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孕期/孕妇注意事项/胎儿脐带绕颈

胎儿脐带绕颈

  胎儿脐带绕颈怎么办

  遭遇脐带绕颈时,准妈妈不必太紧张,可以尝试以下建议做法:

  1、减少震动

  如果是孕晚期的准妈妈,发现脐带绕颈,同时伴有胎位不正、胎头没有入盆时,就不能通过矫正体位去纠正胎位,防止脐带在胎儿过分运动中绕得更紧。要尽量减少震动,避免在颠簸的道路上坐车。

  2、多取左侧卧位

  睡觉时多取左侧卧位,以增加子宫胎盘血流量。可在大腿下垫两个枕头,这样更舒服些。

  3、勤数胎动

  准妈妈要学会数胎动,当发现胎动过多或过少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正常胎动计数标准为:每12小时大于10次。

  一般要求准妈妈每日数胎动3次(早,中,晚各一次)每次1小时,正常胎动至少每小时达到3次或以上,每动一次计数一下,有时会有一连串的胎动,那么就算作一次。隔开5-6分钟再动算另一次。

  4、适当活动

  孕妈妈在孕期要做适当的活动,不能总是坐着不动,在活动时要避免过于猛烈,比如散步、游泳、孕妇体操等都不错,但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有家人的看护,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活动。

  5、考虑剖宫产

  如果临分娩时,脐带绕颈的宝宝出现心跳异常,有宫内缺氧时,需要及时进行剖宫产。而缠绕周数多时可选择择期剖宫产。

  胎儿为什么会脐带绕颈

  脐带绕颈是指胎儿的脐带因为各种原因绕到宝宝的脖子上,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胎儿呼吸困难,窒息而亡的悲剧。因此,任何一个准妈咪都不希望自己的宝宝出现这种状况。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脐带绕颈呢?

  当脐带过长、胎儿过小、羊水过多及胎动过频时易发生脐带绕颈。当脐带缠绕胎体,随后胎儿又穿过脐带套环而成真结,极有可能导致供给胎儿的血液缺乏,导致缺血、缺氧。脐带脱垂易发生在胎先露部不能衔接时。多因胎位异常、胎头高浮、或头盆不称、胎儿过小、羊水过多、脐带过长等。脐带绕颈的原因:脐带绕颈与长度及胎动有关,如胎儿较多的自动目转或外倒转术,均能导致其发生。足月儿脐带绕颈1周者需要脐带长度18~20cm,绕颈周数越多。脐带亦越长,但短脐带也同样可以发生绕颈。

  由于脐带绕颈非常多见,所以并非合并脐带绕颈就意味着高危妊娠,但需要警惕脐带绕颈对围生儿有不良影响,合并产前、产时出现胎心减速者在分娩过程中其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可明显增加;加强产前、产时的胎儿监护,选择正确的分娩方式可降低脐带绕颈围生儿病率及死亡率。

  胎儿脐带绕颈的危害

  脐带绕颈对胎儿的影响,与其缠绕的周数及松紧度、脐带的长短、羊水量有关。同时还与是否临产有关。临产后,胎头往下分娩,会造成原先缠绕较松的脐带逐渐拉紧。

  一般来说,被脐带缠绕一周或脐带搭颈的胎儿,因脐带缠绕及压迫程度较轻,是不会发生临床症状的,这种缠绕对母儿危险不大,母亲仍可经阴道将其顺利分娩。即使是脐带绕颈,由于胎头的活动性较小,只要脐带没有被勒紧,通常就不会危害胎儿健康。在孕期,如果发现有脐带绕颈的现象,只要胎儿继续在活动,孕妇就不需要太担心。

  然而,缠绕周数多及压迫程度重的胎儿,因脐带缠绕可导致相对性脐带过短,缠绕得紧,就会影响脐带血流,首先就会影响到胎儿氧和二氧化碳的代谢,使胎儿出现胎心减慢;严重者,可能出现胎儿缺氧,甚至胎儿死亡,处理较为被动和棘手。

  胎儿脐带绕颈的注意事项

  如果发现胎儿脐带绕颈,孕妈要处处留心,减少活动,注意休息,学会数胎动,胎动过多或过少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下面妈网百科给孕妈一些小小的建议,在平时要注意哪些注意事项呢?

  第一、学会数胎动,胎动过多或过少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

  第二、羊水过多或过少、胎位不正的要做好产前检查;

  第三、通过胎心监测和超声检查等间接方法,判断脐带的情况;

  第四、不要因惧怕脐带意外而要求剖腹产。

  第五、要注意的就是减少震动,保持睡眠左侧位。

  第六、在家中可以每天两次使用家用胎心仪(多普勒胎心仪),定期检查胎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就诊。

  如何避免胎儿脐带绕颈

  胎儿脐带绕颈是孕育过程中胎儿发育异常的现象,那能不能够避免发生脐带绕颈呢?准妈妈可以通过以下办法减少脐带绕颈的发生率。

  1.适当饮食多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避免烟酒及过于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忌生食海鲜、没有熟透及易过敏的食物。

  2.适当运动运动时要选择动作柔和的项目,如散步、游泳、准妈妈体操等,不宜选择剧烈的运动,也应避免过于喧闹的运动环境。

  3.适当休息生活要有规律,不要熬夜,不能太贪玩,避免过于劳累。

  4.适当胎教在进行胎教时要选择曲调优美的乐曲,节奏不宜过强,声音不要过大,时间不能过长,次数必须适当。

  做到了以上几点能有效避免对胎宝宝的过度刺激,避免胎宝宝长期处于过度兴奋、活跃状态,能很大程度低降低脐带绕颈的发生率。

胎儿脐带绕颈两周怎么办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