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的存活率高吗

  子宫内膜癌的存活率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1、年龄很重要

  国内外诸多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发病年龄是影响子宫内膜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年龄越大,患者的预后越差,也就是越有可能成为“苦命”及“短命”的女纸。50岁以前发病的女性能存活超过5年的概率(5年总体生存率)超过90%,而70岁以上发病的患者中能“撑得过”5年者不足75%。这与年轻患者基础疾病少、对各种治疗手段耐受性好以及细胞分化好、临床分期早、癌灶肌层浸润浅有很大关系。

  2、组织学类型很重要

  根据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将其分为两型:Ⅰ型的子宫内膜样腺癌和Ⅱ型的非子宫内膜样腺癌(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黏液性腺癌)。Ⅰ型患者发病年龄轻,分化较好,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好;Ⅱ型患者雌、孕激素受体多呈阴性,分化较差,深肌层浸润率、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预后较差。

  3、病理分期很重要

  诸多研究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手术-病理分期越晚,其预后越差。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6年数据报道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78.3%、61.9%、21.1%。

  4、组织学分级很重要

  组织学分级是影响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组织学分级级别越高,细胞分化程度越低,其深肌层浸润、淋巴结转移、淋巴血管浸润受累、附件转移发生率显著增高,患者预后越差。

  5、肌层浸润(深度)很重要

  肌层浸润是影响淋巴转移及预后的重要因素,肌层浸润与分期、分级、局部复发、淋巴血管扩散以及生存率密切关系,浸润深度对淋巴结扫除形式和范围有着决定性作用。深肌层浸润患者预后差主要与其淋巴结转移率高、子宫外播散多、复发率高有关。

  6、淋巴结转移很重要

  淋巴结转移是子宫内膜癌最主要的转移途径,转移与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无淋巴结转移者5年总体生存率高于90%,而有淋巴结转移者其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60%。但是,对于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切除淋巴结亦不能改善预后,反而有形成术后淋巴潴留囊肿及淋巴水肿的风险,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7、肿瘤大小很重要

  有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体积≤2cm者,淋巴转移率仅为4%,5年总体生存率达98%,而肿瘤体积>2cm者,淋巴转移率为18%,5年总体生存率只有84%。肿瘤弥漫全子宫腔者,淋巴转移率高达35%,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64%。

  8、LVSI很重要

  淋巴血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是一种病理表现,在光学显微镜下LVSI阳性是指在脉管间隙中清楚地看到至少一簇癌细胞。在恶性肿瘤中,肿瘤细胞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形成癌栓是转移步骤中重要的一部分。在中高危的子宫内膜癌中,LVSI与微小子宫肌层浸润有关。LVSI阳性和阴性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4%-68%、88%-93%,LVSI阳性患者复发风险为阴性者的5倍。LVSI与肿瘤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LVSI阳性是盆腔淋巴结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9、激素受体很重要

  研究表明,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免疫组化测试项目中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密切相关,ER(+)、PR(+)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5.3%、94.5%,而ER(-)、PR(-)者5年生存率则为85.9%、85.8%。ER(+)、PR(+)表达程度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

  10、治疗方案很重要

 

  子宫内膜癌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的选择尤其是Ⅰ期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的预后息息相关。Ⅰ期患者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并不能改善Ⅰ期患者的预后,还可能增加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病死率。患者术后应根据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等因素的不同以及患者的全身状况,辅以相应的放疗、化疗和(或)内分泌治疗。合理的术后辅助治疗可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