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百科/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加减化裁:若喘急胸闷、咳嗽痰多、表证不甚者,去桂枝,加苏子、半夏以化痰止咳平喘;若鼻塞流涕重者,加苍耳子、辛夷以宣通鼻窍;若夹湿邪而兼见骨节酸痛,加苍术、薏苡仁以祛风除湿;兼里热之烦躁、口干,酌加石膏、黄芩以清泻郁热。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麻黄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肺气失宣所致。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寒邪外束于表,影响肺气的宣肃下行,则上逆为喘;舌苔薄白,脉浮紧皆是风寒袭表的反映。治当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中麻黄苦辛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善开腠发汗,祛在表之风寒;宣肺平喘,开闭郁之肺气,故本方用以为君药。由于本方证属卫郁营滞,单用麻黄发汗,只能解卫气之闭郁,所以又用透营达卫的桂枝为臣药,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既助麻黄解表,使发汗之力倍增;又畅行营阴,使疼痛之症得解。二药相须为用,是辛温发汗的常用组合。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加强宣肺平喘之功,是为宣降肺气的常用组合,为佐药。炙甘草既能调和麻、杏之宣降,又能缓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耗伤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用。四药配伍,表寒得散,营卫得通,肺气得宣,则诸症可愈。

  麻黄汤的禁忌

  ①本方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

  ②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入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麻黄汤的不同版本

  附方1:麻黄加术汤

  组成:麻黄(去节)9g,桂枝(去皮)6g,甘草(炙)3g,杏仁(去皮尖)6g,白术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风寒夹湿痹证。身体烦疼,无汗等。

  出处:《金匮要略》。

  附方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组成: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去皮尖,炒)6g,薏苡仁12g,甘草(炙)3g。

  用法:上锉麻豆大,每服12g。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功用:发汗解表,祛风除湿。

  主治:风湿在表,湿郁化热证。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出处:《金匮要略》

  附方:3大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12g,桂枝(去皮)6g,甘草(炙)6g,杏仁(去皮尖)6g,石膏(如鸡子大,碎)12g,生姜(切)9g,大枣(擘)3g。

  用法: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里有郁热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

  出处:《伤寒论》

  附方4:三拗汤

  组成:甘草(不炙)、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各3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15g,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功用:宣肺解表。

  主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证。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附方5:华盖散

  组成:紫苏子(炒)、麻黄(去根节)、杏仁(去皮尖)、陈皮(去白)、桑白皮、赤茯苓(去皮)各30g,甘草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6g,水一盏,煎至六分,食后温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素体痰多,肺感风寒证。咳嗽上气,呀呷有声,吐痰色白,胸膈痞满,鼻塞声重,恶寒发热,苔自润,脉浮紧。

 

  出处:《博济方》

查看详情

葛根汤

  葛根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葛根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毒,升津舒筋。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主治: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无汗恶风;亦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方义:成氏曰:「轻可去实,葛根、麻黄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

  方中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葛根汤的不同版本

  版本一

  【来源】《医学心悟》卷二。

  【组成】葛根6克 升麻秦艽荆芥赤芍各3克苏叶白芷各2.4克 甘草1.5克 生姜2片

  【用法】水煎服。

  【功用】发汗解肌。

  【主治】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

  【加减】若无汗而口渴者,为热入阳明之腑,加知母;自汗而口渴者,加石膏、人参;自汗而口不渴者,乃阳明经中风,去苏叶,加桂枝;若春夏之交,惟恐夹温暑之邪,不便用桂枝,加白术4.5克。

  版本二

  【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异名】葛根豆豉汤(《赤水玄珠》卷十六)。

  【组成】葛根60克 枳实(去瓤,麸炒) 栀子仁豉各30克 甘草(炙)15克

  【用法】上药㕮咀。每次12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主治】酒疸。由饮酒过多,胃内生热,复因酒后当风入水,以致身目发黄,心中懊憹,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者。

  版本三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组成】葛根 生姜各18克 独活12克 当归9克 甘草 桂心茯苓 石膏 人参 白术芎藭防风各6克

  【用法】上十二味,㕮咀。以水1.2升,煮取300毫刀,去滓,每次服100毫升,每日三次。

  【主治】产后中风,口噤痉痹,气息迫急,眩冒困顿。

  版本四

  【来源】《伤寒论》。

  【组成】葛根12克 麻黄9克(去节) 桂枝6克(去皮)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药6克 大枣12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功用】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恶寒发热,头痛,项背强几几,身痛无汗,腹微痛,或下利,或干呕,或微喘,舌淡苔白,脉浮紧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痢疾以及关节痛等病证见上述症状者。

  版本五

  【组成】葛根1钱,桂枝1钱,川芎1钱,细辛1钱,防风1钱,麻黄8分,枳壳8分,芍药8分,人参8分,炙甘草8分。

  【来源】《景岳全书》卷五十六引刘河间方。

  【主治】寒邪在经,胁下疼痛不可忍。

  【用法】上㕮咀,以水1钟半,入生姜3片,煎至8分,食远温服。

  版本六

  【药物组成】葛根4两,豉1升。

  【处方来源】《医方类聚》卷六十二引《王氏集验方》。

  【方剂主治】伤寒初起至2日,头痛内热,脉洪。

  【用法用量】上用水3升,煮取半升,温服。

查看详情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加半夏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葛根四两,麻黄三两,炙甘草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12枚(擘)。(注:汉代一两约等于现在的15.6克,半夏半升约65克。)

  用法:上八味,以水1升,先煮葛根、麻黄,减至800毫升,去白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

  葛根加半夏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表,舒筋止呕。

  主治:外感风寒,头痛,项背强直拘急,无汗,口不渴,呕逆,苔白,脉浮者。

查看详情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的组成、用法

  组成:麻黄三两9克(去节) ,桂枝二两6克(去皮), 甘草一两3克(炙) ,杏仁70个6克(去皮、尖),白术四两12克。(本方中的白术可以用苍术代替。东汉时期,苍术和白术是不分的)

  用法:上五味,用水9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50毫升,去滓,温服150毫升,覆被取微汗。

  麻黄加术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表,散寒祛湿。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方义:方中用麻黄汤祛风以发表,即以白术除湿而固里,且麻黄汤内有白术,则虽发汗而不至多汗,而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即两味足以治病。况又有桂枝和营达卫,助麻黄以发表;杏仁疏肺降气,导白术以宣中;更加甘草协和表里,使行者行,守者守,并行不悖。

查看详情

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组成用法

  组成:桂枝12克,炙甘草6g。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成人常用剂量: 10剂)。

  桂枝甘草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补心气,温心阳。

  主治: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下悸,欲得按者。

  方义:汗出过多,内伤心阳,心中阳气受损则心下悸动,喜得按捺,故叉手冒心。方中用桂枝入心,辛温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再助心中阳气复生。二药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

查看详情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组成用法

  组成:桂枝(三钱),附子(炮,去皮脐,三个),甘草(二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不拘时服。活人书有芍药大枣。

  桂枝加附子汤的功用主治

  主治:治伤寒八九日不解,风湿相搏,身体烦疼。

  桂枝加附子汤的不同处方

  【药方名称】桂枝附子汤

  【处方】桂枝12克(去皮),附子15克(炮,去皮),生姜9克(切),大枣12枚(擘),甘草6克(炙)。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现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于风寒湿邪而成者。

  【用法用量】上药五味,以水1800毫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分三次温服。

  【备注】方中桂枝散风寒,通经络,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补脾和中。五味合用,共奏祛风除湿,媪经散寒之功。

  【摘录】《伤寒论》

查看详情

桂枝新加汤

  桂枝新加汤

  歌诀:新加汤增芍姜量,更添人参使胃强,汗出身痛表里虚,扶正袪邪效能彰。

  桂枝新加汤组成用法

  组成:桂枝(去皮)三两,芍药四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四两,大枣(擘)十二枚,人参三两。

  用法: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桂枝新加汤的功用主治

  功用:益不足之血,散未尽之邪。温补其营卫。

  主治: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脉沉迟,或痹,或四肢拘挛、心下痞塞者。

查看详情

栝楼桂枝汤

  栝楼桂枝汤

  方论:本方即《伤寒论》桂枝汤加蒌根而成,所治之证,为痉病中之柔痉。是外有表邪,经络受阻,经脉拘急不舒,复因表虚汗出,津液不得濡润而成。方中用桂枝汤外解风寒,加入栝楼根甘寒润燥而通津液,并且善通经络。配合成方,可收解表生津并重之效,表证解,津液通,经脉濡,而痉亦自愈。

  栝楼桂枝汤组成用法

  组成:栝楼根6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

  用法:上六味,以水9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温服,取微汗。汗不出,服顷啜热粥发之。

  栝楼桂枝汤功用主治

  功用: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主治:治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而有力者。

  栝楼桂枝汤各家论述

  ① 《法律》 :即系湿热二邪交合,不当从风寒之表法起见,故不用葛根之发汗解肌,改用栝楼根味苦入阴,擅生津撤热之长者为君,合之桂枝汤,和荣卫,养筋脉,而治其痉,乃变表法为和法也。

  ② 《金匮要略论注》 :其原由筋素失养而湿复挟风以燥之,故以桂枝汤为风伤卫主治,加栝楼根以清气分之热而大润其太阳经既耗之液,则经气流通,风邪自解,湿气自行,筋不燥而痉愈矣。

查看详情

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药汤组成用法

  组成:桂枝3两(去皮),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

  用法: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温服1升。

  桂枝去芍药汤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肌祛风,去阴通阳。

  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各家论述

  ①《尚论篇》:用桂枝之辛甘,以亟散太阳之邪;其去芍药之意,酸收二字不足尽之,以误下故不敢用,恐其复领阳邪下入腹中也。

  ②《伤寒贯珠集》:邪气仍在阳分,故桂、甘、姜、枣甘辛温药,从阳引而去之;去芍药者,恐酸寒气味,足以留胸中之邪,且夺桂枝之性也。

查看详情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组成用法

  组成: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生姜9克(切),附子5克(炮)。

  用法:上五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调养如桂枝汤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功用主治

  功用:解肌祛风,温补阳气而生津液。

  主治:用于太阳病,误用下法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查看详情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一两十六铢(约25克),芍药一两(约15克),生姜一两(约15克),甘草(炙)一两(约15克),麻黄(去节)一两(约15克)大枣(擘)四枚杏仁(去皮、尖)二十四枚。

  用法:上七味,以水1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6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20毫升,半日许服尽。

  桂枝麻黄各半汤功用主治

  功用:小发其汗,以解表邪。

  主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面色反有热色,无汗,身痒者。

  桂枝麻黄各半汤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议》:桂枝汤治表虚,麻黄汤治表实,二者均曰解表,霄壤之异也。今此2方合而用之者,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桂枝汤中加麻黄、杏仁,以取小汗也。

  ②《伤寒贯珠集》:既不得汗出,则非桂枝所能解,而邪气又微,亦非麻黄所可发,故合2方为1方,变大制为小制。桂枝所以为汗液之地,麻黄所以为发散之用,且不使药过病,以伤其正也。

  ③《伤寒论类方》:此方分两甚轻,计共约6两,合今之秤仅1两3-4钱,分3次服,只服4钱零,乃治邪退后至轻之剂,犹勿药也。

  ④《古方选注》:其法先煎麻黄,后纳诸药,显然麻黄为主,而以桂枝、芍药为监制。

查看详情

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1两17铢26g(去皮),芍药1两6铢19g,麻黄16铢10g(去节),生姜1两6铢19g(切),杏仁16个(去皮尖),甘草1两2铢16g(炙),大枣5枚(擘)。

  用法:以水5升,先煮麻黄1-2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2升,去滓,温服1升,1日2次。

  桂枝二麻黄一汤功用主治

  功用: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

  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形似疟,1日再发者。

  桂枝二麻黄一汤临床应用

  ①太阳中风《吴鞠通医案》:唐,59岁。头痛恶寒,脉紧,言謇,肢冷,舌色淡。太阳中风,虽系季春天气,不得看作春温,早间阴晦雨气甚寒,以桂枝二麻黄一法:桂枝6钱,杏仁5钱,生姜6片,麻黄(去节)3钱,炙甘草3钱,大枣(去核)2枚。煮3杯,先服1杯,得微汗,止后服;不汗再服;再不汗,促投其间。

  ②寒热往来《经方实验录》:王右,寒热往来,1日两度发,仲景所谓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也。前医用小柴胡,原自不谬,但差一间耳。川桂枝5钱,白芍4钱,生草3钱,生麻黄2钱,光杏仁5钱,生姜3片,红枣5枚。病者服此,盖被自卧,须臾发热,遍身漐漐汗出。其病愈。

  桂枝二麻黄一汤各家论述

  ①《伤寒附翼》:邪气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汤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杨之峻攻。故取桂枝汤3分之2,麻黄汤3分之1,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此又用桂枝后更用麻黄法也。后人合为一方者,是大背仲景比较二分之轻重偶中出奇之妙理矣。

  ②《古方选注》:桂枝铢两多,麻黄铢数少,即啜粥助汗之变化。桂枝汤减用4分之2,麻黄汤减用4分之1,则固表护阴为主,而以发汗为复,假麻黄开发血脉精气,助桂枝汤于卫分作微汗耳。第16铢麻黄,不能胜1两17铢桂枝、1两6铢白芍,则发汗之力太微,故又先煮麻黄为之向导,而以桂、芍袭其后也。

查看详情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去节,汤泡[6g],杏仁十个,去皮尖,炒[6g],甘草,炙[3g],薏苡仁[12g]。

  用法:锉麻豆大,每服[12g],水一盏,煮八分,去滓温服,取微汗避风。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功效主治

  功用:解表祛湿。

  主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查看详情

华盖散

  华盖散

  方论:麻黄、紫苏,泻肺以祛风寒,杏仁、橘红,理肺化痰,桑皮泻肺止哮,茯苓淡渗利湿,甘草和中。

  方歌: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华盖散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紫苏,杏仁,橘红,桑白皮,茯苓,甘草。

  用法:上为细末,用羊肺1个(心血不透者),切细研烂,与药末拌和,再研匀,药尽为度。将药泥在土墙上,以湿纸七重盖覆,每日去纸一重,七日药就,候干刮下,再研,罗为细末。每服6克,空腹时用温酒、盐汤或米饮调下,一日二次。

  华盖散的功用主治

  功用:宣肺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风寒哮喘。

查看详情

三拗汤

  三拗汤

  方解:本方用麻黄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其不去根节,为发中有收,使不过于汗;用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以不去皮尖,为散中有涩,使不过于宣;甘草不炙,乃取其清热解毒,协同麻、杏利气祛痰。三药相配,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平喘之功。

  三拗汤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30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15克),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三拗汤功用主治

  功用:宣肺解表,止咳平喘。

  主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胸闷。

  三拗汤禁忌

  风热表证及气阴不足者,不宜使用。

查看详情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方歌: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方义:本方证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热伤津液所致。治疗以发汗解表,兼清郁热为主。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辛温发汗以散风寒,能使内热随汗而泄。甘草、生姜、大枣甘温补脾胃、益阴血,以补热伤之津;无津不能作汗,又可以充汗源。石膏甘寒清解里热,与麻黄配伍能透达郁热。杏仁配麻黄,一收一散,宣降肺气利于达邪外出。诸药配伍,一是寒热并用,表里同治,侧重于“于在表者,汗而发之”;二是发中寓补,汗出有源,祛邪而不伤正。

  大青龙汤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去节)90g,桂枝30g,甘草(炙)30g,杏仁(去皮、尖)四十个,生姜(切)45g,大枣(擘)二十枚,石膏(如鸡子大)。

  用法: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300毫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恶风烦躁,不得眠。

  加减:里热明显者,增加石膏用量,配以天花粉。咽喉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浮肿者者加茯苓、泽泻、苏叶;热甚者加大青叶、蝉蜕;气血虚甚者加黄芪、白术、生地、何首乌;淤甚者加当归、丹参;小儿夏季外感高热:咽红、扁桃体大加银花、蒲公英、牛蒡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蝉蜕。

  大青龙汤功用主治

  功用:发汗解表,兼清郁热。

  主治:外感风寒,兼有里热,恶寒发热,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亦治溢饮,见上述症状而兼喘咳面浮者。

  运用: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兼有里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烦躁,口渴,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大青龙汤禁忌

  本方发汗作用强烈。体质较好者,用之无妨;体质较弱者,应当慎用;若脉搏微弱,出汗容易受凉者,应当禁用。临床应用中,患者一出汗即停药,不可过量服用,否则,会因出汗过多而伤身。现代医家认为,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有兴奋中枢神经和心脏的作用。

  用药过量时易引起精神兴奋、失眠、不安、神经过敏、震颤等症状;有严重器质性心脏病或接受洋地黄治疗的患者,可引起心律紊乱。麻黄是大青龙汤的主要药物,过量服用会出现多种不良反应,特此提醒患者必须在医师指导下应用。

查看详情

桂枝汤

  桂枝汤

  方歌: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方义:本方证为风寒伤人肌表,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治疗以解肌发表 调和营卫为主。

  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去皮)、芍药、生姜、大枣(切)各 9g,甘草(炙)6g。

  用法:上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服取微汗)。

  加减:恶风寒较甚者,宜加防风、荆芥、淡豆豉疏散风寒;体质素虚者,可加黄芪益气,以扶正祛邪;兼见咳喘者,宜加杏仁、苏子、桔梗宣肺止咳平喘。

  桂枝汤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

  运用: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临床应用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为辨证要点。

  桂枝汤的禁忌

  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者,均当忌服,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查看详情

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加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葛根12克,麻黄9克(去节),芍药6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12枚(擘),桂枝6克(去皮)。

  用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2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覆取微似汗。调养如桂枝汤法。

  桂枝加葛根汤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肌发表,生津和营。

  主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

查看详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9克(去皮),甘草6克(炙),生姜9克(切),芍药9克,大枣12枚(擘),厚朴6克(去皮,炙),杏仁50枚(去皮、尖)。

  用法: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主治:宿有喘病,又感风寒而见桂枝汤证者;或风寒表证误用下剂后,表证未解而微喘者。

查看详情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炙)各2.3克,大枣(擘)4枚,生姜(切)3.1克,石膏(碎,绵裹)3克。

  用法:上七味。咀。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煎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

  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汗解表,兼清里热。

  桂枝二越婢一汤的各家论述

  ①《内台方议》:此汤亦即桂枝麻黄各半汤中减杏仁加石膏也,杏仁能发汗,去之;石膏能去虚热,故加之。

  ②《古方选注》:连枝二越脾一汤,治脉微无阳。无阳者,阳分亡津之剂,故于桂枝汤照原方用4分之2以和阳,越脾汤照原方用4分之1以行阴。行阴者,发越脾气而行冒中之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因其病在阳,故有阳用二、阴用一之殊。

  ③《伤寒贯珠集》:本无热证而加石膏者,以其人无阳,津液不足,不胜桂枝之任,故加甘寒于内,少变辛温之性,且滋津液之用。而其方制之小,示微发于不发之中。

  ④《金鉴》:桂枝二越婢一汤,即大青龙以杏仁易芍药也。名系越婢辅桂枝,实则大青龙之变制也。去杏仁恶其从阳而辛散,用芍药以其走阴而酸收。以此易彼,裁而用之,则主治不同也。以桂枝二主之,则不发汗,可知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二物,不过取其辛凉之性,佐桂枝二中和表而清热,则是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亦可识也。用石膏者,以其表邪寒少,肌里热多,故用石膏之凉,佐麻、桂以和其营卫,非发营卫也。

查看详情

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15克(去皮),芍药9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3枚(擘)。

  用法: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

  桂枝加桂汤的功效作用

  功效:温阳祛寒,平冲降逆。

  主治:太阳病,误用烧针发汗,使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致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

查看详情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45克),芍药(90克),甘草炙(30克),大枣(12枚),生姜(45克)。

  用法:上五味,以水1400ml,煮取600ml,去滓,温分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脾和中,缓急止痛。

  主治: 太阳病误下伤中,土虚木乘之腹痛。

  桂枝加芍药汤的各家论述

  ①《伤寒贯珠集》:桂枝所以越外入之邪,芍药所以安伤下之阴也。按《金匮》云: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此亦邪陷阴中之故。而桂枝加芍药,亦小建中之意,不用胶饴者,以其腹满,不欲更以甘味增满耳。

  ②《古方选注》:桂枝加芍药汤,此用阴和阳法也,其妙即以太阳之方,求治太阴之病。腹满时痛,阴道虚也,将芍药1味倍加3两,佐以甘草,酸甘相辅,恰合太阴之主药;且倍加芍药,又能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其阳,辟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复有姜、枣为之调和,则太阳之阳邪,不留滞于太阴矣。

查看详情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大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9克(去皮),大黄6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切),甘草6克(炙),大枣3枚(擘)。

  用法:上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00毫升,日三服。

  桂枝加大黄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大实痛者。

查看详情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汤

  方歌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方义: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治疗以发汗祛湿 兼清里热为主。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

  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治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九味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羌活、防风、苍术各9克,细辛3克,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各6克。

  用法:上九味,㕮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加减:若湿邪较轻,肢体酸楚不甚者,可去苍术、细辛以减温燥之性;如肢体关节痛剧者,加独活、威灵仙、姜黄等以加强宣痹止痛之力;湿重胸满者,可去滋腻之生地黄,加枳壳、厚朴行气化湿宽胸;无口苦微渴者,生地、黄芩又当酌情裁减;里热甚而烦渴者,可配加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止渴。

  九味羌活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运用:本方用于治疗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为辩证要点。

  九味羌活汤的禁忌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查看详情

大羌活汤

  大羌活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羌活、独活、防己、防风、黄芩、黄连、苍术(制)、白术、甘草(炒)、川芎、细辛,各三钱。生地黄、知母,各一两。

  用法:每服秤半两,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半,去滓,得清药一大盏,热饮之,不解者再服,三四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

  大羌活汤的功效作用

  主治:解利两感神方,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以是知内外两感,腑脏俱病。欲表之则有里;欲下之则有表,表里既不能一治,故云两感者不治。然所禀有虚实,所感有浅深,虚而感之深者必死,实而感之浅者犹或可治。治之而不救者有矣,未有不治而获生者也。尝用此,间有生者,十得二三,故立此方,以待好生君子用之。

  大羌活汤的不同处方一

  《卫生宝鉴》卷二十三:大羌活汤

  【药方名称】大羌活汤

  【处方】羌活、升麻各3克,独活2.1克,苍术、防风(去芦)、威灵仙(去芦)、白术、当归、白茯苓(去皮)、泽泻各1.5克。

  【制法】上十味,哎咀,作一服。

  【功能主治】主肢节疼痛,屈伸不利,心下痞满,身体沉重,不欲饮食,食即欲吐,面色萎黄,精神减少,脉沉而缓。

  【用法用量】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食前后各一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酒、面、生冷、硬物。

  【摘录】《卫生宝鉴》卷二十三

  大羌活汤的不同处方二

  《此事难知》卷上:大羌活汤

  【药方名称】大羌活汤

  【处方】防风3钱,羌活3钱,独活3钱,防己3钱,黄芩3钱,黄连3钱,苍术3钱,白术3钱,甘草(炙)3钱,细辛3钱,知母1两,川芎1两,地黄1两。

  【功能主治】升阳散热,滋养阴脏。发散风寒,祛湿清热。主两感伤寒,太阳与少阴俱病,头痛,发热,恶寒,口干,烦满而渴。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半两,水2盏,煎至1盏半,去滓,得清药1大盏,热饮之。不解,再服3-4盏解之亦可,病愈则止。若有余证,并依仲景随经法治之。

  【注意】若内伤,不系外感传里者,忌用。

  【各家论述】《医方考》:经曰:气薄则发泄,故用羌活、独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之气薄者,以升发其传经之邪;又曰:寒胜热,故用黄连、黄芩、防己、生地,知母之苦寒者,以培养其受伤之阴。以升散诸药而臣以寒凉,则升者不峻;以寒凉诸药而君以升散,则寒者不滞。白术、甘草,脾家药也,用之者,所以益其脾胃而建中营之职尔。

  【摘录】《此事难知》卷上

查看详情

止嗽散

  止嗽散

  方歌: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方义: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止嗽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甘草(炒)375g,陈皮(水洗去白)500g。

  用法:共研细末,每服9克,食后,临卧时开水调服,初感风寒者,用生姜汤调下。

  加减:风寒初起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暑气伤肺,口渴烦心尿赤,加黄连、黄芩、花粉;湿气生痰,痰延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燥气伤肺,干咳无痰者加栝楼、贝母、知母、柏子仁。

  止嗽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运用:本方用于治疗外感咳嗽,临床应用以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为辨证要点。

  止嗽散的禁忌

  痰中带血者慎用。阴虚劳嗽者,不宜使用。

  止嗽散的相关论述

  1. 原书主治 《医学心悟》卷3:“治诸般咳嗽。”

  2. 方论选录 程国彭《医学心悟》卷3:“药不贵险峻,惟其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住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不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

查看详情

金沸草散

  金沸草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金沸草、前胡、甘草(炙),各一钱。麻黄(去节)、芍药,各一钱半。荆芥穗、半夏,各二钱。

  用法: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金沸草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肺经受风,头目昏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及时疫寒热。

查看详情

香苏散

  香苏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四两。甘草(炙)一两,陈皮二两(不去白)。

  用法:每服三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二钱,入盐点服。

  香苏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四时瘟疫、伤寒。

  香苏散的不同处方一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香苏散

  【药方名称】香苏散

  【处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各120克,甘草(炙)30克,陈皮60克(不去白)。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理气解表。治外感风寒,内有气滞,形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

  【用法用量】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100毫升,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日三服,若作细末,只服6克,入盐点服。

  【注意】服药期间,戒食荤腥、酒、肉。

  【备注】方中紫苏叶辛温解表,温中行气;香附、陈皮理气畅中;甘草调和诸药。合用共奏理气解表之功。方中紫苏、香附有安胎作用,故妊娠感冒,用之亦颇适合。

  【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香苏散的不同处方二

  《世医得效方》卷一:香苏散

  【药方名称】香苏散

  【处方】香附150克(炒去毛),紫苏(去根)75克,陈皮60克,甘草60克,苍术60克(切片,米泔浸,炒黄)。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治伤寒、伤风、伤湿、伤食。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3片,葱白2根煎,不拘时候服。得汗为妙。

  头痛,加川芎、白芷、细辛、荆芥穗各1.5克,咳嗽声重,痰多涕稠,加半夏、苦梗,乌梅各1.5克,桑白皮2.1厘米,心疼,加石菖蒲、半夏各15克,泄泻,加木香、藿香各1.5克。

  【摘录】《世医得效方》卷一

  香苏散的不同处方三

  《卫生宝鉴》卷十四:香苏散

  【药方名称】香苏散

  【处方】陈皮(去白)30克,防己、木通、紫苏叶各15克。

  【制法】上四味,为末。

  【功能主治】治水气虚肿,小便赤涩。

  【用法用量】每服6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卫生宝鉴》卷十四

查看详情

香苏葱豉汤

  香苏葱豉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制香附(4.5-6克),新会皮(4.5-6克),鲜葱白(3枚),紫苏(4.5-9克),清炙草(2-2.5克),淡香豉(9-12克)。

  用法:水煎服。

  香苏葱豉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汗解表,调气安胎。

  主治:妊娠伤寒。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查看详情

通宣理肺丸

  通宣理肺丸

  方义:方中麻黄、苏叶宣肺达表;前胡、杏仁、陈皮、桔梗、半夏止咳化痰;茯苓清利生痰之源;枳壳宽胸下气;黄芩防肺气郁久化热;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辛温发散,宣肺止咳,兼以化痰之功。

  通宣理肺丸的用法用量

  组成: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甘草,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

  用法:口服。大蜜丸一次2丸,一日2~3次。

  通宣理肺丸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主治:用于感冒咳嗽,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汗,肢体酸痛。

  通宣理肺丸的禁忌

  1.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风热或痰热咳嗽、阴虚干咳者不适用。

  4.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肺心病、肺结核患者出现咳嗽时应去医院就诊。

  5.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有肝病、糖尿病、肾病等慢性病严重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6.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7.服药期间,若患者发热体温超过38.5℃,或出现喘促气急者,或咳嗽加重、痰量明显增多者应去医院就诊。

  8.服药3天症状无缓解,应去医院就诊。

  9.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10.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

  11.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12.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

  13.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14.服用前应除去蜡皮、塑料球壳;本品可嚼服,也可分份吞服。

查看详情

正柴胡饮

  正柴胡饮

  方义:本方证属外感风寒表证之轻者。风寒束表,毛窍闭塞,卫阳被遏,因感邪较轻,故症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身痛,苔薄白,脉浮为风寒表证之征象。外感风寒,宜解表散寒,表寒轻证,只需轻疏肌表,微发其汗,病邪自可外达,不必用辛温重剂,徒伤其表。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臣用防风祛风寒,止疼痛。生姜辛温发散,助柴胡、防风解表透邪,陈皮疏畅气机,以助祛邪外出,芍药益阴和营,防辛散太过而伤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本方药性平和,对于气血不虚而外感风寒较轻者颇宜。

  正柴胡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柴胡(9克),防风(3克),陈皮(4.5克),芍药(6克),甘草(3克),生姜(三五片)。

  用法:水一盅半,煎七八分,热服(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如头疼者,加川芎3克;热而兼渴者,加葛根3~6克;呕恶者,加半夏4.5克;湿胜者;加苍术3克,胸腹有微滞者;加厚朴3克,寒气胜而邪不易解者,加麻黄3~9克,去浮沫服之,或加苏叶亦可。

  正柴胡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散寒。

  主治:外感风寒轻证。微恶风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疟疾初起以及妇女经期、妊娠、产后感冒等属外感风寒而气血不虚者。)

查看详情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

  方歌: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方义: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小青龙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去节)10-15g,芍药10-15g,细辛3-6g,干姜10-15g,甘草(炙)10-15g,桂枝(去皮)10-15g,五味子3-6g,半夏(洗)10-15g。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若外寒证轻者,可去桂枝,麻黄改用炙麻黄;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黄芩以清郁热;兼喉中痰鸣,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气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苍耳子以宣通鼻窍;兼水肿者,加茯苓、猪苓以利水消肿。

  小青龙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运用: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的禁忌

  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查看详情

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石膏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 。

  用法:以上九味,以水一斗煮麻黄,去沫内诸药,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

查看详情

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

  方歌:射干麻黄治寒哮,细辛款冬加姜枣,紫菀半夏加五味,重在宣肺不发表。

  射干麻黄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射干9克; 麻黄12克; 生姜12克; 细辛9克; 紫菀9克; 款冬花9克; 大枣7枚; 半夏9克; 五味子3克。

  用法上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射干麻黄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肺祛痰,下气止咳。

  主治:主治痰饮郁结,气逆喘咳证,症见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或胸膈满闷,或吐痰涎,苔白或腻,脉弦紧或沉紧。

查看详情

柴胡桂枝汤

  柴胡桂枝汤

  方歌: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做仔肩。

  方义:本方为少阳、太阳表里双解之轻剂,取小柴胡汤、桂枝汤各半量,合剂制成。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辛散,以治太阳之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宣展枢机,以治半表半里。

  柴胡桂枝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桂枝(去皮)一两半(4.5g),黄芩一两半4.5g),人参一两半4.5g),甘草(炙)一两(3g),半夏二合半(洗)(6g),芍药一两半4.5g),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4.5g),柴胡四两(12g)。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加减:如见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根;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黄芩,加茯苓;不渴,外有微热,去人参,加肉桂;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妇人热入血室、热伤阴血,加生地、丹皮;瘀血内结,少腹满痛,去人参、甘草、大枣,加延胡索、归尾、桃仁;兼寒者,加肉桂;气滞者,加香附,郁金。

  柴胡桂枝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和解少阳,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头痛项强,胸胁痛满,脉弦或浮大。

  运用:柴胡桂枝汤作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源为伤寒太阳少阳合病而设。既有和解少阳,解肌发表之功,可治外感伤寒太少两阳之病,又有外和营卫,内调气血之效,可治内外杂病营卫气血经脉不通之病。

  临床常用治太少同感、发热、咳嗽、喘证、胁痛、胃脘痛、呕吐、痹症、水肿等病症。也有报道可治疗癫痫、夜尿症、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胰腺炎,眩晕症、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出血热轻型、慢性鼻窦炎、荨麻疹、产后发热、原因不明的发热、儿童精神性起立调节障碍、小儿厌食证等病症,具有少阳兼太阳病机者。

  柴胡桂枝汤的禁忌

  外感病邪在表或已入里,一般不宜用本方,如需应用,则应酌情加减,疟疾需要本方时,宜加抗疟药同用。

查看详情

紫正散

  紫正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紫荆皮6克,荆芥穗2.4克,北防风2.4克,北细辛1.2克。

  用法:上药与地黄散合用,开水泡药蒸服。

  紫正散的功效主治

  主治:喉风初起,必恶寒,发热头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者。

查看详情

银翘散

  银翘散

  方义: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

  银翘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连翘30克,银花30克,苦桔梗18克,薄荷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

  制法:上杵为散。

  用法:每服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银翘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查看详情

银翘汤

  银翘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银花5钱,连翘3钱,竹叶2钱,生甘草1钱,麦冬4钱,细生地4钱。

  用法:水煎服。

  银翘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透表。

  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无汗脉浮者。

  银翘汤的禁忌

  下后脉浮而洪,或不浮而数者,忌用。

查看详情

桑菊饮

  桑菊饮

  方歌: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绕,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方义:本证由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所致,治疗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为主。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桑菊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杏仁6克,连翘4.5克,薄荷2.4克,桑叶7.5克,菊花3克,苦梗6克,甘草2.4克,苇根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日二服。

  加减: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以清解气分之热;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犀角以清营分热;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细生地、玉竹、丹皮各6克;肺热甚,加黄芩,渴甚者,加天花粉以生津止咳;咽喉红肿疼痛者,加玄参、板蓝根清热利咽;咳嗽咳血者,加白茅根、茜草根凉血止血。

  桑菊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运用:本方用于治疗风温初起,临床应用以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为辨证要点。

  桑菊饮的禁忌

  若风寒感冒,不宜使用。

  因方中药物均为轻清之品,故不宜久煎。

  桑菊饮的文献摘要

  《温病条辨》:“此辛甘化风,辛凉微苦之方也。盖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立此方所以避辛温也。今世佥用杏苏散,通治四时咳嗽,不知杏苏散辛温,只宜风寒,不宜风温,且有不分表里之弊。……风温咳嗽,虽系小病,常见误用辛温重剂,销铄肺液,致久咳成痨者,不一而足。”

查看详情

麻杏甘石汤

  麻杏甘石汤

  方义: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主方,病变重心在邪热壅肺。若表证仍在,乃用麻黄宣肺,以发散在表之寒。汗出而喘,为里热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里之热。杏仁辅麻黄以平喘。甘草助石膏以生津。至此里热清,表邪解,则汗自止,喘自平。

  麻杏甘石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四两(今9克),杏仁五十个(今9克),炙甘草二两(今6克),生石膏半斤(今24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今1400毫升),煮麻黄,减二升(今400毫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今400毫升),去渣,温服一升(今200毫升)。

  麻杏甘石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查看详情

柴葛解肌汤

  柴葛解肌汤

  方歌: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见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方义:本证由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所致,治疗方法以解肌清热为主。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方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柴葛解肌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柴胡12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9克,羌活6克,白芷6克,芍药6克,桔梗6克,石膏3克。

  用法: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3克,煎之热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3片,大枣2枚,石膏12克,水煎温服。

  加减:若无汗而恶寒甚者,可去黄芩,加麻黄增强发散表寒之力,值夏秋可以苏叶代之;热邪伤津而见口渴者,宜加天花粉、知母以清热生津;恶寒不明显而里热较甚,见发热重、烦躁、舌质偏红者,宜加银花、连翘,并重用石膏以加强清热之功。

  柴葛解肌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肌清热。

  主治: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运用:本方用于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临床应用以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为辨证要点。

  柴葛解肌汤的禁忌

  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柴葛解肌汤的文献摘要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1:“治三阳合病,风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热者。故以柴胡解少阳之表,葛根、白芷解阳明之表,羌活解太阳之表,如是则表邪无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内必郁而为热,热则必伤阴,故以石膏、黄芩清其热,芍药、甘草护其阴,桔梗能升能降,可导可宣,使内外不留余蕴耳。用姜、枣者,亦不过藉其和营卫,致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

查看详情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

  方歌: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方解:方中升麻、葛根辛凉解肌,解毒透疹;芍药和营泄热;甘草益气解毒,调和诸药。四味合用,共奏辛凉疏表,解肌透疹之功。

  升麻葛根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

  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升麻葛根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肌透疹。

  主治: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升麻葛根汤的禁忌

  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查看详情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西河柳(15克),荆芥穗(3克),干葛(4.5克),蝉蜕(3克),薄荷叶(3克),鼠粘子(炒,研,4.5克),知母(蜜炙,3克),玄参(6克),甘草(3克),麦门冬(去心,9克),竹叶(三十片,3克)。

  用法:水煎服。

  竹叶柳蒡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主治: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小二丘疹性肢端皮炎。

查看详情

宣毒发表汤

  宣毒发表汤

  方论:方中升麻、葛根透疹解毒,荆芥、防风、牛蒡、薄荷解肌散邪,助升麻、葛根透疹;枳壳、桔梗、前胡、杏仁宣肺祛痰止咳;连翘清泄上焦之热;木通导热下行;竹叶清热除烦;甘草解毒和中,并和诸药。综合成方,具有宣毒发表之功。故对麻疹初起,欲出未出者,用之有效。

  宣毒发表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升麻、葛根各2.5克,前胡2.5克,桔梗0.6克,枳壳(麸炒)2.5克,荆芥、防风各1.5克,薄荷、甘草各0.6克,木通、连翘、牛蒡子、杏仁、竹叶各2.5克。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大寒,加蜜炙麻黄;天气大热,加黄芩。

  宣毒发表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透疹解毒,宣肺止咳。

  主治:麻疹透发不出,发热咳嗽,烦躁口渴,小便赤者。

查看详情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汤

  方歌:葱豉桔梗山栀翘,薄荷竹叶甘草饶;风温身热咳咽痛,疏风清肺症可消。

  方解: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甘草合连翘、山栀以利咽,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葱豉桔梗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用法:水煎服。

  葱豉桔梗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辛凉解肌,疏风清热。

  主治: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查看详情

败毒散

  败毒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羌活4.5克,柴胡4.5克,前胡4.5克,独活4.5克,枳壳4.5克,茯苓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甘草1.5克。

  用法:用水一盅半,煎至八分,温服。

  败毒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汗解表,消疮止痛。

  主治:疮肿初起。红肿疼痛,恶寒发热,无汗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数。

查看详情

仓廪散

  仓廪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人参(9克),茯苓(9克),甘草(9克),前胡(9克),川芎(9克),羌活(9克),独活(9克),桔梗(9克),枳壳(9克),柴胡(9克),陈仓米(9克),生姜(9克),薄荷(9克)。

  用法:上研末。加生姜、薄荷煎,热服。

  仓廪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气解表,祛湿和胃。

  主治:噤口痢。下痢,呕逆不食,食入则吐,恶寒发热,无汗,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浮濡。

查看详情

荆防败毒散

  荆防败毒散

  方歌:荆防败毒二活梗,柴前枳壳配川芎,茯苓薄荷甘草使,风寒夹湿有奇功。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

  荆防败毒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荆芥、防风、茯苓、独活、柴胡各10克,前胡、川芎、枳壳、羌活、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3克。

  用法:上药用水300毫升,煎至240毫升,温服。

  荆防败毒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散风寒,解表祛湿。

  主治:用于“流感”、感冒等病证初起,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数者。本方亦可用于痢疾、疮痈初起而有表寒证者。

  荆防败毒散的禁忌

  虚人感冒适用,素体实热者不适用。

查看详情

参苏饮

  参苏饮

  方歌: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方义:本证是由素体脾肺气虚,内有痰湿,复感风寒所致。治疗方法以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为主。风寒束表,肺气闭郁,故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痰湿壅肺,阻滞气机,故咳嗽痰白、胸脘满闷;表证应当脉浮,今脉反弱,且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是气虚之征。方中苏叶辛温,归肺脾经,功擅发散表邪,又能宣肺止咳,行气宽中,故用为君药。臣以葛根解肌发汗,人参益气健脾,苏叶、葛根得人参相助,发散而不伤正。半夏、前胡、桔梗止咳化痰,宣降肺气;木香、枳壳、陈皮理气宽胸,醒脾畅中;茯苓健脾渗湿以助消痰。如此化痰与理气兼顾,既寓“治痰先治气”之意,又使升降复常,有助于表邪之宣散、肺气之开合,七药俱为佐药。甘草补气安中,兼和诸药,为佐使。诸药配伍,共成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之功。

  参苏饮的组成用法

  组成:人参、紫苏叶、干葛(洗)、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前胡(去苗)、茯苓(去皮)各6克,枳壳(去瓤,麸炒)、木香、桔梗(去芦)、甘草(炙)、陈皮(去白)各4克。

  用法:上药㕮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加减:若恶寒发热、无汗等表寒证重者,宜将荆芥、防风、葛根;头痛甚者,可加川芎、白芷、藳本以增强解表止痛作用;气滞较轻者,可去木香以减其行气之力。

  参苏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气解表,理气化痰。

  主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运用:本方用于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为辨证要点。

  参苏饮的文献摘要

  1、汪昂《医方集解·表里之剂》:“此手、足太阴药也。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2、《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中脘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

查看详情

麻黄细辛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

  方歌:麻黄细辛附子汤,太少两感用此方,发热恶寒脉不起,温经解表有专长。

  方论:方中,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通彻表里,助麻黄发汗解表,协附子内散阴寒。故适用于素体阳虚,复感风寒之证。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去节)6克(二两);细辛6克(二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15克(一枚)。(根据唐宋度量衡:1两=41.5克=10钱。)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若证为阳气虚弱而见面色苍白、语声低微、肢冷等,宜加人参、黄芪合附子以助阳益气;兼咳喘吐痰者,宜加半夏、杏仁以化痰止咳平喘;兼湿滞经络之肢体酸痛,加苍术、独活祛湿通络止痛。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助阳解表。

  主治:主治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寒甚剧,虽厚衣重被,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暴哑。突发声音嘶哑,甚至失音不语,或咽喉疼痛,恶寒发热,神疲欲寐,舌淡苔白,脉沉无力。

  麻黄细辛附子汤的禁忌

  若少阴阳虚而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症,则应遵仲景“先温其里,乃攻其表”的原则,否则误发其汗,必致亡阳危候。

查看详情

再造散

  再造散

  方歌: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穹芍参,细辛加枣为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方义:本证是由素体阳虚,外感风寒,邪在肌表所致。治疗方法以助阳益气,散寒解表为主。热轻寒重,肢冷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属阳气虚衰的表现。方中用黄芪、人参、附子补气助阳,以治阳虚。桂枝、细辛、羌活、川芎、防风疏风散寒,以解表逐邪。芍药和营,并利用其寒凉之性以制约附、桂、羌、辛等药的温燥之性。煨姜温胃,大枣滋脾,合用益脾胃、调营卫、助汗源。甘草甘缓,缓和辛温之药发汗之力,并有调和诸药。

  再造散的用法用量

  组成:黄芪6g,人参3g,桂枝3g,甘草1.5g,熟附子3g,细辛2g,羌活3g,防风3g,川芎3g,煨生姜3g。另枣二枚,加赤芍共煮。

  用法:上药用水400毫升,加大枣2枚,煎至200毫升,温服。

  再造散的功效主治

  功效: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主治:阳气虚弱,外感风寒。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运用:本方用于阳气虚弱,外感风寒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热轻寒重,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为辨证要点。

查看详情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附子甘草汤

  方义:麻黄附子汤中麻黄散寒,附子固护表里之阳,且助麻黄、甘草通阳散邪。邪出而真阳不出。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6克(去节)、甘草6克(炙)、附子3克(炮)。

  用法:上三味,用水7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加减:若表证微热,受寒较轻者,去细辛加甘草。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散寒,固本通阳。

  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麻黄附子甘草汤的文献摘要

  1.《准绳·伤寒》:“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2.《金鉴》:“此少阴脉而表反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

  3.《古方选注》:“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入肾经劫液为汗,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查看详情

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汤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阴虚发汗此方魁。

  方义:本证是由素体阴虚,外感风热所致。本证治疗方法以滋阴解表为主。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等症;素体阴虚,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阴虚生内热,故见咽干,舌红,脉数等症。

  葳蕤为君,入肺胃经,味甘性寒,为滋阴润燥的主药,长于养阴,且滋而不腻,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臣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白薇味苦性寒,其性降泄,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为宜。桔梗宣肺止咳以祛痰,大枣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葳蕤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生葳蕤、淡豆豉各9g,红枣二枚,生葱白6g,炙甘草1.5g,桔梗、苏薄荷各5g,东白薇3g。

  用法:水煎,分温再服。

  加减:若表证较重者,酌加防风、葛根以祛风解表;若心烦口渴甚,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若咳嗽咽干,咳痰不爽,加牛蒡子、瓜萎皮以利咽化痰。

  加减葳蕤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加减葳蕤汤的文献摘要

  《重订通俗伤寒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者。”

查看详情

千金葳蕤汤

  千金葳蕤汤

  方歌:千金葳蕤法堪明,解表滋阴湿热清;麻杏石甘芎独活,薇香九味一方成。

  方义:方中用葳蕤滋阴生津为君;白薇、石膏清热凉血为臣;麻黄、杏仁宣降肺气而透邪平喘,独活、川芎、青木香以舒经活络,理气行血为佐;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故可用于外感而兼津液不足者。

  千金葳蕤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玉竹、白薇、独活、杏仁、麻黄、川芎、甘草、青木香、石膏各6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0.3克代之)。

  用法:上九味,哎咀。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津,分二次服,取汗。

  千金葳蕤汤的功效主治

  功效:滋阴清热,宣肺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发热头痛,咽干舌燥,气喘有汗,胸脘痞闷,体重嗜睡,苔白,脉浮者。

查看详情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饮

  方歌: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方义:方中葱白、豆豉为君,发汗解表;地黄、麦冬为臣,养血滋阴,以滋汗源;葛根、生姜、劳水为佐。葛根解肌发表,生姜辛散表邪,劳水滋养脾胃、汗出表解、阴血不伤。

  葱白七味饮的用法用量

  组成:葱白(连根切)、干地黄、干葛(切)、生麦门冬(去心) 各9克,新豉(绵裹)、生姜(切)各6克。

  用法: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渣,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葱白七味饮的功效主治

  功效:养血解表。

  主治: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运用:本方用于血虚外感风寒证。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辨证要点。

查看详情

小续命汤

  小续命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去节。一钱),人参(去芦。一钱),黄芩(一钱),芍药(一钱),甘草(炙。一钱),川芎(一钱),杏仁(去皮尖。麸炒。一钱),防已(一钱),肉桂(七分),防风(一钱半),附子(炮。去皮脐。二钱)

  用法:上作一服,用水二钟,生姜三片,煎至一钟,食远服。

  加减:中风无汗恶寒,倍加麻黄、防风、杏仁;中风有汗恶风,加桂枝;中风身热无汗,不恶寒,加石膏、知母;中风身热有汗,不恶风,加葛根;中风无汗身凉,倍加附子,加干姜;中风有汗无热,倍加附子,加桂枝。

  小续命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足战掉,言语蹇涩。

查看详情

续命汤

  续命汤的用法用量

  组成:麻黄(去节。先煮掠去沫。焙.75克) 独活(75克) 升麻(25克) 葛根(25克) 羚羊角屑(50克) 桂心(50克) 防风(去叉.75克) 甘草(炙.50克)

  用法:上咀,每服30克,水二盏,浸一宿,明旦煎取一盏,去滓温服,衣覆避外风。

  续命汤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风痉,口噤不开,身背强直,发如痫状。

  续命汤的各家论述

  1.《医门法律》:痱即痹之别名也,风入而痹其荣卫,即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能转侧也。然营卫有虚有实,虚者自内伤得之,实者自外感得之。此方则治外感之痹其荣卫者,故以得小汗为贵。然已变越婢之制,而加芎、归养血,人参益气矣。其内伤而致荣卫之痹者,于补气血药中,略加散风药为制,更可知矣。

  2.《金鉴》:赵良曰,痱病者,荣卫气血不养于内外,故身体不用,机关不利,精神不治,然是证有虚有实,虚者自饮食房劳七情感之。如《内经》所谓内夺而厥则为瘖痱之类是也。实者自风寒暑湿感之。虚者不可以实治,治则愈散于气血。今此方明言中风,痱是属荣卫之实邪也,故用续命汤,乃麻黄汤之变者,加干姜以开血受寒邪,石膏以解肌受风邪,当归和血;人参益气,川芎行血散风也。其并治咳逆上气面浮肿者亦为风寒所致也。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