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百科/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

  半夏

  别名:三叶半夏、止叶老、三步跳。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1、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径l~1.5cm。表面白色或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富粉性。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法半夏:本品呈类球形或破碎成不规则颗粒状。表面淡黄白色、黄色或棕黄色。质较松脆或硬脆,断面黄色或淡黄色,颗粒者质稍硬脆。气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姜半夏:本品呈片状、不规则颗粒状成类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质硬脆,断面淡黄棕色,常具角质样光泽。气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4、清半夏:本品呈椭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见灰白色点状或短线状维管束迹,有的残留栓皮处下方显淡紫红色斑纹。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呈角质样。气微,味微涩、微有麻舌感。

  半夏的用法用量

  内服:一般炮制后使用,3~9g。

  外用:适量,磨汁涂或研末以酒调敷患处。

  炮制:1、生半夏:用时捣碎。

  2、法半夏:取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适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适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搅匀,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搅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黄色均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洗净,阴干或烘干,即得。每lOOkg净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lOkg。

  3、姜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时,取出;另取生姜切片煎汤,加白矾与半夏共煮透,取出,晾干,或晾至半干,干燥;或切薄片,干燥。每lOOkg净半夏,用生姜25kg、白矾12.5kg。

  4、清半夏:取净半夏,大小分开,用8%白矾溶液浸泡至内无干心,口尝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净,切厚片,干燥。每lOOkg净半夏,用白矾20kg。

  半夏的功效作用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主治: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

  半夏的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生品内服宜慎。

  阴虚燥咳、津伤口渴、血证及燥痰者禁服,孕妇慎服。

  半夏的毒性

  半夏使用不当可引起中毒,表现为口舌咽喉痒痛麻木,声音嘶哑,言语不清,流涎,味觉消失,恶心呕吐,胸闷,腹痛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呼吸困难,四肢麻痹,血压下降,肝肾功能损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半夏的附方

  ①治湿痰,咳嗽脉缓,面黄,肢体沉重,嗜卧不收,腹胀而食不消化:南星、半夏(俱汤洗)各一两,白术一两半。上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生姜汤下。(《紊问病机保命集》)

  ②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③治痰饮咳嗽:大半夏一斤,汤泡七次,晒干,为细末,用生绢袋盛贮,于磁盆内用净水洗,出去粗柤,将洗出半夏末,就于盆内日晒夜露,每日换新水,七日七夜了,澄去水,晒干,每半夏粉一两,入飞过细朱砂末一钱,用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用淡生姜汤下,食后服。(《袖珍方》辰砂半夏丸)

  ④治心下有支饮(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⑤治肺胃虚弱,好食酸冷,寒痰停积,呕逆恶心,涎唾稠粘,或积吐,粥药不下,手足逆冷,目眩身重;又治伤寒时气,欲吐不吐,欲呕不呕,昏瞶闷乱,或饮酒过多,中寒停饮,喉中涎声,干哕不止:陈皮(去白)、半夏(煮)各七两。上二件,锉为粗散,每服三钱,生姜十片,水二盏,煎至一中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留二服滓并作一服,再煎服。(《局方》橘皮半夏汤)

  ⑥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⑦治胃反呕吐者: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汤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金匮要略》大半夏汤)

  ⑧治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金匮要略》干姜人参半夏丸)

  ⑨治小儿痰热,咳嗽惊悸:半夏、南星等分,为末,牛胆汁,入胆内和,悬风处待干,蒸饼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姜汤下。(《摘元方》)

  ⑩治霍乱心腹胀痛,烦满短气,未得吐下:桂、半夏等分。末,方寸匕,水一升,和服之。(《补缺肘后方》)

  ⑾除积冷,暖元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痃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半夏(汤浸七次,焙干,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上等分,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干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妇人醋汤下。(《局方》半硫丸)

  ⑿治痰厥:半夏八两,防风四两,甘草二两。同为细末,分作四十服,每服用水一大盏半,姜二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计时侯。(《卫生家宝方》省风汤)

  ⒀治目不瞑,不卧:以流水千里已外者八升,扬之万遍,取其清五升煮之,炊以苇薪火,沸,置秫米一升,治半夏五合,徐炊令竭,为一升半,去其滓,饮汁一小杯,日三,稍益,以知为度。(《灵枢》半夏秫米汤)

  ⒁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⒂治痰结,咽喉不利,语音不出:半夏(洗)五钱,草乌一字(炒),桂一字(炙)。上同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鸡头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素问病机保命集》玉粉丸)

  ⒃治喉痹肿塞:生半夏末搐鼻内,涎出效。(《濒湖集简方》)

  ⒄治产后晕绝:半夏末,冷水和丸,大豆大,纳鼻中。(《肘后方》)

  ⒅治奶发,诸痈疽发背及乳方:末半夏,鸡于白和涂之,水磨敷。(《补缺肘后方》)

  ⒆治小儿惊风:生半夏一钱,皂角半钱。为末,吹少许入鼻。(《仁斋直指方》嚏惊散)

  ⒇治重舌木舌,肿大塞口:半夏煎醋,合漱之。(《纲目》)

  (21)治诸瘘五六孔相通:生半夏末,水调涂孔内,一日二次。(《外科小品》)

  (22)治外伤性出血:生半夏、乌贼骨等分,研细末,撒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23)治蛇伤:鲜半夏、鸭食菜(苦麻菜)、香蒿尖各等量,混合捣碎成膏状,敷于伤处。(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半夏的配伍

  1、治湿痰喘急,止心痛:半夏不拘多少,香油炒,为末,粥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丹溪心法》)

  2、治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汤)

  3、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半斤,茯芩三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4、治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伤寒论》半夏散及汤)

  半夏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除腹胀,目不得瞑,白浊,梦遗,带下。”

  2、《本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3、《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堕胎,疗痿黄,悦泽面目。生,令人吐,熟,令人下。”

查看详情

小儿肺热咳嗽怎么办

天南星

  天南星

  别名:南星、白南星、山苞米、蛇包谷、山棒子。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肺、肝、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块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球形,高1~2cm,直径1.5~6.5c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色,较光滑,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有麻点状根痕,有的块茎周边有小扁球状侧芽。质坚硬,不易破碎,断面不平坦,白色,粉性。气微辛,味麻辣。

  天南星的用法用量

  用法:1、天南星:外用生品适量,研末以醋或酒调敷患处。

  2、制天南星:3~9g。

  炮制:1、生天南星:除去杂质,洗净,干燥。

  2、制天南星:取净天南星,按大小分别用水浸泡,每日换水2~3次,如起白沫时,换水后加白矾(每100kg天南星,加白矾2kg),泡一日后,再进行换水,至切开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将生姜片、白矾置锅内加适量水煮沸后,倒入天南星共煮至无干心时取出,除去姜片,晾至四至六成干,切薄片,干燥。(每lOOkg天南星,用生姜、白矾各12.5kg。) 制天南星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薄片。黄色或淡棕色,质脆易碎,断面角质状。气微,味涩,微麻。

  天南星的功效作用

  功效:1、天南星:散结消肿。

  2、制天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

  主治:1、天南星: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

  2、制天南星: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风痰壅,口眼㖞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

  天南星的禁忌

  孕妇慎用;生品内服宜慎。

  ①《本草经集注》:“蜀漆为之使。恶莽草。”

  ②《日华子本草》:“畏附子、干姜、生姜。”

  ③《本草备要》:“阴虚燥痰禁用。”

  ④《会约医镜》:“孕妇忌之。”

  天南星的配伍

  1、风化痰,定志安神,利头目:用半夏曲三两,天南星(炮)一两,辰砂、枯矾各半两,为末,姜汁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和剂局方》辰砂化痰丸)

  2、肠风泻血,诸药不效:天南星(锻石炒焦黄色),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酒下二十丸。(《普济方》)

  3、小儿痫喑,痫后喑不能言:以天南星湿纸包煨,为末。雄猪胆汁调服二字。(《全幼心鉴》)

  天南星的附方

  ①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壅,无问外感风寒,内伤喜怒,或六脉沉伏,或指下浮盛,并宜服之。兼治痰厥气逆,及气虚眩晕:南星(生用)一两,木香一分,川乌(生,去皮)、附子(生,去皮)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半两,水二大盏,姜十五片,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侯。(《局方》三生饮)

  ⑤治暴中风口眼歪斜:天南星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摊纸上贴之,左歪贴右,右歪贴左,才正便洗去。(《杨氏家藏方》天南星膏)

  ⑥治风痫:天南星(九蒸九晒)为末,姜汁糊丸,梧子大。煎人参、菖蒲汤或麦门冬汤下二十丸。(《中藏经》)

  ④治破伤风:㈠天南星、防风各-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童子小便洗疮口,后以此药末酒调贴之。(《圣济总录》夺命散)㈡白芷、南星、白附子、天麻、羌活、防风各一两。研末调敷伤处。如破伤风初起,角弓反张,牙关紧急,每用三钱,热童便调服。(《医宗金鉴》玉真散)

  ⑤治小儿惊风,大人诸风:生半夏七两,生天南星三两,生白附子二两,生川乌头半两(去皮及脐)。上捣罗为细末,以生绢袋盛,用井花水摆,未出者,更以手揉令出,如有滓,更研,再入绢袋摆尽为度,放磁盆中,日晒夜露,至晓弃水,别用井花水搅,又晒,至来日早,再换新水搅,如此春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去水,晒干后如玉片,研细,以糯米粉煎粥清,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薄荷汤下,大人每服二十丸,生姜汤下,瘫痪风温酒下,并不以时候服。(《阎氏小儿方论》青州白丸子)

  ⑥治诸风口噤:天南星(炮,锉),大人三钱,小儿三字,生姜五片,苏叶一钱。水煎减半,入雄猪胆汁少许,温服。(《仁斋直指方》)

  ⑦治风痰头痛不可忍:天南星(大者,去皮)、茴香(炒)。上等分,为细末,入盐少许在面内,用淡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姜汤下。(《魏氏家藏方》上清丹)

  ⑧治小儿走马疳,蚀透损骨:天南星大者一枚,雄黄皂子大。上二味,先用天南星当心剜作坑子,次安雄黄一块在内,甩大麦面裹合,炭火内烧令烟尽,取出候冷,入麝香一字同研为细末。先以新绵揾血,然后于疮上掺药。一日三次。(《圣济总录》天南星散)

  ⑨治喉闭:白僵蚕、天南星(并生用)等分。为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字许,用笔管灌在喉中,仍咬干姜皂子大,引涎出。(《中藏经》)

  ⑩治头面及皮肤生窟,大者如拳,小者如栗,或软或硬,不疼不痒,不可辄用钎灸:生天南星一枚(洗,切。如无生者,以干者为末),滴醋研细如膏,将小针制病处,令气透,将膏摊贴纸上如瘤大贴之,觉痒即易,日三、五上。(《圣济总录》天南星膏)

  ⑾治痰湿臂痛,右边者:天南星、苍术等分。生姜三片,水煎服之。(《摘元方》)

  ⑿治身面疣子:醋调南星末涂之。(《简易方论》)

  天南星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惊痫,口眼㖞斜,喉痹,口舌疮糜,结核,解颅。”

  2、《别录》:“除阴下湿,风眩。”

  3、《本经》:“心痛,寒热结气,积聚伏梁,伤筋,痿,拘缓,利水道。”

查看详情

胆南星

  胆南星

  性味:苦、微辛,凉。

  归经:归肺、肝、脾经。

  形态特征:本品呈方块状或圆柱状。棕黄色、灰棕色或棕黑色。质硬。气微腥,味苦。

  胆南星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

  炮制:1法):将天南星磨粉、加入适量的牛胆汁在瓦盆中,混成糊状(每200斤南星,用1000只牛胆的汁分3次加入),日晒夜露至干,再磨成粉,加入胆汁拌匀成糊。如此反复直至胆汁全部吸干为止,色发黑,无麻辣味为止。

  2法):将每130斤制南星磨粉,用1000只牛胆汁的水溶液(可以先将胆汁在铜锅中熬浓,约100斤熬成5斤,用时加适量的水冲稀)拌成糊状,置外面日晒夜露1~2个星期(防淋雨),可除其腥气,干后成灰褐色。现制南星,1斤细粉用牛胆10只,汁水约40两,将浓缩的胆汁与之拌和,做成小块日晒夜露至干燥为止。

  3法):天南星60斤,牛胆420只。将天南星用水洗净晒干磨粉,放缸内加牛胆汁拌匀,日晒(冬季则置暖室内),并时时搅拌,使南星发酵,半月后放在特制的二层蒸笼内,并分放两只锅中再加120只牛胆汁,蒸3天,冷后出锅放缸内,再次发酵;1月后,再蒸制,并放90只牛胆的汁,蒸3天(切忌水流入),出锅后,放入特制的大铝盘或搪瓷盘中,烘干,再蒸12小时,放在石板上,做成圆球形块,装入牛胆内晒干。

  胆南星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化痰,息风定惊。

  主治:用于痰热咳嗽,咯痰黄稠,中风痰迷,癫狂惊痫。

查看详情

猪牙皂

  猪牙皂

  别名:皂荚(《本经》),鸡栖子(《广志》),皂角(《肘后方》),猪牙皂角(《海上集验方》),牙皂(《本事方》),乌犀(《纲目》),小皂(《本经逢原》),眉皂、小皂荚(《中药志》)。

  性味:辛、咸,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略扁而弯曲,长5~11cm,宽0.7~1.5cm。表面紫棕色或紫褐色,被灰白色蜡质粉霜,擦去后有光泽,并有细小的疣状突起及线状或网状的裂纹。顶端有鸟喙状花柱残基,基部具果梗残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棕黄色,中间疏松,有淡绿色或淡棕黄色的丝状物,偶有发育不全的种子。气微,有剌激性,味先甜而后辣。

  猪牙皂的用法用量

  炮制:拣净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

  猪牙皂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痰开窍,散结消肿。

  主治:用于中风口噤,昏迷不醒,癫痫痰盛,关窍不通,喉痹痰阻,顽痰喘咳,咯痰不爽,大便燥结;外治痈肿。

  临床应用:①治疗急性血吸虫病

  取牙皂、五倍子,磨细后分别装入胶囊(牙皂0.45克,五倍子0.5克)。第1天每次各服4粒,第2天起每次各服2粒。均每日3次,2周左右为一疗程。据观察,对中度或轻度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有一定的退热作用,对重度(高烧)患者的效果不明显。治疗9例。除1例用药四天未退热改用激素外,其余均获退热效果。退热时间一般在4~7天。退烧后改用锑剂或口服血防片根治。

  ②治疗急性肠梗阻

  取猪牙皂2两捣开,放文火上烧烟,熏肛门约10~15分钟,即有肠鸣声;如未见效,再熏1~2次,治疗10例,9例见效。此药气味有窜透作用,刺激肠道后可引起肠蠕动亢进而有通便排气效果。

  猪牙皂的禁忌

  体弱者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青葙子(一作柏实)为之使。恶麦门冬。畏空青、人参、苦参。

  ②《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③《本草备要》:年老气虚人忌用。

  ④《得配本草》:阴虚痰盛,热极生风者禁用。

  ⑤《中国药典》:孕妇及咯血、吐血患者禁用。

  猪牙皂的配伍

  1.配半夏:温肺化痰。主治胸中痰结咯痰不爽,半夏辛温燥散,燥湿化痰,为治湿痰咳嗽之要药;猪牙皂,辛开温通,亦有较强的化痰作用。二药相配,则温肺祛痰作用倍增,且二药皆入肺经,故对於治疗胸中痰结,粘稠难咯者,尤为适宜。

  2.配细辛:通窍开闭,治疗中风神昏。缨辛,辛开温通,芳香透达;猪牙皂,辛开温通,具有强烈的去痰作用。二药相配,即有较强的通窍开闭作用,又有良好的去风化痰之功。故二药常相互为用。治疗中风神昏,口噤不开,涎潮壅上之证。

  猪牙皂的附方

  ①治卒中风,风涎潮于上膈,痹气不通,昏昏若醉,形体惛闷,四肢不收,或倒或不倒,或口角似利微有涎出:猪牙皂角四挺(削去黑皮),晋矾一两。二味同捣罗为细末,再研为散,如有患者,可服半钱,重者三字匕,温水调灌下,不大呕吐,只是微微涎稀冷出,或一升二升,当时惺惺,次缓而调治,不可便大段吐之,恐过,伤人命。(孙用和救急稀涎散)

  ②治中风口噤不开,涎潮壅上:皂角一挺(去皮),猪脂涂炙黄色,为末,每服一钱,温酒调下,气壮者二钱,以吐出风涎为度。(《简要济众方》)

  ③治诸窍不通,因气、因痰、因风、因火,暴病闭塞者:猪牙皂荚(去皮、弦、子,炒),为细末,吹入鼻内即通。(《本草汇言》) ④治卒头痛:皂荚末吹鼻中,令嚏则止。(《斗门方》)

  ⑤治脑宣:皂角(去皮、弦、子)蜜炙捶碎,水中揉成浓汁,熬成膏子,鼻内搐之,口中咬箸,良久涎出为度。(《儒门事亲》)

  ⑥治风邪痫疾:皂荚(烧存性)四两,苍耳根茎叶(日干)四两,密陀僧一两。为末,成丸梧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三四十丸。枣汤下,日二服,稍退,只服二十丸。(《永类钤方》抵柱丸)

  ⑦治急喉闭,逡巡不救:皂荚(去皮子)生半两,为末,每服少许,以箸头点肿处,更以醋调药末,厚敷项下,须臾便破,少血出即愈。(《灵苑方》)

  ⑧治咽喉肿痛:牙皂一挺(去皮,米醋浸炙七次,勿令太焦)。为末,每吹少许,八咽吐涎即止。(《圣济总录》)

  ⑨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八两(刮去皮,用酥炙)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皂荚丸)

  ⑩治一切阳邪积滞,凡气积、血积、虫积、食积、伤寒、实热秘结等证:牙皂角(耖微黄)一两六钱,川大黄一斤。上为末,用汤浸蒸饼捣丸,绿豆大,每用五分或一钱、或二、三钱,酌宜用引送下,或用蜜为丸亦可。(《景岳全书》百顺丸)

  ⑾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荚细研,粥饮下三钱。(孙思邈)

  ⑿治霍乱转筋:皂荚末,吹一小豆入鼻中,得嚏便瘥。(《梅师集验方》)

  ⒀治足上风疮作痒甚者:皂角炙热烙之。(《纲目》)

  ⒁治肾风阴痒:稻草烧皂角,烟熏十余次,即止。(《济急仙方》)

  ⒂治卒外肾偏疼:皂荚和皮为末,水调敷之。(《梅师集验方》)

  ⒃治鼻齆:炙皂荚,末之,如小豆,以竹管吹鼻中。(《千金方》)

  ⒄治小儿头疮粘肥及白秃:皂角烧黑,为末,去痂敷之。(《卫生杂兴》)

  ⒅治吹乳:猪牙皂角(去皮、弦),蜜炙为末,酒调服之。(《袖珍方》)

  ⒆治风热牙痛:皂角一挺,去子,入盐满壳,仍加白矾少许,黄泥固济,煅研,每日擦之。(《杨诚经验方》)

  ⒇治脚气肿痛:皂角、赤小豆。为末。酒醋调贴肿处。(《永类钤方》)

  猪牙皂的相关论述

  ①《纲目》:皂角,味辛而性燥,气浮而散。吹之导之,则通上下诸窍。服之则治风湿痰喘肿满,杀虫。涂之则散肿消毒,搜风治疮。

  ②《本草经疏》:皂荚利九窍,疏导肠胃壅滞,洗垢腻,豁痰涎,散风邪,暴病气实者用之殊效,第似中风证由于阴虚火炎,煎熬津液,结而为痰,热极生风,以致猝然仆蹶,世人多以稀涎散吐之,损其不足,竭其律液,津液愈耗则经络无以荣养,为拘挛偏废之证矣,法所最忌也。

  ③《药品化义》:皂荚,为搜痰快药。凡痰在肠胃间,可下而愈。若蓄于胸膈上,则横入脂膜,胶固稠粘,消之不能行,泻之不能下,以致气壅喘急,甚则闷、胀、痛齐作,或神呆昏愦,或时常吐浊,但能坐而不得眠,以此同海石为丸,横胸浊痰,使渐消化,搜出凝结,大有神功。

  ④《本草新编》:凡心疼之病,随愈而随发者,必用皂荚,始可除根,此《本草》所未言也。张夫子曾传余治心疼之方,实有皂荚火炒一两,炒栀子一两,炙甘草五钱,白芍二两,广木香三钱,为细末,老黄米煮粥为丸,如半米大,滚水送下,即愈,永不再发,是皂荚又可以治心疼也。然而皂荚非治心疼之药,借其开窍,引入于心之中,使诸药直攻其邪也。皂荚熟用则无益矣,必生用为佳,而生用切不可用蛀者;研为细末,即包在纸包之内,亦必须时常取出经风,以防其再蛀。有一法制之最佳,用麝香同包,断无再蛀之理,且又可借麝香之香气,引入鼻空,而开关更灵也。

  ⑤《本经逢原》:大小二皂,所治稍有不同,用治风痰,牙皂最胜,若治湿痰,大皂力优。古方取用甚多,然入汤药最少,有疡医以牙皂煎汤,涌吐风痰,服后全身赤痱,数日后皮脱,大伤元气,不可不慎。至于锁喉风症,尤为切禁,常见有激动其痰,锁住不能吐出,顷刻立毙者。

  ⑥《长沙药解》:皂荚辛烈,开冲通关透窍,搜罗痰涎,洗荡瘀浊,化其粘联胶热之性,失其根据攀附之援。脏腑莫容。自然外去,虽吐败浊,实非涌吐之物也。其诸主治,开口噤,通喉痹,吐老痰,消恶疮,熏久痢脱肛,平妇人吹乳,皆其通关行滑之效也。

  ⑦《本经疏证》:皂荚之治,始终只在风闭。风闭之因有二端,一者外闭毛窍,如风痹死肌邪气。一者内壅九窍,如风头泪出是已。

查看详情

姜汁

  姜汁

  性味:辛,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姜汁的功效作用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

  主治: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姜汁的禁忌

  久服积热,损阴伤目;阴虚、内有实热、患痔疮者忌食;高血压病人慎食。

  姜汁的相关论述

  1、《食疗本草》说它“止逆,散烦闷,开胃气”。《本草拾遗》记载生姜“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2、《本草从新》指出“姜汁,开痰,治噎膈反胃”。

  3、《遵生八笺》转载苏东坡诗日:“一斤生姜半斤枣,二两白盐二两草(甘草),丁香沉香各半两,叫两茴香一处捣,煎也好,点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

查看详情

猫爪草

  猫爪草

  别名:猫爪儿草、三散草。

  性味:味甘、辛,性温。

  归经:归肝、肺经。

  入药部位:干燥块根。

  形态特征:由数个至数十个纺锤形的块根簇生,形似猫爪,长3~10mm,直径2~3mm,顶端有黄褐色残茎或茎痕。表面黄褐色或灰黄色,久存色泽变深,微有纵皱纹,并有点状须根痕和残留须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空心或实心,粉性。气微,味微甘。

  猫爪草的用法用量

  用法:15~30g,单味药可用至120g。

  猫爪草的功效作用

  功效:化痰散结,解毒消肿。

  主治:用于瘰疬痰核,疔疮肿毒,蛇虫咬伤。

  猫爪草的附方

  ①治瘰疬:㈠猫爪草、夏枯草各适量。水煮,过滤取汁,再熬成膏,贴患处。㈡猫爪草四两。加水煮沸后,改用文火煎半小时,过滤取汁,加黄酒或江米甜酒(忌用白酒)为引,分四次服。第二天,用上法将原药再煎,不加黄酒服。二日一剂,连服四剂。间隔三至五天再续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②治肺结核:猫爪草二两。水煎,分二次服。(《河南中草药手册》)

查看详情

禹白附

  禹白附

  性味:性大温,味辛甘,有毒。

  归经:入胃、肝二经。

  形态特征:干燥块茎,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4厘米,直径约1~2厘米。表面白色或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小麻点状的根痕。顶端显茎痕或芽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白色,富粉性,无臭,味淡,嚼之麻辣刺舌。以个大、肥壮、去皮、色白粉性大者为佳。

  禹白附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浸酒。

  外用: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炮制:1、生禹白附:拣净杂质,洗净,晒干。

  2、制禹白附:取生禹白附分开大小个,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泡制数日后,如起粘沫,换水时加白矾少许,泡一日后再行换水,泡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取出,与鲜姜片及白矾粉层层均匀铺入容器内,加水少许,腌约3~4星期,倒入锅内煮透,取出,拣去姜片,晾至六成干,闷润后切片,干燥。

  禹白附的功效作用

  功效:祛风痰,定惊,止痛。

  主治:治中风失音,心痛血痹,偏正头痛,喉痹肿痛,瘰疬,破伤风。

  禹白附的禁忌

  孕妇忌服。生者内服宜慎。

  禹白附的附方

  ①治跌打损伤,金疮出血,破伤风:生禹白附十二两,防风一两,白芷一两,生南星一两,天麻一两,羌活一两。以上六味,共研细粉,过筛,混合均匀。外用调敷患处,内用三分至五分。孕妇忌内服。(《中国药典》玉真散)

  ②治毒蛇咬伤:㈠独角莲根二两,雄黄一两。共研细末,用水或烧酒调涂伤处。(《江西民间草药》)㈡独角莲根、生南星等分。研末,水酒调涂。㈢黄独一两,独角莲根五钱,杜衡五钱,粉防己一两,青木香一两,八角莲一两,万年青一两。白酒三斤浸泡一周。每次服五钱,一日四至六次。对银环蛇咬伤(神经毒),出现神志昏迷患者尤效。

  ③治瘰疬:禹白附捣烂,外敷。

  ④治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齿痛:独角莲根、细辛、白正、藁本研末蜜丸。(②之㈡方以下出扛西《中草药学》)

查看详情

白芥子

  白芥子

  别名:辣菜子。

  性味:无臭,味辛、辣。

  归经:入手太阴经。

  白芥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克;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整粒敷穴位。

  炮制:原药簸净杂质,置锅内炒至深黄色,微有香味,取出。放凉。

  白芥子的功效作用

  功效: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

  主治: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疽肿毒。治乳痈、乳癌、乳腺疼痛、结核、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149例患者经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9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29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9%。另据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效率为75.8%,显效率为35%。本药对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消减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见效的快慢和好转的程度来看,以平喘作用较好,多数患者治疗后痰易吐出,随之气喘明显减轻,以后咳嗽逐步减轻,但无明显消炎作用。

  ②治疗膝部肿痛

  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两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治疗两例,均有效。

  白芥子的禁忌

  肺虚久咳及阴虚火旺者禁服,皮肤过敏或溃破者忌用。

  白芥子的附方

  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白芥子的相关论述

  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查看详情

旋覆花

  旋覆花

  别名:金钱花、满天星、六月菊。

  性味:味苦、辛、咸,性微温。

  归经:归肺、脾、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2cm。总苞由多数苞片组成,呈覆瓦状排列,苞片披针形或条形,灰黄色,长4-11mm;总苞基部有时残留花梗,苞片及花梗表面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管状花多数,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5-6mm。有的可见椭圆形小瘦果。体轻,易散碎。气微,味微苦。

  旋覆花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包煎。

  炮制:1、旋覆花:除去梗、叶及杂质。

  2、蜜旋覆花:取净旋覆花,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形如旋覆花,深黄色。手捻稍粘手。具蜜香气,味甜。

  旋覆花的功效作用

  功效:具有降气,消痰,行水,止呕。

  主治:用于风寒咳嗽,痰饮蓄结,胸膈痞闷,喘咳痰多,呕吐噫气,心下痞硬。

  旋覆花的禁忌

  阴虚痨嗽,风热燥咳者禁服。

  旋覆花的配伍

  1、治外感风寒,内蕴痰湿,咳嗽痰多,常与半夏、麻黄等同用,如金沸草散。(《和剂局方》)

  2、治痰饮内停,浊服上犯而致咳嗽气促,胸膈痞闷者,可与泻肺化痰、利水行气之桑白皮、槟榔等同用。如旋覆花汤。(《圣济总录》)

  3、治痰浊中阻,胃气上逆而噫气呕吐,胃脘痞鞭者,常与赭石、半夏、生姜等同用,如旋覆代赭汤。(《伤寒论》)

  旋覆花的相关论述

  1、《本经逢原》:“旋覆花升而能降,肺与大肠药也。其功在于开结下气,行水消痰,治惊悸,祛痞坚,除寒热,散风湿,开胃气,止呕逆,除噫气,故肺中伏饮寒嗽宜之。”

  2、《本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3、《本草衍义》:“叶如大菊,又如艾蒿。八九月有花,大如梧桐子,花淡黄绿,繁茂,圆而覆下,亦一异也。其香过于菊,行痰水,去头目风。其味甘苦辛,亦走散之药也。”

  旋覆花泡水喝的功效

  第一:治疗咳喘痰多以及胸膈痞满的情况

  旋覆花服用后具有苦降辛开的作用,同时降气化痰以及平喘咳的作用也非常的不错。所以说,如果身体出现了上述所介绍的不舒服情况,那么建议大家可以将旋覆花泡水服用。若想要获得更大的效果令身体能够更加快速的恢复健康,那么应该将旋覆花和苏子、半夏一起煎煮服用,效果将会更好。如果是痰热的患者,那么应该将旋覆花和桑白皮以及瓜蒌一起煎煮服用,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

  第二:治疗呕吐

  如果身体出现了由于降胃气所导致的呕吐情况,那么应该使用旋覆花。这是因为旋覆花能够有效的治疗一些痰浊中阻的毛病,特别是能够治疗一些由于胃气上逆所导致的各种想吐毛病。如果身体出现了这些症状,那么除了直接将旋覆花泡水服用之外,也可以将这种药材和半夏、生姜、赭石等一起煎煮制作成的旋覆花赭汤对身体的保健效果非常好。

  第三:治疗气血不足和胸胁痛

  旋覆花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芳香,所以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出现了气血不足所引起的各种毛病,都可以直接服用旋覆花,也可以制作成香附旋覆花汤,能够有效的促进身体恢复健康。

  第四:平喘镇咳

  旋覆花中含有一定的旋覆花黄铜,这种物质对于组胺所导致的各种支气管炎以及哮喘都有很明显的治疗作用。科学家在动物的身上进行了实验,发现这种中药材对于支气管痉挛有着非常明显的对抗效果,效果比氨茶碱的作用稍微差一些。

  所以说,使用旋覆花具有止咳以及祛痰的作用,服用药液之后一小时就能够看到非常明显的效果。

  第五:抗菌作用

  旋覆花的抗菌功能是很多人都比较陌生的一种作用。旋覆花所获得的药液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以及痢疾杆菌等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平时生活中如果身体出现了由于上述这些细菌所导致的疾病,可以讲旋覆花泡水喝,效果肯定非常的不错。

  第六:杀虫作用

  科学家在体外进行了实验,发现旋覆花内酯对于女性阴道中的滴虫以及按组织中的阿米巴都有非常强大的灭杀作用。小编建议女性朋友,如果身体出现了一些阴道滴虫上的毛病,都可以将旋覆花煎煮后药液用水薰洗患处。

  第七:其他

  除了上述所介绍的旋覆花泡水喝的功效之外,生活中使用这种中药材也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效果。旋覆花还含有一定的利尿效果,但比较的弱所以生活中比较少使用到。除此之外旋覆花对于免疫肝细胞的损伤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除此之外所含有的天人菊内酯也有一定的抗癌效果。

查看详情

白前

  白前

  别名:鹅管白前、竹叶白前、石蓝、嗽药。

  性味:味辛、苦,性微温。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和根。

  白前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1、白前: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段,干燥。

  2、蜜白前 :取净白前,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

  白前的功效作用

  功效:降气,消痰,止咳。

  主治:用于肺气壅实,咳嗽痰多,胸满喘急。

  白前的禁忌

  阴虚火旺、肺肾气虚咳嗽者慎服。

  白前的附方

  ①治久患暇呷咳嗽,喉中作声,不得眠:白前,捣为末,温酒调二钱匕,服。(《梅师集验方》)

  ②治久嗽兼唾血:白前三两,桑白皮、桔梗各二两,甘草一两(炙)。上四味切,以水二大升,煮取半大升,空腹顿服。若重者,十数剂。忌猪肉、海藻、菘菜。(《近效方》)

  ③治胃脘痛,虚热痛:白前和重阳木根各五钱。水煎服。

  ④治疟母(脾肿大):白前五钱。水煎服。

  ⑤治小儿疳积:白前、重阳木或兖州卷柏全草各三钱。水炖服。

  ⑥治跌打胁痛:白前五钱,香附三钱,青皮一钱。水煎服。(③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白前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降气下痰。”

  2、《本草备要》:“泻肺。治肺气壅实,胸膈逆满。”

  3、《日华子》:“洽贲豚肾气,肺气烦闷及上气。”

  4、《别录》:“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查看详情

川贝母

  川贝母

  别名:贝母、川贝、岷贝、雪山被。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心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鳞茎。

  形态特征:1、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2、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3、炉贝:呈长圜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而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4、栽培品:呈类扁球形或短圆柱形,高0.5~2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稍粗糙,有的具浅黄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多开裂而较平。

  川贝母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研粉冲服,一次1~2g。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细粉;或略淘,润软,切极薄片,干燥。

  川贝母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痈。

  主治: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瘰疬,乳痈,肺痈。

  川贝母的配伍

  1、治肺痈、肺萎:川贝一两,天竺黄、硼砂各一钱,文蛤(醋炒)五分。为末,以枇杷叶(刷净、蜜炙)熬膏作丸,芡实大,噙咽之。(《医级》贝母括痰丸)

  2、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藏积热所致:贝母(炮令黄)一两。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二钱。(《圣惠方》)

  3、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贝母、苦参、当归各四两。上三味,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金匮要略》当归贝母苦参丸)

  4、下乳:牡蛎、知母、贝母。三物为细末,同猪蹄汤调下。(《汤液本草》三母散)

  川贝母的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川贝母的相关论述

  《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若解痈毒,破症结,消实痰,敷恶疮,又以土者为佳。然川者味淡性优,土者味苦性劣,二者以分别用。

查看详情

瓜蒌子

  瓜蒌子

  别名:瓜蒌仁、栝楼仁、瓜米。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种子。

  形态特征:1、栝楼子:卵状椭圆形,扁平,长1.1-1.8cm,宽0.6-1.2cm,厚约3.5mm。表面光滑,淡棕色或棕褐色。沿边缘有1圈不甚明显的棱线,顶端稍尖,有1色浅的短条状种脐,基部钝圆或稍偏斜。种皮坚硬,剖开后内表面淡绿色,子叶2片,富油性。气微,味淡,有油腻感。

  2、中华栝楼子:较大,极扁,长方椭圆形,长1.2-2.0cm,宽0.7-1cm,厚约2.5mm。表面深棕色或棕褐色,圈沟明显,环边较宽,先端较宽而平截。

  以个均匀、饱满、油足、味甘者为佳。

  瓜蒌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胃弱者宜去油取霜用。

  炮制:1、栝楼子: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干瘪的种子,洗净,干燥。

  2、炒栝楼子:取净栝楼子,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鼓起,取出,放凉。炒后寒性减弱,长于润肺化痰。

  3、蜜栝楼子: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捣碎的栝楼子拌匀,闷透,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栝楼子100kg,用炼蜜5kg。蜜炙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

  4、栝楼子霜:取净栝楼子,碾成泥状,用布包严后蒸至上气,压去油脂,碾细。制霜后滑肠作用显著减弱,且可除去恶心呕吐作用。

  瓜蒌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滑肠通便。

  主治:痰热咳嗽,肺虚燥咳,肠燥便秘,痈疮肿毒。

  瓜蒌子的配伍

  1、治伤寒热盛发黄:用栝楼霜五钱,白汤调服。(《本草汇言》)

  2、治大便燥结:栝楼子、火麻仁9g。水煎服。(《山西中草药》)

  3、治小便不通,因伤火酒炙:并秽垢败精不行,胀闭溺窍:用栝楼霜五钱,川牛膝一两(微炒)。共为极细末和匀。每服三钱,白汤调送。(《本草汇言》)

  瓜蒌子的禁忌

  脾胃虚冷作泄者禁服。反乌头。

  1、《本草经集注》:“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2、《本草正》:“气味悍劣,善动恶心呕吐,中气虚者不宜用。”

  瓜蒌子的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

  2、抑制血小板聚集。

  3、抗癌作用。

  4、扩张心脏冠脉。

  瓜蒌子的相关论述

  论栝楼子以甘润通降为功:张梓:“栝楼仁,昔人谓通肺中郁热,又言其能降气者,总由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丹溪所谓胸中垢腻,盖亦郁热之所成,热之郁者通,气之痹者降,何垢腻之不涤乎。”(《药性类明》)

查看详情

瓜蒌皮

  瓜蒌皮

  别名:栝楼壳、瓜壳、瓜蒌皮、栝楼皮。

  性味:味甘、微苦,性寒。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果皮。

  形态特征:1、栝楼果皮:果瓣呈舟状,边缘内卷曲,长7-10cm。外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有的有残存柱基或果梗残迹,内表面黄白色。质较脆,易折断。具香甜气,味甘、微酸。

  2、中华栝楼果皮:果瓣长9-12cm,外表面浅橙黄色,平滑不皱。

  以外表面色橙红、内表面色黄白、皮厚者为佳。

  瓜蒌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2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烧存性研末调敷。

  炮制:1、栝楼皮:取原药材,除去果柄及杂质,抢水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2、炒栝楼皮:取栝楼皮丝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略带焦斑,取出放凉,筛去灰屑。

  3、蜜栝楼皮:取炼蜜用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栝楼皮丝,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棕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栝楼皮100kg,用炼蜜25kg。

  瓜蒌皮的功用主治

  功用: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散结。

  主治:肺热咳嗽,胸胁痞痛,咽喉肿痛,乳癖乳痈。

  瓜蒌皮的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扩张冠脉;抗心肌缺血;扩张微血管及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耐缺氧;抗心律失常。

  2、祛痰作用。

  3、泻下作用。

  4、抗癌作用。

  瓜蒌皮的现代应用

  1、瓜蒌注射液:宽中理气,镇咳,祛痰,平喘。能改善冠心病胸闷等症状。

  2、治疗喘息型气管炎及肺心病哮喘。

  3、治疗冠心病。

  瓜蒌皮的配伍

  1、治胸闷咳嗽:栝蒌果皮15g,陈皮9g,枇杷叶(去毛)9g。水煎服,冰糖为引。(《江西草药》)

  2、治肺痈:瓜蒌皮、冬瓜子各15g,薏苡仁、鱼腥草各30g。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肋间神经痛:瓜蒌皮15g,柴胡4.5g,丝瓜络12g,郁金、枳壳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瓜蒌皮的禁忌

  脾虚者慎服。反乌头。

  1、《本草经集注》:“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凡脾胃虚寒,无湿热者忌用。”

  瓜蒌皮的相关论述

  论栝楼皮与栝楼子、天花粉的配伍应用:施今墨:“瓜蒌皮清肺化痰,宽中利气;天花粉清热化痰,养胃生津,解毒消肿。二药伍用,药效倍增,荡热涤痰,生津润燥,开胸散结,润肺止咳甚效。”(《施今墨对药》)

查看详情

浙贝母

  浙贝母

  别名土贝母、浙贝、象贝。

  性味:味苦,性寒。

  归经:归肺、心经。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的干燥鳞茎。

  形态特征:1、大贝: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略呈新月形,高1~2cm,直径2~3.5cm。外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内表面白色或淡棕色,被有白色粉末。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白色至黄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2、珠贝:为完整的鳞茎,呈扁圆形,高1~1.5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似肾形,互相抱合,内有小鳞叶2~3枚和干缩的残茎。

  3、浙贝片:为鳞茎外层的单瓣鳞叶切成的片。椭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2cm,边缘表面淡黄色,切面平坦,粉白色。质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富粉性。

  浙贝母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或打成碎块。

  浙贝母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解毒散结消痈。

  主治:用于风热咳嗽,痰火咳嗽,肺痈,乳痈,瘰疬,疮毒。

  浙贝母的配伍

  1、治咽喉十八症;大黑枣每个去核,装入五倍子(去虫,研)一个、象贝(去心,研)一个。用泥裹,煨存性,共研极细末,加薄荷叶末少许,冰片少许,贮瓷瓶内。临用吹患处,任其呕出痰涎。(《经验广集》吹喉散)

  2、治对口:象贝母研末敷之。(《纲目拾遗》引《杨春涯经验方》)

  浙贝母的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浙贝母的相关论述

  1、《本草求真》:“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2、《药性切用》:“象贝,形坚味苦,泻热功胜,不能解郁也。”

  3、《本草汇言》:“贝母,象山亦有,但味苦恶,仅可于破血解毒药中用之。”

查看详情

荸荠

  荸荠

  别名:马蹄、乌芋、地栗、地梨、苾荠、通天草。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的球茎及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球茎圆球形,略扁,大者直径可达3厘米,厚约2.5厘米,大小不等,下端中央凹入,上部顶端有数个聚生嫩芽,由枯黄的鳞片包裹。球茎外皮紫褐色或黑褐色,上有明显的环节,节上常有黄褐色膜质的鳞叶残存,有时附有小侧芽。质脆,内部白色,富含淀粉和水分,压碎后流出白色乳汁。气微,味甜。

  荸荠的用法用量

  用法:球茎:2~4个;或适量捣汁服。

  地上全草:15~30g。

  炮制:秋末割取地上部分,晒干;球茎可鲜用。

  荸荠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止渴,利湿化痰,降血压。

  主治:用于热病伤津烦渴,咽喉肿痛,口腔炎,湿热黄疸,高血压病,小便不利,麻疹,肺热咳嗽,矽肺,痔疮出血;用于呃逆,小便不利。

  荸荠的禁忌

  虚寒及血虚者慎服。

  荸荠的配伍

  1、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荸荠汁、梨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

  2、治咽喉肿痛:荸荠绞汁冷服,每次四两。(《泉州本草》)

  3、治下痢赤白:取完好荸荠,洗净拭干,勿令损破,于瓶内入好烧酒浸之,黄泥密封收贮。遇有患者,取二枚细嚼,空心用原酒送下。(《唐瑶经验方》)

  4、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荸荠打碎,煎汤代茶,每次120g。(《泉州本草》)

  5、治腹满胀大:乌芋去皮,填入雄猪肚内,线缝,砂器煮糜食之,勿入盐。(《本草经疏》)

  6、治痞积:荸荠于三伏时以火酒浸晒,每日空腹细嚼七枚,痞积渐消。(《本经逢原》)

  7、治寻常疣:将荸荠掰开,用其白色果肉,摩擦疣体,每日三至四次,每次摩至庞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并露出针尖大小的点状出血为止。连用七至十天。(《中华皮肤科杂志》12(2):74,1966)

  8、治小儿口疮:荸荠烧存性,研末掺之。(《简便单方》)

  9、治肝经热厥,少腹攻冲作痛:大荸荠四个,海宅(漂去石灰矾性)一两。上二味,水二钟,煎八分服。(《古方选注》雪羹)

  荸荠的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按王氏《博济方》治五积,冷气攻心,变为五膈诸病,金锁丸中用黑三棱,注云:即凫茈干者,则汪氏所谓消坚之说,盖本于此。”

查看详情

百药煎

  百药煎

  性味:酸甘,平。

  归经:入肺、胃。

  入药部位:为五倍子同茶叶等经发酵制成的块状物。

  形态特征:为灰褐色之小方块,表面间有黄白色斑点,微具香气。

  百药煎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撒、调敷或泡汤含漱。

  炮制:将五倍子捣碎,研末过筛,每斤加入茶叶末1两,酵糟4两,同置容器中拌匀捣烂,摊平,切成约1寸见方的小块,俟发酵至表面长出白霜时取出,晒干,贮藏于干燥处。

  百药煎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化痰,生津止渴。

  主治:治久咳痰多,咽痛,便血,久痢脱肛,口疮,牙疳,痈肿疮疡。

  百药煎的配伍

  ①治劳咳:诃子、百药煎、荆芥穗。上为末,姜、蜜丸。噙化。(《丹溪心法》定嗽劫药)

  ②定嗽化痰:百药煎、片黄芩、橘红、甘草各等分。共为细末,蒸饼丸,绿豆大。时时干嚼数丸佳。(《濒湖医案》)

  ③治咽痛:百药煎五钱,硼砂一钱五分,甘草二钱。为末。每服一钱,米饮调,食后细细咽之。(《医学心悟》百药煎散)

  ④消暑止渴:百药煎,腊茶等分。为末,乌梅肉捣和丸,芡子大。每含一丸。(《岁时广记》水瓢丸)

  ⑤治大肠便血:百药煎、荆芥穗(烧存性)等分。为末,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圣惠方》)

  ⑥治肠风脏毒:百药煎(烧灰存性)、乌梅(同核烧灰存性)、白芷(不见火)等分。为末,米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饮送下。(《济生方》香梅丸)

  ⑦治下痢脱肛:百药煎一块,陈白梅三个,木瓜一握。以水一碗,煎半碗,日二服。(《圣济总录》)

  ⑧治牙龈疳蚀:百药煎、五倍子、青盐(煅)各一钱半,铜绿一钱。为末。日掺二、三次。(《普济方》)

  ⑨治乳结硬痛:百药煎末,每服三钱,酒一盏,煎数沸服之。(姚僧坦《经验方》)

  ⑩治肠痈内痛:大枣(连核烧存性)、百药煎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温酒服,日一。(《仁斋直指方》)

  ⑾治脚肚生疮,初起如粟米大,搔之不已,成片,黄水出,痒不可忍,久成痼疾:百药煎末,清水调,逐疮周围涂之,自外入内。先以贯仲煎汤洗之,日一次,(《医林集要》)

  百药煎的禁忌

  外感咳嗽,湿热泻痢及积滞未清者均忌服。

  百药煎的相关论述

  1.《本草蒙筌》:治肺胀喘咳不休。

  2.《医学入门》:润肺治嗽,化痰,止渴。疗肠风下血;为末糁诸疮,干水敛口。

  3.《纲目》:清肺化痰,定嗽解热,生津止渴,收湿消酒。止下血,久痢,脱肛,牙齿宣NI,面鼻疳蚀,口舌糜烂,风湿诸疮。

  4.《纲目》:百药煎,功与五倍子不异。但经酿造,其体轻虚,其性浮收,且味带余甘,治上焦心肺咳嗽,痰饮热渴诸病,含噙尤为相宜。

查看详情

冬瓜子

  冬瓜子

  性味:甘,寒。

  归经:入足厥阴经。

  入药部位:即冬瓜的干燥成熟种子。

  冬瓜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4钱;或研末。

  外用煎水洗或研膏涂敷。

  炮制:拣净杂质,用时捣碎。或用文火微炒至黄白色。置干燥处,防虫蛀及鼠咬。

  冬瓜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排脓。

  主治:适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等症。

  冬瓜子的禁忌

  《别录》:“久服寒中。”

  冬瓜子的配伍

  ①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苇茎(切,二升,以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滓),薏苡仁半升,桃仁三十枚,瓜瓣(目前多用冬瓜仁)半升。上四味细切,内苇汁中煮取二升,服一升,当吐如脓。(《金匮要略》千金苇茎汤)

  ②治肠痈脓未成,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大黄四两,牡丹皮一两,桃仁五十个,瓜子半斤,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金匮要略》大黄牡丹汤)

  ③治男子白浊,女子白带:陈冬瓜仁炒为末。每空心米饮服五钱。(《救急易方》)

  ④治消渴不止,小便多:干冬瓜子、麦门冬、黄连各二两。水煎饮之。《摘元方》

  ⑤治男子五劳七伤,明目:白瓜子七升,绢袋盛,搅沸汤中三遍,暴干;以酢五升浸一宿,暴干;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三服之。(《千金方》)

查看详情

瓜蒌

  瓜蒌

  性味:甘、微苦、寒。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或双边栝楼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类球形或宽椭圆形,长7~15cm,直径6~10cm。表面橙红色或橙黄色,皱缩或较光滑,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基,基部略尖,具残存的果梗。轻重不一。质脆,易破开,内表面黄白色,有红黄色丝络,果瓤橙黄色,黏稠,与多数种子粘结成团。具焦糖气,味微酸、甜。

  瓜蒌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瓜蒌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

  主治:用于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肿痛,大便秘结。

  瓜蒌的禁忌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查看详情

竹茹

  竹茹

  别名:竹皮、青竹茹。

  性味:味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胃,心、胆经。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大头典竹或淡竹的茎秆的干燥中间层。

  形态特征:本品为卷曲成团的不规则丝条或呈长条形薄片状。宽窄厚薄不等,浅绿色、黄绿色或黄白色。纤维性,体轻松,质柔韧,有弹性。气微,味淡。

  竹茹的用法用量

  用法:5~10g。

  炮制:1、竹茹:除去杂质,切段或揉成小周。

  2、姜竹茹:取净竹茹,照姜汁炙法炒至黄色。

  竹茹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主治:清热化痰,除烦,止呕。

  竹茹的配伍

  1、伤损内痛:兵杖所加,木石所迮,血在胸、背、胁中刺痛。用青竹茹、乱发各一团,炭火炙焦为末。酒一升,煮三沸,服之。三服愈。(《千金方》)

  2、月水不断:青竹茹微炙,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普济方》)

  3、妇人损胎:孕八、九月,或坠伤,牛马惊伤,心痛。用青竹茹五两,酒一升,煎五合服。(《子母秘录》)

  竹茹的禁忌

  寒痰咳嗽、胃寒呕逆及脾虚泄泻者禁服。

  竹茹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

  2、《药性论》:止肺痿唾血,鼻衄,治五痔。

  3、《本草正》:治肺痿唾痰,尿血,妇人血热崩淋,胎动,及小儿风热癫癎,痰气喘咳,小水热涩。

  4、《别录》:主呕啘,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溢筋。

查看详情

  梨

  别名:快果(陶弘景),果宗、玉乳、蜜父(《纲目》)。

  性味:甘微酸,凉。

  归经:入肺、胃经。

  入药部位:主要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秋子梨等栽培种的果实。

  梨的用法用量

  内服:生食、(去皮、核)捣汁或熬膏。

  外用:捣敷或捣汁点眼。

  梨的功效主治

  功效: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主治:治热病津伤烦渴,消渴,热咳,痰热惊狂,噎膈,便秘。

  梨的禁忌

  脾虚便溏及寒嗽忌服。

  《本草经疏》:“肺寒咳嗽、脾家泄泻、腹痛冷积、寒痰痰饮、妇人产后、小儿痘后、胃冷呕吐,法咸忌之。”

  梨的配伍

  ①治太阴温病,口渴甚者:甜水梨大者一枚。薄切,新汲凉水内浸半日,(捣取汁)时时频饮。(《温病条辨》雪梨浆)

  ②治太阴温病口渴甚,吐白沫粘滞不快者: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或用蔗浆)。临时斟酌多少,和匀凉服,不甚喜凉者,重汤炖温服。(《温病条辨》五汁饮)

  ③治小儿心藏风热,昏怕躁闷,不能食:梨三枚。切,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入粳米一合,煮粥食之。(《圣惠方》)

  ④治消渴:香水梨(或好鹅梨,或江南雪梨,俱可),用蜜熬瓶盛,不时用热水或冷水调服,止嚼梨亦妙。(《普济方》)

  ⑤治卒咳嗽:㈠梨一颗,刺作五十孔,每孔内置椒一粒,以面裹于热火灰中煨令熟,出,停冷,去椒食之。㈡梨,去核,纳酥蜜,面裹烧令熟,食之。㈢梨,捣汁一升,酥一两,蜜一两,地黄汁一升。缓火煎,细细含咽。凡治嗽皆须待冷,喘息定后方食,热食之反伤矣,令嗽更极,不可救。如此者,可作羊肉汤饼饱食之,便卧少时。(《孟诜方》)

  ⑥治痰喘气急:梨,剜空,纳小黑豆令满,留盖合住,系定,糠火煨熟,捣作饼,每日食之。(《摘元方》)

  ⑦清痰止嗽:梨,捣汁用,熬膏亦良,加姜汁、白蜜。

  ⑧治中风痰热:梨汁同霞天膏、竹沥、童便服。

  ⑨治急惊风热痰壅:梨汁和牛黄服之。

  ⑩治血液衰少,渐成噎膈:梨汁同人乳、蔗汁、芦根汁、童便、竹沥服之。(⑦方以下出《本草求原》)

  ⑾治反胃转食,药物不下:大雪梨一个,以丁香十五粒,刺入梨内,湿纸包四五重,煨熟食之。(《圣济总录》)

  ⑿治卒患赤目胬肉,坐卧痛者:好梨一颗(捣,绞取汁),黄连三枝(碎之)。以绵裹渍令色变,仰卧注目中。(《本草图经》)

  梨的相关论述

  ①《本草衍义》:“梨,多食则动脾,少则不及病,用梨之意,须当斟酌,惟病酒烦渴人,食之甚佳,终不能却疾。”

  ②《纲目》:“《别录》着梨,止言其害,不着其功,陶隐居言梨不入药,盖古人论病多主风寒,用药皆用桂、附,故不知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也。今人痰病火病,十居六七,梨之有益,盖不为少,但不宜过食尔。然惟乳梨、鹅梨、消梨可食,余梨则亦不能去病也。”

  ③《本草经疏》:“梨,能润肺消痰,降火除热,故苏恭主热嗽止渴,贴汤火伤;大明主贼风心烦,气喘热狂;孟诜主胸中痞塞热结等,诚不可阙者也。《本经》言多食令人寒中者,以其过于冷利也;乳妇金疮不可食者,以血得寒则凝而成瘀为病也。凡人有痛处,脉数无力,或发渴,此痈疽将成之候,惟昼夜食梨,可转重为轻。膏粱之家,厚味酽酒,纵恣无节,必多痰火卒中痈疽之病,数食梨,可变危为安,功难尽述。”

  ④《重庆堂随笔》:“梨,不论形色,总以心小肉细,嚼之无渣,而味纯甘者为佳。凡烟火、煤火、酒毒,一切热药为患者,啖之立解。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查看详情

竹沥

  竹沥

  别名:竹汁、淡竹沥、竹油。

  性味:味甘、苦,性寒。

  归经:归心、肝、肺经。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等的茎经火烤后所流出的液汁。

  形态特征:本品为青黄色或黄棕色的透明液体。具竹香气,味微甜。

  竹沥的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0-60g;或入丸剂,或熬膏。

  外用:适量,调敷或点眼。

  炮制:取鲜竹竿,截成30-50cm长段,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间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竹沥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降火,滑痰利窍。

  主治:用于中风痰迷,肺热痰壅,惊风,癫痫,热病痰多,壮热烦渴,子烦,破伤风。

  竹沥的禁忌

  寒饮湿痰及脾虚便溏者禁服。

  竹沥的配伍

  1、治中风口噤不知人:淡竹沥一升服。(《千金要方》)

  2、治风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沥二升,生葛汁一升,生姜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温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要方》竹沥汤)

  3、治风着人面,引口偏,着牙车急舌不得转,竹沥一升,独活三两,生地黄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顷服之。(《医心方》引憎深方)

  4、治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5、治肺痈:竹沥60g,分3次,温开水冲服。(《安徽中草药》)

  6、治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方》)

  竹沥的相关论述

  1、《本草拾遗》:“(治)久渴心烦。”

  2、《得配本草》:“治狂闷,利九窍,疗破伤,中风,止因触胎动,养血明目。”

查看详情

龙脷叶

  龙脷叶

  别名:龙舌叶、龙味叶、龙利叶、牛耳叶。

  性味:性平,味淡。

  归经:肺经。

  龙脷叶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6-15g。

  龙脷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热咳喘痰多;口干;便秘。

  龙脷叶的各家论述

  1.《陆川本草》:清肺,治肺热咳嗽。

  2.《南宁市药物志》:止痰火咳嗽哮喘。治内伤肺痨失音,喉痛。

查看详情

天竺黄

  天竺黄

  别名:天竹黄、竹黄。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归心、肝经。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Bambusa ter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形态特征:本品为不规则的片块或颗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气微,味淡。

  天竺黄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

  炮制:剖开竹竿,取出节间的块状物,干燥。

  天竺黄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豁痰,凉心定惊。

  主治: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天竺黄的配伍

  治小儿疳积:雄黄(研,水飞),天竺黄各二钱,牵牛末一钱。上同再研,面糊为丸,粟米大。每服二至五丸,食后,薄荷汤下。大者加丸数。(《小儿药证直诀》牛黄丸)

  天竺黄的相关论述

  1、《日华子》: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

  2、《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3、《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查看详情

桔梗

  桔梗

  别名:包袱花、铃哨花、道拉基。

  性味:味苦、辛,性平。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s(Jacq.)A.Dc.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本品呈圆柱形或略呈纺锤形,下部渐细,有的有分枝,略扭曲,长7~20cm,直径0.7~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不去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灰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或不明显,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有裂隙,木部淡黄白色。气微,味微甜后苦。

  桔梗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桔梗的功效主治

  功效:宣肺,利咽,祛痰,排脓。

  主治: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

  桔梗的禁忌

  本品性升散,凡气机上逆,呕吐,呛咳,眩晕,阴虚火旺咳血等不宜用。用量过大易出致恶心呕吐。

  桔梗的配伍

  1、 妊娠中恶,心腹疼痛:桔梗一两(锉)。水一钟,生姜三片,煎六分,温服。(《圣惠方》)

  2、 治肺痈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桔梗一两,甘草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桔梗汤)

  3、 治痰嗽喘急不定:桔梗一两半。捣罗为散,用童子小便半升,煎取四合,去滓温服。(《简要济众方》)

  桔梗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主口舌生疮,赤目肿痛。”

  2、《本经》:“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

  3、《别录》:“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疗喉咽痛,下蛊毒。”

查看详情

前胡

  前胡

  性味:味苦、辛,性微寒。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伞形科植物白花前胡Peucedanum praeruptorum Dunn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本品呈不规则的圆柱形、圆锥形或纺锤形,稍扭曲,下部常有分枝,长3~15cm,直径1~2cm。表面黑褐色或灰黄色,根头部多有茎痕及纤维状叶鞘残基,上端有密集的细环纹,下部有纵沟、纵皱纹及横向皮孔。质较柔软,干者质硬,可折断,断面不整齐,淡黄白色,皮部散有多数棕黄色油点,形成层环纹棕色,射线放射状。气芳香,味微苦、辛。

  前胡的用法用量

  用法:3~10g。

  炮制:1、前胡: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薄片,晒干。

  2、蜜前胡:取前胡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前胡的功效主治

  功效:降气化痰,散风清热。

  主治:用于痰热喘满,咯痰黄稠,风热咳嗽痰多。

  前胡的禁忌

  阴虚咳嗽、寒饮咳喇患者慎服。

  前胡的配伍

  1、骨蒸劳伤:猪脊髓一条,猪胆汁一枚,童便一盏,柴胡、前胡、胡黄连、乌梅各一钱,韭白七根,同煎七分,温服。不过三服,其效如神。(《瑞竹堂方》)

  2、小儿夜啼:前胡捣筛,蜜丸小豆大。日服一丸,熟水下,至五、六丸,以瘥为度。(《普济方》)

  3、痫后虚肿:小儿痫病瘥后,血气上虚,热在皮肤,身面俱肿。葳蕤、葵子、龙胆、茯苓、前胡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圣济总录》)

  前胡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

  2、《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3、《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4、《本草汇言》:前胡,散风寒、净表邪、温肺气、消痰嗽之药也。如伤风之证,咳嗽痰喘,声重气盛,此邪在肺经也;伤寒之证,头痛恶寒,发热骨疼,此邪在膀胱经也;胸胁痞满,气结不舒,此邪在中膈之分也。又妊娠发热,饮食不甘;小儿发热,疮疹未形;大人痰热,逆气隔拒,此邪气壅闭在腠理之间也,用前胡俱能治之。罗一经云,前胡去寒痰,半夏去湿痰,南星去风痰,枳实去实痰,蒌仁治燥痰,贝母、麦门冬治虚痰,黄连、天花粉治热痰,各有别也。

查看详情

蛤壳

  蛤壳

  别名:海蛤壳。

  归经:归肺、肾、胃经。

  形态特征:1.文蛤:扇形或类圆形,背缘略呈三角形,腹缘呈圆弧形,长3-10cm,高2-8cm。壳顶突出,位于背面,稍靠前方。壳外面光滑,黄褐色,同心生长纹清晰,通常在背部有锯齿状或波纹状褐色花纹。壳内面白色,边缘无齿纹,前后壳缘有时略带紫色,铰合部较宽,右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2个;左壳有主齿3个及前侧齿1个。质坚硬,断面有层纹。无臭,味淡。

  2.青蛤:类圆形,长3.6-5.6cm,高与长几相等,宽2.5-3.5cm。壳顶突出,位于背侧近中部,歪向一方。壳外面淡黄色或棕红色,同心生长纹突出壳面略呈环肋状,沿此纹或有数条灰蓝色轮纹,腹缘细齿状。壳内面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无纹,边缘常带紫色并有整齐的小齿纹,铰合部左右两侧均具齿3枚,无侧齿。质地细腻,薄而脆,锯时铁从纵斜纹处及生长纹处断裂,断面厚0.5-1.5mm。层纹不明显。无臭,味淡。

  蛤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1.蛤壳《圣惠方》:“细研。”《普济方》:“研如面。”“水飞”。《本草害利》:“宜生捣碎用。”现行,取原药材,洗净干燥,碾碎或碾粉。

  2.煅蛤壳《圣济总录》:“烧通赤研细。”《直指方》:“烧灰存性,为末。”《本草蒙筌》“宜火煅作(爆),勿和剂煎汤。”现行,取净蛤壳,置无烟的炉上或置适宜的容器内,煅至酥脆,取出放凉,打碎。

  蛤壳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制酸止痛;敛疮收湿。

  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胁痛;湿热水肿;淋浊带下;胃痛泛酸;臁疮湿疹。

查看详情

胖大海

  胖大海

  别名:安南子、大洞果、大海、大海榄。

  性味:味甘,性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梧桐科植物胖大海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呈纺锤形或椭圆形,长2~75px,直径1~37.5px。先端钝圆,基部略尖而歪,具浅色的圆形种脐。表面棕色或暗棕色,微有光泽,具不规则的干缩皱纹。外层种皮极薄,质脆,易脱落。中层种皮较厚,黑褐色,质松易碎,遇水膨胀成海绵状。断面可见散在的树脂状小点。内层种皮可与中层种皮剥离,稍革质,内有2片肥厚胚乳,广卵形;子叶2枚,菲薄,紧贴于胚乳内侧,与胚乳等大。气微,味淡,嚼之有黏性。喜阳光,生于热带地区。

  胖大海的用法用量

  用法:2~3枚,沸水泡服或煎服。

  炮制:除去杂质,筛去泥沙即可,不能用水洗。

  胖大海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主治:肺热声哑,干咳无痰,咽喉干痛,热结便闭,头痛目赤。

  胖大海的禁忌

  脾胃虚寒体质,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肿痛,肺阴虚导致的咳嗽,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都不适于用胖大海。

  胖大海的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拾遗》:“治火闭痘,并治一切热症劳伤吐衄下血,消毒去暑,时行赤眼,风火牙疼,虫积下食,痔疮漏管,干咳无痰,骨蒸内热,三焦火症。”

查看详情

海浮石

  海浮石

  别名:白浮石、海浮石、水泡石等。

  性味咸,寒。

  归经:肺;肾;肝;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火成岩类岩石浮石的块状物或胞孔科动物脊突苔虫、瘤苔虫等的骨胳。

  海浮石的用法用量

  用法3~5钱。

  炮制:全年可采,以夏季为多。自海中捞出,晒干

  海浮石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火,化老痰,软坚,通淋。

  主治:治痰热喘嗽,老痰积块,瘿瘤,瘰疬,淋病,疝气,疮肿,目翳。清肺化痰,软坚散结。用于肺热咳嗽,痰稠色黄,咯血,支气管炎,淋巴结结核。

  海浮石的禁忌

  虚寒咳嗽忌服。

  《本草从新》:“多服损人血气”

  海浮石的配伍

  ①治卒咳嗽不止:浮石二两。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以粥饮下十丸,日三、四服。(《圣惠方》)

  ②治小儿天哮,一切风湿燥热,咳嗽痰喘:海浮石、飞滑石、杏仁各四钱,薄荷二钱,上为极细末。每服二钱,用百部煎汤调下。(《医学从众录》海浮石滑石散)

  ③治血淋,小便涩痛: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生甘草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④治石淋:浮石,使满一手,下筛,以水三升,酢一升,煮取二升,澄清服一升,不过三服。亦治嗽,淳酒煮之。(《千金方》)

  ⑤治小肠气,茎缩囊肿;黄烂浮石为末。每服二钱,木通、灯心、赤茯苓、麦门冬煎汤调下。(《仁斋直指方》海金散)

  ⑥治诸疝:海石、香附。为末,生姜汁调下。亦治心痛。(《丹溪心法》)

  ⑦治消渴:浮石、青黛各等分,麝香少许。上细末。每服一钱,温汤调下。(《本事方》)

  ⑧治渴疾饮水不止:白浮石、蛤粉、蝉壳(去头、足)各等分。上细末,用鲫鱼胆七个,调三钱服,不拘时候。(《本事方》神效散)

  ⑨治疔疮,发背,恶疮:白浮石半两,没药二钱。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丸,冷酒送下。(《普济方》耆老丹)

  ⑩治耳底有脓:海浮石一两,没药一钱,麝香一字。上为细末。每用半字,吹入耳中。(《普济方》没药散)

  ⑾治疳疮久不愈:海浮石(烧红醋淬数次)、金银花。上海石二停,金银花一停,同为细末。每服二钱半,如签茶一般,日用二服。疮在上,食后;在下,食前服。(《儒门事亲》)

  海浮石的各家论述

  1.《本草拾遗》:“水花……江海中间,久沫成乳石,故如石水沫,犹软者是也。”

  2.《本草衍义》:“今皮作家用之磨皮上垢,无出此石。玲球,肺之象也。气味咸寒,润下之用也。故入肺除上焦痰热,止咳嗽而软坚。清其上源,故又治诸淋。”(《纲目》)

  3.贾所学:“海石,味咸能降火,又能软坚,故力降热痰、软结痰、消顽痰;因其体浮,专主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消化凝结,化痰丸中必用之药也。”(《药品化义》)

查看详情

瓦楞子

  瓦楞子

  别名:蚶子壳、毛蛤、瓦垅。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归肺、胃、肝经。

  入药部位:为蚶科动物毛蚶Arca subcrenata Lischke、泥蚶Arca granosa Linnaeus或魁蚶Arca inflata Reeve的贝壳。

  形态特征:毛蚶:略呈三角形或扇形,长4~5cm,高3~4cm。壳外面隆起,有棕褐色茸毛或已脱落;壳顶突出,向内卷曲;自壳顶至腹面有延伸的放射肋30~34条。壳内面平滑,白色,壳缘有与壳外面直楞相对应的凹陷,铰合部具小齿1列。质坚。气微,味淡。

  泥蚶:长2.5~4cm,高2~3cm。壳外面无棕褐色茸毛,放射肋18~21条,肋上有颗粒状突起。

  魁蚶:长7~9cm,高6~8cm。壳外面放射肋42~48条。

  瓦楞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先煎。

  炮制:1、瓦楞子:洗净,干燥,碾碎。

  2、煅瓦楞子:取净瓦楞子,照明煅法煅至酥脆。

  瓦楞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主治:用于顽痰胶结,黏稠难咯,瘿瘤,瘰疬,症瘕痞块,胃痛泛酸。

  瓦楞子的禁忌

  无痰积者不宜。

  瓦楞子的配伍

  1、胃痛吐酸水:瓦愣子(醋煅7次)270g,乌贼骨180g,广皮(炒)90g。研极细末。每日3次,每次服6g,食后开水送下。(《经验方》)

  2、治痰饮:以瓦楞子壳(即海蚶子),不拘多少,炭火煅,研末,候栝萎黄熟时,正捣和瓦粉作饼子,晒干为末。用蜜汤调一钱,或入诸药为丸,其效过于海粉多矣。(《古今医统》)

查看详情

金礞石

  金礞石

  别名:烂石、酥酥石。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归肺、心、肝经。

  形态特征:本品为鳞片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或碎片,碎片直径0.1~0.8cm;块状者直径2~lOcm,厚0.6~1.5cm,无明显棱角。棕黄色或黄褐色,带有金黄色或银白色光泽。质脆,用手捻之,易碎成金黄色闪光小片。具滑腻感。气微,味淡。

  金礞石的用法用量

  用法:多入丸散服,3~6g;煎汤10~15g,布包先煎。

  炮制:1、金礞石:除去杂石。

  2、煅金礞石:取净金礞石,照明煅法煅至红透。为粉末状,黄褐色,闪金星更明显,无臭,无味。

  金礞石的功效主治

  功效:坠痰下气,平肝镇惊。

  主治:用于顽痰胶结,咳逆喘急,癫痫发狂,烦躁胸闷,惊风抽搐。

  金礞石的禁忌

  虚弱之人及孕妇禁服。

查看详情

海藻

  海藻

  别名:落首、海萝、藫、海藻菜、乌菜、海带花。

  性味:味苦、咸,性寒。

  归经:归肝、胃、肾经。

  入药部位:为马尾藻科植物海蒿子 Sargassum pallidum(Turn.)C. Ag. 或羊栖菜 Sargassum fusiforme (Harv.)Setch. 的干燥藻体。

  形态特征:1、大叶海藻(海蒿子):皱缩卷曲,黑褐色,有的被白霜,长30~60cm。主干呈圆柱状,具圆锥形突起,主枝自主干两侧生出,侧枝自主枝叶腋生出,具短小的刺状突起。初生叶披针形或倒卵形,长5~7cm,宽约1cm,全缘或具粗锯齿;次生叶条形或披针形,叶腋间有着生条状叶的小枝。气囊黑褐色,球形或卵圆形,有的有柄,顶端钝圆,有的具细短尖。质脆,潮润时柔软;水浸后膨胀,肉质,黏滑。气腥,味微咸。

  2、小叶海藻(羊栖菜):较小,长15~40cm。分枝互生,无刺状突起。叶条形或细匙形,先端稍膨大,中空。气囊腋生,纺锤形或球形,囊柄较长。质较硬。

  海藻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晾,切段,晒干。

  海藻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海藻的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2、抗血凝作用

  3、降血脂作用

  4、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5、抗肿瘤作用

  6、抗感染作用

  7、抗放射作用

  海藻的禁忌

  不宜与甘草同用。脾胃虚寒者禁服。

  海藻的配伍

  1、治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海藻1斤(去咸)清酒2升。上2味,以绢袋盛海藻酒渍,春夏2日。一服2合,稍稍含咽之,日3。酒尽更,2升渍,饮之如前。渣暴干,末服方寸匕,日3。尽更作,3剂佳。(《肘后方》)

  2、治颌下瘰疬如梅李:海藻1斤,酒2升。渍数日,稍稍饮之。(《肘后方》)

  3、治蛇盘瘰疬,头项交接者:海藻菜(以荞面炒过)、白僵蚕(炒)等分。为末,以白梅泡汤,和丸,梧子大。每服六十丸,米饮下,必泄出毒气。(《世医得效方》)

  4、治疝气:海蒿子,昆布各15g,小茴香30g。水煎服。(《中国药用海洋生物》)

  5、治身上生赘肉:海藻为末敷,仍煎海藻酒服之,则去。(《普济方》)

  海藻的相关论述

  《本草拾遗》:“此物有马尾者,大而有叶者,《本经》及注海藻功状不分。马尾藻生浅水中,如短马尾,细,黑色,用之当浸去咸。大叶藻生深海中及新罗,叶如水藻而大。《本经》云,主结气瘿瘤是也。《尔雅》云:纶似纶,组似组,正为二藻也。海人取大叶藻正在深海底,以绳系腰没水下,刈得,旋系绳上,五月以后当有大鱼伤人,不可取也。”

查看详情

昆布

  昆布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胃、肾经。

  入药部位:为海带科植物海带Laminaria japonica Ar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Ecklonia kurome Okam.的干燥叶状体。

  形态特征:1、海带:卷曲折叠成团状,或缠结成把。全体呈黑褐色或绿褐色,表面附有白霜。用水浸软则膨胀成扁平长带状,长50~150cm,宽10~40cm,中部较厚,边缘较薄而呈波状。类革质,残存柄部扁圆柱状。气腥,味咸。

  2、昆布:卷曲皱缩成不规则团状。全体呈黑色,较薄。用水浸软则膨胀呈扁平的叶状,长宽约为16~26cm,厚约1.6mm;两侧呈羽状深裂,裂片呈长舌状,边缘有小齿或全缘。质柔滑。

  昆布的用法用量

  用法:6~12g。

  炮制:除去杂质,漂净,稍晾,切宽丝,晒干。

  昆布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

  昆布的配伍

  1、瘿气结核 ,肿硬。以昆布一两,洗去咸,晒干为散。每以一钱绵裹,好醋中浸过,含之咽津,味尽再易之。(《圣惠方》)

  2、治膀胱结气,急宜下气。用高丽昆布一斤,白米泔浸一宿,洗去咸味。以水一斛,煮熟劈细。入葱白一握,寸断之。更煮极烂,乃下盐酢豉糁姜橘椒末调和食之。仍宜食粱米、粳米饭。极能下气。无所忌。海藻亦可依此法作之。(《广济方》)

  昆布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服。

  昆布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昆布生登、莱者,搓如绳索之状。出闽、浙者,大叶似菜。盖海中诸菜性味相近,主疗一致。虽稍有不同,亦无大异也。

  2、《别录》:主十二种水肿,瘿瘤聚结气,痿疮。

  3、《药性论》:利水道,去面肿,去恶疮鼠瘘。

查看详情

平贝母

  平贝母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心经。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球形,高0.5~lcm,直径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大小相近或一片稍大抱合,顶端略平或微凹入,常稍开裂;中央鳞片小。质坚实而脆,断面粉性。气微,味苦。

  平贝母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研粉冲服,一次1~2g。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平贝母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

  平贝母的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平贝母的配伍

  1、揩齿乌须:胡桃仁(烧过)、贝母各等分。为散,日用之。(《圣惠方》)

  2、乳痈初肿:贝母末,酒服二钱,仍令人吮之,即通。(《仁斋直指方》)

  3、妊娠尿难,饮食如故。用贝母、苦参、当归各四两。为末,蜜丸小豆大,每饮服三丸至十丸。(《金匮要略》)

  平贝母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洗洗恶风寒,目眩项直。

  2、《纲目拾遗》:解毒利痰,开宣肺气,凡肺家夹风火有痰者宜此。

  3、《本草正》:治肺痈肺萎,咳喘,吐血,衄血,最降痰气,善开郁结,止疼痛,消胀满,清肝火,明耳目,除时气烦热,黄疸,淋闭,便血,溺血;解热毒,杀诸虫及疗喉痹,瘰疬,乳痈发背,一切痈疡肿毒,湿热恶疮,痔漏,金疮出血,火疮疼痛。

查看详情

伊贝母

  伊贝母

  别名贝母、天山贝母、新疆贝母。

  性味:味苦、甘,性微寒。

  归经:归肺、心经。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新疆贝母Fritillaria walujewii Regel或伊犁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nk的干燥鳞茎。

  形态特征:1、新疆贝母:呈扁球形,高0.5-1.5cm。表面类白色,光滑。外层鳞叶2瓣,月牙形,肥厚,大小相近而紧靠。顶端平展而开裂,基部圆钝,内有较大的鳞片和残茎、心芽各1枚。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2、伊犁贝母:呈圆锥形,较大。表面稍粗糙,淡黄白色。外层鳞叶两瓣,心脏形,肥大,一片较大或近等大,抱合。顶端稍尖,少有开裂,基部微凹陷。

  伊贝母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

  炮制:5~7月间采挖,除去泥沙,晒干,再去须根和外皮。

  伊贝母的功效作用

  功效:清热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咳痰带血。

  伊贝母的禁忌

  不宜与川乌、制川乌、草乌、制草乌、附子同用。

查看详情

甜瓜子

  甜瓜子

  别名:甘瓜子(《别录》),甜瓜仁、甜瓜瓣(《本经逢原》)。

  性味:甘,寒。

  入药部位:为葫芦科甜瓜属植物甜瓜Cucumis melo L.的种子。

  形态特征:干燥的种子,长卵形,扁平,长6~7毫米,宽3~4毫米,厚约1毫米。顶端稍尖,有一极不明显的种脐,基部钝圆。表面黄白色或淡棕红色,平滑而微有光泽。在扩大镜下观察,表面可见细密的纵纹。种皮较硬而脆,内有一白色膜质胚乳,包于2片子叶之外,子叶白色,富油性。气无,味淡。以黄白色、颗粒饱满者为佳。

  甜瓜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

  炮制:夏季果实成熟,收集种子,洗净晒干。

  甜瓜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排脓,润肠。

  主治:用于肺脓疡,慢性支气管炎,大便不畅。

  甜瓜子的配伍

  ①治肠痈已成,小腹肿痛,小便似淋,或大便艰涩、下脓:甜瓜子一合,当归(炒)一两,蛇退皮一条。研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前服,利下恶物为妙。(《圣惠方》)

  ②治口臭:甜瓜子作末,蜜和,每日空心洗漱讫,含一丸如枣核大,亦敷齿。(《千金方》)

  ③治腰腿疼痛:甜瓜子三两,酒浸十日,为末。每服三钱,空心酒下,日三。(《寿域神方》)

查看详情

湖北贝母

  湖北贝母

  性味:微苦,凉。

  归经:归肺、心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百合科植物湖北贝母 Fritillaria hupehensis Hsiao et K.C.Hsia的干燥鳞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圆球形,高0.8~2.2cm,直径0.8~3.5cm,表面类白色至淡棕色。外层鳞叶2瓣,肥厚,略呈肾形,或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顶端闭合或开裂。内有鳞叶2~6枚及干缩的残茎。内表面淡黄色至类白色,基部凹陷呈窝状,残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数须根。单瓣鳞叶呈元宝状,长2.5~3.2cm,直径1.8~2cm。质脆,断面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湖北贝母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炮制:夏初植株枯萎后采挖,用石灰水浸泡,硫黄熏;或清水浸泡,干燥。

  湖北贝母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化痰,止咳,散结。

  主治:用于热痰咳嗽,痰核瘰疬,痈肿疮毒。

  湖北贝母的禁忌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查看详情

猪仔笠

  猪仔笠

  别名:山葛、大力牛、雀琍珠、鸡头薯、鸡心薯、鸡头子、凉薯、山芪薯、地草果。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猪仔笠EriosemachinenseVog.的块根。

  形态特征:块根肉质,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2-4cm,末端细长,木质化。表面深棕色,有短横列的皮孔和少数支根痕。干燥根表面灰褐色,密布不规则的皱纹。质软而韧,切断面外部淡褐色,内部类白色,带纤维性。气微,味微甘。

  猪仔笠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炖肉。

  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猪仔笠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生津止渴,消肿。

  主治:用于肺热咳嗽,肺痈,发热烦渴,痢疾,睾丸鞘膜积液,食积不消,跌打肿痛。

  猪仔笠的配伍

  1、治新染痰火症:猪仔笠煲猪精肉食。(《生草药性备要》)

  2、治伤风咳嗽,上呼吸道感染,发热烦渴:猪仔笠(干品)9-15g。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3、治红白痢:猪仔笠同木棉花煲猪蹄精肉食。(《生草药性备要》)

  4、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胃痛,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地草果(干品)9-15g。水煎服,每日服2次。(《文山中草药》)

  猪仔笠的禁忌

  虚寒忌服。

  猪仔笠的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止咳化痰,润肺滋肾。”

  2、《全国中草药汇编》:“清热解毒。主治肺脓疡。”

查看详情

海带

  海带

  别名:海马蔺、海草(《东北药植志》)。

  性味咸,寒。

  入药部位:为大叶藻科植物大叶藻的全草。

  形态特征:干燥全草,呈细长带状,全缘,常皱缩或卷曲,多碎断,直径约2~8毫米,薄如纸,表面棕绿色至棕色,上有类白色盐霜。质脆如纸,折断面有细毛样纤维。臭微弱;味咸。

  海带的用法用量

  炮制:除去杂质,用淡水洗净,阴干。

  海带的功效主治

  功效:软坚化痰,利水泄热。

  主治:治瘿瘤结核,疝瘕,水肿,脚气。

  海带的配伍

  ①治赘:海带、海藻、海蛤、昆布(四味皆焙)、泽泻(炒)、连翘,以上并各等分,猪靥、羊靥各十枚。上为细末,蜜丸,如鸡头大,临卧噙化一、二丸。(《儒门事亲》比瘿丹)

  ②治三种瘿:海藻、海带、昆布、雷丸各一两,青盐、广茂各半两。上等分,为细末,陈米饮为丸棒子大,噙化。以炼蜜丸亦好。(《杂类名方》玉壶散)

  海带的各家论述

  《本草汇言》:“海带,去瘿行水,下气化痰,功同海藻、昆布;妇人方中用此催生有验,稍有异耳。”

查看详情

毛白杨

  毛白杨

  别名:白杨、笨白杨、独摇(山东昌潍《慢性气管炎资料选编》)。

  性味:苦;甘;性寒。

  入药部位:为杨柳种植物毛白杨的树皮。

  形态特征:树皮板片状或卷筒状,厚2-4mm,外表面鲜时暗绿色,干后棕黑色,常残存银灰色的栓皮,皮孔明显,菱形,长2-14.5mm,宽3-13mm;内表面灰棕色,有细纵条纹理。质地坚韧,不易折断。断面显纤维性及颗粒性。气微,味微。

  毛白杨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外用:适量,捣敷。

  毛白杨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痰。

  主治:治咳嗽痰喘。

查看详情

太白贝母

  太白贝母

  性味:苦甘,微寒。

  入药部位:为百合科植物太白贝母的鳞茎。

  形态特征:鳞茎扁卵圆形或圆锥形,直径0.6~1.2cm,高4~8mm。表面白色,较光滑。外层两枚鳞叶近等大,顶端开裂,底部平整。味苦。

  太白贝母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炮制:6月采挖置麦麸中阴干,再用硫黄熏制。

  太白贝母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化痰,止咳。

  主治:治肺热咳嗽,支气管炎,咳痰不利。

查看详情

白螺蛳壳

  白螺蛳壳

  别名:白螺壳(《肘后方》)。

  性味:甘淡,平。

  入药部位:为田螺科动物方形环棱螺或其同属动物的陈旧螺壳。

  形态特征:呈圆锥形,螺层7级,各级有棱,并有不明显的横斜线纹,壳口歪,卵圆形。壳外的角质膜已消失,故呈灰白色。体轻,质脆。气无,味淡。以陈久色白,壳顶不碎者为佳。

  白螺蛳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研末,1~3钱;或入丸剂。

  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于破败的墙壁内及螺壳堆积处,收集年久色白者,洗净晒干。

  白螺蛳壳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散结,止痛,敛疮。

  主治:治热痰咳嗽,反胃,胃痛,吐酸,瘰疬,溃疡,汤火伤。

  白螺蛳壳的配伍

  ①治卒得咳嗽:白螺或白蚬壳,捣为末,酒服方寸匕。(《肘后方》)

  ②治湿痰心痛:白螺蛳壳去泥沙,火煅为细末,每服方寸匕,温酒调下。(《医学正传》)

  ③治膈气疼痛:陈白螺蛳烧研,每服一钱,酒下。(《纲目》白玉散)

  ④治瘰疬已散:白螺蛳壳为末,日日敷之。(《谈野翁试效方》)

  ⑤治诸疮烂湿不收:白螺蛳壳,火烧存性,敲碎,去壳内泥土,研极细掺之。(《本草汇言》)

  ⑥治汤火伤疮:多年干白螺蛳壳煅研,油调敷。(《澹寮方》)

  ⑦治杨梅疮烂:螺蛳壳、辰砂等分,片脑少许,为末搽之。(《纲目》)

  ⑧治下疳阴头生疮:白螺蛳壳不以多少,火内煅酥为末,于水内飞过,去土石粗者,次用轻粉,随分量入在药内,每用少许,干贴在疮上。(《奇效良方》银粉散)

查看详情

皂荚子

  皂荚子

  别名:皂角子、皂子、皂儿、皂角核。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种子。

  形态特征: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一端略狭尖,长1.1-1.3cm,宽0.7-0.8cm,厚约0.7cm。表面棕褐色,平滑而带有光泽,较狭尖的一端有微凹的点状种脐,有的不甚明显。种皮剥落后可见2片大型鲜黄色的子叶,质极坚硬,气微,味淡。以颗粒饱满、坚实、无杂质、无虫蛀者为佳。

  皂荚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炮制:取净皂荚子,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呈深褐色,微带焦斑,取出晾凉。用时捣碎。

  皂荚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肠通便,祛风散热,化痰散结。

  主治:用于大便燥结,肠风下血,痢疾里急后重,痰喘肿满,疝气疼痛,瘰疬,肿毒,疮癣。

  皂荚子的配伍

  1、治肠风下血:皂荚子、槐实各30g。用粘谷糠炒香,去糠为末。陈粟米饮下一钱。(《圣惠方》神效散)

  2、治痢疾里急后重:枳壳、皂荚子等分。炒令干燥为末,米饮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普济方》)

  3、治一切疔肿:皂荚子取仁,作末敷之。(《千金要方》)

  皂荚子的禁忌

  孕妇及体虚者禁服。

  《广东中药志》:“孕妇及体弱、气虚阴亏者禁用。”

  皂荚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疏导五脏风热壅。”

  2、《纲目》:“治风热大肠虚秘,瘰疬,肿毒,疮癣。”

查看详情

无患子

  无患子

  别名:木患子、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纲目》,圆肥皂、桂圆肥皂《现代实用中药》,洗手果《广西中兽医药用植物》,油患子、油皂果《贵州中草药名录》。

  性味:味苦、辛,性寒。

  归经:入心、肺经。

  入药部位:为无患子科无患子属植物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的种子。

  形态特征:种子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5cm。表面黑色,光滑,种脐线形,附白色绒毛。质坚硬。剖开后,子叶2枚,黄色,肥厚,叠生,背面的1枚较大,半抱腹面的1枚;胚粗短,稍弯曲。气微,味苦。

  无患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研末。

  外用:适量,烧灰或研末吹喉、擦牙,或煎汤洗;或熬膏涂。

  炮制:除去果肉、杂质,取种子晒干。

  无患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祛痰,消积,杀虫。

  主治:喉痹肿痛,肺热咳喘,音哑,食滞,疳积,蛔虫腹痛,滴虫性阴道炎,癣疾,肿毒。

  无患子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降血压作用。

  3、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无患子的配伍

  1、治喉痹,无患子,研。内喉中立开。(《普济方》)

  2、治喉蛾,无患子核、凤尾草各9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3、治百日咳,感冒发烧,无患子果仁3枚。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4、治哮喘,(无患子)种子研粉。每次6g,开水冲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5、治小儿腹中气胀,用木患子仁3-4枚。煨熟食之,令放出矢气即消。(《岭南草药志》)

  6、治小儿疳积,木患子仁6-7枚(煨熟),和苏鼠1只煅灰,共研为散,分3-4次蒸猪肝食。(《岭南草药志》)

  7、治牙齿肿痛,无患子一两,大黄、香附各一两,青盐半两,泥固煅研,日用擦牙。(《普济方》)

  无患子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慎用。

  无患子的相关论述

  《本草衍义》:“无患子,今释子取以为念珠,出佛经,惟取紫红色,小者佳。今入药绝少,西洛亦有之。”

查看详情

苦杏仁

  苦杏仁

  性味:苦,微温;有小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苦杏)Prunus armeniaca L. var. ansu Maxim.、西伯利亚杏(山杏)Prunus sibirica L.、东北杏Prunus mandshurica (Maxim.)Koehne或杏Prunus armeniaca L.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心形,长1~1.9cm,宽0.8~1.5cm,厚0.5~0.8cm。表面黄棕色至深棕色,一端尖,另端钝圆,肥厚,左右不对称。尖端一侧有短线形种脐,圆端合点处向上具多数深棕色的脉纹。种皮薄,子叶2,乳白色,富油性。无臭,味苦。

  苦杏仁的用法用量

  用法:4.5~9g,生品入煎剂宜后下。

  炮制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苦杏仁的功效主治

  功效: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主治: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苦杏仁的毒性

  中毒症状:一般不发热,或见体温不足,均有昏迷、惊厥、呕吐、呼吸障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等严重症状。

  解救方法:早期可洗胃(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或10%硫代硫酸钠),然后大量饮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严重者立即给氧,静脉注射3%亚硝酸钠溶液10毫升,接着静脉注射25%硫代硫酸钠溶液50毫升。如病情危机时,吸入亚硝酸异戊酯,每隔2分钟吸入30秒。

  民间解毒方法:轻者可用杏树皮(去粗皮)2两,加水500毫升,煮沸20分钟,取汁温服。

  苦杏仁的禁忌

  内服不宜过量,以免中毒。

查看详情

胡颓子根

  胡颓子根

  别名:牛奶根(《分类草药性》),贯榨根(《浙江民间草药》),叶刺头(《泉州本草》)。

  性味:酸,平。

  归经:肺;脾经。

  入药部位: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的根。

  形态特征:干燥根呈圆柱形,弯曲,一般多截成30~35厘米长的段落,粗细不一,粗根直径3~3.5厘米,细根直径达1厘米。外表土黄色,根皮剥落后,露出黄白色的木质部。质坚硬,横断面纤维性强,中心色较深。

  胡颓子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或浸酒。

  外用:煎水洗。

  胡颓子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止血,祛风,利湿,消积滞,利咽喉。

  主治:治咳喘,吐血,咯血,便血。月经过多,风湿关节痛,黄痘,泻痢,小儿疳积,咽喉肿痛。

  胡颓子根的配伍

  ①治风寒肺喘:胡颓子根一两,红糖五钱。水煎,饭后服。(《闽东本草》)

  ②治吐血,咯血,便血,月经过多:胡颓子根一至二两。煎服。(苏医《中草药手册》)

  ③治风湿痛:胡颓子根三两,黄酒二两,猪脚半斤。加水煮一时许,取汤一碗,连同猪脚服。(《福建民间草药》)

  ④利湿,治黄疸:胡颓子根五至八钱。水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⑤治产后腹痛下痢:胡颓子根二两,红糖一两,水煎服(《闽东本草》)

  ⑥治脾泄泻痢:胡颓子根三至五钱。水煎成半碗,加些冰糖,饭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小儿食积、疳积:胡颓子根五钱。水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⑧治胃痛:胡颠于根一两。水煎去溅,Qq鸡蛋(雀壳)二个,煮服。(《江西草药,)

  ⑨治咽喉肿痛:胡颓子根一两,王瓜根五钱。水煎,频频含咽,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⑩治喉痛失音:胡颓子根头约一两。川连二钱。水棘飘。(《泉州本草》)

  ⑾治产后浮肿:胡颓于根三至五麟,益母革等舞。水煎至半碗,加些红糖温服。(《福建民间草药》)

  ⑿治跌打损伤:胡颓子根一两,烩JL蘑嗣五钧,寥刁竹橡三钱。洒水各半煎服。(《江西草药,)

  ⒀治皮肤湿疹:胡颓子根适量,煎洗。(苏医《中草药手册》)

  胡颓子根的各家论述

  1.《纲目》:吐血不止,煎水饮之;喉痹痛塞,煎酒灌之。

  2.《分类草药性》:治跌打损伤,和气行血,补虚清火。

  3.《贵州民间方药集》:益精神,安五脏,补虚劳,止咳化痰,又可催乳。

  4.《浙江民间草药》:消食滞,化疳积。

  5. 苏医《中草药手册》:止咳定喘,祛风利湿,止泻,止血。治久咳气喘,痢疾,腹泻,咯血;并治风湿关节痛,感冒头痛,咽喉肿痛,月经过多,黄疸,牙齿痛。

查看详情

甜杏仁

  甜杏仁

  性味:性平,味甘,无毒。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部分栽培种味甜的干燥种子。

  形态特征:干燥种子,呈扁心脏形,长1.6~2.1厘米,宽1.2~1.6厘米,顶端尖,基部圆,左右对称,种脊明显,种皮较苦杏仁为厚,淡黄棕色,自合点处分散出许多深棕色脉纹,形成纵向凹纹。断面白色。子叶接合面常见空隙。气微,味微甜。以颗粒均匀而大、饱满肥厚、不发油者为佳。

  甜杏仁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或入丸剂。

  外用:捣敷。

  炮制: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略煮,俟皮微皱起捞出,浸入凉水中,脱去种皮,晒干簸净。

  甜杏仁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平喘。

  主治:治虚劳咳喘,肠燥便秘。

  甜杏仁的各家论述

  《本草便读》:“甜杏仁,可供果食,主治(与杏仁)亦皆相仿。用于虚劳咳嗽方中,无苦劣之性耳。”

查看详情

柿霜

  柿霜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心、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柿科植物柿DiospyroskakiThunb.的果实制成“柿饼”时外表所生的白色粉霜。

  形态特征柿霜,呈白色粉末状,质轻、易潮解。气微,味甜,具有清凉感。

  柿霜的用法用量

  内服:冲服,3-9g;或入丸剂噙化。

  外用:适量,撒敷。

  炮制:取近成熟的柿子,剥去外皮,日晒夜露(防雨、防虫蝇、防尘),约经月余后,放置席圈内,再经月余,即成柿饼。其上生有白色粉霜,用洁净竹片刮下即成柿霜。除去杂质及残留宿萼,过40目筛。将柿霜放锅内加热融化,成蚀状时,倒入模型中,晾至七成干,用刀铲下,再晾至全干,刷净,即成柿霜饼。

  柿霜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止咳,生津利咽,止血。

  主治:用于肺热燥咳,咽干喉痛,口舌生疮,吐血,咯血,消渴。

  柿霜的配伍

  1、治咽喉嗽痛:柿霜、硼砂、天冬、麦冬各二钱,元参一钱,乌梅肉五分。蜜丸含化。(《杂病源流犀烛》柿霜丸)

  2、治臁胫烂疮:柿霜、柿蒂等分。烧研敷之。(《卫生杂兴》)

  3、治慢性气管炎,干咳喉痛:柿霜12-18g。温水化服,每日2次分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柿霜的禁忌

  风寒咳嗽者禁服。

  《滇南本草图说》:“忌同蟹食。”

查看详情

一匹绸

  一匹绸

  别名:白面水鸡、白背丝绸、白底丝绸、绸缎藤、银背藤、白背绸、白背藤、白背叶、白牡丹、银背叶、绸缎叶、绸缎木叶。

  性味:辛;微苦;凉。

  入药部位:旋花科银背藤属植物白鹤藤Argyreia acuta Lour,以全草、根、藤及叶入药。

  形态特征:藤茎呈细圆柱形,常扭曲,长短不一,通常切成短段,长约5cm,直径0.5-1.5m,表面暗灰棕色,有纵沟纹,断面淡棕色,木部可见针眼状小孔。叶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至椭圆形,长5-11cm,宽3-9cm,先端锐尖或钝圆,基部圆形或微心形,上面暗棕色至紫色,下面浅灰绿色,贴生丝光毛,触之柔软;叶柄长2-3.5cm。有时可见花序,花冠漏斗状,花序轴、花要、花冠密被丝光毛。质脆易碎。气微,味苦。 以藤茎幼嫩、叶多者为佳。

  一匹绸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适量,捣敷或水煎洗。

  一匹绸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利尿,化痰止咳,止血活络,拔毒生肌。

  主治: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风湿疼痛,内伤吐血,崩漏,白带,急、慢性支气管炎,跌打损伤;外用治乳腺炎,疮疖脓肿,湿疹。一匹绸的配伍

查看详情

手掌参

  手掌参

  别名:藏三七、佛手参、兰、掌参、手儿参、阴阳参。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脾、胃经。

  入药部位:为兰科植物手参 Gymnadenia conopsea(L.) R. Br.或粗脉手参Gymnadenia crassinervis Finet的块茎。

  形态特征:手参块茎稍扁,形如手掌,长1-4.5cm,直径1-3cm,表面浅黄色或暗棕色,有细横皱纹,顶端有茎残基,其周围有点状根痕;下部有4-12指状分枝,分枝长0.3-2.5cm,直接2-8mm。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角质样。气微,味淡,嚼之发粘。以色黄白、质坚实、断面角质样、嚼之粘性大者为佳。

  手掌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或浸酒。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手掌参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平喘,益肾健脾,理气和血,止痛。

  主治:用于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肾虚腰腿酸软,阳痿,滑精,尿频,慢性肝炎,久泻,失血,带下,乳少,跌打损伤。

  手掌参的禁忌

  表邪未解者慎服。

  手掌参的配伍

  1、治咳嗽气喘:手儿参60g,百合、大枣各120g。水煎,饭前服,每次半茶杯。(《陕西中草药》)

  2、治肺虚咳喘:手掌参9g,天冬、麦冬各6g,五味子4.5g,桑白皮、百部各3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3、治血虚少乳:手掌参9g,当归15g,黄芪30g,通草、漏芦各6g,玉竹9g。猪蹄汤煎服。(《内蒙古中草药》)

  4、治跌打损伤,瘀血疼痛:手掌参、上当归、藁本各9g,鹿蹄草、一只蒿各15g,红花3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5、治布鲁菌病:佛手参、苦参、地丁等量。每日2次,每次9g,水煎服。(内蒙古《中医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手掌参的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消瘀。治跌打损伤,积血不行。”

查看详情

皂荚

  皂荚

  别名:鸡栖子、皂角、大皂荚、长皂荚、悬刀、长皂角、乌犀、大皂角。

  性味:味辛、咸,性温。

  归经:归肺、肝、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或不育果实。

  形态特征:皂荚果实呈扁长的剑鞘状而略弯曲,长15-20cm,宽2-3.5cm,厚0.8-1.5cm,表面深紫棕色至黑棕色,被灰色粉霜,种子所在处隆起,基部渐狭而略弯,有短果柄或果柄痕。两侧有明显的纵棱线,摇之有响声,质硬,剖开后,果皮断面黄色,纤维性。种子多数,扁椭圆形,黄棕色,光滑。气特异,有强烈刺激性,粉末嗅之有催嚏性,味辛辣。以肥厚、色紫褐者为佳。

  皂荚的用法用量

  内服:1-3g,多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抽鼻;或煎水洗;或研末掺或调敷;或熬膏涂;或烧烟熏。

  炮制: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皂荚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痰止咳,开窍通闭,杀虫散结。

  主治:用于痰咳喘满,中风口噤,痰涎壅盛,神昏不语,癫痫,喉痹,二便不通,痈肿疥癣。

  皂荚的配伍

  1、治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240g(刮去皮,用酥炙)末之,蜜丸梧子大,以枣膏和汤服三丸,日三夜一服。(《金匮要略》皂荚丸)

  2、治卒中风口:大皂荚30g(去皮、子,研末下筛)。以三年大醋和,左㖞涂右,右㖞涂左,干更涂之。(《千金要方》)

  3、治大小便不通,关格不利:烧皂荚,细研。粥饮下9g,立通。(《政类本草》引孙真人方)

  皂荚的禁忌

  体虚及孕妇、咯血者禁服。

  皂荚的药理作用

  1、祛痰作用。

  2、抗菌作用。

  3、其他作用,猪牙皂在体外有杀死丝虫幼虫和溶血作用。

  4、毒性,皂荚有溶血作用,无溶血毒性,表现为局部黏膜刺激作用。

  皂荚的相关论述

  1、《本经》:“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杀精物。”

  2、《别录》:“疗腹胀满,消谷,除咳嗽囊结,妇人胞不落,明目益精。”

查看详情

苏子

  苏子

  别名苏子,黑苏子,铁苏子,任子。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和野紫苏的果实。

  形态特征:小坚果卵圆形或类球形,直径0.6-2mm。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微隆起的暗紫色网状花纹,基部稍尖,有灰白色点状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枚,类白色,富有油性。压碎有香气,味微辛。

  苏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炮制: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苏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下气,清痰,润肺平喘,宽肠。

  主治:治咳嗽气喘,痰壅气逆,肠燥便秘。

  苏子的配伍

  ①治小儿久咳嗽,喉内痰声如拉锯,老人咳嗽吼喘:苏子一钱,八达杏仁一两(去皮、尖),年老人加白蜜二钱。共为末,大人每服三钱,小儿服一钱,白滚水送下。(《滇南本草》苏子散)

  ②治气喘咳嗽,食痞兼痰: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莱菔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吸用,不宜煎熬太过。若大便素实者,临服加熟蜜少许,若冬寒,加生姜三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③顺气、滑大便:紫苏子、麻子仁(火麻仁)。上二味不拘多少,研烂,水滤取汁,煮粥食之。(《济生方》紫苏麻仁粥)

  ④治脚气及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脚踵不可践地:紫苏子二两,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苏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葱、豉、椒、姜食之。(《圣惠方》)

  ⑤治消渴变水,服此令水从小便出:紫苏子(炒)三两,萝卜子(莱菔子)(炒)三两。为末,每服二钱,桑根白皮煎汤服,日二次。(《圣济总录》)

  ⑥治食蟹中毒:紫苏子捣汁饮之。(《金匮要略》)

  ⑦治久嗽失音:真苏子二两,杏仁(苦杏仁)三十枚,诃子三枚,百药煎二两。为末,热酒调下一钱。(《赤水玄珠》)

  ⑧治气结心胀喘急:苏子末三钱,草豆蔻二钱,萝卜子(莱菔子)末(炒)三钱,橘红末一钱。每服一钱,姜汤调下。(《心医集》)

  ⑨治积痰宿滞:真苏子(微焙)一两,白芥子(微焙)一两,韭菜子(微焙)一两。上共研为末,用河水三碗煎一碗,如稀粥样,带热服下,候腹中声响,大解去积痰宿滞为验。(《医学正印》三子散)

  ⑩治冷气心腹痛:妨胀不能下食,紫苏子一合(微炒),桂心末(肉桂)二钱。捣碎紫苏子,以水二大盏,绞滤取汁,入米二合,煮粥候热,入桂末食之。(《圣惠方》)

  ⑾治大便不通者:紫苏子(去皮研)、橘皮(陈皮)(洗)各二两,知母一两。上为末,用生姜汁调成稀膏,于重汤上煮,不住手搅。侯可,丸如梧桐子大。蜜汤下三十粒。(《全生指迷方》)

  ⑿治梦遗:苏子一升。炒为末,酒调方寸匕,日再服。(《外台》)

  苏子的相关论述

  《本草逢原》:性主疏泄,气虚久嗽、阴虚喘逆、脾虚便滑者皆不可用。

查看详情

百部

  百部

  别名:百条根、百部草、闹虱药、药虱药。

  性味:味甘、苦,性微温。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q.)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

  形态特征: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l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百部的用法用量

  用法: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

  炮制: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百部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

  主治: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百部的配伍

  百部的配伍

  1、治久嗽不巳,咳吐痰涎,重亡津液,渐成肺痿,下午发热,鼻塞项强,脚胁胀满,卧则偏左其嗽少止,偏右嗽必连发,甚则喘急,病必危殆:百部、薏苡仁、百合、麦门冬各三钱,桑白皮、白茯苓、沙参、黄芪、地骨皮各一钱。水煎服。(《本草汇言》百部汤)

  2、治肺寒壅嗽,微有痰:百部三两(炒),麻黄,杏仁四十个。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热水化下,加松子仁肉五十粒,糖丸之,含化大妙。(《小儿药证直诀》百部丸)

查看详情

土党参

  土党参

  别名:奶参、土羊乳《草木便方》,白洋参、对月参《昆明药用植物调查报告》,野党参《贵州民间方药集》,浮萍参《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人参、土沙参《四川中药志》,百丈光《闽东本草》,土参《江西草药》,土洋参、人参薯、模登果《广西药用植物名录》,孩儿葛《福建中草药》奶浆根、南人参《文山中草药》,小人参《湖南药物志》,川人参《常用草药治疗手册》。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入脾、肺经。

  入药部位:为桔梗科金钱豹属植物大花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 Bl. subsp. javanica与金钱豹Campanumoea javanica Bl.的根。

  形态特征:根呈圆柱形,少分枝,扭曲不直,长10~25㎝,直径0.5~1.5㎝。顶部有密集的点状茎痕。表面灰黄色,全体具纵皱纹,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较平坦,可见明显的形成层。木质部黄色,木化程度较强,气微,味淡而微甜。以干燥,表面淡黄色有明显纵纹,质柔韧,易折断,断面粗糙,皮部黄色,木部白色者为佳。

  土党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干品9~15g。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

  炮制: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土党参的功效主治

  功效:健脾益气,补肺止咳,下乳。

  主治:虚劳内伤,气虚乏力,心悸,多汗,脾虚泄泻,白带,乳汁稀少,小儿疳积,遗尿,肺虚咳嗽。

  土党参的配伍

  1、 治脾胃虚弱、倦怠,(金钱豹)根15~60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 治虚劳,土党参60g,糯米30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3、 治多汗、心悸,土党参15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土党参的禁忌

  不宜与藜芦同用。

  土党参的相关论述

  1、《草木便方》:“下乳,补土化痰能生金,益精养神安五脏,虚劳内伤真气生。”

  2、《民间常用草药汇编》:“下乳,定喘,补气血。”

查看详情

水莎草

  水莎草

  性味:味辛、微苦,性平。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莎草科植物聚穗莎草Cyperus glomeratus L.的全草。

  水莎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炮制:夏、秋季采收,洗净,晒干。

  水莎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化痰。

  主治: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水莎草的配伍

  治慢性气管炎:头状穗莎草60g,大青叶30g。水煎服。(《中药大辞典》)

  水莎草的相关论述

  (河南中医学院《防止慢性气管炎-水莎草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治慢性气管炎。”

查看详情

高粱根

  高粱根

  别名:蜀黍根、爪龙。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高粱属植物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的根。

  高粱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烧灰存性研末。

  炮制: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高粱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平喘、利水、止血、通络。

  主治:主咳嗽喘满、小便不利、产后出血、血崩、足膝疼痛。

  高粱根的配伍

  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陈高粱根7个,红糖15g。水煎服。(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治横生难产:高粱根,阴干,烧存性,研末,酒服二钱。《纲目》

  高粱根的相关论述

  《纲目》: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满,烧灰酒服,治难产。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小便不通以及膝痛,脚跟痛。

查看详情

蚱蜢

  蚱蜢

  别名:蛗螽《诗经》,蠜《尔雅》,螽《说文》,蟒、蟅蟒、蚮《方言》,百蜷《淮南子》,蛨虴《玉篇》,虴蛨(《方言》郭璞注),簸踵(《汉书》颜师古注)。

  性味:味辛、甘,性温。

  归经:入肺、肝、脾经。

  入药部位:为蝗科飞蝗属动物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innaeus、稻蝗属动物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剑角蝗属动物稻叶大剑角蝗Acrida lata Motsch等多种昆虫的成虫。

  蚱蜢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只;研末,1.5-3g。

  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焙酥,研粉。

  蚱蜢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解痉,止咳平喘。

  主治:小儿惊风,破伤风,百日咳,哮喘。

  蚱蜢的配伍

  1、治小儿惊风,蚱蜢不拘多少,煅存性(研末),砂糖和服。(《纲目拾遗》)

  2、治急、慢惊风,霜降后取蚱蜢风干,用十个或七个,加钩藤、薄荷叶各一撮,煎汤灌下,渣再煎服。(《百草镜》)

  3、治破伤风,霜降后蚱蜢晒干,用十数个,瓦上煅存性,酒下。(《救生苦海》)

  4、治产后冒风,干蚱蜢数十个,瓦上煅存性,好酒调服。(《纲目拾遗》引《王良生救急方》)

  5、治鸬鹚瘟(其症咳嗽不已,连作数十声,似哮非哮,似喘非喘,小儿多患此),蚱蜢十个。煎汤服。(《百草镜》)

  6、治三日疟,蛗螽阴干为末,临发日,于五更时酒服方寸匕。(姚可成《食物本草》)

  7、治冻疮,蚱蜢风干,煅研。香油和搽,撒亦可。 (《养素园传信方》)

  蚱蜢的相关论述

  1、《纲目拾遗》:“治咳嗽,惊风,破伤(风),疗折损,冻疮,斑疹不出。”

  2、《随息居饮食谱》:“暖胃助阳,健脾运食。”

查看详情

紫菀

  紫菀

  别名:小辫儿、夹板菜、驴耳朵菜、软紫菀。

  性味:辛,苦,温。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菊科植物紫菀Aster tataricus L. f.的干燥根及根茎。

  形态特征:本品根茎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顶端有茎、叶的残基,质稍硬。根茎簇生多数细根,长3~15cm,直径0.1~0.3cm,多编成辫状;表面紫红色或灰红色,有纵皱纹;质较柔韧。气微香,味甜、微苦。

  紫菀的用法用量

  用法:5~9g。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厚片,干燥。

  紫菀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下气,消痰止咳。

  主治: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

查看详情

款冬花

  款冬花

  别名:冬花。

  性味:辛、微苦,温。

  归经:辛、微苦,温。

  入药部位:本品为菊科植物款冬Tussilago farfara L.的干燥花蕾。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圆棒状。单生或2~3个基部连生,长1~2.5cm,直径0.5~1cm。上端较粗,下端渐细或带有短梗,外面被有多数鱼鳞状苞片。苞片外表面紫红色或淡红色,内表面密被白色絮状茸毛。体轻,撕开后可见白色茸毛。气香,味微苦而辛。

  款冬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熬膏或入丸、散。

  炮制:拣去残梗、沙石、土块。

  款冬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润肺下气,止咳化痰。

  主治:用于新久咳嗽,喘咳痰多,劳嗽咳血。

  款冬花的禁忌

  ①《本草经集注》:“杏仁为使。得紫菀良。恶皂荚、消瓦玄参。畏贝母、辛夷、麻黄、黄芩、黄连、黄耆、青葙。”

  ②《本草崇原》:“肺火燔灼,肺气焦满者不可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劳嗽禁用。”

  款冬花的的毒性

  款冬花醚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豚鼠和家兔静脉注射、蟾蜍和蛙淋巴腔注射,都可引起惊厥及呼吸停止。小鼠口服醇提取液,半数致死量为112克生药/公斤,腹腔注射醚提取物则为43克生药/公斤。

  款冬花的的配伍

  ①治暴发咳嗽:款冬花二两,桑根白皮(锉)、贝母(去心)、五味子、甘草(炙,锉)各半两,知母一分,杏仁(去皮尖,炒,研)三分。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圣济总录》款冬花汤)

  ②治久嗽不止:紫菀三两,款冬花三两。上药粗捣罗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人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日三、四服。(《圣惠方》紫菀散)

  ③治肺痈嗽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大渴,时出浊唾腥臭,臭久吐脓如粳米粥状者:款冬花一两五钱(去梗),甘草一两(炙),桔梗二两,薏苡仁一两。上作十剂,水煎服。(《疮疡经验全书》款花汤)

  ④治喘嗽不巳,或痰中有血:款冬花、百合(蒸,焙)。上等分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龙眼大。每服一丸,食后临卧细嚼,姜汤咽下,噙化尤佳。(《济生方》百花膏)

  ⑤治久嗽:每旦取款冬花如鸡子许,少蜜拌花使润,纳一升铁铛中,又用一瓦碗钻一孔,孔内安一小竹筒,笔管亦得,其筒稍长,作碗铛相合及插筒处,皆面埿之,勿令漏气,铛下著炭,少时,款冬烟自从筒出,则口含筒吸取烟咽之。如胸中少闷,须举头,即将指头捻筒头,勿使漏烟气,吸烟使尽止。如是五日一为之,待至六日,则饱食羊肉馎饦一顿。(崔知悌)

  ⑥久咳不愈。用早晨取款冬花一小团,拌蜜少许,放有在瓦罐内烧烟,缺罐留一忆,让烟出,以口吸烟咽下。如此五日,至第六日,吃一餐羊肉包子,从此病愈。

  ⑦口中疳疮。用款冬花、黄连,等分为末,以唾液调成饼子,行锵蛇床了煎汤漱口同志将饼子敷患处。

  款冬花的各家论述

  ①《药品化义》:“冬花,味苦主降,气香主散,一物而两用兼备。故用入肺部,顺肺中之气,又清肺中之血。专治咳逆上气,烦热喘促,痰涎稠粘,涕唾腥臭,为诸证之要剂,如久嗽肺虚,尤不可缺。”

  ②《本草乘雅半偈》:“款冬花用治咳逆上气、善喘,喉痹,因肾苦燥及形寒饮冷,秋伤于湿者始宜。或火热刑金,或肺气焦满,恐益消烁毁伤矣。”

  ③《本经疏证》:“紫菀、款冬花,仲景书他处不用,独于肺痿上气咳嗽篇,射干麻黄汤中用之。射干麻黄汤,即小青龙汤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射干、紫菀、款冬花、大枣也。紫菀、款冬虽不得为是方主剂,然局法之转移,实以紫菀、款冬变。故《千金》、《外台》凡治咳逆久嗽,并用紫菀、款冬者,十方而九,则子此方亦不可不为要药矣。然二物者,一则开结,使中焦之阴化血,一则吸阴下归,究之功力略同,而其异在《千金》、《外台》亦约略可见。盖凡吐脓血失音者,及风寒水气盛者,多不甚用款冬,但用紫菀。款冬则每同温剂补剂用者为多,是不可得其大旨哉。”

  ④《本草正义》:“款冬花,主肺病,能开泄郁结,定逆止喘,专主咳嗽,性质功用,皆与紫菀绝似。所以《本经》主治,亦复多同,于寒束肺金之饮邪喘嗽最宜。然气味虽温,润而不燥,则温热之邪,郁于肺经而不得疏泄者,亦能治之,又如紫菀开肺,寒热皆宜之例。特比之紫菀,究是辛温一筹,则火邪郁结,如肺痈成脓,痰红臭秽之侯,自当有所顾忌。甄权竟谓其主肺痿肺痈,而景岳、石顽从而和之,殊是未妥。且石顽亦谓阴虚劳嗽忌之,以其性温也,何独于肺痈而不畏其温?要之,其功用大纲,多似紫菀。”

查看详情

马兜铃

  马兜铃

  别名:兜铃、马兜零、马兜苓、水马香果、葫芦罐、臭铃铛、蛇参果。

  性味:味苦、微辛,性寒。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马兜铃科植物北马兜铃Aristolochia contortaBunge.和马兜铃Aristolochia debilis Seib.et Zucc.的果实。

  马兜铃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止咳清热多灸用,外用熏洗宜生用。

  炮制:9-10月采摘,晒干。

  马兜铃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降气,止咳平喘,清泄大肠。

  主治:肺热咳嗽,痰壅气促,肺虚久咳,肠热痔血,痔疮肿痛,水肿。

  马兜铃的配伍

  1.治伤寒后肺气喘促:马兜铃一分,木通(锉)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紫苏茎叶一分。上四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灯芯十五茎,枣三枚(劈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日二。(《圣济总录》马兜铃汤)

  2.治肺脏虚实不调,痰滞咳嗽,面目浮肿,颊赤虚烦:马兜铃、麻黄(去节)、五味子(炒)、甘草(炙)各一两。上捣筛,每服三钱,水盏,入砂糖少许,同煎至六分,食后临卧去滓温服。(《普济方》马兜铃汤)

  3.治肺热咳嗽,气急喘促:马兜铃七枚,桑根白皮(锉)三两,甘草(炙)二两,升麻一两,灯芯一小束。上五味㕮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一日三次。(《圣济总录》)

  4.治久嗽不愈:用马兜铃五钱,蒌仁霜二钱,北五味一钱。俱炒共为末,每服一钱,早晚食后白汤调送。(《本草汇言》)

  5.治血痔诸瘘疮:用马兜铃一两,甘草五钱,怀生地,于白术各二两。作五剂,水煎服。(《本草汇言》)

  6.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水煮马兜铃服之。(《千金要方》)

  7.治肺气热闭,下为癃闭或为淋涩:用马兜铃、怀生地各三钱,生甘草一钱,茯苓、木通、灯芯草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8.治心痛:大马兜铃一个,灯上烧存性,为末,温酒服。(《摘玄方》)

  9.治瘰疬久不消:用马兜铃三钱,当归、生地各二钱,牡丹皮一钱。日饮一剂,渐消。(《本草汇言》)

  10.治鼻渊:马兜铃五钱,麻黄三钱,五味子一钱,甘草一钱,水二钟,煎一钟。加黑砂糖少许。卧时温服即愈。(《外科大成》马兜铃散)

  马兜铃的禁忌

  本品味苦而寒,内服过量,可致呕吐。虚寒喘咳及脾虚便泄者禁服,胃弱者慎服。

  马兜铃的相关论述

  《纲目》:“马兜铃体轻而虚,熟则悬而四开,有肺之象,故能入肺。气寒,味苦,微辛,寒能清肺热,苦辛能降肺气。钱乙补肺阿胶散用之,非取其补肺,乃取其清热降气也,邪去则肺安矣,其中所用阿胶、糯米,则正补肺之药也。汤剂中用多亦作吐,故崔氏方用以吐蛊。其不能补肺,又可推矣。”

  《本草汇言》:“马兜铃清肺热定喘嗽之药也。究其味苦而兼辛气寒,性速而且轻扬,苦善下泄,辛善横散,寒善去热,轻扬而速颇能开达。故《开宝》方主肺热痰嗽不清,甚致喘胀而气促者,屡获奇功。此药寒平和缓,不滑不燥,不烈不泄,厥状类肺,故能入肺除热,气降热除,痰嗽喘促自是平矣。”

  《本草经疏》:“血痔瘘疮,无非血热。况痔病属大肠,大肠与肺为表里,清脏热则腑热亦清矣,故亦主之。”

  《本草从新》:“《千金方》单服治水肿,以能泻肺行水也。”

  《本草正义》:“宣肺之药,紫菀微温,兜铃微清,皆能疏通壅滞,止嗽化痰。似此二者,有一温一清之分,宜辨寒嗽热嗽,寒喘热喘主治。究竟紫菀本非大温,兜铃亦非大寒,而能抉壅疏通,皆有捷效,洵乎同为肺金窒塞之良药矣。”

  《得配本草》:“得甘草,治肺气喘急。”

  《药性论》:“主肺气上急,坐息不得,咳逆连连不可。”

  《日华子》:“治痔痿疮。”

  《开宝本草》:“主肺热咳嗽,痰结喘促,血痔痿疮。”

  《珍珠囊》:“利小便。主肺热,安(一作清)肺气,补肺。”

查看详情

枇杷叶

  枇杷叶

  别名:巴叶、芦桔叶《中药材手册》

  性味:味苦、微辛,性微寒。

  归经:入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枇杷属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Lindl.的叶。

  形态特征:叶呈长椭圆形或倒卵形,长12-30cm,宽3-9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上部有疏锯齿,基部全缘。上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有光泽,下表面淡灰色或棕绿色,密被黄色茸毛。主脉于下表面显著突起,侧脉羽状。叶柄极短,被棕黄色茸毛。革质而脆,易折断。气微,味微苦。以完整、色灰绿者为佳。

  枇杷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15-30g;或熬膏,或入丸、散。

  炮制:全年皆可采收,以夏季采收者为多。采下后晒至七八成干,扎成小把,再晒至足干。此法所得成品不易破碎,质量较好。亦有拾取自然落叶晒干者,其色较紫。

  枇杷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止咳,和胃降逆,止渴。

  主治:肺热痰嗽,阴虚劳嗽,咳血,衄血,吐血,胃热呕哕,妊娠恶阻,小儿吐乳,消渴及肺风面疮。

  枇杷叶的禁忌

  入汤剂,需包煎。胃寒呕吐及风寒咳嗽证禁服。

  枇杷叶的配伍

  1、治咳嗽,喉中有痰声,枇杷叶五钱,川贝钱半,叭旦杏仁二钱,陈皮二钱。为末,每服一二钱,开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热咳嗽,枇杷叶9g,桑白皮12g,黄芩6g,水煎服。或蜜炙枇杷叶12g,蜜炙桑白皮15g,水煎服。(《陕西中草药》)

  3、治风热咳嗽,枇杷叶、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药》)

  4、治肺风咳逆,干枇杷叶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叶5片。水煎,冲红糖,早晚顿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干枇杷叶(去毛)9g,干桑叶9g,茅根15g,水煎服。(《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枇杷叶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集注》:“其叶不暇煮,但嚼食,亦差。人以作饮,则小冷。”

  2、《新修本草》:“用叶须火炙,布拭去毛。不尔,射人肺,令咳不已。”

查看详情

枇杷花

  枇杷花

  性味:味淡,性平。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Thunb.) Lindl.的花。

  形态特征:圆锥花序,密被绒毛。苞片凿状,有褐色绒毛。花萼5浅裂,萼管短,密被绒毛。花瓣5,黄白色,倒卵形,内面近基部有毛。雄蕊20-25;子房下位,5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5,柱头头状。气微清香,味微甘、涩。

  枇杷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2g;研末,每次3-6g,吞服;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炮制:净制,将原药拣去杂质,筛去灰屑(《江苏》)

  枇杷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疏风止咳。

  主治:用于头风,鼻塞流涕,虚劳久嗽,痰中带血。

  枇杷花的配伍

  1、治头风,鼻流清涕,枇杷花、辛夷等分,研末,酒服二钱,日二服。(《纲目》)

  2、治枯痨咳嗽、痰中带黑血,枇杷花6g,鲜地棕根12g,珠珠七60g,石竹根60g,淫羊藿60g,炖肉服。(《重庆草药》)

  3、治咳嗽气喘,(枇杷)花9-15g(蜜妙)。水煎服。(《恩施中草药手册》)

  4、治鼻渊,枇杷花、辛夷、薄荷各6g,苍耳子12g,菊花9g,煎服。另将药渣放罐内,煎水,以湿毛巾盖罐口上,趁热熏鼻部。(《安徽中草药》)

  枇杷花的相关论述

  1、姚可成《食物本草》:“治头风,鼻流清涕。”

  2、《重庆草药》:“治枯痨咳嗽,痰中带黑血。”

查看详情

桑白皮

  桑白皮

  别名:桑根白皮、白桑皮、桑皮、桑根皮。

  性味:味甘、辛,性寒。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

  形态特征: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厚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以色白、皮厚、柔韧者为佳。

  桑白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捣汁涂或煎水洗。

  炮制:多在春、秋季挖取根部,南方各地冬季也可挖取,去净泥土及须根,趁鲜时刮去黄棕色粗皮,用刀纵向剖开皮部,以木槌轻击,使皮部与木部分离,除去木心,晒干。

  桑白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肺热喘咳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桑白皮的配伍

  1、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挫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自散)

  2、治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3、治肺气喘急,坐卧不安:桑根白皮(锉),甜葶苈(隔纸炒)。上二味等分,粗捣筛,每服三钱匕七,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微利为度。(《圣济总录》泻肺汤)

  4、治水肿通身皆肿:桑根白皮(炙黄色,锉)五两,吴茱萸(水浸一宿,炒干)二两,甘草(炙)一两。上三味㕮呋咀如麻豆。每服五钱匕七,用水二盏,生姜一枣大(切),饴糖半匙,煎至一盏,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桑白皮汤)

  5、治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净刮上黄皮,锉挫细),人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两。(《经验方》)

  6、治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坐卧皆难:桑根白皮一两(锉),酸枣仁一两(微炒),薏苡仁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桑根白皮散)

  7、治患淋积年:桑白皮六分,通草、百合各八分,白茅根一分。上四味细锉,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温下上散药。口干渴,含之亦得。(《外台》)

  8、治大便忽见虫:桑根白皮(细锉)二两。上一味,粗捣筛,分三服。每服用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空腹顿服。(《圣济总录》桑根白皮汤)

  9、治血脉虚极,发鬓不得润泽:桑根白皮(锉)一斤(升),柏叶适量。上以水三斗淹浸,煮五、六沸。沐头,数数为之,发即润泽。(《圣惠方》)

  10、治小儿脾热,乳食不下,胸膈痞闷,涎溢不收:新桑根白皮不以多少。上一味,取自然汁涂于儿口内,立效。如无新桑根白皮,取干桑根白皮一两,细锉,用水一盏,煎取半盏。放温,涂儿口内。(《圣济总录》桑白汁方)

  11、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蜀桑根白皮,阴干捣末,烊胶,以酒和敷肿。(《干金要方》)

  12、治蜈蚣、蜘蛛毒:桑白皮捣汁敷立效。(《卫生易简方》)

  13、治坠马拗损:桑根白皮五斤。为末,水一升,煎成膏。敷于损处。(《经验后方》)

  桑白皮的禁忌

  肺寒无火及风寒咳嗽者禁服。

  桑白皮的相关论述

  1、《别录》:“采无时,。出上土上者杀人。”

  2、《本草图经》:“方中称桑之功最神,在人资用尤多。《尔雅》:桑辨有葚(与椹同),栀。郭璞云:辨,半也。一半有椹,半无名曰栀。又云:女桑,桋桑。俗间呼桑木之小而长条长者为女桑。又山桑木堪弓弩;檿桑丝中琴瑟,皆材之美者也,他木鲜及焉。”

查看详情

葶苈子

  葶苈子

  别名:大適、大室(《本经》),丁历(《别录》)。

  性味:味辛、苦,性寒。

  归经:入肺、膀胱、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十字花科葶苈属植物葶苈Draba nemorosa L.、独行菜属琴叶葶苈Lepidium virginicum L.和播娘蒿属植物播娘蒿Descurainia sophia (L.) Webb. ex Prantl的种子。

  葶苈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利水消肿宜生用;治痰饮喘咳宜炒用;肺虚痰阻喘咳宜蜜炙用。

  炮制:翌年4月底5月上旬采收,果实呈黄绿色时及时收割,以免过熟种子脱落。晒干,除去茎、叶杂质,放入麻袋或其他包装物,贮放干燥处,防潮、粘结和发霉。

  葶苈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泻肺降气,祛痰平喘,利水消肿,泄热逐邪。

  主治:痰涎壅肺之喘咳痰多,肺痈,水肿,胸腹积水,小便不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之喘肿。亦治痈疽恶疮,瘰疬结核。

  葶苈子的配伍

  1、治肺痈喘不得卧,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大枣十二枚。上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取一升,顿服。(《金匮要略》葶苈大枣泻肺汤)

  2、治咳嗽痰涎喘急,葶苈半两,半夏(生姜汁浸软,切作片子)半两,巴豆四十九粒(去皮,同上二味一处炒,候半夏黄为度)。上件除巴豆不用,只用上二味为细末。每服一钱,以生姜汁入蜜少许同调下,食后。(《杨氏家藏方》葶苈散)

  葶苈子的禁忌

  肺虚喘咳,脾虚肿满者慎服,不宜久服。

  葶苈子的相关论述

  1、《本草衍义》:“葶苈用子,子之味有甜、苦二等,其形则一也。《经》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复更入药也。大概治体皆以行水走泄为用,故曰久服令人虚。盖取苦泄之义,其理甚明。《药性论》所说尽矣,但不当言味酸。”

  2、《汤液本草》:“(葶苈)苦、甜二味,主治同,仲景用苦,余方或有用甜者,或有不言甜苦者。大抵苦则下泄,甜则少缓,量病虚实用之,不可不审。本草虽云治同,甜、苦之味安得不异。”

查看详情

白果

  白果

  性味甘;苦;涩;性平;小毒。

  归经:肺经;肾经。

  入药部位:为银杏科植物银杏的种子。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椭圆形,一端稍尖,另端钝,长1.5~2.5cm,宽1~2cm,厚约1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平滑,具2~3条棱线。中种皮(壳)骨质,坚硬。内种皮膜质,种仁宽卵球形或椭圆形,一端淡棕色,另一端金黄色,横断面外层黄色,胶质样,内层淡黄色或淡绿色,粉性,中间有空隙。无臭,味甘、微苦。

  白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或切片涂。

  炮制拣净杂质,除去硬壳。

  白果的功效主治

  功效:敛肺气,定喘嗽,止带浊,缩小便。

  主治:治哮喘,痰嗽,白带,白浊,遗精,淋病,小便频数。

  白果的配伍

  ①治鼩喘:白果二十一枚(去壳砸碎,炒黄色),麻黄三钱,紫苏子二钱,甘草一钱,款冬花三钱,苦杏仁一钱五分(去皮尖),桑白皮三钱(蜜炙),黄芩一钱五分(微 炒),法制半夏三钱(如无,用甘草汤泡七次,去脐用)。上用水三钟,煎二钟,作二服,每服一钟,不拘时。(《摄生众妙方》定喘汤)

  ②治梦遗:银杏三粒。酒煮食,连食四至五日。(《湖南药物志》)

  ③治赤白带下,下元虚惫:白果、莲子肉、江米各五钱。为末,用乌骨鸡一只,去肠盛药煮烂,空心食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小儿腹泻:白果二个,鸡蛋一个。将白果去皮研末,鸡蛋打破一孔,装入白果末,烧熟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⑤治诸般肠风脏毒:生银杏四十九个。去壳膜,烂研,入百药煎末,丸如弹子大。每服三丸,空心细嚼米饮下。(《证治要诀》)

  ⑥治牙齿虫露:生银杏,每食后嚼一个,良。(《永类钤方》)

  ⑦治鼻面酒皶:银杏、酒酻糟。同嚼烂,夜涂旦洗。(《医林集要》)

  ⑧治头面癣疮:生白果仁切断,频擦取效。(《秘传经验方》)

  ⑨治下部疳疮:生白果,杵,涂之。(《济急仙方》)

  ⑩治乳痈溃烂:银杏半斤。以四两研酒服之,以四两研敷之。(《救急易方》)

  ⑾治小便白浊:生白果仁十枚。擂水饮,日一服,取效止。

  ⑿治小便频数,遗尿:陈白果5粒,蜗牛3个(焙干)。研末冲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⒀治慢性淋浊,妇女带下及晕眩:白果仁(炒熟去壳)、淮山药等分,焙燥研细粉,混和。每日40g,分三四回,米汤或温开水调服。(《现代实用中药》)

  ⒁治神经性头痛,前额部阵发性头痛,发作时重浊,嗡嗡作响,伴有胀闷感:带壳生白果60g。捣裂入砂锅,加水500ml,文火煎至300ml,分2次1日服完。以上1剂可连煎3次,服3日。(《中医杂志》1982,(4):72)

  ⒂止头风,眼疼:白果肉捣烂敷太阳穴。(《滇南本草》)

  ⒃治眩晕跌倒,老年人更妙:鲜白果二个。去壳衣,研烂,空心开水冲服,至重者不过三五服愈。(《惠直堂经验方》)

  ⒄治噎食反胃,白浊,冷淋:白果肉同糯米蒸,和蜜丸,与核桃捣烂服之。(《滇南本草》)

  ⒅治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后期),正气虚损,蛋白尿久不消者:芡实30g,白果10枚,糯米30g(食量少者,芡实、糯米均可用15~20g)。煮粥。每日1次,10日为1疗程,间歇服2~4疗程。(《中医杂志》1985,(9):47)

  ⒆治耳出脓血不止:白果(鲜者)捣烂,用绵裹缴入耳。(《穷乡便方》)

  ⒇治鹅掌风,雁来风:银杏肉打烂搓擦,如干,扑去渣,不可水洗,再加冰片、麝香各三分研匀,桐油调涂上,以艾火薰之。(《解围元薮》)

  (21)白果核12g,白毛夏枯草30g。煎服。(《安徽中草药》)

  白果的禁忌

  有实邪者忌服。

  ①《日用本草》:多食壅气动风。小儿多食昏霍,发惊引疳。同鳗鲡鱼食患软风。

  ②《纲目》:多食令人胪胀。

查看详情

银杏叶

  银杏叶

  别名:飞蛾叶、鸭脚子。

  性味:甘、苦、涩,平。

  归经:归心、肺经。

  入药部位:为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干燥叶。

  形态特征:本品多皱折或破碎,完整者呈扇形,长3~12cm,宽5~15cm。黄绿色或浅棕黄色,上缘呈不规则的波状弯曲,有的中间凹入,深者可达叶长的4/5。具二叉状平行叶脉,细而密,光滑无毛,易纵向撕裂。叶基楔形,叶柄长2~8cm。体轻。气微,味微苦。

  银杏叶的用法用量

  用法:9~12g。

  炮制:秋季叶尚绿时采收,及时干燥。

  银杏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敛肺平喘,化浊降脂。

  主治:用于瘀血阻络,胸痹心痛,中风偏瘫,肺虚咳喘,高脂血症。

  银杏叶的禁忌

  实邪者忌用,禁忌与鱼同食。

查看详情

华山参

  华山参

  别名:热参、秦参、白毛参。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

  归经:归肺、心经。

  入药部位:为茄科植物漏斗泡囊草Physochlaina infundibularis Kuang的干燥根。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圆锥形或圆柱形,略弯曲,有的有分枝,长10~20cm,直径1~2.5cm。表面棕褐色,有黄白色横长皮孔样突起、须根痕及纵皱纹,上部有环纹。顶端常有1至数个根茎,其上有茎痕和疣状突起。质硬,断面类白色或黄白色,皮部狭窄,木部宽广,可见细密的放射状纹理。具烟草气,味微苦,稍麻舌。

  华山参的用法用量

  用法:0.1~0.2g。

  炮制:春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华山参的功效主治

  功效:温肺祛痰,平喘止咳,安神镇惊。

  主治:用于寒痰喘咳,惊悸失眠。

  华山参的禁忌

  不宜多服,以免中毒;青光眼患者禁服;孕妇及前列腺重度肥大者慎用。

查看详情

罗汉果

  罗汉果

  别名:汗果、假苦瓜。

  性味:味甘,性凉。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Siraitia grosvenorii(Swingle)C.Jeffrey ex A. M. Lu et Z.Y.Zhang的干燥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卵形、椭圆形或球形,长4.5~8.5cm,直径3.5~6cm。表面褐色、黄褐色或绿褐色,有深色斑块和黄色柔毛,有的具6~11条纵纹。顶端有花柱残痕,基部有果梗痕。体轻,质脆,果皮薄,易破。果瓤(中、内果皮)海绵状,浅棕色。种子扁圆形,多数,长约1.5cm,宽约1.2cm;浅红色至棕红色,两面中间微凹陷,四周有放射状沟纹,边缘有槽。气微,味甜。

  罗汉果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晾数天后,低温干燥。

  罗汉果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润肺,利咽开音,滑肠通便。

  主治:用于肺热燥咳,咽痛失音,肠燥便秘。

  罗汉果的禁忌

  脾胃虚寒者忌服。

  罗汉果的配伍

  1、喉痛失音:罗汉果1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2、肺燥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罗汉果半个,陈皮6g,瘦猪肉100g。先将陈皮浸软,刮去白,然后与罗汉果、瘦肉共煮汤,熟后去罗汉果、陈皮,饮汤食肉。(《新中医》)

查看详情

胡颓子叶

  胡颓子叶

  别名:蒲颓叶。

  性味:味酸;性微温。

  归经:肺经。

  入药部位:为胡颓子科植物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 Thunb.的叶。

  形态特征:叶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钝尖,基部圆形,全缘或微波状缘,革质,上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具光泽,散生少数黑褐色鳞片;叶背面被银白色星状毛,并散生多数黑褐色或浅棕色鳞片,主脉在叶背面突出,密生黑褐色鳞片,叶片常向背面反卷,有时成筒状。叶柄粗短,长0.5~1cm,灰黑色。质稍硬脆,气微,味微涩。以叶大、色浅绿、上表面具光泽、无枝梗、无碎叶杂质者为佳。

  胡颓子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捣敷;或研末,每次2~3g。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或煎汤熏洗。

  胡颓子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平喘,止血,解毒。

  主治:主肺虚咳嗽,气喘,咳血,吐血,外伤出血,痈疽,痔疮肿痛。

  胡颓子叶的配伍

  ①治一切肺喘剧甚者:蒲颓叶焙研为细末。米饮调服二钱匕,并服取瘥。(《中藏经》)

  ②治咳嗽:鲜胡颓子叶-两。煎汤,加糖少许内服。(《泉州本草》)

  ③治肺结核咳血:鲜胡颓子叶八钱,冰糖五钱。开水冲炖,饭后服,日报二次。(《闽东本草》)

  ④治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胡颓子叶、枇杷叶各五钱,水煎服;或胡颓子叶研粉,每天服二次,每次一钱半,酌加白糖或蜂蜜,开水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痈疽发背,金疮出血:鲜胡颓叶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⑥治蜂、蛇咬伤:鲜胡颓叶捣烂绞汁和酒服,渣敷患处。(《泉州本草》)

查看详情

矮地茶

  矮地茶

  别名:紫金牛、矮地菜、矮茶风、矮脚樟、平地木、地青杠、四叶茶、五托香、火炭酸、老勿大、千年不大、千年矮、不出林。

  性味:性平,味辛、微苦。

  归经:归肺经、肝经。

  入药部位:为紫金牛科植物紫金牛Ardisia japonica (Hornst.) B1.的全株。

  形态特征:全株长21.5~25厘米。多附有匍匐根茎。茎圆柱形或稍扁,直径2~5毫米,表面暗红棕色,具细纵纹及突起的叶痕,基部疏生须状不定根;顶端有时可见花梗 或暗红色皱缩的球形小果。质脆易折断,断面暗红棕色,中央有白色髓。叶常三五枚集生于茎顶,叶片稍卷曲或破碎,展平后呈卵圆形,表面灰绿色至棕褐色,嫩叶附生腺毛,边缘具细齿,网脉明显。味微涩。

  矮地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克;或捣汁。

  外用:捣敷。

  矮地茶的功效主治

  功效:镇咳祛痰,活血,利尿,解毒。

  主治:治慢性气管炎,肺结核咳嗽咯血,吐血,脱力劳伤,筋骨酸痛,肝炎,痢疾,急慢性肾炎,高血压,疝气,肿毒。

  矮地茶的配伍

  ①治吐血:叶底红二两(洗净,捣烂),猪肺一个(洗净)。将叶底红入肺管内,河、井水各三碗煮烂,至五更,去叶底红,连汤食之。(《杨春涯经验方》)

  ②治肺痈:紫金牛一两,鱼腥草一两。水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③治血痢:紫金牛茎叶,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④治肿毒:紫金牛茎叶,煎服。(《浙江民间草药》)

  ⑤治跌打胸部伤痛:紫金牛全草一两,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江西民间草药》)

查看详情

洋金花

  洋金花

  别名:曼陀罗花、蔓陀罗花、千叶蔓陀罗花、层台蔓陀罗花、山茄花、押不芦、胡茄花、大闹杨花、马兰花、风茄花、佛花、天茄弥陀花、洋大麻子花、关东大麻子花、虎茄花、风麻花、酒醉花、羊惊花、枫茄花、广东闹羊花、大嗽叭花。

  性味:味辛,性温,有毒。

  归经:归肺、肝经。

  入药部位:为茄科植物白曼陀罗Datura metel L.、毛曼陀罗Datura innoxia Mill.的花。

  洋金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5g,宜入丸、散用。如作卷烟分次燃吸,每日量不超过1.5g。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研末调敷。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洋金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平喘止咳,麻醉止痛,解痉止搐。

  主治:哮喘咳嗽,脘腹冷痛,风湿痹痛,癫痫、惊风;外科麻醉。

  洋金花的配伍

  1、治慢性支气管炎:曼陀罗花0.1g,金银花、远志、甘草各0.5g(每丸含量)。共研细末,加适量蜂蜜制成蜜丸。每次服1丸,每日2次,连服30天。(《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面上生疮:曼陀罗花,晒干研末,少许贴之。(《卫生易简方》)

  洋金花的禁忌

  内服宜慎。外感及痰热喘咳、青光眼、高血压、心脏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和孕妇禁用。本品有毒,用量过大易致中毒,出现口干、皮肤潮红、瞳孔散大、心动过速、眩晕头痛、烦躁、谵语、幻觉、甚至昏迷,最后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生草药性备要》:“食能杀人,迷闷人。”

  洋金花的相关论述

  《生草药性备要》:“大闹杨花,食能杀人,迷闷人。不过用三分,但服俱去心蒂。若食后迷闷,用黄糖可解,甘草亦可。”

查看详情

天仙子

  天仙子

  别名:莨菪子、莨菪实、牙痛子、小颠茄子、米罐子、熏牙子。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心、胃、肝经。

  入药部位:为茄科植物莨菪Hyoscyamus niger L.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呈类扁肾形或扁卵形,直径约1mm。表面棕黄色或灰黄色,有细密的网纹,略尖的一端有点状种脐。切面灰白色,油质,有胚乳,胚弯曲。气微,味微辛。

  天仙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0.06~0.6g。

  炮制:夏、秋二季果皮变黄色时,采摘果实,暴晒,打下种子,筛去果皮、枝梗,晒干。

  天仙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痉止痛,平喘,安神。

  主治:用于胃脘挛痛,喘咳,癫狂。

  天仙子的配伍

  1、治水泻日久:青州干枣十个(去核),入莨菪子填满,扎定烧存性。每粟米饮服一钱。(《圣惠方》)

  2、治风痹厥痛:天仙子三钱(炒),大草乌头、甘草各半两,五灵脂一两。为末,糊丸,梧子大,以螺青为衣。每服十丸,男子菖蒲酒下,女子芫花汤下。(《圣济总录》)

  3、治赤白痢,脐腹疼痛,肠滑后重:大黄半两,莨菪子一两。上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米饮调下,食前。(《普济方》妙功散)

  4、治恶疮似癞者:烧莨菪子末敷之。(《千金要方》)

  5、治石痈坚如石,不作脓者:醋和莨菪子末,敷头上。(《千金要方》)

  天仙子的禁忌

  心脏病、心动过速、青光眼患者及孕妇禁用。

  天仙子的相关论述

  《本草纲目》:“莨菪之功,未见如《本经》所说,而其毒有甚焉。煮一二日而芽方生,其为物可知矣。莨菪、云实、防葵、赤商陆皆能令人狂感见鬼,昔人未有发其义者,盖此类皆有毒,能使痰迷心窍,蔽其神明,以乱其视听故耳。”

查看详情

石吊兰

  石吊兰

  别名:黑乌骨、石豇豆、石泽兰、小泽兰、岩豇豆、岩茶、岩泽兰、岩石兰、巴岩草、肺红草、瓜子草、石花、产后茶、山泽兰、石三七、石虎、岩参、石豇豆、石杨梅、岩头三七、岩条子、竹勿刺、吊兰、地枇杷。

  性味:味苦、辛,性平。

  归经归肝、肺经。

  入药部位:为苦苣苔科植物石吊兰Lysionotus pauciflorus Maxim.的全草。

  形态特征:茎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2-5mm,表面灰褐色或灰黄色,有粗皱纹,节略膨大,节间长短不一,有叶痕及不定根,质脆易折,断面不整齐,黄绿色。叶轮生或对生,多已胶落,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长圆形至条形,长12-15mm,宽3-16mm,先端钝尖,叶上半部有疏锯齿,边缘反卷,厚革质;叶面草绿色,叶背黄绿色,主脉下陷,北面凸起。气微,味苦。

  石吊兰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服。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外洗。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稍润,切成中段,干燥,筛去灰屑。

  石吊兰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祛痰通经。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咳嗽痰多,月经不调,痛经,跌打损伤。

  石吊兰的配伍

  1、治腰痛、四肢痛:石吊兰、杜仲各9g。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2、治风寒咳嗽:石吊兰15g,前胡6g,生姜3片。煎服。(《安徽中草药》)

  3、治热咳:岩豇豆(石吊兰),青鱼胆草,岩白菜各15g。水煎服。(《贵阳民间药草》)

  4、治肺脓疡:石吊兰30g,天花粉、野豇豆根各15g,七叶一枝花9g。米泔水煎服。(《浙南本草新编》)

  5、治跌打损伤:石吊兰15g。水煎,兑酒服。外用,捣烂敷伤处。(《湖南药物志》)

  石吊兰的禁忌

  孕妇忌用。

  石吊兰的相关论述

  《草本便方》:“消痰,追毒,化食,养阴血。治风湿气肿,头闷眼花,诸虚。”

查看详情

牡荆叶

  牡荆叶

  性味:味辛、苦,性平。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Vitex negundo L. var. cannabifolia(Sieb. et Zucc.) Hand.-Mazz.的叶。

  形态特征:掌状复叶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小叶3-5枚,中间3小叶披针形,长6-10cm,宽2-5cm,基部楔形,先端长尖,边缘有粗锯齿;两侧小叶略小,卵状披针形。上表面灰褐色或黄褐色,下表面黄褐色,被稀疏毛。羽状叶脉于背面隆起。总叶柄长3-8cm,密被黄色细毛。气特异,味微苦。以色绿、香气浓者为佳。

  牡荆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者可用至30-60g;或捣汁饮。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熏洗。

  炮制:生长季节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牡荆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表化湿,祛痰平喘,解毒。

  主治:用于伤风感冒,咳嗽哮喘,胃痛,腹痛,暑湿泻痢,脚气肿胀,风疹瘙痒,脚癣,乳痈肿痛,蛇虫咬伤。

  牡荆叶的配伍

  1、治风寒感冒:鲜牡荆叶24g,或加紫苏鲜叶12g。水煎服。

  2、预防中暑:牡荆叶嫩叶6-9g。水煎代茶饮。(1-2方出自《福建中草药》)

  3、治急性胃肠炎:牡荆鲜茎叶30-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4、治久痢不愈:牡荆鲜茎叶15-24g。和冰糖,冲开水炖1小时,饭前服,每日2次。(《福建民间草药》)

  5、治脚气肿胀:牡荆叶60g,丝瓜络21g,紫苏21g,水菖蒲根21g,艾叶21g。水煎熏洗。(《江西民间草药》)

  牡荆叶的相关论述

  《福建药物志》:“治小儿腹泻,皮炎,湿疹,香港脚(足癣),白癣。”

查看详情

野马追

  野马追

  别名:白鼓钉、林泽兰、尖佩兰、白头婆。

  性味:味苦,性平。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菊科植物轮叶泽兰Eupatorium lindleyanum DC.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本品茎呈圆柱形,长30~90cm,直径0.2~0.5cm;表面黄绿色或紫褐色,有纵棱,密被灰白色茸毛;质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髓部白色。叶对生,无柄;叶片多皱缩,展平后叶片3全裂,似轮生,裂片条状披针形,中间裂片较长;先端钝圆,边缘具疏锯齿,上表面绿褐色,下表面黄绿色,两面被毛,有腺点。头状花序顶生。气微,叶味苦、涩。

  野马追的用法用量

  用法:用量30~60克。

  炮制: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干燥。

  野马追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痰多咳嗽气喘。

查看详情

猪胆粉

  猪胆粉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肝、胆、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猪科动物猪 Sus scrofa dommestica Brisson.胆汁的干燥品。

  猪胆粉的用法用量

  用法:0.3~0.6克,冲服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或水调涂敷患处。

  炮制:取猪胆汁,滤过,干燥、粉碎,即得。

  猪胆粉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润燥,解毒,止咳平喘。

  主治: 用于热病燥渴,目赤,喉痹,黄疸,百日咳,哮喘,泄泻,痢疾,便秘,痈疮肿毒。

查看详情

满山红

  满山红

  别名:东北满山红、山崩子。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为杜鹃花科植物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的干燥叶。

  形态特征:本品多反卷成筒状,有的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倒卵形,长2~7.5cm,宽1~3cm;先端钝,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全缘;上表面暗绿色至褐绿色,散生浅黄色腺鳞;下表面灰绿色,腺鳞甚多。叶柄长3~10mm。近革质。气芳香特异,味较苦、微辛。

  满山红的用法用量

  用法:25~50g;6~12g,用40%乙醇浸服。

  炮制:晒干或阴于。

  满山红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祛痰。

  主治:用于咳嗽气喘痰多。

  满山红的禁忌

  满山红根在大剂量使用时可出现血压骤降、心率减慢及各种心律失常。毒性反应多发生在老年人,故应用时应掌握剂量,老年人宜慎用。

查看详情

暴马子

  暴马子

  别名:棒棒木(《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荷花丁香(《宁夏中草药手册》),暴马子皮。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木犀科植物暴马丁香的干燥干皮或枝皮。

  形态特征:本品呈槽状或卷筒状,长短不一,厚2~4mm。外表面暗灰褐色,嫩皮平滑,有光泽,老皮粗糙,有横纹;横向皮孔椭圆形,暗黄色;外皮薄而韧,可横向撕剥,剥落处显暗黄绿色。内表面淡黄褐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气微香,味苦。

  暴马子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15-30g;或入丸、散。

  暴马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咳嗽痰多,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性浮肿。

  暴马子的配伍

  ①治痰喘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暴马子一寸长,切条,水煎频饮。(《吉林中草药》)

  ②治心脏性浮肿:暴马子一两,切碎,水煎,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查看详情

白沙糖

  白沙糖

  别名:石蜜(《唐本草》),白糖(《子母秘录》),糖霜(《日用本草》),白霜糖(《本草备要》),白砂糖。

  性味:甘,平。

  归经:脾;肺经。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甘蔗的茎汁,经精制而成的乳白色结晶体。

  白沙糖的用法用量

  内服:入汤和化,10-15g。

  外用:适量,调敷。

  白沙糖的功效主治

  功效:和中缓急,润肺,生津润燥。

  主治:主中虚腹痛,口干燥渴,肺燥咳嗽。

  白沙糖的禁忌

  有痰湿者不宜服。小儿勿多食。

  白沙糖的配伍

  ①润肺气,助五脏精:石蜜和红枣肉、巨胜末丸,每食后含一、两丸。(孟诜)

  ②治腹紧(一作’腹中紧张’):白糖,以酒二升煮服。(《子母秘录》)

  ③治中虚脘痛,食鱼蟹不舒,啖蒜韭口臭:糖霜点浓汤饮。(《随息居饮食谱》)

  ④解盐卤毒:糖霜多食。(《随息居饮食谱》)

  ⑤治汤火伤:白糖一两,梅片一钱。用砂锅将白糖炒黑,成块为度,加冰片研细末,用香油调涂伤处。(《河北中医药集锦》白糖散)

查看详情

水黄杨木

  水黄杨木

  别名:乌棒子、倒莲花、三岔子、土八爪、毛籽红山桂、木本远志、野桂花。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归经:归心、肝、肾经。

  入药部位:为远志科植物尾叶远志Polygala caudata Rehd. et Wils.的根。

  形态特征:根圆柱形,略弯曲。表面黄褐色,有纵皱纹。质硬,断面黄白色。气微,味甘。

  水黄杨木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炮制:秋、冬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水黄杨木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止咳。

  主治:用于咽喉肿痛,湿热黄疸,支气管炎。

  水黄杨木的配伍

  1、治咽喉肿痛:乌棒子、牛蒡子、土山豆根、麦冬各15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2、治慢性气管炎:(1)乌棒子30-60g,虎杖15g,鱼腥草60g,阔叶十大功劳根30g,枇杷叶5张。水煎,分2-3次口服。(2)乌棒子、大血藤各30g,虎杖15g。水煎,分2-3次口服。(3)乌棒子30g,黄芩、金银花、淫羊藿各1.5g。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全国中草药汇编》)

  水黄杨木的相关论述

  《贵州草药》:“清热利湿,通淋。治黄疸肝炎,血尿。”

查看详情

栗壳

   栗壳

  栗壳是什么呢?栗壳就是板栗的外壳,那么栗壳也属于中药吗?今天不如就让小编带你来了解下栗壳的功效与作用吧。

  栗壳

  性味:味甘、涩,性平。

  归经:归肺、肝、胃经。

  入药部位为壳斗科植物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的外果皮。

  形态特征:外果皮破碎成大小不等的不规则块片,厚约1mm。外表面褐色,平滑无毛,内表面淡褐色,平坦。质坚韧,易折断,断面凹凸不平。气微,味微苦、涩。

  栗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煅炭研末,每次3-6g。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炮制:总苞由青色转黄色,微裂时采收种仁。剥取种仁时收集,晒干。

  栗壳的功效主治

  功效:降逆生津,化痰止咳,清热散结,止血。

  主治:反胃,呕哕,消渴,咳嗽痰多,百日咳,腮腺炎,瘰疬,衄血,便血。

  栗壳的配伍

  1、治便血,反胃,呕吐:板栗壳煅炭存性,研末。每服3g,开水送服。(《安徽中草药》)

  2、治痰火瘰疬:栗壳和猪精肉煎汤服。(《岭南采药录》)

  栗壳的相关论述

  《广西中草药》:“清火,化痰,散结。治咳嗽,痰火瘰疬。”

查看详情

猪胰

  猪胰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脾经。

  入药部位:为猪科猪属动物猪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的胰脏。

  猪胰的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煮食或煎汤。

  外用:捣涂。

  猪胰的功效主治

  功效:益肺止咳,健脾止痢,通乳润燥。

  主治:用于肺痿咳嗽,肺胀喘急,咯血,脾虚下痢,乳汁不通,手足皲裂,不孕,糖尿病。

  猪胰的配伍

  1、治一切肺病,咳嗽脓血不止:猪胰一具,削薄竹筒盛,于煻火中炮令极熟,食上吃之。(《食医心镜》)

  2、治肺气喘急,睡卧不安,兼治经年嗽病:猪胰三具(细切),大枣五十枚(去核)。上二味,以无灰酒五升,浸经三日。每服,不计时候,温服一小盏。(《圣惠方》猪胰酒)

  3、治肺损,嗽血咯血,肺痈:猪胰切片,煮熟,蘸苡仁末,空心服;如肺痈,米饮调下。(《寿世青编》猪胰片)

  4、治癖块(痰凝气滞之病,在皮里膜外者):延胡索为末,猪胰一具,切块炙熟,蘸药食之。(《四科简效方》)

  5、治冷痢久不瘥,此是脾气不足,暴冷入脾,舌上生疮,饮食无味,纵吃食下还吐,小腹雷鸣,时时心闷,干皮细起,膝胫酸痛,两耳绝声,四肢沉重,渐瘦劣重,成鬼气;及妇人血气不通,逆饭忧烦,常行无力,四肢不举;丈夫痃癖,两胁虚胀,变为水气:猪胰一具,细切,和蒿叶相共暖,使消尽,又取桂心一小两,另捣为末,纳酒中,每日平旦,空腹取一小盏服之,午时夜间各再一服。忌热面、油腻等食。(《海上集验方》)

  6、治目生翳膜:猪胰子一枚(五钱),蕤仁五分,青盐一钱。共捣千下,令如泥,每点少许。(《纲目》引《孙氏集效方》)

  7、滋润手面:杏仁、花粉各一钱,猪胰子一个,红枣二枚(去皮、核),用好酒二杯浸之。早晚洗手面时擦之,皮肤光润。(《同寿录》)

  8、治鹅掌疯:猪胰一具(去油、勿经水),花椒以三钱。上用好酒温热,将二味同浸二三日,取胰不时擦手,微火烘之。(《景岳全书》)

  9、治赤白癜风:猪胰一具。酒浸一时,饭上蒸熟食。不过十具。(《纲目》引《寿域神方》)

  10、治手足皲裂面出血痛:以酒挼猪胰,洗并服(敷)之。(《肘后方》)

  猪胰的禁忌

  《本草图经》:“多食之损阳。”

  猪胰的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猪胰盖是甘寒滑泽之物,甘寒则津液生,滑泽则垢腻去,故主如书述诸证也。”

  2、《随息居饮食谱》:“凡妇人子宫脂满不孕及交合不节,而子宫不净者,皆宜蒸煮为肴,多食,自可受孕,妊妇食之,蠲胎垢,其儿出痘必稀。小儿食之,消积滞,可免疳、黄诸病。且血肉之品,无克伐之虞,虽频食亦无害也。所谓泽颜、止嗽者,非用以作面脂而治肺也。食此则痰垢潜消,无秽浊熏蒸之弊,容颜自泽,则咳嗽自平矣。”

查看详情

豆腐浆

  豆腐浆

  别名:腐浆、豆浆。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大肠、膀胱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大豆属植物大豆Glycine max (L.) Merr.的种子制成的浆汁。

  豆腐浆的用法用量

  内服:50-250ml。

  豆腐浆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润燥通便,利尿解毒。

  主治:用于虚劳咳嗽,痰火哮喘,肺痈,湿热黄疸,血崩,便血,大便秘结,小便淋浊,食物中毒。

  豆腐浆的配伍

  1、治虚羸:腐浆煮粥食 。(《纲目拾遗》甜浆粥)

  2、治痰火吼喘:饴糖二两,豆腐浆一碗,煮化顿服。(《仙拈集》)

  3、治淋症:用六一散冲腐浆食。(《纲目拾遗》)

  4、宁嗽补血:豆腐浆,五更冲鸡蛋,白糖点服。(《纲目拾遗》)

  5、治血崩:生豆浆一碗,生韭菜汁半碗入浆内。空心服一二次。(《纲目拾遗》引《不药良方》)

  6、治脚气肿痛,难走者:热豆腐浆加松香末。捣匀敷。(《纲目拾遗》)

查看详情

水晶鱼

  水晶鱼

  别名:银鱼、面条鱼。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为银鱼科动物间银鱼Hemisalanx prognathous Regan、尖头银鱼SalanxacuticepsRegan等多种银鱼的全体。

  水晶鱼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90g。

  炮制:3-5月汛期捕捉,捕后洗净鲜用或加工成鱼干。

  水晶鱼的功效主治

  功效:健脾补虚,润肺止咳。

  主治:用于营养不良,脾虚泄泻,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咳嗽。

  水晶鱼的配伍

  1、消化不良:尖头银鱼50g,葱、姜适量,煎煮熟烂服。

  2、小儿疳积:尖头银鱼、谷芽各30g,山楂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

  水晶鱼的相关论述

  《随息居饮食谱》:“养胃阴,和经脉。”

查看详情

猪蹄甲

  猪蹄甲

  别名:猪悬蹄、猪悬蹄甲、猪蹄合子,猪爪甲、猪退。

  性味:味咸,性微寒。

  归经:归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猪科猪属动物猪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的蹄甲。

  猪蹄甲的用法用量

  内服:烧灰研末,每次3-9g;或入丸、散剂。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炮制:宰杀后,刮去猪毛,剁下蹄甲,洗净晾干。

  猪蹄甲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定喘,解毒生肌。

  主治:用于咳嗽喘息,肠痈,痔漏,疝气偏坠,白秃疮,冻疮。

  猪蹄甲的配伍

  1、治久咳嗽喘息:①定喘化涎:猪蹄甲四十九个,洗净控干,每个指甲纳半夏、白矾各一字。入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煅通赤,去火细研,入麝香一钱匕。人有上喘咳嗽,用糯米饮调下(一钱),小儿半钱。(《经验后方》)

  ②猪蹄合子四十九枚(黑者,水浸洗净),天南星一枚(大者,锉),款冬花(带蕊者,末)半两。上三味,用瓶子一枚,铺猪蹄合子在内,上以天南星匀盖之,合了,盐泥赤石脂固济火煅,白烟出为度,候冷取出,入款冬花末并麝香一分、龙脑少许,同研。每服一钱匕,食后煎桑根白皮汤调下。(《圣济总录》黑金散)

  ③猪爪甲二枚,烧灰细研,入麝香当门子一枚,同研,腊茶清调下。(《普济方》)

  2、治诸痔:猪后蹄垂甲不拘多少,烧存性,为末。陈米饮调二钱,空心服。(《直指方》猪甲散)

  3、治牡痔生鼠乳,肛门痒痛,触着有脓血出不绝:猪悬蹄壳(火焰上烧成灰,研)一两,水银三大豆许。上二味,先取水银,用蒸枣肉二枚,研匀,次入蹄壳灰,拌和为丸,如鸡头实大。先以盐汤洗下部,纳一丸,夜卧时再用。(《圣济总录》猪蹄灰丸)

  4、治偏坠疝气,并治瘰疬:猪悬蹄,烧存性,为末。每服三钱,黄酒调下。(《鲁府禁方》)

  5、治小儿寒热及热气中人:猪后蹄(甲)烧灰,末,以乳汁调服一撮,服之效。(《伤寒类要》)

  6、治小儿白秃:猪蹄甲七个,每个入白矾一块,枣儿一个,烧存性,研末。入轻粉、麻油调搽。(《纲目》)

  7、治冻烂疮:猪后悬蹄。上一味,至夜半时烧为末,研细,以猪脂和敷之。(《圣济总录》猪蹄膏)

  猪蹄甲的相关论述

  《本草经疏》:“悬蹄乃蹄甲之悬起不着地者,《本经》无气味,然为咸寒无毒之物,入手足阳明经药也。湿热下注则五痔内蚀 ,热壅血滞则为肠痈,咸寒能除肠胃之热,故主之也。”

查看详情

猫儿屎

  猫儿屎

  别名:猫瓜、鸡肠子《四川常用中草药》、猫屎瓜《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猫屎枫《湖北植物志》、水冬瓜《贵州中草药名录》、都哥杆(苗语)、羊角立、羊角子、齿果、粘连子、猫屎包(云南)、鬼指梅、八月瓜(四川),鬼指头(甘肃),小苦糖(湖北)、猫屎筒(陕西)。

  性味:味甘、辛,性平。

  归经:入肺、肝经。

  入药部位:为木通科猫儿屎属植物猫儿屎Decaisnea insignis (Griff.) Hook. f. et Thoms.[D. fargesii Franch.]的根或果实。

  猫儿屎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浸酒。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取浓汁搽患处。

  炮制:根,四时均可采挖,洗净,晒干;果实,夏、秋季采收,晒干。

  猫儿屎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除湿,清肺止咳。

  主治:风湿痹痛,肛门湿烂,阴痒,肺痨咳嗽。

  猫儿屎的配伍

  1、治风湿关节痛,猫儿屎根、常青藤各60g。泡酒服,每日2次。(《四川中药志》1982年)

  2、治肺痨咳嗽,猫儿屎根30g,竹林霄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3、治裂口(皮肤皲裂),猫儿屎果煨水,取浓汁搽患处。(《贵州草药》)

  猫儿屎的相关论述

  1、《贵州草药》:“清肺止咳,祛风除湿润燥。治肺痨咳嗽,风湿关节痛。”

  2、《陕西中草药》:“清热解毒。治肛门烂,阴痒,疝气。”

查看详情

鱼草

  鱼草

  别名:车轴藻。

  性味:咸;辛;平。

  归经:肺经。

  入药部位:为轮藻科植物脆轮藻的藻体。

  形态特征:藻体皱缩卷曲,灰绿色,外被钙质与硅质。水浸展平后,长10-50cm,有分枝。主茎细长,直径1000-4000μm,具明显的节与节间。节上轮生7-8条侧枝。节间长为小枝的1-2倍。小枝单一,不分枝,于放大镜下观察,节处常有7枚单细胞的中状苞片。叶腑偶见卵形的藏卵器和藏精器。质脆。气微腥,味淡。

  鱼草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研末,每次1.5-2g,每日2-3次。

  鱼草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痰,止咳,平喘。

  主治:咳嗽,痰多,胸闷。

查看详情

蚬壳

  蚬壳

  别名:扁螺壳、黄蚬壳、沙蜊壳、金蚶壳。

  性味:味咸,性温。

  归经:归肺、肾经。

  入药部位:为蚬科动物河蚬Corbiculafruminea(Muller)或其近缘动物的贝壳。

  蚬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20g;或入散剂。

  外用:适量,煅存性,研末撒或调敷。

  炮制:全年均可捕,捕后入沸水烫死,取壳,洗净,晒干。

  蚬壳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止嗽,祛湿和胃。

  主治:用于痰喘咳嗽,反胃吐食,胃痛吞酸,湿疮,溃疡,脚气。

  蚬壳的配伍

  1、治痰喘咳嗽:白砚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急救良方》)

  2、治脚气,脚上生风毒疮肿不瘥:烂蚬子壳一两半,黄连一两,马齿苋菜三分。捣细罗为散,频敷疮上。(《圣惠方》)

  蚬壳的相关论述

  《中国药用动物志》:“生肌敛疮。治湿疮,溃疡。”

查看详情

鲫鱼头

  鲫鱼头

  性味:味甘;性温。

  入药部位:为鲤科动物鲫鱼的头。

  鲫鱼头的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2钱。

  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炮制:四季均可捕捞,切取鱼头,洗净,鲜用或烘干。

  鲫鱼头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止痢;敛疮。

  主治:主咳嗽;痢疾;小儿口疮;黄水疮

  鲫鱼头的各家论述

  1.《唐本草》:头灰,主小儿头疮,口沧,重舌,目翳。

  2.《本草抢遗》:主咳嗽,烧为未服之。

  3.《滇南本草》:烧灰治癞疮。

  4.《纲目》:烧研饮服,治下痢;酒服,治脱肛及女人阴脱,仍以油调搽之;酱汁和涂小儿面上黄水疮。

  5.《本草再新》:发痘疹。

查看详情

猪肺

  猪肺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猪科猪属动物猪Sus scrofa domestica Brisson 的肺。

  猪肺的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煎汤,适量;或入丸剂。

  炮制:宰杀后,取出肺,洗净,鲜用或冷藏。

  猪肺的功效主治

  功效:补肺止咳,止血。

  主治:用于肺虚咳嗽,咯血。

  猪肺的配伍

  1、治肺虚咳嗽:猪肺一具,切片,麻油炒熟,同粥食。

  2、治嗽血肺损:薏苡仁研细末,煮猪肺,白蘸食之。(1、2方出自《证治要决类方》)

  3、治咳嗽肺痿,吐血气喘:猪肺一个(洗净血水),病人每岁用杏仁一个(去皮尖)。将肺以竹片签眼,每眼杏仁一个,麻扎住,安磁器内重汤煮熟。去杏仁不用,只吃此肺。(《万病回春》)

  4、治人(音哑)无声:猪肺一个,生姜数片,煮熟切作片子。白及二十文,研为末,点尽猪肺吃。(《普济方》白及散)

  5、治吐血:梨汁、藕汁、莱菔汁、人乳、童便各一碗,猪肺一个(不落水,入童便灌足)。和煎至汁存二碗半,炒米粉和为丸,每服五钱。(《卫生鸿宝》猪肺丸)

  6、治脑漏:猪肺一个。水制净,入口用椒,照人年纪每岁三颗,煮熟食之。(《续回生集》)

  猪肺的禁忌

  《本草图经》:“不与白花菜合食,令人气滞,发霍乱。”

查看详情

菠萝皮

  菠萝皮

  性味:涩;甘;平

  入药部位:为凤梨科植物凤梨的果皮。

  菠萝皮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炮制:8-9月收集加工菠萝时削下的果皮,晒干。

  菠萝皮的功效主治

  功效:解毒,止咳,止痢。

  主治:主咳嗽,痢疾。

查看详情

柠檬叶

  柠檬叶

  性味味辛、甘、微苦,性微温。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芸香科植物黎檬Citrus limonia Osbeck或柠檬Citrus limon (L.) Burm. f. 的叶。

  柠檬叶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炮制:全年均可采,晒干。

  柠檬叶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止咳,理气和胃,止泻。

  主治:用于咳喘痰多,气滞腹胀,泄泻。

  柠檬叶的相关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味辛,性温。”

  2、《本草求原》:“辛、甘,温。”

  3、《本草药性备要》:“退热,止咳化痰,开胃。切鱼生用些,辟腥甚佳。”

  4、《本草求原》:“止咳,消痰,顺气。”

查看详情

玫瑰茄

  玫瑰茄

  别名:红金梅、红梅果。

  性味:酸,凉。

  归经:归肾经。

  入药部位:为锦葵科植物玫瑰茄的根、种子。

  形态特征:本品略呈圆锥状或不规则形,长2.5~4cm,直径约2cm,花萼紫红色至紫黑色,5裂,裂片披针形,下部可见与花萼愈合的小苞片,约10裂,披针形,基部具有去除果实后留下的空洞。花冠黄棕色,外表面有线状条纹,内表面基部黄褐色,偶见稀疏的粗毛。体轻,质脆。气微清香,味酸。

  玫瑰茄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开水泡。

  炮制摘取花萼连同果实,晒1天,待缩水后脱出花萼,置干净草席或竹箩上晒干。

  玫瑰茄的功效主治

  功效:敛肺止咳,降血压,解酒。

  主治:主肺虚咳嗽,高血压,醉酒。

  玫瑰茄的相关论述

  《新华本草纲要》根、种子有利尿,强壮功能。

查看详情

大火草根

  大火草根

  别名野棉花根、土白头翁。

  性味:味苦,性温。

  归经:归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毛茛科植物大火草Anemone tomentosa (Maxim.) Pei的根。

  形态特征:根茎较粗短,直径达2cm;上端可见茎基、干枯的叶基或棕褐色毛状物。根呈不规则锥形或条形,稍弯曲,长10-20cm,直径0.8-1.2cm;表面棕褐色,粗糙,可见不规则的纵直皱纹及少数须根痕;根端常分为数股。质坚脆,易折断,断面棕色。气微,味苦、辛。有毒。

  大火草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粉服。

  外用:适量,捣敷。

  炮制:春、秋季挖根,去净茎叶,晒干。

  大火草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散瘀,消食化积,截疟,解毒,杀虫。

  主治:用于劳伤咳喘,跌打损伤,小儿疳积,疟疾,疮疖痈肿,顽癣。

  大火草根的配伍

  1、治劳伤咳嗽:大火草根、红猪毛七各30g,炖五花肉250g服。

  2、治毒疮痒子:大火草根、土茯苓、夏枯草、银花、蒲公英。煎汤服。(1-2方出自《重庆草药》)

  3、治秃疮:野棉花根30g(研粉)与青核桃皮120g,共捣烂外敷。

  4、治疮疖痈肿,无名肿毒:野棉花根适量。捣烂外敷。

  5、治湿热下痢:野棉花根15g,马齿苋15g,山楂、黄芩、地榆各9g。水煎服。(3-5方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大火草根的禁忌

  孕妇慎服。

查看详情

水莲沙

  水莲沙

  性味:味酸、涩,性凉。

  归经:归肺、肝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植物平枝栒子Cotoneaster horizontalis Dcne.的枝叶或根。

  水莲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

  炮制: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水莲沙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化痰止咳,止血止痛。

  主治:用于痢疾,泄泻,腹痛,咳嗽,吐血,痛经,白带。

  水莲沙的配伍

  治妇女痛经,白带:(平枝灰栒子)根或全草500g,切细,水2000ml煮沸,取已煮熟的鸭蛋7-8个,敲破蛋壳,投入药汁中,文火炖5-6小时。数次分服。(《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水莲沙的相关论述

  《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妇女痛经,白带。”

查看详情

土丁桂

  土丁桂

  别名:毛辣花、银丝草《广州植物志》,过饥草、小鹿衔、鹿含草、小本白花草、石南花、泻痢草《福建民间草药》,银花草《南宁市药物志》,毛将军《泉州本草》,白毛草、白毛莲、白毛将,《广东中药》、白鸽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于册》),百头妹(广东、广西),暴臭蛇、烟油花(广西)。

  性味:味甘。微苦,性凉。

  归经:入肝、脾、肾经。

  入药部位:为旋花科土丁桂属植物土丁桂Evolvulus alsinoides L.的全草。

  土丁桂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鲜品30~60g,或捣汁饮。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炮制: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土丁桂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

  主治:黄疸,痢疾,淋浊,带下,疔疮,疥疮。

  土丁桂的配伍

  1、治黄疸,咳血,鲜土丁桂30g。和红糖煎服。(《泉州本草》)

  2、治痢疾,土丁桂30~60g,红糖15g。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3、治淋浊白带,土丁桂30~60g,冰糖15g。水煎服。(《福建民间草药》)

  土丁桂的相关论述

  1、《福建民间草药》:“清热泻火,涩精益阴。”

  2、《南宁市药物志》:“外用止血消肿,清肝热,退翳。”

  3、《广东中药》:“清湿热。治赤白痢疾,湿热肚痛。”

查看详情

天山花楸

  天山花楸

  别名:花楸《新疆中草药》。

  性味:味甘、苦,性凉。

  归经:入脾、肺、胃经。

  入药部位:为蔷薇科花楸属植物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 Rupr.的嫩枝或果实。

  天山花楸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果实30-60g;嫩枝9-15g。

  炮制:嫩枝,春、夏采收;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天山花楸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止咳,补脾生津。

  主治:肺痨,哮喘,咳嗽,胃痛,及维生素缺乏症。

  天山花楸的配伍

  1、治肺结核,哮喘咳嗽,花楸果15g,新疆圆柏9g,阿里红6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2、治胃炎,胃痛,花楸嫩枝9g,土木香、藁本各6g,甘草3g。水煎服。(《新疆中草药》)

  3、治维生素A、C缺乏症,花楸果30g。加白糖煎服。(《新疆中草药》)

  天山花楸的相关论述

  《新疆中草药》:“清热利肺,补脾生津,止咳。”

查看详情

千日红

  千日红

  性味:甘、微咸,平。

  归经:肺、肝经。

  入药部位:苋科植物千日红(Gomphrena globosa L.)的花序或全草。

  千日红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花3~9g;全草15~3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

  炮制:夏、秋采摘花序或拔取全株,鲜用或晒干。

  千日红的功效主治

  功效:止咳平喘,清肝明目,解毒。

  主治:主咳嗽,哮喘,百日咳,小儿夜啼,目赤肿痛,肝热头晕,头痛,痢疾,疮疖。

  千日红的配伍

  1、治头风痛:千日红花三钱,马鞭草七钱。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2、治气喘:千日红的花头十个,煎水,冲少量黄酒服,连服三次。(《中国药植志》)

  3、治白痢:千日红花序十个,水煎,冲入黄酒少量服。(江西《草药手册》)

  4、治小便不利:千日红花序一至三钱,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5、治小儿风痫:千日红花十朵,蚱蜢干七个。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6、治小儿肝热:千日红鲜花序七至十四朵,水煎服。或加冬瓜糖同炖服。(《福建中草药》)

  7、治小儿夜啼:千日红鲜花序五朵,蝉衣三个,菊花七分,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查看详情

夹竹桃

   夹竹桃

  别名:拘那夷、拘孥儿(《竹谱详录》),棋那卫、柳叶桃(《花历百詠》),叫出冬(《中国树木分类学》),水甘草(《现代实用中药》),九节肿、大节肿(《湖南药物志》),白羊桃(《云南中草药》)。

  性味苦;性寒;大毒。

  归经:心经。

  入药部位:为夹竹桃科植物夹竹桃的叶及枝皮。

  夹竹桃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3-0.9g;研末,0.05-0.1g。

  外用:适量,捣敷或制成酊剂外涂。

  夹竹桃的功效主治

  功效强心利尿,祛痰定喘,镇痛,去瘀。

  主治:治心脏病心力衰竭,喘息咳嗽,癫痫,跌打损伤肿痛,经闭。

  夹竹桃的配伍

  1.治心脏病并心力衰竭方(《湖南药物志》):夹竹桃绿叶(不老不嫩者),用湿布拭净,于60--70摄氏度低温下烘干研末,成人第一日用一分至一分二厘,分二至三次服;第二日,第三日,每日八厘至一分二厘,分二至三次服,至病情好转,可减为每日三厘或更少量。

  2.治哮喘方(《岭南采药录》),夹竹桃叶七片,粘米(即粳米)一小杯。同捣烂,加片糖煮粥食之,但不宜多服。

  3.治癫病(《云南中草药》):夹竹桃小叶三片,铁落二两,水煎,日服三次,二日服完。

  夹竹桃的禁忌

  孕妇忌服。

  不宜多服久服,过量则中毒。

  夹竹桃的的毒性

  中毒症状: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说胡话。其后四肢冰冷而有汗,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不敏感,继而痉挛,昏迷,心脏停止而死亡。

  解救方法:若毒物未吐出时可催吐,洗胃,中晚期可导泻,服蛋清,维生素C;大量饮浓茶;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葡萄糖液;保温。

  对症治疗:烦躁不安或痉挛者给予镇静剂(口服水合氯醛1.2克或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如循环衰竭则给予兴奋剂。

查看详情

斑竹根

  斑竹根

  性味:淡;微苦;寒。

  入药部位:为禾本科植物桂竹的根茎及根。

  斑竹根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斑竹根的功效主治

  功效:祛风除湿,止咳平喘,止血。

  主治:主风湿痹痛,四肢筋骨疼痛,咳嗽气喘,血崩。

  斑竹根的配伍

  治咳嗽气喘:斑竹根配麻黄根、金竹叶、老苏兜(苏兜为紫苏的根)炖肉服。 (《四川中药志》)

  斑竹根的各家论述

  1.《草本便方》:淡。祛风除湿,去肺寒。治气喘痰咳,四肢筋骨顽痹痛。

  2.《四川中药志》:除湿热,祛风寒。

查看详情

木犀花

  木犀花

  别名:白桂花、桂花。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肾经。

  入药部位:本品为木犀科植物木犀Osmanthus fragrans Lour.的干燥花。

  形态特征:本品呈皱缩粒状或短丝状,淡棕黄色至棕黄色。花柄纤细,长4~8mm,与花萼连结。花萼细小,长约1mm,4裂,裂片齿状,多与花冠分离。花冠长3~4.5mm,裂片4枚,长椭圆形。质脆。气芳香,味淡。

  木犀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泡茶、浸酒。

  外用:煎水含漱,或蒸热外熨。

  木犀花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止咳,散瘀。

  主治:用于痰饮喘咳,肠风血痢,牙痛,口臭。

  木犀花的配伍

  生津,辟臭,化痰,治风虫牙痛:木犀花、百药煎、孩儿茶。作膏饼噙。(《纲目》)

查看详情

泡桐果

  泡桐果

  性味:味苦,性微寒。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玄参科泡桐属植物白花泡桐Paulownia fortunei (Seem.) Hemsl.及毛泡桐Paulownia tomentosa (Thunb.) Steud.的果实。

  泡桐果的用法用量

  用法:内服,煎汤,15-30g。

  炮制:夏、秋季采摘,晒干。

  泡桐果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用于慢性气管炎,咳嗽咯痰。

  泡桐果的相关论述

  《四川常用中草药》:“治耳聋。”

查看详情

水獭肝

  水獭肝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入药部位:为鼬科动物水獭Lutra lutra L.或小爪水獭属动物小爪水獭Micronoyx cinerea Iiligen的干燥肝脏(药材以前者为多)。

  形态特征:肝脏为大小不等的团块,常连有心脏、肺及少许气管。肝脏分成6叶,左2右4;每叶长4-6cm,直径2-4cm,黑褐色。叶呈扁圆形,边缘较薄。正面观之左右每两叶相对称,另2叶较小,生于右侧下方。两侧肝叶的中间为动物血管,在血管后方的上部着生一对橘瓣状的瘤块状物,系由15-20小瘤块(多囊肾)紧密排列所成,是本品的主要鉴别特征。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呈黑褐色,胶质状。有鱼腥味,味微咸。不带残肉,无腐臭味者为佳。

  水獭肝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焙干研粉服。

  炮制:取原药材,洗净,焖软,除去筋膜,切小块,晾干。

  水獭肝的功效主治

  功效:补肝肾,止咳。

  主治:用于肺结核咳嗽,气喘,盗汗,夜盲。

查看详情

天浆壳

  天浆壳

  别名:天将壳,萝摩荚,哈喇瓢,赖瓜瓢,羊角,麻雀棺材,剌猬瓜,野羊角,和尚瓢,初风瓢,老鸹瓢。

  性味:甘、辛,温。

  归经:肺;肾经。

  入药部位:为萝藦科植物萝藦的果壳。

  形态特征:本品原只者,略呈纺锤形,似小艇状或压扁,顶端狭尖而常反卷,基部可见果柄痕,长6~11cm,宽2~5cm,厚约1mm。外表面黄绿色至淡棕黄色,凹凸不平,具细密纵皱纹,有的可见疣点状突起。内表面黄白色至淡黄色,光滑。质较软而韧,不易折断。断面外果皮纤维性,中果皮疏松,内果皮脆而易碎。气微,味微咸而后微酸。切制者呈粗丝条,余同原只。

  天浆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

  外用:适量,捣敷。

  炮制:将原药除去果柄及带毛种子,筛去灰屑;或整理后,切粗丝(5~10mm),筛去灰屑。

  天浆壳的功效主治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散瘀止血。

  主治:主咳嗽痰多,气喘,百日咳,惊痫,麻疹不透,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查看详情

麻秸

  麻秸

  别名脂麻秸(《摘元方》),芝麻秸,芝麻荄(《中国医学大辞典》),油麻稿(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性味:甘,平。

  入药部位:为胡麻科植物脂麻的茎。

  形态特征:本品呈段状。茎呈方柱形;淡黄褐色至黄绿褐色,被白色柔毛,中央髓部白色或中空;体轻,质坚脆,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果壳长椭圆形,具四棱,有短梗,中空;表面褐黄色,密被柔毛;质脆易碎。气微,味淡。

  麻秸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烧存性研末撒。

  炮制:将原药除去杂质,洗净,略润,切长段,干燥,筛去灰屑。

  麻秸的功效主治

  主治:治咳嗽哮喘,浮肿,聤耳出脓。

  麻秸的配伍

  ①治小儿盐哮:脂麻秸,瓦内烧存性,出火毒,研末。以淡豆腐蘸食之。(《摘元方》)

  ②治周身浮肿,胀满气喘:干油麻稿二两,红糖一两。开水一碗,冲炖服。(福建《民间实用草药》)

  ③治聤耳出脓:白麻秸,刮取一合,花胭脂一枚。为末,绵裹塞耳中。(《圣济总录》)

查看详情

鸬鹚涎

  鸬鹚涎

  性味:味咸,性平。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鸬鹚科动物鸬鹚Phalacrocorax carbosinensis(Blumenbach)的唾涎。

  鸬鹚涎的用法用量

  内服:开水冲,10ml。

  炮制:将活鸬鹚头向下,使唾液流出,收取。

  鸬鹚涎的功效主治

  功效:化痰镇咳。

  主治:百日咳,肾咳,痰多剧咳,久咳。

  鸬鹚涎的配伍

  1、治肾咳,俗呼顿呛,从小腹下逆上而咳,连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咳发必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者:鸬鹚涎,滚水冲服。下咽即止。(《纲目拾遗》)

  2、治小儿鸬鹚瘟:光杏仁、栀子(炒黑)、石膏、蛤粉、天花粉各二两(约60g),牛蒡子三两(约90g),生甘草四钱(约12g),麻黄八钱(约24g),青黛、射干各一两(约30g),细辛五钱(约15g)。共研细末,鸬鹚涎三两(约90g),加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灯心、竹叶煎汤化下。(《中国医学大辞典》鸬鹚涎丸)

查看详情

白苏子

  白苏子

  别名:玉苏子,荏子。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肺、胃、大肠经。

  入药部位:为双子叶植物药唇形科植物白苏的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卵圆形或类圆形,直径1.8~2.5mm。表面灰白色至淡灰黄色,有明显隆起的网纹,基部稍尖,并可见淡棕色至棕色的果梗痕。果皮薄而脆,易压碎,压碎后显油性。种子淡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类白色,富油性。气微香,味微辛。

  白苏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炮制:将原药除去杂质,筛去灰屑。

  白苏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消痰,下气,润肺,宽肠。

  主治:用于咳逆,痰喘,气滞便秘。

  白苏子的禁忌

  久虚咳嗽,脾虚便滑者不宜。

查看详情

天竺子

  天竺子

  别名:天竹子,南竹子,白天竹,南天竹子,南天竺子,红杷子,天烛子,红枸子,钻石黄。

  性味:酸,甘,平;有小毒。

  归经:归肺经。

  入药部位: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果实。

  形态特征:干燥果实,近球形,直径6~9毫米,外表棕红色或暗红色,光滑,微只光泽,顶端宿存微突出的柱基,基部留有果柄或其残痕。果皮质脆易碎。种子扁圆形,中央略凹。昧酸涩。以干燥、色红、完整者佳。

  天竺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 g;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涂。

  天竺子的功效主治

  功效:敛肺,止咳,清肝,明目。

  主治:治久咳,喘息,百日咳,疟疾,下疳溃烂。

  天竺子的禁忌

  外感风寒咳嗽不宜。

  天竺子的配伍

  ①治小儿天哮:经霜天烛子、蜡梅花各三钱,水蜒蚰一条。俱预收,临用水煎服。(《三奇方》)

  ②治百日咳:南天竹干果实三至五钱。水煎调冰糖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三阴疟:南天竹隔年陈子,蒸熟。每岁一粒,每早晨白汤下。(《文堂集验方》)

  ④治下疳久而溃烂,名蜡烛疳:红把子烧存性一钱,梅花冰片五厘。麻油调搽。(王玷桂《不药良方》)

  ⑤解砒毒,食砒垂死者:南天竹子四两,擂水服之。如无鲜者,即用于子一、二两煎汤服亦可。(《纲目拾遗》)

  ⑥治八角虱:红杷子同水银捣烂擦之。亦可浸酒,去风痹。(《纲目拾遗》)

查看详情

相关知识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