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耳鸣

   产后耳鸣是怎么回事

  由于分娩过程中失血过多造成贫血,有些产妇出现头晕、耳鸣的状况,一般情况下,可自行消失缓解,如果没有自行消失,就需要及时治疗。那么,产后耳鸣怎么回事?

  1、贫血:妈妈在怀孕期间很容易发生贫血,又加上生产过程中的出血,因此不少产妇产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就会出现因贫血引起的头晕、耳鸣等。

  2、高血压:如果您怀孕期间患过高血压,甚至有蛋白尿(医学上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也会有耳鸣的表现。

  3、疲劳:产后休息不好,加上产后身体虚弱,过度疲劳,也会产生头晕、耳鸣等症状。

  产后耳鸣的情况复杂,患者在不了解病因病情的情况下,应该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诊断,不应随意治疗。否则不但对妈妈身体有害,还会危及到襁褓中的婴儿。

  产后耳鸣的原因

  1、贫血。妇女怀孕期间很容易发生贫血,又加上生产过程中的出血,因此不少产妇产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就会出现因贫血引起的头晕、耳鸣等。

  2、高血压。如果您怀孕期间患过高血压,甚至有蛋白尿(医学上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也会有耳鸣的表现。湖南白癜风医院

  3、疲劳。产后休息不好,加上产后身体虚弱,过度疲劳,也会产生头晕、耳鸣等症状。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通常情况下的病因,对耳鸣的病因诊断则需要借助一系列检查,包括耳鼻咽喉科的常规检查、听力学检查、耳鸣测试等,有时甚至要做一些必要的神经科,全身性疾病的检查。因此,病人应该去正规的耳鼻喉医院诊断,只有查明了耳鸣的病因,才能针对性地确定治疗方案,患者不应随意治疗。

  产后耳鸣的症状

  1、说话声音突然变大:另有些人可以明显感觉到听到的声音不够大,因此经常将手拢在耳后,以增加接收音量。看电视或听收音机时常常要求加大音量,使得家人感到震耳难忍。

  2、耳鸣加上眩晕:耳鸣和眩晕往往是耳聋的信号。出现眩晕、耳鸣或耳鸣明显加重时应当考虑及时就诊,检查一下自己的听力状况。

  3、经常要求对方重复刚才说过的话语:当2个人面对面交谈时,早期的耳鸣患者经常打岔或要求对方重复。打电话时经常要求对方提高音量。而无论何时,他们自己说话的音量常会不自觉地加大。对于他人之间的交谈,哪怕是近在咫尺他们也经常难以听准。

  4、音调很高顽固性强的耳鸣:刚开始的时候,为间歇性的尖声,有时单侧的耳朵先发作,逐渐发展为双耳持续性的噪杂声,不少患者兼有颅鸣就是脑袋嗡嗡响。

  5、听力不集中:部分早期的耳聋患者刚开始意识到的是自己的听觉在集中注意力方面有了偏差。比如,如果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时间稍长一会便不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倾听对方的交谈话语关注上。别人在和自己打招呼,而自己确没有听到。或者,在阅读文章或伏案写作的时候便比较困难的听到他人的话语等等。

  产后耳鸣怎么治疗

  1、如果耳鸣较轻,有时自己按摩,或针灸耳屏前方的穴位,可使耳鸣消失。

  2、如果耳鸣明显,持续不退则应尽快检查,确定其原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3、如果是因为贫血而引起的耳鸣,新妈妈可通过食疗进行调理:例如动物内脏、黑木耳、红枣、菠菜等食物。

  产后耳鸣的护理

  1、注意补血:因为贫血会诱发产后耳鸣,产后妈妈因为大量出血诱发产后贫血,可以通过食物等补血,有助于恢复。

  2、控制糖分摄入:这里主要是预防产后妇女高血糖。

  3、注意休息:产后妇女既要忙碌家务,还要照顾宝宝。家人可以为新妈妈分心工作,多一些休息。

  如何预防产后耳鸣

  除尽可能远离引起耳鸣的一切诱因,例如噪音、不良生活习惯、不良嗜好等,因为产后妇女是说耳部不适,这是中耳炎的初步症状。平日里也可以做一些护耳的保健操,有效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1、按捏耳廓:用食指和大拇指先从上至下按捏耳廓,然后从下至上按捏,反复按捏至双耳有发热感,一般一次1~2分钟;

  2、掩耳鸣鼓:两掌搓热,用两掌心分别掩住左右耳,手指托住后脑部,食指压在中指上,使食指从中指上滑下,以此弹击后颈发际处,可听到咚咚之声,如击天鼓,共击50次;

  3、掌心震耳:两手掌搓热,用搓热的两手掌心捂住两耳,手掌与耳朵完全封闭,然后两掌突然松开,听到叭的一声,起到震耳的作用,共50次;

  4、过顶提耳:先右臂弯曲过头顶,用右手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左耳耳尖向上提拉,拉50次;同法再换左手提拉右耳50次;

  5、按揉穴位:用两手拇指端分别按揉两侧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间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翳风穴(位于两耳垂后,乳突与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力度以感觉酸胀为佳。按揉时注意张开嘴,每穴1分钟;

  6、搓擦涌泉:手掌侧立,用侧掌面来回搓擦涌泉穴(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直到足底心发热。

  做的时候要注意力道、速度适中,以自己能承受为主。做完后有微热的感觉为佳。

蒲公英泡水喝的功效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