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百科/腿部穴位
中渎穴

  中渎穴名解

  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渎,水流冲涮而成的小沟渠。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沟渠。本穴物质为风市穴传来的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经水循胆经向下流躺时形成小沟渠之状,故名。

  中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腘横纹上5寸,股外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查看详情

  按摩中渎穴位的作用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功效:疏导水湿。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中渎穴穴位配伍

  配环跳、风市、膝阳关、阳陵泉、足三里治中风后遗症、下肢瘫痪及小儿麻痹症。

查看详情

中渎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中都穴

  中都穴名解

  1、中都。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都,都市之意。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气在此云集天之下部。本穴物质为蠡沟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聚集而成一个水湿气场,所处为天之下部,本穴如同肝经气血的集散之地,故名。

  2、中郄。中,与外相对,指穴之内部。郄,孔隙也。名郄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只有极少部分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湿,只有极少部分的水气吸热后循肝经上行,气血的外传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名中郄。

  3、太阴。太,极也。阴,寒也。太阴名意指本穴气血为寒冷水气。理同中郄名解。大阴名意与太阴同。

  4、肝经郄穴。理同中郄名解。

  中都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布有隐神经的分支及大隐静脉。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查看详情

  按摩中都穴位的作用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小腹痛,疝气崩漏,恶露不尽。

  功效:疏肝理气,调经止血。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中都穴穴位配伍

  配血海穴、三阴交穴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配合谷穴、次髎穴、三阴交穴治痛经;

  配脾俞穴、阴陵泉穴治白带症;

  配足三里穴、梁丘穴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

  配太冲穴治疝气;

  配三阴交穴、阴陵泉穴、膝阳关穴、膝关穴、伏兔穴、箕门穴治下肢痿痹瘫痛。

查看详情

阴市穴

  阴市穴名解

  1、阴市。阴,水也。市,聚散之地。该穴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髀关传来的地部经水,为脾土外渗之水,因本穴处肉之陷,经水在此汇合之状,故名。

  2、阴鼎。阴,水也。鼎,炉鼎也。阴鼎名意指胃经的地部经水在此汇合且不断气化。本穴物质为髀关传来的地部经水,经水在此为汇合之状,因受脾土所传之热,地部经水不断气化,故名阴鼎。

  阴市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解剖: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和股神经肌支。

查看详情

  按摩阴市穴位的作用

  主治:腹胀,腹痛;腰膝痿痹,屈伸不利。

  功效:汇聚上源经水回流胃经。

  操作:直刺1~1.5寸。

  阴市穴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血海穴、阴市穴、阳陵泉穴、髀关穴、伏兔穴、丰隆穴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

  配委中穴、足三里穴治两膝红肿疼痛;

  配足三里、阳陵泉治腿膝痿痹。

查看详情

阴谷穴

  阴谷穴名解

  (1)阴谷。阴,阴性水湿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所夹空隙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的水湿之气在此汇合并形成大范围的水湿云气常本穴物质为筑宾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行至本穴后聚集为水湿云气,水湿云气性寒冷,故名。

  (2)肾经合。合,汇合也。本穴为肾经的水湿之气汇合之处,故为肾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之下部的水湿云气,性寒冷,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阴谷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膝盖关节内侧5厘米左右上方的穴道。

  解剖:在半腱肌腱和半膜肌腱之间;有膝上内侧动、静脉;布有股内侧皮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阴谷穴的作用

  主治:阳痿,疝痛,月经不调,崩漏,小便难,阴肿痛,癫狂,膝股内侧痛,泌尿感染,阴道炎,功能性子宫出血,精神分裂症。

  功效:利尿通膀胱。

  操作:直刺0.8~1.2寸。

  阴谷穴穴位配伍

  配照海穴、中极穴治癃闭;配大赫穴、曲骨穴、命门穴治寒疝、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崩漏。

  配肾俞、关元,有补肾壮阳的作用,主治阳痿,小便难。

  配曲池、血海、曲骨,有祛风除湿,理下焦的作用,主治阴痛,阴痒。

查看详情

阴包穴

  阴包穴名解

  阴,水也。包,收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之气在此为云集之状。本穴物质为曲泉穴传来的弱小阴湿水气及足五里穴外渗下行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天地二部水湿皆聚集本穴,本穴如肝经水湿的包收之地,故名。阴胞名意与阴包同。

  阴包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股骨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解剖:在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内收长肌中点,深层为内收短肌;有股动、静脉,旋股内侧动脉浅支;布有股前皮神经,闭孔神经浅、深支。

查看详情

  按摩阴包穴的作用

  主治:月经不调,遗尿,小便不利,腰骶痛引小腹。

  功效:调经止痛,利尿通淋。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阴包穴穴位配伍

  配交信治月经不调;

  配关元、肾俞治气虚不固之遗尿;

  配箕门、足五里、血海治膝股内侧疼痛,小儿麻痹的肌萎缩。

查看详情

阳陵泉穴

  阳陵泉穴名解

  别名:筋会穴,阳陵穴。

  1、阳陵泉。阳,阳气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断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在此大量气化。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飞落下传的经水及胆经膝下部经脉上行而至的阳热之气,二气交会后,随胆经上扬的脾土尘埃吸湿后沉降于地,胆经上部经脉落下的经水亦渗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湿则大量气化,本穴如同脾土尘埃的堆积之场和脾气的生发之地,故名。阳陵名意与阳陵泉同。

  2、筋会。筋,肝胆所主之风也。会,交会也。筋会名意指胆经的天部风气在此汇合。本穴物质为膝阳关穴下传的寒湿风气和胆经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阳热风气,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名筋会。

  3、胆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胆经气血会合之处,故为胆经合穴。理同筋会名解。

  4、本穴属土。属土,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同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胆经上、下两部的天部水湿风气会合而成,在本穴为聚集之状,表现出土的不动之义,故其属土。

  阳陵泉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解剖:膝下外侧动、静脉。当腓总神经分为腓浅及腓深神经处。

查看详情

  按摩阳陵泉穴的作用

  主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 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现多用于坐骨神经痛,肝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膝关节炎,小儿舞蹈病等。

  功效:降浊除湿。

  操作:直刺0.8~1.2寸。可灸。

  刺法:直刺或斜向下刺1~1.5寸,深刺可透阴陵泉,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下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顺时针方向按揉阳陵泉穴约2分钟,然后逆时针方向按揉2分钟。

  阳陵泉穴穴位配伍

  配环跳、风市、委中、悬钟,有活血通络,疏调经脉的作用, 治半身不遂,下肢痿痹。

  配阴陵泉、中脘,有和胃理气止痛的作用,主治胁肋痛。

  配人中、中冲、太冲,有祛风镇静解痉的作用,主治小儿惊风。

  阳陵泉穴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胁下支满,呕吐逆,阳陵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

  《针灸大成》:主膝股内外廉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苦嗌中介然,头面肿。

  《类经图翼》:主治偏风,半身不遂,足膝冷痹不仁,无血色,脚气筋挛。

查看详情

阳交穴

  阳交穴名解

  1)阳交。阳,阳气也。交,交会也。

  2)别阳。别,离别之意。阳,阳气。别阳名意指胆经吸热胀散的阳热之气由此别走阳维脉。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至本穴后吸热胀散而化为纯阳之气,胀散的纯阳之气别走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别阳。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纯阳之气为弱小之状。本穴物质为外丘穴传来的湿热风气,经吸热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纯阳之气所在的天部层次,但因其富含水湿(外丘穴因其含有较多水湿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横行),只有少部分水湿化为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阳维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纯阳之气弱小,外传阳维脉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阳维脉郄穴。

  阳交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附着部;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阳交穴的作用

  主治:胸胁胀满疼痛,面肿,惊狂,癫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功效:理气降浊。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阳交穴穴位配伍

  配支沟穴、相应节段夹脊穴治带状疱疹之神经痛;

  配阳辅穴、绝骨、行间穴、昆仑穴、丘墟穴治两足麻木;

  配环跳穴、秩边穴、风市穴、伏兔穴、昆仑穴治风湿性腰腿痛-腰扭伤、坐骨神经痛、中风半身不遂之下肢瘫痪、小儿麻痹症。

查看详情

阳辅穴

  阳辅穴名解

  1、阳指阳气,辅为辅佐之意。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之气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悬钟穴外散而来的湿冷水气,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热而升温上行,本穴如辅佐胆经气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

  2、胆经经穴。经,动而不居也。本穴吸热后上行的阳气在本穴只是流行而过,动而不居,故为胆经经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悬钟穴传来的凉湿水气,在本穴为吸热蒸升的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阳辅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阳辅穴的作用

  主治:偏头痛,目外眦痛,缺盆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胁、下肢外侧痛,疟疾,半身不遂。

  功效:舒筋活络、清热散风。

  操作: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向下扩散。

  阳辅穴穴位配伍

  配陵后、飞扬、金门治下肢痿痹瘫之足内翻畸型。

查看详情

悬钟穴

  悬钟穴名解

  出处:《针灸甲乙经》:“小儿腹满不能食饮,悬钟主之。”

  别名:绝骨穴,髓会穴。

  1、悬钟。悬,吊挂也,指空中。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响亮。该穴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由上飞落而下,如瀑布发出巨响一般,故名。

  2、绝骨。绝,断绝、穷尽也。骨,水也。绝骨名意指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全部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体组织为内收之状,经水从上部飞落而下则悬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则无经水交于下部诸穴,故名绝骨。

  3、髓会。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肾气。会,交会也。髓会名意指胆经的寒冷水气在此交会。本穴物质为胆经上部经脉下行而至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全部化为了天部的寒冷水气,本穴如同胆经寒冷之气的聚集之地,故名髓会。

  悬钟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短肌与趾长伸肌分歧部;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的分支。如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

查看详情

  悬钟穴的功能特性

  附注:八会穴--髓会。

  穴义:胆经上部经脉的下行经水在此飞落而下。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性湿冷。

  运行规律:吸热后上行阳辅穴。

  功能作用:清热生气。

  按摩悬钟穴的作用

  功效:舒筋活络、清热生气、舒肝益肾。

  主治:①颈项强痛,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②健忘,痴呆,中风。

  ③牙神经引起的疼痛以及骨科疾病

  操作:直刺1~1.5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颈椎病、小儿舞蹈病等。配天柱、后溪主治颈项强痛;配风池主治眩晕、耳鸣;配丰隆主治高脂血症。

  悬钟穴穴位配伍

  悬钟穴配风池穴主要缓解治疗眩晕、耳鸣;

  悬钟穴配内庭穴缓解治疗心腹胀满;

  悬钟穴配后溪穴、天柱穴主要缓解治疗颈项强痛;

  悬钟穴配昆仑穴、合谷穴、曲池穴、肩髃穴、足三里穴缓解治疗中风、半身不遂;

  悬钟穴配丰隆穴主要缓解治疗高脂血症;

  悬钟穴配后溪穴、列缺穴缓解治疗项强、落枕。

查看详情

下巨虚穴

  下巨虚穴名解

  1、下巨虚。下,下部也。巨,范围巨大也。虚,虚少。该穴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较低的天部层次气血物质虚少。本穴物质为胃经上部足三里穴及下部胃经诸穴汇聚而成,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由于气血物质位于天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气血物质相对虚少,故名。下廉、巨虚下廉名意与下巨虚同,廉为廉洁,指气血虚少之意。

  2、小肠合穴。本穴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水湿云气,其性及所处层次与小肠经气血相同,故为小肠经合穴。

  下巨虚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解剖:在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深层为胫长伸肌;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为腓深神经。

查看详情

  下巨虚穴的功能特性

  附注:小肠经下合穴。

  穴义:胃经气血在此处于较高的天部层次。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之上部的气态物。

  运行规律:气态物质循胃经上行。

  功能作用:为胃经提供阳热之气。

  按摩下巨虚穴的作用

  功效:调肠胃,通经络,安神志。

  主治:①腹泻、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

  ②下肢痿痹。

  ③乳痈。

  操作:刺法:直刺0.5~0.9寸,局部酸胀,向下扩散至足背。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肠炎、下肢瘫痪等。配曲池、太白等主治泄痢脓血;配阳陵泉、解溪主治下肢麻木。

查看详情

膝阳关穴

  膝阳关穴名解

  别名:寒府穴,关阳穴,关陵穴,阳陵穴。

  1)膝阳关。膝,指本穴所在为膝部。阳,阳气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本穴物质为中渎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经水向膝之下部飞落而下,飞落而下的经水飞溅出大量的水湿之气并充盛于穴周内外,致使膝以下胆经各穴生发的阳气上行至此时受到格阻,胆经下部经脉的阳气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关阳名意与膝阳关同。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胆经营下行经水在此生发出大量冷湿水气。

  3)关陵。关,关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质。关陵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被关卡于膝关穴节下部。本穴物质为下行的经水及经水散发的大量寒湿水气,而随胆经下部经脉上扬的脾土尘埃至此后则因与此寒湿水气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关陵。

  4)阳陵。阳,阳气也。陵,陵墓也。阳陵名意指胆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如同进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阳陵。理同寒府名解。

  膝阳关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膝外侧,当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解剖:在髂胫束后方,股二头肌腱前方;有膝上外侧动、静脉;布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查看详情

  膝阳关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胆经的地部经水由此向下飞落。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飞落的经水及天部的寒湿水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下走阳陵泉穴。

  功能作用:清热降温。

  治法:寒则泻之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补之或水针。

  按摩膝阳关穴的作用

  功效:清热降温。

  操作:刺法:直刺0.8-1.0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膝部盒大腿外侧。

  灸法:艾柱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主治:1、运动系统疾病:膝关节炎,下肢瘫痪,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患,脚气;

  2、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股外侧皮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

  膝阳关穴穴位配伍

  配环跳、承筋治胫痹不仁;

  配血海、膝关、犊鼻、丰隆、曲池、合谷治膝关节炎。

查看详情

膝关穴

  膝关穴名解

  别名:阴关穴。

  出处:《针灸甲乙经》:“膝关,在犊鼻下二寸陷者中,足厥阴脉气所发。刺入四分,灸五壮。”

  膝,指穴在膝部也。关,关卡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上行之气中滞重水湿在此沉降。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阴湿水气,至本穴后,滞重的水湿无力上行而沉降于下,只有少部分水气吸热后继续上行,本穴如同关卡一般阻挡滞重水湿的上行,故名。阴关名意与膝关同。

  膝关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解剖:在胫骨内侧后下方,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深部有胫后动脉;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查看详情

  膝关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关,指关节;穴近膝关节,故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阴湿水气。

  运行规律: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小部分水气吸热后横向飘行于曲泉穴。

  作用功效:降浊升清。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点刺出血或灸,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膝关穴的作用

  功效:降浊升清。

  主治:膝膑肿痛,寒湿走注,历节风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0.8~1寸;可灸。

  膝关穴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血海、阴市、阳陵泉、髀关、伏兔、丰隆治中风下肢不遂、小儿麻痹等;

  配委中、足三里治两膝红肿疼痛。

查看详情

外丘穴

  外丘穴名解

  1)外丘。外,胆经之外也。丘,土丘也。该穴名意指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由此飘扬于胆经之外。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传来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阳热风气势弱缓行并吸热冷降,随阳热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则飘散于胆经之外,故名。

  2)胆经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阳热风气,至本穴后势弱缓行,外传阳交穴的气血弱小,如从孔隙中传出一般,故为胆经郄穴。

  外丘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腓骨长肌和趾总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布有腓浅神经。

查看详情

  外丘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随胆经风气上扬的脾土尘埃在此飘扬于胆经外部。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湿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胆经横传于阳交穴。

  〖功能作用〗传递风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外丘穴的作用

  主治颈项强痛,胸胁痛,疯犬伤毒不出,下肢痿痹,癫疾,小儿龟胸。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外丘穴的穴位配伍

  配腰奇、间使穴、丰隆穴、百会穴治癫痫;

  配环跳穴、伏兔穴、阳陵泉穴、阳交穴治下肢痿、痹、瘫;

  配陵后、足三里穴、条口穴、阳陵泉穴治腓总神经麻痹。

查看详情

条口穴

  条口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解剖: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条口穴的作用

  功效: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理气和中。

  主治:下肢痿痹,跗肿,转筋;肩臂痛。

  操作:直刺1~1.5寸,可透承山。

  条口穴穴位配伍

  配肩髃、肩髎、治肩臂痛。

  条口穴的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胫痛,足缓失履,湿痹,足下热不能久立,条口主之。”

  2.《天星秘诀歌》:“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查看详情

上巨虚穴

  上巨虚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解剖:在胫骨前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当腓深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上巨虚穴的作用

  主治:①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等肠胃疾患。

  ②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2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单纯性阑尾炎等。配天枢、曲池治疗细菌性痢疾;配支沟、大肠俞主治便秘。

查看详情

曲泉穴

  曲泉穴名解

  (1)曲泉。曲,隐秘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云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膝关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为聚集之状,大量的水湿如隐藏于天部之中,故名。

  (2)肝经合。合,会合也。本穴为肝经气血的会合之处,故为肝经合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肝经的水湿之气会合而成,性寒湿润下,表现出肾经气血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曲泉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屈膝,当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在股骨内侧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缝匠肌后缘;浅层有大隐静脉,深层有腘动、静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曲泉穴的作用

  主治:1.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阴挺,阴痒,产后腹痛等妇科病症;

  2.遗精,阳痿,疝气;

  3.小便不利;4.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曲泉穴穴位配伍

  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

  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

  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

  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

  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查看详情

漏谷穴

  漏谷穴名解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谷也、细小之物也。该穴名意指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本穴物质由三阴交穴传来,因脾经的湿热之气与肝经及肾经气血物质进行了交换,上行至本穴的气态物质则温度偏低,在本穴的变化是散热缩合冷降的变化,浊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细小的谷粒漏落之状,故名。

  另。《医宗金鉴》谓:“在夹骨隙中,”故喻之为谷。又以胫骨有漏血孔,与本穴遥相关通,故名之为“漏谷”。《铜人》禁灸,盖防其由漏血孔传热及髓也。不然何以傍近阳经他穴不禁灸,而独此穴禁灸也?古人于此等细秘处,早已见到。

  2)足太阴络、太阴络。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之气,其气与脾经其它的气血物质相比温度较低,穴内气压亦较低,脾经其它部位的水湿之气向本穴汇聚并沉降地部,本穴有联络聚集脾经天部气血物质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

  漏谷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三阴交穴上3寸。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查看详情

  漏谷穴的功能特性

  〖别名〗太阴络穴。

  〖穴义〗脾经中的浊重物质在此沉降。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及气态物中的脾土尘埃。

  〖运行规律〗混浊的气态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沉降脾经阴浊。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漏谷穴的作用

  主治: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操作:直刺 1~1.5寸。

  漏谷穴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治腹胀肠鸣。

查看详情

梁丘穴

  梁丘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伸展膝盖用力时,筋肉凸出处的凹洼;从膝盖骨外侧端,约三个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该穴。

  解剖:在股直肌和股外侧肌之间;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

查看详情

  梁丘穴的功能特性

  别名:跨骨穴。

  穴义:约束胃经经水向下排泄。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

  运行规律:循胃经下传犊鼻穴。

  功能作用:约束并屯积胃经经水。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按摩梁丘穴的作用

  主治:胃痉挛、腹泻、膝盖头痛、浮肿等。

  操作:直刺 1~1.2寸。

查看详情

蠡沟穴

  蠡沟穴 名解

  别名:交仪穴。

  1、蠡沟。蠡,瓠瓢也,此指穴内物质如瓠瓢浮于水中飘浮不定之状。沟,沟渠也,此指穴内物质运行循一定的道路。该穴名意指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分配而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性温,既无上升之力又无沉降之能,温湿水气在天部层次如漂浮不定之状,但由于其温度及所处的天部层次与胆经相近,因此此温湿水气分别飘行于肝胆二经,故名。

  2、交仪。交,给也。仪,礼仪也。交仪名意指肝经由本穴传于胆经的气血物质如仪礼一般,并无太多的具体实物。本穴物质为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因其无肾经气血的寒湿之性,所以气血物质无肾经气血的实(水湿浓度大),因其无脾经气血的热燥,所以气血物质无脾经气血的能量,气血物质如有名无实一般,因此由本穴交于胆经的气血就如同一种礼仪,故名交仪。

  3、肝经络。本穴因有固有渠道与胆经相通,有联络肝胆二经气血的作用,故为肝经络穴。

  蠡沟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内踝高点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小腿三头肌(比目鱼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内行有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管。大隐静脉与隐神经伴行,并起自足背静脉网内侧部,经内踝的前方向上至小腿内侧面上行。下肢的浅淋巴管起自足趾,于足背、足底汇成淋巴管网。大部分浅淋巴管沿大隐静脉及属支汇入腹股沟浅淋巴结。仅小部分浅淋巴管,沿小隐静脉汇入腘淋巴结。当针刺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后,可直抵无肌肉保护的胫骨骨膜。或经胫骨内侧,直抵骨后小腿三头肌中的比目鱼肌。该肌由胫神经支配。

查看详情

  蠡沟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三阴交穴传来的温湿水气由本穴别走足少阳胆经。

  特异性:本经络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稀少的水湿气体,性温热。

  运行规律:循肝经上行于中都穴和别走胆经。

  功能作用:舒肝理气,调经止带。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蠡沟穴的作用

  主治:1、主治病症针麻常用穴。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性功能亢进,赤白带下,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睾丸肿痛,子宫内膜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尿闭,疝气。

  3、其他疾病:足胫疼痛,梅核气,精神疾病,脊髓炎,心动过速,腰背部及膝关节急慢性损伤。

  操作:1、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2、沿胫骨后缘向上斜刺1.0-1.5寸,酸胀感可放散至膝。

  蠡沟穴穴位配伍

  配百虫窝、阴陵泉穴、三阴交穴治滴虫性阴道炎;

  配中都穴、地机穴、中极穴、三阴交穴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

  配大敦穴、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查看详情

交信穴

  交信穴名解

  (1)交信。交,交流、交换也。信,信息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气由此交于三阴交穴。本穴物质为复溜穴传来的水湿之气,因其吸热扬散而质轻,因此从本穴外走脾经气血所在的天部层次,故名。

  (2)内筋。内,与外相对,指本穴交于三阴交穴的气血物质来自于肾经所处的内部。筋,肝风也。内筋名意指本穴气血以风气的形式由内向外传输。理同交信名解。

  (3)阴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既为肾经之血同时又为阳跷脉之穴,但由于本穴气血为湿凉水气,外传脾经的气血是吸热后的气血,量不多,如从孔隙中外出一般,故为阴跷脉郄穴。

  交信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穴直上2寸,复溜穴前0.5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解剖:在胫骨后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之间;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和胫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交信穴的作用

  功效:益肾调经,调理二便。

  主治:1.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等妇科病证;

  2. 腹痛,腹泻;

  3. 小便不利,水肿;

  4. 睾丸肿痛,疝气;

  5. 膝、股、腘内侧痛。

  操作:直刺0.5—1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肾炎、睾丸炎、尿路感染等。

  交信穴穴位配伍

  配三阴交主治月经不调。

查看详情

合阳穴

  合阳穴名解

  合,会和、会集也。阳,阳热之气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吸热上行的阳热之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膝下部各穴上行的阳气聚集而成,故名。

  合阳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后面,当委中穴与承山穴的连线上,委中穴直下2寸处。

  解剖:在腓肠肌二头之间;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静脉;布有腓肠肌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腓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合阳穴的作用

  功效:散热降浊。

  主治:1.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2. 疝气;

  3. 崩漏。

  操作:直刺1—2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前列腺炎、睾丸炎、子宫内膜炎、腓肠肌痉挛等。

  合阳穴穴位配伍

  配环跳、阳陵泉主治下肢痿痹。

查看详情

光明穴

  光明穴名解

  1)光明。光明,光彻明亮也。本穴物质为阳辅穴传来的湿热风气,上至本穴后,此气吸热而变为纯阳之气,天部的水湿尽散并变得光彻明亮,故名。

  2)足少阳络穴,络,联络也。本穴气血所处为天之天部,足少阳胆经吸热蒸升的阳气皆汇合于此,本穴有联络胆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胆经络穴。

  光明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人体的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解剖:在趾长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间;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浅神经。

  按摩光明穴的作用

  主治:目痛,夜盲,乳胀痛,膝痛,下肢痿痹,颊肿,视神经萎缩,视物不明。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光明穴穴位配伍

  配肝俞穴、肾俞穴、风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间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查看详情

伏兔穴

  伏兔穴名解

  1)伏兔。伏,停伏、降伏也。兔,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随风气飘扬和随经水冲涮的脾土微粒沉降堆积,如停伏之状,故名。

  2)外沟、外丘。外,外部也。丘,丘陵、土丘也。外沟,外丘穴名意指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且沉降在胃经经脉之外。本穴物质为气冲穴、髀关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及水湿风气,至本穴后风停气息,脾土微粒沉降堆积于胃经之外,故名。

  伏兔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胃经中的脾土微粒在此沉降堆积。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脾土微粒。

  运行规律:地部经水由脾土中渗出后下行阴市穴,脾土微粒则固化于穴周内外。

  功能作用:排渗脾土中水湿,固化脾土微粒。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针出气或水针。

  伏兔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上缘上6寸。

  解剖:穴位下穿过皮肤为浅筋膜、深筋膜,以及股直肌,进入股间肌内。支配该皮区的神经包括股前皮神经以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肌内分布有股神经的肌支以及股深动脉,静脉发出的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

查看详情

  按摩伏兔穴的作用

  功效: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散寒止痛。

  主治:膝腿麻痹,酸痛,屈伸不利,下肢不遂;腰痛,寒疝,腹胀腹痛。

  操作:直刺0.6~1.2寸;可灸。

  伏兔穴的穴位配伍

  配肝俞,有温经行气的作用,主治寒疝;

  配髀关、阳陵泉、足三里,有温经散寒的作用,主治膝腿冷痛、无力。

查看详情

跗阳穴

  跗阳穴名解

  1)跗阳。跗,脚背也。阳,阳气也。该穴名意指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膀胱经足部上行的阳气至本穴后散热而化为湿冷的水气,由于有足少阳、足阳有二经上行的阳气为其补充热量,足太阳膀胱经的水湿之气才得以继续上行。本穴水湿之气的上行是依靠足背上行的阳气才得以上行的,故名。付阳、附阳穴名意与跗阳同(何以足少阳、足阳明经的气血交会于本穴,而经书却不言本穴为足三阳之会呢?这是因为本穴在人体重力场中是处于肌肉隆起的高地势,所以足少阳、足阳明二经的上行阳气会交于本穴,阳者向上、向外而行也。但是,足少阳、足阳明二经上行至本穴的阳气有名无实,只是虚热之气,热多而气少,故此经书不言此穴为足三阳经之会)。

  2)阳跷脉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物质为足三阳经上行的阳气构成,气血之性同于阳跷脉。但由于膀胱经上行至此的阳气较为寒湿,即使有足少阳、足阳明的阳气带动足太阳的阳气上行,由本穴上输的阳气量亦较少,如从孔隙中输出一般,故为阳跷脉郄穴。

  跗阳穴的功能特性

  〖别名〗付阳,附阳穴。

  〖穴义〗足少阳、足阳明经的阳气在此带动足太阳经的气血上行。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传于飞扬穴。

  〖功能作用〗吸热化湿。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跗阳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解剖: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缘,深层为拇长屈肌;有小隐静脉,深层为腓动脉末支;布有腓肠神经。

  按摩跗阳穴的作用

  主治: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操作:直刺0.8~1.2寸。

查看详情

风市穴

  风市穴名解

  风,风气也。市,集市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本穴物质为环跳穴传来的天部凉湿水气,至本穴后,凉湿水气进一步散热缩合而变为天部的水湿云气,水湿云气由本穴的天部层次横向向外传输,本穴如同风气的集散之的,故名。

  风市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或简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于体侧,中指尖所到处即是。

  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

查看详情

  风市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胆经经气在此散热冷缩后化为水湿风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云气。

  运行规律:吸湿后下行中渎穴。

  功能作用:运化水湿。

  治法:寒则先泻后补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风市穴的作用

  主治:常用于半身不遂、下肢痿痹、股外侧皮神经痛、腰病及脚气的治疗和保健。

  操作:直刺1-2寸。

  风市穴穴位配伍

  配风池穴、大杼、大椎穴、命门穴、关元穴、腰阳关穴、十七椎治中心型类风湿。

查看详情

飞扬穴

  飞扬穴名解

  1)飞扬。飞,指穴内物质为天部之气也。扬,指穴内物质扬而上行也。飞扬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吸热上行。本穴物质为膀胱经跗阳至至阴各穴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在本穴的变化为进一步的吸热蒸升,故名飞扬。

  2)厥阳。厥,厥通掘,乃翘起、掘起之意。阳,阳气也。厥阳名意指膀胱经气血在此掘起上扬。理同飞扬名解。厥阴、厥扬名意与厥阳近同,阴表示本穴上扬的气血物质为膀胱经的寒湿水气而非为真正的阳热之气。

  3)膀胱经络穴。本穴气血为吸热上行的水湿之气,它不光膀胱经上行,同时亦向外扩散于与膀胱经相表里的少阴肾经,故为膀胱经络穴。

  飞扬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解剖:有腓肠肌及比目鱼肌;有小隐静脉,胫后动、静脉分布;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按摩飞扬穴的作用

  功效:联络表里。

  主治:1. 头痛,目眩;2. 腰腿疼痛;3. 痔疾。

  操作:直刺1—1.5寸。

  飞扬穴穴位配伍

  配风池、上星、头维、合谷治疗头痛目眩。

查看详情

犊鼻穴

  犊鼻穴名解

  1)犊鼻。犊,小牛也,脾土也。鼻,牵牛而行的上扪之处。该穴名意指流过的胃经经水带走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本穴物质为梁丘穴传来的地部经水,为从梁丘穴的高位流落本穴的低位,经水的运行如瀑布跌落,本穴的地部脾土微粒被经水承运而行,如被牵之牛顺从而行,故名。

  2)外膝眼。外,外部。膝,膝部。眼,凹陷之处。外膝眼名意指本穴为膝外凹陷处,无它意。

  犊鼻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解剖:在髌韧带外缘;有膝关穴节动、静脉网;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腓总神经关节支。

查看详情

  按摩犊鼻穴的作用

  功效:通经活络,消肿止痛。

  主治:膝肿痛。

  操作:屈膝,向后内斜刺1—1.5寸。

  犊鼻穴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足三里穴治膝痛。

  犊鼻穴的相关论述

  《针灸大成》:膝髌中,溃者不可治,不溃者可治,若犊鼻坚硬,勿便功,先洗熨,微刺之愈。

  《针灸甲已经》:犊鼻肿,可刺其上。坚勿功,功之者立死。《胜玉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

  《玉龙歌》髋骨能医两腿疼,膝头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臾病不生。

  《灵光赋》 :犊鼻治疗风邪痛。

查看详情

地机穴

  地机穴名解

  (1)地机。地,脾土也。机,机巧、巧妙也。该穴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随地部经水运化到人体各部,运化过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后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随雨水的流行而运化人体各部,脾土物质的运行十分巧妙,故名。

  (2)脾舍。脾,土也。舍,来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为提供脾土物质的来源之处。本穴物质为漏谷穴传来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质随雨水的流行而输送人体各部,为人体营养物质的重要来原之处,故名脾舍。

  (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质通过本穴而运化。理同地机名解。

  (4)足太阴郄穴。郄,孔隙也。本穴为脾土物质的主要运化之处,脾土物质的运化是通过地部水液而运行的,脾土物质的运行量不大,如从细小的孔隙中通过一般,故为足太阴郄穴。

  地机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解剖: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按摩地机穴的作用

  功效: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主治:1. 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2. 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3. 疝气;4. 小便不利,水肿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临床应用: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遗精,精液缺乏;3、其它: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本穴出现压痛提示有胰腺疾患,与胰俞、中脘、水分互参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操作:直刺1—2寸。

  地机穴穴位配伍

  1. 配中极、三阴交穴治痛经;

  2. 配梁丘、中脘主治急性腹痛。

查看详情

胆囊穴

  胆囊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胆经阳陵泉穴直下1~2寸;压痛取穴。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长伸肌处;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浅神经,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查看详情

  按摩胆囊穴的作用

  功效:利胆通络。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等胆道疾病;腰腿痛,下肢痿痹;胸胁痛,慢性胃炎;口眼歪斜。

  操作:直刺1~2寸;可灸。

  胆囊穴穴位配伍

  1)治急性胆囊炎:独取胆囊穴。

  2)治胆石症胆绞痛:胆囊穴,内庭,公孙,三阴交。

  3)治胆道蛔虫症:胆囊穴透阳陵泉,迎香透四白,巨阙,内关,合谷。

  4)治慢性胃窦炎:胆囊穴,足三里。

  5)治肩周炎:胆囊穴,肩禺(骨旁)。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