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百科/攻毒杀虫止痒药
白矾

  白矾

  别名:矾石、羽涅、羽泽、理石、白君、明矾、雪矾、云母矾、生矾。

  性味:味酸、涩,性寒。

  归经:归肺、脾、肝、大肠经。

  入药部位:白矾为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而成的结晶。

  形态特征:药材性状:呈不规则的块状或粒状。无色或淡黄白色,透明或半透明。表面略平滑或凹凸不平,具细密纵棱,有玻璃样光泽。质硬而脆。气微,味酸、微甘而极涩。

  白矾的用法用量

  用法:0.6~1.5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化水洗患处。

  炮制:枯矾:取净白矾,照明煅法煅至松脆。

  白矾的功效作用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祛除风痰。

  主治:外治用于湿疹,疥癣,脱肛,痔疮,聤耳流脓;内服用于久泻不止,便血,崩漏,癫痫发狂。桔矾收湿敛疮,止血化腐。用于湿疹湿疮,脱肛,痔疮,聤耳流脓,阴痒带下,鼻衄齿衄,鼻瘜肉。

  白矾的禁忌

  阴虚胃弱,无湿热者忌服,且不宜久服和多服,及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①《吴普本草》:歧伯:久服伤人骨。

  ②《本草经集注》: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③《药性论》:畏麻黄。

  ④《本草衍义》: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

  ⑤《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炽水涸,发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阴虚血热者,亦不宜用。

  ⑥《本草汇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白矾的配伍

  1、治黄水疮:枯白矾、熟松香、黄丹,三味等分,研极细末,真芝麻油调涂患处。(《本草原始》)

  2、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川郁金七两。二药共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本事方》白金丸)

  3、治黄肿水肿:明矾二两,青矾一两,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黄米糊丸,枣汤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车丸)

  4、治妇人经脉不调,赤白带下:枯白矾四两,蛇床子二两。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弹子大,干胭脂为衣,绵裹入阴门内,热极再换。(《普济方》如圣丹)

  白矾的附方

  (1)治癫狂因忧郁而得,痰涎阻塞包络心窍者:白矾三两,川郁金七两。二药共为末,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温汤下。(《本事方》白金丸)

  (2)治风痰痫病:生白矾一两,细茶五钱,为未,炼蜜丸如梧子大。一岁十丸,茶汤下。大人五十九,久服痰自大便中出。(《卫生杂兴》化痰丸)

  (3)治中风痰厥,四肢不收,气闭膈塞者:白矾一两,牙皂角五钱。为末,每服一钱,温水调下,吐痰为度。(《纲目》)

  (4)治初中风失音不语,昏冒不知人,先宜吐风痰,令省觉:白矾二两(生用),生姜一两(连皮擦碎,水二升,煮取一升二合)。上二味,先细研白矾为末,入浓煎生姜汤研滤。分三服,旋旋灌,须臾吐出痰毒,眼开风退,方可救治。若气衰力弱,不宜用猛性药吐之,设吐得痰毒,别增疾。(《圣济总录》白矾散)

  (5)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明矾九份,淀粉一份。用冷水做丸,如黄豆粒大小。每日服三次,每次二至三钱。(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6)治肺壅热,止喘嗽,化痰涎,利胸膈,定烦渴:白矾(枯)、熟干地黄(焙)、玄参,知母(焙)、贝母(炒)、诃黎勒皮各一两。上六味,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煎生姜、枣汤下,食后临卧时服。(《圣济总录》白矾丸)

  (7)治喉痹、乳蛾、喉风:明矾二两,胆矾五钱。上研为极细,吹患处。(《普济方》吹喉散)

  (8)治急喉闭:白矾三钱,巴豆三个(去壳,作六瓣)。上将矾于铫内,慢火熬化为水,置巴豆其内,候干去巴豆,取矾研为末,每用少许,吹入喉中。(《玉机微义》白矾散)

  (9)治黄肿水肿:明矾二两,青矾一两,白面半斤。三味同炒令赤色,醋煮米糊丸,枣汤下三十丸。(《急救仙方》推车丸)

  (10)治妇人经水闭不利,藏坚癖不止,中有干血,下白物:矾石三分(烧),杏仁一分。上二味,末之,炼蜜和丸枣核大,内藏中,剧者再内之。(《金匮要略》矾石丸)

  (11)治妇人遗尿不知:矾石(熬)、牡蛎(熬)各三两,上二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亦治丈夫。(《千金翼方》)

  (12)治肠炎:明矾研末,装入胶囊。每天服二次,每次两个胶囊,温开水送下。(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济科选编》)

  (13)治婴孩小儿伏暑泄泻:矾(净瓦盆合定,用火煅过)八两,为极细末,煮醋面和丸,如黍米大,用木瓜煎汤,食后服。(《补要袖珍小儿方论》玉华丹)

  (14)治老人久泻不止: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诃黎勒散)

  (15)治休息痢久不止,日渐黄瘦:白矾四两(烧令汁尽),硫黄二两,消石一两。上药同研,于铫子内,火上溶成汁,侯冷,研令极细,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白矾丸)

  (16)治蛔虫病、蛲虫病:白矾五分,红葱三寸,花椒二十一粒。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17)治心气疼痛:醋一盏,加生白矾一小块,如皂子大,同煎至七分,温服。(《儒门事亲》)

  (18)治反胃呕吐:枯白矾三两,蒸饼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十五丸。(《普济方》)

  (19)治衄血不止:枯矾末吹之。(《圣济总录》)

  (20)治齿龂间津液、血出不止:矾石一两(烧),水三升,煮取一升,先拭血,乃含之。已后不用,朽人牙根。(《千金方》)

  (21)治小儿重舌舌强:白矾半两,桂心一分。上药,捣罗为末。每用少许,干敷舌下,日三上。(《圣惠方》)

  (22)治小儿鹅口并噤:白矾-分(烧灰),朱砂末一分。上药,和研极细。敷儿舌上,日三上,以乱发洗舌上垢,频令净,(《圣惠方》白矾散)

  (23)治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枯矾二钱,冰片四分,五倍子五分。共研细末。将外耳道脓性分泌物用棉棒擦干后,吹入上药,一日三次。(《全展选编·五官科》)

  (24)治目翳及胬肉:矾石上上白者,纳如黍米大于翳上及胬肉上,即令泪出,以绵拭之,令得恶汁尽,日一,其疾逐恶汁尽,日日渐自薄。好上上矾石,无过绛矾色明净者,慎如疗眼常法。(《千金翼方》矾石散)

  (25)治赤目风肿:甘草水磨明矾敷眼胞上效,或用枯矾频擦眉心。(《濒湖集简方》)

  (26)治烂弦风眼:白矾(煅)一两,铜青三钱,研末,汤泡澄清,点洗。(《永类钤方》)

  (27)治一切疮痈恶毒(先服此丸护膜托里,使毒不攻心),或为毒虫蛇犬所伤:黄蜡二两,白矾一两。先将蜡溶化,侯少冷,入矾和匀,为丸。酒下,每服十丸、二十丸,渐加至百丸则有力。疮愈后服之亦佳。加雄黄名雄矾丸,治蛇、犬、虫咬毒。(《医方集解》蜡矾丸·一名黄矾丸)

  (28)治疔肿恶疮:白矾(生用)、黄丹各等分。上各另研,临用时各抄少许和匀,三棱针刺疮见血,待血尽上药,膏药盖之。(《卫生宝鉴》二仙散)

  (29)治瘰疬已取下:五倍子一两,矾石半两。上二味,为末。每用二钱匕,沸汤一碗,调匀令洗,汤温即止,每淋洗了,用软帛裹干,用生肌药掺于疮口上。(《圣济总录》)

  (30)治刀斧金疮:白矾,黄丹等分。为末敷之。(《急救仙方》)

  (31)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矾烧灰,细研敷之。(《圣惠方》)

  (32)治黄水疮:枯白矾、熟松香、黄丹。三味等分,研极细末,真芝麻油调涂患处。(《本草原始》)

  (33)治疥:白矾(烧灰)一两,硫黄一两(细研),胡粉一两,黄连一两,雌黄一两(细研),蛇床子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都研令匀,以猪膏和如稀面糊,每以盐浆水洗,拭干涂之。(《圣惠方》白矾散)

  (34)治烧伤:明矾、五倍子等量,芝麻油适量。将明矾、五倍子研成细末,麻油调成糊状。涂患处。(《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35)治鼻中患肉,不闻香臭:烧矾石末,以面脂和,绵裹着鼻中,数日息肉随药消落。(《千金方》)

  (36)治鼻痔臭不可近,痛不可摇:白矾(煅枯)二钱,硇砂五分。共为细末,每用少许点上。(《医学心悟》白矾散)

  (37)治腋下胡臭:矾石绢袋盛之,常粉腋下。(《纲目》)

  (38)治妇人阴痒脱:矾石,熬,末之。每日空腹酒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翼方》)

查看详情

仙人掌和白矾捣碎功效

皂角刺

  皂角刺

  别名:皂荚刺、皂刺、天丁。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肝、胃经。

  入药部位:豆科植物皂荚的干燥棘刺

  形态特征: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1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表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皂角刺的用法用量

  内服:3~10g。

  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炮制: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皂角刺的功效作用

  功效: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主治: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皂角刺的禁忌

  《本草经疏):“凡痈疽已溃不宜服,孕妇亦忌之。”

  皂角刺的配伍

  1、乳痈:皂角刺(半烧带生)半两、真蚌粉三钱。上药研细。每服一钱,酒调下。(《仁斋直指方》)

  2、产后乳汁不泄,结毒:皂角刺、蔓荆子各烧存性,等份为末,温酒服二钱。(《袖珍方》)

  3、疮肿无头:皂角刺、烧灰阴干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花子三五个,煎药送下。(《儒门事亲》)

  4、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本草纲目》引《熊氏妇人良方补遗》)

  5、小儿重舌:皂角刺烧灰,入冰片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效。(《普济方》)

  皂角刺的附方

  ①治痈疽恶毒,外发内发,欲破未破,在四肢肩背肚腹之外者,则痛极大肿,在胸膈腰胁肚腹肠胃之内者,则痛极大胀:皂荚刺飞尖一两,乳香、没药、当归、川芎、甘草各二钱,白芷、花粉、金银花各五钱。水、酒各二碗,煎一碗半。毒在上,食后服;毒在中半饱服;毒在下空心服。未成可消,已成即溃。(《医鉴初集》)

  ②治癌瘭恶疮:皂角刺(烧存性,研)、白及少许,为末,敷之。(《仁斋直指方》)

  ③治妇人乳痈:皂角刺(烧存性)一两,蚌粉一钱。和研,每服一钱,温酒下。(《仁斋直指方》)

  ④治疮无头者:皂角刺(阴干烧灰),为末,每服三钱,酒调,嚼葵菜子三、五个,前药送下。(《儒门事亲》)

  ⑤治痔疾,肛边痒痛不止:皂荚刺二两(烧令烟尽),臭樗皮一两(微炙),防风一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上药,捣罗为末,用酽醋一斤,熬一半成膏,次下余药,和丸,如小豆大,每于食前,煎防风汤下二十丸。(《圣惠方》皂荚刺丸)

  ⑥治腹内生疮在肠脏:皂角刺不拘多少,好酒一碗,煎至七分,温服。不饮酒者,水煎亦可。(《蔺氏经验方》)

  ⑦治大风疠疮,体废肢损,形残貌变者:皂角刺飞尖一斤(微炒,研为极细末),赤链蛇一条(切碎,酒煮,去骨取肉,焙),胡麻仁三两,生半夏二两,真铅粉一两。俱炒燥,研为末,和皂荚刺末,一总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净磁瓶内。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⑧治胎衣不下:皂角刺烧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妇人良方补遗》)

  ⑨治小便淋闭:皂角刺(烧存性)、破故纸等分。为末,无灰酒服。(《圣济总录》)

  ⑩治小儿重舌:皂角刺灰,入朴硝或脑子少许,漱口,掺入舌下,涎出自消。(《圣惠方》)

  皂角刺的相关论述

  1.《医学入门》:“皂刺,凡痈疽未破者,能开窍;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

  2.《本草纲目》:“皂荚刺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

  3.《本草汇言》:“皂荚刺,拔毒祛风。凡痈疽未成者,能引之以消散,将破者,能引之以出头,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

查看详情

茶油

  茶油

  别名:楂油、茶子油。

  性味:甘,凉。

  归经:大肠经。

  入药部位:山茶科植物油茶或小叶油茶的成熟种子用压榨法得到的脂肪油。

  形态特征:本品为淡黄色的澄清液体。

  茶油的用法用量

  内服:冷开水送服1~2两。

  外用:涂敷。

  茶油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化湿,杀虫解毒。

  主治:治痧气腹痛,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疥癣,汤火伤。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肠梗阻。用生茶油150-200ml,1次口服,肠梗阻患者一般都有恶心呕吐症状,如茶油服后立即吐出者,必须坚持再服,或服后立即给予盐姜两片咀嚼,有一定止呕作用;对于不能坚持口服及年龄较小的儿童,可采用胃管缓缓注入法,治疗急性蛔虫阻塞性肠梗阻102例,有一定疗效。

  茶油的附方

  ①治绞肠痧:油茶种子油二两。冷开水送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小儿脸部生癣:茶油涂患部,日涂数次。(《岭南草药志》)

  ③治汤火伤:茶油、鸡蛋清、百草霜。共擂细,搽伤处。(《岭南草药志》)

  茶油的相关论述

  1.《农政全书》:疗疮疥,退湿热。

  2.《纲目拾遗》:润肠清胃,杀虫解毒。

  3.《随息居饮食谱》:润燥,清热,息风,利头目。

查看详情

土荆皮

  土荆皮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

  形态特征:根皮:呈不规则的长条状,扭曲而稍卷,大小不一,厚2~5mm。外表面灰黄色,粗糙,有皱纹和灰白色横向皮孔样突起,粗皮常呈鳞片状剥落,剥落处红棕色;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平坦,有细致的纵向纹理。质韧,折断面呈裂片状,可层层剥离。气微,味苦而涩。

  树皮:呈板片状,厚约至8mm,粗皮较厚。外表面龟裂状,内表面较粗糙。

  土荆皮的用法用量

  用法:外用适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炮制:夏季剥取,晒干。

  土荆皮的功效作用

  功效:杀虫,疗癣,止痒。

  主治:用于疥癣瘙痒。

  土荆皮的相关论述

  《药材资料汇编》:治癣疥。

查看详情

黄矾

  黄矾

  别名:金线矾、鸡矢矾、鸡屎矾。

  性味:酸、涩、咸,寒。

  归经:肝、大肠经。

  形态特征:本品多呈不规则块状。淡黄色。微透明;绢丝光泽或珍珠光泽。体较轻,硬度近于指甲。微有铁锈气,味咸、酸,微涩。以色淡黄、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黄矾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内服:研末,每次0.5g;入丸、散。

  黄矾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毒,杀虫,敛疮。

  主治:用于痔瘘,恶疮,疥癣及聤耳出脓。

  黄矾的禁忌

  本品多作外用,内服宜慎,不可多服久服。

  黄矾的附方

  1、治痔瘘肿痛,脓血不止:黄矾三两,乌蛇六两(酒浸,去骨、皮,炙令黄),黄芪三两(锉),枳壳二两(麸炒微黄,去瓤),骆驼胸前毛三两半(烧灰)。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杆,丸如梧子大。每于食前,煎黄芪汤下二十丸。(《圣惠方》黄矾丸)

  2、治小儿聤耳出脓水:黄矾半两,乌贼鱼骨一分,黄连一分(去须)。上药捣罗为末,绵裹如枣核大,塞耳中,日三易之。(《圣惠方》黄矾散)

  3、治妒精疮:黄矾、青矾、麝香等分。为末,小便后敷上,不过三度。(《千金方》)

  4、治小儿癣久不瘥:黄矾一两烧灰,细研。每用先以水净洗,拭干涂之。(《圣惠方》)

  黄矾的相关论述

  1、《海药本草》:“《广州志》云:金钱矾生波斯国,打破内有金线文者为上,多入烧家用。”

  2、《纲目》:“黄矾出陕西,瓜州、沙州及舶上来者为上,黄色状如胡桐泪。人于绿矾中拣出黄色者充之,非真也。波斯出者,打破中有金丝文,谓之金线矾,磨刀剑显花文。《丹房镜源》云:五色山脂,吴黄矾也。”

查看详情

苍耳

  苍耳

  别名:卷耳、葹、苓耳、胡葈xi、地葵、枲耳、葈耳、白胡荽、常枲、爵耳。

  性味:苦辛,寒,有毒。

  归经:归肺;脾;肝经。

  入药部位:菊科植物苍耳的茎叶。

  苍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捣汁、熬膏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苍耳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散热,解毒杀虫。

  主治:治头风,头晕,湿痹拘挛,目赤、目翳,风癞,疔肿,热毒疮疡,皮肤瘙痒。

  药理作用:叶浸剂能增加离体兔肠的运动;抑制蛙心的兴奋传导,导致心脏阻滞;在离体兔耳上,可使血管扩张;在蛙后肢灌流中,引起血管的先扩张后收缩。叶的酊剂对猫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的血压下降(20~40毫米汞柱),并抑制脊髓反射的兴奋性。苍耳各部分都含相当量的碘。

  临床应用:①治疗麻风

  对改善症状有较好作用,用药后能使患者结节消失,恢复正常皮肤,或红斑颜色变淡、范围缩小,面部、耳垂浸润性损害减轻,胀大的尺神经变细变软,手足活动灵活,部分恢复知觉。麻风杆菌也有减少趋势。病理浸润亦稍有进步。但上述疗效多发生在用药后3~4月之间,以后进步便不明显,且有部分病人发生新生损害,少数病人继续用药至12~15个月又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不及初期效果明显。因此认为苍耳草宜与砜类药或氨硫脲同时服用或交替服用,以期收到较满意的效果。剂量及用法:目前尚无统一的剂量标准。一般采用新鲜苍耳草制成浸膏丸或片内服。浸膏丸每粒相当于生药1~2两或4两。开始用4两,每日1次,3日后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病情轻重逐渐增加用量,最多每日16两,2次分服;有的每日用8~24两,连服3个月,休息两周;也有主张每日用12两,3次分服,若出现副作用可酌量减少,如无不良反应而见效迟缓者,可酌情渐增剂量。副作用有食欲减退、便秘,及发热、神经症状等,但均较轻微。有人指出:在服用大剂量时,应注意安全,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②治疗慢性鼻炎

  据50余例临床观察,有效率在50%以上。具有抗过敏作用。对急性副鼻窦炎也有效果。用法:苍耳全草注射液,每支2毫升(相当于生药2克)肌肉注射,每日1~2次。

  ③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

  苍耳草2两(干的1两),煎服,每日1剂。轻者3~5天,重者7~10天即可见效。

  ④治疗早期血吸虫病

  用苍耳全草2两,槟榔1.5两,煎成60毫升,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食前服,连服10天。治疗32例,患者食欲增加,体力增强,一般体征均见好转;3个月后28例曾复查大便,血吸虫卵阴转率为78.6%。常见的药物反应有腹痛、腹泻、头晕和恶心等。

  苍耳的禁忌

  1.《千金·食治》:不可共猪肉食。

  2.《唐本草》:忌米泔。

  3.《本草从新》:散气耗血,虚人勿服。

  苍耳的毒性

  此植物据云能止血,人接触苍耳,可致皮炎;家畜(特别是猪)吃未生真叶之幼苗,可致中毒。

  苍耳的附方

  ①治妇人血风攻脑,头旋闷绝,忽死倒地,不知人事:喝起草嫩心,阴干为末,如常酒服一大钱。(《斗门方》)

  ②治中风伤寒头痛,又疗疔肿困重:生捣苍耳根叶,和小儿尿绞取汁,冷撮一升,日三度,(《食疗本草》)

  ③治中风,头痛,湿痹,四肢拘挛痛:苍耳嫩苗叶一斤,酥一两。先煮苍耳三、五沸,漉出,用豉一合,水二大盏半,煎豉取汁一盏半,入苍耳及五味,调和作羹,入酥食之。(《圣惠方》苍耳叶羹)

  ④治赤白下痢:苍耳草不拘多少,洗净,以水煮烂,去滓,入蜜,用武火熬成膏。每服一、二匙,白汤下。(《医方摘元》)

  ⑤治目上星翳:鲜苍耳草,捣烂涂膏药上贴太阳穴。(《浙江民间草药》)

  ⑥治大风及诸风疾:苍耳不以多少,碾为细末,用大风(子)油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四十丸,用荆芥茶送下,不拘时候服。(《履巉岩本草》)

  ⑦治癞:嫩苍耳、荷叶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袖珍方》)

  ⑧治疔肿,出根:苍耳烧作灰,和腊月猪脂封之。(《本草拾遗》)

  ⑨治热毒攻手足,赤肿焮热,疼痛欲脱:苍耳草绞取汁以渍之。(《千金方))

  ⑩治中耳炎:鲜苍耳全草五钱(干的三钱)。冲开水半碗服。(《福建民间草药》)

  ⑾治疥疮痔漏:苍耳全草煎汤熏洗。(《闽东本草》)

  ⑿治风疹和遍身湿痒:苍耳全草煎汤外洗。(《闽东本草》)

  ⒀治赤白汗斑:苍耳嫩叶尖和膏盐擂烂。五、六月间擦之,五、七次。(《摘元方》)

  ⒁治花蜘蛛毒咬人:野缣丝,捣汁一盏服,仍以渣敷之。(《摘元方》)

  ⒂治虫咬性皮炎:鲜苍耳茎叶、白矾、明雄各适量。共捣成膏,外敷螫咬处,固定。(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苍耳的相关论述

  1.《名医别录》:治膝痛,溪毒。

  2.《药性论》:主肝家热,明目。

  3.《唐本草》:主大风,癫癎,头风,湿痹,毒在骨髓,除诸毒螫,杀疳湿NI,主腰膝中风毒。亦主猘狗毒。

  4.《本草拾遗》:叶挼安舌下,令涎出,去目黄好睡。

  5.《履巉岩本草》:去风活血。

  6.《本草纲目》:善通顶门连脑。

  7.《天宝本草》:去风解毒。治肚大青筋,皮肤瘙痒,风湿症。

  8.《广东中药》:治血癣,痰火核,感冒,鼻渊。

查看详情

藜芦

  藜芦

  别名黑藜芦、山葱、大叶藜芦、棕包头、人头发、七厘丹。

  性味:辛、苦,寒。有毒。

  归经:入肝经。

  入药部位:百合科藜芦属植物藜芦,以根部或带根全草入药。

  藜芦的用法用量

  用法:0.5~1钱;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炮制:5~6月未抽花茎时采挖,除去苗叶,晒干或用开水浸烫后晒干。

  藜芦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痰,催吐,杀虫。

  主治:用于中风痰壅,癫痫,疟疾,骨折;外用治疥癣,灭蝇蛆。

  藜芦的禁忌

  内服宜慎,孕妇忌服。

  不宜与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同用。

  藜芦的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天目藜芦之总碱及天目藜芦宁碱,贵州产黑藜芦根的初提液,辽宁乌苏里藜芦混合碱,云南产小藜芦的提取成分,毛穗藜芦之总碱,毛叶藜芦之总碱,兴安藜芦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制品的醇溶液,经过多种麻醉动物实验均证明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无急速耐受现象,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或暂停(即Bezold-Jarisch效应)。天目藜芦的初提液乙较上海市中药行购得之藜芦(经鉴定为百合科藜芦属)的初提液甲降压作用强2~3倍,于麻醉猫的降压实验中,毛穗藜芦总碱较毛叶藜芦总碱作用强,天目藜芦总碱较前两者弱,肌肉注射量需大于静脉注射量10倍以上方有降压作用,可维持较长时间,口服需大于静注量15倍以上方有效,此时已有个别动物表现中毒症状(恶心、呕吐),甚至死亡,故肌肉注射与口服给药不太安全;预先应用氯丙嗪可防止发生恶心、呕吐。上海市中药行购得之藜芦的初提液甲对慢性肾型高血压犬(灌胃)表现降压作用,贵州产黑藜芦初提液对肾型高血压兔亦有降压作用。关于藜芦生物碱一类的降压原理,一般认为,由于颈动脉窦及心肺感受区经窦神经及迷走传入纤维反射性地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血压下降。离体兔耳及猫后肢灌流无直接扩张血管作用。毛穗藜芦碱的降压作用中,脑和肾血管舒张起一定的作用,但作用短暂。日本产蒜藜芦提取物亦有降压作用,并谓与绿藜芦相似。

  ②其他作用

  天目藜芦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无明显治疗作用。兴安藜芦对妊娠毒血症有良好的效果。黑藜芦对家蝇有强大的毒杀效力。

  藜芦的毒性

  天目藜芦毒性甚大,其半数致死量与萱草根相似,但无蓄积中毒现象,黑藜芦浸出液的半数致死量为1.78±0.38克/公斤。兴安藜芦根的粉剂对口、鼻、眼粘膜有刺激作用,其中所含之藜芦定碱中毒时主要影响横纹肌,动物死于呼吸停止。

  国外产绿藜芦(美国及加拿大),白藜芦(欧洲)根茎中的原藜芦碱A和B等均有降压作用,并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藜芦定碱(作用与原藜芦碱不完全相同)静脉注射于狗,可引起血压突然下降,在迷走神经切除后,更大剂量可释放肾上腺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在原藜芦碱降压的基础上,藜芦定碱可引起明显的升压作用。藜芦一类生物碱的降压原理系通过左心室、肺迷走神经纤维反射性引起血管运动中枢抑制,小剂量反射性抑制呼吸,大剂量直接抑制呼吸中枢,口服量为肌肉注射量的5~20倍,藜芦碱的治疗量与中毒量距离很小,最常见者为恶心、呕吐,有时引起心律不齐,低血压,用阿托品及麻黄碱可纠正之,小量藜芦和其他降压药物合用,可发挥协同作用,降低毒性。

  藜芦的配伍

  ①治诸风痰饮: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和服探吐。(《经验方》)

  ②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经验后方》)

  ③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入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

  ④治头痛鼻塞脑闷:藜芦(研)半两,黄连(去须)三分。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搐入鼻中。(《圣济总录》通顶散)

  ⑤治黄疸: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肘后方》)

  ⑥治老疟久不断者: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黄)。依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丸,未发时一丸,临发时又一丸,勿次食。(《补缺肘后方》)

  ⑦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大藜芦末半钱,温虀水调下,以吐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藜芦散)

  ⑧治诸瘑疮,经久则生虫:藜芦(去芦头)、白矾(烧灰细研)、松脂(细研)、雄黄(细研)、苦参各二两(锉)。上药,先捣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绵滤去滓,次入松脂、雄黄、白矾等末,搅令匀,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为度。(《圣惠方》藜芦散)

  ⑨治鼻中息肉渐大,气息不通:藜芦三分(去芦头,捣罗为末),雄黄一分(细研),雌黄一分(细研)。上药,同研令匀,每用时以蜜调敢,用纸拈子,展药,点于息肉上,每日三度,则自消化,不得涂药在于两畔,恐涕落于药上。(《圣惠方》)

  ⑩治牙疼:纳藜芦末于牙孔中,勿咽汁。(《千金翼方》)

  ⑾治白秃:末藜芦,以腊月猪膏和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⑿治头生虮虱:藜芦末掺之。(《仁斋直指方》)

  ⒀治疥癣:藜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斗门方》)

  ⒁中风,牙关紧闭:用藜芦一两,去苗头,在浓煎的防风汤中泡过,焙干,切细,炒成微褐色,研为末。每服半钱,小儿减半。温水调药灌下。以吐风涎为效,末吐再服。

  ⒂误吞水蛭:用藜芦炒过。研为末,水送服一钱将水蛭吐出。

  藜芦的相关论述

  ①《纲目》:“哕逆用吐药,亦反胃用吐法去痰积之义。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蒂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也。”

  ②《本草经疏》:“藜芦,《本经》主蛊毒、咳逆及《别录》疗哕逆、喉痹不通者,皆取其宣壅导滞之力。苦为涌剂,故能使邪气痰热,胸膈部分之病,悉皆吐出也。辛能散结,故主鼻中息肉,苦能泄热杀虫,故主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杀诸虫毒也。疮疡皆湿热所生,湿热不去,则肌肉溃烂,苦寒能泻湿热,则马刀,恶疮,烂疮,死肌皆愈也。味至苦,入口即吐,故不入汤。”“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凡胸中有痰饮,或中蛊毒恶气者,止可借其上涌宣吐之力,获效一时,设病非关是证者,切勿沾唇,徒令人闷乱吐逆不止,亏损津液也。”

  附:藜芦和常山都是驱痰药,但作用不同。李时珍说:“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

查看详情

硫黄

  硫黄

  别名:硫磺、黄牙、天生黄。

  性味:酸,温;有毒。

  归经归肾、大肠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采挖后,加热熔化,除去杂质;或用含硫矿物经加工制得。

  形态特征:本品呈不规则块状。黄色或略呈绿黄色。表面不平坦,呈脂肪光泽,常有多数小孔。用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体轻,质松,易碎,断面常呈针状结晶形。有特异的臭气,味淡。

  硫黄的用法用量

  用法: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涂敷患处。内服1.5~3g,炮制后入丸散服。

  炮制:硫黄:除去杂质,敲成碎块。

  制硫磺:取净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显黑绿色时,取出,漂净,阴干。每100kg硫黄,用豆腐200kg 。

  硫黄的功效作用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疗疮;内服补火助阳通便。

  主治:外治用于疥癣,秃疮,阴疽恶疮;内服用于阳痿足冷,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硫黄的禁忌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①《药对》:“曾青为之使。畏细辛、飞廉、朴硝、铁、醋。”

  ②《本经逢原》:“久服伤阴,大肠受伤,多致便血;湿热瘙痹,良非所宜。”

  硫黄的配伍

  ①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癣,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力劣,脚膝疼弱,冷风顽痹,霍乱转筋,虚滑下利;又治妇人血结寒热,阴蚀疽痔:硫黄十两。净拣去沙石,研细飞过,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晒干,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侯足,加顶火一斤煅,侯冷取出,研为细末,以药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握去水,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多至百丸,温米饮下,空心服之。(《局方》金液丹)

  ②治阴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硫黄末,新汲水调下二钱,良久,或寒一起,或热一起,更看紧慢,再服,汗出差。(《本事方》还阳散)

  ③治脾虚下白,脾胃虚冷,停水滞气,凝成白涕下出:舶上硫黄一两(研末),炒面一分。同研,滴冷热水丸梧子大。每米汤下五十丸。(《杨氏护命方》)

  ④治水泻不止,伤冷虚极:硫黄一两。研细,先熔黄蜡,入硫黄末打匀,丸如梧桐子大,每履五丸,新汲水下,(《圣济总录》黄蜡丸)

  ⑤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讲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廿丸,妇人醋汤下。(《局方》半硫丸)

  ⑥治胃气,冷痛尤效:元胡索、胡椒、五灵脂、白豆蔻各五钱,硫黄一两,木香(切片、晒干)二钱五分。研细末,拌匀收贮,体壮者服一分,弱者八厘,老人幼童五厘,取温烧酒半小盅调服,待次日,吃稀米汤,至五日后方可吃干饭。孕妇忌服。(《经验广集》剪根丸)

  ⑦治卒得疥疮:麻油摩硫黄涂之。(《肘后方》)

  ⑧治一切干湿癣:石硫黄半钱,风化石灰半两,铅丹二钱,腻粉一钱。同研如粉,用生油调,先以布揩破癣涂之。未涂药间,煎葱白、甘草汤淋洗,如换时亦依此。(《圣济总录》如圣散)

  ⑨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硫黄一两,银珠一钱,陈醋半斤。将硫黄放在铁勺内熔化后,放入银珠拌匀,在地上挖个二至三寸深的坑,将醋和溶化的硫黄液先后倒在坑内,等凝固后取出再熔化,如此处理三次,捣细粉,用植物油调匀,以布包药搽患处,一日两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⑩治疠风:硫黄末,酒调少许,饮汁,或加大枫子油更好。(《仁斋直指方》)

  ⑾治疬疡风病,白色成片:以布拭醋,磨硫黄、附子涂之,或硫黄、白矾擦之。(《姚僧坦集验方》)

  ⑿治阴生湿疱疮:石硫黄,研如粉,敷疮上,日三度。(《梅师集验方》)

  ⒀治小儿聤耳:末石碱黄,以粉耳中,日一夜一。(《千金方》)

  ⑾治咳逆打呃:硫黄,烧烟熏之。(《医方摘要》)

  ⑿治酒皶赤鼻:舶上硫黄、鸡心槟榔等分,片脑少许。为末,绢包,日日擦之,加蓖麻油更妙。(《瑞竹堂经验方》)

  ⒀治耳聋:硫黄、雄黄各等分。为末,绵裹纳耳中。(《千金方》)

  ⒁治烫伤,烧伤,能止痛,抗感染,保护创面,促进愈合:硫黄,烧酒。将硫黄粉碎放入磁器内(不可用金属容器),兑入烧酒,以没过硫黄为度。把酒点着烧成炭灰色。因酒含有水分,如烧后还余水分,可用慢火将硫磺烤干,然后研面,用时撒于患部。如有水泡,将水泡挑破再上药粉。(辽宁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查看详情

雄黄

  雄黄

  别名:黄食石、石黄、黄石、鸡冠石。

  性味:辛味,性温。

  归经:归肝、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二砷(As2S2)。

  形态特征: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的臭气,味淡。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质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雄黄的用法用量

  用法:0.05~0.1g,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熏涂患处。

  雄黄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

  主治:用于痈肿疔疮,蛇虫咬伤,虫积腹痛,惊痫,疟疾。

  雄黄的禁忌

  内服宜慎;不可久用;孕妇禁用。

  雄黄的配伍

  1、治蛇缠疮及蛇、蜂虿、蜈蚣、毒虫、颠犬所伤:雄黄为末,醋调徐,仍用酒服。(《世医得效方》)

  2、治赤鼻:雄黄五钱(用透明成块,无石,红色者为佳),硫黄五钱,陈小粉(真正者)。共研细末,合一处,用乳汁调敷。(《摄生众妙方》)

  3、治破伤风:雄黄一钱,防风二钱,草乌一钱。上为细末,每服一字,温酒调下。里和至愈可服,里不和不可服。(《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发表雄黄散)

  4、治腹胁痞块:雄黄一两,白矾一两。为末,面糊调膏摊贴。(《本草纲目》引《集玄方》)

  雄黄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雄黄,乃治疮杀毒要药也,而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而方士乃炼治服饵,神异其说,被其毒者多矣。”

  2.《本草经疏》:“雄黄,《本经》味苦平,气寒有毒。《别录》加甘、大温,甄权言辛,大毒,察其功用,应是辛苦温之药,而甘寒则非也。其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疥虫,(匿虫)疮诸证,皆湿热留滞肌肉所致,久则浸淫面生虫,此药苦辛,能燥湿杀虫,故为疮家要药。其主鼻中息肉者,口(肺)气结也;癖气者,大肠积滞也,筋骨断绝者,气血不续也。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行气血,辛温相合而杀虫,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

查看详情

莽草

  莽草

  别名:芒草(《山海经》),葞、春草(《尔雅》),菵草(陶弘景),石桂、红桂(《梦溪笔谈》),鼠莽(《纲目》)。

  性味:辛,温,有毒。

  入药部位:为本兰科植物狭叶茴香的叶。

  莽草的用法用量

  用法:研末调敷、煎水洗或含漱。不可内服。

  莽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消肿。

  主治:治头风,痈肿,皮肤麻痹,瘰疬,乳痈,喉痹,疝瘕,癣疥,秃疮,风虫牙痛。

  莽草的配伍

  ①治头风久痛:莽草煎汤沐之,勿令入目。(《圣惠方》)

  ②治痈未溃:莽草末,和鸡子白,涂纸令厚,贴上,燥复易,得痛自瘥,(《补缺肘后方》)

  ③治产后乳痈,初得令消:赤小豆、莽草。上等分为末,苦酒和敷之。(《经效产宝》)

  ④治毒肿:莽草、白蔹、赤小豆。为末,鸡子白调如糊,熁,干即更易上。(《药性论》)

  ⑤治瘰疬,发肿而坚,结成核:莽草一两。捣罗为末,以鸡子白和涂于帛上贴之,一日二易。(《圣惠方》)

  ⑥治诸贼风,肿痹,风入五脏,恍惚,并治疥癣杂疮:莽草一斤,乌头、附子、踯躅各三两。四物切,以水和苦酒一升,溃一宿,猪脂四斤,煎,三上三下,绞去滓,向火以手摩病上三百度。耳鼻病,可以绵裹塞之。(《补缺肘后方》莽草膏)

  ⑦治风齿疼,颊肿:莽草五两,水一斗,煮取五升,热含漱吐之,一日尽。(《补缺肘后方》)

  ⑧治牙齿蚛孔,疼痛不可忍,兼有虫:莽草搀罗为末,以绵裹纳蚛孔中,或于痛处咬之,低头吐津,勿咽之,其疼痛便定。(《圣惠方》)

  ⑨治小儿风痫,掣疭戴眼,极者日数十发。又治大人赋风:莽草、雷丸各一鸡子黄大。化猪脂一斤,煎七沸,去滓摩痛处,勿近目及阴,日凡三四次。(《外台》)

  ⑩治狗咬昏闷:浸椒水,调莽草末敷之。(《便民图纂》)

  莽草的相关论述

  ①《本草述》:“莽草与金牙石,在颤振、谵妄二证胥投之,此愚所谓于气血精微之用,的有相须者也,第难与金牙石例论,为其有毒耳。时珍之说甚明,不得尝试,外治则无不可也。”

  ②《本经逢原》:“莽草大毒,善杀鱼、鼠,其性可知。《本经》治疝瘕结气,荡涤在内之宿积也;疗痈肿头风,搜逐在外之邪毒也。但性最猛烈,服之令人瞑眩。《千金方》每与茵芋同为搜风涤恶之峻剂,近世罕能用之,惟毒鱼之外,仅以浴顽痹湿风及煎漱虫牙,然沐时勿令入眼。”

查看详情

樟脑

  樟脑

  别名:韶脑《神效方》,潮脑《品汇精要》,脑子《本经逢原》,油脑、树脑《药材资料汇编》。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入心、脾经。

  入药部位根、干、枝、叶。

  形态特征:樟脑为白色的结晶性粉末或为无色透明的硬块,粗制品则略带黄色,有光亮,在常温中易挥发,火试能发生有烟的红色火焰而燃烧。若加少量乙醇、乙醚或氯仿则易研成白粉。具窜透性的特异芳香,味初辛辣而后清凉。以洁白、透明、纯净者为佳。

  樟脑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丸、散,0.06-0.15g,不入煎剂。

  外用:适量,研末,或溶于酒中,或入软膏敷搽。

  樟脑的功效主治

  功效: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

  主治:热病神昏,中恶猝倒,痧胀吐泻腹痛,寒湿脚气,疥疮顽癣,秃疮,冻疮,臁疮,水火烫伤,跌打伤痛,牙痛,风火赤眼。

  樟脑的药理作用

  1、刺激冷觉感受器作用。

  2、局部麻醉作用。

  3、止痒、镇痛作用。

  4、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5、强心作用。

  樟脑的配伍

  1、治痧秽腹痛,甚则昏厥,精制樟脑10g,高粱酒50ml。浸1d,溶解后冷服,每次服1ml。(《现代实用中药》)

  2、治痧秽腹痛,樟脑一分,净没药二分,明乳香三分。研匀,茶调服三厘。(《本草正义》

  3、治脚气肿痛,樟脑三钱,草乌头三钱。为极细末,醋糊丸,弹子大。每置一丸于足下踏之,下以微火烘之,衣被围覆,汗出如涎,即效。(《本草汇言》)

  4、治阴疽初起,樟脑、雄黄掺贴。(《药性集要》)

  5、治疥疮有脓,樟脑、硫黄、枯矾为末,麻油调匀,不可太稀,摊在新粗夏布上,包好,线扎紧,先将疥疮针刺去脓,随以药包乘擦之。(《不知医必要》樟脑散)

  6、治小儿秃疮,用樟脑三钱,花椒末、沥青末各二钱,生芝麻一两。先以退猪汤洗净患上,以香油少许调搽。(《本草汇言》)

  樟脑的相关论述

  1、《普济方》:“作膏治诸恶疮及打扑损伤,风湿脚气等症。”

  2、《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

查看详情

大风子

  大风子

  别名:大枫子、麻风子、驱虫大风子。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肝、脾经。

  入药部位: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海南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1)大风子:种子略呈不规则卵圆形,或带3-4面形,稍有钝棱;长1-2.5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较小一端有凹纹射出至种子1/3处,全体有细的纵纹。种皮坚硬,厚1.5-2mm,内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与外表面凹纹末端相应处有一棕色圆形环纹。种仁外被红棕色或黑棕色薄膜,较小一端略皱缩,并有一环纹,与种皮内表面圆形环纹相吻合。胚乳肥大,乳白色至淡黄色,富油质;子叶2枚,浅黄色或黄棕色,心脏形;下接圆柱形胚根。气微,味淡,有油性。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足者为佳。

  (2)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厚0.5mm,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子叶心脏形稍尖,色较浅。

  大风子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内服:入丸、散,一次量0.3-1g。

  炮制:(1)大风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和种皮取净仁,用时打碎。

  (2)大风子霜:取净大风子,碾如泥状,用布包严,加热并压榨去油,如此反复数次,至药物松散不再黏结成饼,碾细备用。

  大风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燥湿,攻毒杀虫。

  主治:用于麻风,杨梅疮,疥癣,酒皶鼻,痤疮。

  大风子的配伍

  1、治大风癞:大枫子不拘多少,烧存性,研细罗过,与轻粉等分。用麻油调敷疮上,极妙。如湿只干掺之。(《普济方》引《经验良方》)

  2、治疥疮:①羊尾子油二片,大风子二十个(去皮),白硫黄一钱,楂肉三十个(去尖)。上合做一处捣烂,生绢布袋装。每日掌在手中闻。(《普济方》)②大枫子五钱,水银一钱五分,明矾、花椒各二钱。研匀,以猪油拌药捣烂,搽。(《疡医大全》)

  3、治脓窠疥:大枫肉、杏仁、桃仁各四十九粒。研细,用麻黄五钱,猪油熬去渣,和药调搽。(《疡医大全》)

  4、治风疮燥痒,疥癣:大枫子肉半两,轻粉、枯矾各些少。上捣为膏,擦疮上。(《证治准绳·疡医》枫实膏)

  5、治癣遍身及面:大枫子、槟榔各五钱,硫黄三钱。醋煎滚调搽。(《鲜拈集》三仙散)

  6、治癣痒各疮:大枫子肉三钱,土硫黄二钱,枯矾一钱,明雄黄二钱。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7、治裙边疮(一名裤口风疮):大风子一百个,枯矾五分,川椒末一钱,轻粉一钱。用真柏油调搽即愈。(《洞天奥旨》大风膏)

  8、治水田皮炎:大风子。雄黄各30g,冰片(或樟脑)0.6g,熟石灰粉15g。共研细末,外撒。撒药前先用青凡木捣烂,也可用苦楝树皮或刺苋菜泡开水洗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9、治痜疮:大枫子仁、木别仁、蛇床子各半两,水银三钱(研,散于内)。上先以刀刮去疮痂,花椒汤洗,外用麻油熬成珠,调药付和麻油,遍身自上而下擦之。(《景岳全书》)

  10、治风刺鼻赤:用大枫子肉十个,木鳖子肉五个,轻粉、硫黄各一钱五分。共为末,夜夜唾调涂之。(《本草汇言》引《单氏家抄》)

  11、治男妇头痛,不论偏正新久,但夏月欲重绵包裹者:闹杨花(净末)一钱,槿树花(净末)一钱,大风子(白肉去油)五分。共研,每服六分,葱酒调服。洗浴发汗自愈。(《外科正宗》)

  大风子的禁忌

  本品性毒烈,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必须作内服剂用时,当稀释于复方中用,并不得过量或持续服用。外用也不得过量或久用。阴虚血热、胃肠炎症、目症患者均忌服。本品中毒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胸腹痛、恶心、呕吐、四肢乏力、全身发热感,严重时可出现溶血、蛋白尿及管型、肝脂肪变性等症状。

  大风子的相关论述

  1、从性味论大风子的功用:缪希雍:“禀火金气以生,故其味辛、苦,气热,有毒。辛能散风,苦能杀虫燥湿,温热能通行经络。世人用以治大风疠疾及风癣疥癞诸疮,悉此意耳。”(《本草经疏》)

  2、《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

查看详情

木鳖子

  木鳖子

  别名:木蟹、土木鳖、壳木鳖、漏苓子、地桐子、藤桐子、木鳖瓜。

  性味:苦、微甘,凉,有毒。

  归经归肝、脾、胃经。

  入药部位葫芦科植物木鳖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呈扁平圆板状,中间稍隆起或微凹陷,直径2~4cm,厚约0.5cm。表面灰棕色至黑褐色,有网状花纹,在边缘较大的一个齿状突起上有浅黄色种脐。外种皮质硬而脆, 内种皮灰绿色,绒毛样。子叶2,黄白色,富油性。有特殊的油腻气,味苦。

  木鳖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0.9~1.2g。外用适量,研末,用油或醋调涂患处。

  炮制:取净木鳖子仁,炒热,研末,用纸包裹,加压去油。本品为白色或灰白色的松散粉末。

  木鳖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散结消肿,攻毒疗疮。

  主治: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痔瘘,干癣,秃疮。

  木鳖子的禁忌

  孕妇及体虚者慎用。

  木鳖子的配伍

  1、治痞癣:木鳖多用(去壳),独蒜半钱,雄黄半钱。上杵为膏,入醋少许,蜡纸贴患处。 (《得效方》木鳖膏)

  2、治两耳卒肿热痛:木鳖子仁一两研如膏,赤小豆末半两,川大黄末五钱。上件药,同研令匀,水、生油旋调涂之。 (《圣惠方》)

  木鳖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疳积痞块,利大肠泻痢,痔瘤瘰疬。”

  2、《本草求原》:“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行痹、痿厥、脚气、挛症、鹤膝。”

  3、《本草正》:“木鳖子,有大毒,本草言其甘温无毒,谬也。今见毒狗者,能毙之于顷刻,使非大毒而有如是乎?人若食之,则中寒发噤,不可解救,若其功用,则惟以醋磨,用敷肿毒乳痈,痔漏肿痛及喉痹肿痛,因此醋漱于喉间,引痰吐出,以解热毒,不可咽下。或同朱砂、艾叶卷筒熏疥,杀虫最效,或用熬麻油,擦癣亦佳。”

  4、《本草经疏》:“木鳖子,味甘气温,无毒。味厚于气,可升可降,阳也。为散血热、除痈毒之要药。夫结肿恶疮,粉刺,肛门肿痛,妇人乳痈等证,皆血热所致。折伤则血亦瘀而发热。甘温能通行经络,则血热散,血热散则诸证无不瘳矣。其止腰痛者,盖指湿热客于下部所致,而非肾虚为病之比也,用者详之。”“味虽甘而气则大温,《本经》虽云无毒,然亦未免有毒,但宜外用,匆宜内服。”

查看详情

蛇床子

  蛇床子

  别名:蛇米、蛇珠、蛇粟、蛇床仁、蛇床实、气果、双肾子、癞头花子、野茴香。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肾经。

  入药部位:为伞形科植物蛇床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为双悬果,呈椭圆形,长2~4mm,直径约2m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顶端有2枚向外弯曲的柱基,基部偶有细梗。分果的背面有薄而突起的纵棱5条,接合面平坦,有2条棕色略突起的纵棱线。果皮松脆,揉搓易脱落。种子细小,灰棕色,显油性。气香,味辛凉,有麻舌感。

  蛇床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外用适量,多煎汤熏洗,或研末调敷。

  蛇床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燥湿祛风,杀虫止痒,温肾壮阳。

  主治:用于阴痒带下,湿疹瘙痒,湿痹腰痛,肾虚阳痿,宫冷不孕。

  蛇床子的配伍

  1、治阳痿不起: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各等分。上三味末之,蜜丸如梧子。饮服三十丸,日三。(《千金要方》)

  2、治妇人阴寒,温阴中坐药:蛇床子,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丸如枣大,绵裹纳之。(《金匮要略》蛇床子散)

  3、治妇人阴痒:蛇床子一两,白矾二钱。煎汤,频洗。(《濒湖集简方》)

  4、治妇人子脏挺出:蛇床子一升,酢梅二七枚。水五升,煮取二升半,洗之,日十过。(《僧深集方》蛇床洗方)

  5、肾囊风疙瘩作痒,搔之作痛:蛇床子、威灵仙、归尾、苦参各10g。水煎熏洗。(《外科大成》蛇床子汤)

  蛇床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蛇床子,味苦平,《别录》辛甘无毒。今详其气味,当必兼温燥,阳也。故主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除痹气,利关节,恶疮。《别录》温中下气,令妇人子脏热,男子阴强,久服轻身,令人有子。盖以苦能除湿,温能散寒,辛能润肾,甘能益脾,故能除妇人男子一切虚寒湿所生病。寒湿既除,则病去身轻,性能益阳,故能已疾,而又有补益也。”

  2、《本草新编》:“蛇床子,功用颇奇,内外俱可施治,而外治尤良。若欲修合丸散,用之于参、芪、归、地、山萸之中,实有利益,然亦宜于阴寒无火之人,倘阴虚火动者,服之非宜。”

查看详情

蜂房

  蜂房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胃经。

  入药部位:为胡蜂科昆虫果马蜂、日本长脚胡蜂或异腹胡蜂的巢。

  形态特征:呈圆盘状或不规则的扁块状,有的似莲房状,大小不一。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腹面有多数整齐的六角形房孔,孔径3~4mm或6~8mm;背面有1个或数个黑色短柄。体轻,质韧,略有弹性。气微,味辛淡。质酥脆或坚硬者不可供药用。

  蜂房的用法用量

  用法:3~5g。外用适量,研末油调敷患处,或煎水漱,或洗患处。

  炮制:秋、冬二季采收,晒干,或略蒸,除去死蜂死蛹,晒干。

  蜂房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毒杀虫,祛风止痛。

  主治: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皮肤顽癣,鹅掌风,牙痛,风湿痹痛。

查看详情

大蒜

  大蒜

  别名:蒜、蒜头、独头蒜、胡蒜、葫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葱属植植物蒜的鳞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类球形,直径3~6cm。表面被白色、淡紫色或紫红色的膜质鳞皮。顶端略尖,中间有残留花葶,基部有多数须根痕。剥去外皮,可见独头或6~16个瓣状小鳞茎,着生于残留花茎基周围。鳞茎瓣略呈卵圆形,外皮膜质,先端略尖,一面弓状隆起,剥去皮膜,白色,肉质。气特异,味辛辣,具刺激性。

  大蒜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外皮,薄膜及须根,洗净,晒干。

  大蒜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主治: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

  大蒜的禁忌

  阴虚火旺,肝热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及时行病后均忌服生品,慎服熟品。

  敷脐、作栓剂或灌肠均不宜于孕妇。

  外用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能引起灼热、疼痛、发疱,故不可过久敷。

  大蒜的配伍

  1、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2、治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独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相和,同捣一千杵,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昔济方》蒜丸)

  3、治暑风卒倒:用大蒜三两瓣细嚼,温汤送下,禁冷水。(《直指方》)

  4、治耳聋:用大蒜一瓣,一头剜一坑子,以好巴豆一粒,去皮,慢火炮令其熟,入在蒜内,以新棉裹定塞耳中。(《景岳全书》)

  5、治脑漏鼻渊:大蒜切片,贴足心,取效止。(《摘元方》)

  大蒜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及抗原虫作用;

  2、对心血管的作用:降血压;

  3、降血脂与及抗粥样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4、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作用;

  5、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胺合成的作用;

  6、保肝作用;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提高细胞免疫作用;

  8、其他作用:增加其肝糖元合成,降低血糖水平并增高血浆胰岛素水平,有降血糖作用。;

  9、体内过程;

  10、毒性。

  大蒜的相关论述

  1、《别录》:“主散痈肿蠿疮,除风邪,杀毒气。”

  2、《新修本草》:“下气消谷,除风破冷。”

  3、《食疗本草》:“除风杀虫。”

  4、《本草拾遗》:“去水恶瘴气,除风湿,破冷气,烂痃癖,伏邪恶,;宣通温补,无以加之,;疗疮癣。生食,去蛇虫溪蛊等毒度。”

  5、《日华子》:“健脾,治肾气,止霍乱转筋、腹痛,除邪辟温,疗劳疟、冷风、痃癖癣、温疫气,敷风损冷痛,蛇虫伤、,恶疮疥、溪毒、沙虱。”

  6、《滇南本草》:“祛寒痰,兴阳遭,泄精,解水毒。”

查看详情

皂矾

  皂矾

  别名:绿矾、青矾。

  性味:酸,凉。

  归经:归肝,脾经。

  形态特征:浅蓝绿色单斜晶体。

  皂矾的用法用量

  用法:内服每次0.8~1.6g,煅用,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翳膜撒或调敷,或为溶液涂洗。

  皂矾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毒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外用治疮毒溃烂,疥癣瘙痒,用于黄胖虚肿,虫积腹痛。

  皂矾的禁忌

  内服有时能引起呕吐,腹痛,泄泻,头晕等不良反应,凡有胃病剂三个月内有呕血史者不宜服用。

  孕妇忌用。

  服药期间忌饮茶水。

查看详情

枯矾

  枯矾

  别名:煅白矾、炙白矾、煅明矾。

  性味:味酸,寒。

  归经:肺、肝二经。

  枯矾的功效作用

  功效:消痰,燥湿,止泻,止血,解毒,杀虫。

  主治:治癫痫,喉痹,疚涎壅甚,肝炎,黄疸,黄肿,胃、十二指肠溃疡,子宫脱垂,白带,泻痢,衄血,口舌生疮,疮痔疥癣,水、火、虫伤。

  枯矾的禁忌

  阴虚胃弱,无湿热者忌服。

  ①《吴普本草》:“歧伯:久服伤人骨。”

  ②《本草经集注》:“甘草为之使。恶牡蛎。”

  ③《药性论》:“畏麻黄。”

  ④《本草衍义》:“不可多服,损心肺,却水故也。”

  ⑤《本草经疏》:“凡阴虚内热,火炽水涸,发为咽喉痛者,不宜含此。目痛由阴虚血热者,亦不宜用。”

  ⑥《本草汇言》:“泄痢日久,由于脾胃气虚;妇人白沃,由于中气下陷;营血不足以致寒热者,不宜用。”

  枯矾的毒性

  枯矾的主要成分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进入人体后基本不能排出体外,它将永远沉积在人体内。枯矾中的铝不是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会影响人体对铁、钙等成分的吸收,从而导致贫血和骨质疏松,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枯矾可以杀死脑细胞,使人提前出现脑萎缩、痴呆等症状。

  中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禁止枯矾作为食品添加剂和长期接触,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曾将枯矾列为有害物品加以禁用。

查看详情

肥皂荚

  肥皂荚

  别名:肉皂荚、肉皂角、肥猪子、独儿粑皂角。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的果实。

  形态特征:荚果长椭圆形,长7-12cm,宽3-4cm,先端有短喙,扁平或肥厚,外表紫棕色,光滑无毛,内有种子2-4。种子近球形,稍扁,黑色,直径约2cm。气辛,味辛辣。以肥厚饱满者为佳。

  肥皂荚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捣敷、研末撒或调涂。

  肥皂荚的功效主治

  功效:涤痰除垢,解毒杀虫。

  主治:用于咳嗽痰壅,风湿肿痛,痢疾,肠风,便毒,疥癣。

  肥皂荚的配伍

  1、治肠风:肥皂(独牙者),烧灰存性。以一片研末,糕糊丸,一片为末,饮汤调吞下。(《普济方》)

  2、治便毒初起:肥皂捣烂敷之。(《纲目》引《简便单方》)

  3、治头耳诸疮,眉癣,燕窝疮:肥皂(煅存性)一钱,枯矾一分。研匀,香油调涂之。(《纲目》引《摘玄方》)

  4、治癣疮不愈:川槿皮煎汤,用肥皂荚去核及内膜,浸汤。时时搽之。(《纲目》引《简便单方》)

  肥皂荚的禁忌

  胃虚食欲不振者慎服。

  肥皂荚的相关论述

  1、论肥皂荚功擅除痰涤垢:(1)缪希雍:“凡肠胃有垢腻秽恶之气,郁于中则外生瘰疬恶疮肿毒;泄于外则为肠风,下痢脓血。肥皂荚专能荡涤垢腻,宣通秽积,肠胃洁净则诸证自除也。”(《本草经疏》)(2)张石顽:“肥皂荚,除顽痰垢腻,不减二皂(牙皂、长皂)。痴病胜金丹用之,亦取涌发,不使砒性留于肠胃之意。”(《本经逢原》)

  2、论肥皂荚性滑碍胃,倪朱谟:“宋人言能滑肠去垢,消积止痢之药也。其滑而去滞,能消积止痢之意明然矣,但质性滑利,而气臭焦腐,闻之令人作呕,虽炒制得宜,终不免于损胃,如胃弱少食、不食之疾,宜忌用之。”(《本草汇言》)。

查看详情

猪骨

  猪骨

  性味:味涩,性平。

  入药部位:为猪科猪属动物猪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的骨骼。

  形态特征:头骨上颌骨侧面观呈直角三角形,吻部长而尖,眼眶倒卵形。牙齿44枚。四肢骨肱骨无髁上孔(习称凤眼);股骨约长23cm,骨体微弯,股骨头呈半圆球形;胫骨呈三棱柱状,略弯曲,上端膨大,向下渐细,全体似船桨状。断面髓腔宽大,骨质薄显油性,呈污黄色,质坚实。气微腥。

  猪骨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0-180g;或烧灰研末,每次6-9g。

  外用:适量,烧灰调敷;或馏油涂。

  炮制:宰杀后,除去毛及内脏,剔去肉,留取骨骼,洗净,晾干。

  猪骨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渴,解毒,杀虫止痢。

  主治:用于消渴,肺结核,下痢,疮癣。

  猪骨的配伍

  1、治三消渴疾:大枣四十九枚(去皮核),新莲肉四十九粒(去心),西木香一钱半,甘草二两(炙)。上用雄猪脊骨一尺二寸,同煎药,用水五碗,于银石器煮,去肉骨,滤渣,取汁一碗,空腹任意呷服。忌生冷、盐、脏等物。以渣减去甘草一半,焙干为末,米汤调服,不以时。(《三因方》猪脊汤)

  2、治下痢红白:腊猪骨,烧存性,研末,温酒调服三钱。(《纲目》)

查看详情

蚕蛹

  蚕蛹

  别名:茧蛹。

  性味性平,味甘,无毒。

  入药部位: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家蚕Bombyx mori L.;柞蚕Antheraea pernyi,以蛹入药。

  蚕蛹的用法用量

  内服:炒食、煎汤或研末。

  用:研末撒。

  蚕蛹的功效主治

  功效:生津止渴,消食理气。

  主治:主治消渴。

  蚕蛹的配伍

  ①治小儿疳积:蚕蛹炒熟,调蜜吃。(《泉州本草》)

  ②治劳瘵骨瘦如柴:蚕蛹不拘多少,炒熟吃。(《泉州本草》)

  ③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蚕蛹一两。以无灰酒一中盏,水一大盏,同煮取一中盏,澄清,去蚕蛹服之。(《圣惠方》)

  ④治蛔虫:蚕蛹二合。烂研,生布绞取汁,空心顿饮之。或蚕蛹暴干,捣罗为末,和粥饮服之。(《圣济总录》蚕蛹汁方)

查看详情

胡桃壳

  胡桃壳

  性味:苦;涩;性平

  入药部位:为胡桃科植物胡桃成熟果实的内果皮。

  胡桃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煅存性研末,每次3-6g。

  外用:适量,煎水洗。

  胡桃壳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血崩,乳痈,疥癣。

  胡桃壳的配伍

  ①治妇女血气痛:核桃硬壳二两,陈老棕一两。烧成炭,淬水服。(《重庆草药》)

  ②治乳痈:胡桃壳烧灰存性,取灰末二钱,酒调服。(《本经逢原》)

  ③治疥癣:胡桃壳煎洗。(苏医《中草药手册》)

查看详情

白骨走马

  白骨走马

  别名:茸骨鹧鸪花、绒果海木。

  性味:味苦,性寒。

  入药部位:为楝科鹧鸪花属植物茸果鹧鸪花Trichilia sinensis Bentv.的根、叶、果实。

  白骨走马的用法用量

  用法:根皮9-15g,或果6-9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粉调茶油外涂,或鲜叶捣烂敷。

  白骨走马的功效主治

  功效:杀虫,燥湿,止痒,止血。

  主治:用于蛔虫腹痛,下肢溃疡,疥疮,湿疹瘙痒,外伤出血。

  白骨走马的禁忌

  孕妇慎服。

查看详情

粉霜

  粉霜

  别名:白雪、水银霜、白灵砂、白粉霜。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肝、膀胱经。

  形态特征:整药形似馒头形块状。白色而有光泽、针状结晶。质重而脆。

  粉霜的用法用量

  外用:0.03-0.06g,调敷。

  粉霜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毒,蚀恶肉,杀虫。

  主治:用于杨梅恶疮,腋下狐臭。

  粉霜的配伍

  1、治腋下狐臭:粉霜、水银等分。以面脂和涂之。(《圣济总录》)

  2、小儿急惊,搐搦涎盛:粉霜、白丑(炒)、轻粉各等分。研为末,每服0.3g,薄荷15g,煎汤送服。

  3、杨梅恶疮:用粉霜敷搽。

  粉霜的禁忌

  本品有剧毒,严禁内服。外用亦不可过量。内服中毒量为0.1-0.2g,致死量为0.3g。

  孕妇忌服。

  粉霜的相关论述

  《本草品汇精要》:“主急风口噤,手足搐搦、涎潮作声,止痢脓血,消瘰疬。”

查看详情

望月砂

  望月砂

  别名兔蕈《雷公炮炙论》、兔屎《补缺肘后方》、玩月砂(姚僧坦《集验方》)、明月砂《圣惠方》、兔粪《苏沈良方》。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入肝、肺经。

  入药部位:为兔科兔属动物东北兔Lepus mandschuricus Radde和华南兔Lepus sinensis Gray等野兔的干燥粪便。

  形态特征:圆球形而略扁,长9-12mm,直径6-9mm。表面粗糙有草质纤维,内外均呈浅棕色或灰黄色。质轻松,易破碎,手搓之即碎成乱草状。鲜时有恶臭,干燥后无臭。味微苦而辛。

  望月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炮制:一、采集加工:9-10月间,野草被割除后,即可见到兔粪,扫取之,拣净杂质、泥沙,晒干。

  二、炮制方法: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残留草屑及砂石,筛去灰屑。

  望月砂的功效主治

  功效去翳明目,解毒杀虫。

  主治:目翳目暗,疳积,痔瘘。

  望月砂配伍

  1、治小儿痘疹,眼中生翳,兔粪、蝉蜕、木通、甘草。煎汤频服。(《摄生众妙方》)

  2、治痘后目翳,兔屎二七粒,用雌雄槟榔各一枚。同磨,井水调服。(《蔺氏经验方》)

  3、治痔疮下血,疼痛不止,玩月砂慢火炒黄,为末。每服二钱,入乳香五分,空心温酒下,日三服。(《姚僧坦《集验方》)

  4、治月蚀耳疮,望夜,取兔屎纳蛤蟆腹中,同烧末,敷之。(《肘后方》)

  望月砂的禁忌

  孕妇慎服;体虚有胃病者忌用。

  望月砂的相关论述

  1、《本草蒙筌》:“疗痘生眼内成疮,痔发肠头下血。”

  2、《纲目》:“目中浮翳,劳瘵五疳,疳疮痔瘘,杀虫解毒。”

查看详情

番木瓜

  番木瓜

  别名:石瓜、万寿果、蓬生果、乳瓜、番蒜、番瓜、木瓜、木冬瓜、木土瓜、万寿匏、奶匏。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肝、脾经。

  入药部位:为番木瓜科植物番木瓜Carica papaya L.的果实。

  形态特征:浆果较大,长圆或矩圆形,长15-35cm,直径7-12cm,成熟时棕黄或橙黄色,有10条浅纵槽,果肉厚,黄色,有白色浆汁,内壁着生多数黑色种子,椭圆形,外方包有多浆、淡黄色假种皮,长6-7mm,直径4-5mm,种皮棕黄色,具网状突起。气特,味微甘。

  番木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鲜品适量生食。

  外用取汁涂;或研末撒。

  炮制:夏、秋季采收成熟果实,鲜用或切片晒干。

  番木瓜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食下乳,除湿通络,解毒驱虫。

  主治: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乳汁稀少,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湿疹,烂疮,肠道寄生虫病。

  番木瓜的药理作用

  1、蛋白酶作用。

  2、抗生育作用。

  3、抗肿瘤作用。

  4、抗菌和抗寄生虫作用。

  5、抗氧化作用。

  6、其他作用:延长血凝时间,对心脏有直接抑制作用;果实的浆汁对子宫有明显的加强收缩作用。

  7、毒性:对中枢神经有麻痹作用。

  番木瓜的配伍

  1、治胃病,消化不良:番木瓜生吃或煮食,或用干粉,每服3-6g,每日2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乳汁稀少:鲜番木瓜、韭菜各适量,煮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治远年烂脚:木冬瓜60g,土薏30g,猪脚1条。共煲服。(《陆川本草》)

  4、治婴儿湿疹:干燥未成熟的番木瓜,研细粉,撒布患部,每日2-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5、治绦虫、蛔虫等肠寄生病:番木瓜(未熟果)干粉,每次9g,早晨空腹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番木瓜的禁忌

  体质虚弱及脾胃虚寒的人,避免冰冷后食用。

  番木瓜的相关论述

  1、《植物名实图考》:“按《益都方物记》:修于泽叶,结实如缀,肤解核零,可用治痹,其形状亦颇类。但谓叶甚似桑,而不云子可食,姑附识备考。又《罗江县志》:石瓜一名冬瓜树,可治心痛云。”

  2、《岭南采药录》:“万寿果,落叶木本。高至二十尺许。叶大掌状分裂。果实多汁,其形与甜瓜相似。产英德、清远等处。”

查看详情

蟾蜍

  蟾蜍

  别名:苦蠪(《别录》),蟾(《药性论》),虾蟆(《本草衍义》),蚵蚾(《全婴方论》),癞虾蟆、石蚌(《本草蒙筌》),癞格宝(《贵州民间方药集》),癞巴子、癞蛤蟆(《吉林中药手册》),癞蛤蚆(《药材资料汇编》),蚧蛤蟆、蚧巴子(《山东中草药手册》)。

  性味:辛,凉,有毒。

  归经:入心、肝、脾、肺四经。

  入药部位: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全体。

  形态特征:全体拘挛抽皱,纵面有棱角,四足伸缩不一,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除去内脏的,腹腔内面为灰黄色,可见到骨胳及皮膜。气微腥,味辛。以个大、身干、完整者为佳。

  蟾蜍的用法用量

  外用:烧存性研末敖或熬膏摊贴。

  内服:煎汤,1只;或入丸、散,0.3~1钱。

  炮制:夏、秋捕捉。捕得后,先采去蟾酥,然后将蟾蜍杀死,直接晒干(东北、华北);或杀死后除去内脏将体腔撑开晒干(华东、中南、华南)。这种干燥蟾蜍,商品称为“干蟾”,除去内脏的商品习称“干蟾皮”。

  蟾蜍的功效主治

  功效:破症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

  主治:治疔疮,发背,阴疽瘰疬,恶疮,症瘕癖积,臌胀,水肿,小儿疳积,慢性气管炎。

  蟾蜍的毒性

  因服食蟾蜍引起中毒,文献屡有报道。一般均于煮食后30~60分钟发生中毒症状,主要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甚或神志昏迷、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微弱、心律不整等,心电图的表现酷似洋地黄中毒。蟾蜍的卵及其腮腺、皮肤腺的分泌物,含有多种毒性物质,其他部分是否有毒,尚不明了。烧煮并不能破坏或消除其毒性。曾有2例小儿,合食煮熟之蟾蜍一只后均发生严重中毒症状。其中1例5岁患儿经抢救脱险;另1例1岁半患儿抢救无效,于发病后7小时左右死亡。故一般认为蟾蜍不宜食用,如用作外敷药,其毒素亦可能吸收入血而引起中毒,应加注意。

  蟾蜍的配伍

  ①治一切疮肿、痈疽、瘰疬等疾,经月不瘥,将作冷瘘:蟾蜍一枚(去头用),石硫黄(别U研)、乳香(别研)。木香、桂(去粗皮)各半两,露蜂房一枚(烧灰用)。上六味,捣罗为末,用清油一两,调药末,入瓷碗盛,于铫子内重汤熬,不住手搅,令成膏,绢上摊贴之。候清水出,更换新药,疮患甚者,厚摊药贴之。(《圣济总录》蟾蜍膏)

  ②治发背肿毒未成者:活蟾一个,系放疮上半日,蟾必昏愤,再易一个,如前法,其蟾必踉蹡;再易一个,其蟾如旧,则毒散矣。若势重者,以活蟾一个,或二三个,破开连肚乘热合疮上,不久必臭不可闻,再易二三次即愈。(《医林集要》)

  ③治早期瘰疽:蟾蜍,将其腹切开一厘米创口,不去内脏,放入少许红糖。将患指伸入其腹内,经二小时后,可另换一只蟾蜍,共用十只左右可愈。治其他炎症也有效。(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④治疔毒:蜘蜍一个,黑胡椒七粒,鲜姜一片,将上药装入蟾蜍腹内,再放砂锅或瓦罐内,慢火烧焦研细末。每次五厘,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⑤治胸壁结核和淋巴结结核破溃成漏孔:癞蛤蟆一个,白胡椒三钱,硫黄二钱。先将胡椒、硫黄塞入蛤蟆腹内,后用黄泥包裹蛤蟆厚约一、二寸,火内煨透,取出去泥,研细末,香油调成糊状,灭菌后,涂于无菌纱布条放入漏孔内,外盖纱布,每二至四天换药一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气臌:大虾蟆一个,砂仁不拘多少。为末,将砂仁装入蟆内令满,缝口,用泥周身封固,炭火煅红,候冷,将蟆研末,作三服,陈皮汤送下。(《绛囊撮要》蟾砂散)

  ⑦治腹中冷癖,水谷阴结,心下停痰,两胁痞满,按之鸣转,逆害饮食:大蟾蜍一枚(去皮及腹中物,支解之),芒硝(大人一升,中人七合,瘦弱人五合)。以水六升,煮取四升,一服一升,一服后,未得下,更一升;得下则九日十日一作。(《补缺肘后方》)

  ⑧治破伤风:虾蟆二两半,切烂如泥,入花椒一两,同酒炒热,再入酒二盏半温热,去渣服之,通身汗出效。(《奇效良方》)

  ⑨治五疳八痢,面黄肌瘦,好食泥土,不思乳食:大干蟾蜍一枚(烧存性),皂角(去皮、弦,烧存性)一钱,蛤粉(水飞)三钱,麝香一钱。为束,糊丸粟米大。每空心米饮下三、四十丸,日二服。(《全婴方论》五疳保童丸)

  ⑩治小儿疳瘦成癖几危者:蟾蜍去头皮脏腑,以桑叶包裹,外加厚纸再裹,火内煨熟,口啖二支,十余日愈。若口渴,咽梨汁解之。(《本草蒙筌》)

  ⑾治大肠痔疾:蟾蜍一个,以砖砌四方,安于内,泥住,火煅存性,为末;以猪广肠一截,扎定两头,煮熟切碎,蘸蟾末食之,如此三、四次。(《纲目》)

  ⑿治小儿走马疳,牙斵臭烂,侵蚀唇鼻,亦治身上肥疮:蚵蛾(黄纸裹,煨焦)、黄连各末一两,青黛一钱。为末,入麝香少许研和。先以甘草汤洗去皮,令血出涂之。疮干好麻油调,湿则干用。(《全婴方论》田酥散)

  ⒀治癣:干蟾蜍烧灰,以猪脂和涂之。(《僧深集方》)

  ⒁治舌口生疮:胆矾一分,干蟾一分(炙)。上研为末,每取小豆大掺在疮上,良久,用新汲水五升漱,水尽为度。(《圣惠方》蟾矾散)

  蟾蜍的各家论述

  ①《纲目》:“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匿,而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别录》云,治猘犬伤,《肘后》亦有方法。按沈约《宋书》云,张收为猘犬所伤,人云宜啖虾蟆脍,食之遂愈,此亦治痈疽、疔肿之意。大抵是物能攻毒拔毒耳。古今诸方所用虾蟆,不甚分别,多是蟾蜍,读者当审用之,不可因名迷实也。”

  ②《本草经疏》:“虾蟆、蟾蜍,本是二物,经云一名蟾蜍者,盖古人通称蟾为虾蟆耳。经文虽名虾蟆,其用实则蟾蜍也。今世所用者皆蟾蜍,而非虾蟆,其功益可见矣。味辛气寒,毒在眉棱皮汁中。其主痈肿、阴疮、阴蚀、疽疠、恶疮、猘犬伤疮者,皆热毒气伤肌肉也。辛寒能散热解毒,其性急速,以毒攻毒,则毒易解,毒解,则肌肉和,诸证去矣。凡瘟疫邪气,得汗则解。其味大辛,性善发汗,辛主散毒,寒主除热,故能使邪气散而不留,邪去则胃气安而热病退矣。破癥、坚血者,亦以其辛寒能散血热壅滞也。近世治小儿疳疾多用,以其走阳明而能消积滞也。”

查看详情

铜绿

  铜绿

  别名:铜青。

  性味:苦、酸、涩,寒。有毒。

  归经:入肝、胆经。

  入药部位:自然生成的铜绿,以磁盘或铁刀刮下,即得。

  形态特征:自然生成的铜绿为粉粒状或不规则块片状,呈青绿色。质松,味微涩,火烧现绿色火焰。另一种加工品,呈长方形小块,质坚易断,断面分明显的三层,上层为薄薄蓝色层,中层白色,底层灰黄色。无臭,味淡,嚼之有砂石感。

  铜绿的用法用量

  用法:0.5~1钱。

  铜绿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毒,去腐,杀虫。

  主治:外用治鼻瘜肉,眼睑糜烂,疮疡顽癣。

  铜绿的禁忌

  体弱血虚者忌服。不可多服,多量可引起剧烈呕吐、腹痛、血痢、痉挛等证,严重的可致虚脱。

  ①《本草经疏》:“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血虚少者非所宜用。”

  ②《本草汇言》:“多服、常服,有燥耗津液、枯损血气之患。”

  铜绿的配伍

  ①治眼生肤翳垂珠管:铜青一两,细墨半两。上二味含研为末,和醋丸如白豆大,每用一丸,以乳汁、新汲水各少许浸化,以铜箸点之。(《圣济总录》铜青丸)

  ②治烂弦风眼:铜青。水调涂碗底,以艾熏干刮下,涂烂处。(《卫生易简方》)

  ③治风眩赤跟:铜青黑豆大一块,防风一寸许,杏仁二粒(去尖,不去皮)。上各细切,于盏中,新汲水浸,汤瓶上顿令极热,洗之。如痛者,加当归数片。(《奇效良方》铜青汤)

  ④治痈疽肿毒,脓头不出:铜青一钱(为末),沥青一两,麻油二钱。先将油熬滚,入沥青熔化,再入铜青末搅匀,用单油纸摊贴毒上,脓头即出,后换长肉膏贴之。(《窦氏外科方》)

  ⑤治走马牙疳:铜青、滑石、杏仁等分。为末,擦之。(《秘传经验方》)

  ⑥治口鼻疳疮:铜青、枯矾等分。研敷之。(《纲目》)

  ⑦治肾经黑色铁皮疳及牙宣:铜绿五分,腰黄一钱,冰片七厘五毫。如牙龈与口唇内皮烂如云片,或龈中出血,或口碎,吹之。(《囊秘喉书》铜绿散)

  ⑧治舌上生疮:铜绿、铅白霜。等分,为细末。每用少许,干撒舌上。(《杨氏家藏方》绿云散)

  ⑨治臁疮顽癣:铜绿七分(研),黄蜡一两。化熬,以厚纸拖过表里,别以纸隔贴之,出水妙。亦治杨梅疮及虫咬。(《卫生杂兴》)

  ⑩治杨梅毒疮:铜绿醋煮研末,烧酒调搽,极痛出水,次日即干。或加白矾等分,研撒。(《简便单方》)

  ⑾治百虫入耳:生油调铜绿滴入。(《卫生家宝方》)

  ⑿治众蛇毒:铜青敷疮上。(《千金方》)

  ⒀治痰涎壅盛,卒中不语:铜绿二两,净洗,于乳钵内研细,以水化去石,澄清,慢火熬令干,再研匀,入麝香一分,同研,以糯米和丸,如弹子大,阴干。如卒中者,每丸作二服,用薄荷酒研下。瘫缓一切风,用朱砂酒研化下,候吐涎出沫青碧色,泻下恶物。(《经验方》碧琳丹)

  ⒁治小儿痰涎潮盛:铜绿不计分两,研细如粉,用醋面糊和丸如鸡头大。每有中者,才觉便用薄荷酒磨下一丸,须臾便吐,其涎如胶,令人以手拔之。(《经验方》绿云丹)

  铜绿的各家论述

  ①《纲目》:“铜青乃铜之液气所结,酸而有小毒,能入肝胆,故吐利风痰,明目杀疳,皆肝胆之病也。”

  ②《本草经疏》:“铜青,《本经》气平无毒,然观今人用入吐风痰药,应是酸苦涩之味,而气则微寒也。酸入肝而主敛,故能止血、合金疮。风热入肝经则目生肤翳息肉,或赤烂泪出,苦寒能除风热,则所苦去而目自明矣。《本经》又主妇人血气心痛者,盖苦能泄结,而平则又兼辛散之义也。”“目痛肤翳,不由风热外侵,而因于肝虚血少者,非所宜也。”

查看详情

藤黄

  藤黄

  别名:玉黄、月黄。

  性味:味酸、涩,性凉。

  入药部位:为藤黄科藤黄属植物藤黄Garcinia hanburyi Hook.f.的树脂。

  形态特征:树脂为不规则的圆柱形或块状,棕红色或橙棕色,外被黄绿色粉霜,可见纵条纹。质硬脆,较易击碎,破面有空隙,具蓝褐色略带蜡样光泽。味辛,有毒。

  藤黄的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调敷、磨汁涂或熬膏涂。

  内服:0.03-0.06g,入丸剂。

  炮制在开花之前,在离地3m处将茎干的皮部作螺旋状的割伤,伤口内插一竹筒,盛受流出的树脂,加热蒸干,用刀刮下,即可。

  藤黄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肿,攻毒,祛腐敛疮,止血,杀虫。

  主治:用于痈疽肿毒,溃疡,湿疮,肿瘤,顽癣,跌打肿痛,疮伤出血及烫伤。

  藤黄的配伍

  1、治刀斧木石伤及汤火伤,竹木刺入肉,一切诸伤:真麻油一斤,藤黄八两,白蜡八两。先将油入铜锅,次将藤黄捶碎熬透,以麻布滤去渣,加入白蜡,至滴水成珠为度,贮磁罐。其膏夏老冬嫩为宜。敷之即能止疼、止血、收口取效。(《纲目拾遗》神效膏)

  2、治一切无名肿毒:藤黄四两,白蜡八两,小磨麻油十二两。先将油煎熟,将成珠,入水不散,再加藤黄、白蜡搅匀,磁瓶收,面上仍以麻油养之,临用摊贴。(《不药良方》风气膏)

  藤黄的相关论述

  《本经逢原》:“藤黄性毒,而能攻毒,故治虫牙蛀齿,点之即落。毒能损骨,伤肾可知。”

查看详情

木槿皮

  木槿皮

  别名:槿皮、川槿皮、白槿皮、芦树皮、槿树皮。

  性味:甘、苦,寒。

  归经:大肠、肝、心、肺、胃、脾经。

  入药部位:木槿皮为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inn.)的茎皮或根皮。

  形态特征:本品多内卷成长槽状或单筒状,大小不一,厚1-2mm。外表面青灰色或灰褐色,有细而略弯曲纵皱纹,皮孔点状散在。内表面类白色至淡黄白色,平滑,具细致的纵纹理。质坚韧,折断面强纤维性,类白色。气微,味淡。以身干、条长、宽厚、无霉者为佳。

  木槿皮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酒浸搽擦或煎水熏洗。

  内服:煎汤,3-9克。

  制:洗净稍浸,润透,切段,晒干。

  木槿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主治:治疗湿热泻痢,肠风泻血,脱肛,痔疮,赤白带下,阴道滴虫,皮肤疥癣,阴囊湿疹。

  木槿皮的禁忌

  1.本品苦寒,脾胃虚弱者慎用。

  2.无湿热者不宜服。

  木槿皮的配伍

  1.治大肠脱肛:槿皮或叶煎汤熏洗,后以白矾、五倍末敷之。(《救急方》)

  2.治赤白带下:槿根皮二两,切,以白酒一碗半,煎一碗,空心服之。(《纂要奇方》)

  3.治头面钱癣:槿树皮为末,醋调,重汤炖如胶,敷之。(《王仲勉经验方》)

  4.治牛皮癣:川槿皮一两,半夏五钱,大枫子仁十五个。上锉片,河、井水各一碗,浸露七宿,取加轻粉一钱,任水中,以秃笔蘸涂疮上,覆以青衣,夏月治尤妙。但忌浴数日,水有臭涎更效。(《扶寿精方》)

  5.治牛皮癣癞:川槿皮一斤,勿见火,晒燥磨末,以好烧酒十斤,加榆面四两,浸七日为度,不时蘸酒搽擦。二、三十年者,搽一年断根。如无川槿,土槿亦可代之。(《养生经验合集》)

  6.治癣疮:川槿皮煎,入肥皂浸水,频频擦之;或以槿皮浸汁磨雄黄(擦之)。(《简便单方》)

  木槿皮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止肠风泻血,痢后热渴,作饮服之,令人得睡,并炒用。

  2.《纲目》:治赤白带下,肿痛疥癣,洗目令明,润燥活血。

  3.《医林纂要》:补肺渗湿,去热,安心神,通利关节。治肺痈,肠痈,衄血,消渴,心烦不眠。

  4.《饮片新参》:治黄疸。

  5.《陕西中药志》:煎液可洗治痔疮。

查看详情

铅粉

  铅粉

  别名:粉锡、解锡、水粉、胡粉、定粉、锡粉、丹地黄、流丹、鹊粉、流丹白毫、白膏、铅白、光粉、白粉、瓦粉、铅华、官粉、宫粉。

  性味:味甘、辛,性寒。

  归经:归脾、肾经。

  入药部位:铅加工制成的碱式碳酸铅。

  形态特征:本品为白色粉末,有时聚成块状,但手捻即散。不透明。体重,质细腻润滑,手触之染指。无臭,味酸。不溶于水及酒精,能溶于碳酸及稀硝酸。

  铅粉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干撒或调敷;或熬膏贴。

  内服:研末,0.9-1.5g,或入丸、散,不入煎剂。

  炮制:1、将卷叠的铅板放入木桶中,置于盛有稀醋酸的磁锅上,用炭火徐徐加热,经较长时间,铅受醋酸蒸气的作用,生成碱式醋酸铅,再通过无水碳酸,游离出醋酸,形成白色粉状物——碱式碳酸铅。

  2、用密陀僧l00份,醋酸1份及水少许混合,将此混合物盛于水槽中搅拌之,生成碱式醋酸铅,再通过无水碳酸;游离出醋酸,形成碱式碳酸铅。

  3、以醋酸铅379份,溶于4倍量的蒸馏水中,过滤;另以结晶碳酸钠286份,溶于10倍量的蒸馏水中,过滤。将醋酸铅滤液注入碳酸钠滤液中,生成碱式碳酸铅沉淀。俟沉淀后,倾去上面清液,集沉淀于滤纸上,用蒸馏水洗净,干燥,即得。

  铅粉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积,杀虫,解毒,燥湿,收敛,生肌。

  主治:用于疳积,虫积腹痛,痢疾,症瘕,疟疾,疥癣,痈疽溃疡,湿疹,口疮,丹毒,烫伤,狐臭。

  铅粉的配伍

  1、治小儿谷道虫痒:胡粉、雄黄等分。著中。(《子母秘录》)

  2、治干癣痒不止:胡粉、黄连(去须)、蛇床子、白蔹各半两。捣罗为末,面脂调涂,湿即干贴之。(《圣惠方》胡粉散)

  3、治痈疽发背恶毒:龙泉好光粉二两,真麻油三两。慢火同熬,更换柳枝频搅,滴入水成珠,方入白胶末少许,徐徐倾入磁器,以水浸两日,油纸摊贴。(《直指方》神应膏)

  4、治妒精阴疮:铅粉二钱,银杏仁七个。铜铫内炒至杏黄,去杏取粉,出火毒,研搽。(《濒湖集简方》)

  5、治血风臁疮:官粉四两。水调入碗内,以蕲州艾叶烧烟熏干,入乳香少许,同研,香油调作隔纸膏,反复贴之。(《孙天仁集效方》)

  6、治熛疮,浸淫多汁,日就浸大:胡粉(熬)、甘草(炙)、䕡茹、黄连各二分。四物捣散,筛,以粉疮,日三。(《刘涓子鬼遗方》)

  7、治黄水脓疮:官粉(煅黄)、松香各三钱,黄丹一钱,飞矾二钱。为末,香油二两,熬膏敷之。(《秘传经验方》)

  8、治阴下湿痒,又痿弱:白粉、干姜、牡蛎各三分,熬。上三味,粉盛疏布袋中扑之佳,此大验。又方加麻黄根三两。(《外台》引张文仲方)

  9、治漆疮:铅粉一两,轻粉五钱,石膏(煅)三钱。共研匀,韭菜汁调敷,纸盖。如无韭菜汁,凉水调亦可。(《医宗金鉴》三白散)

  10、疗眼赤:胡粉六分,蕤仁四分。上二味,先研蕤仁使碎,内胡粉中,更熟研。又捣生麻子为烛燃使者,别取猪脂肪于烛焰上烧,使脂流下,滴入蕤仁胡粉中,更研搅使均如饴,以绵缠细杖子内药内,承软点两眦。(《外台》)

  11、疗胡臭:胡粉、铜青。上二味等分,研,以人乳和涂腋下。若成疮且停,差又涂,以差为度。(《外台》引崔氏方)

  铅粉的禁忌

  内服宜慎,脏腑虚寒者及孕妇禁服。

  内服过量,可引起胃肠炎,甚至急性中毒。外用过久,经吸收蓄积,可引起泻或便秘、贫血等慢性中毒。

  铅粉的相关论述

  1、《开宝本草》:“《本经》呼为锡粉,然其实铅粉也。故英公序云‘铅锡莫辨’者,盖谓此也。”

  2、《纲目》:“按《墨子》云:禹造粉。张华《博物志》云:纣烧铅锡作粉。则粉之来亦远矣。今金陵、杭州、韶州、辰州皆造之,而辰粉尤真,其色带青。彼人言造法:每铅百斤,熔化、削成薄片,卷作筒,安木甑内,甑下、甑中各安醋一瓶,外以盐泥固济,纸封甑缝,风炉安火四两,养一七,便扫入水缸内,依旧封养,次次如此,铅尽为度。不尽者,留炒作黄丹。每粉一斤,入豆粉二两,蛤粉四两,水内搅匀,澄去清水。用细灰按成沟,纸隔数层,置粉于上,将干,截成瓦定形,待干收起。而范成大《虞衡志》言:桂林所作铅粉最有名,谓之桂粉,以黑铅着糟瓮罨化之。何孟春《余冬录》云:嵩阳产铅,居民多造胡粉。其法:铅块悬酒缸内,封闭四十九日,开之则化为粉矣。化不白者,炒为黄丹。黄丹滓为密陀僧。三物收利甚博。其铅气有毒,工人必食肥猪犬肉、饮酒及铁浆以厌之。枵腹中其毒,辄病至死。长幼为毒熏蒸,多痿黄瘫挛而毙。其法略皆不同,盖巧者时出新意,以速化为利故尔。又可见昔人炒锡之谬。《相感志》云:韶粉蒸之不白,以萝卜瓮子蒸之则白。”

查看详情

吕宋果

  吕宋果

  别名:加穵弄、宝豆(《本草补》),苦果(《药材资料汇编》)。

  性味:苦,寒,有大毒。

  入药部位:为马钱科植物吕宋豆的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干燥成熟种子呈不规则卵圆形,或一面有棱,长2~3厘米,宽1.5~2厘米,厚约1.5厘米,外表灰棕色,有细疣点,有的残留银灰色带光泽的毛茸。基部有圆形的种脐。质坚实,纵切面可见角质状、半透明、灰棕色的大胚乳,中央具子叶2片。气无,味极苦(性剧毒,尝时注意)。

  吕宋果的用法用量

  内服:磨汁,每次量2~3厘,每日服2~3次。

  外用:刮末撒或调敷。

  吕宋果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毒;消肿;杀虫;止痛。

  主治:治腹痛泻利,疟疾,虫积,刀伤出血,蜈蚣咬伤。

  吕宋果的配伍

  ①治腹痛泻利,疟疾初作,蛔虫疳积,中风昏仆:吕宋果,磨水服。

  ②治刀斧伤血漏:吕宋果,刮末敷患处。

  ③治蛇、蝎、蜈蚣咬伤:吕宋果,磨清水服;并刮末敷伤处。

  ④治头疮痒烂鬎疬:吕宋果,切碎,以油煎之,乘热遍擦,向火取暖,随以布向火取热,覆病人身上而睡,又以被盖,不见生风愈。(①方以下出《纲目拾遗》)

  ⑤治内痔外翻:吕宋果,以醋磨,涂患处。(《贵州中医验方》)

  吕宋果的禁忌

  体虚,久病者忌用。

查看详情

银朱

  银朱

  别名水华朱、心红、猩红、紫粉霜。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归心、肺经。

  形态特征:本品为细粒或细粉状。红色、朱红色。具较强光泽。体重,质细腻、滑润、疏松,手触之染指。吸湿易结块。无臭、无味。以体重、色红、鲜艳者为佳。

  银朱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内服:研末,0.2-0.5g,每日1次;或入丸、散。

  银朱的功效主治

  功效:攻毒,杀虫,燥湿,祛痰。

  主治:痈疽,肿毒,溃疡,湿疮,疥癣,结胸,小儿内钓。

  银朱的禁忌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不能过量或连续服用。孕妇禁服。入药忌用火煅。

  1、《纲目》:“今厨人往往以之染色供馔,宜去之。”

  2、《本经逢原》:“忌一切血。”

  3、《本草汇纂》:“但用以服食,古人切戒谓其性悍烈,良非所宜。”

  4、张秉成《本草便读》:“不宜内服。”

  银珠的配伍

  1、治疽疮发背:银朱、白矾等分。煎汤温洗,却用桑柴火远远炙之,日三次。(《救急方》)

  2、治鱼脐疔疮,四面赤,中央黑:银朱,水和丸。每服一丸,温酒下。(《普济方》走马丹)

  3、治咽喉疼痛:银朱、海螵蛸(末)等分。吹之取涎。(《急救方》)

  4、治杨梅疮:银朱、轻粉各一钱,黄蜡、清油各一两。化开和收,以油纸摊贴。(《纲目》)

  银朱的相关论述

  1、论银朱燥烈之性与轻粉略同:李时珍:“银朱,乃硫黄同汞升炼而成,其性燥烈。亦能烂龈挛筋,其功过与轻粉同也。”(《纲目》)

  2、《本草蒙筌》:“银朱亦汞烧就,时俗又唤心红。染画色最奇,杀虫虱亦验,庸医不晓,研为药衣。违误太深,伤害宁免。”

查看详情

烟胶

  烟胶

  入药部位:为硝牛皮时熏烤出的挥发性油状物,冷凝后凝结于灶面的硬块。

  形态特征:为黑褐色或黄褐色不规则的块状,内呈粉性而易碎,断面每有细毛和杂质混入,有烟火气。一般以年久、块厚而坚、烟火气浓、粉细、杂质少者为佳。

  烟胶的用法用量

  用法:外用适量。

  烟胶的功效主治

  功效:杀虫燥湿。

  主治:外治头疮,白秃,疥疮风癣,湿疹瘙痒等症。

  烟胶的禁忌

  不宜内服。凡疮症无水者勿用。

  烟胶的配伍

  治牛皮癣:烟胶三钱,寒水石三钱,白矾三钱,花椒一钱半。为末,腊猪脂调搽。(《积德堂经验方》)

查看详情

密陀僧

  密陀僧

  别名陀僧《普济方》,没多僧《新修本草》,炉底《纲目》,银池、淡银《药物出产辨》,金炉底、银炉底《现代实用中药》,金陀僧《中药志》。

  性味:味咸、辛,性平。

  归经:入肝、脾经。

  入药部位:硫化物类方铅矿族矿物方铅矿提炼银、铅时沉积的炉底,或为铅熔融后的加工制成品。

  形态特征:本品为不规则块状,有的为厚板状,一面微突起,另面稍弯;金黄色或淡灰黄色,带有绿色调;条痕淡黄色。外表面粗糙而常脱落成较平滑面,对光照之闪闪发光。体重,质硬脆,可砸碎,断面不平坦,层纹明显,可层层剥离;具银星样光泽。本品几不溶于水,易溶于硝酸,在醋酸中亦溶解,露置空气中则缓慢吸收二氧化碳,变成碱式碳酸铅。气微。以色黄、有光泽、内外一致、体重、质硬脆者为佳。

  密陀僧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2-0.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涂;或制成膏药、软膏、油剂等。

  炮制: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研成细粉。

  密陀僧的功效主治

  功效:燥湿,杀虫,解毒,收敛,防腐。

  主治:疮疡溃烂久不收敛,口疮,湿疹,疥癣,狐臭,汗斑,䵟黯,酒皶鼻,烧烫伤。

  密陀僧的药理作用

  1、抑菌作用。

  2、减轻炎症作用。

  3、收敛作用。

  密陀僧的配伍

  1、治痈肿穴后,恶疮脓水虽减,肌肉不生,密陀僧一两半,黄连一两去须,槟榔三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日三贴之。(《圣惠方》)

  2、治诸疮久不收敛,密陀僧(煅)、花蕊石(煅)、白龙骨各一两,乳香、轻粉各一钱。为细末,和匀。干掺。(《证治准绳·疡医》平肌散)

  3、治坐板疮,肿痛多脓,密陀僧、生矾、大黄等分。为极细末,敷之。(《景岳全书》)

  4、治一切热毒恶疮及下疳疮,密陀僧、黄柏各一分半,腻粉一钱,麝香少许。先洗疮,拭干敷之,甚者三四次。(《证治准绳·疡医》)

  密陀僧的禁忌

  本品以外用为主,长期大量使用易引起铅中毒。内服宜慎,不可过量,不能超过1星期,体虚及孕妇、儿童禁服。

  密陀僧的相关论述

  《本草衍义》:“密陀僧,坚重,椎破如金色者色佳。”

查看详情

阳桃花

  阳桃花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肝;胆经。

  入药部位:为酢浆草科植物阳桃的花蕾。

  阳桃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8钱。

  阳桃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截疟;止痛;解毒;杀虫。

  主治:主疟疾;胃痛;漆疮;疥癣

  阳桃花的配伍

  ①治寒热往来:干阳桃花五至八钱。酌冲开水炖服,日服两次。(《福建民间草药》)

  ②解鸦片毒:阳桃花三钱。水五、六两煎服。(《岭南采药录》)

查看详情

水银

  水银

  别名:汞、汞砂、灵液。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归心、肝、肾经。

  水银的用法用量

  用法:外用适量,不宜内服。现已不用或少用。

  水银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毒,泻下,利尿,杀虫,灭虱。

  主治:用于皮肤疥疮,顽癣,头虱。

  水银的禁忌

  汞剂对消化道有腐蚀作用,对肝、肾、毛细血管均有损害作用。孕妇忌用。

查看详情

松叶

  松叶

  别名:猪鬃松叶(《圣惠方》),松毛(《简便单方》),山松须(《生草药性备要》),松针(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性味:味苦,温。

  归经:入心、脾二经。

  入药部位:为松科植物油松或马尾松、云南松等的叶。

  形态特征:干燥的松叶呈针状,长约12~18厘米,粗约0.1厘米,两叶并成一束,外包有长约0.5厘米的叶鞘,呈黑褐色。中央有长细沟,表面光滑,灰暗绿色,质轻脆,臭微。

  松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叶1~2两);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

  松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燥湿,杀虫,止痒。

  主治:治风湿痿痹,跌打损伤,失眠,浮肿,湿疮,疥癣。并能防治流脑,流感,钩虫病。

  松叶的配伍

  ①治脚弱十二风,痹不能行:松叶六十斤,细切之,以水四石,煮取四斗九升,以酿五斗米,如常法;别煮松叶汁以渍米并馈饭,泥酿封头,七日发。澄饮之取醉。(《千金方》松叶酒)

  ②治腰痛:马尾松叶一两,水煎去渣,加冰糖一两调服。(《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③治历节风:松叶三十斤,酒二石五斗,渍三七日,服一合,口五、六度。(《千金方》)

  ④治跌打肿痛:山松须浸酒服;其渣加蛤仔一只,捶敷患处。(《生草药性备要》)

  ⑤治跌打损伤:马尾松枝头嫩叶,焙干,研成极细末。每天服二次,每一次服一钱,温甜酒送下。(《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⑥治跌打损伤,扭伤,皮肤瘙痒症,漆疮,湿疹:鲜松叶煎汤熏洗,连洗数次。(《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治风湿顽癣:松毛(炒黑)一两,轻粉、樟脑各三钱。湿则干掺,燥则用油调搽,如痒极者,以米醋调敷。并治冻疮。(《外科正宗》)

  ⑧治大风癞疮,并历节风痛,脚弱痿痹:松毛取生新者捣烂焙燥,每用松毛二两,枸杞子二两,浸酒饮,时时服,不得大醉,久服效。(《外科正宗》)

  ⑨治头风头痛;生鲜松毛四两,捣烂,焙燥,浸酒,时时饮之;其渣取出,贴顶门,用布裹头三日。(《方脉正宗》)

  ⑩治中风面目相引口偏僻,牙车急,舌不可转:青松叶一斤,捣令汁出,清酒一斗渍二宿,近火一宿,初服半升,渐至一升,头面汗出即止。(《千金方》)

  ⑾治失眠、维生素丙缺乏、营养性水肿:鲜松叶一至二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⑿治风牙肿痛:松叶一握,盐一合,酒二升。煎漱。(《圣惠方》)

  ⒀治阴囊湿痒:松毛煎汤频洗。(《简便单方》)

  ⒁预防钩虫病:松针适量,水煎成浓汁,在赤足下田前,擦足及小腿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松叶的各家论述

  《本草汇言》:“松毛,去风湿,疗癣癞恶疮之药也。性燥质利,炒黑善去风湿,顽癣湿烂,浸渍不干,并敷冬月冻疮。生取捣烂作丸,能治大风癞疾,或历节风痛,或脚气痿痹,或头风头痛等证。以上数病,凡关风湿致患者相宜,倘因血虚风燥致病者禁用之。”

查看详情

雌黄

  雌黄

  性味:辛、苦,温。有毒。

  归经:入肝经阴分。

  形态特征: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呈柠檬黄色,杂有灰绿色。表面常覆有一层黄色粉末,微有光泽,不平坦。体较重,质脆易碎,断面不平坦。结晶块呈柱状,半透明,有树脂样光泽;含夹杂物则呈灰绿色,不透明,无光泽,微有特异臭气。有毒,勿用口尝。以块大、透明、质脆、黄色鲜明、有树脂样光泽者为佳。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溶于氢氧化钠溶液呈棕色。燃之易熔融,成红黑色液体,生黄白色烟,有强烈的蒜臭气,冷却后熔融物凝结成红黑色固体。

  雌黄的用法用量

  外用:研末调敷。

  内服:入丸、散。

  雌黄的功效主治

  功效:燥湿,杀虫,解毒。

  主治:治疥癣,恶疮,蛇虫螫伤,癫痫,寒痰咳喘,虫积腹痛。

  雌黄的禁忌

  阴亏血虚及孕妇忌服。

  《得配本草》:“阴虚血燥者禁用。”

  雌黄的复方

  ①治牛皮顽癣:雌黄末,入轻粉,和猪膏敷之。(《仁斋直指方》)

  ②治乌癞疮:雌黄,不限多少。细研如粉,以醋并鸡子黄和令匀。涂于疮上,干即更涂。(《圣惠方》杀虫方)

  ③治头上生疮及一切恶疮:雌黄一两(细研),黄连一两半(去须),苦参一两,礜石、闾茹一两,莽草半两,朱砂二分(细研)。上药,先细锉四味(草药),以腊月猪脂一斤,慢火同煎,三上三下,去滓,下研了药,不住手搅令成膏,入瓷盒中盛。每用少许,涂于疮上。(《圣惠方》雌黄膏)

  ④治癫痫瘈疭,眼暗嚼舌:雌黄、黄丹(炒)各一两。为末,入麝香少许,以牛乳汁半升熬成膏,和杵千下,丸如麻子大。每温水服三、五丸。(《仁斋直指方》)

  ⑤治风痫,欲发即精神不定,眼目不明,瘈疭恶声,嚼舌吐沫:雌黄一两(叶子者),铁粉二两,黄丹二两(与雌黄同略炒过)。上药都细研为末,以粳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牛乳下五丸;如无牛乳,温水下亦得。(《圣惠方》雌黄丸)

  ⑥治咳嗽喘急:雌黄一分,雄黄二分,杏仁七枚(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上药细研为末,以蟾酥和丸,如粟米大。不计时候,以灯心煎汤下三丸。(《圣惠方》)

  ⑦治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绝:雌黄一两,雄黄一钱。为末,化蜡丸弹子大。每服一丸,半夜时投热糯米粥中食之。(《济生方》)

  ⑧治胃反呕吐不止,饮食不下:雌黄-分(研),甘草半分(生)。上二味为末,烂饭和丸,如梧桐于大。用五叶草,糯米同煎汤下四丸。(《圣济总录》雌黄丸)

  ⑨治久心痛,时发不定,多吐清水,不下饮食:雌黄二两。细研,以醋二升,下雌黄末,慢火煎成膏,入于蒸饼末,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生姜醋汤下七丸。(《圣惠方》)

  ⑩治小便滑数:雌黄(研如粉)一两,干姜半两(锉,入盐四钱匕,同炒黄色)。上二味捣研为末,用干蒸饼为末,入水内拌和捣熟,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加至二十丸,空心盐汤下。(《圣济总录》雌黄丸)

查看详情

醉鱼草

  醉鱼草

  别名:鱼尾草、醉鱼儿草、樚木、闹鱼花、痒见消、四方麻、阳包树、鱼鳞子、药杆子、驴尾草、羊尾巴、防痛树、鸡公尾、毒鱼藤、鲤鱼花草、药鳗老醋、野巴豆、老阳花、萝卜树子、药鱼子、土蒙花、花玉成、四棱麻、羊饱药、羊白婆、金鸡尾、洞庭草、白皮消、铁帚尾、红鱼波、红鱼皂、铁线尾、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楼梅草、鱼泡草、鱼藤草、洋波、鱼背子花、一串花、狗头鹰、红鱼鲄、鱼白子花、野刚子、鱼尾子、鱼花草、毒鱼草。

  性味:味辛、苦,性温,有毒。

  入药部位:为醉鱼草科植物醉鱼草Buddleja lindleyana Fort.的茎叶。

  形态特征:小枝呈四棱柱形,表面茶褐色。幼枝具密被黄色星状毛及鳞片。叶对生,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表面浅黄棕色,先端尖,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或有疏锯齿,质脆易碎。花序穗状,长7-20cm,花冠4裂,呈暗棕色。气微,味微苦。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

  醉鱼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解毒,驱虫,化骨鲠。

  主治:痄腮,痈肿瘰疬,蛔虫病,钩虫病,诸鱼骨鲠。

  醉鱼草的禁忌

  口服不宜过量,否则可产生头晕,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麻木和震颤等毒副反应。

  醉鱼草的配伍

  1、治痄腮:醉鱼草15g,枫球7枚,荠菜9g。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

  2、治瘰疬:醉鱼草全草3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3、治钩虫病:醉鱼草,首剂15g,后逐日增至150g。水煎,于晚饭后及次晨饭前分服。疗程5-7d。(南药《中草药学》)

  醉鱼草的相关论述

  《纲目》:“醉鱼草,花色状气味并如芫花,毒鱼亦同,但花开不同时为异尔。按《中山经》云:熊耳山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菀,可以毒鱼,其此草之类欤?”

查看详情

相关知识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