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妇产科疾病/附件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什么是多囊卵巢

  多囊卵巢就是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简称。正常情况下,女性在一个月经周期内只会产生少数几个卵泡,而多囊患者的卵巢内同时存在着许多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所以这种疾病就被形象的命名为了多囊卵巢。多囊卵巢是内分泌性不孕的旗下一员,还与糖代谢异常有一定关系,是一种育龄女性常见的疾病,需要及时防范。

查看详情

什么是多囊卵巢综合征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症状

  和不少生殖系统疾病一样,多囊卵巢没有什么非常明显的体征变化,不像急性病来得那么猛烈,也不如慢性病一般“温水煮青蛙”,它的症状都是由内而外地体现在细小之处,患者往往会出现以下的情况:

  1.月经不调

  因为卵泡不能正常的发育和进行优势选择,可能无法每个月都正常的排出,也就意味着月经的周期将被打乱,女性朋友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内分泌失调体征,如面色发黄、脱发、皮肤粗糙等等,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继发性闭经。

  2.肥胖

  肥胖既可以作为多囊卵巢的发病原因,也可以作为后果存在,约有三成的患者会出现此症状,少部分人只能只看到体重增加而体形没什么变化。对于肥胖的人来说,除了这类妇科病,怀孕也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心肺功能压力过大可能会带来很多不适,此外妊娠期的并发症也容易频繁找上门。

  3.雄激素分泌过多

  与雄激素分泌过多有关的症状可能有,毛发茂密、脱发、面部和头部油脂分泌旺盛、头皮屑多等等。有些女性的阴毛可能会呈男性的状态分布,还有的甚至连外阴部分都会发生局部变化。

  4.卵巢增大

  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做妇科检查时可以摸到至少一侧的卵巢形状。

  5.很难怀孕

  由于卵子无法正常排出,无法正常行经,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婚后不孕的状况,对于渴望宝宝的夫妻来说会是种非常大的打击。

  6.抑郁

  这个情绪主要出现在身材肥胖的患者身上,这些患者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普遍比较低,再加上无法生育的打击,往往会出现低落的情绪。

查看详情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原因

  多囊卵巢综合症作为内分泌以及代谢异常的疾病,其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做个详细的了解。

  1、造成多囊卵巢综合症最首要的原因,就是女性的下丘脑、垂体以及卵巢轴的调节功能出现了失调,造成女性体内的雄激素过多,使得卵巢多囊出现了改变,从而引发疾病。

  2、胰岛素抵抗以及高胰岛素血症,同样会引发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症。如果患者出现了胰岛素抵抗情况,那就会有一半以上的几率并发高胰岛素血症,这会促使卵巢以及肾上腺过度的分泌雄激素,从而导致睾酮的增加。

  3、女性患者的多囊卵巢综合症,还会由肾上腺的分泌异常所造成。而女性体内发的脱氢表雄酮硫酸盐升高,就表明了过量的雄激素来自是出自于肾上腺。

  通常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的疾病形成都是极其复杂的,而多囊卵巢综合症也不例外。这让大家想要预防,都不知该怎么进行。

查看详情

多囊卵巢综合征怎么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方法:

  1.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加运动以减轻体重,纠正由肥胖而加剧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减轻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对肥胖或有胰岛素抵抗患者常用胰岛素增敏剂。通过降低学胰岛素水平达到纠正患者高雄激素状态,改善卵巢排卵功能,提高促排卵治疗的效果。

  2.诱发排卵: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进行促排卵治疗。氯米芬是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首选药物,也可与绒促性素合用。用氯米芬诱发排卵无效时,可在治疗周期中同时加服地塞米松,以改善氯米芬或垂体对促性腺激素治疗反应,提高排卵率和妊娠率。

  另外还需要调节月经周期,定期合理应用药物对抗雄激素也非常重要。

  1.调节月经周期:

  ①口服避孕药:以雌激素为主的雌、孕激素复合片较理想,可抑制LH分泌,降低血睾酮、雄烯二酮和DHEAS,增加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浓度。常用口服短效避孕药,周期性服用,疗程一般为3-6个月,可重复使用。能有效抑制毛发生长和治疗痤疮。

  ②孕激素后半周期疗法,可调节月经并保护子宫内膜。对LH过高分泌同样有抑制作用。亦可达到恢复排卵效果。

  2、降低血雄激素水平:

  ①糖皮质类固醇:适用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雄激素过多为肾上腺来源或肾上腺和卵巢混合来源者。常用药物为地塞米松,适用于肾上腺来源的高雄激素血症。剂量不宜超过每日0.5mg,以免过度抑制垂体-肾上腺轴功能。

  ②环丙孕酮:为17α-羟孕酮类衍生物,具有很强的抗雄激素作用,能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使体内睾酮水平降低。与炔雌醇组成口服避孕药,对降低高雄激素血症和治疗高雄激素体征有效。

  ③螺内酯:可使患者的毛发生长减少,毛发变细。高雄激素血症伴无排卵的月经失调者可于月经的第5~21天,每天口服20mg,可使部分患者月经周期及排卵恢复。

  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多囊卵巢综合征手术治疗

  1、腹腔镜卵巢治疗

  应用腹腔镜行卵巢多点啄活检切除、卵巢电灼和激光卵巢多点汽化和激光楔切,对LH和有利睾酮升高者效果较好。此方法的促排卵机制为:破坏产生雄激素的卵巢间质,简洁调节垂体-卵巢轴,使血清LH及睾酮水平下降,增加妊娠机会,并可能降低流产的危险,可获得90%排卵率和70%妊娠率。但这种方法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治疗无效、盆腔粘连及卵巢功能低下等。

  2、卵巢楔形切除术

  将双侧卵巢各楔形切除1/3可降低雄激素水平,减轻多毛症状,排卵率80%,妊娠率50%。应用新显微外科技术和新粘连屏蔽法。可以有效地防止术后粘连。

查看详情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

  多囊卵巢诊断标准

  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高雄激素血症。

  2、卵巢排卵功能障碍。

  符合以下三个标准中任何两个:

  1、高雄激素血症。

  2、卵巢排卵功能障碍。

  3、多囊性卵巢。

  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高雄激素血症。

  2、卵巢功能障碍或多囊性卵巢或二者都有。

查看详情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危害

  如果女性身体出现了内分泌和代谢异常的话,会引发一些比较严重的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就是其中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妇科疾病,这和普通的细菌感染疾病不同,多囊卵巢综合征引发的症状会更加严重,虽然表现症状不明显,但是对女性的危害很大。那么得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危害有哪些呢?

  1、不孕不育

  一些女性在长时间备孕却没有怀孕的情况下,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种疾病会引起女性卵巢排卵障碍,想要怀孕的话会更加的困难,所以会出现不孕不育的情况,且比较难治疗。一旦出现怀孕也会由于疾病的原因而出现自然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还会引起反复流产的现象。

  2、高雄激素

  女性患上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时候,身体内的雄性激素会升高,面部和背部会由此而出现很多的痤疮,而且还会长汗毛,严重影响女性的美观。

  3、月经失调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的月经周期会延长,经期时间也会延长,患者经常都是几个月来一次月经,而且持续的时间长达10以上。

  4、肥胖

  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数都会出现肥胖的症状,想要减肥是很难的。患者体内的胰岛素、雄激素升高,导致出现腰腹部肥胖比较明显。

查看详情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预防

  多囊卵巢综合症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很多女性对于多囊卵巢综合症都是陌生的,患上多囊卵巢综合症会给女性的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最大的影响就是会导致女性出现不孕的重要因素,因此,女性不想被多囊卵巢综合症纠缠上的,就需要防患于未然。

  预防多囊卵巢综合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减轻体重:

  肥胖容易被各种疾病给盯上,因此需要控制体重,在饮食上要采取低脂、低糖、低热量饮食。

  2、注意饮食结构: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饮食是非常重要的,合理的饮食习惯是辅助治疗的关键,患者的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需要避免甜食,绿豆、螃蟹、柿子也最好不要吃。

  3、提高运动指数:

  适当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内分泌协调。还有长期缺乏运动的女性,发生内分泌紊乱的概率明显增高。

  4、保持良好心情:

  坏的情绪会影响到内分泌的调节,内分泌的紊乱就会影响到女性的身体健康,因此在生活中要注意调节情况,保持良好情绪,多做开心的事情。

查看详情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饮食

  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在饮食上面是有注意事项的,有些不能吃的东西千万不能吃,千万别害苦了自己,那么多囊卵巢综合症的饮食有哪些注意事项呢?下面大家就一起来看一看吧!

  多囊卵巢综合症饮食禁忌

  1、在饮食方面适宜清淡的食物,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平时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同时还需要避免甜食,绿豆、螃蟹、柿子也尽量不要吃。

  2、不宜吃含糖比较高的食物,好选择低血糖的食物,另外,不能单一吃碳水化合物,还需要食用蔬果纤维、蛋白质或脂肪等食物,可降低吸收速度。

  3、多吃粗粮,不要吃精制食物。比如颗粒的燕麦绝对优于麦片粥,麦片粥又优于即冲麦片或麦粉,糙米、五谷饭优于白米饭,白米饭又优于稀饭。

  4、少吃含饱和脂肪酸与氢化脂肪酸食品,如猪牛绞肉、肥肉、各种家禽及家畜皮、奶油、人工奶油、全脂奶、油炸食物、中西式糕饼,鱼肉、蛋白、豆、坚果是比较好的蛋白质源。

  5、注意不要单吃碳水化合物,尽量合并蔬果纤维、蛋白质或脂肪,可降低吸收速度。多囊卵巢综合症一般而言比其它人难减重,高胰岛素抗性会让脂肪容易屯积,常用的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热量减肥法并不适用,这一点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一定要注意。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