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百科/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经

  本经腧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中府穴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

  【穴义】收募三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

  【名解】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

  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

  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之会,非指本穴的气血物质由手太阴和足太阴二经物质交会而成,而是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同时具有此二经气血物质的特性,以“手足太阴”名之是为了和其它的交会穴统一说法。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气态物,以肺气和脾气为主,分布为少气多血,即是气压低、温度高。

  【运行规律】体内的温热水湿气态物由三焦腑系统跃迁到体表系统的皮部层次。

  【功能作用】以水湿气态物的形式由三焦腑系统向体表系统输送高温能量、体液及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向外输送物质能量的形式来调节改变三焦腑系统和体表系统的温、压状况。

  【治法】肺虚肺寒肺湿则多灸或久留针补之;肺实肺热肺燥则急泻之或用水针,莫灸。

  【定位】在胸外侧部,云门下1寸,平第一肋间隙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当胸大肌、胸小肌处,内侧深层为第一 肋间内、外肌;上外侧有腋动、静脉, 胸肩峰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中间支,胸前神经分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咳嗽,气喘,肺胀满,胸痛,肩背痛。

  【配伍】配尺泽治咳嗽;配肩髎治肩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附注】肺的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云门穴

  【穴义】手太阴肺经少气多血,肺经气血由此传输四极。

  【名解】云,指本穴的气血物质以云的形式而存在,它是将穴内的微观物质放大到宏观状态并以类象的方式来形容本穴气血的特征。门,出入的门户也,指本穴是肺及其经脉与外部物质交换的一个重要门户。云门名意指肺经气血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传输经穴之外。本穴物质为中府穴传来的水湿气态物,因其从体内的高温区外出体表的低温区,外出至体表后它仍高于体表的环境温度,因此它会继续向云门穴上行。行至云门穴后,此水湿气态物缩合并化为云状气态物且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经穴外传输,故名云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云状气态物,比中府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位置为肺经气血中的最高点,热能的吸收和扩散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运行规律】气血物质的运行分为二个部分,一部分以云状气态物的形式向肺经以外的皮部传播,一部分以冷缩后的雨状云系循肺经路线传向

  天府穴

  【功能作用】传输肺经的气血物质;调节输入肺经及输入肺经以外部分的物质比例。说明如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低、湿度偏大时(此即气虚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亦不饱满,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不及,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偏多。反之,当中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偏高、湿度偏小时(此即气实的状态),由于经脉内部的气血物质饱满有余,因此云门穴向肺经以外传输的云状气态物就偏多,回归肺经的雨状云系气态物就不及。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或点刺出血,热则泻针出气。

  【定位】在胸外侧部,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有胸大肌,皮下有头静脉通过,深部有胸肩峰动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的分支臂丛外侧束、锁骨上神经中后支。

  【配伍】云门、中府、隐白、期门、肺俞、魂门、大陵,主胸中痛。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肩背痛,胸中烦痛。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天府穴

  【穴义】输供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于天。

  【名解】天,天部也。府,府宅、门府也。天府名意指本穴为肺经阳气上输天部之门府。本穴物质由云门穴传输而来,和天府穴处的温度场相比,云门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温度仍处于高位,在天府穴处气血物质的变化仍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所散之热以阳热之气的形式上输于天,穴名之意即在于强调穴内气血物质的这一变化,故名天府。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中的气态物,其存在形式为雨状云系,比云门穴的温度、压力要低,所处的天部空间层次也比云门穴的要低。

  【运行规律】气血运行分为二个方面,一是云门穴传来的雨状云系气态物进一步散热缩合冷降,化为密度、比重更大的雨状云系并向侠白穴传输,二是随着穴内物质的热散,一部分气化的阳热之气上升于头面的天部。

  【功能作用】承传肺经的气血物质,通过热散的方式传递肺经的阳热之气上达天之天部。

  【治法】寒则补而多灸,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3寸处。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有头静脉及肱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臂外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

  【主治】气喘,鼻衄,瘿气,臂痛。

  【配伍】配曲池治疗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侠白穴

  【穴义】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

  【名解】侠,挟也,指穴位的功能作用。白,肺之色,指气血物质在经过本穴的变化转变后所表现出的特征。侠白名意指肺经气血在此分清降浊。本穴的气血物质为天府穴传来的雨状云系,由于气血物质不断地远离人体的胸腹高温区,因此水湿云气在本穴处的变化乃是一个散热冷降缩合的过程。由于不断地散热冷降缩合,因此,在本穴位置上气血物质以雨降的形式从天部降到了地部,也就是从皮层降到了肌肉层。穴名之意即是取水被挟挤则下,天部乌云化雨而落由此变得清白之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下部的雨状云系和地之上部的冷降经水。

  【运行规律】天部的雨状云系散热缩合后以雨降的形式归降地部并循肺经流行。

  【功能作用】清降肺浊,润脾除燥。

  【治法】寒则先点刺出血后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藏象】人体肺经中的气血物运行是从中府穴循臂走手,它有如自然界由西向东运动的冷湿气流,冷湿气流的水湿浓度超过了它的临界饱和值,云团就会化作雨水从天而降,雨降之后天空会变得晴朗清白,雨水也完成了由天空向地部的位置转换。侠白穴即是人体内的降雨点,正常情况下,肺经天部的冷湿云气由侠白穴从天部(皮部)降至地部(脾部),以保证肺气的清和脾部的润,体现肺气的宣降特 征。但是,侠白穴之雨气是否归降于地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是侠白穴处的温度场、压力场高低,局部区域的温度场、压力场偏高可使气化成为穴位的主导运动而雨气不降,二是天府穴传来的气血物质本身水湿浓度就小就燥,到天府穴后未达到雨降的云气水湿浓度临界值而不降,因此而造成天部与地部阴性水湿分配的不均匀。

  【定位】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或肘横纹上5寸处。

  【解剖】肱二头肌外侧沟中;当头静脉及桡 动、静脉分支;分布有臂外侧皮神经,当肌皮神经经过处。

  【主治】咳嗽,气喘,干呕,烦满,臑痛。

  【配伍】配曲池,肩髎治肩臂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

  尺泽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解剖】在肘关节,当肘二头肌腱之外方,肱桡 肌起始部;有桡侧返动、静脉分支及头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直下为桡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潮热,胸部胀满,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

  【配伍】配太渊,经渠治咳嗽,气喘;配孔最治咳血,潮热;配曲池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入为“合”。

  孔最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

  【解剖】有肱桡肌,在旋前圆肌上端之外缘,桡侧腕长、短伸肌的内缘;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主治】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病,痔疾。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气喘;配鱼际治咳血。

  【刺灸法】直刺0.5~1寸。

  【附注】手太阴经郄穴。

  列缺穴

  【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

  【解剖】在肱桡肌腱与拇长展肌腱之间,桡侧腕长伸肌腱内侧;有头静脉,桡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的混合支。

  【主治】伤风,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

  【配伍】配合谷治伤风头痛项强; 配肺俞治咳嗽气喘。

  【刺灸法】向上斜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

  经渠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有旋前方肌当桡动、静脉外侧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

  【配伍】配肺俞,尺泽治咳嗽。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太渊穴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解剖】桡侧腕屈肌腱的外侧,拇展长肌腱内测;有桡动、静脉;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 ,气喘 ,咳血 ,胸痛 ,咽喉肿痛,腕臂痛,无脉症。

  【配伍】配尺泽,鱼际,肺俞治咳嗽,咳血,胸痛;配人迎治无脉症。

  【刺灸法】避开桡动脉,直刺0.3~0.5寸。

  【附注】手太阴经所注为“输”;肺经原穴;脉会太渊。

  鱼际穴

  【定位】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拇短展肌和拇指对掌肌;血管当拇指静脉回流支;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

  【主治】咳嗽 ,咳血 ,咽喉肿痛,失音,发热。

  【配伍】配孔最,尺泽治咳嗽,咳血;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刺灸法】直刺0.5~0.8寸。

  【附注】手太阴经所溜为“荥”。

  少商穴

  【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混合支,正中神经的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神经网。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 ,鼻衄 ,发热 ,昏迷,癫狂。

  【配伍】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

  【刺灸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附注】手太阴经所出为“井”。

  经脉病候

  《灵枢。经脉》原文

  是动则病⑴,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⑵,甚则交两手而瞀⑶,此为臂厥⑷。

  是主肺所生病者⑸:咳,上气,喘喝⑹,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气盛⑺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⑻;气虚⑼ 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⑽。

  注释

  ⑴是动则病--张景岳《类经》注:“动言变也,变则变常而为病也。”指这一经脉发生异常变化就可能出现有关病症。

  ⑵缺盆——指锁骨上窝部。缺盆中,包括喉咙部分。

  ⑶瞀——音茂。指心胸闷乱,视力模糊而言。

  ⑷臂厥——指前臂经脉所过发生气血阻逆的见症。

  ⑸是主肺所生病者--指这一经脉(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⑹喘喝——气喘声粗。“喝”或误作“渴”。

  ⑺气盛——指实症、阳症,与气虚相对而言。

  ⑻欠——指呵气。《太素》杨上善注:“阴阳之气,上下相引,故多欠也。”有作小便量少解,不确切。此处属实证,当是指张口出气。

  ⑼气虚——指虚症、阴症,与气盛相对而言。

  ⑽溺色变--溺,读作尿。小便颜色异常。

  翻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肺部胀满,膨膨气喘、咳嗽,锁骨上窝“缺盆”内(包括喉咙部分)疼痛;严重的则交捧着两手,感到胸部烦闷,视觉模糊。还可发生前臂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疼痛等症。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肺”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咳嗽,气上逆而不平,喘息气粗,心烦不安,胸部满闷,上臂、前臂的内侧前边(经脉所过处)疫痛或厥冷,或掌心发热。

  本经气盛有余的实症,多见肩背疼痛,感冒风寒自汗出,伤风,小便频数,张口嘘气;本经气虚不足的虚证,多见肩背疼痛怕冷,气短、呼吸急促,小便的颜色异常。

  主治

  本经腧穴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脏腑病:咳喘,上气,烦心,肺胀满,小便数而欠。经脉病:胸满,缺盆痛,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

查看详情

阳溪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穴 ,归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述,手厥阴心包经所属穴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共九穴。

  天池穴

  位置: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局部解剖:有胸腹壁静脉,胸外动、静脉分支。分布着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胸闷,胁痛,腋下肿痛。现多用于心绞痛,腋窝淋巴腺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乳汁分泌不足等。

  刺灸法:斜刺0.2-0.4寸,不可深刺。可灸。

  天泉穴

  位置: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局部解剖:有肱动、静脉肌支。为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分布处。

  主治:心痛,胁胀,咳嗽,胸壁及上臂内侧痛。现多用于心动过速,支气管炎,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曲泽穴

  位置: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局部解剖:当肱动、静脉处。分布着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热病,烦躁,胃痛,呕吐,肘臂?痛,手臂震颤。现多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小儿舞蹈病,急性胃肠炎,支气管炎,中暑等。

  刺灸法:直刺0.5-0.7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郄门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深层为正中神经,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衄血,呕血,咳血,胸痛,疔疮,痫证。现多用于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胸膜炎,精神病,膈肌痉挛等。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间使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面,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分布着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臂挛痛。现多用于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荨麻疹,癔病,精神分裂症,胃炎,子宫内膜炎等。

  刺灸法:直刺0.5-1.0寸。可灸。

  内关穴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大陵与曲泽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血管、神经分布同间使。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胁痛,胃痛,恶心,呕吐,呃逆,癫狂,痫症,失眠,热病,烦躁,疟疾,肘臂挛痛。现多用于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律不齐,胃炎,膈肌痉挛,急性胆囊炎,癔病,癫痫,甲状腺功能亢进,血管性头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疟疾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大陵穴

  位置:在腕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局部解剖:有腕掌侧动、静脉网。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痫症,胸闷,胁痛,惊悸,失眠,烦躁,口臭。现多用于心动过速,胃炎,扁桃腺炎,精神分裂症,腕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劳宫穴

  位置: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肘时向中指尖处。

  局部解剖:有指掌侧总动脉。分布着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心痛,癫狂,痫症,口疮,口臭,鹅掌风,呕吐,翻胃。现多用于心绞痛,口腔炎,小儿惊厥,癔病,精神分裂症,手掌多汗症,手指麻木,高血压等。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中冲穴

  位置: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局部解剖: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分布着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心痛,心烦,昏厥,舌强肿痛,热病,中暑,惊厥,掌中热。

  刺灸法:浅刺0.1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文献记载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中分出,沿胁肋到达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劳宫穴),沿中指桡侧,出中端桡侧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关冲穴),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查看详情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经

  十二经脉之一。该经起自心中,出来后归属于心系(心脏周围的组织),向下通过膈肌,联络小肠。

  其分支从心系向上夹着食道连于目;其直行主干又从心系上肺,向下斜出于腋下,沿上肢内侧后边,至肘中,沿前臂内侧后边,到手掌后豆骨突起处进入掌内后边,沿小指桡侧到达其末端。脉气由此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连。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咽干,心痛,口渴,目黄,胸胁痛和上肢前边内侧本脉过处发冷,疼痛,手掌热痛等。

  包含了极泉、 青灵、 少海、 灵道、 通里、 阴郄、 神门、 少府、 少冲9个穴位。

  极泉

  【定位】上臂外展,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功能】宽胸宁神。

  【主治】①心痛、胸闷、心悸、气短、悲愁不乐、乾呕哕、目黄;②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③瘰鬁,腋臭;④上肢针麻用穴

  青灵

  【定位】臂内侧,在极泉穴与少海穴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缘;举臂,在少海与极泉的连线上,少海上3寸,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

  【功能】理血止痛。

  【主治】①头痛,振寒,目黄;②胁痛,肩臂疼痛。

  少海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屈肘,在肘横纹尺侧头陷凹中取穴。

  【功能】宁心安神。

  【主治】①心痛,癔病、暴喑、健忘、癫狂善笑、痫证;②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目眩、腋胁痛;③瘰鬁(瘰苈)。

  灵道

  【定位】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能】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悲恐善笑;②暴喑、乾呕;③肘臂挛痛、抽筋。

  通里

  【定位】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能】宁志安神,益阴清心。

  【主治】①心悸、怔忡等心病;舌强不语、暴喑。③腕臂痛。

  阴郄

  【定位】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功能】宁心凉血。

  【主治】① 心痛,惊悸;②骨蒸盗汗;③吐血,衄血、失音。

  神门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仰掌,豌豆骨的桡侧缘,即尺侧腕屈肌腱附著於腕豆骨的桡侧,掌後横纹上 。

  【功能】扶正祛邪,宁心安神。

  【主治】①心痛,心烦,惊悸,怔仲、恍惚,健忘,失眠,痴呆,悲哭、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变;呕血、吐血、目黄胁痛、失喑、喘逆上气 ;②高血压;③胸胁痛。

  少府

  【定位】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在4、5掌指关节後方,仰掌屈指,当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

  【功能】清心宁神。

  【主治】①心悸、心痛、心烦,胸痛、善笑、悲恐惊;②阴痒、阴挺、阴痛;③小便不利,癰疡;④手小指挛痛,拘挛。

  少冲

  【定位】小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在小指桡侧,去指甲角桡侧根部,约去爪甲指0.1寸许取穴。

  【功能】清热熄风,宁神醒脑。

  【主治】① 心悸,心痛,癫狂;②热病,昏迷。③胸胁痛,胸满气急,手挛臂痛。

  手少阴心经疾病

  主要临床表现:咽干,渴而欲饮,胁痛,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痛,心悸,失眠,神志失常。

  病机分析: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部,心经有热则咽干;阴液耗伤则渴而欲饮;心之经脉出于腋下,故胁痛;心经循臂臑内侧入掌内后廉,心经有邪,经气不利,故手臂内侧疼痛,掌中热痛。心脉痹阻则心痛;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则心悸,失眠;心主神明,心神被扰,则神志失常。

查看详情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

  十二经脉之一。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是大肠经。人体主要经脉有14条,以各种脏腑为名的有12条,再加上督脉和任脉。大肠经是其中的一条。大肠经共廿穴,原穴为合谷穴,络穴为手太阴肺经之列缺穴。为阳气盛极的经络,主治阳症实症,也治发热病,与肺相表里。

  归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记述,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穴计有:商阳(井)、二间(荥)、三间(输)、合谷(原)、阳溪(经)、偏历(络)、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合)、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髃、巨骨、天鼎、扶突、禾髎、迎香。共二十穴 。

  商阳 [经穴]

  【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针刺方法】: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主治】:①咽喉肿痛,牙痛。②热病昏迷。③食指端麻木。④耳聋。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井穴。

  二间 [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2-0.3寸。

  【主治】:①牙痛,咽喉肿痛。②目赤痛,食指关节肿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荥穴。

  三间[经穴]

  【定位】: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目痛,齿痛,咽喉肿痛。②身热,手背及手指红肿疼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输穴。

  合谷[经穴]

  【定位】: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孕妇不宜针。

  【主治】:①头面一切疾患。如外感头疼,身疼,头晕,目赤肿痛,鼻渊,鼻衄,下牙痛,牙关紧闭,耳聋,痄腮,面肿,面瘫,面肌抽搐,咽肿失音等。②恶寒,发热,热病无汗,汗出不止。③痛经,经闭,滞产。④胃痛,腹痛,便泌,泄泻,痢疾。⑤半身不遂,指挛臂痛,小儿惊风,狂躁。⑥疔疮,瘾疹,疥疮。⑦各种疼痛及精神紧张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原穴。

  【附注】:别名虎口。

  阳溪[经穴]

  【定位】: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①前头痛,目赤肿痛,牙痛。②手腕无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偏历 [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斜刺0.5-0.8寸。

  【主治】:①龋齿,耳聋,面瘫。②水肿,手背酸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络穴。

  温溜[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急性腹痛,肠鸣,肩背酸痛。②面瘫,面肿。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郄穴。

  下廉[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4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腹胀,腹痛。②肘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上廉[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

  【针刺方法】:直刺0.5-1寸。

  【主治】:①半身不遂,肩臂酸痛,手臂麻木。②腹痛,肠鸣。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三里[经穴]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针刺方法】:直刺0.8-1.2寸。

  【主治】:①腹痛,腹泻。②上肢不遂。③止痛,弹拨此穴可消除针刺不当引起的酸胀感。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曲池[经穴]

  【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针刺方法】:直刺1.0-1.5寸。治瘰疬针尖平刺上透臂臑穴。

  【主治】:①一切热病,发烧,咽痛,疟疾。②半身不遂,肩痛不举,膝关节肿痛。③头痛,头晕,目赤肿痛,视物不清,牙痛。④月经不调,风疹,湿疹,荨麻疹,丹毒。⑤腹痛吐泻。⑥癫狂。⑦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合穴。

  肘髎 [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曲池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针刺方法】:直枣0.5-1.0寸。

  【主治】:肘臂部酸痛,麻木,挛急。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手五里[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针刺方法】:避开动脉,直刺0.5-1.0寸。

  【主治】:①肘臂挛痛。②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臂臑[经穴]

  【定位】: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的连线上,曲池上7寸。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主治】:①目疾:畏光,焦灼感,重感,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等。②瘰疬,肩臂痛。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肩髃 [经穴]

  【定位】: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或向下斜刺0.8-1.5寸。

  【主治】:①上肢不遂,肩痛不举。②瘰疬,风疹。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类别】:手阳明与阳蹻脉交会穴。

  巨骨 [经穴]

  【定位】:位于肩上,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肩峰之间凹陷处。

  【针刺方法】: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气胸。

  【主治】:肩背、手臂疼痛,不得屈伸、瘰疬、瘿气、惊痫吐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天鼎 [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锁骨上窝之上,扶突穴之下,胸锁乳突肌后缘,平甲状软骨上切迹与胸锁关节上缘之中点处。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咽喉肿痛、暴喑、气梗、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扶突[经穴]

  【定位】:在颈外侧部,胃经人迎穴的外侧约2横指,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与甲状软骨喉结相平处。

  【针刺方法】:直刺0.5-0.8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瘿气、瘰疬。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禾髎[经穴]

  【定位】:在上唇上外侧,当鼻孔外缘直下,上唇上1/3与中1/3的交界点取穴。

  【针刺方法】:直刺0.3-0.5寸。

  【主治】:鼻疮息肉、鼻衄、鼻塞、鼻流清涕、口涡、口噤不开。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穴。

  迎香[经穴]

  【定位】:在面部鼻唇沟内的上段,横平鼻翼中部,口禾髎穴外上方1寸处。

  【针刺方法】:直刺0.1-0.2或斜刺0.3-0.5寸。

  【主治】:鼻塞、不闻香臭、鼻衄、鼻渊、口眼歪斜、面痒、面浮肿、鼻息肉。

  【归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历史记载

  《灵枢·经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语译

  手阳明大肠经: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侧前边(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下入缺盆(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它的支脉: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于足阳明胃经。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齿痛,颈肿。

  是主津 ⑴ 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⑵ ,喉痹 ⑶ ,肩前髃痛,大指次指痛不用。

  气有余,则当脉所过者 ⑷ 热肿;虚,则寒栗不复 ⑸。

  注释

  ⑴津--此后原有“液”字,《太素》、《脉经》等无。即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手太阳小肠经主“液。

  ⑵鼽衄--鼽,音求,“为鼻流清涕”。衄,指鼻出血。

  ⑶喉痹——指咽喉肿痛,壅闭不通的见症。面赤,腮肿,甚则颈外漫肿,汤水难咽,语言不出。

  ⑷脉所过者——指本经脉所过之处。

  ⑸寒粟不复——发寒抖战,难以回温。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牙齿痛,颈部肿胀。

  本经所属穴能主治有关“津”方面所发生的病症:眼睛昏黄,口干,鼻塞,流清涕或出血,喉咙痛,肩前、上臂部痛,大指侧的次指(食指)痛而不好运用。

  凡属于气盛有余的症状,则当经脉所过的部分发热和肿胀;属于气虚不足的症状,则发冷,战栗而不容易回暖。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路径

  ①从食指末端起始(商阳),沿食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一、二掌骨间(合谷);

  ②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③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铡前边(手五里、臂臑);

  ④上肩,出肩峰部前边(肩髃、巨骨,会秉风),向上交会颈部(会大椎);

  ⑤下入缺盆(锁骨上窝);

  ⑥散络肺,通过横膈,属于大肠。

  上行的一支:

  ⑦从锁骨上窝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挟口旁(会地仓),交会人中部(会水沟)—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禾髎、迎香、接足阳明胃经)。

查看详情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三焦经

  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统属于上、中、下三焦。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三焦经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瘈脉,颅息,角孙,耳门,耳和髎,丝竹空。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关冲

  [定位]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指掌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舌强,热病,心烦。

  [配伍]配内关、人中治中暑、昏厥。

  [刺灸法]浅刺0.1寸,或有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

  [附注]三焦经井穴。

  液门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来自尺动脉的指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痛,耳鸣,耳聋,喉痹,疟疾,手臂痛。

  [配伍]配鱼际治喉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荥穴。

  中渚

  [定位]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当液门穴后1寸。

  [解剖]有第四骨间肌;皮下有手背静脉网及第四掌背动脉;布有来自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舌强等头面五官病证;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配伍]配角孙治耳鸣耳聋;配太白治大便难;配支沟、内庭治嗌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输穴。

  阳池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解剖]皮下有手背静脉网,第四掌背动脉;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及前臂背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腕痛,肩臂痛,耳聋,疟疾,消渴,口干,喉痹。

  [配伍]配合谷、尺泽、曲池、中渚治手臂拘挛。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原穴。

  外关

  [定位]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脉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当病人高烧不退时,可以下针外关透内关,烧就会退掉。

  [配伍]配足临泣治颈项强痛、肩背痛;配大椎、曲池治外感热病;配阳陵泉治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支沟

  [定位]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和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及掌侧神经。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配伍]配天枢治大便秘结;配双侧支沟治急性腰扭伤、胁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经穴。

  会宗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解剖]尺骨桡侧缘,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和骨间掌侧神经。

  [主治]耳聋,痫证,上肢肌肤痛。

  [配伍]配听会、耳门治疗耳聋;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软组织挫伤。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三焦经郄穴。

  三阳络

  [定位]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四渎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解剖]在指总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之间;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暴聋,齿痛,呼吸气短,咽阻如梗,前臂痛。

  [配伍]配三阳络、消泺、肩髎、天髎、肩外俞治肩臂痛;配三阳络、阳溪治手指伸展不利,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天井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解剖]在肱骨下端后面鹰嘴窝中,有肱三头肌腱;肘关节动、静脉网;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肌支。

  [主治]偏头痛,胁肋、颈项、肩臂痛,耳聋,瘰疬,瘿气,癫痫。

  [配伍]配率谷治偏头痛;配天突治瘿气;配臂治瘰疬、瘾疹;配巨阙、心俞治精神恍惚。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清冷渊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

  [解剖]在肱三头肌下部;有中侧副动、静脉末支;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肌支。

  [主治]头痛,目黄,肩臂痛不能举。

  [配伍]配肩髎、天髎、臑俞、养老、合谷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消泺

  [定位]在臂外侧,当清冷渊与臑会连线中点处。

  [解剖]在肱三头肌肌腹的中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及桡神经。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臂痛,齿痛,癫疾。

  [配伍]配肩髎、肩髃、臑会、清冷渊治肩臂痛、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臑会

  [定位]在臂外侧,当肘尖与肩髎的连线上,肩髎下3寸,三角肌的后下缘。

  [解剖]在肱三头肌长头与外侧头之间;有中侧副动、静脉;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深层为桡神经。

  [主治]肩臂痛,瘿气,瘰疬,目疾,肩胛肿痛。

  [配伍]配肩俞、肩贞治肩周炎;配肘髎、外关治肘臂挛痛。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肩髎

  [定位]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解剖]在三角肌中;有旋肱后动脉;布有腋神经的肌支。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举。

  [配伍]配天宗、曲垣治疗肩背疼痛;配肩井、天池、养老治上肢不遂、肩周炎。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天髎

  [定位]在肩胛部,肩井与曲垣的中间,当肩胛骨上角处。

  [解剖]有斜方肌、冈上肌;有颈横动脉降支,深层为肩胛上动脉肌支;布有第一胸神经后支外侧皮支,副神经,深层为肩胛上神经肌支。

  [主治]肩臂痛,颈项强痛,胸中烦满。

  [配伍]配秉风、天宗、清冷渊、臑会治颈肩综合征、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天牖

  [定位]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下方,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有枕动脉的肌支,耳后动、静脉及颈后浅静脉;布有枕小神经本干,深层为副神经,颈神经。

  [主治]头晕,头痛,面肿,目昏,暴聋,项强。

  [配伍]配外关、率谷、治偏头痛、耳鸣、耳聋、腮腺炎。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

  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部为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配伍]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

  [刺灸法]直刺0.8-1寸;可灸,勿直接灸。

  瘛脉

  [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解剖]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主治]头痛,耳聋,耳鸣,小儿惊痫,呕吐,泄痢。

  [配伍]配翳风、耳门、听宫、听会、百会治耳硬化症,提高听力。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颅息

  [定位]在头部,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1/3的交点处。

  [解剖]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大神经的吻合支。

  [主治]头痛、耳鸣、耳痛、小儿惊痫,呕吐涎沫。

  [配伍]配太冲治小儿惊痫、呕吐涎沫、瘈疭;配天冲、脑空、风池、太阳治偏头痛、头风病。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角孙

  [定位]在头部,折耳廓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解剖]有耳上肌;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耳部肿痛,目赤肿痛,目翳,齿痛,唇燥,项强,头痛。

  [配伍]率谷透角孙配足临泣治眩晕。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耳门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解剖]有颞浅动、静脉耳前支;布有耳颞神经,面神经分支。

  [主治]耳聋,耳鸣,聤耳,齿痛,颈颔痛,唇吻强。

  [配伍]配丝竹空治牙痛;配兑端治上齿龋。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耳和髎

  [定位]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廓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解剖]有颞肌和颞浅动、静脉;布有耳颞神经分支,面神经颞支。

  [主治]头重痛,耳鸣,牙关拘急,颔肿,鼻准肿痛,口渴

  [配伍]配养老、完骨治耳聋。

  [刺灸法]斜刺0.3-0.5;可灸。

  [附注]手、足少阳,手太阳的交会穴。

  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解剖]有眼轮匝肌;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面神经颧眶支及耳颞神经分支。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眼睑跳动,齿痛,癫痫。

  [配伍]配丝竹空止牙痛。

  [刺灸法]平刺0.5-1寸。不宜灸。

  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路线

  手少阳三焦经(Sanjiao Meridian of Hand-Shaoyang,SJ.)

  经脉循行:该经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两乳之间,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上、中、下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目眶中;。 其支者: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主症

  本经腧穴主治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主要病候:胃脘痛、腹胀、呕恶、嗳气、食不下、黄疸、小便不利、烦心、心痛、失眠,舌本强、股膝内肿、厥,足大趾不用,身体皆重。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