,浓缩至约400ml,放冷,加乙醇1200ml,搅匀,静置24小时,滤过,减压浓缩成稠膏状,加水适量稀释,冷藏24小时,滤过,加单糖浆300ml、防腐剂适量与上述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灌封,灭菌,即得。口服,一次10~20ml,一日3次;或遵医嘱。

  四逆汤的功效作用

  功效:温中祛寒,回阳救逆。

  主治: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微欲绝。

查看详情

通脉四逆汤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附子(一角,生用)。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加减面赤者加连须葱白三根;腹痛者去葱加芍药二钱;呕者加生姜二钱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钱;下利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钱半。

  通脉四逆汤的功效作用

  主治:治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的不同处方一

  《伤寒论》:通脉四逆汤

  【药方名称】通脉四逆汤

  【处方】甘草6克(炙)。附子15克(生用),干姜9克。

  【功能主治】回阳通脉。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用法用量】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6克;呕者,加生姜6克;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3克;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6克。

  【摘录】《伤寒论》

  通脉四逆汤的不同处方二

  《重订严氏济生方》:通脉四逆汤

  【药方名称】通脉四逆汤

  【处方】吴茱萸(炒)60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桂心(去皮,不见火)、通草、细辛(洗,去叶、土)、白芍药 甘草(炙)各15克,当归(去声)9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治霍乱,寒胜阳衰,肉冷脉绝。

  【用法用量】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查看详情

四逆加人参汤

  四逆加人参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附子(15克),干姜(25克),人参(15克),炙甘草(30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二合(240mL),去滓,分温再服。

  四逆加人参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主治:少阴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脉微而复自下利,利虽止而余症仍在者。

  四逆加人参汤的不同处方

  【来源】《伤寒论》。

  【异名】四顺汤(《肘后方》卷二)、回阳饮(《医学集成》卷一)、人参四顺汤(《鸡峰普济方》卷五)。

  【组成】甘草6克(炙),附子10克(生,去皮),干姜4.5克,人参3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功用】回阳复阴。

  【主治】阳气衰微,阴液内竭,四肢厥逆,恶寒脉微,下利而利忽自止者。

  四逆汤加人参汤的各家论述

  1.《注解伤寒论》:恶寒脉微而利者,阳虚阴胜也。与四逆汤温经助阳,加人参生津液益血。

  2.《伤寒结论》:亡血本不宜用姜,附以损阴,阴虚又不当用归、芍以助阳。此以利后恶寒不止,阳气下脱已甚,故用四逆以复阳为急也。其所以用人参者,不特护持津液,兼阳药得之,愈加得力耳。设误用阴药,必腹满不食,或重加泄利呕逆,转成下脱矣。

查看详情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汤

  方歌: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与生姜,三阴寒厥建奇勋。

  方义:本证多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治疗以回阳救逆,益气生脉为主。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受寒,故腹痛、吐泻、肢厥、神衰、脉微俱见;身寒战栗、唇指青紫、无脉乃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兆。

  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方中以附子配干姜、肉桂,则温里回阳,祛寒通脉之功尤著。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的痰饮。人参合附子,益气回阳以固脱;配五味子益气补心以生脉。麝香三厘,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与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则散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而无虚阳散越之弊。诸药相合,共收回阳生脉之效,使厥回脉复而诸症自除。

  回阳救急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熟附子9g,干姜6g,人参6g,炙甘草6g,炒白术9g,肉桂3g,陈皮6g,五味子3,茯苓9g,制半夏9g。

  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厘(0.1克)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麝香冲服。

  加减:若呕吐涎沫,或少腹痛者,可加盐炒吴茱萸,温胃暖肝,下气止呕;泄泻不止者,可加升麻、黄芪等益气升阳止泻;呕吐不止者,可加姜汁温胃止呕;若无脉者,可加少许猪胆汁,用为反佐,以防阳微阴盛而成阳脱之变。

  回阳救急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回阳救逆,益气生脉。

  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运用:本方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临床应用以四肢厥冷,神衰欲寐,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为辨证要点。

  回阳救急汤的禁忌

  方中麝香用量不宜过大。服药后手足温和即可。

  回阳救急汤的文献摘要

  《伤寒六书》:“治寒邪直中阴经真寒证,初病起无身热,无头痛,只恶寒,四肢冷厥,战栗腰疼,吐泻不渴,引衣自盖,蜷卧沉重,或手指甲唇青,或口吐涎沫,或至无脉,或脉来沉迟而无力者,宜用。”

查看详情

白通汤

  白通汤

  方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白通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附子(15克)、干姜(6克)、葱白(四根)或葱白4茎、干姜3克、附子10克(生)。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加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l),人尿五合(25ml),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破阴回阳,宣通上下。

  主治: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查看详情

参附汤

  参附汤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附子(炮,去皮、脐)、青黛各15克。

  用法:上药㕮咀如麻豆大。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加楮叶1片切,煎至100毫升,去滓温服,日二夜一。

  参附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益气回阳,救脱。

  主治:阳气暴脱症,肾消,饮水无度,腿膝瘦细,小便白浊。

  参附汤的不同处方一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异名】转厥安产汤(《叶氏女科诊治秘方》卷三。

  【组成】人参15克,附子(炮,去皮、脐)30克。

  【用法】上药㕮咀,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功用】回阳,益气,救脱。

  参附汤的不同处方二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六。

  【组成】人参,绵附(炮,去皮、脐),肉豆蔻(微火煨裂)。

  【用法】上药锉散。每服6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2枚同煎,空腹时服。

  【主治】下痢鲜血,滑泄不固,欲作厥状者。

查看详情

黑锡丹

  黑锡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黑锡、硫黄、川楝子、胡芦巴、木香、附子(制)、肉豆蔻、补骨脂、沉香、小茴香、阳起石、肉桂。

  用法:用姜汤或淡盐汤送服。一次1.5g(1瓶),一日1~2次。

  黑锡丹的功效主治

  功效:升降阴阳,坠痰定喘。

  主治:用于真元亏惫,上盛下虚,痰壅气喘,胸腹冷痛。

  黑锡丹的禁忌

  1、本品含有附子、硫磺、黑锡,不宜过量、久服,孕妇慎用。

  2、服药期间,忌食辛辣之品。

查看详情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干姜60克,附子5克(生用)。

  用法:上二味,以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顿服。

  干姜附子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伤寒下之后,复发汗。

  主治: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竭;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干姜附子汤的不同处方一

  《伤寒全生集》卷二:干姜附子汤

  【药方名称】干姜附子汤

  【处方】干姜、附子、人参、白术、甘草。

  【功能主治】阴症发躁,及发汗或下之后,昼日不眠,夜安静,脉来沉细。

  【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干姜附子汤的不同处方二

  《千金》卷八:干姜附子汤

  【药方名称】干姜附子汤

  【处方】干姜8两,附子8两,桂心4两,麻黄4两,芎?3两。

  【功能主治】心虚寒风,半身不遂,骨节离解,缓弱不收,便利无度,口面?斜。

  【用法用量】本方方名,《外台》引作“姜附汤”。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方下虽言心虚,而实少火气衰,不能代天宣化。故用干姜附子汤峻补命门之阳;兼桂心,助姜、附益火消阴;肾气有权,则麻黄得以振发表之力;心主血,芎?既能治风,又能和血。

  【摘录】《千金》卷八

查看详情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茯苓(去皮,四钱),人参(去芦,一钱半),干姜(炮,一钱半),甘草(炙,三钱),附子(去皮生用一个,切作八片只用一片)。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茯苓四逆汤的功用主治

  主治:治伤寒汗下之后,病证不解而烦躁者。

查看详情

乌头赤石脂丸

  乌头赤石脂丸用法用量

  组成:蜀椒14克,乌头7.5克(炮),附子7克(炮),干姜14克,赤石脂14克。

  用法:上五味,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先食服1丸,一日三次。不知,稍加服。

  乌头赤石脂丸的功效作用

  主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寒凝心脉,手足不温。

查看详情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方歌:当归四逆用桂芍,细辛通草甘大枣,养血温经通脉剂,血虚寒厥服之效。

  方义:本方多由营血虚弱,寒凝经脉,血行不利所致,治疗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主。素体血虚而又经脉受寒,寒邪凝滞,血行不利,阳气不能达于四肢末端,营血不能充盈血脉,遂呈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此手足厥寒只是指掌至腕、踝不温,与四肢厥逆有别。

  本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养血,共为佐药。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辛燥烈大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当归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12g,桂枝9g,芍药9g,细辛3g,通草6g,大枣8枚,炙甘草6g。

  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腰、股、腿、足疼痛属血虚寒凝者,加川断、牛膝、鸡血藤、木瓜等以活血祛瘀;若兼有水饮呕逆者,加吴茱萸、生姜;若妇女经期腹痛,及男子寒疝、睾丸掣痛、牵引少腹冷痛、肢冷脉弦者,可加乌药、茴香、良姜、香附等以理气止痛。

  当归四逆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运用:本方用于血虚寒厥证,临床应用以手足厥寒,或腰、股、腿、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而欲绝为辨证要点。

查看详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当归45克,芍药45克,甘草30克(炙),通草30克,桂枝45克(去皮),细辛25克,生姜125克(切),吴茱萸140克,大枣25枚(擘)。

  用法:以水1200毫升,清酒12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分五次温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素体血虚,内有久寒,又复外受寒邪,手足厥逆,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兼见头顶痛,干呕、吐涎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各家论述

  ①《千金方衍义》:阳邪传入厥阴而厥寒,脉沉细欲厥与直中阴寒之治截然两途。直中阴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阳,惟恐药之不力而变虚阳发露,陷阴之邪用当归四逆以通阳,仍须桂技汤,但去生姜加当归助芍药以和营,细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阳分,使阳邪仍以阳解。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也。在霍乱则不然,专取生姜、吴茱萸速破逆上之厥气,则阳通脉复。盖回阳用干姜、通阳用生姜,一定不易之法。

  ②《古方选注》:厥阴四逆,证有属络虚不能贯于四末而为厥者,当用归、芍以和营血。若久有内寒者,无阳化阴,不用姜、附者,恐燥劫阴气,变出涸津亡液之证,只加吴茱萸从上达下,生姜从内发表,再以清酒和之,何患阴阳不和,四肢不温也耶?

  ③《伤寒贯珠集》: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经浃脉,以散其久忧之寒也。

  ④《伤寒方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经络无所不寒.气血俱虚之至,故当归四逆允为合剂也。更察内有久寒,是一阳不足以为开泰之本,而经络之虚,乃相因以至、故以吴茱萸、细辛通逆而润燥,通草为引,复以桂枝全汤而君以当归,血由气生,寒从阳化也;并可通于杂证之血虚极寒者矣。

查看详情

黄芪桂枝五物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方歌: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风痹功效良。

  方义:方中黄芪为君,甘温益气,补在表之卫气。桂枝散风寒而温经通痹,与黄芪配伍,益气温阳,和血通经。桂枝得黄芪益气而振奋卫阳;黄芪得桂枝,固表而不致留邪。芍药养血和营而通血痹,与桂枝合用,调营卫而和表里,两药为臣。生姜辛温,疏散风邪,以助桂枝之力;大枣甘温,养血益气,以资黄芪、芍药之功;与生姜为伍,又能和营卫,调诸药,以为佐使。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芪9g,桂枝9g,芍药9g,生姜18g,大枣4枚。

  用法:上药,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加减:凡证属气虚血滞,营卫不和者,皆可选用。血痹病舌质紫暗,脉沉细涩者,可加当归、川芎、红花、鸡血藤。治疗产后身痛可重用黄芪、桂枝,下肢痛加独活、牛膝、木瓜,上肢痛加防风、秦艽、羌活,腰疼重加杜仲、川断、狗脊、肉桂等。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主治:血痹。肌肤麻木不仁,脉微涩而紧。

  运用:本方为治疗素体营卫不足,外受风邪所致血痹的常用方。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肢节疼痛,或汗出恶风,脉微为辨证要点。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文献摘要

  1、《金匮要略》:“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2、《金匮要略论注》:“此由全体风湿血相搏,痹其阳气,使之不仁。故以桂枝壮气行阳,芍药和阴,姜、枣以和上焦荣卫,协力驱风,则病原拔,而所入微邪亦为强弩之末矣。此即桂枝汤去草加芪也,立法之意,重在引阳,故嫌甘草之缓小。若黄芪之强有力耳。”

查看详情

楂橘丸

  楂橘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山楂120克,橘核(炒)、山栀(炒)各60克,柴胡、牡丹皮、桃仁(炒)、大茴香、小茴香(俱盐炒)各30克,吴茱萸(炮)15克。

  用法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10丸,用盐汤送下。

  楂橘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散结。

  主治:诸疝痛。

查看详情

阳和汤(温里剂)

  阳和汤

  方歌:阳和汤法解寒凝,贴骨流注鹤膝风,熟地鹿胶姜炭桂,麻黄白芥甘草从。

  方义:本证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所致,治疗以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为主。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故局部或全身见一系列虚寒表现。

  方中重用熟地,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血肉有情之鹿角胶,补肾助阳,益精养血,两者合用,温阳养血,以治其本,共为君药。少佐于麻黄,宣通经络,与诸温和药配合,可以开月腠里,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甘草生用为使,解毒而调诸药。综观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相伍,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通经络,温阳补血与治本,化痰通络以治标。用于阴疽,犹如离照当空,阴霾自散,故以“阳和“名之。

  阳和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熟地30g,肉桂(去皮,研粉)3g,麻黄2g,鹿角胶9g,白芥子6g,姜炭2g,生甘草3g。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兼气虚不足者,加党参、黄芪等甘温补气;若阴寒重者,加附子温阳散寒;肉桂亦可改桂枝,加强温通血脉、和营通滞的功效。

  阳和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阳补血,散寒通滞。

  主治:阴疽。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或贴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属于阴寒证者。

  运用:本方用于阴疽,临床应用以漫肿无头,皮色不变,酸痛无热,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为辨证要点。

  阳和汤的禁忌

  方中熟地用量宜重,麻黄用量宜轻。阳证疮疡红肿热痛,或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用此方。

查看详情

中和汤

  中和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术120克,黄橘皮、厚朴、人参、茯苓、甘草各75克。

  用法: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入生姜3片,煎至10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中和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胁肋胀满,恶心呕逆,食欲不振。

  中和汤的不同处方一

  《活幼心书》卷下:中和汤

  【药方名称】中和汤

  【处方】人参(去芦)、厚朴(如前制)、当归(酒洗)、防风(去芦)、白芷、肉桂(去粗皮)、桔梗、川芎、白芍药、沉香、檀香、乳香、藿香叶、紫苏叶、黄耆(蜜水涂炙)、甘草各15克。

  【制法】上药哎咀。

  【功能主治】治遍身痈疖,已溃未溃者。

  【用法用量】用无灰酒120毫升,拌匀晒干,天阴略焙。每服3克,用水150毫升,煎取100毫升,不拘时温服。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中和汤的不同处方二

  《医方简义》卷三:中和汤

  【药方名称】中和汤

  【处方】神曲、生莱菔子、淡黄芩(酒炒)、姜半夏、茯苓、山楂、茅山术、川连(酒炒)各4.5克。

  【功能主治】治痢下赤白,里急后重。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医方简义》卷三

查看详情

小金丹

  小金丹的用法用量

  组成:白胶香、草乌、五灵脂、地龙、木鳖各制末45克,没药、归身、乳香各净末22.5克,麝香9克,墨炭(陈年锭子墨,略烧存性,研用)3.6克。

  制法:上药共为细末,以糯米粉36克为厚糊,和入诸末,捣千槌,为丸如芡实大,每料250粒,晒干。

  用法:每服1丸,用陈酒送下,取汗。重者2丸。

  小金丹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流注、痰核、瘰疬、乳岩、横痃、贴骨疽、鳝拱头等。

查看详情

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芍药、甘草(炙)各三两(9克),附子一枚(3克)(炮,去皮,破八片)。

  用法:上三味,用水五升(今1升),煮取一升五合(今300毫升),去滓,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查看详情

乌头汤

  乌头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芍药、黄耆、甘草各9克(炙),川乌6克(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乌头)。

  制法:上五味,哎咀四味。

  用法: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不知,尽服之。

  乌头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

查看详情

附子粳米汤

  附子粳米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两,大枣10枚,粳米半升。

  用法:以水8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1升,日3次。

  附子粳米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胜寒气,和内外。

  主治: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粳米汤的各家论述

  1.《金匮要略心典》:下焦浊阴之气,不特肆于阴部,而且逆于阳位,中土虚而堤防撤矣。故以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

  2.《古方选注》:治以附子之温,半夏之辛,佐以粳米之甘,使以甘草、大枣缓而行之,上可去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

  附子粳米汤的不同处方一

  《证治要诀类方》卷一:附子粳米汤

  【药方名称】附子粳米汤

  【处方】姜汁炮附子2钱(切作片)。

  【功能主治】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复加以呕吐者。

  【用法用量】原书治上证,宜加炒川椒、丁香各二十三粒。

  【摘录】《证治要诀类方》卷一

  附子粳米汤的不同处方二

  《湿病条辨》卷二:附子粳米汤

  【药方名称】附子粳米汤

  【处方】人参3钱,附子2钱,炙甘草2钱,粳米1合,干姜2钱。

  【功能主治】脾虚土败,自利不渴,甚则哕者。

  【用法用量】以水5杯,煮取2杯,滓再煮1杯,分3次温服。

  【摘录】《湿病条辨》卷二

  附子粳米汤的不同处方三

  《千金》卷二十:附子粳米汤

  【药方名称】附子粳米汤

  【处方】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干姜1两,甘草1两,大枣10枚。

  【功能主治】喜怒忧思,扰乱脏气,胸腹胀满,肠鸣走气,呕吐不食。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药至米熟,去滓,分3次。

  【摘录】《千金》卷二十

查看详情

赤丸

  赤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茯苓56克,半夏56克(洗),乌头28克(炮),细辛14克。

  制法:上四味,研末,纳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

  用法空腹时用酒饮下3丸,日二次,夜一次,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

  赤丸的功用主治

  功用:温经散寒,化饮止痛。

  主治:寒饮腹痛,手足厥逆。

查看详情

大乌头煎

  大乌头煎

  方义:方中乌头大辛大热,善治沉寒痼冷,并能止痛,配以蜂蜜同煎,既可缓和乌头之毒性,又能增强止痛和延长疗效。二药合用,故可用于阳虚积寒在里,寒气搏结不散而致的寒疝腹痛。但乌头有毒,必须久煎,并注意用量和服法,以防中毒。如服后出现呼吸、心跳加快,脉有间歇,甚至昏迷等中毒反应,急当抢救。

  大乌头煎的用法用量

  组成:乌头大者10克(熬去皮,不哎咀)。

  用法:用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纳蜜400毫升,煎令水气尽,取400毫升。强人服140毫升,弱人服100毫升。不愈,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

  大乌头煎的功效主治

  功效:破积,散寒,止痛。

  主治:治寒疝绕脐腹痛,若发则冷汗出,手足厥冷,脉沉紧者。

查看详情

乌头桂枝汤

  乌头桂枝汤

  方歌:腹痛身痛肢不仁,药攻刺灸治非真,桂枝汤照原方煮,蜜煮乌头合用神。

  乌头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咀),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法:乌头以蜜2斤,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5合解之,令得1升,后初服2合;不知,即服3合;又不知,复加至5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乌头桂枝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逐冷调营。

  主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贼风入腹,攻刺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呼叫发作,有时使人阴缩。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