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百科/解表药
羌活

  羌活

  别名:羌青、护羌使者、胡王使者、羌滑、退风使者、黑药。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入膀胱、肾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羌活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根茎粗壮,伸长呈竹节状。根颈部有枯萎叶鞘。茎直立,圆柱形,中空,有纵直细条纹,带紫色。其性温,解表散寒、祛寒湿,用于外感风寒、头痛无汗、寒湿痹、上肢风湿疼痛。 生长于海拔2000-4000米的林缘及灌丛内;分布于中国的陕西、四川、甘肃、青海、西藏。

  羌活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3-10g;或入丸、散。

  炮制:除去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或低温干燥,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羌活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寒感冒,风寒湿痹,项强筋急,骨节酸疼,风水浮肿,痈疽疮毒。

  作用: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证。本品有较强的发散风寒和止痛效果。常与防风、白芷、细辛等同用,如九味羌活汤。

  2、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所致的肢节疼痛、肩背酸痛,尤以上半身疼痛更为适用。本品能祛风胜温,散寒止痛。常与防风、同用,如蠲痹汤。

  羌活的禁忌

  该品辛香温燥之性较烈,故阴亏血虚者慎用;阴虚头痛者慎用;血虚痹痛忌服。

  羌活的附方

  ①治感冒发热,扁桃体炎:羌活四至五钱,板蓝根、蒲公英各一两。水煎,每日一剂,分二次服。(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

  ②治太阳伤寒无汗:羌活、独活、荆芥、防风、广皮、甘草。煎服。(《医级》羌活汤)

  ③解牙临寒: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生地、黄芩、甘草。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张元素九味羌活汤)

  ④治太阳经头痛:防风二分,羌活三分,红豆二个。为末,鼻内搐之。(《玉机微义》)

  ⑤治客寒犯脑,脑痛连齿,手足厥冷,口鼻气冷之证:羌活一钱,附子、干姜各五分,炙甘草八分。水煎服。(《医学心悟》羌活附子汤)

  ⑥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掣痛不可屈伸,或身微肿不仁:羌活(去芦),附子(炮,去皮脐),白术,甘草(炙)等分。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济生方》羌附汤)

  ⑦治肩背痛不可回顾,脊痛项强,腰似折,项似拔者:羌活、独活各一钱,藁本:防风、甘草(炙)、川芎各五分,蔓荆子三分。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大温服,空心食前。(《内外伤辨》羌活胜湿汤)

  羌活的相关论述

  1、《唐本草》:“疗风宜用独活,兼水宜用羌活。”

  2、《本草纲目》:“羌后、独活,皆能逐风胜湿,透关利节,但气有刚劣不同尔。”[1]

  3、《雷公炮制药性解》:“羌活气清属阳,善行气分,舒而不敛,升而能沉,雄而善散,可发表邪,故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以理游风,其功用与独活虽若不同,实互相表里。”

  4、《本草备要》:“泻肝气,搜胖风,治风湿相搏,本经(太阳)头痛,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刚痉柔痉,中风不语,头旋目亦。”

  5、《本经逢原》:“羌活乃却乱反正之主帅,风能胜湿,故羌活能治水湿,与芎穷同用,治太阳、厥阴头痛,发汗散表,透关利节,非时感冒之仙药也。昔人治劳力感寒,于补中益气汤中用之,深得补中寓泻之意。”

查看详情

身体湿气重吃什么好

细辛

  细辛

  别名:小辛、少辛、盆草细辛。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肺、肾经。

  入药部位: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汉城细辛或华细辛的干燥根和根茎。

  形态特征:根状茎直立或横走,有多条须根;叶通常2枚,叶片心形或卵状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长2~100px;花被裂片三角状卵形,果近球状,直径约37.5px,棕黄色。花期4~5月。

  细辛的用法用量

  用法: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细辛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肺寒咳嗽。

  作用:①局部麻醉作用

  华细辛水浸剂或醇浸剂(20~100%)能阻断蛙坐骨神经的冲动传导,在豚鼠皮丘试验中,有浸润麻醉效力;但煎剂无效。细辛挥发油尚有表面麻醉(兔角膜反射)作用。50%细辛酊涂于人舌后约半分钟,舌尖即有辛冷感,1分钟后有麻木感,以后痛觉完全消失,经1小时左右始逐渐恢复。局麻作用与其所含的挥发油有关,但有较强的刺激性,尚不适作表面麻醉剂。有报告,细辛与其他中药合用,作涂抹麻醉以拔牙,取得较好效果。

  ②解热、镇痛作用

  细辛挥发抽的阿拉伯胶乳剂0.2~1.0毫升/公斤予兔口服。对正常及温刺法引起的体温升高均有降低作用。对四氢-β-萘胺或伤寒,副伤寒混合疫苗引起之发热,口服挥发油0.5毫升/公斤也有某些抑制作用。同样剂量对兔(电刺激齿髓法)百镇痛作用,强度与安替匹林相似。

  ③抑菌作用

  初步体外试验,细辛对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乃至结核杆菌有某些抑制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④对血压的作用

  华细辛醇浸出液(0.125~0.25克/公斤)静脉注射,可降低麻醉犬的血压。进一步分析指出,盆草细辛挥发油能使麻醉动物血压下降,而煎剂则使血压上升,并谓华细辛对瞬膜及血压皆有肾上腺素样作用。

  ⑤毒性及其他作用

  华细辛挥发油对蛙、小鼠、兔等,初呈兴奋现象,继即陷于麻痹状态,逐渐使随意运动及呼吸运动减退,同时反射消失,终以呼吸麻痹而死亡,呼吸先于心跳而停止,对心肌、平滑肌有直接抑制作用。醇浸出液在兔身上,能拮抗吗啡引起的呼吸抑制。对小鼠灌胃与静脉注射,其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23.75毫克及7.78毫克/10克。细辛醇浸出液之毒性大于水煎剂。

  除上述外,同属植物欧细辛的浸剂能升高麻醉猫的血压,而其总黄酮则有降压作用;它还能缓解或消除由新斯的明引起的气管痉挛。挥发油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有抑菌作用(1:500)。

  细辛的禁忌

  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细辛的附方

  ①治风冷头痛,痛则如破,其脉微弦而紧:细辛一两(净),川芎一两,附子(炮)半两净,麻黄一分。上细切,入连根葱白、姜、枣。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连进三服。(《普济方》细辛散)

  ②治偏头痛:雄黄(研)、细辛(去苗叶,为末)等分。上二味,再同研匀。每服一字,左边疼搐入右鼻,右边痛搐入左鼻。(《圣济总录》至灵散)

  ③治伤风鼻塞:细辛、紫苏、防风、杏仁、桔梗、薄荷、桑白皮。煎服。(《方脉正宗》)

  ④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伤寒论》小青龙汤)

  ⑤治鼻塞不通:细辛末少许,吹入鼻中。(《普济方》)

  ⑥治牙齿痛久不瘥:细辛(去叶苗)、荜拨。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用半钱匕,水一盏,煎十数沸,热漱冷吐。(《圣济总录》细辛汤)

  ⑦治牙齿疼痛:荆芥、细辛、露蜂房各等分。上为粗末,每用三钱,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漱冷吐。(《御药院方》细辛散)

  ⑧治牙痛:细辛一钱,黄柏一钱。煎水漱口,不可嚼下。(《吉林中草药》)

  ⑨治痰饮,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金匮要略》苓甘五味姜辛汤)

  ⑩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二两(去节),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

  ⑾治风入腹,切痛烦冤:细辛、吴茱萸、干姜各半两,当归、防风各一两,芍药二两。上为末,每以半两,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相续进之。(《元和纪用经》细辛汤)

  ⑿治小儿口疮:细辛末,醋调,贴脐上。(《卫生家宝方》)

  ⒀治口臭及匿齿肿痛:细辛煮取浓汁,热含冷吐。(《圣惠方》)

  ⒁治耳聋:细辛末,溶黄蜡丸鼠屎大。绵裹一丸,塞之。须戒怒气。(《龚氏经验方》聪耳丸)

  ⒂治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下。(《纲目》)

  ⒃治暗风卒倒,不省人事:细辛末,吹入鼻中。(《世医得效方》)

  ⒄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⒅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⒆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⒇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

  细辛的相关论述

  1、细辛作为药用植物,始载秦汉《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

  2、《名医别录》云:“生华阴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阴干。”

  3、《本草经集注》云:“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

  4、《本草图经》云:“今处处有之,皆不及华阴者为真,其根细而极辛。今人多以杜衡为之。”

  5、《本草纲目》云:“大抵能乱细辛者,不止杜衡,皆当以根苗色味细辨之。”当今仍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所产为道地。

  6、《药品化义》:“细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阴经者,以此从内托出。佐九味羌活汤,发散寒邪快捷,因其气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汤,疗目痛后羞明畏日,隐涩难开。合通窍汤,散肺气而通鼻窍。佐清胃汤,祛胃热而止牙疼。此热药入寒剂,盖取反以佐之之义也。”

  7、《本草新编》:“细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独用。多用则气耗而痛增,独用则气尽而命丧。细辛阳药也,升而不沉,虽下而温肾中之火,而非温肾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细辛温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问:细辛散人真气,何以头痛反能取效?盖头为六阳之首,清气升而浊气降,则头目清爽;惟浊气升而清气降,头 目沉沉欲痛矣。细辛气清而不浊,故善降浊气而升清气,所以治头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须佐之以补血之药,使气得血而不散也。”

  8、《本草经百种录》:“细辛,以气为治也。凡药香者,皆能疏散风邪,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 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故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查看详情

藁本

  藁本

  别名:香藁本。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膀胱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藁本、辽藁本的根和根茎。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达1米。根茎发达,具膨大的结节。茎直立,圆柱形,中空,具条纹。花期8—9月,果期10月。野生于向阳山坡草丛中或润湿的水滩边。

  藁本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 3-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涂。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藁本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表证,巅顶疼痛,风湿痹痛。

  作用:①《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

  ②《别录》:辟雾露润泽;疗风邪嚲曳,金疮。

  ③《药性论》:治恶风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鼾疱。

  ④《日华子本草》:治病疾,并皮肤疵皯、酒齇、粉刺。

  ⑤《医学启源》:治头痛,胸痛,齿痛。

  ⑥李杲:治头面及遍身皮肤风湿。

  ⑦王好古:治督脉为病,脊强而厥。

  ⑧《纲目》:治痈疽,排脓内塞。

  ⑨《本草正》:疗风湿泄泻,风痫雾露瘴疫。

  ⑩《本草再新》:治风湿痛痒,头风目肿,泄泻疟痢。

  藁本的禁忌

  本品辛温香燥,凡阴血亏虚、肝阳上亢、火热内盛之头痛者忌服。

  藁本的附方

  ①治寒邪郁于足太阳经,头痛及巅顶痛:藁本、川芎、细辛、葱头。煎服。(《广济方》)

  ②治一切风偏正头痛,鼻塞脑闷,大解伤寒及头风,遍身疮癣,手足顽麻:川芎、细辛、白芷、甘草、藁本各等分。为末,每药四两,入煅了石膏末一斤,水和为丸,每一两作八丸。每服一丸,食后薄荷茶嚼下。(《普济方》白龙丸)

  ③治胃痉挛、腹痛:藁本五钱,苍术三钱,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④治疥癣:藁本煎汤浴之,及用浣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⑤干洗头屑:藁本、白芷等分。为末,夜掺发内,明早梳之,垢自去。(《便民图纂》)

  ⑥治鼻上面上赤:藁本研细末,先以皂角水擦动赤处,拭干,以冷水或蜜水调涂,干再用。(《鸡峰普济方》藁本散)

  藁本的相关概述

  ①张元素:“藁本,乃太阳经风药,其气雄壮,寒气郁于本经头痛必用之药,巅顶痛,非此不能治。与木香同用,治雾露之清邪中于上焦;与白芷同作面脂,既治风,又治湿,亦各从其类也。”

  ②《本草汇言》:“藁本,升阳而发散风湿,上通巅顶,下达肠胃之药也。其气辛香雄烈,能清上焦之邪,辟雾露之气,故治风头痛,寒气犯脑以连齿痛。又能利下焦之湿,消阴障之气,故兼治妇人阴中作痛,腹中急疾,疝瘕淋带,及老人风客于胃,久利不止。大抵辛温升散,祛风寒湿气于巨阳之经为专功,若利下寒湿之证,必兼下行之药为善。”

  ③《本经逢原》:“今人只知藁本为治颠顶头脑之药,而《本经》治妇人疝瘕,腹中急,阴中寒等证,皆大阳经寒湿为病,亦属客邪内犯之侯,故用藁本去风除湿,则中外之疾皆痊,岂特除风头痛而已哉。”

  ④《本草求真》:“藁本,书言能治胃风泄泻,又治粉刺酒齄,亦是风干太阳,连累而及,治则与之俱治,岂但治风头痛而已哉。或谓其性颇有类于芎藭,皆能以治头痛,然一主于肝胆,虽行头目,而不及于巅顶,一主太阳及督,虽其上下皆通,而不兼及肝胆之为异耳。”

  ⑤《本草正义》:“藁本味辛气温,上行升散,专主太阳太阴之寒风寒湿,而能疏达厥阴郁滞,功用与细辛、川芎、羌活近似。《本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皆清阳不振,厥阴之气郁窒不伸为病,温以和之,升以举之,解结除寒,斯急痛可巳,疝瘕可除。而阴虚内热、肝络结滞之疝瘕急痛,非其治也。《别录》谓辟雾露润泽者,温升助阳,能胜寒湿,此即仲景所谓清邪中上之病,亦即经言阳中雾露之气也。又谓疗风邪嚲曳,则风寒袭络,而经掣不仁,步履无力之症,庶几近之,亦有阴虚无力,痿躄不用,而肢体嚲曳者,则更非风药所可妄试。”

查看详情

葱白

  葱白

  别名:大葱,香葱,细香葱,小葱,四季葱。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百合科植物葱近根部的鳞茎。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高可达50厘米。通常簇生,全体具辛臭,折断后有辛味之粘液。须根丛生,白色。鳞茎圆柱形,先端稍肥大,鳞叶成层,白色,上具白色纵纹。叶基生,圆柱形,中空,长约45厘米,径1.5~2厘米,先端尖,绿色,具纵纹;叶鞘浅绿色。花茎自叶丛抽出,通常单一,中央部膨大,中空,绿色,亦有纵纹;伞形花序圆球状:总苞膜质,卵形或卵状披针形;花被6,披针形,白色,外轮3枚较短小,内轮3枚较长大,花被片中央有一条纵脉;雄蕊6,花丝伸出,花药黄色,丁字着生;子房3室。蒴果三棱形。种子黑色,三角状半圆形。花期7~9月。果期8~10月。

  葱白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酒煎。煮粥食,每次可用鲜品15-30g。

  外用:适量,捣敷,炒熨,煎水洗,蜂蜜或醋调敷。

  炮制:除去须根、叶及外膜,鲜用。

  葱白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主治:用于外感风寒,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脉微,厥逆,腹泻,外敷治疗疮痈疔毒。

  作用:①《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②《别录》:治伤寒骨肉痛,喉痹不通,安胎。

  ③孟诜:通关节,止衄血,利大小便。

  ④《日华子本草》:治天行时疾,头痛热狂,通大小肠,霍乱转筋及责豚气,脚气,心腹痛,目眩及止心迷闷。

  ⑤《用药心法》:通阳气,发散风邪。

  ⑥李杲:治阳明下痢下血。

  ⑦《日用本草》:能达表和里,安胎止血。

  ⑧《本草蒙筌》:蛇伤、蚯蚓伤,和盐罯即解。

  ⑨《纲目》:除风湿,身痛麻痹,虫积心痛,止大人阳脱,阴毒腹痛,小儿盘肠内钓,妇人妊娠溺血,通奶汁,散乳痈,利耳鸣,涂猘犬毒。

  葱白的禁忌

  表虚多汗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食生葱即啖蜜,变作下利。

  ②《食疗本草》:上冲人,五脏闭绝。虚人患气者,多食发气。

  ③《履巉岩本草》:久食令人多忘,尤发痼疾。狐臭人不可食。

  ④《纲目》:服地黄、常山人,忌食葱。

  ⑤《本草经硫》:病人表虚易汗者勿食,病已得汗勿再进。

  葱白的附方

  ①治伤寒初觉头痛,肉热,脉洪起一,二日:葱白一虎口,豉一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补缺肘后方》葱豉汤)

  ②治时疾头痛发热者:连根葱白二十根。和米煮粥,入醋少许,热食取汗即解。(《济生秘览》)

  ③治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葱一把,水三升,煮令热服之,取扦,食葱令尽。(《伤寒类要》)

  ④治脱阳,或因大吐大泻之后,四肢逆冷,元气不接,不省人事,或伤寒新瘥,误与妇人交,小腹紧痛,外肾搐缩,面黑气喘,冷汗自出。须臾不救:葱白敷茎炒令热,熨脐下,后以葱白连须三七根,细锉,砂盆内研细,用酒五升,煮至二升。分作三服,灌之。(《华佗危病方》)

  ⑤治胃痛,胃酸过多,消化不良:大葱头四个,赤糖四两。将葱头捣烂,混入赤糖,放在盘里用锅蒸熟。每日三次,每次三钱。(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⑥治虫积卒心急痛,牙关紧闭欲绝:老葱白五茎。去皮须捣膏,以匙送入喉中,灌以麻油四两,虫积皆化为黄水而下。(《瑞竹堂经验方》)

  ⑦治霍乱烦躁,卧不安稳:葱白二十茎,大枣二十枚。水三升,煮取二升顿服之。(《补缺肘后方》)

  ⑧治小儿初生不小便:人乳四合,葱白一寸。上二味相和煎,分为四服。(《外台秘要方》)

  ⑨治小便难,小肠胀:葱白三斤。细锉,炒令热,以帕子裹,分作二处,更以熨脐下。(《本事方》)

  ⑩治小儿虚闭:葱白三根。煎汤,调生蜜、阿胶末服。仍以葱头染蜜,插入肛门。(《全幼心鉴》)

  ⑾治少阴病下利: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论》白通汤)

  ⑿治赤白痢:葱一握。细切,和米煮粥,空心食之,(《食医心镜》)

  ⒀治腹皮麻痹不仁者:多煮葱白食之。(《世医得效方》)

  ⒁治痈疖肿硬、无头、不变色者:米粉四两,葱白一两(细切)。上同炒黑色,杵为细末。每用,看多少,醋调摊纸上,贴病处,一伏时换一次,以消为度。(《外科精义》乌金散)

  ⒂治痈疮肿痛:葱全株适量,捣烂,醋调炒热,敷患处。(江西《草药手册》)

  ⒃治疔疮恶肿:刺破,(以)老葱、生蜜杵贴二时,疗出以醋汤洗之。(《圣济总录》)

  ⒄治阴囊肿痛:㈠葱白、乳香捣涂。㈡煨葱入盐,杵如泥,涂之。(《纲目》)

  ⒅治小儿秃疮:冷泔洗净,以羊角葱捣泥,入蜜和涂之。(《纲目》)

  ⒆治痔正发疼痛:葱和须,浓煎汤,置盆中坐浸之。(孟诜《必效方》)

  ⒇治磕打损伤,头脑破骨及手足骨折或指头破裂,血流不止:葱白捣烂,焙热封裹损处。(《日用本草》)

  (21)白通加猪胆汁汤(《伤寒论》)治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面赤干呕而烦躁者:葱白4茎,干姜10g,生附子1枚,人尿5合,猪胆汁1合。水煎,去渣,入胆汁、人尿,搅匀,分2次服。方中葱白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为君药。

  葱白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葱,所治之症,多属太阴、阳明,皆取其发散通气之功。通气故能解毒及理血病。气者,血之帅也,气通则血活矣。金疮磕损,折伤血出,疼痛不止者,王嵺《百一方》用葱白、砂糖等分研封之,云痛立止,更无痕瘢也。葱叶亦可用。又葱管吹盐入玉茎内,治小便不通及转脬危急者。余常用,治数人得验。”

  2、《本经》:“主伤寒寒热,出汗中风,面目肿。”

查看详情

葱叶

  葱叶

  性味:温,辛。

  葱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

  外用:捣敷、热罨或煎水洗。

  葱叶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发汗,解毒消肿。

  主治: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身热无汗;中风,面目浮肿;疮痈肿痛;跌打创伤。

  药理作用:100%的葱煎剂,试管内(环杯法试验)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25%葱的滤液,在试管内接触时间大于60分钟者,能杀灭阴道滴虫。

  葱叶的配伍

  ①治疮中有风水肿痛:葱叶、干姜、黄柏。相和煎作汤,浸洗之。(《食疗本草》)

  ②治水病两足肿者:锉葱叶及茎,煮令烂渍之,日三五作。(《独行方》)

  ③治代指:萎黄葱叶,煮沸渍之。(《千金方》)

查看详情

鹅不食草

  鹅不食草

  别名:食胡荽、鹅不食、天胡荽。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全草。

  鹅不食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捣烂塞鼻或研末畜鼻。

  炮制:除去杂质,切段,干燥。

  鹅不食草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止咳。

  主治:用于风寒头痛,咳嗽痰多,鼻塞不通,鼻渊流涕。

  鹅不食草的配伍

  1、贴目取翳:鹅不食草(捣汁熬膏)一两,炉甘石(火 ,童便淬三次)三钱,上等瓷器末一钱半,熊胆二钱, 砂少许,为极细末,和作膏。贴在翳上,一夜取下。用黄连、黄柏煎汤洗净,看如有,再贴。(孙天仁《集效方》)

  2、治目赤肿胀,羞明昏暗,隐涩疼痛,眵泪风痒,鼻塞头痛脑酸,外翳扳睛诸病。鹅不食草(晒干)二钱,青黛、川芎各一钱,为细末。噙水一口,每以米许入鼻内,泪出为度。一方∶去青黛。(倪氏《启微集》)

  鹅不食草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鹅中食草,上达头脑,而治顶痛目病,通鼻气而落瘪肉;内达肺经而治痰疟,散疮肿;其除翳之功,尤显神妙。”

  2、《本草汇言》:“石胡妥,利九窍,通鼻气之药也。其味辛烈,其气辛熏,其性升散,能通肺经,上达头脑,故痰喘,气闭不通,鼻塞鼻痔,胀闷不利,去目中翳障,并头中寒邪、头风脑痛疾,皆取辛温升散之功也。

查看详情

葱须

  葱须

  别名:葱根。

  性味:平。

  归经:肺经。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葱的须根。

  葱须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研末。

  外用:研末作吹药。

  葱须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散寒;解毒;散瘀。

  主治:治风寒头痛,喉疮,冻伤。

  葱须的附方

  ①解烦热,补虚劳,治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解肌发汗:葱根、豆豉,浸酒煮饮。(《孟诜方》)

  ②治喉中疮肿:葱须(阴干为末)一钱,蒲州胆矾一钱。研匀,一字,入竹管中吹病处。(《医准》)

  ③治冻伤:葱须、茄根各四两,煎水洗泡患处。(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葱须的各家论述

  1.《别录》:主伤寒头痛。

  2. 孟诜:通气。

  3.《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毒。

  4.《纲目》:疗饱食房劳,便血肠澼成痔。

查看详情

防风

  防风

  别名:铜芸、回草、百枝。

  性味:味辛、甘,性微温。

  归经:归膀胱、肺、脾、肝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防风的根。

  防风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克。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炮制:除去残茎,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防风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主治: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风湿痹痛,破伤风正,脾虚湿盛。

  防风的禁忌

  阴血亏虚、热病动风者不宜使用;血虚发痉、阴虚火旺者慎用。

  防风的附方

  1、治一切眼疾:蕤仁(去油)三钱,甘草、防风各六钱,黄连五钱,以三味熬取浓汁,次下蕤仁膏,日点。(孙氏《集效方》)

  2、骨蒸烦热及一切虚劳烦热,大病后烦热,并用地仙散: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每用五钱,生姜五片,水煎服。(《济生方》)

  3、小便淋涩:三物木防己汤∶用木防己、防风、葵子各二两。 咀。水五升,煮二升半,分三服。(《千金方》)

  防风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

  2、《药类法象》:“治风通用。泻肺实,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邪。”

  3、《本草求原》:“解乌头、芫花、野菌诸热药毒。”

查看详情

荆芥

  荆芥

  别名:香荆荠、线荠、四棱杆蒿、假苏。

  性味:味辛;微苦;性微温。

  归经:入肺、肝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荆芥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方柱形,上部有分枝,长50~80cm,直径0.2~0.4cm;表面淡黄绿色或淡紫红色,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对生,多已脱落,叶片3~5羽状分裂,裂片细长。穗状轮伞花序顶生,长2~9cm,直径约0.7cm。花冠多脱落,宿萼钟状,先端5齿裂,淡棕色或黄绿色,被短柔毛;小坚果棕黑色。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荆芥用法用量

  用法:4.5~9g。

  炮制:荆芥:除去杂质,喷淋清水,洗净,润透,切段,晒干。

  荆芥穗:摘取花穗。

  荆芥炭:取荆芥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褐色。

  芥穗炭:取净荆芥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荆芥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风,透疹。

  主治:主感冒发热;头痛;目痒;咳嗽;咽喉肿痛;麻疹;痈肿;疮疥;衄血;吐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用于感冒,头痛,麻疹,风疹,疮疡初起。炒炭治便血,崩漏,产后血晕。解表散风,透疹,消疮,止血。用于感冒,麻疹透发不畅,便血、崩漏、鼻衄。

  药理作用:用人工发热的家兔,口服荆芥煎剂与浸剂2克(生药)/公斤,无甚解热作用。在体外,高浓度(1:100)有抗结核杆菌之作用。

  荆芥配伍

  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每服二钱,茶调下。(《永类钤方》)

  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旋目眩:荆芥穗为末。每酒服三钱。(《眼科龙木论》)

  ③治风热肺壅,咽喉肿痛,语声不出,或如有物哽:荆芥穗半两,桔梗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去渣,食后温服。(《局方》荆芥汤)

  ④治一切风,口眼偏斜:青荆芥一斤,青薄荷一斤。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汁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三分,去一分,将二分滓日干为末,以膏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早至暮可三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

  ⑤治大便下血:㈠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二钱,妇人用酒下。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㈡荆芥二两,槐花一两。炒紫为末。每服三钱,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⑥治产后血晕,筑心,眼倒,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二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⑦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糯米饮下三钱日三服。(《濒湖集简方》)

  ⑧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

  ⑨治癃闭不通,小腹急痛,肛门肿疼,无问新久:大黄(小便不通减半)、荆芥穗(大便不通减半),等分。各别为末。每服一、二钱,温水调下,临时加减服。(《宜明论方》倒换散)

  ⑩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任下。(《本草汇言》)

  ⑾治风毒寡疬、赤肿痛硬:鼠粘子一升(微炒),荆芥穗四两。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五分,去滓,入竹沥半合,搅匀服之,日三服。(《圣惠方》)

  ⑿治脚桠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荆芥各家论述

  ①《纲目》:“荆芥,入足厥阴经气分,其功长于祛风邪,散瘀血,破结气,消疮毒。盖厥阴乃风木也,主血而相火寄之。故风病、血病、疮病为要药。”

  ②《本草经疏》:“假苏,入血分之风药也,故能发汗;其主寒热者,寒热必由邪盛而作,散邪解肌出汗,则寒热自愈。鼠瘘由热结于足少阳、阳明二经火热郁结而成,瘰疬为病亦属二经故也。生疮者,血热有湿也,凉血燥湿,疮自脱矣。破结聚气者,辛温解散之力也。下瘀血入血分,辛以散之,温以行之之功用也。痹者,风寒湿三邪之所致也,祛风爆湿散寒,则湿痹除矣。”“荆芥,风药之辛温者也,主升主散,不能降亦不能收。”

  ③《本草汇言》:“荆芥,轻扬之剂,散风清血之药也。…凡一切风毒之证,已出未出,欲散不散之际,以荆芥之生用,可以清之。…凡一切失血之证,已止未止,欲行不行之势,以荆芥之炒黑,可以止之。大抵辛香可以散风,苦温可以清血,为血中风药也。”

  ④《本草备要》:“荆芥,功本治风,又兼治血者,以其入风木之脏,即是藏血之地也。李士材曰,风在皮里膜外,荆芥主之,非若防风能入骨肉也。”

  ⑤张寿颐:“荆芥,治风热在表在上诸症,能泄肺热而达皮毛,风热咳嗽宜之,风热外感头痛寒热,亦是主药。又入血分,清血热,能治咽、喉、口、舌、发颐、大头诸症,亦治疮疡、风疥、瘰疬,吐衄,下血,崩漏,能澈上澈下,散结导瘀,厥功甚多,而亦甚捷,诚风热血热之一大法王,不可以其微贱易得而忽视之。然古法每谓产后中风,口噤发痉,角弓反张,血晕不醒,有豆淋酒法,以防风、羌活、荆芥等药,炒研为末,另以黑大豆妙热,酒淋乘热调药冲服。意谓此是产后猝受外风,故宜风药酒服,温升疏散之法,无论何书,往往称为大效,甚且托名于华元化,称之为华陀愈风散。不知产后噤厥,角弓反张,纯是阴脱于下,阳浮于上,虽曰中风,明是内动之风,上升冲脑,以致知觉运动顿失其常,镇而降之,犹恐不济,妄投风药,加以热酒,是为教猱升木,火上添油,杀之尤逮,安得有效之理,此皆古人误认内风作外风之治法。…惟荆芥炒黑,则轻扬疏散之性已失,而黑能入血,可以止血之妄行,若产后去血过多,阴不涵阳,晕厥昏瞶者,用童便调灌,则又能立定其气血冲脑之变,是为一举两得,却是佳方,此不可与豆淋酒之法作一例观也。”

查看详情

麻黄

  麻黄

  别名:龙沙、狗骨、卑相。

  性味:性温,味辛、微苦。

  归经:肺经、膀胱经。

  入药部位: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

  麻黄的用法用量

  用法:2~10g。

  炮制:①麻黄:取原材料,除去木质茎、残根及杂质,抖净灰屑,切段;或洗净后稍润,切段,干燥。

  ②蜜麻黄: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段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段,用20kg炼蜜。

  ③麻黄绒:取麻黄段,碾绒,筛去粉末。

  ④蜜麻黄绒:取炼蜜,加适量开水稀释,淋入麻黄绒中拌匀,闷润,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深黄色、不黏手时,取出晾凉。每100kg麻黄绒,用20kg炼蜜。

  麻黄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麻黄的禁忌

  体虚自汗、盗汗、虚喘及阴虚阳亢者禁服。麻黄发寒力较强,故表虚自汗和阴虚盗汗,喘咳肾不纳气的虚喘者均应慎用麻黄。而且,麻黄兴奋中枢神经,多汗、失眠者慎用麻黄。

  麻黄的相关论述

  ①《汤液本草》:“夫麻黄治卫实上药,桂枝治卫虚之药。桂枝、麻黄,虽为太阳证药,其实荣卫药也。肺主卫(为气),心主荣(为血),敌麻黄为手太阴之剂,桂枝为手少阴之剂。故伤寒伤风而嗽者,用麻黄桂枝,即汤液之源也。”

  ②本草经疏》:“麻黄,轻可去实,故疗伤寒,为解肌第一。专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气者,盖以风寒湿之外邪,客于阳分皮毛之间,则腠理闭拒,荣卫气血不能行,故谓之实,此药轻清,故能去其壅实,使邪从表散也;咳逆上气者,风寒郁于手太阴也;寒热者,邪在表也;五脏邪气缓急者,五缓六急也;风胁痛者,风邪客于胁下也,斯皆卫实之病也。卫中风寒之邪既散,则上来诸证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坚积聚,亦非发表所能。洁古云:去荣中寒邪,泄卫中风热,乃确论也。多服令人虚,走散真元之气故也。”

  ③《本草通玄》:“麻黄轻可去实,为发表第一药,惟当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为相宜。虽发热恶寒,苟不头疼、身痛、拘急、脉不浮紧者,不可用也。虽可汗之症,亦当察病之重轻,人之虚实,不得多服。盖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误汗,虽可汗而过汗,则心血为之动摇,或亡阳,或血溢而成坏症,可不兢兢致谨哉。”

  ④《药品化义》:“麻黄,为发表散邪之药也。但元气虚及劳力感寒或表虚者,断不可用。若误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瞩,为亡阳症。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开,如患足太阳经症,波时寒变为温病,量力减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则荣卫和畅。若夏至前后,阳气浮于外,肤膜开泄,人皆气虚,如患足太阳经症,寒又变热症,不可太发汗,使其元气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双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刘河间《元机》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时感暴风寒,闭塞肺气,咳嗽声哑,或鼻塞胸满,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汤以发散肺邪,奏功甚捷。剖疹子,当解散热邪,以此同杏仁发表情肺,大有功效。”

  ⑤《本草正义》:“麻黄轻清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是为治感第一要药,虽曰解表,实为开肺,虽曰散寒,实为泄邪,风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温热亦无不赖之以宣通。观于《本草》主中风伤寒,去邪热气,除寒热之说,及后人并治风热斑疹,热痹不仁,温疟岚瘴,其旨可见。且仲景麻黄汤之专主太阳病寒伤营者,以麻黄与桂枝井行,乃为散寒之用,若不与桂枝同行,即不专主散寒发汗矣。抑麻黄之泄肺,亦不独疏散外来之邪也,苟为肺气郁窒,治节无权,即当惜其轻扬,以开痹着,如仲景甘草麻黄汤之治里水黄肿,《千金》麻黄醇酒汤之治表热黄疽,后人以麻黄治水肿气喘,小便不利诸法,虽曰皆取解表,然以开在内之闭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哑;热邪窒肺,而为浊涕鼻渊;水饮渍肺,而为面浮喘促;火气的肺,而为气热息粗,以及燥火内烙,新凉外束,干咳嗑燥等证,无不恃以为疏达肺金,保全清肃之要务,较之杏、贝苦降,桑皮、杷叶等之遏抑闭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黄性质最轻,气味又淡,《本草》虽曰苦温,亦因其功用而悬拟之,不过言其温和升发之义耳。乃流俗畏之,几以为大温大热之药,则李濒湖《纲目》性热一言误之也。而缪氏《经疏》更为过甚之词,竞有味大辛、气大热之说。不知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此则治验以来,凿凿可据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热。若用以泄肺开暗,亦且无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况轻扬之性,一过无余,亦必不能大汗频仍,留恋药力,酿力巨患。”

  ⑥《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坚积聚。”

  ⑦《别录》:“主五脏邪气缓急,风胁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恶气,消赤黑斑毒。”

  ⑧《药性论》:“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

  ⑨《滇南本草》:“治鼻窍闭塞不通、香臭不闻,肺寒咳嗽。”

  ⑩《纲目》:“散赤口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

查看详情

桂枝

  桂枝

  别名:玉桂。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归肺、心、膀胱经。

  入药部位: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

  桂枝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10g。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桂枝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汗解表、散寒止痛、通阳化气。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寒凝血滞诸痛症、痰饮、蓄水证、心悸。

  桂枝的禁忌

  桂枝辛温助热,易动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症,均当忌用。孕妇及月经量过多者慎用。

  桂枝的配伍

  ①与白芍等同用,用于外感风寒、表虚有汗者。

  ②与枳实、薤白等同用,用于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者。

  ③与当归、吴茱萸等同用,用于妇女寒凝血滞,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腹痛者。

  ④与茯苓、猪苓、泽泻等同用,用于治膀胱气化不行,水肿、小便不利者。

  ⑤与附子同用,可用于风寒湿痹,肩臂疼痛者。

  桂枝的相关论述

  ①《本草纲目》记载:“治一切风冷风湿,骨节挛痛,解肌开腠理,抑肝气,扶脾土,熨阴痹。”

  ②《新修本草》“桂,味甘、辛,大热,有毒。利肝肺气,心腹寒热”,此时,桂枝的性昧在辛的基础上增加了甘味,由温性变成了大热。又云“虚而多冷加桂心、吴 茱萸、附子、乌头……”把桂枝归类于吴茱萸附子热的药物之类,可见当时桂枝和肉桂是同一药物,治疗应用偏重于性热温补之效。

查看详情

紫苏叶

  紫苏叶

  别名:苏叶、赤苏、紫苏、皱苏、尖苏、香苏叶、鸡冠紫苏、子苏。

  性味:辛,微温,无毒。

  归经:脾经、肺经二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叶(或带嫩枝)。

  形态特征:本品叶片多皱缩卷曲、碎破,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圆形,长4~11cm,宽2.5~9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疏生灰白色毛,下表面有多数凹点状的腺鳞。叶柄长2~7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紫苏叶的用法用量

  用法:5~9g。

  炮制:除去杂质及老梗;或喷淋清水、切碎,干燥。

  紫苏叶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寒,行气和胃。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咳嗽呕恶,妊娠呕吐,鱼蟹中毒。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

  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克/公斤经口给予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用朝鲜产紫苏的浸出液,给予因温刺而发热的家兔,亦有较弱的解热作用。

  ②抗菌作用

  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③对血糖的影响

  紫苏油0.35毫升/公斤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此肟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较缓慢。

  紫苏叶配伍

  ①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生姜二片煎服。(《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②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补缺肘后方》)

  ③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④治伤寒啘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补缺肘后方》)

  ⑤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济生方》紫苏饮)

  ⑥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仙方》)

  ⑦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⑧治攧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谈野翁试验方》)

  ⑨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千金方》)

  ⑩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金匮要略》)

  ⑾治寒泻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

  ⑿解食鱼、鳖中毒: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

  ⒀子宫下垂:紫苏叶60克,煎汤熏洗。

  紫苏叶各家论述

  ①《纲目》:“紫苏,近世要药也。其味辛,入气分,其色紫,入血分。故同橘皮、砂仁,则行气安胎;同藿香、乌药,则温中止痛;同香附、麻黄,则发汗解肌;同芎穷、当归,则和血、散血;同木瓜、厚朴,则散湿解暑,治霍乱脚气;同桔梗、枳壳,则利膈宽肠;同杏仁、莱菔子,则消痰定喘。”

  ②《本草汇言》:“紫苏,散寒气,清肺气,宽中气,安胎气,下结气,花痰气,乃治气之神药也。一物有三用焉:如伤风伤寒,头疼骨痛,恶寒发热,肢节不利,或脚气疝气,邪郁在表者,苏叶可以散邪而解表;气郁结而中满痞塞,胸膈不利,或胎气上逼,腹胁胀痛者,苏梗可以顺气而宽中;设或上气喘逆,苏子可以定喘而下气。痰火奔迫,苏子可以降火而清痰,三者所用不同,法当详之。”

  ③《药品化义》:“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及疟疾初起,外感霍乱,湿热脚气,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丹溪治春分后湿热病,头痛身热,脊强目痛,鼻干口渴,每以此同葛根、白芷,入六神通解散,助其威风,发汗解肌,其病如扫。取其辛香,以治抑郁之气,停滞胸膈,入分心气饮,开心胸郁热神妙。如寒滞腹痛,火滞痢疾,湿滞泄泻,少佐二、三分,从内略为疏表解肌最为妥当。参苏饮治虚人感冒风寒,方中一补一散,良有深意。如不遵其义,减去人参,或服之不应,或邪未散而正气先虚。”

  ④《本草乘雅半偈》:“(紫苏)致新推陈之宣剂,轻剂也。故主气下者,可使之宣发,气上者,可使之宣摄。叶则偏于宣散,茎则偏于宣通,子则兼而有之,而性稍缓。”

  ⑤《长沙药解》:“苏叶辛散之性,善破凝寒而下冲逆,扩胸腹而消胀满,故能治胸中瘀结之证而通经达脉,发散风寒,双解中外之药也。”

  ⑥《本草正义》:“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今人恒以茎、叶、子三者分主个症。盖此物产地不同,形状亦别,多叶者其茎亦细,而茎杆大者,则叶又少,故分析辨治,尤为精切。叶本轻扬,则风寒外感用之,疏散肺闭,宣通肌表,泄风化邪,最为敏捷。茎则质坚,虽亦中空,而近根处伟大丰厚,巨者径寸,则开泄里气用之,解结止痛,降逆定喘,开胃醒脾,固与开泄外感之旨不同。而子则滑利直下,降气消痰,止嗽润肺,又是别有意味。此今人选药之密,已与宋金元明不同,不可谓非药物学之进境者。”

查看详情

香薷

  香薷

  别名:小香薷、野苏麻、香薷草、香戎、香茸、香葇。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入肺、胃经。

  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江香薷或华荠苎的带根全草或地上部分。

  香薷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9g。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除去残根,切段,晒干即得。

  香薷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风寒感冒,水肿脚气。

  香薷的禁忌

  表虚者忌服。

  香薷的配伍

  ①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滞,内感风冷,外受寒邪,憎寒壮热,身体疼痛,肢节倦怠,霍乱呕吐,脾疼翻胃,中酒不醒,四时伤寒头痛:香薷(去土)二两,甘草(炙)半两,白扁豆(炒)、厚朴(去皮,姜汁炒)、茯神各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沸汤入盐点服。(《局方》香薷汤)

  ②治霍乱吐利,四肢烦疼,冷汗出,多渴:香薷二两,蓼子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渣温服,日三。(《圣济总录》香薷汤)

  ③治霍乱腹痛吐痢:生香薷(切)一升,小蒜一升(碎),厚朴六两(炙),生姜十两。上四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吐痢止,每服皆须温。(《救急方》香薷汤)

  ④治暴水风水气,水肿,或疮中水,通身皆肿:干香薷一斤,白术七两。上二味捣术下筛;浓煮香薷取汁,和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夜四、五服,利小便极良。夏取花、叶合用亦佳。忌青鱼、海藻、菘菜、桃、李、雀肉。(《僧深集方》香薷术丸)

  ⑤治舌上忽出血如钻孔者:香薷汁服一升,日三。(《肘后方》)

  ⑥伤暑(暑天卧湿当风,或生冷不节,头痛发热,转筋,干呕,四肢发冷等)。用香薷一斤、厚朴(姜汁炙过)、白扁豆(微炒)各半斤,锉散。每服五钱,加水二碗,酒半碗,煎成一碗,放水中等冷定后服下。连进二服,很有效。此方名“香薷饮”。方中的扁豆,可用黄连(姜汁炒)代替。

  ⑦水肿:香薷五十斤,锉入锅中,加水久煮,去渣再浓煎,浓到可以捏丸时,即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丸,一天服三次,药量可以逐日加一点以小便能畅为愈。此方名“香薷煎”。又方:香薷叶一斤,水一斗,熬烂,去渣,再熬成膏,加白术末七两作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米汤送下。此方名“深师薷术丸”。

  ⑧心烦胁痛。用香薷捣捣汁一、二升服。

  ⑨鼻血不止。用香薷研累,水冲服一钱。

  香薷的各家论述

  1.《本草衍义补遗》:“香薷有彻上彻下之功,治水甚捷。肺得之则清化行而热自下。又大叶香薷治伤暑,利小便。浓煎汁成膏,为丸服之,以治水胀病效。《本草》言治霍乱不可缺也。”

  2.《本草纲目》:“世医治暑病,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若饮食不节,劳役作丧之人伤暑,大热大渴,汗泄如雨,烦躁喘促,或泻或吐者,乃劳倦内伤之证,必用东垣清暑益气汤、人参白虎汤之类,以泻火益元可也。若用香薷之药,是重虚其表而又济之以热矣。盖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药,如冬月之用麻黄,气虚者尤不可多服,而今人不知暑伤元气,不拘有病无病,概用代茶,谓能辟暑,真痴人说梦也。且其性温,不可热饮,反致吐逆,饮者惟宜冷服,则无拒格之患。其治水之功,果有奇效。”[1]

  3.《本草经疏》:“香薷,辛散温通,故能解寒郁之暑气,霍乱腹痛,吐下转筋,多由暑月过食生冷,外邪与内伤相并而作,辛温通气,则能和中解表,故主之也、散水肿者,除湿利水之功也。”

  4.《本草汇言》:“香薷,和脾治水之药。伤暑用之,即消蓄水;霍乱用之,即定烦躁;水肿用之,即行小便。其辛温利水,有彻上彻下之效;甘温和脾,有拔浊回清之功;所以肺得之则清气化行而蕴热自下;脾得之则浊气不干而水道流行也。”

  5.《本经逢源》:“香薷,先升后降,故热服能发散暑邪,冷饮则解热利小便,治水甚捷。”

  6.《幼科要略》:“考《本草》香薷辛温发散,能泄宿水,夏热气闭无汗,渴饮停水,香薷必佐杏仁,以杏仁苦降泄气。又曰,香薷辛温气升,热服易吐,佐苦降如杏仁、黄连、黄芩则不吐。”

  7.《本草正义》:“香薷气味清冽,质又轻扬,上之能开泄腠理,宣肺气,达皮毛,以解在表之寒;下之能通达三焦,疏膀胱,利小便,以导在里之水。《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者,是夏月形寒饮冷伤其中阳,以致大气缭乱,上吐下泄,腹痛如绞。香薷能通阳气,所以可治,然此特寒霍乱之轻者耳,如果肢厥脉伏,目陷面青,唇舌淡白如纸,则是真寒直中之阴症,非大剂姜、附、连、萸,不能挽救于什一者,亦非香薷轻清所能胜任。散水肿者,水溢于肤表,本宜发表以开鬼门,且肺气开泄,清肃之令顺其下降之常而小溲自畅,水肿自消。香薷达表通阳,又能利水,故治肿甚捷,此与麻黄解表亦能消肿之理无二。《别录》用一散字,则所以退肿之由,重在散表,不重在利导,其旨更显。昔人每谓此物为治暑要药者,亦指暑月受凉,外寒闭其内热,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证,则香薷通阳解表,是其专职,而又能导水利湿,更与暑月湿热郁蒸,膀胱不利者相合,非谓暑天百病,香薷一物能通治之也。”

  8.《别录》:“主霍乱,腹痛吐下,散水肿。”

  9.《日华子本草》:“下气,除烦热,疗呕逆冷气。”

  10.《滇南本草》:“解表除邪,治中暑头疼,暑泻肚肠疼痛,暑热咳嗽,发汗,温胃,和中。”

查看详情

生姜

  生姜

  别名:姜根、百辣云、勾装指、因地辛、炎凉小子。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入药部位: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生姜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10g,或捣汁服。

  炮制:选肥大无嫩芽的新鲜姜切片,用沸水烫5~6分钟,使姜内的淀粉润洁。然后每100千克鲜姜用硫磺1.5千克进行5分钟左右的熏硫溜,尔后用冷水洗净,再送入烘干室内烘干,温度以65℃~70℃为宜。烘时温度应逐渐上升,免得淀粉糖化、变质发黏。经过烘干,即得姜片干成品。

  生姜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

  主治:风寒感冒,脾胃寒症,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

  生姜的禁忌

  生姜助火伤阴,故热盛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生姜的相关论述

  《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汁均善止呕,合用益佳;并有开胃和中之功。用于胃气不和,呕哕不安。

查看详情

白芷

  白芷

  别名:薛芷、芳香。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白芷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10g。外用适量。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白芷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风湿痹痛,鼻渊,带下证,疮痈肿毒。

  白芷的禁忌

  阴虚血热者忌服。

  白芷的配伍

  ①与防风、羌活等同用,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

  ②与薄荷、菊花、蔓荆子同用,用于外感风热。

  ③与石膏、黄连同用,用于牙痛。

  ④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用于治鼻渊头痛。

  ⑤与蒲公英、瓜蒌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乳用不起;与金银花、天花粉同用,可用于痈肿疮毒之脓出不畅。

  ⑥与鹿角霜、白术、炮姜等同用,可用于寒湿带下;与车前子、黄柏等同用,可用于湿热带下。

  白芷的相关论述

  1《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齿痛、小便出血,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鼻衄、刀箭金疮。”

  2《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3《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

查看详情

苍耳子

  苍耳子

  别名:苍子、牛虱子、猪耳、菜耳、老苍子。

  性味:味苦、甘、辛,性温。

  归经:归肺、肝经。

  入药部位:菊科植物苍耳的干燥成熟带总苞的果实。

  苍耳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9g。或入丸散。

  炮制:①苍耳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②炒苍耳子:取苍耳子,置预热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刺焦,内部浅黄色时取出,晾凉,碾去刺,筛净。用时捣碎。

  苍耳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祛风湿,止痛。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鼻渊,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等证。

  苍耳子的禁忌

  煎服,3~9g。或入丸散。

  苍耳子的配伍

  鼻渊面有外感风寒者:与辛夷、白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如苍耳子散。(《济生方》)

  苍耳子的相关论述

  ①《神农本草经》记载:“苍耳子,主治风头寒痛,风湿周痹,四肢拘栾痛,恶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气。”

  ②《本草纲目》记载:“苍耳子,炒香侵酒服,祛风补益。”

查看详情

辛夷

  辛夷

  别名:木兰、紫玉兰、木笔、望春。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辛夷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10g。辛夷有毛,易刺激咽喉,入汤剂宜用纱布包煎。外用适量。

  炮制取辛夷,除去杂质,取净花蕾,用清炒法,炒至绒毛呈微黑色为度,筛去灰屑。

  辛夷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散风寒,通鼻窍。

  主治:风寒感冒,鼻塞,鼻渊。

  辛夷的禁忌

  鼻病因于阴虚火旺者忌服。

  辛夷的配伍

  《本草经集注》:芎穷为之使。恶五石脂。畏菖蒲、蒲黄、黄连、石膏、黄环。

  辛夷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2.《本草经疏》:“辛夷,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面野,解肌,通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者,皆二经受风邪所致,足阳明主肌肉,手太阴主皮毛,风邪之中人,必自皮毛肌肉,以达于五脏,而变为寒热;又鼻为肺之窍,头为诸阳之首,三阳之脉会于头面,风客阳分则为头痛、面歪、鼻塞、涕出、面肿引齿痛,辛温能解肌散表,芳香能上窜头目,逐阳分之风邪,则诸证自愈矣。眩冒及身几几如在车船之上者,风主动摇之象故也,风邪散,中气温,则九窍通矣。大风之中人,则毛发脱落,风湿之浸淫,则肠胃生虫,散风行湿,则须发生而虫自去矣。”

  3.《本草新编》:“辛夷,通窍而上走于脑舍,(治)鼻塞鼻渊之症,无他用,存之以备用可耳。且辛散之物多用,则真气有伤,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

  4.《本经续疏》:“无五脏身体寒热,而风头脑痛者,是阳淫极上不得阴交而化风,非辛夷所可治也。五脏身体寒热,而不风头脑痛者,是邪连中外,不随阳气而透达,亦非辛夷所可治也。惟风头脑痛之属五脏身体寒热者,乃可以辛夷治。”

  5.《神农本草经》:“主五脏身体寒热风,头脑痛。”

  6.《滇南本草》:“治脑漏鼻渊,祛风,新瓦焙为末。治面寒痛,胃气痛,热酒服。”

查看详情

杜衡

  杜衡

  别名:怀、蘅、薇香、杜、土卤、楚蘅、土杏、马蹄香、杜衡葵、杜细辛、钹儿草、 杜葵、土细辛、土辛、马辛、马蹄细辛、南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

  性味:味辛,性温,小毒。

  归经:归肝、肾经。

  入药部位:全草、根茎或根。

  形态特征:常卷曲成团。根茎圆柱形,长约1cm,直径2-3mm,表面浅棕色或灰黄色,粗糙,节间长1-9mm。根细圆柱形,长7cm,直径1-2mm,表面灰白色或浅棕色,断面黄白色或类白色。叶片展平后呈宽心形肾状心形,长宽均为3-8cm,先端钝或圆,上面主脉两侧可见云斑,脉上及近叶缘有短毛。偶见花,1-2朵腋生,钟状,紫褐色。气芳香,有浓烈辛辣味,有麻舌感。

  杜衡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6g;研末,0.6-3g;或浸酒。

  外用:适量,研末吹鼻;或鲜品捣敷。

  炮制:去芦梗叶,并洗去土,锉用。现行,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泥屑,洗净,稍润后切段,低温干燥。

  杜衡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散寒,消痰行水,活血止痛,解毒。

  主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杜衡的禁忌

  体虚多汗、咳嗽咯血患者及孕妇禁服。大量服用可引起头痛、呕吐、黄疸、血压升高、烦躁、痉挛等中毒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

  杜衡的配伍

  1、治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香汗散)

  2、治哮呴:马蹄香,焙干,研为细末,每服二、三钱。如正发时,用淡醋调下,少时吐出痰涎为效。(《普济方》黑马蹄香散)

  3、治噎食膈气:马蹄香四两,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匙,好酒调下,日三服。(《孙氏集效方》)

  4、治产后血晕:杜衡、牙皂等分,上研末,㗜入鼻孔。(《文堂集验方》)

  杜衡的相关论述

  苏颂:“(细辛)今人多以杜衡当之,杜衡吐人,用时须细辨耳。(《本草图经》)”

查看详情

生藤

  生藤

  别名:羊角藤、大花藤、须药藤。

  性味:甘,温。

  归经:脾;胃经。

  入药部位:为萝藦科植物须药藤的藤或全草。

  生藤的用法用量

  用法:2~5钱,水煎或碾粉服。

  生藤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通络,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感冒、支气管炎,风湿关节疼痛,胃痛。

  生藤的相关论述

  1.《云南中草药》:发散风寒,舒筋活络,温胃止痛。治风寒感冒,胃寒疼痛,风湿。

  2.《云南思茅中草药选》:祛风解表,温中行气,止痛。治感冒,流感,头痛咳嗽,气管炎,胃痛,食积气胀。

查看详情

芫荽子

  芫荽子

  别名:胡荽子。

  性味:辛、酸,平。

  归经:归肺、胃经。

  形态特征本品多呈圆球形,直径3~5毫米,顶端有2裂的花柱残迹,围绕花柱有5个宿萼裂片,基部圆钝,常附有残存果梗,外面淡棕色或黄棕色,较粗糙,有10条波纹状的初生棱线和12条直出的次生棱线,初生棱线常不很明显;部分果实2裂,分果爿背部隆起,腹面中央下凹,可见3条纵棱线,其中两侧的棱线常弧曲。质稍硬,揉碎后有浓烈的特殊香气,味微辣。以籽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

  芫荽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常用量5~10克;外用适量,煎汤含潄或熏洗。

  芫荽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散寒理气,发痘疮,消食积。

  主治:用治食积不消,痘疹不透;外用煎汤漱口治牙痛,又熏洗痔疮脱肛。

  芫荽子的配方

  1、治麻疹初起来透:芫荽子四两。杵后入火瓦罐或铝锅中,盛满清水,置病房(病房宜小,不要通风)内用炭火煮沸,使蒸气充满病室,并随时增加炭、水,待麻疹透齐后,停止使用。(《浙江中医》(3):32,1959)

  2、治痢亦治泻血:芫荽子一合。捣碎,赤者用糖水调,白者用生姜自然汁调,温服。一方酒调服。(《普济方》)

  3、治肠风下血不止,变成痔疾:胡荽子、补骨脂各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陈米饮调下,食前服。(《圣济总录》胡荽子散)

  4、治痔疮:胡荽子炒过,细碾,酒调三、五服。(《海上方》)

  5、治脱肛痔瘘:胡荽子一升,乳香少许,粟糠半升或一升。上先泥成炉子,止留一小眼,可抵肛门大小,不令透烟火,熏之。(《儒门亭亲》)

  6、治肠头出:秋冬捣胡荽子,醋煮熨之。(《食疗本草》)

  7、治齿痛:胡荽子,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含,吐之。(《备急方》)

  芫荽子的各家论述

  1.《千金.食治》:消谷,能复食味。

  2.《本草拾遗》:主小儿秃疮,油煎敷之。亦主虫毒、五野鸡病及食肉中毒下血,煮令子拆,服汁。

  3.《纲目》:发痘疹,杀鱼腥。

  4.《分类草药性》:治小儿痘疹不出,辟四时不正之气,发表散寒,治鼻塞不通。

查看详情

薄荷

  薄荷

  别名:野薄荷、夜息香、鱼香草。

  性味味辛,性凉。

  归经:入肺、肝经。

  入药部位: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薄荷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6g,宜后下(花、叶类以及一些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份多的药材:如薄荷、香薷等,久煮会致香气挥发,药性损失,故宜在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才下,即后下)。

  炮制:除去老茎和杂质,略喷清水,稍润,切短段,及时低温干燥。

  薄荷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温病初起,风疹瘙痒,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薄荷的禁忌

  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薄荷的配伍

  ①与金银花、连翘、牛蒡子常用,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

  ②与川芎、石膏、白芷常用,用于风热上攻,头晕目眩。

  ③与柴胡、白芍、当归等常用,用于肝郁气滞。

  薄荷的相关论述

  ①《纲目》:“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②《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食疗》引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子别之。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③《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④《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查看详情

牛蒡子

  牛蒡子

  别名:恶实、鼠粘子、黍粘子、大力子、黑风子、毛锥子。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菊科植物牛蒡的成熟果实。

  牛蒡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6-12g。

  炮制:采收后将果序摊开曝晒,充分干燥后用木板打出果实种子,除净杂质晒至全干。

  牛蒡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麻疹不透,痈肿疮毒。

  牛蒡子的禁忌

  牛蒡子性寒,滑肠通便,气虚便溏者慎用。

  牛蒡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2、《药性论》:“除诸风,去丹毒,主明目,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4、《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5、《本草乘雅半偈》:“此秉风大动摇之用,故抽水土之力独胜。味辛气平,为风木乃制为用矣。则凡病从风生,或因风寒薄郁乃成痤者,取之捷如影响,设属形层之外与上部者,功力尤胜。此以承制之品,宣助肝木,便无太过之失,厥受和平之益矣。”

查看详情

蝉蜕

  蝉蜕

  别名:蝉退、蝉衣、蝉壳、蚱蟟皮。

  性味:味甘、咸,性凉。

  归经:归肺、肝经。

  入药部位:为蝉科昆虫黑蚱羽化后的蜕壳。

  蝉蜕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6g,或单味研末冲服。

  炮制:拣去杂质,洗净晒干。

  蝉蜕的功效作用

  功效: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主治: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咽痛音哑,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目赤翳障,急慢惊风,破伤风证,小儿夜啼不安。

  蝉蜕的配伍

  1、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同用,可用于风热火毒上攻之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等症。

  2、与荆芥、防风、苦参等同用,可用于风湿浸淫肌肤血脉,皮肤瘙痒等症。

  3、与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同用,可用于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等症。

  4、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等同用,可用于破伤风证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等症。

  蝉蜕的禁忌

  孕妇慎用。

  蝉蜕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蝉,主疗皆一切风热证,古人用身,后人用蜕,大抵治脏府经络,当用蝉身;治皮肤疮疡风热,当用蝉蜕。”

  2、《药性论》:“治小儿浑身壮热惊痫,兼能止渴。”

  3、《本草衍义》:“治目昏翳。又水煎壳汁,治小儿出疮疹不快。”

查看详情

桑叶

  桑叶

  别名:家桑、荆桑、桑椹树、黄桑。

  性味:味苦、甘,性寒。

  归经:归肺、肝经。

  入药部位:桑科植物桑的干燥老叶。

  桑叶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5-10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

  炮制:除去杂质,搓碎,去柄,筛去灰屑。

  桑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肝明目,凉血止血。

  主治:风热感冒,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肝阳上亢眩晕,目赤昏花,血热妄行之咳血、吐血。

  桑叶的配伍

  1、与菊花、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发热、咽痒、咳嗽等症。

  2、与杏仁、沙参、贝母等同用,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咳嗽痰少,色黄而粘稠,或干咳少痰,咽痒等症。

  3、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同用,可用于肝阳上亢,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等症。

  桑叶的相关论述

  ①《本草蒙筌》:“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带凝。煎代茶,消水肿脚浮,下气令关节利;研作散,汤调。止霍乱吐泻,出汗除风痹疼。炙和桑衣煎浓,治痢诸伤止血。”

  ②《本草备要》:“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凉血刀斧伤者,为末,干贴之妙。燥湿,去风明目。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桑叶、黑芝麻等分,蜜丸、名扶桑丸,除湿去风,乌须明目。末服止盗汗,严州有僧,每就枕,汗出遍身,比旦,衣被皆透,二十年不能疗。监寺教采带露桑叶,焙干为末,空心米饮下二钱,数日而愈。代茶止消渴。”

  ③《本经逢原》:“桑叶清肺胃,去风明目。取经霜者煎汤,洗风眼下泪。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本经》言除寒热出汗,即《大明》蒸熟捣盦风痛出汗之谓。煎饮利五脏,通关节下气。煎酒服,治一切风。桑根烧灰淋汁,与石灰点面上风,灭痣,去恶肉。”

  ④《本草分经》:“苦甘而凉。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

查看详情

菊花

  菊花

  别名:寿客、金英、黄华、秋菊、隐逸花。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头状花絮。

  菊花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拣去杂草,阴干、生晒。

  菊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散风清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疮痈肿毒。

  菊花的配伍

  1、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桑叶二钱五分,菊花一钱,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一钱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温病条辨》桑菊饮)

  2、肿毒疔疮:白菊花四两,甘草四钱,水三碗煎一碗,冲热黄酒服。(《仙拈集》二妙汤)

  菊花的禁忌

  气虚胃寒,食少泄泻者慎用。

  菊花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风热,目疼欲脱,泪出,养目去盲,作枕明目。

  2、《本经》: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

  3、《别录》:疗腰痛去来陶陶,除胸中烦热,安肠胃,利五脉,调四肢。

  4、《本草衍义》:近世有二十余种,惟单叶花小而黄,绿叶色深小而薄,应候而开者是也。

查看详情

胡荽

  胡荽

  别名:香菜、香荽、胡菜、蒝荽、园荽、芫荽、莞荽、莚荽菜、莚葛草、满天星。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脾、肝经。

  入药部位:为伞形科植物芫荽的带根全草。

  形态特征:多卷缩成团,茎、叶枯绿色,干燥茎直径约1mm,叶多脱落或破碎,完整的叶一至二回羽状分裂。根呈须状或长圆锥形,表面类白色。具浓烈的特殊香气,味淡微涩。

  胡荽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15-30g;或捣汁。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或绞汁服。

  胡荽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表透疹,消食开胃,止痛解毒。

  主治:用于风寒感冒,麻疹,痘疹透发不畅,食积,脘腹胀痛,呕恶,头痛,牙痛,脱肛,丹毒,疮肿初起,蛇伤。

  胡荽的禁忌

  疹出已透,或虽未透出而热毒壅滞,非风寒外束者禁服。

  胡荽的配伍

  1、治风寒感冒,头痛鼻塞:苏叶6g,生姜6g,芫荽9g。水煎服。(《甘肃中草药手册》)

  2、治咯血:胡荽、海藻等量洗净泥沙,加适量油盐煮3-4小时,每日吃3次,每次1碗。(《湖南药物志》)

  3、治消化不良,腹胀:鲜芫荽全草30g。水煎服。

  4、治虚寒胃痛:鲜芫荽15-24g。酒水煎服。(3-4方出自《福建中草药》)

  5、治胃寒胀痛:芫荽15g,胡椒15g,艾叶6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胡荽的相关论述

  论胡荽补肝泄肺升散,汪绂:“芫荽,补肝,泻肺,升散,无所不达,发表如葱,但专行气分。”(《医林纂要·药性》)

查看详情

柽柳

  柽柳

  别名:垂丝柳,西河柳、红柳、阴柳。

  性味:味甘、辛,性平。

  归经:归肺、胃、心经。

  入药部位:柽柳科植物柽柳的干燥细枝嫩叶。

  柽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煎汤擦洗。

  炮制:除去老枝及杂质,洗净,稍润,切段,晒干。

  柽柳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风,解表,透疹,解毒。

  主治:用于风热感冒,麻疹初起,疹出不透,风湿痹痛,皮肤瘙痒。

  柽柳的禁忌

  麻疹已透及体虚汗多者忌用。

  柽柳的相关论述

  ①《本草经疏》:“赤柽木,近世又以治痧疹热毒不能出,用为发散之药。《经》曰,少阴所至为疡疹,正刘守真所谓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之旨也。盖热毒炽于肺胃,则发癍疹于肌肉间,以肺主皮毛,胃主肌肉也。此药正入心、肺、胃三经,三经毒解则邪透肌肤,而内热自消,此皆开发升散,甘咸微温之功用。同石膏、知母、薄荷、荆芥、玄参、牛蒡子、麦门冬、竹叶、连翘、黄芩、甘草之属,治癍疹发不出,或虽发不透,如热甚毒炽,舌生芒刺,大渴谵语,癍色紫黑者,加入三黄石膏汤内大效。”

  ②《本草汇言》:“柽柳,凉血分,发痧瘩,解痧毒之药也。古云痧瘩,即今之瘄疹也,宜苦凉轻散之剂,则出而解。此药轻清升散,开发瘄毒,如瘄毒内闭不出,或出之甚多,难于解退,或解退后热发不止,或喘嗽不消,肌肉赢瘦,致成瘄疳、瘄劳者多有之,以此煎汤代茶,日饮,瘄疹诸疾,渐自消减矣。与桔梗、甘草、牛 蒡子同用更善。”

查看详情

蔓荆子

  蔓荆子

  别名蔓荆实、荆子、万荆子、蔓青子 、蔓荆、白背风 。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膀胱、肝经。

  入药部位:马鞭草科植物单叶蔓荆或蔓荆的干燥成熟果实。

  蔓荆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除去杂质,晒干。

  蔓荆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

  主治: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

  蔓荆子的禁忌

  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慎服。

  蔓荆子的相关论述

  ①《本草纲目》:“蔓荆实,气轻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所主者皆头面风虚之症。”

  ②《本草经巯》:“蔓荆实,神农味苦,微寒,无毒;《别录》加辛平温。”察其功用,应是苦温辛散之性,而寒则甚少也。气清味薄,浮而升,阳也。其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风头痛、脑鸣、目泪出者,盖以六淫之邪,风则伤筋,寒则伤骨,而为寒热,甚则或成湿痹,或为拘挛;又足太阳之脉,夹脊循项而络于脑,目为厥阴开窍之位,邪伤二经,则头痛、脑鸣、目泪出。此药味辛气温,入二脏而散风寒之邪,则诸证悉除矣。邪去则九窍自通,痹散则光泽脂致。其主坚齿者,齿虽属肾,而床属阳明,阳明客风热,则上攻牙齿,为动摇肿痛,散阳明之风热,则齿自坚矣。去白虫、长虫者,假其苦辛之味耳。

  ③《本草汇言》:“蔓荆子,主头面诸风疾之药也。前古主通利九窍,活利关节,明目坚齿,祛除风寒风热之邪。其辛温轻散,浮而上行,故所主头面虚风诸证。推其通九窍,利关节而言,故后世治湿痹拘挛,寒疝脚气,入汤散中,屡用奏效,又不拘于头面上部也。”

  ④《本草新编》:“蔓荆子,佐补中药以治头痛最效,因其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也,倘单恃一味,欲取胜于俄顷,则不能。”

查看详情

柴胡

  柴胡

  别名:地熏、山菜、菇草、柴草。

  性味:味辛、苦,性微寒。

  归经:归肝、胆、肺经。

  入药部位:伞形科植物柴胡或狭叶柴胡的干燥根。

  柴胡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①柴胡:除去杂质和残茎,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②醋柴胡:取净柴胡片,加入定量米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柴胡片每100kg,用米醋20kg。

  ③鳖血柴胡:取净柴胡片,用鳖血及适量清水拌匀,稍闷,待汁液被吸尽后,文火炒干,取出放凉。柴胡片每100kg,用鳖血12.5kg。

  柴胡的功效主治

  功效: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主治: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柴胡的禁忌

  柴胡其性升散,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柴胡的相关论述

  ①《滇南本草》:“伤寒发汗用柴胡,至四日后方可用:若用在先,阳症引入阴经,当忌用。”

  ②《本经逢原》:“柴胡,小儿五疳羸热,诸疟寒热,咸宜用之。痘疹见点后有寒热,或胁下疼热,于透表药内用之,不使热留少阳经中,则将来无咬牙之患。”

查看详情

升麻

  升麻

  别名龙眼根、窟窿牙根。

  性味:辛、甘,微寒。

  归经:归肺、脾、大肠、胃经。

  入药部位:毛莨科植物大三叶升麻、兴安升麻或升麻的干燥根茎。

  升麻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用于升阳,3-6g,宜蜜炙、酒炒;用于清热解毒,可用至15g,宜生用;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汤含漱或淋洗。

  炮制1.拣去杂质,略泡洗净,捞出,润透,切片,晒干。

  2.蜜制: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升麻片,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每100kg升麻,用炼蜜25kg。

  3.制炭:取升麻片置锅内,用武火加热,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喷淋清水少许,灭尽火星,取出晒干。

  4.炒制:取升麻片,用文火炒至微焦或焦黄。

  5.麸制:先将锅烧热,加入麦麸与升麻片,炒至微黄色,筛去麦麸,每升麻10kg,用麦麸1.5kg。

  升麻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

  主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痈肿疮毒。

  升麻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

  升麻的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解百毒,辟温疾、障邪(一作瘴气邪气)。”

  2.《别录》:“主中恶腹痛,时气毒疠,头痛寒热,风肿诸毒,喉痛,口疮。”

  3.《药性论》:“治小儿风,惊痫,时气热疾。能治口齿风肿疼,牙根浮烂恶臭,热毒脓血。除心肺风毒热壅闭不通,口疮,烦闷。疗痈肿,豌豆疮;水煎绵沾拭疮上。”

  4.《日华子本草》:“安魂定魄,游风肿毒,口气疳。”

  5.《汤液本草》:“《主治秘诀》,主肺痿咳唾脓血,能发浮汗。”

  6.《滇南本草》:“表小儿痘疹,解疮毒,咽喉(肿);喘咳音哑,肺热,止齿痛。”

  7.《本草纲目》:“消斑疹,行瘀血,治阳陷眩运,胸胁虚痛,久泄下痢后重,遗浊,带下,崩中,血淋,下血,阴痿足寒。”

查看详情

葛根

  葛根

  别名:葛条,甘葛,葛藤。

  性味味甘、辛,性凉。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野葛的干燥根,习称野葛。

  葛根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9-15g。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葛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主治:用于表证发热,项背强痛,麻疹不透,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热泻热痢,脾虚泄泻。

  葛根的配伍

  1、时气头痛壮热:生葛根洗净,捣汁一大盏,豉一合,煎六分,去滓分服,汗出即瘥。未汗再服。若心热,加栀子仁十枚。(《圣惠方》)

  2、预防热病,急黄贼风:葛粉二升,生地黄一升,香豉半升。为散。每食后米饮服方寸匕,日三服。有病五服。(庞安常《伤寒论》)

  3、辟瘴不染:生葛捣汁一小盏服,去热毒瓦斯也。(《圣惠方》)

  4、烦躁热渴:葛粉四两,先以水浸粟米半升,一夜漉出,拌匀,煮粥食之。(《圣惠方》)

  5、干呕不息:葛根捣汁,服一升,瘥。(《肘后方》)

  葛根的禁忌

  虚寒者忌用,胃寒呕吐者慎用。

  葛根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本草十剂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盖麻黄乃太阳经药,兼入肺经,肺主皮毛;葛根乃阳明经药,兼入脾经,脾主肌肉。所以二味药皆轻扬发散,而所入迥然不同也。”

  2、《本草经疏》:“葛根,解散阳明温病热邪主要药也,故主消渴,身大热,热壅胸膈作呕吐。发散而升,风药之性也,故主诸痹。”“伤寒头痛兼项强腰脊痛,及遍身骨疼者,足太阳也,邪犹未入阳明,故无渴证,不宜服。”

  3、《本草汇言》:“葛根,清风寒,净表邪,解肌热,止烦渴。泻胃火之药也。尝观发表散邪之药,其品亦多,如麻黄拔太阳营分之寒,桂枝解太阳卫分之风,防风、紫苏散太阳在表之风寒,藁本、羌活散太阳在表之寒湿,均称发散药也,而葛根之发散,亦入太阳,亦散风寒,又不同矣,非若麻、桂、苏、防,辛香温燥,发散而又有损中气之误也;非若藁本、羌活,发散而又有耗营血之虞也。”

  4、《本经》: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5、《别录》: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

查看详情

淡豆豉

  淡豆豉

  别名:香豉、淡豉。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的发酵加工品。

  淡豆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5g;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捣敷;或炒焦研末调敷。

  炮制:取桑叶、青蒿各70~100g,加水煎煮,滤过,煎液拌入净大豆1000g中,俟吸尽后,蒸透,取出,稍晾,再置容器内,用煎过的桑叶、青蒿渣覆盖,闷使发酵至黄衣上遍时,取出,除去药渣,洗净,置容器内再闷15~20天,至充分发酵、香气溢出时,取出,略蒸,干燥,即得。

  淡豆豉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除烦,宣郁,解毒。

  主治:用于伤寒热病,寒热,头痛,烦躁,胸闷。

  淡豆豉的配伍

  1、与葱白同用,可用于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

  2、与栀子同用,可用于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等症。

  淡豆豉的相关论述

  1、《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2、《药性论》:“主下血痢如刺者,治时疾热病发汗,又寒热风,胸中生疮者。”

  3、《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痘,呕逆。”

查看详情

大豆黄卷

  大豆黄卷

  别名:大豆蘖、黄卷、卷蘖、黄卷皮。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大豆GL ycine max(L.)Merr.成熟种子经发芽干燥的炮制加工品。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肾形,长约8mm,宽约6mm。表面黄色或黄棕色,微皱缩,一侧有明显的脐点;一端有1弯曲胚根。外皮质脆,多破裂或脱落。子叶2,黄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味。

  大豆黄卷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取净大豆,用水浸泡至膨胀,放去水,用湿布覆盖,每日淋水二次,待芽长至0.5~lcm时,取出,干燥。

  大豆黄卷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主治: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

  大豆黄卷的禁忌

  恶五参、龙胆。得前胡,乌喙、杏仁、牡蛎良。杀乌头毒。

  大豆黄卷的相关论述

  1、《本经》:治湿痹筋挛膝痛,除胃气结积,益气解毒。

  2、《金匮要略》:薯蓣丸用之,取其入脾胃散湿热也。

查看详情

浮萍

  浮萍

  别名青萍、田萍、浮萍草、水浮萍。

  性味:味辛,性寒。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浮萍科植物紫萍的干燥全草。

  浮萍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外用适量,煎汤浸洗。

  炮制:筛去灰屑,洗净,晒干。

  浮萍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散风热,透疹,利尿。

  主治: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水肿尿少。

  浮萍的相关论述

  1、《本经逢原》:“浮萍发汗胜于麻黄,下水捷于通草。恶疾疠风遍身者,浓煎浴半日多效。其性轻浮,入肺经达皮肤,故能发扬邪汗。”

  2、《唐本草》:“主火疮。”

  3、《本草纲目》:“主风湿麻痹,脚气,打扑损伤,目赤翳膜,口舌生疮,吐血,衄血,瘫风,丹毒。”

查看详情

木贼

  木贼

  别名:千峰草、锉草、 笔头草、笔筒草、节骨草。

  性味:甘、苦,平。

  归经:归肺、肝、胆经。

  入药部位:木贼科植物木贼的干燥全草。

  木贼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

  炮制:洗净,稍润,剪去根部,切段,晾干。

  木贼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风散热,解肌,退翳。

  主治:目生云翳,迎风流泪,肠风下血,血痢,脱肝,疟疾,喉痛,痈肿。

  木贼的禁忌

  气血虚者慎服。

  木贼的相关论述

  1.《草木便方》:“通气,明目,利九窍,治跌伤,消积滞,止嗽化痰。”

  2.《分类草药性》:“男子平胃火,妇人补血气。”

  3.《天宝本草》:“治赤白云翳,去风,清火,除湿,通淋。”

查看详情

蕤仁

  蕤仁

  别名:蕤核、蕤子、白桵仁、棫仁。

  性味:甘,寒。

  归经:归心、肝、脾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蕤核或齿叶扁核木的干燥成熟果核。

  蕤仁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7.5—15克。

  外用:去油研成膏点眼或煎水洗。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蕤仁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散热,养肝,明目。

  主治:治目赤肿痛,昏暗羞阴,眦烂多泪,鼻衄。亦治心腹邪热,结气痰痞。今人惟用疗眼。(陈藏器曰)生治足睡,熟治不眠。

  蕤仁的配伍

  ①配蝉蜕:本品甘寒,有明目退翳之功。蕤仁疏风清热,又可清肝明目。两药配合应用可加强疏风散热,明目退翳之功。可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多泪,羞明畏光,翳膜遮睛等疾病。

  ②配谷精草:谷精草甘平走行上焦,直达巅顶,善于疏散头部风热,而无寒凉遏抑之弊,其明目退翳之功长于菊花。善治风热升袭,风重于热之目不明实证,蕤仁甘以补血,寒能清热,养血明目,专在治本,两药合用,标本同治,疏风散热,明目退翳。

  ③配白蒺藜:白蒺藜辛散苦泄,专入肝经,除能平降肝阳升,又能祛风明目,蕤仁有疏风散热明目之功。两药合用,可共奏祛风热雨明目之效。

  蕤仁的禁忌

  目疾非头风热,而因肝肾两虚者,不宜用。

  蕤仁的相关论述

  ①《医林纂要》:“白蕤仁,功略同酸枣仁,生则咸多,布散神明之用;熟则甘多,安定神明之主。入知其治目疾,而不知其能补心久矣。”

  ②《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结气,明目,目赤痛伤泪出。”

  ③《吴普本草》:“补中强志,明耳目。”

  ④《别录》:“目肿眦烂,破心下给痰痞气。”

  ⑤《本草纲目拾遗》:“生治足睡,熟治不眠。”

  ⑥《本草蒙筌》:“专治眼科,消上下胞风肿烂弦,除左右眦热障胬肉,退火止泪,益水生光。”

查看详情

酒瓶花

  酒瓶花

  别名:小杜鹃。

  性味:味苦,性凉。

  归经:归心、膀胱经。

  酒瓶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炮制:根,全年均可挖,切片;叶,夏、秋季采收,晒干。

  酒瓶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小儿惊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

  酒瓶花的配伍

  1.治小儿惊风,肾炎:(酒瓶花根)60g。水煎服。或配伍用。(《云南中草药》)

  2.治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酒瓶花根30g,血满草15g,山皮条、石椒草各12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酒瓶花的相关论述

  《云南中草药》:“涩,凉。”

  《全国中草药汇编》:“微苦、涩,凉。”

  《云南中草药》:“清热利尿。主治小儿惊风,肾炎。”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表,利尿。主治感冒,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

查看详情

青鱼胆草

  青鱼胆草

  别名:蔓龙胆、鱼胆草、对叶林、抽筋草、喷七、鱼鳅藤。

  性味:味辛、苦,性凉。

  归经:归肺、肝、脾经。

  入药部位:为龙胆科植物峨眉双蝴蝶Tripterospermum cordatum(Marq.)H.Smith[Gentiana cordata Marq.;Tripterospermum affine auct. non(Wall.)H.Smith」的全草。

  形态特征:全草缠绕。茎细近圆形,表面黄绿色或带有紫色,具细条棱,节间长7-14cm,叶对生,多皱缩。完整者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长卵圆形,长4-8cm,宽1-2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圆形,全缘,叶脉3出。有时可见叶腋具花或残留花萼。花淡紫色,萼筒有翅。气微,味微苦。

  青鱼胆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或煮粥食。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青鱼胆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风清热,健脾利湿,杀虫。

  主治:用于风热咳嗽,黄疸,风湿痹痛,蛔虫病。

  青鱼胆草的配伍

  1、治倒胆:青鱼胆草根90g。煎水服。

  2、治风热咳嗽:鲜青鱼胆草30-60g,炖猪肉吃。

  3、治风湿:青鱼胆草根150g,泡酒服;亦可用藤煎水熏洗。

  4、治螬虫(蛔虫):青鱼胆草15g,玉竹9g,大米1把。煮成稀饭,分2次吃完。(1-4方出自《贵州民间药物》)

  青鱼胆草的相关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健脾,清肺止咳。治倒胆,螬虫,风湿。”

  2、《贵州草药》:“清热,利湿,健脾,止咳,疏风,杀虫。治倒胆,风热咳嗽,蛔虫,风湿。”

查看详情

石防风

  石防风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归肺、肝经。

  入药部位为伞形科植物石防风Peucedanum terebinthaceum (Fisch.) Fisch. ex Turcz.的根。

  形态特征:根呈圆柱状或类纺锤形,有的分枝。外表灰黄色或黑褐色,接近根头部有环状横纹,以下具纵纹及横裂皮孔;顶部有茎基残留。断面类白色,纤维性强,有放射状的轮层。气味微香。以干燥、质实、气香者为佳。

  石防风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炮制:秋季采挖根,洗净晒干。

  石防风的功效主治

  功效:散风清热,降气祛痰。

  主治:用于感冒,咳嗽,痰喘,头风眩痛。

  石防风的配伍

  1、治感冒,咳嗽,气喘:石防风、苦杏仁各9g,紫苏子、桔梗各6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手册》)

  2、治风热痰壅咳嗽:前胡9g,桑白皮15g,杏仁3g,贝母9g。水煎服。

  3、治气喘:麻黄绒9g,杏仁3g,苏子12g,白前9g,前胡9g。水煎服。

  4、治肺结核:紫菀、百合、百部、前胡各15g。水煎服。(《陕西宁青中草药选》)

  5、治孕妇咳嗽:石防风、当归各9g。水煎服。(《河北中草药手册》)

  石防风的相关论述

  《陕甘宁青中草药选》:“治肺结核,小儿伤风。”

查看详情

东南长蒴苣苔

  东南长蒴苣苔

  别名:东南长蒴苣苔、石麻婆子草。

  性味:味苦;辛;性凉。

  入药部位:为苦苣苔科植物东南长蒴苣苔的全草。

  东南长蒴苣苔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东南长蒴苣苔的功效主治

  功效:散风热解毒。

  主治:感受风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

查看详情

羊舌树

  羊舌树

  别名:狗舌头叶。

  入药部位:为山矾科植物羊舌树Symplocos glauca (Thunb.) Koidz.的树皮。

  羊舌树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炮制:夏、秋季采收,剥取树皮,晒干。

  羊舌树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头痛,口燥,身热。

查看详情

九仙草

  九仙草

  别名:九龙草、珍珠草、酒仙草、小星宿草。

  性味:辛苦,凉。

  入药部位:为檀香科植物长叶百蕊草或西域百蕊草的全草。

  九仙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蒸鸡蛋服。

  九仙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清热,解痉。

  主治:治感冒,中暑,小儿肺炎,咳嗽,惊风。

  九仙草的配伍

  ①治小儿肝热虚烧:九仙草、柴胡、黄芩各三钱,水煎服。

  ②治小儿疳积,夜盲:九仙草,研末加糖煮,或蒸鸡蛋吃。

  ③治腓肠肌痉挛,风湿疼痛:九仙草、过山龙各二钱,煎水点酒服。(选方出《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查看详情

樱桃核

  樱桃核

  别名樱桃米。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樱桃的干燥成熟果核。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卵圆形或长圆形,长0.6~0.9cm,0.7~1cm,直径0.5~0.7cm。表面淡黄色至灰黄色,有微突起的网状纹理,一端尖,略呈鸟喙啄状,另一端具长圆形凹孔,背缝线微突出,腹缝线明显突出,其二侧各具一条纵向突起的肋纹,边缘有棱线。质坚硬。破碎后可见种子1粒,扁卵形,黄棕色,表面具细皱纹。种皮薄,子叶2片,淡黄色,富油性。气微,味微苦。

  樱桃核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用时捣碎。

  外用:磨汁涂或煎水洗。

  炮制:夏季取成熟果实置于缸中,用器具揉搓,使果肉与果核分离,然后洗去果肉,取净核晒干。

  樱桃核的功效主治

  功效:发表透疹,解毒。

  主治:适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症。

查看详情

茉莉叶

  茉莉叶

  味:辛,凉。

  归经: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木犀科植物茉莉的叶片。

  茉莉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钱。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茉莉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解表。

  主治:治外感发热,腹胀腹泻。

查看详情

金蝉花

  金蝉花

  别名:蝉蛹草、蛹茸、蝉茸菌、虫花。

  性味:甘,寒。

  入药部位: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目麦角科蝉花Cordyceps sobolifera (Hill) Berk. et Br.,以子实体入药。

  形态特征:带菌的干燥虫体,虫体长椭圆形,微弯曲,长约3厘米,径约1~1.4厘米,形似蝉蜕,头部有数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长条形或卷曲,或有分枝,长约2~5厘米,质脆易断。虫体表面棕黄色,大部为灰白色菌丝所包被,折断后,可见虫体内充满粉白色或类白色松软物质。气微香。以具孢梗束、个大、完整、肉白、气香者为佳。

  金蝉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炮制:6~8月间,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晒干。

  金蝉花的功效主治

  主治:用于惊痫,心悸,小儿夜啼,久翳不退,疟疾。

  金蝉花的各家论述

  1.《证类本草》:主小儿天吊,惊痫,夜啼,心悸。

  2.《纲目》:功同蝉蜕。又止疟。

查看详情

苦丁茶

  苦丁茶

  别名:茶丁、富丁茶、皋卢茶。

  性味:甘、苦,寒。

  归经:归肝、肺、胃经。

  入药部位:冬青科植物枸叶、大叶冬青或苦丁茶冬青的嫩叶。

  苦丁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涂搽。

  炮制:除去杂质,阴干,备用。

  苦丁茶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风清热,明目生津。

  主治:风热头痛;齿痛;目赤;聤耳;口疮;热病烦渴;泄泻;痢疾。

  苦丁茶的配伍

  1、与石膏同用,清热泻火,宣肺清散。

  2、与芦根同用,养阴生津,除烦止渴。

  3、与菊花同用,疏风热,明目。

  4、与黄连同用,清里和表,理肠止泻。

  苦丁茶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经期女性、肠胃不好等都不宜饮用。

  苦丁茶的相关论述

  1、《本草逢源》:“止痢。”

  2、《医学纂要》:“治天行狂热。”

  3、《本草纲目拾遗》:“逐风、活血,绝孕。”

  4、《本草求原》:“清肺脾,止痢,清头目。”

  5、《中国中医药大词典》:“散肝风,清头目,治耳聋、耳鸣、盯耳流脓、活血脉,凉子宫。”

  6、《四川中药志》:“能清热散风,除烦解渴。治头痛、齿痛、耳鸣、目赤及食滞有痰。”

查看详情

相关知识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