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百科/收涩药
麻黄根

  麻黄根

  别名:草麻黄、中麻黄。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归心、肺经。

  入药部位:干燥根和根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略弯曲,长8~25cm,直径O.5~1_5cm。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有纵皱纹和支根痕。外皮粗糙,易成片状剥落。根茎具节,节间长O.7~2cm,表面有横长突起的皮孔。体轻,质硬而脆,断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或黄色,射线放射状,中心有髓。气微,味微苦。

  麻黄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外用:研粉扑。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蜜麻黄根:先将蜜放锅内,用文火熔化,加入净麻黄根片拌炒,炒至蜜被吸透呈黄棕色,取出,放凉后不黏手。每麻黄根片100kg,用炼蜜15kg。

  麻黄根的功效作用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用于自汗,盗汗。

  麻黄根的附方

  ①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黄芪(去苗、土)、麻黄根(洗)、牡蛎(米泔浸,刷去土,火烧通赤)各一两。上三味,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二服,不拘时候。(《局方》牡蛎散)

  ②治虚汗无度:麻黄根、黄芪等分。为末,飞面糊,作丸梧子大。每用浮麦汤下百丸,以止为度。(《谈野翁试验方》)

  ③治产后虚汗不止:㈠当归一两(锉,微妙),麻黄根二两,黄芪一两(锉)。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麻黄根散)㈡牡蛎粉三分,麻黄根二两。捣细罗为散,用扑身上。(《圣惠方》麻黄根散)

  ④治肾劳热,阴囊生疮:麻黄根、石硫黄各三两,米粉五合。上三味治下筛,安絮如常用粉法搭疮上,粉湿,更搭之。(《千金方》麻黄根粉)

  麻黄根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读》:“麻黄根节,古云止汗,是引止汗之药,以达于表而速效,非麻黄根节自能止汗,旧解多误。”

  2、《本草纲目》:“麻黄发汗之气,驶不能御,而根节止汗,效如影响。物理之妙,不可测度如此。自汗有风湿、伤风、风温、气虚、血虚、脾虚、阴虚、胃热、痰饮、中暑、亡阳、柔痓诸症,皆可随证加而用之。当归六黄汤加麻黄根洽盗汗尤捷,盖其性能行周身肌表,故能引诸药外至卫分而固腠理也。”

  3、《神农本草经》:“但知扑之之法,而不知服饵之功尤良也。”

  4、《本草正义》:“麻黄发汗,而其根专于止汗,昔人每谓为物理之奇异。不知麻黄轻扬,故走表而发汗,其根则深人土中,自不能同其升发之性。况苗则轻扬,根则重坠,一升一降,理有固然。然正惟其同是一本,则轻扬走表之性犹存,所以能从表分而收其散越、敛其轻浮,以还归于里。是固根荄收束之本性,则不特不能发汗,而并能使外发之汗敛而不出,此则麻黄根所以有止汗之功力,投之辄效者也。”

查看详情

婴儿鼻子不通气怎么办

小麦麸

  小麦麸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大肠经。

  入药部位:小麦的种皮。

  小麦麸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散剂。

  外用:醋炒包熨或研末调敷。

  炮制:秋季采收果穗,晾晒,打下果实,人工或磨面机打磨后筛取种皮。

  小麦麸的功效作用

  功效:除热,止渴,敛汗,消肿。

  主治:治虚汗,盗汗,泄痢,糖尿病,口腔炎,热疮,折伤,风湿痹痛,脚气。

  小麦麸的附方

  ①治产后虚汗:小麦麸、牡蛎等分。为末,以猪肉汁调服二钱。日二服。(《胡氏妇方》)

  ②治走气作痛:酽醋拌麸皮,炒热,袋盛熨之。(《生生编》)

  ③治小便尿血:面麸炒香,以肥猪肉蘸食之。(《集玄方》)

  ④治小儿眉疮:小麦麸炒黑,研末,酒调敷之。(《纲目》)

  小麦麸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和面作饼,止泄利,调中去热,健人。以醋拌蒸热,袋盛,熨腰脚伤折处,止痛散血。”

  2.《日华子本草》:“治时疾热疮,汤火疮烂,扑损伤折,瘀血,醋炒贴窨。”

  3.《纲目》:“醋蒸熨手足风湿痹痛,寒湿脚气,互易至汗出。末服止虚汗。”

查看详情

浮小麦

  浮小麦

  别名:浮麦、小麦粉、浮水麦。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心经。

  入药部位:干燥轻浮瘪瘦的果实。

  形态特征:呈长圆形,长约6mm,直径约2.6mm。表面黄白色或浅黄棕色,略抽皱,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钝形,带有黄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或较软,断面白色,有粉性。无臭,味淡。以粒均匀、轻浮、无杂质者为佳。充实饱满的小麦粒,不宜作本品入药。

  浮小麦的用法用量

  用法:15-30g。生用或炒香用。

  炮制:炒浮小麦:取净浮小麦,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取出放凉。

  浮小麦的功效作用

  功效:除虚热,止汗。

  主治:用于骨蒸劳热,自汗盗汗。

  浮小麦的附方

  1、治盗汗及虚汗不止:浮小麦不以多少。文武火炒令焦,为细末,每服二钱,米饮汤调下,频服为佳。一法取陈小麦用干枣煎服。(《卫生宝鉴》独圣散)

  2、治男子血淋不止:浮小麦加童便炒为末,砂糖煎水调服。(《奇方类编》)

  浮小麦的相关论述

  1.《本草汇言》:卓登山氏曰,此药系小麦之皮,枯浮无肉,体轻性燥,善除一切风湿在脾胃中。如湿胜多汗,以一、二合炒燥,煎汤饮,立止。倘属阴阳两虚,以致自汗、盗汗,非其宜也。

  2.《本经逢原》:浮麦,能敛盗汗,取其散皮腠之热也。

查看详情

糯稻根须

  糯稻根须

  别名:稻根须、糯谷根、糯稻草根。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肾经。

  入药部位:根及根茎。

  形态特征:全体集结成疏松的团状,上端有分离的残茎,圆柱形,中空,长2.5~6.5cm,外包数层灰白色或黄白色的叶鞘;下端簇生多根须根。须根细长而弯曲,直径1mm,表面黄白色至黄棕色,表皮脱落后显白色,略具纵皱纹。体轻,质软,气微,味淡。

  糯稻根须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60-120g。以鲜品为佳。

  炮制:夏、秋两季,糯稻收割后,挖取根茎及须根,除去残茎,晒干。

  糯稻根须的功效作用

  功效:养阴除热,止汗。

  主治:阴虚发热,自汗盗汗,口渴咽干,肝炎,丝虫病。

  糯稻根须的附方

  1、治丝虫病(乳糜尿):糯稻根250-500g,可酌加红枣。水煎服。(《中草药学》)

  2、治肝炎:糯稻根、紫参各62g。加糖适量煎服。(《中草药学》)

查看详情

五味子

  五味子

  性味:味酸、甘,性温。

  归经:归肺、心、肾经。

  入药部位: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不规则的球形或扁球形,直径5~8mm。表面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润;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柔软,种子1~2,肾形,表面棕黄色,有光泽,种皮薄而脆。果肉气微,味酸;种子破碎后,有香气,味辛、微苦。

  五味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2~6g。

  炮制:1、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照醋蒸法蒸至黑色。用时捣碎。本品形如五味子,表面乌黑色,油润,稍有光泽。有醋香气。

  2、酒五味子:取净五味子,加入黄酒拌匀,润透,置适宜容器内,蒸或炖至透心,表面呈黑紫色或黑褐色为度,取出,干燥。每五味子100kg,用黄酒20kg。

  五味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

  主治: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五味子的配伍

  1、治肺虚寒:五味子,方红熟时,采得,蒸烂、研滤汁,去子,熬成稀膏。量酸甘入蜜,再上火待蜜熟,俟冷,器中贮,作汤,时时服。(《本草衍义》)

  2、治白浊及肾虚,两腰及背脊穿痛:五味子一两,炒赤为末,用醋糊为丸,醋汤送下三十丸。泻用蕲艾汤吞下。(《经验良方》五味子丸)

  3、治梦遗虚脱:北五味子一斤,洗净,水浸一宿,以手按去核,再用温水将核洗取余味,通用布滤过,置砂锅内,入冬蜜二斤,慢火熬之,除砂锅斤两外,煮至二斤四两成膏为度。待数日后,略去火性,每服一、二匙,空心白滚汤调服。(《医学入门》:五味子膏)

  4、治热伤元气,肢体倦怠,气短懒言,口干作渴,汗出不止;或湿热火行,金为火制,绝寒水生化之源,致肢体痿软,脚欹眼黑:人参五钱,五味子、麦门冬各三钱。水煎服。(《千金方》生脉散)

  5、治疮疡溃烂,皮肉欲脱者:五味于炒焦,研末,敷之,可保全如故。(《本草新编》)

  五味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五味子主益气者,肺主诸气,酸能收,正入肺补肺,故益气也。其主咳逆上气者,气虚则上壅而不归元,酸以收之,摄气归元,则咳逆上气自除矣。劳伤赢瘦,补不足,强阴,益男子精。

  2、《本草别录》养五脏,除热,生阴中肌者,五味子专补肾,兼补五脏,肾藏精,精盛则阴强,收摄则真气归元,而丹田暖,腐熟水谷,蒸糟粕而化精微,则精自生,精生则阴长,故主如上诸疾也。

  3、《本草衍义》:五味子,《神农本草经》言温,今食之多致虚热,小儿益甚。《药性论》以谓除热气,《日华子本草》又谓暖水脏,又曰除烦热。后学至此多惑。今既用主治肺虚寒,则更不取除烦热之说。补下药亦用之。入药生曝不去子。

  4、《注解伤寒论》:《黄帝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

  五味子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保护肝脏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五味子中含有大量的甲乙丙素还有醇甲乙等等,这些物质对于体内的化学物质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所以对于肝脏细胞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抑制化学物质在我们的身体出现转氨酶的释放,降低细胞的活性。除此之外,五味子还具有增加肝脏解毒能力的作用,令身体更加健康。

  第二:敛肺止咳

  在我国的古代,如果身体出现了由于肺部以及肾部两虚所导致的咳嗽以及气喘的情况,可以将五味子泡水喝或者是直接入药服用,具有很好的收敛肺气以及止咳的效果。

  科学家在动物的身上进行实验发现,五味子中所含有的五味子素具有很好的兴奋呼吸的作用。另外,五味子中含有一定的酸性成分,在进入身体之后能够有效的起到祛痰还有镇咳的效果,除此之外,还能够有效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第三:镇静功效

  从临床实验中发现,五味子泡水喝具有很好的镇静的效果。五味子中的提取物进入动物的身体中,能够有效的延长睡眠时间,并且对于动物的攻击行为也有抑制的作用,同时在身体中起到的作用类似于安定,所以能够起到镇痛还有肌肉松弛的功效。

  第四:治疗心血管疾病

  研究还发现,五味子在进入人体后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所以对于心血管放慢的疾病有着很好的防治效果。五味子中所含有的五味子素以及去氧五味子素等能够有效的抑制肠系膜动脉的动脉,这样就能够很好的增加心脏还有冠脉血流量,对心血管系统进行更好的调节。另外,五味子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提高心肌代谢酶活性,有效的改善心肌的功能以及营养。

  第五:美容养颜

  我国中医名著之中有记载,五味子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滋补身体的不足,并且补气的作用非常的明显。五味子中所含有的一些物质在进入身体之后具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清除身体中的自由基,同时对于过氧化脂质的形成具有一定的一直作用。所以,长期坚持你会发现,身体中的血清胆固醇降低了,同时皮肤还有身体也是越来越年轻。

  第六:涩精止泻

  五味子泡水喝的功效还包括了强阴,如果男性身体出现了遗精或者是阳痿的情况,女性则是出现了各种妇科疾病,那么最好能够服用五味子,这样不仅能够令身体恢复健康,同时还具有提高性能力的效果。

  第七:防止溃疡

  科学家给患有溃疡的老鼠灌服五味子,发现服用之后老鼠身体中的溃疡获得一定的抑制。通过无数的实验发现,五味子服用之后能够有效的一直身体中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并且有效的降低患有溃疡的可能,抑制身体中胃液的分泌。

  第八:提高身体免疫力

  五味子进入身体之后能够很好的促进身体中肝糖原的合成,这就会令糖代谢的速度加快,同时又能够增加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并且对于各种细胞的合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五味子中所含有的物质能够很好的促进脾的免疫功能,提高身体对于多种病毒以及细菌的抑制作用。

  第九:补益身体

  想要促进身体健康,并且治疗一些亏损情况,将五味子泡水喝是一种非常有效,并且也是非常快捷方便的方法。老中医告诉我们,身体中出现的一切由于气血损耗所导致的休克、虚脱情况都可以通过五味子来调养。所以说,五味子在生活中也是一种非常万能的补药。

查看详情

乌梅

  乌梅

  别名:梅实、黑梅、熏梅、桔梅肉。

  性味:味酸、涩,性平。

  归经:归肝、脾、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干燥近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呈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1.5~3cm,表面乌黑色或棕黑色,皱缩不平,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种子扁卵形,淡黄色。气微,味极酸。

  乌梅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制:1、乌梅肉:取净乌梅,水润使软或蒸软,去核。

  2、乌梅炭:取净乌梅,照炒炭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包括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操作工艺。)炒至皮肉鼓起。本品形如乌梅,皮肉鼓起,表面焦黑色。味酸略有苦味。

  乌梅的功效作用

  功效:敛肺,涩肠,生津,安蛔。

  主治: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

  乌梅的禁忌

  不宜多食久食。

  乌梅的配伍

  1、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御米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本草纲目》)

  2、治小儿头疮,积年不瘥: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3、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4、治咽喉肿痛:乌梅30g,双花60g,雄黄12g。为末,蜜丸,每丸3g。每次含化1丸,徐徐咽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

  乌梅的相关论述

  《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乌梅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预防衰老

  专家研究发现,乌梅在进入我们身体之后能够有效的刺激腮腺荷尔蒙进行分泌,这种荷尔蒙在身体中起到预防老化的作用。所以,想要享受长寿,令身体远离疾病的困扰,那么每天吃一个酸梅能够起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第二:排毒清血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的饮食也是更多偏向于选择精细食物,例如精白面包、精白糖,而且在平时烹饪的时候喜欢添加一些化学调味料,虽然这些物质能提高我们对于食物的口味,但是长期如此也可能导致身体血液中所含有的毒素大大增加。长期如此而没有排出体外,身体中的血液循环就会恶化,甚至产生酸素。平时生活中有意识的服用一些乌梅,能够很好的清理血液,令血液之间的流动更加正常,避免酸素增加,起到排毒清血的作用。

  第三:增加身体能量

  上条说了,乌梅进入身体之后能够起到排毒清血的效果,这样血液之中干净了,身体中的新陈代谢自然也就增加了,身体能量也会增加,体质就能够得到提高。研究发现,乌梅中含有一种柠檬酸,这种酸能够帮助身体吸收维生素以及酵素,有效的预防患有疾病,平时工作的时候吃上一些酸梅还具有消除疲劳的效果。

  第四:促进消化系统健康预防便秘

  众所周知,乌梅服用之后具有排毒的作用,能够有效的预防食物在胃肠道中的积压以及腐化。所以说,平时生活中将乌梅泡水喝,能有效的促进消化作用。另外,乌梅中所含有的苹果酸也能够引导身体中的水分进入到大肠中,这样能够促进粪便的形成,最终排出体外。所以小编建议,如果是便秘的患者,平时的时候也可以多吃一些酸梅,能够对便秘起到防治作用。

  第五:消除疲劳

  当你感觉到工作还有学习疲惫的时候,无论是身体疲惫还是精神疲惫,服用酸梅都能够令身体重新充满活力。建议在工作时还有下班的时候将酸梅泡水喝也可以直接服用,能够令你精神百倍。

  第六:增加食欲

  食欲对于身体健康来说非常的重要,如果没有食欲那么饮食就会受到影响,这样身体吸收到能量也会出现问题,最终导致身体中的器官操作出现问题。那么,平时为什么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呢?主要是因为压力过大,最终的就是肝脏、肠胃的功能不是很好,特别是生病之后食欲就会下降。

  想要令身体快速恢复食欲,那么就需要吃一些东西,特别是有增加食欲的食物。小编建议,这个时候大家可以每天吃一个乌梅,这样食欲自然就上来了。

  第七:解酒以及治疗口臭功能

  专家还告诉我们,服用乌梅除了以上的功效之外,还能够治疗宿醉以及口臭的情况。喝醉酒之后第二天醒来之后就会出现头痛欲裂的情况,那就是宿醉了,这个时候喝上一杯乌梅茶,能够令身体感觉更加的舒服。可以将乌梅放入温水中冲泡三分钟,然后加入一些茶叶,慢慢的服用,解酒效果最好。

  第八:其他

  乌梅泡水喝的功效是非常多的,除了能够治疗口臭以及宿醉的情况,平时服用乌梅还能够软化血管,特别是对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另外,很多女性在怀孕初期会出现孕吐的情况,服用一些乌梅汤能够很好的缓解这种情况。

查看详情

五倍子

  五倍子

  别名:文蛤、百虫仓、木附子、盐麸叶、上毬子。

  性味:味酸、涩,性寒。

  归经:归肺、大肠、肾经。

  入药部位:叶上的虫瘿。

  形态特征:按外形不同,分为“肚倍”和“角倍”。肚倍:呈长圆形或纺锤形囊状,长2.5~9cm,直径1.5~4c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微有柔毛。质硬面脆,易破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壁厚0.2~0.3cm,内壁平滑,有黑褐色死蚜虫及灰色粉状排泄物。气特异,味涩。角倍:呈菱形,具不规则的钝角状分枝,柔毛较明显,壁较薄。

  五倍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外用适量。

  炮制:秋季采摘,置沸水中略煮或蒸至表面呈灰色,杀死蚜虫,取出,干燥。

  五倍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

  主治:用于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自汗盗汗,消渴,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五倍子的禁忌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以及积滞未尽之泻痢禁服。

  五倍子的配伍

  1、治泻痢不止:五陪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本草纲目》)

  2、治自汗、盗汗: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本草纲目》)

  3、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阱,煨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本草纲目》)

  4、治鼻出血: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鲜绵灰等分,米饮服二钱。(《本草纲目》)

  5、治疮口不收:五倍子,焙,研末,以腊醋脚调涂四围。(《本草纲目》)

  五倍子的相关论述

  1、《纲目》:“盐肤子及木叶,皆酸咸寒凉,能除痰饮咳嗽,生津止渴,解热毒、酒毒,治喉痹、下血、血痢诸病。五倍子乃虫食其津液结成者,故所主治与之同功。其味酸咸,能敛肺止血,化痰,止渴,收汗;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收,能除泄痢湿烂。”

  2、《本草经疏》:“五倍子得木气而兼金水之性,《本经》(应为《开宝本草》)主齿宣疳莈,风湿癣疮,及小儿面鼻疳疮者,皆从外治,取其苦能杀虫,酸平能敛浮热,性燥能主风湿疮痒脓水。五痔下血者,大肠积热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肺得敛肃,则大肠亦自清宁也。藏器疗肠虚泄利;《日华子》主生津液,消酒毒;时珍谓其敛肺降火,化痰饮,止咳嗽、消渴、盗汗,敛溃疮、金疮,收脱肛、子肠坠下者,悉假其入肺清金,收敛固脱之功耳。”

  3、《本草求真》:“五倍子,按书既载味酸而涩,气寒能敛肺经浮热,为化痰渗湿、降火收涩之剂;又言主于风湿,凡风癣痒瘙,目赤眼痛,用之亦能有效。得非又收又散,又升又降之味乎?讵知火浮肺中,无处不形,在上则有痰结、咳嗽、汗出、口子、吐衄等症;在下则有泄痢、五痔、下血、脱肛、脓水湿烂、子肠坠下等症;溢于皮肤,感冒寒邪,则必见有风癣痒瘙,疮口不敛;攻于眼目,则必见有赤肿翳障。用此内以治脏,则能敛肺止嗽,固脱住汗,外以治肤熏洗,则能祛风除湿杀虫。药虽一味,而分治内外,用各不同,非谓既能入肺收敛,又能浮溢于表,而为驱逐外邪之药耳。书载外感勿用,义实基此。”

查看详情

白梅

  白梅

  别名:盐梅(《尚书》),霜梅(《纲目》),白霜梅(《本草便读》)。

  性味:酸涩咸,平。

  归经:肝;肾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梅的未成熟果实,经盐渍而成。

  白梅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噙咽津液或入丸剂。

  外用:擦牙、捣敷或煅存性研末调敷。

  炮制:作白梅法,梅子核初成时摘取,夜以盐汁渍之,昼则日曝,凡作十宿十浸十曝便成。

  白梅的功效作用

  功效:利咽生津,涩肠止泻,除痰开噤,消疮,止血。

  主治:治喉痹,泻痢烦渴,梅核膈气,痈疽肿毒,外伤出血。

  白梅的禁忌

  《本草从新》:“多食损齿伤筋。”

  白梅的配伍

  ①治喉痹乳蛾:㈠青梅二十枚(盐十二两,淹五日,取梅汁入明矾三两),桔梗、白芷、防风各二两,猪牙皂角三十条。为细末,拌汁和梅入瓶收之,每用一枚,噙咽津液。凡中风痰厥,牙关不开,用此擦之尤佳。(《纲目》水梅丸)㈡白梅包生矾末作丸含咽,或纳吞之。(《圣济总录》)

  ②治霍乱吐利:盐梅煎汤,细细饮之。(《如宜方》)

  ③治梅核膈气:半青半黄梅子,每个用盐一两,淹一日夜,晒干,又浸又晒,至水尽乃止,用青钱三个,夹二梅,麻线缚定,通装磁罐内,封埋地下,百日取出。每用一枚,含之咽汁,入喉即消。(《龚氏经验方》)

  ④治痈疽已溃未溃皆可用:盐白梅烧存性,为末,入轻粉少许,香油调涂四围。(《易简方》)

  ⑤治金疮:烧干梅作炭,捣末之,敷一宿。亦治被打伤。(《千金方》)

  白梅的各家论述

  1.陶弘景:白梅亦应(与乌梅)相似,今人多用白梅和药,以点痣蚀恶肉。

  2.《本草拾遗》:刺在肉中,嚼白梅封之,刺即出。

  3.《日华子本草》:治刀箭(伤),止血,研敷之。

  4.《本草图经》:除痰。

  5.《本草蒙筌》:捣烂成膏,敷攻恶毒,治妇人乳痈,拔肉中箭簇;中风紧闭牙关,急宜将肉摩擦。

  6.《纲目》:治中风惊痫,喉痹,痰厥僵仆。又治泻痢烦渴,霍乱吐下,下血血崩,功同乌梅。

查看详情

白石脂

  白石脂

  别名:白符、随、白陶土、高岭土。

  性味:甘、酸,平,无毒。

  归经: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矿物硅酸盐的白陶土。

  白石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白石脂的功效作用

  功效:养肺气,厚肠,补骨髓。

  主治:五脏惊悸不足,心下烦,止腹痛下水,小肠湃,热溏便脓血,女子崩中漏下赤自沃,排痈疽疮痔。久服安心不饥,轻身延年。现一般外用做吸收剂。

  白石脂的禁忌

  有湿热积滞者忌服。

  白石脂的配伍

  ①治小儿水痢,形羸不胜大汤药:白石脂半大两,研如粉,和白粥空肚与食。(《子母秘录》)

  ②治小儿泻清水不止:白石脂一分,白龙骨一分。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芥子大。每服三、四十丸至五十丸,紫苏木瓜汤下,日进三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百一选方》白龙丸)

  ③止便脓:白石脂,得厚朴并米汁饮。(《药对》)

  ④治冷痢,食不消化及有白脓,日夜无节度:白石脂、干姜各八分。上二味捣筛为末,以沸汤和少许面薄糊和药,并手捻作丸,如食法。(《外台》)

  ⑤治小儿脐中汁出不止,兼赤肿:白石脂细末,熬温扑脐中,日三。(《独行方》)

  白石脂的各家论述

  1.《本经》。

  2.《吴普本草》:白符生少室天娄山,或太山。

  3.《别录》:白石脂,生泰山之阴。采无时。

  4.《唐本草》:按白石脂今出慈州诸山,胜于余处者。太山左侧,不闻有之。

  5.《本草图经》:白石脂,今惟潞州有焉,潞与慈相近,此亦应可用。古断下方多用,而今医家亦稀使。五色石脂,旧经同一条,并生南山之阳山谷中,主治并同,后人各分之,所出既殊,功用亦别,然今惟用赤白二种,余不复识者。

  6.《本草别说》:谨按唐注云:出苏州、余杭山,今不采。而苏州今乃见贡,赤白二种,然入药不甚佳。唯延州山中所出最良、揭两石中取之。

查看详情

罂粟壳

  罂粟壳

  别名:米壳、粟壳、罂子粟壳、米囊子壳。

  性味:酸、涩,平;有毒。

  归经:归肺、大肠、肾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罂粟科罂粟属植物罂粟的干燥成熟果壳。

  形态特征:本品呈椭圆形或瓶状卵形,多已破碎成片状,直径1.5~5cm,长3~7cm。外表面黄白色、浅棕色至淡紫色,平滑,略有光泽,有纵向或横向的割痕。顶端有6~14条放射状排列呈圆盘状的残留柱头;基部有短柄。体轻,质脆。内表面淡黄色,微有光泽。有纵向排列的假隔膜,棕黄色,上面密布略突起的棕褐色小点。气微清香,味微苦。

  罂粟壳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0.8~2钱;或入丸、散。

  炮制:罂粟壳:除去杂质,捣碎或洗净,润透,切丝。

  醋罂粟壳:取净罂粟壳丝,照醋炙法炒干。

  蜜罂粟壳:取净罂粟壳丝,照蜜炙法炒至放凉后不粘手。

  罂粟壳的功效作用

  功效:敛肺、涩肠、止痛。

  主治:用于久咳、久泻,脱肛,脘腹疼痛。

  罂粟壳的禁忌

  ①《滇南本草》:“初起痢疾或咳嗽忌用。”

  ②《纲目》:“得醋、乌梅、橘皮良。”

  罂粟壳的附方

  ①治久嗽不止:粟壳去筋,蜜炙为末,每服五分,蜜汤下。(《世医得效方》)

  ②治劳喘嗽不巳,自汗者:御米壳不拘多少,炒,为末,每服二钱,入乌梅同煎,水一盏,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三十粒,同煎温服。(《宣明论方》小百劳散)

  ③治水泄不止:罂粟壳一枚(去蒂膜),乌梅肉、大枣肉各十枚。水一杯,煎七分,温服。(《经验方》)

  ④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或一日之间一二百行:罂粟壳(去上下蒂顶鬲,锉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净称)、厚朴各三斤(去粗皮净称,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尽为度)。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忌生冷、油腻、鱼鲊毒物三日。(《百一选方》百中散)

  ⑤治久痢不止:㈠罂粟壳醋炙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九,水一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纲目》)㈡粟壳十两。去膜,分作三份,一份醋炒,一份蜜炒,一份生用,并为末,蜜丸芡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汤下。(《纲目》)

  ⑥治小儿久新吐泻,不思乳食,或成白痢:罂粟壳一两(炒),陈皮一两(炒),诃子一两(炮,去核),缩砂仁、甘草(炙)二钱。上为末,三岁半钱,米饮下,食前。(《普济方》罂粟散)

  罂粟壳的各家论述

  ①李杲:“罂粟壳收敛固气,能入肾,故治骨病尤宜。”

  ②《丹溪心法》:“治嗽多用粟壳,不必疑,但要先去病根,此乃收后药也。治痢亦同。”

  ③《纲目》:“罂子粟壳,酸主收涩,故初病不可用之,泄泻下痢既久,则气散不固而肠滑肛脱;咳嗽诸病既久,则气散不收而肺胀痛剧,故俱宜此涩之、固之、收之、敛之,按杨氏《直指方》云,粟壳治痢,人皆薄之,固矣,然下痢日久,腹中无积痛,当止涩者,岂容不涩,不有此剂,何以对治乎?但要有辅佐耳。又王硕《易简方》云,粟壳治痢如神,但性紧涩,多令呕逆,故人畏而不敢服,若用醋制,加以乌梅,则用得法矣。”

  ④《本草经疏》:“罂粟壳,古方治嗽及泻痢、脱肛,遗精多用之,今人亦效尤辄用,殊为未妥。不知咳嗽惟肺虚无火或邪尽嗽不止者,用此敛其虚耗之气;若肺家火热盛,与夫风寒外邪未散者,误用则咳愈增而难治。泻痢脱肛,由于下久滑脱肠虚不禁,遗精由于虚寒滑泄者,借其酸涩收敛之气,以固虚脱,如肠胃积滞尚多,湿热方炽,命门火盛,湿热下流为遗精者,误用之则邪气无从而泄,或腹痛不可当,或攻入手足骨节,肿痛不能动,或遍身发肿,或呕吐不下食,或头面俱肿,或精窍闭塞,水道不通,变证百出而淹延不起矣,可不慎哉!”

查看详情

禹余粮

  禹余粮

  别名:太一余粮、石脑、禹哀、太一禹余粮、白余粮、石中黄子、天师食、山中盈脂、石饴饼、石中黄、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

  性味:味甘、涩,性微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矿物。

  形态特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斜方块状,长5~10cm,厚1~3cm。表面红棕色、灰棕色或浅棕色,多凹凸不平或附有黄色粉末。断面多显深棕色与淡棕色或浅黄色间的层纹,各层硬度不同,质松部分指甲可划动。体重,质硬。气微,味淡,嚼之无砂粒感。

  禹余粮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先煎;或入丸散。

  炮制:取净禹余粮,砸成碎块,照煅淬法煅至红透。每100kg禹余粮,用醋30kg。

  禹余粮的功效作用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

  主治:常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

  禹余粮的禁忌

  孕妇慎用。

  禹余粮的配伍

  1、治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2、治冷劳,大肠转泄不止:禹余粮四两(火烧令赤,于米醋内淬,如此七遍后,捣研如面),乌头一两(冷水浸一宿,去皮、脐,焙干,捣罗为末)。上药相和,用醋煮面和为丸如绿豆大。每服食前,以温水下五丸。(《圣惠方》神效太乙丹)

  3、灭瘢痕:禹余粮、半夏等分。末之,以鸡子黄和。先以新布拭瘢令赤,以涂之勿见风,日二。(《千金方》)

  4、治大风疠疾,眉发秃落,遍身顽痹:禹余粮二斤,白矾一斤,青盐一斤。为末,罐子固济,炭火一秤煅之,从辰至戌,候冷,研粉,埋土中,三日取出,每一两入九蒸九曝炒熟胡麻末三两。每服二钱,荆芥茶下,日二服。(《圣惠方》)

  5、治妇人带下:白下,禹余粮一两,干姜等分;赤下,禹余粮一两,干姜半两。上禹余粮用醋淬,捣研细为末。空心温酒调下二钱匕。(《胜金方》)

  禹余粮的相关论述

  1、《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赤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2、《本草纲目》:“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

查看详情

诃子

  诃子

  别名:诃黎勒、诃黎、随风子。

  性味:味苦、酸、涩,性平。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使君子科植物诃子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为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4cm,直径2-2.5cm。表面黄棕色或暗棕色,略具光泽,有5-6条纵棱线和不规则的皱纹,基部有圆形果梗痕。质坚实。果肉厚0.2-0. 4cm,黄棕色或黄褐色。果核长1.5-2.5cm,直径1-1.5cm,浅黄色,粗糙,坚硬。种子狭长纺锤形,长约1cm,直径0. 2-0. 4cm,种皮黄棕色,子叶2,白色,相互重叠卷旋。气微,味酸涩后甜。

  诃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取净诃子,稍浸,闷润,去核,干燥。

  诃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涩肠止泻,敛肺止咳,降火利咽。

  主治: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

  诃子的禁忌

  外邪未解,内有湿热积滞者慎服。

  诃子的配伍

  1、治久咳,语声不出

  诃子(去核)一两,杏仁(泡,去皮、尖)一两,通草二钱五分。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煨生姜切五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济生方》诃子饮)

  2、治失音,不能言语者

  诃子四个(半炮半生),桔梗一两(半炙半生),甘草二两(半炙半生)。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童子小便一盏,同水一盏,煎至五七沸,温服。(《宣明论方》诃子汤)

  3、治老人久泻不止

  诃黎勒三分(煨,用皮),白矾一两(烧灰)。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诃黎勒散)

  4、治气利

  诃黎勒十枚(煨),为散,粥饮和,顿服。(《金匮要略》诃黎勒散)

  5、治肠风泻血

  诃黎勒十个(酒润,草纸裹,煨熟,肉与核共捣细),白芷、防风、秦艽各-两。俱微炒,研为末,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三钱,白汤下。(《本草汇言》)

  诃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诃黎勒,其味苦涩,其气温而无毒。苦所以泄,涩所以收,温所以通,惟敛故能主冷气,心腹胀满;惟温故下食。甄权用以止水道,萧炳用以止肠僻久泄,苏颂用以疗肠风泻血、带下,朱震亨用以实大肠,无非苦涩收敛,治标之功也。”

  2、《药品化义》:“诃子味苦而带酸涩,能降能收,兼得其善,盖金空则鸣,肺气为火邪郁遏,以致吼喘咳嗽,或至声哑,用此降火敛肺,则肺窍无壅塞,声音清亮矣。取其涩可去脱。若久泻久痢,则实邪去而元气脱,用此同健脾之药,固涩大肠,泻痢自止。”

  3、《本经逢原》“诃子,苦涩降敛,生用清金止嗽,煨熟固脾止泻,古方取苦以化痰涎,涩以固滑泄也。”

查看详情

盘龙七

  盘龙七

  别名石白菜、地白菜。

  性味:味涩、微苦,性平。

  归经:归胃、脾、肺、肾、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虎耳草科植物秦岭岩白菜的根茎。

  形态特征:根茎近圆柱形,一端稍细,直径2.5-4cm。表面褐色,密被褐色鳞片及残存叶鞘,并可见棕红色细根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棕红色,显粉性。气微,味涩、微苦。

  盘龙七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炮制:1、去杂,闷润,切片,晒干。

  2、饮片加5%的麸皮同炒,炒至略有香味,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盘龙七的功效作用

  功效:补益脾胃,收敛固肠,利水活血。

  主治:用于急慢性肠胃炎,痢疾,浮肿,淋症,白带,崩漏,黄水疮,秃疮,疥癣。

  药理作用:1、镇咳作用;

  2、抗菌作用;

  3、抗溃疡作用。

  盘龙七的配伍

  1、治泻痢后肠胃虚弱:盘龙七、红石耳各15g,朱砂七9g,黄精6g。水煎服。

  2、治浮肿:盘龙七、竹根七各3g,老龙皮、红石耳、鹿街草、金丝带各6g,羌活9g,木通2.4g。水煎服。(1-2方出自《陕西中草药》)

  3、治白带、崩漏:盘龙七、椿根皮各3钱,水煎服。

  4、治黄水疮、秃疮、疥癣:盘龙七、黄柏各5钱,椿根皮1两,共研细末,用清油或蛋清调和外敷。

  5、治痨伤咳血:盘龙七配瞿麦根炖猪肉内服。(3-5方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盘龙七的相关论述

  1、《陕西中草药》:“补脾健胃,收涩固肠,除湿利水,活血。主治急慢性肠胃炎,浮肿,崩漏,白带,淋症,痢疾,黄水疮,秃疮,疥癣。”

  2、《陕西中草药》:“味涩、微苦,性平。”

查看详情

石榴皮

  石榴皮

  别名:石榴壳、酸石榴皮、酸榴皮、西榴皮、安石榴酸实壳。

  性味:味酸、涩,性温。

  归经:归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干燥果皮。

  形态特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瓢状,大小不一,厚1.5-3mm。外表面红棕色、棕黄色或暗棕色,略有光泽,粗糙,有多数疣状突起,有的有突起的筒状宿萼及粗短果梗或果梗痕。内表面黄色或红棕色,有隆起呈网状的果蒂残痕。质硬而脆,断面黄色,略显颗粒状。气微,味苦涩。

  石榴皮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

  炮制:取净石榴皮块,照炒炭法炒至表面黑黄色、内部棕褐色。本品形如石榴皮丝或块,表面黑黄色,内部棕褐色。

  石榴皮的功效作用

  功效:涩肠止泻,止血,驱虫。

  主治: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崩漏,带下,虫积腹痛。

  石榴皮的配伍

  1、治脱肛:石榴皮、陈壁土,加白矾少许,浓煎熏洗,再加五倍子炒研敷托上之。(《医钞类编》)

  2、治牛皮癣:石榴皮(炒炭),研细末1份,麻油2份,调成糊状。用时将药油摇匀。以毛笔蘸药匀涂患处,每日2次。(《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技术资料选编》)

  3、治冻疮久烂不愈:石榴皮、冬瓜皮、甘蔗皮三味,烧灰存性,研末敷。(《本草汇言》)

  石榴皮的相关论述

  《本草汇言》:“石榴皮,涩肠止痢之药也。能治久痢虚滑不禁,并妇人血崩、带下诸疾,又安蛔虫。盖取酸涩收敛下脱之意,与诃子肉、罂粟壳同义”

查看详情

肉豆蔻

  肉豆蔻

  别名: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尖。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干燥种仁。

  形态特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体有浅色纵行沟纹和不规则网状沟纹。种脐位于宽端,呈浅色圆形突起,合点呈暗凹陷。种脊呈纵沟状,连接两端。质坚,断面显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花纹,宽端可见干燥皱缩的胚,富油性。气香浓烈,味辛。

  肉豆蔻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取净肉豆蔻,加入麸皮,麸煨温度150~160℃,约15分钟,至麸皮呈焦黄色,肉豆蔻呈棕褐色,裹面有裂隙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用时捣碎。每100kg肉豆蔻,用麸皮40kg。本品形如肉豆蔻,表面为棕褐色,有裂隙。气香,味辛。

  肉豆蔻的功效作用

  功效: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久泻不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

  肉豆蔻的配伍

  治霍乱呕吐不止:肉豆蔻一两(去壳),人参一两(去芦头),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粟米二撮,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圣惠方》)

  肉豆蔻的相关论述

  1、《本草正义》:“肉豆蔻,除寒燥湿,解结行气,专理脾胃,颇与草果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四神丸中有之。温脾即以温肾,是为中下两焦之药,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香、砂、蔻仁之类,温煦芳香,足以振动阳气,故醒脾健运,最有近功,则所谓消食下气,已胀泄满者,皆其助消化之力,固不可与克削破气作一例观。”

  2、《本草汇言》:肉豆蔻,为和平中正之品,运宿食而不伤,非若枳实、莱服子之有损真气也;下滞气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止泄泻而不涩,非若诃子、罂粟壳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

查看详情

赤石脂

  赤石脂

  别名:赤符、红高岭、赤石土、红土。

  性味:味甘、酸、涩,性温。

  归经:归大肠、胃经。

  入药部位为硅酸盐类矿物多水高岭石族多水高岭石。

  形态特征:为块状集合体,呈不规则的块状。粉红色、红色至紫红色,或有红白相间的花纹。质软,易碎,断面有的具蜡样光泽。吸水性强。具黏土气,味淡,嚼之无沙粒感。

  赤石脂的用法用量

  用法:9~12g,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敷患处。

  炮制:取赤石脂细粉,用醋调匀,搓条,切段,干燥,照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为明缎法。)煅至红透。用时捣碎。

  赤石脂的功效主治

  功效:涩肠,止血,生肌敛疮。

  主治:用于久泻久痢,大便出血,崩漏带下;外治疮疡久溃不敛,湿疮脓水浸淫。

  赤石脂的禁忌

  不宜与肉桂同用。

  赤石脂的配伍

  1、治少阴病下利脓血者: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热,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伤寒论》桃花汤)

  2、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鞕,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此利在下焦:赤石脂一斤(碎),太乙禹余粮一斤(碎)。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赤石脂禹余粮汤)

  3、治妇人久赤白带下:赤石脂一两,白芍一两,干姜一两(炮裂,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赤石脂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五石脂,皆手足阳明药也。其味甘,其气温,其体重,其性涩。涩而重,故能收湿止血而固下。甘而温,故能益气生肌而调中。中者,肠胃肌肉惊悸黄疸是也;下者,肠澼泄痢崩带失精是也。”

  2、《本经逢原》:“《本经》养心气,明目益精,是指精血脱泄之病而言,用以固敛其脱,则目明精益矣。治产难胞衣不出,乃指日久去血过多,无力送下,故以重以镇之也。东垣所谓胞衣不出,涩剂可以下之,设血气壅滞而胞衣不出,又非石脂所宜也。”

  3、《本草求真》:赤石脂与禹余、粟壳皆属收涩固脱之剂,但粟壳体轻微寒,其功止入气分敛肺,此则甘温质重色赤,能入下焦血分固脱,及兼溃疡收口,长肉生肌也;禹余粮甘平性涩,其重过于石脂,此则功专主涩,其曰镇坠,终逊余粮之力耳。是以石脂之温则能益气生肌,石脂之酸则能止血固下。

查看详情

柿饼

  柿饼

  别名:干柿、柿花、柿干。

  性味:甘、涩,寒。

  归经:归心、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柿两种。

  柿饼的用法用量

  用法:适量,嚼食;或煎汤;或烧存性入散剂。

  炮制:取成熟的柿子,削去外皮,日晒夜露,约经一月后,放置席圈内,再经一月左右,即成柿饼。

  柿饼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涩肠,止血。

  主治:用于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

  柿饼的禁忌

  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食。

  柿饼的配伍

  1、治痰嗽带血:青州大柿饼,饭上蒸熟,批开,每用一枚,掺真青黛一钱。卧时食之,薄荷汤下。(《丹溪纂要》)

  2、治咳嗽吐痰:干柿烧灰存性,蜜丸,滚水下。(《滇南本草》)

  3、治热淋涩痛:干柿、灯心等分。水煎,日饮。(《纲目》)

  4、治小便血淋:白柿、乌豆盐花煎汤,入墨汁服之。(《经验方》)

  5、治血淋:干柿,烧灰存性,为末。米饮调服。(《世医得效方》柿焚散)

  6、治肠风下血:棉花核(炒黑,去壳)三两,侧柏叶(炒黑)四两,槐米(炒)一两。柿饼蒸烂捣丸,清晨滚汤下四、五钱。(《绛囊撮要》柿饼丸)

  柿饼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日干者温补,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火干者,人服药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许立止。

  2、《日华子本草》:润声喉,杀虫。

  3、《嘉佑本草》: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

  4、《日用本草》: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

  5、《纲目》:白柿治反胃,咯血,血淋,肠澼,痔漏下血。

  6、《本草通玄》: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治血淋。便血。

查看详情

菱壳

  菱壳

  别名:菱皮(《滇南本草》),乌菱壳(《纲目》),风菱角(《医宗汇编》)。

  性味:味涩;性平。

  入药部位:为菱科植物菱或其同属植物的果皮。

  菱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至60g。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炮制:8-9月收集果皮,鲜用或晒干。

  菱壳的功效主治

  主治:主泄泻,痢疾,胃溃疡,便血,脱肛,痔疮,疔疮。

  菱壳的配伍

  ①治脱肛:先将麻油润湿肠上,自去浮衣,再将风菱壳水净之。(《张氏必验方》)

  ②治头面黄水疮:隔年老菱壳,烧存性,麻油调敷。(《医宗汇编》)

  ③治无名肿毒及天泡疮:老菱壳烧灰,香油调敷。(黄贩翁《医抄》)

  ④治指生天蛇:风菱角,灯火上烧灰存性,研末,香油调敷。未溃者即散,已溃者止痛。(《医宗汇编》)

查看详情

石榴叶

  石榴叶

  性味:味酸、涩,性温。

  归经:归肝经。

  入药部位:为石榴科植物石榴Punicagranatum L.的叶。

  石榴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炮制:若使石榴叶,用浆水浸一宿,方可用。

  石榴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收敛止泻,解毒杀虫。

  主治:用于泄泻,痘风疮,癞疮,跌打损伤。

  石榴叶的配伍

  治急性肠炎,水泻不止:石榴树叶60g,生姜15g,食盐30g,炒黑。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另用葱白、大粒食盐各适量,放锅内炒热,布包敷于腹部。(《全国中草药汇编》)

  石榴叶的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肠炎。”

查看详情

凤眼草

  凤眼草

  别名:椿荚,樗荚,凤眼子,樗树凸凸,樗树子,臭椿子,春铃子。

  性味:苦、涩,凉。

  归经:归胃、大肠、小肠经。

  入药部位: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Swingle的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为菱状长椭圆形,扁平,长3-4.5cm,宽1-1.5cm。表面淡黄棕色,具细密的纵脉纹,微具光泽;中央隆起呈扁球形,其上有一明显的横向脊纹通向一侧边;常无果柄。种子1颗,扁心形,长约5mm,宽约4mm,种皮黄色,内有2片富油质的子叶,呈淡黄色。气微,味苦。以干燥、饱满、无杂质、色黄褐者为佳。

  凤眼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

  外用:适量,煎水洗。

  凤眼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止痢,止血。

  主治:用于痢疾,白浊,带下,便血,尿血,崩漏。

  凤眼草的禁忌

  脾胃虚寒便溏者慎服。

  凤眼草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灭阴道滴虫作用。

  凤眼草的现代应用

  1、治疗慢性气管炎。

  2、治疗疟疾。

  凤眼草的配伍

  1、治误吞鱼刺:(1)椿树子烧研,酒服二钱。(《纲目》引《生生编》);(2)香春树子(阴干)半碗。擂碎,热酒冲服。良久连骨吐出。(《纲目》引《保寿堂经验方》)

  2、治痔漏:凤眼草、赤皮葱、花椒(捣碎)。浆水滚过,置盆内,令热气熏痔,但通手即洗之。(《卫生易简方》)

  凤眼草的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利尿,止痛,止血。主治胃痛,便血,尿血。外用治阴道滴虫。”

查看详情

没食子

  没食子

  别名:墨石子(《雷公炮炙论》),无食子(《药性论》),没石子(《子母秘录》),无石子(《酉阳杂俎》),麻茶泽(《方舆志》)。

  性味:苦,温。

  归经:入肺、脾、肾经。

  入药部位:为没食子蜂科昆虫没食子蜂的幼虫,寄生于壳斗科植物没食子树幼枝上所产生的虫瘿。

  形态特征:干燥虫瘿,略呈球形,有短柄;直径1~2.5厘米,外表灰色或灰褐色,有疣状突起。质坚厚,断面不平坦,呈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常见有幼蜂的尸体。虫已飞出者,则中间有一孔道,与表面的小孔相连,内部并遗有虫壳。无臭,味涩而苦。以个大,体重,色灰者为佳,已穿孔者,品质较次。

  没食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通常于8~9月间,采集尚未穿孔的虫瘿,晒干。

  没食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固气,涩精,敛肺,止血。

  主治:治大肠虚滑,泻痢不止,便血,遗精,阴汗,咳嗽,咯血,齿痛,创伤出血,疮疡久不收口。

  没食子的禁忌

  凡泻痢初起,湿热内郁或有积滞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赤白痢由于湿热郁于肠胃;兼积滞多者不宜用。”

  ②《本草从新》:“性偏止涩,不宜多用独用。”

  没食子的配方

  ①治小儿洞泄下痢,羸困:没石子(微煨),诃黎勒(煨)用皮半两。为细散。每服以粥饮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普济方》没石子散)

  ②治小儿肠虚受热。下痢鲜血,或便赤汁,腹痛后重,昼夜不止,遍数频多:没石子、地榆各五钱,黄柏(锉、蜜炒)二两,黄连(炒、锉)一两五钱,酸石榴皮一两。捣罗为细末,以醋煮面糊和丸如麻子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局方》没石子丸)

  ③治血痢,不问远近:没石子一两。细研,以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于食前以粥饮下十丸。(《普济方》)

  ④治产后痢:没石子一个。烧,为末。和酒服方寸匕,冷即酒服,热即饮下。(《子母秘录》)

  ⑤治痔疾,下血无度,或发或歇:没石子三枚(烧灰),樗根白皮三两(锉、炒微黄),益母草三分,神曲二两(微炒),柏叶一两,桑耳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粥饮调下一钱。(《圣惠方》没石子散)

  ⑥治阴汗:没石子烧灰,先以微温(汤)浴了,即以帛微裛后,傅灰囊上。(张仲景方)

  ⑦治小儿一切口疮,止疼痛:没石子三分(微火炙),甘草一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疮上薄掺,盖令徧。(《圣惠方》)

  ⑧治牙齿疼痛:没石子不拘多少,捣罗为散。以绵裹一钱,当痛处咬之即定,有涎吐之。(《圣济总录》没石子散)

  ⑨治鼻面酒皶:南方没石子有孔者,水磨成膏,夜夜涂之。(《世医得效方》)

  没食子的相关论述

  《本草求真》:“没食子,功专入肾固气,凡梦遗、精滑、阴痿,齿痛,腹冷泄泻,疮口不收,阴汗不止,一切虚火上浮,肾气不固者,取其苦以坚肾,温以暖胃健脾,俾气按纳丹田,不为走泄,则诸病自能克愈矣。至书所云安神定魄,亦是神气既收,不为外浮之意。他如烧黑灰煎汤,以治阴毒,合他药以染须发,为末以擦牙齿,皆是赖其收涩之力,以为保护。”

查看详情

山茱萸

  山茱萸

  别名:蜀枣、鬾实、鼠矢、鸡足、山萸肉。

  性味:味酸、涩,性微温。

  归经:归肝、肾经。

  入药部位: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

  形态特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囊状,长1-1.5cm,宽0. 5-1cm。表面紫红色至紫黑色,皱缩,有光泽。顶端有的有圆形宿萼痕,基部有果梗痕。质柔软。气微,味酸、涩、微苦。

  山茱萸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制:取净山萸肉,照酒炖法或酒蒸法炖或蒸至酒吸尽。形如山茱萸,表面紫黑色或黑色,质滋润柔软。微有酒香气。

  山茱萸的功效主治

  功效:补益肝肾,收涩固脱。

  主治:用于眩晕耳呜,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山茱萸的配伍

  1、治五种腰痛,下焦风冷,腰脚无力:牛膝一两(去苗),山茱萸一两,桂心三分,上药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2、益元阳,补元气,固元精,壮元神:山茱萸(酒浸)取肉一斤,破故纸(酒浸一日,焙干)半斤,当归四两,麝香一钱。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一丸,临卧酒盐汤下。(《扶寿精方》草还丹)

  3、治寒温外感诸症,大病瘥后不能自复,寒热往来,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须臾又热又汗,目睛上窜。势危欲脱,或喘逆,或怔忡,或气虚不足以息,诸证若见一端:萸肉(去净核)二两,生龙骨(捣细)一两,生牡蛎(捣细)一两,生杭芍六钱,野台参四钱,甘草(蜜炙)三钱。水煎服。(《衷中参西录》来复汤)

  山茱萸的相关论述

  1、《医学入门》:“山茱萸,本涩剂也,何以能通发邪?盖诸病皆系下部虚寒,用之补养肝肾,以益其源,则五脏安和,闭者通而利者止,非若他药轻飘疏通之谓也。”

  2、《本草经疏》:“山茱萸治心下邪气寒热,肠胃风邪、寒热头风、风去气来、鼻塞、面疱者,皆肝肾二经所主,二经虚热,故见前证。此药温能通行,辛能走散,酸能入肝,而敛虚热,风邪消散,则心下肠胃寒热自除,头目亦清利,而鼻塞、面疱悉愈也。逐寒湿痹者,借其辛温散结,行而能补也。气温而主补,味酸而主敛,故精气益而阴强也。精益则五脏自安,九窍自利。又肾与膀胱为表里,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耳为肾之外窍,肾虚则耳聋;肝开窍于目,肝虚则邪热客之而目黄;二经受寒邪,则为疝瘕,二脏得补,则诸证无不瘳矣。”

查看详情

覆盆子

  覆盆子

  性味:味甘、酸,性温。

  归经:归肝、肾、膀胱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 Hu的干燥果实。

  形态特征:为聚合果,由多数小核果聚合而成,呈圆锥形或扁圆锥形,高0.6~1.3cm,直径0.5~1.2cm。表面黄绿色或淡棕色,顶端钝圆,基部中心凹入。宿萼棕褐色,下有果梗痕。小果易剥落,每个小果呈半月形,背面密被灰白色茸毛,两侧有明显的网纹,腹部有突起的棱线。体轻,质硬。气微,味微酸涩。

  覆盆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制:筛去灰屑,拣净杂质,去柄。

  覆盆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肾固精缩尿,养肝明目。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阳痿早泄,目暗昏花。

  覆盆子的配伍

  1、添精补髓,疏利肾气,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古今第一种子方:枸杞子八两,菟丝子八两(酒蒸,捣饼),五味子二两(研碎),覆盆子四两(酒洗,去目)。车前子二两(扬净),上药,俱择精新者,焙晒干,共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空心九十丸,上床时五十丸,百沸汤或盐汤送下,冬月用温酒送下。(《摄生众妙方》五子衍宗丸)

  2、治阳事不起:覆盆子,酒浸,焙研为末,每旦酒服三钱。(《濒湖集简方》)

  覆盆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通玄》:“覆盆子,甘平入肾,起阳治痿,固精摄溺,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疑涩之害,金玉之品也。”

  2、《本草正义》:“覆盆子为滋养真阴之药,味带微酸,能收摄耗散之阴气而生精液,故寇宗奭谓益肾缩小便,服之当覆其溺器,语虽附会,尚为有理。《本经》主安五脏,脏者阴也。凡子皆坚实,多能补中,况有酸收之力,自能补五脏之阴而益精气。凡子皆重,多能益肾,而此又专入肾阴,能坚肾气,强志倍力有子,皆补益肾阴之效也。《别录》益气轻身,令发不白,仍即《本经》之意。惟此专养阴,非以助阳,《本经》、《别录》并未言温,其以为微温微热者,皆后人臆测之辞,一似凡补肾者皆属温药,不知肾阴肾阳,药物各有专主,滋养真阴者,必非温药。”

查看详情

桑螵蛸

  桑螵蛸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归肝、肾经。

  入药部位: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 sinensisi Saussure、小刀螂Statilia maculata(Thurl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 patellifera(Servi11e)的干燥卵鞘。

  形态特征:团螵蛸:略呈圆柱形或半圆形,由多层膜状薄片叠成,长2.5~4cm,宽2~3cm。表面浅黄褐色,上面带状隆起不明显,底面平坦或有凹沟。体轻,质松而韧,横断面可见外层为海绵状,内层为许多放射状排列的小室,室内各有一细小椭圆形卯,深棕色,有光泽。气微腥,味淡或微咸。

  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一端较细,长2.5~5cm,宽1~1.5cm。表面灰黄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暗棕色浅沟和斜向纹理。质硬而脆。

  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长2~4cm,宽1.5~2cm。表面灰褐色,上面带状隆起明显,两侧有斜向纹理,近尾端微向上翘。质硬而韧。

  桑螵蛸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采集加工深秋至次春收集,除去杂质,蒸至虫卵死后,干燥。用时剪碎。

  桑螵蛸的功效主治

  功效:固精缩尿,补肾助阳。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

  桑螵蛸的配伍

  治遗精白浊,盗汗虚劳:桑螵蛸(炙)、白龙骨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盐汤送下。(《本草纲目》)

  桑螵蛸的相关论述

  《本经逢原》:“桑螵蛸,功专收涩,故男子虚损,肾虚阳痿,梦中失精,遗溺白浊方多用之。《本经》又言通五淋,利小便水道,盖取以泄下焦虚滞也。”

查看详情

金樱子

  金樱子

  别名:刺榆子、刺梨子、金罂子、山石榴、山鸡头子、糖罐。

  性味:味酸、甘、涩,性平。

  归经:归肾、膀胱、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 laevigata 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为花托发育而成的假果,呈倒卵形,长2-3.5cm,直径1-2cm。表面红黄色或红棕色,有突起的棕色小点,系毛刺脱落后的残基。顶端有盘状花萼残基,中央有黄色柱基,下部渐尖。质硬。切开后,花托壁厚1-2mm,内有多数坚硬的小瘦呆,内壁及瘦果均有淡黄色绒毛。气微,味甘、微涩。

  金樱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金樱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金樱子的配伍

  1、治梦遗,精不固:金樱子十斤,剖开去子毛,于木臼内杵碎。水二升,煎成膏子服。(《明医指掌》金樱子膏)

  2、治脾泄下利,止小便利,涩精气:金樱子经霜后以竹夹子摘取,擘为两爿,去其子,以水淘洗过,烂捣,入大锅以水煎,不得绝火,煎约水耗半,取出澄滤过,仍重煎似稀饧。每服取一匙,用暖酒一盏,调服。(《寿亲养老新书》金樱子煎)

  3、治久虚泄泻下痢:金樱子(去外刺和内瓤)30g,党参9g。水煎服。(《泉州本草》)

  金樱子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十剂云,涩可去脱,脾虚滑泄不禁,非涩剂无以固之。膀胱虚寒则小便不禁,肾与膀胱为表里,肾虚则精滑,时从小便出,此药气温味酸涩,入三经而收敛虚脱之气,故能主诸证也。”

  2、《本草新编》:“金樱子,世人竞采以涩精,谁知精滑非止涩之药可止也。遗精梦遗之症,皆尿窍闭而精窍开,不兼用利水之药以开尿窍,而仅用涩精之味以固精门,故愈涩而愈遗也。所以用金樱子,必须兼用芡实、山药、莲子、薏仁之类,不单止遗精而精滑反涩,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用药之秘,而实知药之深也。”

查看详情

海螵蛸

  海螵蛸

  别名:乌鲗骨、乌贼鱼骨、乌贼骨。

  性味:味咸、涩,性温。

  归经:归脾、肾经。

  入药部位:为乌贼科动物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Roehebrune或金乌贼Sepia esculenta Hoyle的干燥内壳。

  海螵蛸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外用适量。

  海螵蛸的功效主治

  功效:收敛止血,涩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便血,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吞酸;外治损伤出血,湿疹湿疮,溃疡不敛。

  海螵蛸的配伍

  1、治吐血及鼻衄不止:乌贼骨,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清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2、治鼻血不止:乌贼鱼骨、槐花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鼻。(《世医得效方》)

查看详情

莲子

  莲子

  别名:藕实、水芝丹、莲实、莲蓬子、莲肉。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归脾、肾、心经。

  入药部位: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略呈椭圆形或类球形,长1.2~1.8cm,直径0.8~1.4cm。表面浅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细纵纹和较宽的脉纹。一端中心呈乳头状突起,深棕色,多有裂口,其周边略下陷。质硬,种皮薄,不易剥离。子叶2,黄白色,肥厚,中有空隙,具绿色莲子心。气微,味甘、微涩;莲子心味苦。

  莲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6~15g。

  炮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莲房,取出果实,除去果皮,干燥。

  莲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补脾止泻,止带,益肾涩精,养心安神。

  主治:用于脾虚泄泻,带下,遗精,心悸失眠。

  莲子的配伍

  1、治久痢不止:老莲子二两(去心),为末,每服一钱,陈米汤调下。(《世医得效方》)

  2、治下痢饮食不入,俗名噤口痢:鲜莲肉一两,黄连五钱,人参五钱。水煎浓,细细与呷。(《本草经疏》)

  3、治小便白浊,梦遗泄精:莲肉、益智仁、龙骨(五色者)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用清米饮调下。(《奇效良方》莲肉散)

  4、补虚益损:莲实(去皮)不以多少,用好酒浸一宿,入大猪肚内,用水煮熟,取出焙干。上为极细末,酒糊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酒送下。(《医学发明》水芝丸)

  莲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以其权舆也。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有清心莲子饮;补心肾,益精血,有瑞莲丸,皆得此理。”

  2、《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3、《医林纂要》:“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能除烦、止渴、涩精、和血、止梦遗、调寒热。煮食仅治脾泄、久痢、厚肠胃,而交心肾之功减矣。更去皮,则无涩味,其功止于补脾而已。”

查看详情

莲须

  莲须

  别名:莲花须、莲花蕊、莲蕊须。

  性味甘、涩,平。

  归经归心、肾经。

  入药部位:为睡莲科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的干燥雄蕊。

  形态特征:呈线形。花药扭转,纵裂,长1.2-1.5cm,直径约0.1cm,淡黄色或棕黄色。花丝纤细,稍弯曲,长1.5-1.8cm,淡紫色。气微香,味涩。

  莲须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炮制:夏季花开时选晴天采收,盖纸晒干或阴干。

  莲须的功效主治

  功效:固肾涩精。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带下,尿频。

  莲须的相关论述

  《本经逢原》:“莲须,清心通肾,以其味涩,故为秘涩精气之要药。《三因》固真丸、巨胜子丸用之,然惟欲勤精薄者为宜,亢阳不制者勿用,恐其兜涩为患也。”“莲须,甘温而涩,功与莲子略同。但涩性居多,不似龙骨寒涩,有收阴、定魂安魄之妙;牡蛎咸涩微寒,兼有化坚解热之功;金樱徒有阻涩之力,而无清心通肾之理耳。”

查看详情

芡实

  芡实

  别名:鸡头米、卵菱、鸡瘫、鸡头实、雁喙实、鸡头、雁头、乌头、鸿头、水流黄、水鸡头、刺莲蓬实、刀芡实、鸡头果、苏黄、黄实。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归脾、肾经。

  入药部位: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isb.的干燥成熟种仁。

  形态特征:呈类球形,多为破粒,完整者直径5~8mm。表面有棕红色内种皮,一端黄白色,约占全体1/3,有凹点状的种脐痕,除去内种皮显白色。质较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

  芡实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秋末冬初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洗净,再除去硬壳(外种皮),晒干。

  芡实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肾固精,补脾止泻,除湿止带。

  主治: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芡实的配伍

  1、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实(蒸)、莲须各二两,龙骨(酥炙)、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两。共为末,莲子粉糊为丸,盐汤下。(《医方集解》金锁固精丸)

  2、治浊病:芡实粉、白茯苓粉。黄蜡(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盐汤下。(《摘玄方》分清丸)

  芡实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百种录》:“鸡头实,甘淡,得土之正味,乃脾肾之药也。脾恶湿而肾恶燥,鸡头实淡渗甘香,则不伤于湿,质粘味涩,而又滑泽肥润,则不伤干燥,凡脾肾之药,往往相反,而此则相成,故尤足贵也。”

  2、《本草求真》:“芡实如何补脾,以其味甘之故;芡实如何固肾,以其味涩之故。惟其味甘补脾,故能利湿,而泄泻腹痛可治;惟其味涩固肾,故能闭气,而使遗、带、小便不禁皆愈。功与山药相似,然山药之阴,本有过于芡实,而芡实之涩,更有甚于山药;且山药兼补肺阴,而芡实则止于脾肾而不及于肺。”

查看详情

刺猬皮

  刺猬皮

  别名:猬皮、刺鼠皮、猬鼠皮、刺球子皮、仙人衣、毛刺。

  性味:味苦、甘,性平。

  归经:归胃、大肠、肾经。

  入药部位:刺猬科动物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 L.、短刺猬Hemichianus dauricus Sundevall.或大耳猬Hemichianus auritus Gmelin.的干燥外皮。

  形态特征: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呈筒状或盘状,长3-4cm。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棘长1.5-2cm,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腹部的皮上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皮张大、肉脂刮净、刺洁净无臭者为佳。

  刺猬皮的用法用量

  用法:6-9g:研末,1.5-3g:或入丸剂。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刺猬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瘀止痛,收敛止血,固精。

  主治:用于胃脘疼痛,子宫出血,便血,肠风下血,脱肛,痔疮,遗精,遗尿。

  刺猬皮的禁忌

  孕妇忌服。

  刺猬皮的配伍

  1、治肠风下血:白刺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共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饭前空腹。(《杨氏家藏方》猬皮散)

  2、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查看详情

椿皮

  椿皮

  别名:臭椿、椿根皮。

  性味:味苦、涩,性寒。

  归经:归大肠、肝、胃经。

  入药部位:为苦木科植物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Mill.) Swingle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形态特征:呈不规则的片状或卷片状,大小不一,厚0.3~1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纵向皮孔样突起和不规则、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

  椿皮的用法用量

  用法:6-9g。

  炮制全年均可剥取,晒干,或刮去粗皮晒干。

  椿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燥湿,收涩止带,止泻,止血。

  主治:用于赤白带下,湿热泻痢,久泻久痢,便血,崩漏。

  椿皮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

  椿皮的相关论述

  1《本草通玄》:“椿皮,专以固摄为用,故泻痢肠风,遗浊崩带者,并主之。然必病久而滑,始为相宜,若新病蚤服,强勉固涩,必变他症而成痼疾矣。凡用刮去粗皮,生用则能通利,酸醋炙即能固涩。”

  2《药性论》:“治赤白痢,肠滑,痔疾泻血不注。”

  3《食疗本草》:“主疳痢,杀蛔虫。”

  4《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疳虫,去疥,主下血。”

  5《医林纂要》:“泄肺逆,燥脾湿,行气分湿热。”

查看详情

鸡肠

  鸡肠

  性味:甘;平。

  归经肾经。

  入药部位:为雉科动物家鸡的肠。

  鸡肠的用法用量

  内服:焙干研末,3-6g;或煮食。

  鸡肠的功效主治

  功效:治遗尿,遗精,白浊,痔漏。

  鸡肠的配伍

  ①治小便数,虚冷:鸡肠一具,治如常,炒作膳。暖酒和饮之。(《食医心镜》)

  ②治遗尿不禁:雄鸡肠一具,炙黄,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温浆水调下一钱。(《圣惠方》)

  ③治痔漏生管:鸡肠子一挂(带粪),棉花子半斤,地龙半斤。后药装入鸡肠内,用阴阳瓦焙金黄色,研为细末,看药面多少,外加槐花若干,合匀。每服三钱,一日三次,白水送下。(《奇效良方》鸡肠散)

  鸡肠的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遗溺。

  2.《名医别录》:小便数不禁。

  3.《本草纲目》:止遗精,白浊,消渴。

查看详情

紫梢花

  紫梢花

  别名:紫霄花、花子。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肾经。

  入药部位:为简骨海绵科动物脆针海绵Spongilla fragills(Leidy)的干燥群体。

  形态特征:呈不规则的块状或棒状,形似蒲棒,大小不一,长3-10cm,直径1-2.5cm,中央常附有水草或树枝。表面灰绿色、灰白色或灰黄色。体轻,质松泡,有多数小孔,呈海绵状;断面呈放射网状,网眼内有灰黄色类圆形小颗粒(芽球),振摇易脱落。气无,味淡。

  紫梢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5-4.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汤温洗局部。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置纱布袋中洗净,干燥。

  紫梢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补肾助阳,固精缩尿。

  主治:阳痿,遗精,白浊,虚寒带下,小便失禁,阴囊湿痒。

  紫梢花的配伍

  1、治阳事痿弱:紫梢花、生龙骨各二钱,麝香少许。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烧酒下。欲解,饮生姜甘草汤。(《濒湖集简方》)

  2、治子宫久冷,赤白带下:牡蛎(煅)、黄狗头骨(煅)、紫梢花、韶脑、母丁香、蛇床子、破故纸、桂心等分。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大。临事用一粒。(《妇人良方》搐鼻香)

  3、治阴痒生疮:紫梢花一两,胡椒半两。为粗末,水煎,浴洗三五次。(《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紫梢花的禁忌

  阴虚内热者禁用。

  紫梢花的各家论述

  1、《医学入门·本草》:“主阳衰阴痿。”

  2、《纲目》:“益阳秘精,疗真元虚惫,阴痿,遗精,余沥,白浊如脂,小便不禁,囊下湿痒,女人阴寒冷带,入丸散及坐汤用。”

查看详情

相关知识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