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钳

   产钳的来历

  现如今,婴儿的出生是一件安全和愉快的事情;但不久以前,还有许多母亲和婴儿在临产时死亡。然而,一项极其重要的能使婴儿出生较安全的发明却被保密达100多年之久。尚伯朗斯是一个男性助产士家族。为躲避宗教迫害,他们在1569年从法国逃亡到英国,并将姓氏改为张伯伦。他们成功地发明了产钳,这一消息很快传了开来。他们把器械装在木制的箱子内随身携带,并尽量保密秘密。分娩中的妇女被蒙上眼睛,其他人禁止呆在室内。在门外倾听的人听到了一种奇怪的声音,那是张伯伦家族的人为掩盖金属产钳的撞击声在敲木棒和摇铃。张伯伦家族富起来,但却一直保守着秘密,直到1728年家族中最后一位成员死前的几年,才公开了这项秘密。1733年,埃德蒙·查普曼发表了第一篇详细描述产钳的文章。

  为什么需要产钳助产

  当子宫颈已开全,但胎儿的头无法顺利娩出或母婴有合并症需尽快娩出胎儿时,需借助辅助工具来完成的过程。包括产钳或胎吸术。

  产钳助产的作用

  当子宫收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或产妇患有某些疾病,不宜在第二产程过度用力;或胎儿在宫内缺氧,医生建议用产钳助产。产钳分为两叶,两叶之间形成胎儿头大小,与胎儿头形状类似的空间。将胎儿头环抱保护之中,以免胎儿头受挤压。助产者手扶钳柄,轻轻向外牵拉,帮助将胎儿头娩出。

  产钳助产的的过程

  当子宫颈已开全,胎头已下降到骨盆出口时才能用产钳。产钳就像两把金属大匙,匙部有一定的弯曲度,且中间是镂空的。当两钳柄咬合时,两钳匙之间正好可容纳正常大小胎头。于宫缩间歇时将两叶产钳分别放在胎头两侧(避开眼睛),当宫缩时医生会咬合两钳柄,轻轻向外牵拉,协助胎头娩出。

  产钳助产会不会伤到阴道和胎儿

  的确,因为有器械的操作,可能阴道会有裂伤,这都问题不大,应该可以及时地复合。

  产钳有可能在胎儿头部两侧留下红色血印或瘀青,血印会在产后几天消失,而瘀青则需出生几周后消失,不必担心。当胎头经过产道时,钳匙原本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如果生产的过程相当不顺利,胎儿手臂的神经可能会受到暂时性的伤害,患侧上肢可出现短期活动障碍,但很少造成永久性伤害。至于损伤到眼睛的情况则极少发生。

  生产时小孩或者一些低位难产时,大夫会用产钳,只要手法得当,放置产钳的位置得当,应该对胎儿没有什么损伤。此处有争议:根据相关医学统计,父母双方智力正常的痴呆儿、低能儿,有为数不少的是使用了产钳助产。婴儿的头骨尚未完全愈合,出生之时动用产钳夹住头部,对大脑有一定物理上的损伤,这种损伤因为涉及到脏器损害,可能是“不可逆”的!在欧美等国,有的国家已经禁止使用产钳助产。

  单叶产钳与双叶产钳的区别

  传统的阴道助产模式为胎头吸引术和双叶产钳术,其中胎吸术是根据负压吸引的原理,借助特制的胎头吸引器,形成负压吸住胎头并牵引娩出胎儿的方法。其优点是技术简单,容易掌握,放置时不需越过胎头及伸入产道深处,不占据盆侧壁空间,对产妇产道的损伤小,但由于在胎儿头皮形成负压吸引,对胎儿的损伤有时可能很严重,据报道胎吸造成的头皮血肿和颅内出血率较自然产高。且由于所加负压限制,形成的拉力较小,胎头位置高或产道阻力大时,容易滑脱失败。

  双叶产钳术是用一种特制的钳子,分别将其左右两叶置于胎头两侧,扣合后夹持胎头牵引娩出胎儿的一种助产方式。其优点是着力点稳、形成的拉力大,助产成功率较高,但由于双叶产钳体积大、本身占据盆侧壁空间,故对母婴损伤较大,容易造成母体会阴、阴道、宫颈撕裂伤,甚至会阴Ⅲ、Ⅳ度裂伤。易造成新生儿颅内出血、窒息,甚至围产儿死亡,且产钳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如产钳放置不当即可造成母体和胎儿损伤,因而初学者不免视为畏途。

  单叶产钳是近年临床开始试用的一种新的助产技术,其操作简单,娩出胎儿快捷,尤其对母儿损伤小。单叶产钳助产不仅助娩时间短,而且母儿的并发症较胎吸及双叶产钳少,80例患者中仅有2例新生儿头皮擦伤,1例新生儿窒息,1例轻度会阴裂伤。与胎吸组相比,两组新生儿头皮血肿、颅内出血、窒息发生率及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两组助产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故单叶产钳助产明显优于胎吸术,且胎吸失败后改用产钳助产,既经过多次手术操作增加母婴损伤,又耽误胎儿娩出时间,给母婴带来严重不良后果。

  专家指出胎吸失败后可造成胎儿头颅损伤,如果再次使用会对胎儿产生危险,对母婴存在危急情况者尤其不利。而单叶产钳助娩失败后改用双叶产钳,并不增加母儿并发症。单叶产钳虽较双叶产钳助产母婴损伤小,但单叶产钳助娩着力点不牢固,在胎头颅骨部未达盆底时易滑脱,助产成功率低于双叶产钳,因此尚不能完全取代双叶产钳。

怎么避免新生儿产伤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