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能不能吃冷饮

2018-11-12 14:42播放 : 19751 手机观看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宝宝能不能吃冷饮

视频内容

  冷饮是夏季去热消暑、清凉解毒理想的食品,但是婴幼儿他能不能吃这个冷饮呢?其实冷饮对婴幼儿来说尽量还是要少吃。因为它对婴儿的口腔、咽喉、肠道会造成严重的不良的影响。

  因为冷饮的含糖量比较高,糖在代谢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维生素,导致儿童体内的维生素缺乏,使唾液、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造成食欲的减退,这样会影响宝宝的正常的饮食。而且喝了过多的冷饮对于宝宝刚长出来的乳牙也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牙齿适合在35°的正常的新陈代谢中,过冷的食物会引起牙龈、牙髓组织的血管收缩痉挛,影响或损伤食黏膜或者口腔黏膜。

  其次,婴幼儿的咽喉部组织发育得比较脆弱,喝冷饮的时候他对咽喉的部位会有些不良的刺激。可能会出现咽喉部不适、呼吸道的炎症 ,出现咽疼、咳嗽等等一些症状。对于一些有过敏体质的婴儿来说,如果咽喉部长时间的受到一些冷的刺激 ,他的黏膜血管就会突然造成收缩 ,引起反射性的咽喉痉挛,产生呼吸困难,情况严重的可以出现缺氧。

  另外,婴幼儿的肠管比成年人更薄,包裹在肠管表面的肠系膜相对较长和柔软,不能很好地将肠道固定在后腹壁。会造成孩子消化功能出现紊乱,特别是婴幼儿的消化功能发育不全成熟,过多的冷饮刺激容易出现一些疾病,如肠道叠。 多出现两岁以内的孩子,首先表现的是阵发性的腹痛,引起小孩哭闹,并且出现呕吐。在医生检查的时候可以在腹部摸到一个腊肠一样的肿块。当发生这种情况的时候,特别是我们触摸到孩子的腹部的时候,孩子突然的哭闹,我们要及时地上医院进行救治,最常见的会出现一个肠坏死和肠道叠。

  婴幼儿由于他的胃肠功能发育不完善,对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吃冷饮过多会使胃肠的温度巨降 ,引起肠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导致食欲的下降。有的还会一起剧烈的腹痛或者是胃痉挛。由于冷饮的刺激造成肠道的蠕动增加,使食物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缩短,影响孩子消化。若长时间的出现这种情况 会造成孩子发生营养不良、贫血等等一些疾病。若果一次吃太多的冷饮还会冲淡胃酸,减弱胃液的杀菌能力,从而会引起腹泻、消化不良或者其他的一些肠道传染疾病。

  冷饮食物当中也含有大量的人工色素,所以我们要注意,除了加有香精、防腐剂以外,它还有一些破坏性的食物的添加剂。因为他们没有营养价值,不能被人体充分的利用和吸收。相反,一些食物的色素会影响我们体内的一些代谢的功能,影响递质的传导,引起小儿多动症。而香精可引起多种的过敏性疾病,常出现的有一些过敏性的腹痛。

  各个国家对食品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都有严格的规定,特备是对婴幼儿的食品加工添加剂管理的会更加的严格。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冷饮中均含有一些人工合成的色素和香精,还未有专门的生产婴幼儿的冷饮,因此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长期的食用冷饮对孩子容易造成伤害,特别是对于胃肠道的伤害比较严重,希望家长引起重视。

标签:

相关推荐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03:41

细菌性痢疾是怎么引起的

细菌性痢疾主要是由于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急性肠道杆病,简称菌痢。主要是通过病人或者带菌者的粪便污染所导致的,细菌性痢疾常常发生在湿热之邪比较严重的夏秋季节。一些营养不良或者是有缺碘性贫血、体质虚弱的人,发病率会比较高。

刘跃梅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09-26 播放(18905)

宝宝咽峡炎反复发烧怎么办 02:57

宝宝咽峡炎反复发烧怎么办

宝宝出现咽峡炎后会有发热的情况,如果反复发热的话就要及时对症治疗,多喝水,使用一些退热的药物,还可以使用一些物理降温方法,比如退热贴或是用温水擦身,让孩子尽快退烧,如果体温忽高忽低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刘跃梅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12-11 播放(16201)

宝宝拉不出大便怎么办 02:22

宝宝拉不出大便怎么办

宝宝如果出现了拉不出大便的现象,一般都是由于长时间的便秘导致的这一症状。所以平时应该多喝水,适当的通过腹部按摩来缓解病情,也可以选择食用一些消化的食物。

刘跃梅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08-01 播放(28431)

新生儿黄疸怎么护理 02:11

新生儿黄疸怎么护理

孩子出生后要密切观察黄疸情况,其次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肚脐部及臀部的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刘跃梅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8-09-14 播放(35151)

宝宝便秘应该怎么办 02:35

宝宝便秘应该怎么办

对于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可以试试少量的喝点水。稍大一点的宝宝,我们可以增加液体或者蔬菜的摄入。还可以给孩子食用一些酸奶,家长可以每天给孩子喝一杯。对于缓解便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刘跃梅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07-31 播放(14741)

医生作品

更多
微信扫一扫在线咨询

专业医生为你解答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