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奶

  回奶的方法

  回奶的方法主要有自然回奶及人工回奶两种。一般来讲,因哺乳时间已达10个月至1年而正常断奶者,常可使用自然回奶方法;而因各种疾病或特殊原因在哺乳时间尚不足10个月时断奶者,则多采用人工回奶方法,比如用生麦芽煮水,以达到回奶效果。另外,正常断奶时,如果奶水过多,自然回奶效果不好时,亦可使用人工回奶方法。

  自然回奶即前面介绍过的逐渐减少喂奶次数,加长喂奶间隔时间,缩短单次喂奶时间。这样宝宝的吮吸刺激的减少就会使乳汁分泌量自然的下降。同时应注意少进汤汁及下奶的食物,使乳汁分泌逐渐减少以致全无。

  人工回奶即用各种回奶药物使乳汁分泌减少的方法。可口服或肌肉注射雌激素类药物,如口服乙烯雌酚,每次5mg,每日3次,连服3~5天;或肌肉注射苯甲酸雌二醇,每次2mg,每日2次,连续注射3~5日。口服或外用中药类回奶药亦可有较好效果,如炒麦芽120g,加水煎汤,分3次温服;或食豆浆1碗,加少许白砂糖;或先将乳汁吸出,用皮硝50~60g,置于纱布袋中,外敷于乳房,潮解后需及时更换,每日3~4次。

  回奶的食物

  除了典型的回奶食物,例如大麦茶、麦芽糖、韭菜、花椒、大料(茴香)、味精、人参、山楂、巧克力、苦瓜等。应该注意,还有太过于生冷辛辣的东西,平时的饮食也就不必太过于忌口。在关注回奶的食物有哪些后,专家提醒,平时回奶时饮食的选择,应忌食那些促进乳汁分泌的食物,如花生、猪蹄、鲫鱼、汤类等,否则将会事倍功半。

  回奶时的中医良方

  1、水煎服

  麦芽具有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的功效。在中医临床中,常用麦芽治疗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专家提醒:生麦芽和炒麦芽以及焦麦芽三者的作用有所不同。

  ●生麦芽健脾和胃通乳,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奶,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因此,妈妈们在回奶时,应选择炒麦芽。

  2、免怀散

  根据《济阴纲目》记载,免怀散可回奶。免怀散组成包括:红花、赤芍、当归尾、川牛膝。另外,可根据个体差异加麦芽、青皮、远志、蒲公英等。

  在临床工作中,我常用免怀散加味来回奶,勿令果佳。其药物组成为:当归尾15克,红花6克,赤芍15克,牛膝20克,炒麦芽60克,并且根据哺乳妈妈的自身情况来加味不同药物,一般3剂可回奶,平时乳汁不多者1-2剂即回,乳汁多者也不超过5剂。本方临床运用无任何副作用,疗效确切,是值得推祟的回奶效方。

  3、芒硝外敷

  芒硝120g装在布袋中,妈妈将乳汁排空后,将布袋敷在乳房四周,注意将乳头暴露出来。布袋要扎紧,等待潮湿后更换即可。

  芒硝具有泻热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的作用。主要用于缓解实热便秘,大便燥结,积滞腹痛,肠痈肿痛;外治乳痈,痔疮肿痛。回奶时,芒硝敷于双乳上,可在回奶时辅助消肿。

  需要提醒各位妈妈,以上药方都要在中医师的指导下服用和使用,以更好地呵护身体。

  回奶时的注意事项

  1、如果乳房胀得难受,可以挤出乳汁,但是不要完全挤出,否则会促进乳汁分泌,适得其反。

  2、回奶期要注意减少对乳房、乳头的刺激,泌乳素的分泌会随之减少,乳汁的分泌也逐渐减少。千万不要让宝宝再吸乳汁,也不要让宝宝摸,淋浴时也要避免用热水冲洗乳房。

  3、可用冰袋冷敷乳房减轻涨的感觉。

  4、如果发现乳房里有硬块,要及时用手揉开,防止乳腺炎。

  5、平时回奶时饮食的选择,应忌食那些促进乳汁分泌的食物,如花生、猪蹄、鲫鱼、汤类等,少吃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这样可以减少乳汁的分泌。回奶期还要注意饮食中减少水的摄入量。

  6、在回乳期必须忍受,宝宝再哭再闹,切忌断续让宝宝吮吸,更不能在乳头上擦辣椒,或其他什么刺激性的东西,若因胀痛而挤奶,这样做必然会延长回乳时间。

  7、尽量避免使用激素类的药品,或回奶针之类的,很容易引起乳房萎缩,或乳腺分泌问题。

  爸爸在回奶中起到的作用

  断奶不仅仅是妈妈和宝宝的事,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也起到关键作用。

  1、如果你和宝宝都做好断奶准备,妈妈一定要出差一段时间,那么很可能几天就完全断奶了;如果妈妈上班后不再吸奶,那么白天的奶也很快就会断掉。

  2、如果宝宝对母乳依赖很强,可逐渐断奶。从每天喂母乳6次,先减少到每天5次。等妈妈、宝宝都适应后,再逐渐减少,直到完全断掉。

  3、开始断奶时,可每天喝些配方奶,尽量鼓励宝宝多喝牛奶;同时断掉临睡前和夜里的奶。

  4、断奶前,改由爸爸或家人哄宝宝睡觉,妈妈避开一会儿。

月子里生气会回奶吗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