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汁

   母乳的味道

  母乳的味道带有淡淡的甜味。但是放在冰箱里之后,会变得很腥,不过宝宝还是比较喜欢这种腥味的,所以并不会影响宝宝进食。

  为什么母乳是甜的呢?这就需要了解到乳汁的成分了。母乳的成分包括:乳清蛋白、乳铁蛋白、核苷酸、ARA(又叫花生四烯酸,是一种多元不饱和脂肪酸)、DHA、低聚糖、益生元。每100g母乳中含有乳糖7g,而每100g牛乳中含有乳糖4.8g,可见母乳的含糖高于牛乳,也因此有了淡淡的甜味。乳糖对于婴儿大脑的发育可是很重要的。母乳中含有的多种低聚糖也是甜味的来源。因此正常的母乳的味道是微甜的,如果出现过甜的现象,则需要去医院检查糖代谢是否正常了。

  那么为什么母乳放冰箱之后会变腥呢,这个主要是因为母乳中含有的乳清蛋白和乳铁蛋白,这些蛋白在冷藏之后会产生腥味,这个也是正常的,微微的腥味宝宝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加热母乳的时候一定不能用太热的水,要用温水慢慢的温热,这样才不破坏母乳的营养。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乳汁带了点咸咸的味道,那么很可能是乳腺管发炎了,不需要过于紧张,但是一定要通过科学正当的方式疏通乳腺,否则一旦引起乳腺炎会影响乳汁分泌,将不利于哺乳。

  乳汁的形成

  乳汁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生理过程由腺泡细胞所分泌并排入腺泡腔内;再通过乳管从乳头排出。乳腺组织由数百个腺泡组成,每个腺泡里都含有小小的“囊”,正是这些物质产生乳汁。排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反射活动,约需8种激素参与这一生理过程,但最重要的是脑垂体前叶分泌的催乳激素和脑垂体后叶产生的催产素。催乳激素能刺激乳房开始分泌乳汁,催产素能激活乳房,使乳汁源源不断地流出来。

  乳汁分泌多少与乳房大小有关系吗?其实是没有关系的。乳房的大小取决于脂肪和乳腺组织,而乳汁的多少,却取决于乳腺的结构,而不是乳房的大小。有些妇女乳房很大,但乳腺不发达,泌乳素分泌的乳汁少,因此乳汁很少,相反,有些乳房特别小、胸部特别平的,但乳腺不比别人少,泌乳素分泌的乳汁多,奶水特别丰富。因此,乳汁的多少只与乳腺导管发育有关,有时候与开奶的早晚、哺育的方式有关,也与产妇的心情、营养有关系。营养均衡乳汁有保障,放松心情母乳自然会来。

  而月经来潮是否会减少乳汁分泌呢?其实是不会的。哺乳期乳母月经来潮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后,乳汁比平日浓缩,所含脂肪减少,蛋白质增多。哺乳期间,由于某种原因体内分泌的变化,保持乳汁的分泌和生殖器官的恢复以及卵巢卵泡的发育和排卵,月经的来潮,这是各器官功能恢复与正常的表现。在一般情况下,月经期间乳汁的分泌量和成分是没有明显变化的,对宝宝的健康也没有影响。

  哪些因素会影响乳汁的分泌

  乳汁分泌的多少受许多因素影响,包括乳母的营养补充、精神状态、睡眠状态和健康状态等:

  1、乳母获得全面的营养补充,热量充足,各种营养素充足,那么乳汁的分泌质量就高且数量也多。而如果乳母营养不足,那么分泌的乳汁就会质劣量少。

  2、乳母的精神情绪和心理状态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焦虑、悲伤、紧张、不安,都可使乳汁突然减少。因此,乳母应该有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保持心理的健康和愉悦。

  3、乳母要充分休息,保证睡眠的时间和质量。过分的疲劳和睡眠不足,都可使乳汁分泌减少。

  4、乳母一旦健康状态不好,生病了,也会使乳汁减少。

  5、如果每次哺乳不能完全排空或每日的哺乳次数过少,没有吸空乳房内的乳汁,则会抑制乳汁分泌。

  6、乳汁分泌液与宝宝的吸吮有关系。如果乳母喂奶时间较迟,宝宝吸奶次数少,而医院婴儿室又给宝宝补充糖水或牛奶,所以在喂奶时宝宝常处于睡眠状态,会造成宝宝不肯吸吮或吸吮无力的现象,这样导致乳母喂哺失败。因此,应提倡产后母子及早同室;宝宝醒后饿了随时喂哺,以促使乳汁分泌逐渐增多。

  乳汁少怎么办

  很多乳母总为乳汁少而烦恼,其实只要不是生理有问题,一般都是足够供应给宝宝的,乳母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休息充足,注意全面补充营养等,只要调理好心理和身体状态,乳汁的分泌是能够满足宝宝的需要的。那么,有哪些做法可以增加乳汁分泌呢?

  1、应该建立信心,心理上给自己暗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让宝宝吃到最好最多的奶水,而不要因为担心而焦虑、忧郁,这样反而会影响乳汁分泌。

  2、饮食上多喝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比如花生,豆浆,牛奶等等。另外多喝点鸡汤,鲫鱼汤,也可以加入通草煲汤喝,补充好营养。

  3、宝宝如果吃空了之后还没吃饱,那就挤一块热毛巾敷在R房上,敷个几分钟就让宝宝吸吮一次,实验证明这样非常有效果,敷一下就会有奶水,一天里经常让宝宝吸吮,多用这种方法,很快奶水就变的很充足。宝宝不喝的时候,可以用吸奶器吸出多余的乳汁,这样才能增加分泌,如果乳房乳汁不排空,就会抑制乳汁分泌。

  4、多按摩,让乳腺畅通,宝宝喝完奶之后就用热毛巾擦一擦,保持清洁畅通。

产妇过敏还能喂母乳吗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