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百科/息风止痉药
羚羊角

  羚羊角

  别名:高鼻羚羊角。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心经。

  入药部位:动物的角。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长15~33cm;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润如玉,无裂纹,老枝则有细纵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角的基部横截面圆形,直径3~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2或1/3,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其结合部呈锯齿状。除去“骨塞”后,角的下半段成空洞,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微,味淡。

  羚羊角的用法用量

  用法:1~3g,宜另煎2小时以上;磨汁或研粉服,每次0.3~0.6g。

  炮制:1、羚羊角镑片:取羚羊角,置温水中浸泡,捞出,镑片,干燥。

  2、羚羊角粉:取羚羊角,砸碎,粉碎成细粉。

  羚羊角的功效作用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妊娠子痫,高热痉厥,癫痫发狂,头痛眩晕,目赤翳障,温毒发斑,痈肿疮毒。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以50%醇作成100%流浸膏,实验前蒸去乙醇)能降低小鼠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之开始速度,显着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却不导致肌肉松弛;煎剂能降低咖啡因所致蟾蜍及小鼠的惊厥率,并增高恢复率,但对士的宁所致惊厥则无效,亦不能增强苯巴比妥钠对蟾蜍及小鼠的毒性。

  ②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③其他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羚羊角的禁忌

  脾虚慢惊患者禁服。

  羚羊角的毒性

  按每日2克/公斤给予小鼠7天,体重增长缓慢,而饮食、排便、自由活动等方面无明显改变。毒性很低。

  羚羊角的配伍

  1、治肝中风,筋脉拘急,舌强语涩:羚羊角屑一两,独活一两,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同煎至六分,去滓,入竹沥一合,更煎一二沸。温服。(《太平圣惠方》)

  2、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羚羊角的附方

  ①治伤寒时气,寒热伏热,汗、吐、下后余热不退,或心惊狂动,烦乱不宁,或谵语无伦,人情颠倒,脉仍数急,迁延不愈:羚羊角磨汁半盏,以甘草、灯芯各一钱,煎汤和服。(《方脉正宗》)

  ②治中风手颤,亸曳语涩:羚羊角(镑)一两,犀角(镑)三分,羌活(去芦头)、防风(去叉)各一两半,薏苡仁(炒)、秦艽(洗)各二两。共研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竹叶汤下,渐加至三十丸。(《圣济总录》羚羊角丸)

  ③治偏风,手足不随,四肢顽痹:羚羊角(镑)一两,独活(去芦头)二两,乌头(炮裂,去皮、脐)三分,防风(去叉)一分。锉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以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分温二服,空腹、夜卧各一。(《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④治阳厥气逆、多怒:羚羊角、人参各三两,赤茯苓二两(去皮),远志(去心)、大黄(炒)各半两,甘草一分(炙)。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宣明论方》羚羊角汤)

  ⑤治血虚筋脉挛急,或历节掣痛: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金银花一两五钱,煎汤一碗,和服。(《续青囊方》)

  ⑥治产后中风,身体反张如角弓:羚羊角屑三分,独活一两,当归三分(锉,微炒),防风一两(去芦头),人参半两(去芦头),赤芍药半两,细辛半两,桂心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捣,粗罗为末。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羚羊角散)

  ⑦治小儿夜啼及多惊热:羚羊角屑一分,黄芩一分,犀角屑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茯神一分,麦门冬半两(去心,焙)。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服之。(羚羊角散)

  ⑧治时气七日,心神烦热,胸膈不利,目赤,不得睡卧:羚羊角屑、黄芩、柱子仁、黄连(去须)、川升麻、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各一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竹叶汤下三十丸。(羚羊角丸,⑥方以下出《圣惠方》)

  ⑨治心肺风热冲目,生胬肉:羚羊角(镑)、黄芩(去黑心)、柴胡(去苗)、升麻各三分,甘草(生锉)一两。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后服。(《圣济总录》羚羊角汤)

  ⑩治眼卒生白翳膜:羚羊角屑半两。泽泻半两,甘菊花一两,葳蕤半两,菟丝子半两(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羚羊角散)

  ⑾治痘唐后馀毒未清,随处痛肿:羚羊角磨汁半盏,以黄耆、金银花各二两,煎汤和服。(《本草汇言》)

  羚羊角的相关论述

  ①《纲目》:“羚羊角,入厥阴肝经。肝开窍于目,其发病也,目暗障翳,而羚羊角能平之。肝主风,在合为筋,其发病也,小儿惊痫,妇人子痫,大人中风搐搦,及经脉挛急,历节掣痛,而羚羊角能舒之。魂者肝之神也,发病则惊骇不宁,狂越僻谬,而羚角能安之。血者肝之藏也,发病则瘀滞下注,疝痛毒痢,疮肿瘰疬,产后血气,而羚角能散之。相火寄于肝胆,在气为怒,病则烦懑气逆,噎塞不通,寒热,及伤寒伏热,而羚角能降之。”

  ②《本经逢原》:“诸角皆能入肝,散血解毒,而犀角为之首推,故痘疮之血热毒盛者,为之必需。若痘疮之毒,并在气分,而正面稠密,不能起发者,又须羚羊角以分解其势,使恶血流于他处,此非犀角之所能也。”

查看详情

牛黄

  牛黄

  别名:犀黄,丑宝、天然牛黄。

  性味:甘,凉。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宰牛时,如发现有牛黄,即滤去胆汁,将牛黄取出,除去外部薄膜,阴干。

  形态特征:该品多呈卵形、类球形、三角形或四方形等,大小不一,其直径为0.6~3(4.5)厘米,少数呈管状或碎片。表面黄红色至棕黄色,有的表面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习称“乌金衣”,有的粗糙,具疣状突起,有的具龟裂纹。体轻,质酥脆,易分层剥落,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的同心层纹,有的夹有白心。气清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牛黄的用法用量

  用法:0.15~0.35克,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牛黄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解毒,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疔毒。

  主治: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药理作用: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牛黄能对抗由咖啡因、樟脑和印防己毒素等引起的小鼠中枢兴奋症状,并可增强水合氯醛、乌拉坦、吗啡或巴比妥钠的镇咳作用。牛磺酸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可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或踏轮活动,增强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对小鼠的催眠作用。牛黄还有抗惊厥作用。牛磺酸有显著镇痛作用。

  2、解热作用:对正常大鼠体温无降温作用,但可抑制2,4-二硝基苯酚对大鼠引起的发热,降低酵母所致发热大鼠体温。

  3、对心血管系统作用:牛黄及胆酸、胆红素对离体蛙心、豚鼠或家兔心脏均表现强心作用。此外,本品有利胆、保肝、抗炎等作用。

  牛黄的禁忌

  孕妇慎服。

  ①《本草经集注》:“人参为之使。恶龙骨、地黄、龙胆、蜚蠊。畏牛膝。”

  ②《药性论》:“恶常山。畏干漆。”

  ③《品汇精要》:“妊妇勿服。”

  ④《本草经疏》:“伤乳作泻,脾胃虚寒者不当用。”

  牛黄的毒性以及解救方法

  牛黄使用过多可导致中毒,表现为胃肠活动增加、腹泻,骨骼肌活动增加,搐搦、痉挛,严重时则抑制。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最后病人呈半昏迷或昏迷状态,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解救方法:1、早期应催吐、洗胃,然后服通用解毒剂。

  2、给予中枢兴奋剂,对抗其中枢抑制作用。

  3、血压下降可在静脉输液中加入升压药。

  4、腹痛腹泻严重时,可口服颠茄片或皮下注射硫酸阿托品。必要时重复应用。

  5、牛黄中所含牛黄酸,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对血管稍有舒张作用,为防止“不整脉”的出现,可预先肌肉注射或口服利血平。

  6、其他对症治疗。

  牛黄的配伍

  1.用于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惊厥抽搐等症。牛黄清心、凉肝,有患风止痉、定惊安神之效。常与朱砂、全蝎、钩藤等配伍,如牛黄散。

  2.用于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疯痛等痰热豪蔽心窍所致之神昏、口噤、痰鸣等症。本品既能清心热,又能化痰、开窍醒神。单用本品为末,淡竹沥化服即效,如《外台秘要》治婴儿口噤方,或与麝香、栀子、黄连等配伍,共秦清热化痰、开窍醒神之功,如安宫牛黄丸。

  3.用于咽喉肿痛,溃烂及痈疽疗毒等热毒壅滞郁结之证。本品清热解毒力强。治疗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常与黄芩、雄黄、大黄等同用,如牛黄解毒丸;若咽喉肿痛、溃烂,可与珍珠为末吹喉,如珠黄散;用治痈疽、疗毒、乳岩、瘰疬等,又与麝香、乳香、没药等合用,以清热解毒、活血散结,如犀黄丸。

  4.用于高热烦燥,神昏谵语及惊痫抽搐等症。神昏谵语、惊痫抽搐,多由于高热或痰热蒙蔽清窍所引起。牛黄能清心热、豁痰浊,可收开窍定惊的功效。在临床上本品常和清热药与开窍药如黄连、黄芩、山栀、麝香等做成丸散,应用于热盛昏迷惊痛。

  5.用于咽喉肿痛腐烂、各种热毒疮痈。牛黄为清热解毒要药,对热毒引起的咽喉肿痛、疮痈肿痛及一些外科疾患属于阳症者都可应用,常配合青黛、冰片等治咽喉肿痛;配金银花、七叶一枝花、甘草等治疮疡。

  6.牛黄配以麝香、天竺黄、全蝎、钩藤,则豁痰开窍、清热镇痉;配黄连、黄芩、栀子、郁金、朱砂,则清热解毒、开窍安神;配青黛、珍珠、人指甲、象牙屑、冰片,则清热解毒、消肿定痛。

  牛黄的附方

  1.治温病邪入心包、神昏谵语、兼治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牛黄一两、郁金一两、犀角一两、黄连一两、朱砂一两、梅片二钱五分、麝香二钱五分、真珠五钱、山栀一两、雄黄一两、黄芩一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参汤服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温病条辨》安宫牛黄丸)

  2.治心经实热、狂言妄语、神志不安:牛黄(另研)一两、冰片(另研)一两、朱砂(另研)二钱、大黄(生)一两。上为细末和匀 每服一二钱,冷姜汤或蜜水调下。(《景岳全书》牛黄泻心汤)

  3.治中风、痰厥不省人事、小儿急慢惊风:牛黄一分,辰砂半分,白牵牛(头末)二分。上共研为末,作一服,小儿减半。痰厥,温香油下;急慢惊风,黄酒入蜜少许送下。(《鲁府禁方》牛黄散)

  4.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牛黄钱半、朱砂三钱、脑子一钱、郁金三钱、甘草一钱、牡丹皮三钱。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保命集》牛黄膏)

查看详情

珍珠

  珍珠

  别名:真朱(《本草经集注》),真珠(《雷公炮炙论》),蚌珠《南方志》),珠子(《儒门事亲》),濂珠(《增订伪药条辨》)。

  性味:甘、咸,寒。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为珍珠贝科动物珍珠贝、马氏珍珠贝或蚌科动物三角帆蚌、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等贝类动物珍珠囊中形成的无核珍珠。

  形态特征:本品呈类球形、长圆形、卵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表面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半透明,光滑或微有凹凸,具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显层纹。无臭,无味。

  珍珠的用法用量

  用法:0.1~0.3g,多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

  炮制:珍珠:洗净,晾干。

  珍珠粉:取净珍珠,碾细,照水飞法制成最细粉。

  珍珠的功效作用

  功效:安神定惊,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主治:用于惊悸失眠,惊风癫痫,目生云翳,疮疡不敛。

  药理作用:珍珠提取液对离体兔肠有抑制作用。

  珍珠的禁忌

  ①《本草经疏》:“病不由火热者勿用。”

  ②《本草新编》:“疮毒若内毒未净,遽用真珠以生肌,转难收口。”

  珍珠的附方

  ①治大人惊悸怔忡,癫狂恍惚,神志不宁,及小儿气血未定,遇触即惊,或急慢惊风,痫痓搐搦: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茯苓、钩藤、半夏曲各-两,甘草、人参各六钱(同炒黄,研极细末)。总和匀,炼蜜丸龙眼核大。每服一丸,生姜汤化下。(《本草汇言》)

  ②治小儿惊啼及夜啼不止:真珠末、伏龙肝、丹砂各一分,麝香一钱。同研如粉,炼蜜和丸如绿豆大。候啼即温水下一丸;量大小,以意加减。(《圣济总录》真珠丸)

  ③治小儿中风,手足拘急:真珠末(水飞)一两,石膏末一钱。每服一钱,水七分,煎四分,温服,日三。(《圣惠方》)

  ④治风痰火毒、喉痹,及小儿痰搐惊风:珍珠三分,牛黄一分。上研极细,或吹或掺;小儿痰痓,以灯心调服二、三分。(《医级》珠黄散)

  ⑤治口内诸疮:珍珠三钱,硼砂、青黛各一钱,冰片五分,黄连、人中白各二钱(煅过)。上为细末,凡口内诸疮皆可掺之。(《丹台玉案》珍宝散)

  ⑥治眼久积顽翳,盖覆瞳人:真珠一两,地榆三两(锉)。以水二大盏,同煮至水尽,取出真珠,以醋浸五日后,用热水淘令无醋气,即研令极细。每以铜箸,取少许点翳上,以瘥为度。(《圣惠方》)

  ⑦治风热眼中生赤脉,冲贯黑睛,及有花翳:真珠一分,龙脑半分,琥珀一分,朱砂半分,硼砂二豆大。同细研如粉。每日三、五度,以铜箸取少许,点在眦上。(《圣惠方》真珠散)

  ⑧治一切诸毒疽疮,穿筋溃络,烂肌损骨,破关通节,脓血淋漓,溃久不收之证:真珠一钱(研极细末),胞衣一具(烘燥,研极细末);白蜡一两,猪脂油一两,火上共熔化,和入胞衣末、真珠末,调匀。先以猪蹄汤淋洗毒疮净,将蜡油药,轻轻敷上,再以铅粉麻油膏药贴之。(《本草汇言》油蜡膏)

  ⑨治下疳皮损肉烂,痛极难忍,及诸疮新肉已满,不能生皮,又汤泼火烧皮损内烂,疼痛不止者:青缸花五分,珍珠一钱(研极细),真轻粉一两。上三味共研千转,细如飞面。凡下疳初起皮损,搽之;腐烂疼痛者,甘草汤洗净,猪脊髓调搽;如诸疮不生皮者,用此干掺。又妇人阴蚀疮。亦可搽。汤泼火烧痛甚者,用玉红膏调搽之。(《外科正宗》珍珠散)

  ⑩治发斑:珠子七个研碎,用新水调匀服之。(《儒门事亲》发斑药)

  珍珠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集注》:治目肤翳。

  2.《药性论》:治眼中翳障自膜。亦能坠痰。

  3.《海药本草》:主明目,除面黯,止泄。合知母疗烦热消渴,以左缠根治小儿黑麸豆疮入眼。

  4.《日华子本草》:安心、明目。

  5.《本草衍义》:小儿惊热药中多用。

  6.《纲目》:安魂魄,止遗精、白浊,解痘疔毒。

  7.《本草汇言》:镇心,定志,安魂,解结毒,化恶疮,收内溃破烂。

  8.《本经逢原》:缎灰入长肉药及汤火伤敷之。

查看详情

象牙

  象牙

  别名:象牙屑。

  性味:甘,寒。

  归经:入心、肾二经。

  入药部位:来自长鼻目象科动物亚洲象,以牙屑入药。

  形态特征:多呈碎屑状,形状极不规则。表面浅赤或黄色,并有纵行的浅沟纹。内为银白色。片块状者,纵剖面有纵横交叉的波纹,横断面可见同心轮纹。质坚而脆。无臭,无味。以外面浅赤色,内面银白色、显油性者为佳。

  象牙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0.5~1钱;磨汁或入丸、散。

  外用:磨汁涂或研末调敷。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粉碎成细粉。

  象牙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定惊,拔毒生肌。

  主治:用于惊风癫痫,热痰骨蒸;痈疮肿毒。

  象牙的附方

  治杨梅疮成漏:象牙三钱,鳖甲、猬皮各一个。为未,枣肉九樱桃大,每一丸,空心小便化下,服七日后,仍用三味为末,猪胆汁调敷。(《医学入门》象牙丸)

  象牙的相关论述

  1.《海药本草》:主风痫热,骨蒸劳,诸疮等,并皆宜生屑入药。

  2.《日华子本草》:治小便不通,生煎服之;小便多,烧灰饮下。

  3.《开宝本草》:主诸铁及杂物入肉,刮取屑,细研和水敷疮上。

  4.《医学入门》:生为末,主诸疮痔瘘,生肌填口最速。

  5.《本草经疏》:治恶疮,拔毒,长肉,生肌,去漏管。

  6.《本草正》:能清心肾之火,可疗惊悸风狂,骨蒸痰热。

查看详情

钩藤

  钩藤

  别名:双钩藤、鹰爪风、吊风根、金钩草、倒挂刺。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肝、心包经。

  入药部位:干燥带钩茎枝。

  形态特征: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O.2~O.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的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突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气微,味淡。

  钩藤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1.5~3钱;或入散剂。

  炮制:拣去老梗、杂质,洗净,晒干。

  钩藤的功效作用

  功效:息风定惊,清热平肝。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惊痫抽搐,高热惊厥,感冒夹惊,小儿惊啼,妊娠子痫,头痛眩晕。

  钩藤的禁忌

  ①《本草新编》:“最能盗气,虚者勿投。”

  ②《本草从新》:“无火者勿服。”

  钩藤的毒性

  小鼠1次腹腔注射之半数致死量:钩藤煎剂为29.0±0.8克/公斤;钩藤总碱为144.2±3.1毫克/公斤;钩藤碱为162.3毫克/公斤;总碱口服为514.6±29.1毫克/公斤。在亚急性毒性方面,家兔每日用钩藤煎剂灌胃2次,每次5克/公斤(比治疗量大2.5倍),连服10天,无中毒症状。钩藤总碱50毫克/公斤连续给药14天,不引起大鼠内脏的病理改变;剂量加倍,虽肝脏有轻度炎症变化,停药后即恢复正常;对饮食、体重及外观行为均无影响。

  钩藤的附方

  ①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②治小儿惊痫,仰目嚼舌,精神昏闷:钩藤半两,龙齿一两,石膏三分,栀子仁一分,子芩半分,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麦门冬三分(去心,焙)。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一钱,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量儿大小分减,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钩藤散)

  ③治诸痫啼叫:钩藤、蝉壳各半两,黄连(拣净)、甘草、川大黄(微炮)、天竺黄各一两。上捣罗为末。每服半钱至一钱,水八分盏,入生姜、薄荷各少许,煎至四分,去滓,温服。(《普济方》钩藤饮子)

  ④治小儿盘肠内钓,啼哭而手足上撒,或弯身如虾者:钩藤、枳壳、延胡各五分,甘草三分。水半盅,煎二分服。(《幼科指靠》钩藤汤)

  ⑤治高血压,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钩藤二至五钱,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⑥治伤寒头痛壮热,鼻衄不止:钩藤、桑根白皮(锉)、马牙硝各一两,栀子仁、甘草(炙)各三分,大黄(锉,炒)、黄芩(去黑心)各一两半。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竹叶三七片,煎至六分,去滓,下生地黄汁一合,搅匀,食后温服。(《圣济总录》钩藤汤)

  ⑦治全身麻木:钩藤茎枝、黑芝麻、紫苏各七钱。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⑧治半边风:钩藤茎枝、荆芥各四钱,排风藤一两。煨水服,一日三次。(《贵州草药》)

  ⑨治面神经麻痹:钩藤二两,鲜何首乌藤四两。水煎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胎动不安,孕妇血虚风热,发为子痫者:钩藤、人参、当归、茯神、桑寄生各一钱,桔梗一钱五分。水煎服。(《胎产心法)钩藤汤)

  钩藤的相关论述

  ①《纲目》:“钩藤,手、足厥阴药也。足厥阴主风,手厥阴主火,惊痫眩运,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症自除。”

  ②《本草汇言》:“钩藤,祛风化痰,定惊痫,安客忤,攻痘瘄之药也。钱仲阳先生曰:钩藤,温、平、无毒,婴科珍之。其性捷利,祛风痰,开气闭,安惊痫于仓忙顷刻之际,同麻、桂发内伏之寒,同芩、连解酷烈之暑,同前、葛祛在表之邪,同查、朴消久滞之食,同鼠粘、桔梗、羌、防、紫草茸发痘瘄之隐约不现也,祛风邪而不燥,至中至和之品。但久煎便无力,俟他药煎熟十余沸,投入即起,颇得力也。去梗纯用嫩钩,功力十倍。”

  ③《本草新编》:“钩藤,去风甚速,有风症者必宜用之。但风火之生,多因于肾水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补阴药中,少用钩藤,则风火易散,倘全不补阴,纯用钩藤以祛风散火,则风不能息,而火且愈炽矣。”

  ④《本草正义》:“钩藤,自《别录》即以为专治小儿寒热,弘景且谓疗小儿,不入余方。盖气本轻清而性甘寒,最合于幼儿稚阴未充、稚阳易旺之体质。能治惊痫者,痫病皆肝动生风,气火上燔之病,此物轻清而凉,能泄火而能定风。甄权谓主小儿惊啼,瘈疭热壅,客忤胎风;濒湖谓治大人头旋目眩,平肝风,除心热,皆一以贯之。惟濒湖又谓其发斑疹,则本于钱仲阳之紫草散,方用钩藤钩子、紫草茸等分为末,温酒调服。按仲阳之所谓斑疹,即是痘疮及瘄子,非今人时病中之所谓发斑,钩藤轻能透发,清能解热,而佐以紫草凉血活血,助其流动,又以酒辅之,能发亦能清火,洵是不亢不卑稳妥之法。”

  钩藤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熄风止疼

  中医方面认为钩藤这种中药材使用之后具有保健身体的功效,并且还有清心包火的作用,所以泄肝经之热以及熄风定惊的作用是非常好的。所以说,生活中若是身体出现了厥阴抽搐、小儿急惊、夜啼、惊风、女性子痫等毛病,这些抽搐疾病都可以使用钩藤来进行治疗。

  第二:清热平肝

  生活中若是能够科学的使用钩藤,那么可以平肝阳也可以清肝热,对于肝脏的保健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所以说,临床科学中钩藤更多的是治疗一些由于肝经有热所导致的疾病,例如头胀头痛、风热头痛、高血压、头晕目眩以及疹出不畅等毛病。

  第三:透疹

  钩藤性微寒,质地比较轻味道也比较薄,轻可以起到透发的作用,而寒性则可以解热,所以这种中药材使用后具有透疹的功效。生活中若是身体出现了小儿麻疹、水痘、风疹等疾病,出现了疹出不畅等后果,都可以使用钩藤泡水服用身体可以快速恢复健康。

  第四:治疗热证抽搐

  钩藤泡水喝的功效有哪些,老专家告诉我们这种中药材使用后具有治疗热证抽搐的作用,对于一些高热抽搐等毛病都可以使用钩藤来治疗。生活中小儿惊风以及小儿高热抽搐都是可以使用钩藤来进行防御,并且对于程度比较轻的抽搐也有一定的抑制功效。不过,若是抽搐症状比较严重,那么钩藤的作用就会减弱,这个时候应该紧急送医处理。另外,想要加强钩藤治疗热证抽搐的功效,那么应该和犀角、天麻、羚羊角等一起使用,这样清热以及止痉的作用将会更好。

  第五:治疗晕眩以及高血压

  研究还发现,使用钩藤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疗头晕眩的作用,特别是由于高血压所导致的晕眩症状疗效将会更好。钩藤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治疗高血压,能够令体内血压恢复正常并且对于多种高血压导致的不舒服症状都有一定的疗效。

  第六:镇静以及缓解麻木

  钩藤进入体内还可以起到减少动物自发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镇静的功效,不过持续时间并不长。另外,钩藤还可以有效的改善肢端麻木感,所以解麻作用还是很不错的。

  第七:治疗中风瘫痪

  若是身体出现了中风瘫痪以及口眼歪斜的情况,可以使用钩藤来缓解。除了中风瘫痪之外,钩藤这种中药材也可以用于治疗一切手足疼痛以及肢节挛急等毛病,并且对于多年中风瘫痪都有一定的疗效。

查看详情

蚱蝉

  蚱蝉

  别名:碉、鸣蜩《诗经》,蝒、马蜩《尔雅》,蟧《方言》,鸣蝉《新修本草》,秋蝉《圣惠方》,蜘蟟《七修类编》,知了《说文通训定声》,蟟蟟《中药志》。

  性味:味咸、甘,性寒。

  归经:入肝、肺经。

  入药部位:全体。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圆形,长4-4.5cm,宽1.8-2cm。表面大部分黑色,腹面各部边缘呈淡黄褐色,有光泽。头部宽扁,复眼1对,椭圆状球形,黄褐色,半透明。胸背部具膜质翅,透明,翅脉淡黄褐色,多已破碎。胸腹部上端具足3对,多断落。雄虫下端有1对心形鸣器,雌虫无鸣器,腹部较小,有产卵器。尾端呈三角形钝尖,背部和腹部具环节。体轻,质脆。气微腥,味淡。

  蚱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个;或入丸、散。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蚱蝉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熄风,镇惊。

  主治:小儿发热,惊风抽搐,癫痫,夜啼,偏头痛。

  蚱蝉的配伍

  1、治小儿风热惊悸,蚱蝉半两(去翅、足,微炒),茯神半两,龙齿三分(细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人参三分(去芦头),钩藤三(二)分,牛黄二钱(细研),蛇蜕皮五寸(烧灰),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捣罗为散。每服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蚱蝉散)

  2、治小儿天钓,眼目搐上,筋脉急,蚱蝉一分(微炒),干蝎七枚(生用),牛黄一分(细研),雄黄一分(细研)。上药细研为散。不计时候,以薄荷汤调下一字,量儿大小加减。(《圣惠方》蚱蝉散)

  3、治初生儿百日内发痫,蚱蝉(煅)、赤芍药各三分,黄芩二分。为末。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普济方》蚱蝉散)

  4、治诸风痫,胸中痰盛,干蚱蝉七枚(微炙),白藓皮一两,钩藤、细辛(去土)、川芎(锉,微炙)、天麻、牛黄(别研)各一分,蛇蜕五寸许(炙令黄)。上捣罗为末,同牛黄拌匀。每服一钱,水八分,入人参、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稍热服。 (《普济方》蚱蝉汤)

  蚱蝉的相关论述

  1、《别录》:“蚱蝉生杨柳上,五月采,蒸干之,勿令蠹。”

  2、《蜀本草》:“《图经》云:此鸣蝉也,六月、七月收,蒸干之。陶云是哑蝉,不能鸣者,雌蝉也,二说既相矛盾。今据《玉篇》云:蚱者,蝉声也,如此则非哑蝉明矣。”

查看详情

地龙

  地龙

  别名:蚯蚓、蛐蟮、曲虫、土蟺、赤虫。

  性味:咸,寒。

  归经:归肝、脾、膀胱经。

  形态特征:广地龙: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习称“白颈”,较光亮。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雄生殖孔在第18节腹侧刚毛圈一小孔突上,外缘有数环绕的浅皮褶,内侧刚毛圈隆起,前面两边有横排(一排或二排)小乳突,每边10~20个不等。受精囊孔2对,位于7/8至8/9环节间一椭圆形突起上,约占节周5/11。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气腥,味微咸。

  沪地龙:长8~15cm,宽0.5~1.5cm。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黄褐色,腹部浅黄棕色;受精囊孔3对,在6/7至8/9环节间。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较光亮。第18环节有一对雄生殖孔。通俗环毛蚓的雄交配腔能全部翻出,呈花菜状或阴茎状;威廉环毛蚓的雄交配腔孔呈纵向裂缝状;栉盲环毛蚓的雄生殖孔内侧有1或多个小乳突。

  地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末,每次1-2g;或入丸、散;或鲜品拌糖或盐化水服。

  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取汁涂敷;研末撒或调涂。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地龙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

  主治: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

  临床应用:用于高热神昏,惊痫抽搐,关节痹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肺热喘咳,尿少水肿;高血压。

  地龙的禁忌

  脾胃虚寒不宜服,孕妇禁服。

查看详情

天麻

  天麻

  别名:赤箭、木浦、明天麻、定风草根。

  性味:甘,平。

  归经:入肝经。

  入药部位: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椭圆形或长条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长3~15cm,宽1.5~6cm,厚0.5~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纵皱纹及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有时可见棕褐色菌索。顶端有红棕色至深棕色鹦嘴状的芽或残留茎基;另端有圆脐形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黄白色至淡棕色,角质样。气微,味甘。

  天麻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炮制:天麻:拣去杂质,大小分档,用水浸泡至七成透,捞出,稍晾,再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片,晒干。

  炒天麻:先用文火将锅烧热,随即将片倒入,炒至微黄色为度。

  煨天麻:将天麻片平铺于喷过水的表芯纸上,置锅内,用文火烧至纸色焦黄,不断将药片翻动至两面老黄色为度。

  天麻的功效作用

  功效:息风,定惊。

  主治:治眩晕眼黑,头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痫动风。

  天麻的禁忌

  《雷公炮炙论》:使御风草根,勿使天麻,二件若同用,即令人有肠

  结之患。服用天麻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胸闷、皮肤丘疹伴瘙痒等,个别会出现面部或全身浮肿,甚至脱发现象。不仅单用天麻会发生这类反应,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汤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成药如天麻丸、天麻蜜环菌糖衣片后,同样会出现对天麻过敏的症状。对天麻的副作用或使用禁忌,古人早有认识。

  如《本草纲目》云:“久服天麻,遍身发出红丹。”《本经逢原》也云:“天麻性虽不燥,毕竟风剂,若血虚无风,火炎头痛、口干便闭者,不可妄用。”清代名医吴仪洛更是直言:“血液衰少及非真中风者忌用”。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天麻有一定毒副作用,天麻中毒剂量是40克以上,中毒潜伏期是1-6小时。

  天麻的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天麻浸膏,半数致死量为51.4-61.4g/kg,家兔每天注射天麻稀醇浸剂0.25-1g/kg,可见软弱少动,食欲大减,体重下降,甚至死亡。如腹腔注射煎剂12g/kg,则有疲困、反应迟钝、共济失调、拒食、心跳加快。脑电波出现每秒1-2次的慢波,1例心电图有T波倒置。12只兔多数在用药后48小时内死亡。香荚兰醛副作用较小,静脉注射40mg/kg或口服1g/kg,动物的一般状态和心电图、脑电图都没有特殊变化。小鼠腹腔注射,1次给药香荚兰醇的半数致死量为891.3±31.7mg/kg。天麻浸膏(每支相当生药7.14g)雄性小鼠x次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43ml/10g,雌鼠半数致死量为0.36ml/10g,相当生药0.514g/10g。天麻素毒性很小,用dd系雄性小鼠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337mg/kg,灌胃为半数致死量》1000mg/kg,亦有测得灌胃半数致死量》5000mg/kg。

  动物的亚急性毒性实验表明,天麻素及甙元对血液红细胞及血小板、转氨酶、非蛋白氮、胆固醇等均无影响,心、肝、脾、肺、肾、胃及肠切片未见细胞变性。天麻素及甙元不影响家兔清醒时心律,但心率略减慢。兔腹腔注射天麻水剂12g/kg30分钟后动物反应迟钝,继则出现共济失调和拒食。5小时后心率增至300次以上,多在48小时内死亡。天麻注射液1g/kg静脉注射,产生显着的镇静作用,匍伏不动并拒食,但心电和脑电图均无变化。香荚兰醛40mg/kg静脉注射或1g/kg灌胃,动物一般状态良好,心、脑电图无改变。小鼠腹腔注射半数致死量946mg/kg,大鼠灌胃半数致死量3000mg/kg。天麻素或对羟基苯甲醛给大及小鼠灌胃14-60日,对血象均无影响,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病理学检查,未见异常改变。

  天麻的衍生物乙酰天麻素对小鼠和大鼠胎仔影响的实验表明,在小鼠和大鼠受胎后第6-15日,灌胃373mg/(kg·日)乙酰天麻素,对胎盘、胎仔鼠体重、性别、外观、内脏及骨骼发育无明显影响。小鼠373-149mg/(kg·日),大鼠32.3-64.5mg/(kg·日)分别于受孕后第6-15日灌胃,与对照组比较胎仔未见受到明显影响和畸形。

  天麻的附方

  ①治偏正头痛,首风攻注,眼目肿疼昏暗,头目旋运,起坐不能:天麻一两半,附子(炮制,去皮、脐)一两,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一两,荆芥穗半两,木香半两,桂(去粗皮)一分,芎藭半两。上七味,捣罗为末,入乳香匀和,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渐加至十丸,茶清下,日三。(《圣济总录》天麻丸)

  ②消风化痰,清利头目,宽胸利膈,治心忪烦闷,头晕欲倒,项急,肩背拘倦,神昏多睡,肢节烦痛,皮肤瘙痒,偏正头痛,鼻齆,面目虚浮:天麻半两,芎藭二两。为末,炼蜜丸如芡子大。每食后嚼一丸,茶酒任下。(《昔济方》天麻丸)

  ③治中风手足不遂,筋骨疼痛,行步艰难,腰膝沉重:天麻二两,地榆一两,没药三分(研),玄参、乌头(炮制,去皮,脐)各一两,麝香一分(研)。上六味,除麝香、没药细研外,同捣罗为末,与研药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晚食前服。(《圣济总录》天麻丸)

  ④妇人风痹,手足不遂:天麻(切)、牛膝、附子、杜仲各二两。上药细锉,以生绢袋盛,用好酒一斗五升,浸经七日,每服温饮下一小盏。(《十便良方》天麻酒)

  ⑤治风湿脚气,筋骨疼痛,皮肤不仁:天麻(生用)五两,麻黄(去根、节)十两,草乌头(炮,去皮)、藿香叶、半夏(炮黄色)、白面(炒)各五两。上六味,捣罗为细末,滴水丸如鸡头大,丹砂为衣。每服一丸,茶酒嚼下,日三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天麻丸)

  ⑥治小儿风痰搐搦,急慢惊风,风痫:天麻曲两(酒洗,炒),胆星三两,僵蚕二两(俱炒),天竺黄一两,明雄黄五钱。俱研细,总和匀,半夏曲二两,为末,打糊丸如弹子大。用薄荷、生姜泡浓汤,调化一丸,或二、三丸。(《本草汇言》)

  ⑦治小儿诸惊:天麻半两,全蝎(去毒,炒)一两,天南星(炮,去皮)半两,白僵蚕(炒,去丝)二钱。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天麻子大。一岁每服十丸至十五丸。荆芥汤下,此药性温,可以常服。(《魏氏家藏方》天麻丸)

  天麻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天麻,用根,须别药相佐使,然后见其功,仍须加而用之,人或蜜渍为果,或蒸煮食,用天麻者,深思之则得矣。

  2.李杲:肝虚不足者,宜天麻、芎穷劳以补之。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癎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

  3.《纲目》: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木。故天麻入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今有久服天麻药,遍身发出红丹者,是其祛风之验也。

  4.《药品化义》:天麻,气性和缓,《经》曰,肝苦急,以甘缓之。用此以缓肝气。盖肝属木,胆属风,若肝虚不足,致肝急坚劲,不能养胆,则胆腑风动,如天风之鼓荡为风木之气,故曰诸风掉眩,皆属肝木,由肝胆性气之风,非外感天气之风也,是以肝病则筋急,用此甘和缓其坚劲,乃补肝养胆,为定风神药。若中风、风癎、惊风、头风、眩晕,皆肝胆风证,悉以此治。若肝劲急甚,同黄连清其气。又取其体重降下,味薄通利,能利腰膝,条达血脉,诸风热滞于关节者,此能疏畅。凡血虚病中之神药也。

  5.《本草新编》:天麻,能止昏眩,疗风去湿,治筋骨拘挛瘫痪,通血脉,开窍,余皆不足尽信。然外邪甚盛,壅塞经络血脉之间,舍天麻又何以引经,使气血攻补之味,直入于受病之中乎?总之,天麻最能祛外束之邪,逐内避之痰,而气血两虚之人,断不可轻用之耳。

  6.《本草正义》:天麻气味,古皆称其辛温,盖即因于《本草经》之赤箭,而《开宝》、甄权诸家,称其主诸风湿痹,冷气瘫痪等证,皆因辛温二字而来,故视为驱风胜湿,温通行痹之品。然洁古诸家,又谓其主虚风眩晕头痛,则平肝息风,适与祛风行痹宣散之法相背。使其果属辛温宣散,则用以治虚风之眩晕头痛,宁不助其l腾而益张其焰?何以罗天益且谓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从此知果是风寒湿邪之痹着瘫痪等症,非天麻之所能奏效也。盖天麻之质,厚重坚实,而明净光润,富于脂肪,故能平静镇定,养液以息内风,故有定风草之名,能治虚风,岂同诳语。今恒以治血虚眩晕,及儿童热痰风惊,皆有捷效,故甄权以治语多恍惚,善惊失志,东垣以治风热,语言不遂,皆取其养阴滋液,而息内风。盖气味辛温之说,本沿赤箭之旧,实则辛于何有,而温亦虚言。

  7.《本经》:主恶气,久服益气力,长阴肥健。

  8.《别录》:消痈肿,下支满,疝,下血。

  9.《药性论》:治冷气顽痹,瘫缓不遂,语多恍惚,多惊失志。

  10.《日华子本草》:助阳气,补五劳七伤,通血脉,开窍。

  11.《开宝本草》:六髦罘缡裕闹?新危,利腰膝,强筋力。

  12.张元素:治风虚眩晕头痛。

  13.《本草汇言》:主头风,头痛,头晕虚旋,癫癎强痉,四肢挛急,语言不顺,一切中风,风痰。

  天麻泡水喝功效

  第一:止痛作用

  研究发现,科学家在天麻上制作出了天麻注射液,这种物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起到镇静的作用,特别是对脑血管病头痛、三叉神经痛以及血管神经性头痛等,效果非常的不错。科学家进行了临床实验,一千多例的实验中,镇痛的效果高达百分之九十,效果非常的惊人。

  第二:降低血压

  老中医还告诉我们,天麻能够有效的治疗高血压,长期服用能够起到强健筋骨、保护腰膝以及平肝益气的作用。

  第三:保护心脏

  天麻还能够很好的增加外周以及冠状的动脉中血液流量,这对于心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所以,日常出现了心悸气短的情况,也可以将天麻泡水喝,有效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第四:镇静效果

  天麻中所含有的天麻素能够很好的治疗神经衰弱的情况,同时对于这种情况所引发的综合症治疗效果也非常的不错,并且有效率高达百分之八十接近百分之九十。除此之外,天麻还能够有效的抑制咖啡因对于中枢的影响,避免出现过于兴奋的情况,大大的提高睡眠质量。

  第五:抗惊厥作用

  研究发现,天麻对于各种肢体麻木或者癫痫以及面部神经抽搐等都有不错的疗效。除此之外,天麻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治疗心绞痛以及胆绞痛的疾病,有效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第六:明目的作用

  天麻中所含有的一些有效成分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有效的保护以及调节视觉神经系统,提高眼睛,也就是视觉神经的分辨能力。很多需要进行高空作业的人员都会经常服用天麻,能够很好的保护大脑以及眼睛。

  第七:提高智力

  天麻能够有效的增强智利,特别是提高记忆力。日本科学家将天麻注射液来治疗老年痴呆的情况,据说有效的作用高达百分之八十一,效果显著。

查看详情

僵蚕

  僵蚕

  别名:白僵蚕、僵虫、天虫。

  性味:味咸、辛,性平。

  归经:归肝、肺、胃经。

  入药部位:家蚕4~5龄的幼虫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体。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长2~5cm,直径0.5~0.7cm。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头部较圆,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分歧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气微腥。味微咸。

  僵蚕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1、僵蚕:淘洗后干燥,除去杂质。

  2、炒僵蚕:取净僵蚕,照麸炒法炒至表面黄色。

  僵蚕的功效作用

  功效: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夹痰,惊痫抽搐,小儿急惊,破伤风,中风口㖞,风热头痛,目赤咽痛,风疹瘙痒,发颐痄腮。

  僵蚕的配伍

  1、治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白附子、僵蚕、全蝎各等分(并生用)。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杨氏家藏方》牵正散)

  2、治小儿惊风:僵蚕、蝎梢等分,天雄尖、附子尖共一钱(微炮过)。为细末。每服一字或半钱,以生姜温水调,灌之。(《本草衍义》)

  3、治小儿撮口及发噤:白僵蚕二枚。为末。用蜜和,敷于小儿唇口内。(《小儿宫气方》)

  4、治头风:白僵蚕(去丝、嘴)、良姜等分。为细末。每服半钱,白梅茶清调下,临发时服。(《百一选方》)

  5、治缠喉风并急喉闭喉肿痛者:僵蚕一两(新瓦上炭火略炒微黄色)、天南星一两(炮裂,刮去粗皮,锉)。为细末。每服一字,用生姜自然汁少许调药末,以熟水投之,呷下,吐出涎痰即快,不时服之。(《魏氏家藏方》僵蚕散)

  僵蚕的禁忌

  阴虚火旺者禁服。

  僵蚕的副作用

  专家告诉我们,生活中内服僵蚕容易导致过敏症状的出现,具体的症状表现为肌肤出现痤疮痒的皮疹或者是过敏性的皮疹,停止服药一段时间后皮症就会消失。也有少部分患者反映说服用僵蚕之后身体出现恶心想吐、口干舌燥以及食欲下降、身体倦怠想睡等情况,这个时候都应该视情况停止或者是减少服用药物。

  由于僵蚕中含有抗凝作用,所以服用后会导致血小板减少,所以凝血机制有障碍或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该谨慎服用僵蚕。肝昏迷患者也不适合服用僵蚕,这是因为这种物质中含有草酸铵,而草酸铵进入身体会分解出氨,这种物质对于肝的损害是比较大的。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全蝎

  全蝎

  别名:全虫、蝎子。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肝经。

  入药部位: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形态特征:本品头胸部与前腹部呈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呈尾状,皱缩弯曲,完整者体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前面有1对短小的螫肢和1对较长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背面覆有梯形背甲,腹面有足4对,均为7节,末端各具2爪钩;前腹部由7节组成,第7节色深,背甲上有5条隆脊线。背面绿褐色,后腹部棕黄色,6节,节上均有纵沟,末节有锐钩状毒刺,毒刺下方无距。气微腥,味咸。

  全蝎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6g。外用适量。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全蝎的功效主治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㖞,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

  全蝎的禁忌

  孕妇禁用。

  全蝎的配伍

  1、牙痛难忍:附子尖、天雄尖、全蝎各七个,生研为末,点之。(《永类方》)

  2、小儿胎痫:琥珀、朱砂各少许,全蝎一枚。为末。麦门冬汤调一字服。(《直指方》)

  3、小儿噤风:初生口噤不乳。用蝉蜕二七枚,全蝎(去毒)二七枚。为末。入轻粉末少许,乳汁调灌。(《全幼心鉴》)

  全蝎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薄荷包炙研服;胎惊天吊,入朱砂、麝香,或丸服;风痫及慢惊,用石榴 过末服;慢惊,同白术、麻黄末服;脐风,同麝服。

  2、《本草求真》:全蝎(专入肝)。味辛而甘。气温有毒。色青属木。故专入肝祛风。

查看详情

蜈蚣

  蜈蚣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肝经。

  入药部位: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平长条形,长9~15cm,宽0.5~1cm。由头部和躯干部组成,全体共22个环节。头部暗红色或红褐色,略有光泽,有头板覆盖,头板近圆形,前端稍突出,两侧贴有颚肢一对,前端两侧有触角一对。躯干部第一背板与头板同色,其余20个背板为棕绿色或墨绿色,具光泽,自第四背板至第二十背板上常有两条纵沟线;腹部淡黄色或棕黄色,皱缩;自第二节起,每节两侧有步足一对;步足黄色或红褐色,偶有黄白色,呈弯钩形,最末一对步足尾状,故又称尾足,易脱落。质脆,断面有裂隙。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味辛、微咸。

  蜈蚣的用法用量

  用法:3~5g。

  炮制:去竹叶,洗净,微火焙黄,剪段。

  蜈蚣的功效主治

  功效: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

  主治:用于肝风内动,痉挛抽搐,小儿惊风,中风口?,半身不遂,破伤风,风湿顽痹,偏正头痛,疮疡,瘰疬,蛇虫咬伤。

  蜈蚣的配伍

  1、天吊惊风:目久不下,眼见白睛,及角弓反张,声不出者,双金散主之。用大蜈蚣一条去头足,酥炙,用竹刀批开,记定左右。又以麝香一钱,亦分左右各记明,研末包定。每用左边者吹左鼻,右边者吹右鼻,各少许,不可过多。若眼未下,再吹些须,眼下乃止。(《直指方》)

  2、女人趾疮:甲内恶肉突出不愈。蜈蚣一条,焙研敷之。外以南星末,醋和敷四围。(《医方摘要》

  蜈蚣的禁忌

  孕妇禁用。

  蜈蚣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小儿惊痫风搐,脐风口噤,丹毒秃疮瘰蛇伤。

  2、《本草从新》:善走能散。治脐风撮口。

  3、《本经》:鬼疰蛊毒,啖诸蛇、虫、鱼毒,杀鬼物老精温疟,去三虫。

查看详情

人工牛黄

  人工牛黄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心、肝经。

  形态特征:为黄色疏松粉末。

  人工牛黄的用法用量

  用法:一次0.15~0.35g,多作配方用。外用适量敷患处。

  人工牛黄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定惊。

  主治: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等病症的治疗。

  人工牛黄的禁忌

  孕妇慎用。

查看详情

体外培育牛黄

  体外培育牛黄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为牛科动物牛的新鲜胆汁作母液,加入去氧胆酸、胆酸、复合胆红素钙等制成。

  形态特征: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0.5~3cm。表面光滑,呈黄红色至棕黄色。体轻,质松脆,断面有同心层纹。气香,味苦而后甘,有清凉感,嚼之易碎,不粘牙。

  体外培育牛黄的用法用量

  用法0.15~0.35g,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体外培育牛黄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

  主治: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体外培育牛黄的禁忌

  孕妇慎用;偶有轻度消化道不适。

查看详情

鸡脑

  鸡脑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肝经。

  鸡脑的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烧灰,酒下。

  鸡脑的功效作用

  功效止痉熄风。

  主治:主惊痫;夜啼;妇人难产。

查看详情

丝带蕨

  丝带蕨

  别名:二条线蕨,金木兰,九根索,韭菜还阳,龙须金钗。

  性味:甘;凉。

  归经:肝;肾经。

  入药部位:为水龙骨科植物丝带蕨的全草。

  丝带蕨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9-18g;或浸酒。

  丝带蕨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熄风;活血

  主治:治小儿惊风。

查看详情

玳瑁

  玳瑁

  别名:文甲、瑇玳。

  性味:甘,寒。

  归经: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入药部位:龟科动物玳瑁背部的甲片。

  形态特征:本品为近圆形、三角形或多角形的板片,长10~20厘米,厚1.5~3毫米。边缘较薄,中央稍厚。表面呈暗褐色的半透明体。并有暗褐色与乳黄色的花纹,平滑而有光泽;内面密布白色的条纹或斑点,并有纵横交错的沟纹。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角质。气无。以片厚、花纹明显、半透明者为佳。

  玳瑁的用法用量

  用法1~3钱。多入丸、散剂用。

  炮制:将玳瑁倒悬,用沸醋泼之,其甲片即能逐片剥下,去掉残肉,洗净即得。

  玳瑁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解毒,镇心平肝。

  主治:用于热病发狂,谵语,小儿惊风,痈肿疮毒。

  玳瑁的配伍

  ①治急风及中恶,不识人,面青,四肢逆冷:生玳瑁五两(捣罗为末),安息香五两(用酒煮似糊,用绢滤去滓),朱砂二两(细研,水飞过),雄黄半两(细研),琥珀一两(细研),麝香一两(细研),龙脑一钱(细研)。上药都研令匀,以安息香糊和丸,如鸡头实大。用童子小便三合,生姜自然汁半合,相合暖过,不计时候,研下三丸。(《圣惠方》玳瑁丸)

  ②治中风不语,精神冒闷及中恶不语:瑇瑁(镑)、丹砂(研)、雄黄(研)、白芥子各半两,麝香(研)一分。上五味,捣罗为末,再同研匀,别以银石器酒煎安息香一两为膏,和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温童子小便下,不拘时候服。(《圣济总录》玳瑁丸)

  ③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生玳瑁、生犀角同磨汁一合。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五匙,和匀温服。(《痘疹论》)

  ④预解痘毒,遇行时服此,未发内消,已发稀少: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温服半台,日三服。(《灵苑方》)

  ⑤治迎风目泪,乃心肾虚热也:生碡瑁、羚羊角各一两,石燕子一双。为末。每服一钱,薄荷汤下,日一服。(《飞鸿集》)

查看详情

猴枣

  猴枣

  别名:猴子枣、羊肠枣、猴丹、申枣。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胃二经。

  入药部位:为猴科动物猕猴等内脏的结石。

  形态特征:椭圆形,略似小枣,大者如鸡蛋,小者如黄豆,一般如莲子大。表面青铜色或绿黑色,平滑而有光泽。质地硬而脆,击之易碎,端面灰黄色,有层次,中央有核。气微香,味微苦涩,嚼之有砂性。以个大、色深、质脆者为佳。

  猴枣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2~5分。

  外用:醋摩涂。

  炮制:打碎,拣去核,研极细用。

  猴枣的功效作用

  功效:消痰镇惊,清热解毒。

  主治:治痰热喘嗽,小儿惊痫,瘰疬痰核。

  猴枣的配伍

  治小儿惊风,痰多气急,喘声如锯,烦躁不宁:羚羊角一钱,麝香四分,猴枣四钱,煅月石一钱,伽南香一钱,川贝母(去心)二钱,青礞石(煅成绛色,水飞)一钱,天竹黄(飞)三钱。各取净粉,除麝香、伽南香外,先将其余药粉充分和匀,研至极细,随后加入麝香、伽南香二味细粉和匀,瓶装封固。每次服一至二分,日服一至二次,用温开水送服。(《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猴枣散)

查看详情

颠茄草

  颠茄草

  入药部位:本品为茄科植物颠茄的干燥全草。

  形态特征:本品根呈圆柱形,直径5~15mm,表面浅灰棕色,具纵皱纹;老根木质,细根易折断,断面平坦,皮部狭,灰白色,木部宽广,棕黄色,形成层环纹明显。髓部白色。茎扁圆柱形,直径3~6mm,表面黄绿色,有细纵皱纹及稀疏的细点状皮孔,中空,幼茎有毛。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卵状椭圆形,黄绿色至深棕色。花萼5裂,花冠钟状。果实球形,直径5~8mm,具长梗,种子多数。气微,味微苦、辛。

  颠茄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镇痉,镇痛,止分泌,扩瞳。

  主治:主要用于制止盗汗,流涎,支气管分泌过多,胃酸过多,并弛缓胃肌,解除贲门及幽门部痉挛,制止痉挛性咳嗽,以及因泻药而引起的腹绞痛等。

  颠茄草的禁忌

  青光眼患者禁服。

查看详情

相关知识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