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孕期/孕妇用品/孕妇体温计

孕妇体温计

  什么是孕妇体温计

  孕妇体温计就是用于观察孕妇身体每日细微的变化的一种测量工具,方便孕妇随时掌握自身身体变化,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解决。

  孕妇体温计有什么特点

  1.分辨值: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摄氏度。

  2.有缩口:即一根细管。为了防止体温计测量后快速降温,测量出现误差。

  3.读数方便: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离开人体亦可读数,这是因为有缩口设计。

  4.体内多装有水银:水银是重金属,有污染,使用体温计时要当心,以防摔碎。

  5.易碎物品:体温计一般为玻璃制品,易摔碎,使用时要注意,不使用时放在专门的盒子里。

  孕妇体温计的分类

  1.玻璃体温计

  计量刻度:摄氏℃/华氏℉/双氏刻度(℃&℉)

  测量范围:35-42℃ (96 - 106℉)

  测量精度:+0.10/-0.15℃

  测量时间:5-10分钟

  玻璃体色:白背/黄背

  长 度:110±5毫米

  感温液体:水银(汞)

  2.电子体温计

  计量刻度:摄氏℃

  测量范围:+32.0~+42.0℃

  分 辨 率:0.1℃

  测量精度:±0.1℃

  重 量:约10克

  测温时间:1分钟

  显示方式:LCD显示

  3.红外线体温计

  计量刻度:摄氏℃

  测量方法:红外线测量

  测量范围:32.0℃~42.2℃

  准 确 度:±0.2℃

  显 示:液晶显示屏

  记忆存储:存储八次最新记录

  省电模式:不用时1分钟后自动关机

  电 池:一颗锂电池约可测量六千次

  尺 寸:30mm(W) × 25mm(H) × 152mm(D)

  重 量:40克

  操作环境:温度5℃~40℃

  湿 度:≤80%

  孕妇体温计如何使用

  体温计的类型不同导致它们的使用方法也不一样,那么到底如何使用呢?

  1.口腔

  这就要把体温计放在孕妇的口腔,对于孩子、咳嗽的人、呕吐的人等情况是不适用的。这样的体温计主要就是玻璃体温计,不过要注意的是,保证口腔之前不要接触热水和冷水,否则测量易有误,就要使用其他测量方式。

  2.直肠

  直肠测量体温需要别人帮忙,且要润滑剂。直肠测量很准确,但受文化习惯的影响,多数人一般不使用此法。而且若是测量的方法不对,可能会伤害患者。不过宝宝常常是使用这种方法,但要在护士的操作下进行。

  3.耳内和额前

  红外线体温计主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来测量体温,这样测量会比较准确,还没有什么危险。

  4.腋下

  这种使用方法是最常见的,不论在医院还是在家,我们都习惯用这样的方法。测量前使体温计恢复原始数值,一般使温度到35摄氏度以下,再将水银端置于腋下夹紧,等5—10分钟后拿出来读出数值即可。

  读数方法:拿着尾端(即无水银端),眼睛与体温计在一个水平线,然后转动体温计,会看到里面的水银柱与外面数值相应的度数。要注意不能用手触碰水银端,不然测量会出现误差。

  怎样使用体温计结果最准确

  不同体温计测量的结果各不相同。

  1.玻璃体温计——测量最准

  玻璃体温计是最传统的测量工具,它既可以在腋下测量,还能在口腔和直肠测量。针对不同的人群选择合适的测量地方,腋下测量超过37℃为发烧,口腔和直肠超过38℃则为发烧。用口腔和直肠测量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2.电子体温计——需要校准

  电子体温计测量时间短,方便快捷,适合孕妇。不过,测量前需要校准基础体温,孕妇一定要把握好,不要搞错。

  3.红外线耳道体温计——不适合婴儿,适合孕妇

  测量准妈妈耳道温度,一旦高于37℃即为发烧。三个月以下的宝宝耳道娇嫩,并不适合这个方法,会伤害婴儿。对于成人则无碍,但也要小心使用。

  4.红外线额头体温计——受环境影响

  尽管从理论上说,额头温度超过37摄氏度则为发烧,但因额头在外受外界环境影响,其温度会有偏差。冬天温度则偏低,夏天或者运动后,测量的温度偏高。

  5.体温贴——温度还不确定

  最新型体温计,外形像卡片,直接贴在额头,根据颜色变化判断温度变化。不过它显示的只是一个范围,不是确切的度数,并且是一次性,不提倡使用。

  孕妇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

  1.孕妇测量体温时,如果有汗液等东西,最好先擦一下,再进行测量。

  2.测量时间没有到,不能拿开体温计读数。否则需要把体温计恢复原始温度,再重新测量。

  3.测量体温之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洗澡等会影响测量数值的活动。不然,需要半小时才能测量。

  4.体温计都有最高值,在保管和清理的时候,不要超过最高温度值。还有它是测量体温的,不要用它测量其他东西。

  5.特别要注意的是,有的体温计里面是水银,使用时小心,用完也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