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百科/面部穴位
玉液穴

  玉液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解剖:穴区浅层有舌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

查看详情

  按摩玉液穴位的作用

  主治:急性扁挑体炎,口腔溃疡,舌炎,咽炎;消渴。

  功效:清泻热邪,生津止渴。治重舌肿胀,难言,黄疸,口舌生疮,喉咽诸热,呕吐,急腹痛,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呕吐。

  玉液穴穴位配伍

  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聚泉穴或廉泉穴(深刺至舌根)、风池穴、曲池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内关穴、少府穴、鱼际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气海穴、命门穴、身柱穴、背俞穴等,分组隔姜艾炷灸。

  慢性口腔溃疡: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平补平泻)、溃疡周围(点刺)。

  急腹痛:金津穴、玉液穴。

  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穴,海泉穴在舌理中,金津穴在舌下左边,玉液穴在舌下右边。

  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穴、金津玉液穴、十宣穴。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十宣穴、人中穴、金津玉液穴、承浆穴、合谷穴。

  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穴、外关穴、人中穴、迎香穴、金津玉液穴、地仓穴。

  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穴、通里穴、人中穴、十宣穴、金津玉液穴。

  消渴:水沟穴、承浆穴、金津玉液穴、曲池穴、劳宫穴、太冲穴、行间穴、商丘穴、然谷穴、隐白穴。

查看详情

金津穴、玉液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水沟穴

  水沟穴名解

  (1)水沟。水,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也。沟,水液的渠道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冷降水液在此循地部沟渠下行。本穴物质为素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循督脉下行,本穴的微观形态如同地部的小沟渠,故名。

  (2)人中。人,指本穴位在头面天地人三部中的人部。中,指本穴位处在头面前正中线。人中名意指本穴位于鼻唇沟的中部,无它意。

  (3)鬼客厅。鬼,与天相对,指穴内物质为地部经水。客厅,接待客人的厅堂也。鬼客厅名意指穴内气血为来自天部之气的冷降水液。本穴位处督脉,督脉气血以阳气为主,地部经水稀少,而本穴气血则为地部经水,地部经水如同督脉气血的宾客一般,故名鬼客厅。鬼宫、鬼市、鬼排名意与鬼客厅同。

  (4)督脉手足阳明之会。本穴的地部经水不光为督脉的阳气冷降而成,主要的是手足阳明经的冷降水液,故为督脉手足阳明之会。

  水沟穴准确位置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眶下神经支及面神经颊支。

查看详情

  按摩水沟穴位的作用

  主治: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

  功效:缓解治疗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面肿、腰背强痛、昏迷、晕厥、暑病、癫狂、臆语、痫证、急慢惊风、鼻塞、鼻出血、慢性鼻炎、风水面肿、牙痛、牙关紧闭、黄疸、消渴、遍身水肿、霍乱、温疫、挫闪腰疼、人事不醒、心腹绞痛、剧烈腰背痛等。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切) ;一般不灸。

  水沟穴穴位配伍

  配百会穴、十宣穴、涌泉穴治昏迷急救;

  中暑加委中穴、尺泽穴;

  溺水窒息加会阴穴;

  癫狂加内关穴;

  癔病发作加合谷穴透劳宫穴;

  配上星穴、风府穴治鼻流清涕;

  配委中穴(泻法) 治急性腰扭伤;

  配三阴交穴、血海穴治月经不调、崩漏。

查看详情

颧髎穴

  颧髎穴名解

  (1)颧髎。颧,颧骨也,指穴所在的部位。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小肠经气血在此冷降归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水湿云气冷降于地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内走小肠经体内经脉,故名。

  (2)兑骨、兑端穴。兑,八卦中属金也。骨,水也。兑骨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凉湿水气。理同颧髎名解。

  (3)兑端。兑,八卦中属金也。端,终点也。兑端穴名意指本穴气血性凉,运行到了小肠经的最高点。本穴物质为天容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凉性之气,且位处小肠经气血上行的最高点,故名兑端穴。

  (4)椎髎、权髎穴。椎,捶击之器。权,秤锤也。髎,孔隙也。椎、权名意指本穴的水湿云气化雨归降地部,所降之雨如小椎或秤锤一般,故名椎髎、权髎。

  (5)手少阳太阳穴之会。本穴的水湿云气,除一部分化雨冷降外,其余部分则进一步吸湿并以云的形式横向下行听宫穴,外输水湿云气的横行特征同合于手少阳经气血特性,故为手少阳太阳穴之会。

  颧髎穴准确位置

  定位: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解剖:在颧骨下颌突的后下缘稍后,咬肌的起始部,颧肌中 ;有面横动、静脉分支 ;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颧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口眼歪斜、眼睑瞤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局部病证。

  功效:祛风消肿。

  操作:直刺0.3~0.5寸,斜刺或平刺0.5~1寸。

  颧髎穴穴位配伍

  配翳风、合谷主治面痛、齿痛 ;配肝俞、太冲主治面肌痉挛。

查看详情

牵正穴

  牵正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面颊部,耳垂前方0.5寸,与耳中点相平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腮腺和咬肌。皮肤由下颌神经的颊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咬肌动静脉支分布。咬肌由下颌神经的咬肌支支配。

查看详情

  按摩牵正穴位的作用

  主治:面神经麻痹,口疮,下牙痛,腮腺炎等。

  功效: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操作: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胀的感觉向面部扩散;可灸。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内迎香穴

  内迎香穴名解

  内指鼻内侧,因针此穴能恢复嗅觉,重新迎来香气,且与迎香相对,因名内迎香。

  内迎香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内迎香穴位于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交界和粘膜处。

  解剖:分布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之动、静脉网和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按摩内迎香穴位的作用

  主治:各种鼻炎、急性结膜炎。

  功效:清热散风,宣通鼻窍。

  操作: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如有出血性疾患的忌用。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口禾髎穴

  口禾髎穴名解

  口禾髎:禾,指粮食;髎同窌;意为孔穴。谷物从口入,穴近口处,内对两齿(门齿及尖齿)牙根间凹陷处,故名。

  口禾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鼻孔外缘直下,水沟穴旁开0.5寸处。正坐仰靠或仰卧取穴。

  解剖:在上颌骨犬齿窝部,上唇方肌止端;有面动、静脉的上唇支;布有面神经与三叉神经第2支下支的吻合丛。

查看详情

  按摩口禾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鼻疮,息肉,鼻塞鼻衄,鼻流清涕,牙关紧闭,口喎等;鼻炎,鼻出血,嗅觉减退,鼻息肉,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腮腺炎等。

  功效:疏风清热,通鼻利窍。

  操作:因腧穴部位多有神经分布,故不宜自行针灸。

查看详情

  口禾髎穴穴位配伍

  鼻塞,不辨香臭:口禾髎、迎香、上星、五处、水沟、风府、百劳、太渊(《针灸大成》)

  息肉:口禾髎、风池、风府、迎香、人中(《增订中国针灸治疗学》)。

  鼻衄:口禾髎、上星、合谷、鱼际、少商(《针灸医案集要》)。

  口噤不开:口禾髎、合谷、列缺、颊车(《针灸资生经》)。

  尸厥:口禾髎、攒竹(《针灸资生经》)。

查看详情

聚泉穴

  聚泉穴名解

  泉,泉水,此处指口腔内之津液。穴穴在舌背正中,唾液在此处会聚,故名聚泉。穴位名出自《针灸大成》。

  聚泉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聚泉穴位于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解剖:穴下有舌粘膜、粘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和舌肌。分布有下凳颌神经的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鼓索的神经纤维及舌动、静脉的动静脉网。

  按摩聚泉穴位的作用

  主治:舌肌麻痹,味觉减退、支气管哮喘。

  功效:清散风热,祛邪开窍。

  操作: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血。

查看详情

  聚泉穴穴位配伍

  尿崩症:配海泉穴、涌泉穴、水泉穴。

  中枢性失语:聚泉(向舌根方向深刺)配天柱穴、风池穴。

  舌强难言及生白苔:配外关穴、关冲穴、中冲穴、承浆穴。

查看详情

巨髎穴

  巨髎穴名解

  1)巨髎。巨,大也,形容穴内气血场覆盖的区域巨大。髎,孔隙。该穴名意指胃经天部浊气化雨冷降归于地部。本穴物质为四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行至本穴后散热化雨冷降,而因本穴位处天之上部(头面的天部),降地之雨覆盖的区域大,名为之巨,又因其降地之雨细小,如由孔隙漏落一般,名为之髎,故名。

  2)跷脉足阳明之会。本穴物质既有天部之气又有地部之水,气血物质同合跷脉阴阳相济之性,故为跷脉足阳明之会。

  巨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巨髎穴位于人体的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解剖:浅层为上唇方肌,深层为犬齿肌;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

查看详情

  按摩巨髎穴位的作用

  主治:口眼㖞斜,眼睑瞤动,鼻出血,齿痛,唇颊肿。

  功效:冷降胃浊。

  操作:直刺0.3—0.6寸,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查看详情

  巨髎穴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治齿痛;

  配地仓穴,颊车穴治口歪。

查看详情

金津穴

  金津穴名解

  津,指唾液;金,比喻贵重。穴位在左舌下腺开口近处,唾液进入口腔之重要部位,故名玉液。本穴《内经》,《医经小学》定名金津。

  金津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口腔内,当舌系带两侧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解剖:穴区浅层有舌神经(发自下颌神经)和舌深静脉干经过;深层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舌动脉分布。

  按摩金津穴位的作用

  主治:①口疮、舌强、舌肿;②呕吐、消渴。

  功效:清泻热邪,生津止渴。

  操作:点刺出血。

查看详情

  金津穴穴位配伍

  1、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聚泉穴或廉泉穴(深刺至舌根)、风池穴、曲池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太冲穴等。

  2、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内关穴、少府穴、鱼际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气海穴、命门穴、身柱穴、背俞穴等,分组隔姜艾炷灸。

  3、慢性口腔溃疡:金津玉液穴(点刺出血)、三阴交穴、足三里穴(平补平泻)、溃疡周围(点刺)。

  4、急腹痛:金津穴、玉液穴。

查看详情

夹承浆穴

  夹承浆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面部承浆穴外侧约1寸之凹陷中。

  解剖:有上述神经、颏动、静脉和颏下动、静脉。颏下动脉是面动脉将转至面部时发出的分支,分布于下唇及颏部诸肌和皮肤。颏下静脉是面静脉的属支。

查看详情

  按摩夹承浆穴位的作用

  主治: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功效:清热疏风。

  操作:直刺0.2~0.5寸,斜刺向内下方斜刺进针0.3~0.5寸。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大迎穴

  大迎穴名解

  (1)大迎。大,多也、尊也。迎,受也。大迎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的大部分由本穴上输头部。大迎的物质由地仓穴分配而来,一支是由头面循项下走胸腹,一支由本穴上走头部。由于头部为君主之地,因而上输头部的皇粮其量也大、其质也精,运送亦有浩荡之势,故名大迎。

  (2)髓孔。髓,脑为髓海,髓即头之脑也。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本穴物质上输脑部。

  本穴为胃经气血上输头脑的重要通道,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清浊混杂,而脑部只能藏精微而不能受浊气,故要对胃经上输的气血物质去粗取精,髓孔名意即言对胃经上输气血的限制,孔隙通道即是其关卡。

  大迎穴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下颌角前方,咬肌附着部的前缘,当面动脉搏动处。

  解剖:在咬肌附着部前缘;前方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分支及颊神经。

  大迎穴的功能特性

  〖别名〗 髓孔穴。〖穴义〗 胃经气血中的精微物质由此上输于头。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由经水蒸发的气体。

  〖运行规律〗 循胃经向颊车穴传输。

  〖功能作用〗 接受并传送胃经向头部输送的气血物质。

  〖治法〗 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大迎穴的作用

  主治:缓解治疗面神经麻痹、口歪、齿痛、牙齿紧闭、颊肿等。

  操作:避开动脉,斜刺或平刺0.3~0.5寸。

  大迎穴穴位配伍

  发热者配少商、商阳、中冲;

  神昏者配十宣、涌泉;

  痰盛者加阴陵泉、丰隆;

  肝阳上亢者配行间;

  阴血虚者配太溪、血海、足三里。

查看详情

龈交穴

  龈交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解剖:有上唇系带;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上颌内槽神经分支。

  按摩龈交穴的作用

  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点刺放血可辅助治疗痔疮。

  操作:向上斜刺0.2~0.3寸;不灸。

  龈交穴穴位配伍

  配风府治颈项急,不得顾;

  配承浆治口臭难近;

  配上关、大迎、翳风治口噤不开。

查看详情

球后穴

  球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仰靠坐位。当眶下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眶脂体、下斜肌与眶下壁之间。分布有颞浅动、静脉的耳前支,耳后动、静脉的耳后支,耳颞神经耳前支、枕小神经耳后支和面神经耳支等

  按摩球后穴的作用

  功效:清热明目。

  主治:视神经为,视神经萎缩,视网膜色素变性,表光眼早期白内障,近视。

  操作:沿眶下缘从外下向内上,向视神经孔方向刺0.5-1寸;可灸。

查看详情

兑端穴

  兑端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颊支及眶下神经分支。

  按摩兑端穴的作用

  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癔病,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

  操作:斜刺0.2~0.3寸;不灸。

  兑端穴穴位配伍

  配本神治癫痫呕沫;

  配目窗、正营、耳门治唇吻强,止齿龋痛。

查看详情

本神穴

  本神穴名解

  本,人之根本也,气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神,在天为风也,指穴内物质的运行为风气的横向运动。该穴名意指头之天部的冷凝水湿在此汇合后循胆经传输。本穴因其位处头角上部,为人之外侧,在人体坐标系中它和头顶的百会穴一样皆处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与百会穴二穴如同两座不同的山之山顶)。由于胆经无循经传来的气血交于本穴,穴内气血处于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湿因而汇入穴内,穴内气血纯为天部之气,且运行横向下传阳白穴,故而得名。

  本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前发际上0.5寸,神庭穴旁开3寸,神庭穴与头维穴连线的内2/3与外1/3的交点处。

  解剖:在额肌中;布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以及颞浅动、静脉额支。

  按摩本神穴的作用

  功效:吸湿降浊。

  主治:1. 头痛,眩晕;

  2. 癫痫,小儿惊风,中风;

  3. 不寐。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脑血管病、神经衰弱、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等。

  操作:平刺0.5—0.8寸。

  本神穴穴位配伍

  配神庭、印堂主治不寐;

  配颅息、内关主治胸胁痛。

查看详情

地仓穴

  地仓穴名解

  地,指地格。仓,藏谷处。古人面分三庭,鼻以上为上庭,鼻为中庭,鼻以下为下庭,合为天人地三格。穴在鼻下口吻旁(地格处),口以入谷,故谓仓。又脾主口(《难经·三十七难》),脾气通于口,脾胃属土,仓廪之官,故名地仓。《医经理解》:地仓,夹口吻旁四分,外如近下,微有动脉,口以入谷,故谓之仓;唇在面之下部,故谓地也。《谈谈穴位的命名》:仓,《说文》:“谷,藏也。”《内经》谓地气通于口,食五谷必经于口,故名地仓。

  地仓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面部,口角外侧,口角旁开0.4寸,上直对瞳孔。

  解剖:在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布有面神经及眶下神经的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并有面动、静脉。

  按摩地仓穴的作用

  功效: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

  操作:斜刺或平刺0.5—0.8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地仓穴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耳后痛,配翳风;

  舌麻、味觉消失者,配廉泉;

  闭眼困难者,配丝竹空;

  人中沟歪斜者,配水沟。

查看详情

四白穴

  四白穴名解

  四白。四,数词,指四面八方,亦指穴所在的周围空间。白,可见的颜色、肺之色也。该穴名意指胃经经水在本穴快速气化成为天部之气。本穴物质为承泣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其性温热,由地部流至四白时,因吸收脾土之热而在本穴快速气化,气化之气形成白雾之状充斥四周,且清淅可见,故名。

  四白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四白穴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解剖:在眶下孔处,当眼轮匝肌和上唇方肌之间;有面动、静脉分支,眶下动、静脉有面神经分支,当眶下神经处。

查看详情

  按摩四白穴的作用

  功效:散发脾热,向天部提供水湿。

  主治:目赤痛痒,目翳,眼睑(目闰)动,口眼歪斜,头痛眩晕。

  操作:直刺或斜刺0.3~0.5寸,或沿皮透刺睛明;或向外上方斜刺0.5寸入眶下孔。

查看详情

  四白穴穴位配伍

  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

  配攒竹穴治眼睑瞤动。

查看详情

上迎香穴

  上迎香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患者仰靠坐位,上迎香穴(鼻通穴)位于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处鼻唇沟上端处。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鼻翼肌。分布有眶下神经,滑车下神经的分支,面神经的颊支和内眦动、静脉。

查看详情

  按摩上迎香穴的作用

  主治: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旁窦炎,鼻衄,鼻息肉,嗅觉功能障碍;慢性结膜炎,烂眼弦,暴发火眼,迎风流泪,泪囊炎;感冒,头痛,鼻塞;口眼歪斜,头面疔疮。

  操作:向内上方斜刺0.3-0.5寸;可灸。

  按摩手法:用中指指尖揉按上迎香2至3分钟,每天坚持,可防治鼻部疾病。

查看详情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