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妇产科疾病/子宫疾病/子宫内膜增生
子宫内膜增生的原因

  子宫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被列为癌前病变。但根据长期观察,绝大数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或保持一种持续性良性状态。仅少数病例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以后可能发展为癌。根据腺体结构形态改变和有无腺上皮细胞异型性分为3型:

  ①单纯增生:由于无孕酮拮抗的雌激素长期刺激所致的子宫内膜生理性反应。间质与腺体同时增生而无腺体拥挤,腺上皮的形态无异型性。

  ②复合增生:病变区腺体拥挤,间质明显减少,无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

  ③不典型增生:腺上皮有异型性,属于子宫内膜的上皮内肿瘤,按病变的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查看详情

子宫内膜息肉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子宫内膜增生的症状

  1、白带增多。主要是由于内膜腺体分泌增加所致,一般为稀薄水样,淡黄色,有时为血性白带。

  2、月经过多。月经过多,经期仍规则,但经量倍增,流血期亦显著延长。仅有极少数病人由于大量流血而引起贫血,可能由于内膜增厚及炎症充血所致。不规则出血者不多见,有时偶可出血数小时或持续1~2天即停止。

  3、痛经。为一常见而突出的症状,多为继发性,即自发生内膜异位开始,患者诉说以往月经来潮时并无疼痛,而从某一个时期开始出现痛经。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物止痛。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

  4、盆腔区域疼痛,约有40%病人主诉在月经间歇期间有下腹坠胀痛、腰骶部酸痛。

  3、膀胱症状。多见于子宫内膜异位至膀胱者,有周期性尿频、尿痛症状。侵犯膀胱粘膜时,则可发生周期性血尿。

  5、性交疼痛。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月经前期性感不快加重。

查看详情

子宫内膜增生的危害

  子宫内膜增生的出现,我们一定要重视,它会影响到患者正常的生活,还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而且子宫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女性得病后合理的治疗特别关键。

查看详情

子宫内膜增生的检查

  1.X线或CT检查、垂体蝶鞍及眼底视野的检查,以便除外脑垂体瘤。

  2.血清激素测定、B超检查或腹腔镜检查,以了解有无多囊卵巢。

  3.基础体温测定,可以了解有无排卵,即或体温为双相型,也可根据体温上升的弧度以及上升后维持时间的长短,了解黄体的功能是否健全。

查看详情

子宫内膜增生怎么治疗

  子宫内膜增生多见于月经不规则的青春期或更年期妇女,是一种可逆性内分泌系统疾病。临床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患者只要保持一种持续性良性状态,经过治疗都是可以治愈的。​

查看详情

子宫内膜增生如何预防

  1、女性朋友要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尤其下身要少受凉,注意给小腹、腰部和双脚保暖,以免发生子宫内膜增生。月经期间,女性不要久坐冰冷的凳子。注意脚部保暖,春夏之交不要过早暴露双腿、过早穿短裙,穿裙子的话,最好要穿厚羊毛袜打底,以防寒从脚下生。

  2、女性朋友不宜吃生冷、辛辣、油炸油腻食物,多饮开水,保持大便通畅。气血虚者平时必须增加营养,可多吃鸡、牛羊肉。注意月经情况,如果出现月经不规律,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保持心情愉快,不宜吃生冷辣的食物,多饮开水,可有效的预防子宫内膜增生。

  3、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放松心态,避免精神的长期紧张。规律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适当运动,忌烟酒。避免过度劳累,每天工作最好不要超过10个小时。避免出现子宫内膜增生。

  4、更年期妇女也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高发人群。如果出现月经紊乱或不规则阴道流血要及时就医,不要擅自选择激素替代疗法,不要自己胡乱吃止血药,以免掩盖病情,这些都是子宫内膜增生的预防问题中比较重要的。预防子宫内膜增生,女性朋友还应该多注重生活细节,多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食用大豆保健品五年以上可以增加内膜增生的风险,而子宫的增厚能够导致癌症。因此喜欢食用大豆制品的女性朋友要注意了,不要过量食用。

查看详情

子宫内膜增生护理措施

  1、宜吃蓟菜、甜瓜、菱、薏米、薜荔果、乌梅、牛蒡菜、牡蛎、甲鱼、海马。

  2、出血宜吃鱼翅、海参、鲛鱼、黑木耳、香菇、蘑菇、淡菜、蚕豆。

  3、水肿宜吃鲟鱼、石莼、赤豆、玉蜀黍、鲤鱼、鲮鱼、泥鳅、蛤、胰鱼、鸭肉、莴苣、椰子浆。

  4、腰痛宜吃莲子、核桃肉、薏米、韭菜、梅子、栗子、芋艿、甲鱼、海蜇、蜂乳、鲎、梭子蟹。

  5、白带多宜吃乌贼、淡菜、文蛤、蛏子、牡蛎、龟、海蜇、羊胰、雀、豇豆、白果、胡桃、莲子、芡实、芹菜。

查看详情

子宫内膜增生的类型

  单纯的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生理现象,是因为在没有孕酮拮抗的情况下,雌激素长期作用于子宫内膜,刺激之下,导致子宫内膜不断增生,增生的部位主要是子宫间质和子宫内膜腺体。

查看详情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