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百科/足底穴位
足通谷穴

  足通谷穴名解

  (1)足通谷。通,通道、通行也。谷,肉之大会也,两山中间的空旷之处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经气在此冷降归地也。本穴物质一为膀胱经上部经脉下行的寒湿水气,二为至阴穴上传于此的天部湿热水气,二气交会后的运行变化主要是散热缩合冷降,冷降之水循膀胱经回流至阴穴,故名。

  (2)膀胱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冷降的地部经水极为细小,故为膀胱经荥穴。

  (3)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之气,其变化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足通谷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寸。

  解剖:有跖趾侧动、静脉;布有跖趾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足通谷穴位的作用

  主治:头痛,项痛;鼻衄;癫狂。

  功效:升清降浊。

  操作:直刺0.2~0.3寸。

  足通谷穴穴位配伍

  配上星、内庭主治鼻衄;

  配风池、风门、天柱、后溪主治项痛、项强。

查看详情

足通谷穴的准确位置与作用

束骨穴

  束骨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陷者中。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四趾跖侧总动、静脉;布有第四趾跖侧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束骨穴位的作用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耳聋,项强,癫狂,痈疽,腰背痛,下肢后侧痛。

  功效:疏经活络,散风清热,清利头目。

  操作: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束骨穴穴位配伍

  束骨穴配肾俞穴、太冲穴治目眩。

查看详情

厉兑穴

  厉兑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腓浅神经的足背支。

查看详情

  按摩厉兑穴位的作用

  主治:齿痛,口喎,咽喉肿痛,鼻衄,癫狂,热病;足背肿痛。

  功效:沟通胃经体表与体内经脉及交换气血物质。

  操作:浅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厉兑穴穴位配伍

  配内关穴、神门穴治多梦。

查看详情

独阴穴

  独阴穴名解

  “独”,可理解为仅有,独一无二。“阴”,与阳相对。“独阴”,是指只有阴而无阳。本穴是治疗女性疾病的重要穴位。

  独阴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 位于足第2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处。

  解剖:独阴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短、长屈肌腱。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趾足底总神经的足趾底固有神经。

  按摩独阴穴的作用

  主治:胸胁痛,呕吐,吐血,死胎,胞衣不下,月经不调,疝气;卒心痛。

  功效:调理冲任。

  操作:用大拇指指尖掐按独阴穴1~2分钟,每天坚持掐揉,可以缓解治疗疝气、胃痛、月经不调等。

  独阴穴穴位配伍

  独阴穴配中髎穴、下髎穴、太冲穴缓解治疗阴痛;

  独阴穴配肝俞穴、脾俞穴、膈俞穴、足三里穴缓解治疗胃脘痛。

查看详情

气端穴

  气端穴名解

  别名:《备急千金要方》:“其足十趾端,名曰气端。”

  “气”,指的是元气。“端”,指的是顶端或前端,本穴位于10个脚趾尖端,元气由本穴开始向上运输,故名“气端”。

  气端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个穴位。

  解剖:穴下有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趾足底总神经的足趾底固有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的同名神经,并该神经有同名的动、静脉伴行。

  按摩气端穴的作用

  主治:1、脑血管病急救,足趾麻木。

  2、麦粒肿。

  功效:通络开窍。

  操作:直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可灸。

查看详情

行间穴

  行间穴名解

  (1)行间。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该穴名意指肝经的水湿风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湿重水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故名。

  (2)肝经荥穴。荥,极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水湿冷降而成为地部经水,水量极小,故为肝经荥穴。

  (3)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滞重水气,至本穴后,大部分滞重水湿冷降归地而不能成为肝经的上行气血,只有小部分水湿吸热胀散而上行,此部分气血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行间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有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趾背神经。

  按摩行间穴的作用

  主治:①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所致病证。

  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病证。

  ③遗尿、癃闭等泌尿系病证。

  ④疝气。

  ⑤胸胁胀痛。

  操作:针灸:常规消毒后,取毫针略向上斜刺该穴0.5-1寸深,使局部酸胀向足背放射,留针20-30分钟。

  按摩:按摩,按压行间穴5秒钟,压到有酸感后,休息5秒钟再按压,一共20次

  行间穴穴位配伍

  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

  配太冲穴、合谷穴、风池穴、百会穴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穴、肝俞穴、胃俞穴治肝气犯胃之胃痛;

  配中府穴,孔最穴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查看详情

至阴穴

  至阴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至阴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至阴穴位于人体的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动脉及趾跖侧固有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跖侧固有神经及足背外侧皮神经。

  按摩至阴穴的作用

  主治:①胎位不正,滞产。

  ②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操作: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胎位不正、神经性头痛等。艾灸至阴矫正胎位,成功率较高。

 

查看详情

太白穴

  太白穴名解

  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穴传来的天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受长夏热燥气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层次化为金性之气,故名太白穴。大白名意与太白穴同,大,通太。

  太白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取定穴位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按摩太白穴的作用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痢疾。

  功效:生发肺性阳气。

  操作:直刺0.5~0.8寸。

  太白穴穴位配伍

  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痛。

查看详情

足临泣穴

  足临泣穴名解

  (1)足临泣。足,指穴在足部。临,居高临下之意。泣,泪也。该穴名意指胆经的水湿风气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至本穴后水湿风气化雨冷降,气血的运行变化如泪滴从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胆经俞。俞,输也。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在本穴的变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时亦有部分水湿云气向外传输,本穴为胆经水湿风气的向外输出之处,故为胆经俞穴。

  (3)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丘墟穴传来的水湿风气,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时亦向外部输出,表现出风木的横行特征,故其属木。

  (4)足少阳带脉之会。本穴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与带脉穴气血所处的系统坐标位置相同,气血特性相同,故为足少阳带脉穴之会。

  足临泣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位于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足临泣穴位于足背外侧,第四趾、小趾跖骨夹缝中。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四趾背侧动、静脉;布有足背中间皮神经。

  按摩足临泣穴的作用

  主治:头痛,目外眦痛,目眩,乳痈,瘰疬,胁肋痛,疟疾,中风偏瘫,痹痛不仁,足跗肿痛。胆经头痛、腰痛、肌肉痉挛、眼疾、胆囊炎、中风、神经官能症等。

  功效:运化风气,冷降水湿。

  操作:直刺0.5-0.8寸;可灸。

  足临泣穴穴位配伍

  配丘墟、解溪、昆仑,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足跗肿痛。

  配三阴交穴治痹证;配三阴交穴、中极穴治月事不利。

  配风池、太阳、外关,有祛风活络止痛的作用,主治偏头痛。

  配乳根、肩井,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主治乳痈。

查看详情

京骨穴

  京骨穴名解

  (1)京骨。京,古指人工筑起的高丘或圆形的大谷仓也。骨,水也。该穴名意指膀胱经的湿冷水气在此聚集。本穴物质为膀胱经吸热蒸升的水湿之气,性寒凉,在本穴为聚集之状,如同储存谷物的大仓,故名。

  (2)膀胱经原穴。本穴物质为天部的寒凉水气,气血场范围大,最能体现膀胱的气血之性,为膀胱经寒湿水气的输出之源,故为膀胱经原穴。

  京骨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解剖: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足底外侧动、静脉;布有足背外侧皮神经,深层是足底外侧神经。

  按摩京骨穴的作用

  主治:1. 头痛,项痛;

  2. 腰痛;

  3. 癫痫。

  功效:清热止痉,明目舒筋。

  操作:直刺0.3—0.5寸。

  京骨穴穴位配伍

  配风池、天柱主治头痛项强。

查看详情

足窍阴穴

  足窍阴穴名解

  足窍阴。足,指穴在足部。窍,空窍之意。阴,指穴内物质为阴性水液。该穴名意指胆经经水由此回流体内的空窍之处。本穴为胆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会点,由于胆经体表经脉的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所处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体内,故名。

  胆经井。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连通体内,故为胆经井穴。

  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其运行为从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经水量少,流入体内后则大量气化又外出体表,气化之气表现出肺金之气的凉湿特征,故其属金。

  足窍阴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该穴位于人体的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有趾背侧动、静脉和趾跖动脉形成的动脉网;布有趾背侧神经。

  按摩足窍阴穴的作用

  主治:偏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

  功效:沟通内外经脉气血。

  操作:直刺0.1~0.2寸;可灸。

  足窍阴穴穴位配伍

  配太冲穴、太溪穴、内关穴、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治神经性头痛、高血压病、肋间神经痛、胸膜炎、急性传染性结膜炎、神经性耳聋等;

  配阳陵泉穴、期门穴、支沟穴、太冲穴治胆道疾患;

  配水沟穴、太冲穴、中冲穴、百会穴、风池穴急救中风昏迷。

查看详情

大都穴

  大都穴名解

  都,指都城。古有四县口都之说,脾主四肢,故都含脾土之意。穴在足大趾内侧,第1跖趾关节前赤白肉际处,该处皮肉丰厚,骨关节隆起,故名大都。

  大都穴的准确位置图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按摩大都穴的作用

  主治: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功效:散发脾热。

  操作:大都穴直刺0.3-0.5寸。

  大都穴穴位配伍

  1、大都穴配足三里穴缓解治疗腹胀;

  2、配大都、商丘、阴陵泉,主治脾虚腹泻;

  3、配经渠,主治热病汗不出。

查看详情

公孙穴

  公孙穴名解

  1)公孙。公孙,公之辈与孙之辈也,言穴内气血物质与脾土之间的关系也。脾经物质五行属土,其父为火,其公为木,其子为金,其孙为水。公孙名意指本穴物质为脾经与冲脉的气血相会后化成了天部的水湿风气。本穴物质来源于二个方面,一是太白穴传来的天部之气,二是由地部孔隙传来的冲脉高温经水。冲脉的高温地部经水出体表后急速气化与天部的气态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湿风气,故名公孙。(冲脉为经脉之海,其特点是“主渗灌溪谷”,其来源是位于人体重力场中心部的高温区胞宫,故其气血物质温压较高。而本穴位处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场的制约下,冲脉流行至公孙穴的物质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冲脉的体内经脉,故冲脉气血出公孙穴后会急速气化。

  2)足太阴络穴。络,联络也。本穴物质为天部的水湿风气,其运行为横向输散脾胃二经,有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的作用,故为足太阴络穴。

  3)冲脉足太阴之会。理同公孙穴名解。

  公孙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在拇趾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匪浅神经分支。

查看详情

  按摩公孙穴的作用

  功效:健脾益胃,通调经脉。

  主治:1. 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2. 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

  3. 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操作:直刺0.6—1.2寸。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消化道溃疡、急慢性肠炎、神经性呕吐、消化不良、精神分裂症等。配中脘、足三里主治胃脘胀痛;配丰隆、膻中主治呕吐、眩晕。

  公孙穴穴位配伍

  1、配丰隆、中魁、膻中,有健脾化痰的作用,主治呕吐痰涎,眩晕不已。

  2、配解溪、中脘、足三里,有健脾化食,和中消积的作用,主治饮食停滞,胃脘疼痛。

  3、配束骨、八风,有通经活络的作用,主治足趾麻痛。

  公孙穴的相关论述

  《甲乙经》:“凡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己乃衰,即取公孙及井俞。

  《灵枢·经脉》:“去本节之后一寸”。

  《医学入门》:“太白后一寸陷中”。

查看详情

里内庭穴

  里内庭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足掌面,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

  解剖: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趾腱膜。分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总神经。

查看详情

  按摩里内庭穴的作用

  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主治:1、癫痫,足趾麻木。2、胃痉挛,食积。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查看详情

涌泉穴

  涌泉穴名解

  (1)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该穴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本穴为肾经经脉的第一穴,它联通肾经的体内体表经脉,肾经体内经脉中的高温高压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体表,故名。

  (2)地冲。地,地部也。冲,冲突也。地冲名意指体内肾经的经水由此外涌而出体表。理同涌泉名解。

  (3)肾经井。井,地部孔隙也。本穴气血运行是体内经水由地部孔隙外出体表,故为肾经井穴。

  (4)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体内外出体表的高温水液,出体表后水液大量气化为天部的水湿之气,此气因气湿重不能上行天部的更高层次,而是蒸升到天部的较低层次,只表现出木的一发特征,故其属木。

  涌泉穴的准确位置

  定位: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解剖:下为跖腱膜、趾短屈肌腱和第2蚓状肌,深层为骨间肌;布有足底动脉弓;有足底外、内侧神经和第2趾足底总神经分布。

查看详情

  按摩涌泉穴的作用

  功效:散热生气。

  主治:1.昏厥、中暑、癫痫、小儿惊风等急症及神志病患;

  2.头痛,头晕;

  3.咯血,咽喉肿痛;

  4.小便不利,便秘;

  5.足心热;

  6.奔豚气。

  操作:直刺0.5~1寸,针刺时要防止刺伤足底动脉弓。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治疗休克、高血压、失眠、癔病、癫痫、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遗尿、尿潴留等,为急救穴之一。涌泉药物敷贴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查看详情

  涌泉穴穴位配伍

  配水沟、内关主治昏厥;

  配前顶、印堂、神门主治小儿惊风;

  配太虚、照海、鱼际主治咽喉肿痛。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