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会对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造成严重损害。
在心血管方面,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在肾脏方面,可导致糖尿病肾病,最终发展为肾衰竭;在眼睛方面,会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可导致失明;
此外,糖尿病还会影响神经系统,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病变等。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控制糖尿病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一、糖尿病诊断标准:确定糖尿病的三个条件
1. 血糖水平异常
这是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如前所述,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11.1mmol/L 或随机血糖≥11.1mmol/L,满足其中任何一项即可考虑糖尿病的可能。但需要注意的是,血糖检测需要在标准化的条件下进行,避免因饮食、运动、应激等因素影响血糖结果。
2. 糖尿病症状
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包括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同时随机血糖≥11.1mmol/L,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然而,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不能仅仅依靠症状来诊断糖尿病。
3.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 23 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范围一般为 4%-6%。糖化血红蛋白≥6.5%也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一个重要指标。但需要注意的是,糖化血红蛋白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贫血、血红蛋白异常等,因此不能单独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需要结合血糖水平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二、2024 最新血糖标准表
1. 空腹血糖
正常范围:3.96.1mmol/L。空腹血糖是指至少 8 小时没有进食后的血糖水平。如果空腹血糖在 6.17.0mmol/L 之间,称为空腹血糖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则可能患有糖尿病。
2. 餐后 2 小时血糖
正常范围:小于 7.8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 小时后的血糖水平。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11.1mmol/L 之间,称为糖耐量减低,也属于糖尿病前期;如果餐后 2 小时血糖≥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3. 随机血糖
正常范围:小于 11.1mmol/L。随机血糖是指任意时刻的血糖水平。如果随机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也可诊断为糖尿病。
三、糖尿病的诊断流程
1. 初步筛查
对于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如肥胖、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等,应定期进行血糖筛查。可以先进行空腹血糖或餐后 2 小时血糖检测,如果结果异常,再进一步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葡萄糖耐量试验。
2. 葡萄糖耐量试验
对于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减低的患者,需要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诊断。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让患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分别在空腹、服糖后 1 小时、2 小时、3 小时等时间点检测血糖水平,根据血糖变化曲线来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3. 综合判断
根据血糖水平、糖尿病症状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进行综合判断,确定是否患有糖尿病。如果诊断为糖尿病,还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包括胰岛功能、并发症等,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