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3-6岁/儿童心理与性格
孩子逆反心理

   什么是幼儿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

  幼儿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逆反心理造成的好的影响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幼儿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正确看待幼儿逆反心理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如何处理幼儿逆反心理

  1、冷却法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

  父母要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孩子,经常和他沟通,做他的贴心人。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刺激法

  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话,对不对”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4、心理保健法

  帮助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情感和锻炼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查看详情

阻止宝宝吃手有什么后果

儿童攀比心理

   什么是儿童攀比心理

  所谓攀比心理,是刻意将自己在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攀比是现在普遍存在于孩子之间的一种现象,比如对物质条件,父母的社会地位以及外貌的攀比等等,这种现象常常令父母不知所措。

  儿童攀比心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幼儿攀比心理提供经济基础。

  过去经济较落后,人们连生活都难以维持,哪里会存在攀比?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疼爱自己的子女、不想让自己的子女打扮得比别人漂亮、时髦呢?一些家长本身也不愿落后于别人,孩子想要什么都尽量的满足,自然会给幼儿的攀比心理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

  2.家长的这份溺爱,为幼儿的攀比滋生了依赖。

  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茁壮成长。超凡脱俗,把自己的子女当作掌上明珠,儿女要什么就给什么,甚至以自己子女与别人相比来显示自己有身份有地位。过分的溺爱与迁就、娇生惯养,会让幼儿滋生攀比心理,产生依赖。

  3.幼儿天真幼稚的天性为攀比提供心理基础。

  幼儿天真无瑕,心灵纯洁,模仿能力、好奇心较强,易教易懂易模仿,是学知识学本领的时期,但幼儿未能辨别是非曲直,真善美丑,什么都跟着学,因此,这种幼稚的天性为幼儿攀比提供了心理基础,常为父母所忽现。

  4.家长的自卑心理,是导致孩子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些家长经济不太宽裕,或下岗了,怕自己的孩子受人欺侮,让人瞧不起,当孩子说××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急待为自己的孩子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也是导致孩子产生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攀比心理

  1、家长、教师要把握其程度,适时给与鼓励,保护童心。

  幼儿是正发育的幼苗,需要家长、教师的灌溉培育,浇水过多会使幼苗淹没,营养过剩会停滞不前,因此,家长、教师要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把握程度,适时给予鼓励,保护其童心。例如:幼儿刚上幼儿园怕陌生人、新环境,不愿上学,家长就可采取买与小朋友同样的书包来鼓励其上幼儿园,要抓住幼儿攀比心理适可为止,鼓励向上。

  2、年轻父母不要过分疼爱独生子女,防止出现攀比惯性。

  作为父母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这样很容易养成幼儿过度的自我中心的心理,不能对孩子百依百顺,娇生惯养。姑息迁就很容易造成攀比惯性,以致变成贿赂幼儿,不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发育。

  3、从家长、教师自身做起,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俗话说:大狗爬墙,小狗学样。这说明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长、教师的正确教导。幼儿的成长是在你的身边开始的,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应从自身做起,自己不要存在着攀比别人的心理,要时刻为幼儿做表率。

  4、运用合理的方法来处理攀比问题。

  当幼儿出现攀比现象时,作为家长、教师应当视其情况做出合理的教育,用巧妙的方法来处理幼儿的攀比问题。如何引导儿童远离攀比心理  家长要引导孩子在积极正面的地方有攀比心,例如学习、品行、技能等,切勿让孩子往追求物质、不良行为等方向发展;其次,家长要鼓励孩子以正当方式,通过个人努力来赢过别人;同时要注意别让孩子压力过大,防止钻牛角尖,必要时要安慰他,让他放松心情。心理专家认为,孩子有攀比之心是很正常的。

  事实上,孩子提出每一个“我也要……”都是经过缜密思考的,这时家长就要注意正确引导。利用好了孩子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资源。

  当孩子提出越来越多的“我也要”时,建议家长做到“四应四忌”:应言传身教忌单纯说教;应合理引导忌过分溺爱;应培养好习惯忌随心所欲;应正视优缺点忌厚此薄彼。

  儿童攀比心理会对孩子造成哪些影响

  1.攀比心理在特定情况下暂时性能起积极性作用。

  攀比是不满足于现状,不甘落后于他人而想追求拥有甚至超越他人的心理意识,它在特定的情况下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攀比心理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负面的影响。

  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一定程度而引起质变的,家长、教师如果掌握不好其攀比的程度,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就会给幼儿的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今日的孩子要求你买漂亮的书包才愿上幼儿园,明天要求买高档玩具,后天就要求买其它的东西,长此以往,当不能满足其要求时孩子就不听话了,麻烦事也就来了。因此,攀比心理也会给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带来消极的负面影响。

查看详情

儿童恐惧心理

  什么是儿童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心理指的是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如怕动物,怕水,怕火,怕黑暗,怕陌生人,甚至对代表某些事物的词语也会发生恐惧。儿童恐惧心理的危害  儿童恐惧若经常发生,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严重者可导致心身疾病或者精神疾病。

  儿童恐惧心理的表现

  恐惧反应可表现为惊慌、惊叫,退缩、痛苦、求救,甚至逃避或对抗,这在孩子接受医疗时(如注射药物)表现最为典型。儿童恐惧时可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增速,表情紧张,瞳孔扩大,手抖,严重者可呈现紧张惊恐状态,面色苍白,肢体软瘫,甚至一时性大小便失禁或精神抑制等。

  儿童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一些年轻的父母反映:自己的孩子胆子太小,不敢一个人熄灯睡觉,不敢去接触小狗小猫之类的正经小动物,还有的孩子十分害怕打雷闪电等等。这种现象即为心理学上所说的一种恐惧情绪反应。研究表明,儿童恐惧的对象是随年龄增长、经验丰富而改变的。幼童多对动物、陌生的物体或突然失去身体支持等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大,便对想象中的一些动物、黑暗及有伤害性的威胁感到恐惧;且年龄越大,其主观想象的、预料的危险引起的恐惧越多。引起幼儿恐惧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熟悉的情境发生意外的变化。儿童在习惯的情境中已形成适应性的知觉模式,有一定的对会方法,而当情境变化时,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第二,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儿童在看到、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中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如听到恐惧影片中人在惊恐状态下的喊叫,他会感到毛骨悚然。或听到成人讲一些鬼怪故事后,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第三,后天的经验所致。它是通过条件反射产生的,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线”便是这个道理。儿童幼时如果受到恫吓或遇到的刺激较强烈,以后即使碰到轻微的刺激也会产生强烈的反应。如最初被一黑狗咬过,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一种心理泛化的作用。

  如何克服儿童恐惧心理

  1、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方法很多,其中最简便而有效的是“示范脱敏法”,即让儿童有保护地逐步接触恐惧对象,逐渐消除恐惧心理。例如,儿童对黑暗处,要以先抱着或拉着他的手走过黑暗处(暗室或野地),同时告诉孩子黑暗并不可怕。经过一两次,待孩子适应后,可改为陪着他通过黑暗。再后可和孩子一先一后,保持一段距离分别通过黑暗。最后让孩子单独通过黑暗。经过这样的锻炼,孩子也就不再惧怕黑暗了。儿童恐惧心理的矫正实际上是对儿童勇敢精神的训练。训练中可辅以奖励的办法,当孩子表现勇敢,不恐惧时就立即予以奖励和表扬。

  2、语言解释法 儿童惧怕某事物,常是因为无知,不了解该事物。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儿童对雷电的恐惧,教师、家长可向儿童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并说明不足惧怕的理由,成人此时最好还表现出一种无所畏惧的表情。

  3、转移注意法 顾名思义,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所怕的事物时,成人可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从而忘掉恐惧。

  4、榜样示范法 老师和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老师和父母要做好榜样。一方面,不要用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如用鬼神、毒蛇、老虎来吓唬孩子,虽然能奏效一时,但在孩子的心灵上却播下了恐惧的种子,是得不偿失的。另一方面,父母要加强孩子行为习惯的指导,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培养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帮助孩子克服恐惧的心理。

  如何预防儿童产生恐惧心理

  一、是不溺爱孩子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溺爱对儿童心理发展是最有害的。对孩子溺爱的父母往往对孩子过度保护,看见孩子有一点恐惧表现就立即带孩子避开恐惧对象,使孩子失去了许多锻炼勇敢精神的机会。长此下去,对孩子坚强个性的塑造是绝无好处的。被溺爱的孩子大多胆怯,依赖性强,自信心不足,这样,其恐惧的发生率会更高。

  二、是对孩子不宜反复无常

  有些家长一会儿说孩子应该这样,一会儿又要求孩子那样,孩子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是好,做对做错都挨批评,就会形成行为恐惧的心理。因此,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规范,前后要求要一致,父母双方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致。

  三、是父母不可随便对孩子发脾气

  孩子对父母过分惧怕,会整日心神不定,看父母脸色行事,怕父母无缘无故发脾气,怕自己无缘无故受罚,以致形成畏畏缩缩的坏习气。

  四、是不要过分责难孩子

  孩子做错了事可有节制地表示气恼,正确运用孩子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教育和引导孩子学好,不能过分责难。过分责难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降低孩子的自信心,甚至加重孩子的恐惧心理。

  儿童恐惧心理起到的积极作用

  恰当地运用儿童的恐惧心理,可以实施对儿童的教育和激励。例如,运用儿童对做错事的恐惧心理,引导儿童行为规范化;老师利用学生对坏成绩、不及格的恐惧心理,引导、鼓励孩子好好学习,做好学生;利用孩子对爬高或其它危险情境的恐惧心理,指导孩子选择安全、健康的游戏或玩耍方式。

  如何看待儿童恐惧心理

  成人对儿童的恐惧心理不要大惊小怪,要给予耐心的解释,给予安慰和鼓励,给孩子壮胆,帮助孩子消除恐惧。

查看详情

儿童性格培养

   学龄前儿童的性格特征

  1、求知欲强:爱学习,有各种各样的兴趣,注意力比较稳定,善于把开始的事一直做到底。

  2、富于友爱感:爱和其它小朋友一起玩,玩时能友好相处,善于把自己的愿望与集体相结合。

  3、爱劳动:自主能力强,穿衣、吃饭都要求自己做,主动帮成人做事。

  4、有同情心:关心老人,愿意帮助他人,不欺侮比自己小的孩子。

  5、道德感和美感:具有爱人民、爱祖国的萌芽,喜爱唱歌、跳舞、朗诵诗等。

  6、克服困难的态度:遇到困难努力去克服,并想出办法去完成任务。

  7、独立性逐步得到发展。

  儿童性格培养

  1、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2、培养独立性:一是日常生活的独立性(如自己洗脸、穿衣、吃饭等);二是精神生活方面的独立性(如人际交往、自信心等)。

  3、培养果断性:即在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面前,能明确而及时地做出决定。这须要有勇敢、沉着冷静的性格。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培养。

  4、培养坚持性:平时要培养儿童坚持完成作业,坚持为集体做事的性格。

  5、培养自制力:要将其与培养自觉性联系起来,明确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养成按照一定的要求约束自己的好习惯。

  6、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小孩子和别人相处好,多照顾别人,要从小训练,认真去做。

  家庭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1、教养方式

  (1)爸妈教养比较民主,则孩子独立、大胆、机灵、善于与别人交往协作,有分析思考能力;

  (2)爸妈过于严厉,经常打骂,孩子则顽固、冷酷无情、倔犟或缺乏自信心及自尊心;

  (3)爸妈过于溺爱,孩子就任性、缺乏独立性,情绪不稳定、骄傲;

  (4)爸妈过于保护孩子,则孩子被动、依赖、沉默、缺乏社交能力;

  (5)爸妈教养意见有分歧,孩子就警惕性高,两面讨好,易说谎,投机取巧;

  (6)爸妈支配型教养孩子,孩子就顺从、依赖、缺乏独立性。

  2、家庭气氛:一般和睦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在事业和生活上互相支持的家庭气氛,对孩子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父母间的争吵、隔阂、猜疑甚至关系破裂(父母离异或父母病故)青少年犯罪率高。

  3、家庭结构:有研究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均优于来自三代人家庭的儿童。这主要与三代人家庭中祖(外祖)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等因素有关。

  4、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普遍的社会,如果不注重对独生子女进行有意识的培养、教育,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任性、不关心别人、自私等不良性格。

  儿童乐观性格如何培养

  1、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2、教会孩子与人融洽相处。

  3、让孩子爱好广泛。

  4、勿对孩子控制过严。

  5、创建快乐的家庭气氛。

  6、物质生活避免奢华。

  7、引导孩子学会摆脱困境。

  8、拥有适度的自信。

查看详情

孩子性格内向

   随着孩子的自信逐渐增长,逐渐认识到做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并且学着在外向的世界中茁壮成长,这时,身为父母的你的生命也将得到极大地丰富。

  内向孩子的最常见的弱点是容易迷失在自己的内心世界当中,并为外部世界所遗忘。当父母重视和孩子对话并且努力倾听时,内向孩子的内心想法就更容易接近外部世界。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内向的孩子在家庭互动中感受到幸福,感觉到自己被家人所接受,他们就会相信自己,并且拥有坚实的自信,他们就能在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中游刃有余。他们就会懂得如何保存精力,调节环境的刺激强度。继续寻找内向孩子的行为原因,了解为帮助他发挥潜能需要做哪些事情吧。

  孩子内向如何判断

  你的孩子是这样吗?

  ·轻声说话,偶尔还会停下来想词?

  ·在大多情况下很安静,但在让他自在的环境里很健谈?

  ·参加社交活动后感觉疲惫,需要时间静养以恢复精力?

  ·有时看上去和听上去感觉犹豫?

  ·先观察,后行动?

  ·融入新环境比较慢?

  ·有一两个好友,觉得别的人仅仅是认识?

  ·有时看上去兴趣寥寥、没生气,或者十分疲惫?

  ·被人插嘴了就不再说话?

  ·在公共场合身体僵硬,面无表情?

  ·说话时不看人,但倾听时跟对方有很好的眼神交流?

  ·疲倦、无所适从或不自在时就变得一言不发?

  如果是这样,你的孩子就倾向于是内向的孩子。

  孩子内向的原因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 ,表达能力逐渐完善,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语言交流和语言活动,是培养幼儿说话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还有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敢说话,更不敢表演。

  分析发现有诸多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胆小内向型,二是无自信型。前者家庭的因素占80%,孩子的父母属于不爱说话、几乎没有朋友,属于三点一线型。回家后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各忙各的,孩子独自玩耍或看电视。作为家长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一言一行左右着孩子,影响着孩子,你是造成孩子内向胆小的“罪魁祸首”。

  真内向

  有位孩子的母亲带着儿子找到我,在谈到自己孩子的时候很是着急。他的儿子现在快上初中了,从小就不怎么活泼,当时以为没什么,长大了就好了。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没有丝毫改变,却有越来越严重的态势。在学校里,老师反映他比较胆小内向,上课从不发言,和别的同学很少在一起,独来独往。家长和老师们几次谈到这个问题,也没有任何办法。通过和这个孩子的交谈,了解一下情况。原来,这个孩子从小因父母离异,生活在单亲家庭里,内心深处有种自卑感,对现在、和以后的生活很迷茫,平时和母亲又很少交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养成了孤僻性格。问到为什么不和其他同学说话时,他回答,“不喜欢和别人交流,我喜欢自己一个人静,不想和外界接触。”家长很担心这样下去,以后走向社会怎么办?再高的学历,不和外界接触又如何?最后孩子的母亲要把儿子留下来,参加《心理素质》课程的培训,希望能改变儿子的情况。看到孩子不愿意的表情,被我们婉言拒绝了。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真内向的身影,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主动和外界接触,被动的情况下,可能也只是应付一下;

  2.不想和别人接触,缺乏与人交往的兴趣;

  3、没有迫切改变自己的愿望。

  假内向

  假内向可以说在内向人群中,比例比较高的,也是比较常见的。我们在生活中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在自己的亲近人的面前,能说会道、滔滔不绝,但是一到陌生场合,和陌生人接触,就哑口无言了。在接待咨询电话中,有一个学生向我们求助:她是一个在校大学生,平时不怎么说话,性格内向,几年来没什么朋友,自己很希望象其他同学一样,有说有笑,朋友成群。但在同学面前感觉不自在、紧张,脸红。她还谈到,自己很想和别人交流,认识朋友,但是一直没有勇气,不知道说什么,聊什么话题,请求帮助。

  首先我们从接待她的咨询电话中,就可以判定她的情况属于假内向,因为她有最典型的特点就是:

  1. 迫切想改变自己。其次是渴望与别人接触、交流;

  2. 心理素质较差,伴有羞怯、紧张等,阻挡了她接触外界。

  孩子性格内向怎么办

  1、和幼儿园的老师谈谈,得到老师的配合。

  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老师就成为孩子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老师对待孩子的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宝贝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因此,和老师之间的沟通非常必要。可以定期和老师谈谈孩子的情况,告诉老师自己的孩子比较内向,比外向的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环境;宝贝要充分做好心理准备后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请老师能够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理解孩子。

  2、对待孩子要有耐性。

  内向型的人一般说话办事都比较谨慎,他们常常要经过仔细的思考才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才会采取行动。因此,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行为风格,不要总是急于打断孩子的话。

  3、不要对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

  面对内向型的孩子,在提问时父母除了要有耐性,还需要注意发问的技巧。内向性格的孩子,如果被一下子问到一连串的问题,他会格外紧张,甚至语无伦次,无法思考。因此,在提问时,不要追问太多的问题,要慢慢来。

  4、提高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内向可能是由于缺乏安全感,缺乏自尊和自信,比如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在课堂上不敢大声发表自己的想法,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怕被小朋友拒绝等。因此,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平时,父母要多抽时间陪宝贝一起玩游戏、读书等,在这些过程中给予孩子表扬和积极的反馈,增加一些和宝贝交谈与沟通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很棒。

  5、鼓励宝贝发展同伴关系。

  父母要鼓励孩子多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和他们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周末可以带孩子去串门,让孩子体验人际交往的开心。为了避免孩子不知道怎么和同伴交流,可以事先在家里陪孩子进行角色训练,教会孩子同伴交往的一些小技巧,增强孩子的自信。

  6、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

  在孩子和小朋友交往时,要尊重孩子的社交习惯,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比如,带小朋友玩什么样的游戏或活动,要充分考虑宝宝的意见和兴趣。

  7、关注孩子的情绪情感。

  内向型的孩子习惯把情绪情感要求藏在心里,而很少直接表达出来。因此,对于内向型的孩子,父母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这些孩子往往更敏感,也更多虑。父母平时可以和孩子沟通交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心情。孩子主动地说出自己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这样可以强化宝宝的行为,让他们更有自信表达自我。

  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

  优势之一:内向的人拥有丰富的内心生活

  内向的孩子知道,他们有一个内心的世界,这个世界鲜活生动,从来没有来开过他们。他们并非总是去寻求他人的帮助,而是依靠内心的资源指引生活。在远离物质世界、私密的心灵花园中,他们全神思考,梳理自身纷繁的思绪和情感。这使他们能更深层次地体验生活。内向的人渴望了解事物的含义,想知道为什么有些事情是重要的;他们不怕复杂深奥的问题;他们能跳出自身的局限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反省自己的行为。可是,正像许多事情一样,这种内向的品性也是一把双刃剑,既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心灵资源,又为他们带去了孤独和寂寞。

  内向的孩子渴望了解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他们想弄明白,人的行为动机是什么。他们是观察者,留心其他孩子的举动。由于内心的思想和感受是他们反应的基准,所以他们不大容易受到同伴压力的影响。做决定时,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标准为基础,不会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优势之二:内向的人懂得停下来品味生活

  内向的孩子咀嚼生活的点滴,品味为许多人所视而不见的细节。吸引他们的东西不必耀眼,不必花哨。他们一般不必离家就能充实并快乐着。

  优势之三:内向的人热爱学习

  总的说来,大多数内向的孩子长大后会上大学。在大学里,他们会开始以一种全然不同的方式享受学习,因为他们的学习方法更适合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的教学方式让许多内向型的专长得以发挥。例如,通过讲座学习知识,以短论文的方式接受考核,分析复杂的问题,主动学习以及自选兴趣课程。此外,大学的学习要求优秀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许多内向的孩子的文笔很好。他们多半坚持写日记,或者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一些别的类型的写作(抽屉里的小说已是众所周知)。他们也多半享受阅读。在这方面,内向的孩子可以偏爱大声阅读(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默读,或者听别人阅读(或听有声书)。

  优势之五:内向的人擅长艺术创作

  鼓励你内向孩子的创造性。给予孩子使用艺术用具的便利,即便它们会造成清理的麻烦;还有乐器,即便它们吵吵闹闹。给予孩子自由和表达的权力,让他没有受批评的压力。鼓励孩子把让他印象深刻的经历写出来;提供他上舞蹈、声乐、表演和音乐课的机会;带他去参观博物馆、欣赏音乐会、逛跳蚤市场、观看戏剧——带他到各种不同的地方,让他看看别人是怎么用各种美妙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创造力的。

  优势之六:内向的人情商很高

  听内向的孩子描述他们的感受,你总能得到启发。

  内向孩子的情绪反应偏慢,因此,家长们可能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对他们自身的情绪有多么明了。在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这些情绪之前,内向的孩子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样子的。遇到事情时,内向的孩子可能外在表现沉着冷静,甚至稍显踌躇,而内心却在整理种种复杂的想法和情绪。他的耐心使他能揣摩自己反应的细微之处。在对事情做出反应之前,他首先要充分了解那件事情,然后再有条不紊地推导出一个结果可预见的行动方案。一般来说,内向的孩子只在感到紧张、疲惫、饥饿或者有威胁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出激烈的情绪。

  由于内向的孩子对自身情绪有所感知,他们通常能体会到别的孩子的感受,很容易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当孩子对你的感受有所疑问,或询问你对他人感受的意见时,请坦率作答,以免否定了他们的感知能力。

  内向的孩子倾向于较早地形成道德及伦理意识,具有超出他们年龄的聪慧。不同于人们的臆断,内向的孩子在集体中表现很好。

  对你的内向孩子在情绪方面的长处要表示赞赏。情商对成功至关重要,因为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跟人打交道。不过要记住,大脑的所有部分中,情绪控制中枢的发育最为迟,所以培养那些情绪管理能力需要更长的时间。如果你的孩子心地善良,你就应当对他的这一品格表示欣赏。让他知道同情心,无论对于男孩还是女孩,都是一种值得拥有的优秀品质。更何况,同情心在目前我们生活的世界还非常匮乏。

  优势之七:内向的人天生精通谈话的艺术

  内向的孩子——通常在学校或聚会上羞怯不语——可能是暗藏的谈话艺术大师,这一发现还是让人非常震撼的。内向的孩子爱倾听。他们值得信赖,坦率而可靠;他们提问,但不插嘴;他们给予有见解性的评论;他们能保守秘密;他们对朋友说过的话很上心;他们善于领会他人的暗示。

  内向的人通常与家人相处融洽。长到青春期或成年以后,他们能成为家里的中心人物(尽管有时退居幕后)。他们所具有的镇静能量有舒缓作用,能帮助焦虑的人平静心绪。内向的人擅长一对一的人际关系,他们通常会选择需要这一优势的职业。

  辅导你的内向孩子提高谈话能力。表扬她倾听、提问题、记住别人讲话内容和参与互动式谈话的能力。指出社交性的闲聊和真正的谈话有什么区别,提示坦率真诚的交谈是持久友谊的基础。内向的人需要明白,在谈话中表现兴趣和风趣是维持深层次友谊的一种优秀能力。帮助你的内向孩子交到一些朋友,这些朋友能与其就某些话题进行更复杂的探讨。

  优势之八:内向的人乐于自处

  内向的孩子乐于独处,无需外部活动便有事可忙,有充实感。他们具有高度的聚精会神的能力,甚至心无旁骛到不觉世事的程度。他们全然地沉浸在一个课题、一本书或一部电影当中,体会其中的感觉。记住,他们专心时能获得巨大的快感。

  让你的内向孩子明白,乐于自处是一种天赋。不经常性地依赖他人才叫做自由自在,这是独立品质的关键部分,也是内向人所擅长的诸多理想职业的核心要求。所以,你应当不断指导你的孩子如何衡量和平衡她的社交时间。注意一种情况,有时她可能会觉得,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能让她精神振奋,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时你可以提醒她,她可以另外找时间和朋友们玩。

  优势之九:内向的人拥有可喜的谦虚态度。

  内向的孩子热爱操场上的嬉戏,不在意自己是在观众席中而不是在舞台上。他们内敛自持,不喜欢受到太多的刺激和关注。在合适条件下,他们可以承受关注。不过,在绝大多数的时间当中,一个内向的孩子会因为受关注而感到不自在,并进而想要逃离。如果太受人瞩目,或被硬推到高压环境当中,内向的孩子可能真的会感受到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请对你的内向孩子抗拒成为焦点表示欣赏,让她知道身处焦点之外真的没什么大不了。但是,谨记内向的孩子希望他们的成绩被认可,特别在他们觉得受之无愧的时候。喜欢私下的表扬是一种优点。实际上,谦虚的态度既是自信的反映,也能增强自信。

查看详情

孩子入幼儿园变内向

   从婴儿时期起,你的内向的孩子就要不断地与外向的期待做斗争。认识这点能帮助你理解,孩子面临的困难到底有多大。从最初到现在,为了顺应孩子,你很可能一直都在调适自己的行为;可你也很有可能一直在催促着孩子向某些方向发展,觉得那是他自己的需求。辨明孩子的气质倾向能够增加你对他的理解,减少权力之争和挫败感。

  孩子上幼儿园变得内向的原因

  1、老师不理or难觅知音

  那些被老师忽视、冷漠的宝宝,经常处于压抑、孤独中,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在集体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没有集体归属感,对老师、同伴及他人失去兴趣,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变得退缩。小伙伴是宝宝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一个有好朋友的宝宝会在交往中学会与朋友交流,社会交往能力越来越强,朋友会越来越多,走到哪里都不会害怕。而一个没有朋友或者总是在同伴交往中受欺负的宝宝则会越来越封闭和退缩。

  2.气质使然or一次创伤

  先天胆小、谨慎、性格内向的宝宝会自觉表现出控制、抑制自己的行为,他在与人交往时容易退缩。这点气质决定,实在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是如果是一段时间对自己不够自信、经常说“我不会”或“我不行”的宝宝也可能会不合群,这二者注意区分。

  3.父母阴影or亲子关系不良

  如果爸爸妈妈自己比较内向退缩,不爱与人交往,不会与人沟通交流,宝宝“学而时习之”就是人之常情了。当然,如果你对宝宝过度保护或者撒手不管,造成宝宝的依恋或者安全感极度缺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宝宝会比较紧张而出现交友退缩现象,所以宝宝不合群要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了。

  内向的孩子如何适应幼儿园

  策略1:为宝宝酿造自信

  对于害羞、内向的宝宝,多鼓励他,允许他的探索行为,引导他与周围不同年龄人的接触、交往。如见到邻居家的奶奶、爷爷主动打招呼,看到邻居家的小姐姐在骑车,鼓励宝宝也去试试。对宝宝要尊重,关爱而不溺爱;多鼓励和表扬,但不过分夸耀。参与宝宝的成长过程,和宝宝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对宝宝提出具体的合理的要求,要积极满足并加强指导,帮助宝宝实现目标,增强他的自信心。

  策略2:机会加技巧培养“外交家”

  婴儿期的宝宝就已经会主动与其他宝宝交流,他会盯着对方看、朝对方微笑并“咿咿呀呀”地说话,吸引对方注意。一岁左右,宝宝就出现同伴交往行为,如微笑、打手势、彼此互相模仿对方的行为等。这些都是最初积极的同伴交往行为,对后来的社会交往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多带宝宝走出家门,给宝宝创造多与小朋友见面、交往的机会,扩大宝宝的人际交往圈,增加宝宝的社交经验。

  帮助宝宝选择合适的小伙伴。经常带宝宝出去和小朋友玩或者请小朋友来家里玩,引导宝宝与人交往,使宝宝体验到人际交往的乐趣,形成积极主动的交往态度。

  策略3:老师作用不可小瞧

  年龄越小的宝宝,老师所起的作用就越大。如果宝宝已经上了幼儿园,那就要注意观察宝宝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是不是良性的、积极的。

  一旦发现宝宝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幼儿园,就要积极地与老师沟通交流,使老师多注意宝宝,鼓励宝宝,并指导宝宝的社会交往行为,增强宝宝的自信心。这样,宝宝才会越来越喜欢老师,越来越喜欢幼儿园,变得不再退缩了。

  孩子在幼儿园变得内向怎么办

  1、创造一个温馨祥和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的余地。

  2、端正父母教育态度,从思想上认识对孩子的溺爱、娇宠,只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的性格。父母要树立起纠正孩子怯懦性格的信心,要认识到只有教育得当,才能使年幼的孩子得到健康发展。

  3、平时,处处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坚强的毅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包办,而要让他们自己想法解决。当然,开始时父母要予以必要的指导,使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而不能一下子就不问不管使孩子手足无措,更加胆小。

  4、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使孩子敞开胸怀,开拓眼界,还要教给孩子适当的技能,如唱歌、绘画、手工等,使孩子增加自信心,敢于参加小伙伴的活动。

  5、鼓励孩子与人接触交往。可以多带孩子到各种集体场合,别人表示的对孩子的友好尊重,能使他感到快乐,孩子也会注意与人交往。最主要的是要孩子和同龄伙伴多接触,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中来,让他做小主人。平时注意帮助孩子结交新朋友。

  想要改变宝宝内向的性格,家长与老师就要多沟通,帮助孩子,找出孩子不愿意与小朋友相交往的症结所在,是因为胆小还是另有原因,进而解决问题!

  小测试:你的孩子内向吗

  你的孩子在内向-外向性格连续体中处于哪个位置?(你又在哪个位置?)对下列陈述,请以“对”或“错”做答(“对”指该项陈述在大体上符合你的情况,“错”则相反)。计算答“对”的数目,参考分析便可知道你的孩子的气质类型。

  我的孩子:

  1. 一个人待在自己的房间或者待在她喜欢的地方能让她觉得精力充沛。

  2. 如果一本书或一个课题让他感兴趣,他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3. 说话时讨厌被打断或者做课题时被打扰,极少打扰别人。

  4. 喜欢细心观察一番后才参与游戏。

  5. 周围拥挤或者长时间地与人同处会让他暴躁不安,疲惫时尤其如此。

  6. 倾听时很专注,也与人有很好的眼神交流,但说话时倾向于不与人对视。

  7. 会保持身体静止,表情不变或者面无表情,尤其是在疲惫或置身于一大群孩子中时。

  8. 有时反应迟缓、犹豫或比较低调。

  9. 需要时间思考才能回答问题,回答前可能还要先在心里复述将要说的话。

  10. 与人交流时听的比说的多,除非对话题有特别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尤其是环境又让他感觉自在,他就会放开话匣子侃侃而谈。

  11. 不夸耀自己的学识或成就,他可能懂得的比表露的多。

  12. 密集的日程安排会让他无所适从,而不是充满干劲。

  13. 常轻声说话,说话时有停顿,边说边想词儿。

  14. 对自己的感知和想法、思想和情感以及内在的反应非常敏感。

  15. 不喜欢成为大家注意的焦点。

  16. 可能会让人有不可捉摸的感觉:在家或在其他舒适的环境里活泼健谈,在别处却闷闷不乐;第一天还精力充沛,第二天就萎靡不振。

  17. 同班同学对他的感觉可能是安静、沉着、内敛、含蓄,或者冷漠。

  18. 善于观察,有时能发觉别的孩子甚至是大人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19. 喜欢稳定一致,否则需要充足的适应期才会有上佳的表现。

  20. 课题或测试的截止日期让他紧张。

  21. 感觉周围发生的事太繁复时会走神;看电视或打游戏时会走神

  22. 可能认识很多孩子,但只有一两个好朋友。

  23. 喜欢创造性地表达和安静地、充满想象力地玩耍。

  24. 从聚会或集体活动回来后,即使玩得很开心,也觉得非常疲惫。

  统计答“对”的次数总和,如果结果是:

  17-24:你的孩子气质内向。学会如何帮助他保存精力是非常重要的。他有积蓄能量和在外部世界中明智使用能量的需要,这些他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需要你的帮助。告诉孩子,你理解和接受他的气质,这很重要。

  9-16:你的孩子处于内向-外向性格连续体的中间地带,兼具外向气质和内向气质,就像左手和右手都能用一样。她有时会难以决定,到底该一个人待着,还是到外面去玩去。尝试估计一下,什么时间的外部活动能让她精力十足,而什么时候她又需要安静独处来恢复精力,了解了这一点,你就可以帮她安排最适合她的日程计划了。

  1-8:你的孩子气质外向。外部世界形形色色的活动、事物和人能让他浑身是劲。努力让他保持繁忙的状态,但也要让他明白,休整和思考也是重要的。

  如果你还是不能确定,你就问自己:他需要通过独处(或与某个特别的人相处)来减少外界的刺激吗?她在大多数时间里借由安静地思考来恢复精力吗?如果确实是这样,他的气质就是偏向内向的。内向的人并非不喜欢与人打交道,他们只是需要独处的时间。同样的,如果一个人在压力面前表现出退缩,那么他也很可能是偏内向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精力充沛,总想着到外面去玩,而不管有没有人和他一起玩,她就很可能是偏外向的孩子。

查看详情

宝宝害羞

  宝宝害羞的危害

  孩子过分害羞,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

  宝宝害羞的表现

  1、生理症状:面红耳赤,脉搏增快、心脏碰碰急跳、出汗。

  2、过分敏感:害羞是使人偏于极端地关心别人对其看法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逃避人与情境,以免受到任何潜在批评,同时亦会保持低侧面的行为反应,不敢抬头、挺胸地面对他人,以避免引起注意。

  3、过分专注自己:典型害羞者,一向很顾虑自己,处处放不开,很难专注在任何工作上。最极端的是:不能接受游戏、跳舞、比赛或任何社会活动上的欢愉。这种人无论参与、抑或旁观,通常都过于担忧别人对他的印象。

  4、特殊的表现:犹豫、寡欢、独立性差、被动、退缩、容易忧伤、没有领导能力;爱脸红、说话结结巴巴、咬指甲;不敢正眼对人、较不友善、尽量单独活动、活动量少、易有无目的闲逛等表现。

  宝宝害羞的原因

  1.遗传

  有些小孩从出生以后,就显得比别人害羞一些,这类孩童在小时候即很容易恐惧而且被抑制,这可能与遗传有关。但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

  2.身体残障

  若孩童在身体方面有残障或缺陷,往往容易造成小孩害羞。例如:在外表明显与众不同,或器官上有了障碍(如听觉、视觉),通常会使这类小孩变得敏感和容易害羞。

  3.缺乏安全感

  孩童若缺乏安全感,必然会失去对自己的信心和信赖。因此有关社交活动的参与,对他们而言,都是相当恐怖的事,结果导致自己孤立。更由于对社交活动的害怕,失去练习社交技巧的机会,形成恶性循环,使他们愈来愈缺乏别人的正向回馈,变得愈来愈害羞。

  4.过度处罚

  任何过度处罚都可能造成孩子害羞。尤其是公开申斥与羞辱,等于将孩子推上害羞的不归路。

  5.不当偏见

  偏见会造成害羞。因为家中的偏见是在告诉孩子,即使是他们所爱的人也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别人做负面评估。结果使孩子误认为世界是一个由别人来评判他们的场所,因而变得更敏感、甚至恐惧评判他们的人。

  6.父母示范

  父母本身就很害羞、沉默,则子女也会有害羞和沉默的倾向,尤其是在遗传或体质方面已经有害羞倾向,而又生活在实际害羞环境中时,更容易使小孩变得很害羞。父母本身的社交方面接触缺乏,在无形中又剥夺和限制小孩与别人接触的机会

  7.孕母身心压力

  有些心理学者从母亲身心压力的观点来探讨它与儿童害羞成因的关系,结果发现有些非常胆小的婴儿,是因为怀孕期中受到母亲身体上与心理上的压力所造成。

  宝宝害羞怎么办

  第1类害羞宝宝

  成因:缺少社会交往

  对策一:提供交往机会

  对于这类宝宝,首先家长要对他多鼓励,少批评,尽可能地多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例如:鼓励孩子与小朋友一起玩;在家可让孩子接待客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招待活动,让他为客人送茶水、糖果、搬椅子、鼓励孩子回答客人的问题;父母带孩子上街买东西时,让孩子自己告诉售货员买什么东西,并向营业员道谢,告别等;督促孩子参加班里的一些讨论或活动;向邻居借东西时可跟在孩子后面让孩子去说、去做;过生日或有事找亲戚、朋友时可让孩子传话。

  对策二:尊重孩子的意见

  在给孩子提供交往机会的同时,爸妈还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的长处,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孩子的害羞心理会有所改善。

  第2类害羞宝宝

  成因:自主性没得到发展

  对策一: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幼儿期的孩子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在行为特点上,喜欢争着做事,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并常常表现出顽皮、不听话等倾向,这是自主性发展的表现。父母如果总是事事代劳,或有的指责孩子,有的心疼孩子小,生怕孩子做不好等,那么,结果就会压抑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使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形成胆怯心理。因此,我们要多鼓励孩子做些简单的事,如自己穿衣,自己洗手洗脸,整理玩具、图书等。孩子做对,要给予肯定表扬,做得不太好的地方,除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外,还应该鼓励他们下次做好,增强幼儿发展自主性的积极性。

  对策二:参加各种集体活动

  爸妈要让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在群体中,孩子会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模仿他的行为,这样,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相对就减少了。在集体中表现自己,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他自主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同时可多让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加强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第3类害羞宝宝

  成因:受到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

  对策一:爸妈少指责宝宝

  爸妈要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对孩子做错事时要辨证地分析原因,多注重动机,少强调结果,不能一味地指责。比如:有的孩子看见妈妈在擦桌子,想帮忙也去擦桌子,不小心把东西打坏了,如果家长任意指责,不首先肯定孩子积极性的一面,就很容易会造成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变得害羞胆怯。同时,对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也不能只批评指责,更不能讥笑打骂,否则更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策二: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

  父母教育子女时,要采取民主和平等的方式,这样孩子就比较容易形成和善交际、能和人合作又能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如果采用专制的方式,那么孩子较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依赖性强、胆怯、看见陌生人害羞等现象。

  打开宝宝害羞情结方法

  孩子的害羞,其实只是对陌生的客人或环境所产生的回应,虽然害羞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孩子过分害羞,也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妨碍孩子正常社会交往的发展。时间长了,害羞的孩子还会表现出内向、沉默、胆小、缺乏自信、没有主见等,在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爸爸妈妈应该鼓励孩子跨过害羞这道影响人际交往的障碍。

  1.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多鼓励孩子出门与小朋友一起玩,孩子通过与小朋友的交往,会找到自己的榜样。然后模仿他的行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相应就减少了;家里来了客人时,可鼓励他为客人送茶水、搬椅子,积极回答客人的问题;父母带孩子上街时,鼓励孩子白已去购买东西;经常带孩子去串门。

  2.父母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让他踏出害羞情结。如害羞的鸭子和没有自信心的天鹅是如何勇敢地踏出第一步,结果变成美丽又受欢迎的成员的。

  3.孩子难免做错事,不要总批评。应说明道理。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意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善于并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孩子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害羞心理会有所改善。有的孩子大大咧咧,做错了事就算多说他几句也没问题。可批评害羞的孩子时,您就要注意您的措辞。尽量以鼓励为主,不要在言语上无意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4.应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幼儿期的孩子爱提问、爱模仿、爱做游戏。在行为上,喜欢争着做事,让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逐渐的就会增强孩子的自信。

  5.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耐心,耐心理解,耐心帮助,循序渐进。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一定会变得热情大方起来。

  6.玩“勇敢者”游戏。对害羞的孩子来说,尝试玩沙子、抓虫子、拍皮球等“脏脏”的游戏,在台阶上跳上跳下、相互追逐、抢皮球等“危险”的游戏都需要一点勇气。孩子在户外活动中难免嗑嗑碰碰,父母不要大惊小怪,这些“勇敢者”的游戏可是帮孩子练胆量的好办法。

查看详情

儿童自我界限

  儿童自我界限是什么意思

  自我界限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儿童自我界限的形成

  从心理发展上看,自我界限是逐渐形成的。胎儿在母亲体内,他感觉到他和母亲是一体的,母亲就是他,他就是母亲的一部分。出生以后,虽然在肉体上与母亲已经分开,但在心理上仍然是连在一起。没有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他一天也活不下去。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与母亲的心理距离也就越来越远。成长的过程,也就是与母亲在心理上分离的过程。分得越开,也就意味着成长得越好。遗憾的是,好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形成一种与母亲一部分分开、另一部分还连在一起的状况,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换一种说法,就是: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他的自我与母亲之间的界限不清楚。

  儿童自我界限不清楚的表现

  1、他会过多地在他人面前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分地渴望他人了解自己,并过度地依赖他人,希望他人在本来该自己做出决定的方面代替自己做出决定;

  2、他会过多地想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以便获得与别人融为一体的感觉,还想别人依赖自己,希望参与别人即使是很私人化的决定,等等。

  自我界限不清的好处

  第一个好处是安全。小孩在学步的过程中,走几步就回头,抱住妈妈的腿,那是为了安全;再长大一点,打开自己家的房门,看见有陌生人走过,把门一关,又跑回来抱住妈妈,那也是为了安全。在孩子心中,只要与妈妈融为一体,就什么都不怕了。这种心理会保持到成年,一个没有充分成长的成年人,他会下意识地感到,只要跟另外一个人变成一个人,就会有安全感。自我界限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成长从来都是以丧失安全感为代价的,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和性的需要,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可以强大到与成长的力量抗衡的程度。

  不成长或者说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二个好处是,可以获得想象的、虚假的温情。从生理的角度看,在我们用手触摸边界很清楚的物品,比如表面光滑的硬物时,我们的感受是它是它、我是我,较少有交流的体验。但当我们触摸一件软的、毛茸茸的物品时,我们就会感觉到与该物品在某种程度上的融合和某种意义上的温情。心理上也是如此,在我们觉得与一个人没有边界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感到来自他的温情,即使这些温情是我们自己想象的,也可以暂时帮助我们抵御人世间的风寒。

  自我界限不清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控制他人。当然,这种控制感也是想象的、虚假的。需要这种控制感的原因是,自我界限不清的人往往都不太自信,他不能肯定别人会对他好,所以需要控制他人的态度,这样可以让自己感到有信心一些。

  自我界限与成长

  如果把安全感建立在他人身上,这样的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假想的温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露出其本来的面孔,结果是更令人难以承受的冷漠;而假想的控制感,会使人觉得自己对他人有巨大的权力,这迟早会导致关系的破坏。不仅如此,在他控制别人的同时,他自己实际上也失去了自由,他时常会有被别人控制的感觉,言行举止都会过多地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就好像在为别人而活着。

  只有成长本身会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之上,所以它非常稳定可靠。当然,即使是一个成长得很好的人,也会需要温情,但是他所感受到的温情是真实的,不带任何虚情假意。至于控制感,他可能根本就不需要(理性的控制除外,比如作为行政首脑对下属的必要控制),他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别人对他的态度的好坏,对他的自信心没有任何影响。

  要在心理上划清与他人的界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努力。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自己在哪些看法、情感和行为上与别人的界限不清楚。然后一条一条慢慢地在那些不清楚的地方画上清楚的线。这样做会有一些痛苦,但也会有更多的成长的喜悦。

  自我界限清楚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不需要别人,也就是说,他并非在任何情形下都自己承担一切,拒绝别人在情感上和行动上的支持。自我界限清楚意味着,一个人与他人接近,但没有近到他失去自己的程度,也没有近到把别人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程度,他还是他,别人还是别人;与此同时,他也不会离别人太远,不会远到丧失爱自己想爱的人的能力和可能性,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他会从别人那里获得不虚假的安全感与温情。

  即使在夫妻之间、父母与儿女之间、朋友之间,每个人也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限。那种消弭了自我界限的情感,迟早会对身处这种情感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造成伤害。也许有人会说,在这样亲密的关系中把界限弄得那么清楚,会不会使关系变得很冷漠?回答是不会。因为自我界限清楚,并不意味着没有情感。而且,两个都有着清楚的自我界限的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最深厚、最真实和最有价值的。

  让我们近一点吧,因为我们都互相需要,但也不要太近,不要近得分不清哪个是你,哪个是我;或者我们互相离远一点吧,但是不要远得在我们彼此需要爱的时候,听不到对方的声音。

查看详情

宝宝物权意识

  培养宝宝物权意识的意义

  培养孩子的"物权"观念,让孩子拥有自尊自主的意识,帮助孩子懂得珍惜自己的物品,维护自己的权利,尊重别人的物品,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孩子健康成长很有积极意义的问题。尊重孩子拥有的这些物权,将会促进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发展。而尊重别人的物品则是一种社会规则,尊重这个规则会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欢迎,成功顺利地进行社会化。

  培养宝宝物权意识的方法

  1、灌输轮流”、借用”的观念

  通常孩子抢夺或撕毁别人的东西,有可能是因为好奇,此时父母应趁机灌输孩子轮流”、借用”的观念。告诉他:长针走到5的时候,你才可以玩那些拼图,现在让弟弟先玩。”或是那是姐姐的彩色笔,你要先问姐姐愿不愿意借给你!”

  2、订立规矩

  鼓励孩子想要什么要跟大人讲,规定在公共场所或别人家里,什么东西是可以拿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最基本的规矩是:想要什么,在拿起来之前,先询问大人可不可以。”

  3、让孩子知道凡事要商量

  孩子还小,也许不了解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不能拿走,这时家长可以这样回应他们:如果你想要这个东西,可以告诉妈妈,让我看看可不可以?”让亲子之间,可以有谈”和商量”的余地。

  4、明白偷”与借”的差别

  父母必须让孩子明了借与偷之间的差异,及其不同的后果,当你对孩子说:不可以偷拿别人的东西”时,让他了解偷”,是不对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5、为拿(偷)东西付出代价

  为了帮助孩子了解,随意拿人家东西是不对的行为,是需付出代价的。当孩子有不当行为时,父母可以罚他做一些额外的工作,或是要他放弃一样他很珍爱的物品,让他同样感到失去喜爱东西的痛苦感受。

  6、将拿(偷)的东西归还

  孩子拿(偷)了别人的东西,还得自己规还;如果有必要,父母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去。父母若发现孩子拿(偷)别人东西时,应先了解其动机,再做适当的处理。父母可以批评和处罚他,但不要忘记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若能尊重孩子,孩子就学会尊重自己,有了自尊心,就不会轻易去拿(偷),或是做其他不好的事了。

  7、学习分享

  当家中来小朋友做客时,正是大孩子学习分享的最佳时机,父母可以请大孩子为小Baby拿奶瓶、递尿片或说故事,赋予他责任感和使命感,借此方式让他跨过成长的门槛。

  8、重承诺

  处理孩子抢夺别人东西时,父母千万不要使用哄骗的方式。如随口承诺:你先把东西还给别人,以后妈妈再买给你。”说完也就忘了,孩子一旦有受骗的感觉,下次就很难再相信父母的话了。

  9、适时的赞美

  如果经过父母的解释、教导,孩子逐渐改正了坏习惯,父母应适时地给予孩子赞美和鼓励,如:你真乖,妈妈很高兴你这样做。”孩子便会知道这个行为是妈妈喜欢的,在鼓励和赞美之下,他自然会慢慢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10、坚持原则

  父母对孩子订出奖惩规则后,就要切实遵守。千万不要为了贪图方便或疏忽,今天可以,明天却又不可以,朝令夕改,会使孩子莫名其妙,产生混淆不清的误导。

  11、有效的亲子关系

  良好的亲子对话是很重要的,借着沟通可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并鼓励他说出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便可提早防范许多观念上的偏差或不良的行为。

  尊重宝宝的物权

  1、做尊重孩子物权的有心人,每给孩子添置一件物品时,就要向孩子说明:这是送给你的”,然后,一定要介绍这件物品的名称、其主要用途、使用方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帮助孩子给新物品找个合适的位置摆放好。

  2、帮助和指导孩子对物品进行登记。如图画登记法,画一支表示有一支枪,并写上年月日。成人要为孩子准备合适的物品登记本,向孩子讲解如何进行物品登记可以管理好自己的物品。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协商,创造出许多的有趣的行之有效的登记方法。

  3、帮助和指导孩子定期清点和整理自己的物品,进行分类存放和取用。成人再忙,也要抽时间带领孩子定期做这件事,孩子年幼,成人不帮助不指导是达不到目的的。成人包办代替也不行,一定要有耐心、有恒心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物权意识,在活动中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一旦形成良好习惯,孩子能独立完成,成人也就可放手了。

  4、成人要为孩子创设属于孩子自己的小角落(如有小卧室或小游戏室更好),孩子在这里放下他的小柜子,摆放玩具书籍等物。孩子是这个角落或这小屋的主人,可按自己的意愿来支配、布置这些地方。

  5、成人要帮助孩子建立物品取放常规,并模范遵守,绝不任意抛弃和挪动孩子的已存放好的物品。有的家长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和收藏孩子的东西,常常会使孩子伤心。成人认为不重要的东西有时在孩子眼里是极其重要的,成人随意丢弃,很可能挫伤孩子收藏物品的积极性,造成其行为的紊乱,一旦形成乱丢乱扔的坏习惯后,成人再去批评指责往往会无济于事,很难纠正,有的孩子长大成人,还改不了物件混乱的缺点。

  6、成人或来做客的小朋友要取用孩子的物品,一定要经物件的主人——孩子的允许,并做到有借有还。还要教育孩子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或物件给同伴玩和使用,或带到幼儿园给更多的朋友享用,让小伙伴分享自己的快乐。

  尊重宝宝物权对宝宝的好处

  1、在明确和尊重孩子物权的过程中,能使孩子不断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厚爱,不断增强对父母、对家庭的感激、热爱之情,成人给的小物品,很可能被孩子作为浓情之物留至终生。如让孩子保管自己婴儿时所戴的母亲亲手制作的小帽子,可以常常使孩子受到母子情深的教育(当然要给孩子提供存放这些物品的小箱子)。

  2、尊重孩子的物权,能不断使孩子感到自己是这些物品的真正主人,自豪感、责任感、小主人精神、自主意识、自信心会随之增强,这对减少孩子的依赖性,逐步改变孩子的依附地位是很有好处的。

  3、尊重孩子的物权,能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孩子在整理、摆放、使用、保管物品的过程中,也是一种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工作态度、劳动习惯、爱护劳动成果的优良品德的培养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教育是主动、自然而全面的。

  4、尊重孩子的物权,会使家庭生活更加愉悦、充实、有趣,更加井井有条。家里添了小帮手,小主人会把自己的物品归类整理拾掇,大大减少乱丢乱扔现象。

  宝宝物权意识敏感期的度过

  在孩子表现特别明显时不要和他较真顺着他即可。这个时间差不多要三四个月(视孩子情况不同而定)。之后寻找到适当的机会,即别的孩子与自家孩子分享玩具的时候,提醒他:小朋友把玩具分给你玩,你高兴吗?”当他点头时再告诉他你把玩具分给别人玩,他们也很高兴”。就此可以打住,别马上强迫孩子。如此反复几次之后,让他尝试把玩具分给别的孩子,通过练习他知道玩具是属于他的,分给别人玩之后还是会要得回来,和别人分享大家都快乐,这样他就慢慢愿意分享了。

  宝宝物权意识敏感期应注意的问题

  1、处在强烈的物权意识确认期的孩子,大人千万不要去逗引孩子,强抢孩子手中的东西,让他哇哇大哭,然后羞他你真小气!”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行为!

  2、当孩子能分享的时候,把东西分给我们吃,我们一定要接受,不要说我是逗你的,我不吃,你吃吧”,这样就是拒绝孩子的分享,将给孩子带来的感觉是失望,孩子就会把分享和失望联系在一起而享受不到分享的快乐,慢慢就不愿意分享了。

查看详情

儿童逆反心理

  儿童逆反心理的定义

  逆反心理指的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表示这样的一种心理结果,即支持采取一种行动,结果却说服对方采取相反的行动。

  儿童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

  一、期望不切实际

  现在的家长大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煞费苦心设计好的蓝图,硬要他们去做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一事无成,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家长提出的要求,应比孩子的实际能力略高一点,让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树上的果子,"使他们经过努力,都能圆满完成任务,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就会不断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过于严厉,损伤孩子自尊心

  现在,有些家长还是满脑子的"不打不成材"的观念。认为"严"就是体罚,很少考虑孩子的自尊心,随意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处,甚至讽刺、挖苦,有时还要对孩子动武。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把他们当成一个开始有独立意识的小伙伴,有事商量着来办,平等相待,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千万不可居高临下,以势压服。

  三、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明智的家长应该这样告诉孩子:你想知道的事情,我们也很想知道,你如果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会想办法帮你解答问题的。这样,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又使他们懂得了不少道理。

  四、反复唠叨,引起厌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唯恐他们不听,就反反复复、唠唠叨叨不休。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马拉松"式的说教环境中,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即使明知道家长说得有理,他们也不乐意听。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言不烦,并且尊重他们,留给他们情绪变换和思考的余地,孩子有了思想准备,就相对容易接受大人的意见。

  逆反心理造成的好的影响

  1.逆反心理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儿童自我意识强,好胜心强,勇敢,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

  2.逆反心理强的孩子,在不顺心的情况下,在愤懑、压抑、不满的时候,敢于发泄,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并能防止畏缩、懦弱、压抑、保守、逆来顺受等消极的心理品质的形成。

  因此,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逆反心理中的积极因素,并合理引导,善加利用。这样,就能够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开拓、能进取的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正确看待儿童逆反心理

  1、不要抱有成见

  预想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情绪的父母实际上是在挑起这种情绪。父母不要一看到孩子们有独立意识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就会导致孩子走上歧途。父母反应越激烈,越过分,孩子们就越会坚持己见。

  2、把握重要问题

  不要对孩子的每个细枝末节都指手画脚,这只能使孩子们反感。你儿子留了披肩发或是你女儿用了一种新的化妆品,你最好还是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时髦而予以接受。

  3、不要盲目责怪孩子

  有时,看起来"逆反行动"是针对你的,但实际上也许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有一家人一向在星期日早上10点钟去爷爷奶奶家看望老人。一天,儿子却宣布他要晚起,不参加次日的"集体活动"了。他的父母本来可以大发其火,把此举解释为青少年对家庭的抵制。但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心平气和地问明了原因。原来,孩子前一天为了学校的校报忙到很晚,实在是太疲倦了。于是家人便把去爷爷奶奶家的时间改为下午2点。

  4、建立统一战线

  孩子有时会更喜欢两位家长中的一位。一位父亲也许会为女儿的亲密行为而"硬"不起心肠,并允许她享有母亲所反对的"特权"。同样,当父亲要为某件事而斥责儿子时,母亲也许会为儿子辩护。对孩子的不同态度会导致父母之间的冲突。因此,在处理孩子的某个问题时,你应同你的爱人多商量,决定你们在哪些方面互相让步。然后,一起向孩子说明你们的决定。

  如何处理儿童逆反心理

  1、冷却法

  当孩子出现逆反心理,情绪强烈激荡时,父母不要恼怒,不可"针尖对麦芒",以任性对任性,否则会火上加油。正确的做法是冷处理,对他的任性不予理睬。当孩子以哭作为武器来威胁时,不要心软,可以让他哭一阵,等他平静下来以后再教育诱导。

  2、温暖法

  父母要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孩子,经常和他沟通,做他的贴心人。一旦发现他有细小的进步,就及时给予肯定、鼓励。

  3、刺激法

  要掌握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利用逆反心理来激发他。如有意识地说"你不会穿衣服,是不是?""你不会说礼貌话,对不对"之类的话来刺激他。

  4、心理保健法

  帮助指导孩子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情感和锻炼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