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百科/背部穴位
中枢穴

  中枢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第10胸椎棘突下。

  解剖:中枢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十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查看详情

  按摩中枢穴位的作用

  主治:腰背疼痛,胃痛,呕吐,腹满,食欲不振,黄疸,寒热,感冒,腰背神经痛,视神经衰弱。

  功效:健脾利湿、清热止痛。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肠痉挛、胃炎、肝炎等。

  中枢穴穴位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可理气和中、散寒止痛,主治胃痛;

  配脾俞、胃俞,可健脾和胃,主治腹满、饮食不振;

  配委中、肾俞,可补肾强腰、通经止痛,主治腰痛、脊强。

  中枢穴相关论述

  《素问·气穴论》:“背与心相控而痛。”

  《类经图翼》:“一传此穴能退热,进饮食。”

查看详情

中枢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譩譆穴

  譩譆穴名解

  1)譩譆。譩譆者,压按本穴病者呼出之声也,无它意。

  2)五胠俞。五,五脏六腑之代称。胠,古战阵右翼的名称也。俞,输也。五胠俞名意指体内的纯阳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为督脉外传的阳热之气,而督脉的阳热之气由五脏六腑的精微物质所生化,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故名五胠俞。

  譩譆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斜方肌外缘,有髂肋肌;有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五、六胸神经后支。

查看详情

  按摩譩譆穴的作用

  主治: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功效:外散体内之热。

  操作:斜刺0.5~0.8寸。

  譩譆穴穴位配伍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

查看详情

阳纲穴

  阳纲穴名解

  阳,阳气也。纲,网上之总绳也。此穴名意指胆腑的阳气由此外输膀胱经。该穴与胆俞穴相对,气血物质皆来自胆腑,胆腑气血处半表半里,而本穴又在背外之侧,穴内物质为胆腑外输的阳热风气,此阳热风气即是脏腑外输的阳气汇聚而成,有对体内外输的阳气抓总提纲作用,故名。

  阳纲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10、第11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10、第11胸神经后支。

查看详情

  按摩阳纲穴的作用

  主治:1. 肠鸣、腹痛、腹泻等胃肠病证;

  2. 黄疸;

  3. 消渴。

  功效:散热降火。

  操作:斜刺0.5~0.8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炎等。

  阳纲穴穴位配伍

  配胆俞、阳陵泉治疗目黄。

查看详情

悬枢穴

  悬枢穴名解

  1、悬枢。悬,吊挂也。枢,枢纽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由此外输腰脊各部。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由本穴横向外传腰脊各部,穴内气血如同天部中吊挂的水湿之气,故名。

  2、悬柱。悬,吊挂也。柱,支柱也。悬柱名意指穴内气血为天部的强劲之气。本穴物质为命门穴和脊中穴传来的天部之气,其气强劲,如同支柱一般充实着督脉及腰脊各部,故名悬柱。

  悬枢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人体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及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查看详情

  按摩悬枢穴的作用

  功效:壮阳益气。

  主治:腹痛腹胀,完谷不化,泄泻,痢疾,腰脊强痛。

  操作:直刺0.5-1寸。

  悬枢穴穴位配伍

  悬枢穴配足三里穴、太白穴缓解治疗完谷不化、泄泻;悬枢穴配委中穴、肾俞穴缓解治疗腰脊强痛。

查看详情

心俞穴

  心俞穴名解

  (1)心俞。心,心室也。俞,3输也。心俞穴名4意指5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背俞。背,指穴所在部位为背部。俞,输也。背俞名意指心室中的高温湿热之气由此外输背部。

  心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有第5、第5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5、第6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5、第6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按摩心俞穴的作用

  主治:1. 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等心与神志病变;

  2. 咳嗽、吐血。

  功效:散发心室之热。

  操作:斜刺0.5~0.8寸。

  心俞穴穴位配伍

  配巨阙主治心痛;

  配脾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主治失眠健忘;

  配大椎主治癫痫。

  心俞穴相关论述

  1.《针灸甲乙经》 “寒热心痛,循循然,与背相引而痛。”2.《针灸大成》 “主呕吐不下食,健忘。”3.《类经图翼》 “主泻五脏之热。”

查看详情

胃脘下俞穴

  胃脘下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人体背部,当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在斜方肌下缘、背阔肌、最长肌中;有第八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第八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八胸神经后支外侧支。胃脘下俞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背阔肌、最长肌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七、八、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查看详情

  按摩胃脘下俞穴的作用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主治:胃痛,胸胁痛,消渴,咳嗽,咽干。

  操作:针尖向脊柱方向斜刺0.3~0.5寸;可灸。

  胃脘下俞穴穴位配伍

  配脾俞穴、胃俞穴、中脘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公孙穴、阿是穴治慢性胃炎;

  配肺俞穴、膈俞穴、脾俞穴、足三里穴、太溪穴治糖尿病。

查看详情

神道穴

  神道穴名解

  (1)神道。神,天之气也。道,通道也。神道名意督脉阳气在此循其固有通道而上行。本穴物质为灵台穴传来的阳气,在上行至本穴的过程中,此气由天之上部冷降至天之下部并循督脉的固有通道而行,故名。神通、冲道名意与神道同,通为通道,冲为冲行。

  (2)脏俞穴。脏,内部脏腑也。俞,输也。脏俞名意指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输督脉。本穴位处脊背上部,与体内的心脏相邻,心脏的高温热气由此外传体表督脉,故名脏俞。

  神道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人体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五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查看详情

  神道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此穴在足太阳经两心俞之中,正在心之后,心为主宰之官,神明出焉,故曰神道。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上传身柱穴。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神道穴的作用

  功效:壮阳益气。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中风不语,癫痫,腰脊强,肩背痛,咳嗽,气喘。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神道穴穴位配伍

  配关元穴治身热头痛;

  配神门穴治健忘惊悸;

  配百会穴、三阴交穴治失眠健忘、小儿惊风、痫症;

  配心俞穴、厥阴俞穴、内关穴、通里穴、曲泽穴治胸痹。

查看详情

身柱穴

  身柱穴名解

  身,身体也。柱,支柱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本穴物质为神道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此气因受体内外传之热而进一步胀散,胀散之气充斥穴内并快速循督脉传送使督脉的经脉通道充胀,如皮球充气而坚可受重负一般,故名。

  身柱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第3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及棘突间静脉丛;布有第3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查看详情

  身柱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强劲饱满之状。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强盛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下相传。

  功能作用:补气壮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身柱穴的作用

  功效:强身健体 增强体质。

  主治:①咳嗽、喘息;

  ②脊背强痛;

  ③癫狂、小儿风痫。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身柱穴穴位配伍

  配水沟穴、内关穴、丰隆穴、心俞穴治癫狂痫;

  配风池穴、合谷穴、大椎穴治肺热、咳嗽;

  配灵台穴、合谷穴、委中穴(泻法) 治疔毒。

查看详情

灵台穴

  灵台穴名解

  出处:《针灸甲乙经》:“灵台,在第六椎节下间,督脉气所发,俯而取之。”

  别名:灵阳穴,肺底穴。

  1、灵台。灵,神灵也,此指穴内物质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台,停住之所也。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化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本穴物质为至阳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阳气在穴内为停住之状,故名。灵阳名意与灵台同。

  2、肺底。肺,肺脏也。底,底部也。肺底名意指本穴的天部阳热之气相对于肺脏来说是处于底部。本穴气血为天之上部的阳气,与肺金之气同性,此气相对于肩胛上部的肺气而言是处于底部,故名肺底。

  灵台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第六、七胸椎棘突间。

  解剖:有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为第六肋间动脉背侧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分布处。

查看详情

  灵台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督脉气血在此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神道穴。

  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灵台穴的作用

  功效:益气补阳。

  主治:喘哮久咳,脊痛项强,寒热感冒,脾热,痈疽疔疮。

  操作:针3~5分。灸3~5壮;直接灸10~20分钟。

  灵台穴穴位配伍

  1、灵台穴配阳陵泉穴、支沟穴缓解治疗胸胁痛;

  2、灵台穴配陶道穴、内关穴缓解治疗间日疟;

  3、灵台穴配合谷穴(泻法) 、委中穴(放血)缓解治疗疔疮;

  4、灵台穴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缓解治疗黄疸;

  5、灵台穴配身柱穴、至阳穴缓解治疗背痛。

查看详情

厥阴俞穴

  厥阴俞穴名解

  (1)厥阴俞。厥,通阙,阙乃古代宫癜、陵墓等的卫外建筑,用于厥阴经之名,指厥阴经气血为心血的气化之气。厥阴俞名意指心室外卫心包中的干热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2)关俞。关,关卡也。俞,输也。关俞名意指心脏中的血液被关卡于内,而血液的气化之气则由本穴外输膀胱经。

  厥阴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厥阴俞穴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解剖: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最长肌;布有第 四肋间动、静脉后支;正当第四或第五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四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查看详情

  厥阴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心室外卫心包中的阳热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特异性:心包之背俞穴。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高温态的阳热之气,富含水湿。

  运行规律:由心室的外卫心包中外输膀胱经。

  功能作用:外泄心包之热。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厥阴俞穴的作用

  功效:外泄心包之热。

  主治:1、缓解治疗咳嗽、呕吐、胸闷等。

  2、缓解治疗心跳过速、心率不齐、心绞痛、风湿性心脏病等。

  3、克服懦弱性格,缓解治疗失眠、肋间神经痛等。

  操作:斜刺0.5~0.8寸。

  厥阴俞穴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治心痛、心悸。

查看详情

筋缩穴

  筋缩穴名解

  筋,肝之所主的风气也。缩,收也,减也。该穴名意指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本穴物质为中枢穴传来的天部阳热风气,至本穴后此阳热风气散热缩合,风气的运行速度收而减慢,故名。

  筋缩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第9胸椎棘突下。

  解剖:筋缩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九胸神经后支的分支和第九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查看详情

  筋缩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督脉的天部水湿风气在此散热缩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缓行的水湿之气。

  运行规律:吸热后循督脉传于至阳穴。

  功能作用:息风定志。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筋缩穴的作用

  功效:平肝熄风、宁神镇痉。

  主治:脊背强急,腰背疼痛,胃痛,癫痫,抽搐,腰背神经痛,胃痉挛,胃炎,癔病。

  操作:斜刺0.5~1寸;可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胃痉挛、胃炎、癫痫等。

  筋缩穴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行间,可熄风止痉、通络止痛,主治筋挛拘急、四肢不收;

  配大敦、足三里,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胃痛;

  配曲骨、阴谷、行间可化痰熄风,主治癫癎。

  筋缩穴相关论述

  《针灸甲乙经》:“狂走癫疾,脊急强,目转上插”,“小儿惊痫加瘈疭。”

查看详情

夹脊穴

  夹脊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从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

查看详情

  按摩夹脊穴的作用

  功效:调节脏腑、舒经活络。

  主治:缓解治疗心肺疾病、胃肠疾病、坐骨神经痛、腰痛等。

  操作: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

  夹脊穴穴位配伍

  1、配风池穴、大杼穴、阳陵泉穴可以缓解治疗肢体痿痹;

  2、配膏肓傅穴、定喘穴、灵台穴、足三里穴治老年气喘;

  3、配命门穴、次髎穴、腰阳关穴、白环俞穴、阿是穴穴、华佗夹脊(腰2~4)肾俞穴、承扶穴、殷门穴治坐骨神经痛。

查看详情

脊中穴

  脊中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一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查看详情

  脊中穴的功能特性

  别名:神宗穴,脊俞穴。

  穴义:脊骨中外输的高温高压水液在此急速气化。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阳气。

  运行规律:散热后循督脉传于中枢穴和悬枢穴。

  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脊中穴的作用

  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痢疾,小儿疳积,痔疾,脱肛,便血,癫痫。

  操作:斜刺0.5~1寸。

  脊中穴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胀胃痛;

  配上巨虚穴、下巨虚穴治腹泻痢疾;

  配鸠尾穴、大椎穴、丰隆穴治癫痫;

  配肾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

  配至阳穴、阳陵泉穴、胆俞穴治黄疸。

查看详情

魂门穴

  魂门穴名解

  魂,肝之神也,阳热风气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该穴名意指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魂门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九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八、九胸神经后支。

查看详情

  魂门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肝脏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治法〗风湿则补而灸之,风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魂门穴的作用

  治:胸胁痛,呕吐,泄泻,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

  魂门穴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支沟穴治胸肋痛。

查看详情

膈俞穴

  膈俞穴名解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输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外输膀胱经。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会。因本穴物质来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为血液所化之气,故名血会。

  膈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线旁开1.5寸处。

  剖:在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最长肌;布有第七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经后支的皮支,深层为第七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查看详情

  按摩膈俞穴的作用

  功效:散热化血。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操作:斜刺0.5~0.8寸。

  膈俞穴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足三里穴治呕吐、呃逆;

  配足三里、血海穴、肓膏治贫血。

查看详情

膈关穴

  膈关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有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七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六胸神经后支。

  按摩膈关穴的作用

  主治:胸闷,嗳气,呕吐,脊背强痛。

  操作:斜刺0.5~0.8寸。

  膈关穴穴位配伍

  配内关治嗳气。

查看详情

膏肓穴

  膏肓穴名解

  膏,膏脂、油脂也。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也。膏肓名意指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穴外输膀胱经的气血物质为心脏与膈膜之间的膏脂(此膏肓由五谷精微所化),故名膏肓。(膏脂为提供心火燃烧之柴薪,在火热作用下所处为液态,今心室燃烧后气化蒸发的部分在胸腔内压的作用下随湿热之气外渗体表膀胱经,故名膏肓。)

  膏肓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该穴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 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查看详情

  膏肓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肓膜中的脂类物质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较干燥的湿热之气与不溶于水的膏脂。

  运行规律:热气循膀胱经上行,膏脂出体表后散热降下行。

  功能作用:散热排脂。

  治法:寒则补之或多灸,热则泻针出气。

  按摩膏肓穴的作用

  功效散热排脂。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操作: 斜刺0.5~0.8寸。

  膏肓穴穴位配伍

  配尺泽穴、肺俞穴治喘咳。

  膏肓穴如何保健养生

  中医认为,人体全身的病,统统与膏肓相关。所以,中医典籍中也曾有“运动膏肓穴,除一身疾”的说法。建议经常伏案、用电脑的人多做下面几个动作。

  1.肘部弯曲,分别向前向后转摇肩关节各50次,一日三次,这样可带动肩胛骨上下旋转,以运动背部的膏肓穴。

  2.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腰直,胸平,两手握拳,两臂缓缓抬起到胸前与肩平,然后用力向后拉至极限,使肩胛骨尽量向脊柱靠拢,挤压两侧膏肓穴,略停1至2秒钟,再恢复原姿态,后拉时深吸气,回收时呼气,动作在水平面缓慢进行,动作到位,使背后有酸胀、出汗的感觉。

  3.把椅子反过来坐,人趴在椅背上,充分展开两个肩胛,而两个肩胛骨向后挤压,就是在挤压膏肓穴。

  这些方法既可益寿延年,还对肩周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颈椎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查看详情

督俞穴

  督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五、六、七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重叠分布。该穴深部为第六肋间结构。

查看详情

  督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体内所生的纯阳之气由此输入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纯阳之气。

  运行规律:循膀胱经上行。

  功能作用:补阳益气。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督俞穴的作用

  功效:理气止痛,强心通脉。

  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速,心内外膜炎。

查看详情

胆俞穴

  胆俞穴名解

  胆,胆腑也。俞,输也。胆俞名意指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胆俞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取穴时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胆俞穴位于背部,当第十胸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查看详情

  胆俞穴的功能特性

  穴义:胆腑的阳热风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阳热风气。

  运行规律: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经下行。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按摩胆俞穴的作用

  主治:胆经疾病,如胆囊炎、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肝炎、黄疸、口苦、肋痛、肺痨、潮热等。

  操作:斜刺0.5-0.8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胆俞穴穴位配伍

  配阳陵泉穴、太冲穴胆道疾病。

查看详情

附分穴

  附分穴名解

  附,随带、附带也。分,分开、分出也。附分名意指膀胱经的气血物质在此形成一条经脉的附属分支。

  附分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解剖:在肩胛岗内端边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颈横动脉降支,当第二肋间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

查看详情

  附分穴功能特性

  [穴义]脏腑外输脊背的气血物质在此构成膀胱经经脉的附属分支。

  [治法]寒则补之或微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注]附分至秩边各穴所在的膀胱经经脉与紧邻脊骨的膀胱经经脉相比较,此为分支,紧邻脊旁的膀胱经为正经。分支中各穴比正经中对应的各穴气血偏于阳热干性,正经则水湿稍重,分支气血稍弱,正经则气血较强。从功能作用看,分支作用于肩背外侧强,而正经作用上下前后部强,分支与正经对应各穴功用又大体相似。

  按摩附分穴的作用

  主治: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操作斜刺0.5~0.8寸。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