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月子/产后疾病/产后便秘怎么调理

产后便秘怎么调理

  产后便秘怎么调理

  产后便秘时,各位妈咪要少吃辣椒,胡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要多食用胡麻油和蜂蜜,其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在产褥期,多喝一些下奶的汤,可以让肠道更润滑,使排便通畅。注意保持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

  1、注意饮食方面,尽量的做到主食的多样化,要多喝汤,多饮水。粗细粮的搭配要合理化,吃肉类以及蛋白质的同时,也要注重多吃点水果以及蔬菜,不要吃一些辛辣的有刺激性的食物。

  2、适当的下地进行运动,不要长期的卧床休息,在室内要多走动走动,有效的促进肠道的蠕动,可以很有效的促进便意。另外,躺在床上的时候,要多做做提肛的运动,促进肛门部位的血液的循环。

  3、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产生过多的不良的情绪,因为不良的情绪会导致胃酸的分泌量下降,很有可能会导致便秘。

  4、养成良好的排便的习惯,女性在产后最好每天清晨起床在喝一杯清水,滋润肠道之后进行排便。

  产后便秘的原因

  产妇产后饮食如常,但大便数日不行或排便时干燥疼痛,难以解出者,称为产后便秘,或称产后大便难,是最常见的产后病之一。以下5点,是产妇在产后便秘的主要原因,一起来看看吧!

  1、产妇胃肠功能减低,蠕动缓慢,肠内容物停留过久,使水分吸收造成大便干结。

  2、产妇怀孕期间,腹壁和骨盆底的肌肉收缩力量不足。

  3、在分娩晚期,会阴和骨盆或多或少的损伤,通过神经反射,抑止排便动作。

  4、产后饮食过于讲究所谓高营养,饮食结构不合理,蔬菜、水果吃得少,缺乏纤维素,食物残渣减少。

  5、产后人体虚弱排便力量减弱,下床活动不便,许多产妇又不习惯在床上用便盆排便。

  6、服用过补铁剂或抗抑郁药物,这两种药都会导致便秘。

  产后便秘的症状

  从怀孕初期到孩子降生,妈妈们要经受各种各样的“磨难”,而频繁便秘就是其中一件。大多数新妈妈在产后头几天会发生便秘,这虽然不是大病,但却会造成各种不适和痛苦:便秘会引起腹胀,食欲下降。

  产后便秘是产妇常有的症状,多是因产后失血而致血虚、气虚、津伤,如不及时治疗,常导致痔疮、脱水、肛裂甚至出现子宫脱垂等一系列后遗症。

  产妇分娩时血液暴失,而津液又是血的组成部分。由于精亏血损,气血不足,精血虚少则肠道失于滋润,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以致大便秘结。

  临床证见产后大便数日不解,或便时干燥疼痛难下,但腹不痛,纳食如常、面色萎黄少华或白,皮肤不润或有头昏,心悸、气短、疲乏、舌淡脉细弱,故产后便秘多属“虚证”范畴,因而应用补法进行治疗。用峻猛通泻之剂势必更加损伤元气,因此,产后便秘必须注重治“本”,临床上以补气血添津生液为原则,只要辨证准确,随症化裁得当,确能收效。

  产后便秘吃什么好

  1、香蜜茶

  蜂蜜65克,香油35毫升。将香油和蜂蜜混匀,加沸水冲调服。早、晚各一次。能润肠增液,滑肠通便,对产后肠道津枯便秘者有一定疗效。

  2、紫苏麻仁粥

  紫苏子、麻仁20克,粳米200克,白糖30克。将紫苏子、麻仁捣烂后加水浸搅,取汁放入锅内,加淘洗干净的米熬粥食用。可下气导滞,润肠通便,益气健胃。适用于产后便秘,由于食疗方中加有下气之紫苏子。对兼有腹中气胀者更为适宜。

  3、葱味牛奶

  牛奶250克,蜂蜜60克,葱汁少许。将葱汁、蜂蜜兑入牛奶中烧开,改用小火煮10余分钟即可。能增液润肠,滑肠通便。产后便秘者可以选用,对习惯性便秘者亦有一定效果。

  4、炖参肠

  海参、猪大肠各200克,黑木耳50克。葱、姜各5克,酱油10克,料酒50克。锅内放入水烧开,将发好、洗净、切成条的海参、大肠分别焯一下;将大肠放入锅内加水煮至五分熟,放海参、葱、姜、料酒、酱油,煮至海参、大肠酥烂后加木耳,再煮至木耳熟时即可。可养阴清火,益肠通便。用于产后阴血虚弱、虚火内灼、大便燥结者。

  如何预防产后便秘

  产妇便秘是可以预防的。可通过身体运动,促进肠蠕动,帮助恢复肌肉紧张度。健康、顺产的产妇,产后第二天即可开始下床活动,逐日增加起床时间和活动范围。下面,来详细说说如何预防产后便秘。

  1、多吃蔬菜和水果,但切忌吃过冷过凉食物,特别不能直接吃刚从冰箱里拿出的水果,吃前需用温水浸泡。

  2、饮食营养丰富多样,精细搭配得当,多吃蔬菜、水果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高蛋白食物,比如豆腐、少量瘦肉等。

  3、产妇应尽量吃一些易消化的通肠润便的食物,其中汤类食物是首选,像稀饭、面汤、米汤、鸡蛋汤等,都能帮助产妇通肠润便。另外,猪蹄汤也是不错之选,既能下奶,又能通肠。

  4、加强产后锻炼,不要产后1个月不下床,这样使新陈代谢减慢,也容易引起便秘。要适当活动,坚持做产后保健操,养成定时大便的好习惯。

  5、大便已秘结,无法排出体外时,可使用开塞露,待大便软化后就可以排出。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