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孕期/孕期疾病/葡萄胎是什么

葡萄胎是什么

   葡萄胎是什么

  葡萄胎是受孕时受精卵出现的某些异常引起的。子宫内没有正常发育的胎儿,而是有一堆样子有点像葡萄的水泡。

  葡萄胎分为两类:

  1、完全性葡萄胎:胎盘绒毛全部受累,无胎儿及其附属物,宫腔内充满水泡;

  2、部分性葡萄胎:仅部分胎盘绒毛发生水泡状变性,宫腔内尚有存活或已死的胚胎。在自然流产的组织中发现40%病人有一定的水泡样变性,但不诊断为葡萄胎。

  葡萄胎的确切病因不明。葡萄胎的发生与营养状况、社会经济及女性年龄有关。葡萄胎患者的子宫异常增大、变软,摸不到胎体,听不到胎心;可有双侧卵巢囊肿;阴道排出水泡状组织。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葡萄胎是怎么回事

  葡萄胎(hydatidiform mole)又称水泡状胎块,是胎盘绒毛的一种良性病变,可发生于育龄期的任何年龄,以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女性多见,这可能与卵巢功能不足或衰退有关。

  葡萄胎的发生原因尚未完全清楚,多见于怀孕8―12周后。阴道有不规则流血,量多少不定,时出时停,反复发作逐渐增多,如葡萄胎组织快要自己排出时,可发生大出血,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由于葡萄胎长得快,子宫体积一般要大于停经月份,少部分子宫小于停经月份或等于停经月份,又由于葡萄胎迅速增长和子宫过度扩张,会产生阵发性下腹痛,若发生卵巢技素囊肿扭转或破裂,可出现现急性腹痛,这种妊娠的呕吐反应也往往比正常妊娠重得多,部分患者还出现高血压、水肿和蛋白尿,症状严重,容易发展为先兆子痫。

  葡萄胎是良性的,病变局限在子宫腔内,不侵入肌层,也不转移到远处。少部分良性葡萄胎可以发生恶变。一旦诊断为葡萄胎,应及时清除,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吸宫,即用人工流产的负压吸引装置,将葡萄胎自子宫腔内吸出,一般一次手术还难以彻底清除,一周后还需再刮宫一次,每次都应送病理检查。

  侵袭性葡萄胎是什么

  侵袭性葡萄胎是指水泡样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到邻近及远处器宫者。多在葡萄胎清除后6个月内发生,可穿破子宫肌层或转移至肺、阴道、外阴等器官,造成局部破坏出血。其具有恶性肿瘤特点,但治疗效果及预后均较绒癌为好,治疗主要是化疗或加手术治疗。

  侵袭性葡萄胎的症状:葡萄胎排出3―4周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妇检发现阴道转移结节、子宫增大、宫旁肿块、卵巢黄素囊肿持续存在;子宫被瘤组织穿破,内出血征;咯血、咳嗽、胸片可见转移结节,头痛、昏迷、偏瘫、抽搐。

  侵袭性葡萄胎的诊断依据:葡萄胎清宫后半年内有不规则阴道出血、咯血、咳嗽、头痛、呕吐、偏瘫等;阴道壁可见紫兰色转移结节;子宫增大、宫旁肿块、卵巢黄素囊肿;血尿hcG水平由低转高,或一度阴性又转阳性;胸部X线摄片可见多个棉团样阴影;头颅断层或CT发现占位病变;原发源或转移源病检可见滋养叶细胞增生活跃,组织大批坏死出血,但可见到绒毛结构。

  还有,侵袭性葡萄胎Ⅰ期病源局限于子宫,Ⅱ期病源近处转移,如宫旁、附件和阴道、Ⅲ期肺转移,Ⅳ期全身转移。

  恶性葡萄胎是什么

  葡萄胎亦称水泡状胎块是指妊娠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异常增生,终末绒毛转变成水泡,水泡间相连成串,形如葡萄得名。葡萄胎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类,其中大多数为完全性葡萄胎,且具较高的恶变率;少数为部分性葡萄胎,恶变罕见。两类葡萄胎从发病原因至临床病程均不相同。

  部分性葡萄胎是什么意思

  而医学上,葡萄胎有分完全性葡萄胎和部分性葡萄胎。在葡萄胎中,多数胎盘绒毛组织全部变为葡萄胎组织,滋养细胞增生活跃,无胎儿、脐带或羊膜囊成分存在,这一类型的葡萄胎称为完全性葡萄胎。然而有少数病例,胎盘绒毛只有部分发生水肿变性,滋养细胞增生不活跃,并可见胎儿、脐带或羊膜囊成分,这一类型的葡萄胎即称部分性葡萄胎。

  部分性葡萄胎也常表现出与完全性葡萄胎同样的临床表现。如停经,不规则阴道出血,以及腹痛、妊娠呕吐等。但子宫增大多与实际停经月份基本相符。部分性葡萄胎多在清宫后才得以病理诊断,术前与完全性葡萄胎不容易鉴别。部分性葡萄胎的恶变机率明显低于完全性葡萄胎,为2%―5%。但清宫术后仍应严密随诊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水平,一旦恶变,应予积极化疗。

  葡萄胎注意事项

  1、至少要避孕一年才能怀孕。首选方法是避孕套,其次是外用药具。不宜口服避孕药或放置节育环,因口服避孕药可延缓葡萄胎残余滋养细胞的退化,放环刺激子宫内膜,这些都有间接促使恶变发生的可能。

  2、定期随诊。葡萄胎患者有10%~20%恶变可能,因此葡萄胎患者要定期随访。尤其是随访尿或血内HCG的变化,可早期发现恶变倾向,对疾病预后尤为重要。葡萄胎清宫术后必须每周查尿1次,直到尿妊娠实验阴性,以后每月1次,半年以后每3个月1次,至少随访2年。完成随访后,患者方可再怀孕。

  3、紧密监察。怀孕时,患者再次发生葡萄胎的风险比一般人高,因此必须紧密监察。

胎水肿满是什么引起的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