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百科/腰部穴位
大横穴

  大横穴名解

  1、大横。大,穴内气血作用的区域范围大也。横,穴内气血运动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风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物质为天部横向传输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腹结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脾部外散之热,水湿云气胀散而形成风气,其运行方式为天部的横向传输,故名。

  2、肾气。肾,水也。气,天部的气态物也。肾气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气富含水湿。本穴物质为腹结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气化的水湿云气,在向本穴运行的过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层次横向传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层次,水湿进一步集结在云系之中,如肾水之运行,故名肾气。

  3、人横。人,气血物质所处的层次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横,穴内气血运行的方式为横向传输也。人横名意指穴内气血在人部横向传输。理同大横名解。

  4、足太阴阴维之会。本穴物质不光有天部的滞重水湿云气,同时还有腹哀穴下行传来的地部经水,其地部经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阴维脉的气血特性,故为足太阴阴维之会。

  大横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大横穴位的作用

  主治:泄泻,便秘,腹痛。

  功效:转运脾经水湿。

  操作:直刺1~2寸。短刺0.5~1.5寸。

  大横穴穴位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查看详情

大横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大赫穴

  大赫穴名解

  (1)大赫。大,大也、盛也。赫,红如火烧十分显燿也。大赫名意指体内冲脉的高温高湿之气由本穴而出肾经。本穴物质为体内冲脉外出的高温高压水湿之气,因此高温而如火烧一般显燿,因其高腰而气强劲盛大,故名大赫。

  (2)阴维。此名是从本穴的特定功能上而言的。本穴物质为冲脉外传的高温高压水气及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在冲脉强劲之气的带动下,横骨穴传来的寒湿水气由此输布胸腹各部,有维护胸腹阴面阴液的作用,故名阴维。

  (3)阴关。阴,阴液也。关,关卡也。阴关名意指冲脉外输的强劲热只能带动本穴天部的水湿之气上行,而对穴内流行的地步经水则无此作用,阴性水液只能循肾经下行。

  (4)冲脉足少阴之会。理同大赫名解。

  大赫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解剖:在腹直肌内缘;布有腹壁下动、静脉;有第11肋间、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分布。

查看详情

  按摩大赫穴位的作用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妇科疾患;遗精、阳痿等男科病证。

  功效:散热生气。

  操作:直刺1—1.5寸。

  大赫穴穴位配伍

  配然谷主治遗精。

查看详情

冲门穴

  冲门穴名解

  1)冲门。冲,冲射、冲突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下部诸穴传来的经气由本穴上冲腹部。本穴物质为脾经腿膝下部经气汇聚而成,在本穴的运行为受热后的上冲之状,故名。

  2)慈宫、上慈宫。慈,仁慈也。宫,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宫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气血非高温之性,虽为炎上,但却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对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

  3)冲脉。冲,冲突也。脉,脉气也。冲脉名意指本穴气血运行为冲行之状。理同冲门名解。

  4)前章门穴。前,与肝经的章门穴相区别也。章,大木材也,大风也。门,出入的门户也。前章门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强劲的风气。理同冲门名解。

  冲门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人体的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冲门穴位的作用

  主治:缓解治疗腹痛、疝气、带下、小便淋沥、产后血崩、白带异常、气喘、小儿抽筋等。

  功效:运化脾土。

  操作:避开动脉,直刺0.5一1寸。

  冲门穴穴位配伍

  配大敦穴治疝气。

查看详情

归来穴

  归来穴名解

  别名:溪穴,豁谷穴,溪谷穴。

  1、归来。指胃经下行的地部经水受热后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因受冲脉外散之热,经水复又气化逆胃经上行,如流去之水复又归来,故名。

  2、溪穴、溪谷。溪,水流的路径也。穴,孔隙也。谷,狭谷也。溪穴、溪谷名意皆指本穴地部的经水细校本穴物质为水道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因有大量经水气化逆胃经上行,本穴下传的地部经水细小,故名。

  3、豁谷。豁,旷达开阔也。谷,山之谷也。豁谷名意指本穴的气化之气上行于天部的旷达开阔之处,故名豁谷。

  归来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解剖:在腹直肌外缘,有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查看详情

  归来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胃经经水在此气化并上行于天。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循胃经下行气冲穴,天部之气逆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归来穴的作用

  主治: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白带,阴挺。

  功效:传输胃经下行经水,散化冲脉外传之热。

  操作:直刺1~1.5寸。

查看详情

  归来穴穴位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配三阴交、中极治月经不调。

查看详情

腰眼穴

  腰眼穴名解

  “腰”,指的是腰部,“眼”这里指的是腰椎旁边的凹陷处,形似眼窝。故名为“腰眼”。

  腰眼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背阔肌、髂肋肌中;浅层主要布有臀上皮神经和第4腰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主要布有第4腰神经后支的肌支和第4腰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查看详情

  按摩腰眼穴的作用

  功效:按摩腰眼穴缓解治疗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腰骶疼痛、下肢痿痹等。

  主治:①腰痛;②月经不调,带下。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腰肌纤维炎、腰肌劳损、子宫内膜炎等。

  操作:直刺0.5~1寸。

查看详情

  艾灸腰眼穴的方法

  用艾条温和灸治腰眼穴,10~15分钟,一天一次,可以缓解治疗腹痛、消渴、子宫内膜炎等。

  刮痧腰眼穴的方法

  用角刮法由内向外刮拭腰眼穴3分钟,稍出痧即可,一天一次,可以治疗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查看详情

大肠俞穴

  大肠俞穴名解

  大肠,大肠腑也。俞,输也。大肠俞名意指大肠腑中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大肠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四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三腰神经皮支,深层为腰丛。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背阔肌、骶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皮肤由第3、4、5腰神经后支分布。在骶棘肌和腰方肌之间,有腰动、静脉经过。腰大肌位于脊柱腰部两侧,呈纺锤形。起于第十二胸椎、上四个腰椎体和椎间盘的侧面以及全部腰椎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腰丛的神经根位于肌质内,其分友穿行于它的内、外侧和肌腹。腰大肌的前面还有输尿管由肾门行经到盆腔。

查看详情

  大肠俞穴功能特性

  穴义:大肠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附注:大肠背俞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大肠俞穴的作用

  功效: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主治:1、运动系统疾病:腰痛,骶髂关节炎,骶棘肌痉挛;

  2、消化系统疾病:外散大肠腑之热。理气降逆,调和肠胃。腹胀,泄泻,肠炎,痢疾,便秘,小儿消化不良;

  3、外科系统疾病:阑尾炎,肠出血;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坐骨神经痛;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肾炎,淋病。

  操作: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刺法:1、直刺0.8~1寸,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臀部及下肢放散。

  2、向下平刺2~2.5寸,透小肠俞,局部酸胀,针感可向骶髂关节放散。

查看详情

  大肠俞穴穴位配伍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支沟穴治便秘。

查看详情

气海俞穴

  气海俞穴名解

  别名:脖胦穴,丹田穴,下肓穴,下言穴,气泽穴,膊胦穴,季胦穴。

  1、气海。气,气态物也。海,大也。气海名意指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本穴物质为石门穴传来的弱小水气,至本穴后,水气吸热胀散而化为充盛的天部之气,本穴如同气之海洋,故名气海。气泽名意与气海同,泽指穴内的天部之气为混浊之状。

  2、脖胦。脖,脖子也。胦,中央也。脖胦名意指任脉气血在此循腹正中线而行。

  3、丹田。此为道家术语,道家视脐下腹部为丹田,故名。

  4、下肓。下,下部也。肓,心下肓膜也,此指穴内物质为脂类物质。下肓名意指任脉气血中的膏脂之物在此随水气的胀散而输向人体各部。

  5、下言。下,下部也。言,肺之声也。下言名意指穴内气血为肺金之性的凉性水气。

  6、膊胦。膊,大膀子也,肉之聚也,此指脾土。胦,中央也。膊胦名意指本穴的天部水气中亦含有一定的脾土尘埃。

  7、季胦。季,季肋也。胦,中央也。季胦名意指任脉的强劲之气由此亦会输向气血较少季肋部位。

  气海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解剖: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脉、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查看详情

  气海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任脉水气在此吸热后气化胀散。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充盛的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循任脉上传阴交穴。

  功能作用:生发阳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附注:肓之原穴。

  按摩气海俞穴的作用

  功效:生发阳气。

  主治: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妇科病、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症、儿童发育不良等。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孕妇慎用。

查看详情

  气海俞穴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穴治白浊、遗精;

  配关元穴治产后恶露不止;

  配灸关元穴、膏肓、足三里穴治喘息短气(元气虚惫);

  配关元穴、命门穴(重灸)、神阙穴(隔盐灸)急救中风脱证;

  配足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天枢穴、上巨虚穴治胃腹胀痛、呃逆、呕吐、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止(脾气虚弱);

  配足三里穴、合谷穴、百会穴治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

查看详情

志室穴

  志室穴名解

  (1)志室。志,,肾之精也,肾气也。室,房屋之内间也,与堂相对,堂在前,室在后,亦指穴内气血为肾脏外输寒湿水气。该穴名意指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精宫。精,肾之所藏也,肾之精气也。宫,宫殿也。精宫名意指肾脏水液气化的精微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肾脏之水的气化之气,肾脏水液的气化之气大部分冷降归于地部,只有少部分清气吸热后上行至本穴,本穴物质为肾气精微所化,故名精宫。

  志室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2、第3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2、第3腰神经外侧支。

查看详情

  按摩志室穴的作用

  功效:补肾壮腰、益精填髓。

  主治:1. 遗精、阳痿等肾虚病证;

  2. 小便不利;

  3. 腰脊强痛。

  操作:斜刺0.5~0.8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心功能障碍、肾炎等。

查看详情

  志室穴穴位配伍

  配命门、委中主治腰痛;

  配肾俞、关元主治阳痿。

  志室穴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腰痛脊急,胁中满,小腹坚急,志室主之。”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小便淋漓。”

  3.《针灸大成》:“梦遗失精,淋沥。”

查看详情

腰俞穴

  腰俞穴名解

  别名:背解、腰户、腰柱、髓孔、髓空、髓俞。

  1、腰俞。腰,腰部也。俞,输也。腰俞名意指督脉的气血由此输向腰之各部。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其散热冷缩水湿滞重,上不能传于腰阳关穴,下不得入于长强穴,因此输向腰之各部,故名腰俞。腰户名意与腰俞同。

  2、髓空穴。髓,肾之精也,气也。空,空虚也。髓空名意指督脉的上行强劲之气至此后即变空虚。本穴物质为长强穴传来的强劲之气,至本穴后散热冷缩而成天之下部的湿冷水气,天之上部气血为空虚之状,故名髓空。髓俞名意与髓空同。

  3、背解穴。背,背部也。解,散也。背解名意指督脉的上行阳气至此为散解之状。理同髓空名解。

  4、腰柱穴。腰,腰部也。柱,支柱也。腰柱名意指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本穴外输腰部的气血为温性的水湿之气,此气对于寒湿之地的腰部来说则为阳热之气,它为充实腰部阳气的栋梁支柱,故名腰柱。

  腰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解剖: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突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查看详情

  腰俞穴的功能特性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温性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外传腰之各部,小部分上行腰阳关穴。

  功能作用:补益肾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腰俞穴的作用

  功效:补益肾气。

  主治:腰脊强痛,腹泻,便秘,痔疾,癫痫,月经不调,下肢痿痹。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查看详情

  腰俞穴穴位

  配伍配膀胱俞(灸)、长强、气冲、上髎、下髎、居髎治腰脊冷痛;

  配太冲治脊强反折、抽搐。

查看详情

关元俞穴

  关元俞穴名解

  关元穴,脐下关穴元穴也,关元俞穴指气血来源于与关元对应的小腹内部。

  俞,输也。关元俞名意指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来自于小腹内部的湿热水气,所对应的部位为脐下的关元穴,故名关元俞。

  关元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骶棘肌,有腰最下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五腰神经后支。

查看详情

  关元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小腹中的湿热之气由此外输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水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功能作用〗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关元俞穴的作用

  功效:外散小腹内部之热。

  主治: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操作:直刺0.8~1.2寸。

查看详情

次髎穴

  次髎穴名解

  次,与上髎穴相对为次也。髎,孔隙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地部经水由此从体表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从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次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2骶后孔。

  解剖:在臀大肌起始部;当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2骶神经后支。

查看详情

  按摩次髎穴的作用

  功效:疏导水液,健脾除湿。

  主治:1.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等妇科疾患;

  2. 小便不利;

  3. 遗精;

  4. 疝气;

  5. 腰骶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

  次髎穴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配委中主治腰骶疼痛。

查看详情

膀胱俞穴

  膀胱俞穴名解

  膀胱,膀胱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膀胱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此穴位于身体骶部,第二仙椎左右二指宽处,与第二骶后孔齐平。

  解剖:在骶棘肌起部和臀大肌起部之间;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布有臀中皮神经分支。

查看详情

  膀胱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膀胱腑中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寒湿水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膀胱腑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膀胱俞穴的作用

  主治:夜尿症、膀胱肾脏疾病等。

  膀胱俞穴穴位配伍

  配肾俞穴治小便不利。

查看详情

八髎穴

  八髎穴名解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

  八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解剖:在骶棘肌起始部及臀大肌起始部;当额外侧动、静脉后支处;布有第一髂神经后支。

  按摩八髎穴的作用

  主治:腰骶部疾病、下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痿痹、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小腹胀痛、盆腔炎等病症。

  操作:直刺1~1.5寸。

  八髎穴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查看详情

命门穴

  命门穴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位于第二、三腰椎棘突间。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弓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二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查看详情

  按摩命门穴的作用

  功效:培元固本、强健腰膝。

  主治:虚损腰痛,遗尿,泄泻,遗精,阳痿,早泄,赤白带下,月经不调,胎屡坠,汗不出,寒热疟,小儿发痫,胃下垂,前列腺炎,肾功能低下。

  操作:直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性功能障碍、前列腺炎、月经不调、慢性肠炎、腰部疾患等。

  命门穴穴位配伍

  配肾俞、委中,可温经散寒、通经活络,主治寒湿性腰痛、腿痛;

  配肾俞、环跳、足三里,可通经散寒、行气止痛,主治下肢痿痹;

  配肾俞、关元,可补肾壮阳,主治遗精阳痿;

  配合谷、三阴交,可益气和血、调经止痛,主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诸疾。

查看详情

肾俞穴

  肾俞穴名解

  (1)肾俞。肾,2肾脏也。俞,3输也。肾俞名 4意指 5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高盖。高,天部也,气也。盖,护盖也。高盖名意指肾脏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肾脏输出的寒湿水气,所处为天部,为卫外之护盖,故名高盖。

  肾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查看详情

  肾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肾脏的寒湿水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水湿之气冷降归于地部,小部分水湿之气吸热后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外散肾脏之热。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肾俞穴的作用

  主治: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操作:直刺0.5~1寸。

  肾俞穴穴位配伍

  配太溪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

  配翳风穴、耳门穴治耳鸣、耳聋。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