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百科/化湿药
广藿香

  广藿香

  别名:大叶薄荷、山茴香、水蔴叶。

  性味:味辛,性微温。

  归经: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全株长30-60cm,多分枝,枝条稍曲折。茎钝方柱形,直径约2-7mm,节间长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具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长2-4cm,被柔毛。气香特异,叶微苦。

  广藿香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5-10g,鲜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

  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或浸泡患部;或研末调敷。

  炮制:除去残根和杂质,先抖下叶,筛净另放;茎洗净,润透,切段,晒干,再与叶混匀。

  广藿香的功效作用

  功效:芳香化浊,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吐,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吐泻,鼻渊头痛。

  广藿香的禁忌

  阴虚者禁服。

  广藿香的附方

  1、治疗暑湿表证,或湿温初起,湿温并重,发热倦怠,胸闷不舒:可与黄苓、滑石、茵陈等同用。(《温热经纬》)

  2、治湿浊中阻所致的脘腹痞闷,少食作呕,神疲体倦等症:常于半夏、丁香等同用。(《和剂局方》)

  广藿香的相关论述

  1、《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2、《本草逢原》:藿香入手足太阴。芳香之气助脾醒胃,故能止呕逆,开胃进食。温中快气,去瘴气,止霍乱,治心腹痛。凡时行疫疠,山岚瘴疟,用此醒脾健胃,则邪气自无容而愈矣。

查看详情

广藿香的功效与作用

佩兰

  佩兰

  别名:兰草、泽兰、圆梗泽兰、省头草。

  性味:味辛,性平。

  归经:脾、胃、肺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

  形态特征:本品呈不规则的段。茎圆柱形,表面黄棕色或黄绿色,有的带紫色,有明显的节和纵棱线。切面髓部白色或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气芳香,味微苦。

  佩兰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钱(鲜者3~5钱)。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佩兰的功效作用

  功效: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的作用。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呕恶,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证,湿温初起,发热倦怠,胸闷不舒。

  佩兰的禁忌

  阴虚血燥,气虚者慎用。(《临床常用中药手册》)

  佩兰的附方

  1、《时病论》:佩兰、藿香、陈皮、制半夏、大腹皮、厚朴、荷叶。治夏月霉湿,胸腹满闷,气机不畅。

  2、《湿温大论》:佩兰、藿香、川朴、半夏、黄芩、黄连、枳实、滑石、苡仁。治湿温症。

  佩兰的相关论述

  1、《素问·奇病论》: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2、《本草纲目》:按《素问》云,五味入口,藏于脾胃,以行其精气,津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美所发也,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3、《本草经疏》:肺主气,肺气郁结,则上窍闭而下窍不通,胃主纳水谷,胃气郁滞,则水唋不以时化而为痰癖,兰草辛平能散结滞,芬芳能除秽恶,则上来诸症自疗,大多开胃除恶,清肺消痰,散郁结之圣药也。

查看详情

苍术

  苍术

  别名:赤术、枪头菜、马蓟。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脾、胃、肝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根茎。

  形态特征:1、茅苍术:呈不规则连珠状或结节状圆柱形,略弯曲,偶有分枝,长3~l0,直径1~50px。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横曲纹及残留须根,顶端具茎痕或残留茎基。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室,暴露稍久,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气香特异,味微甘、辛、苦。

  2、北苍术:呈疙瘩块状或结节状圆柱形,长4~225px,直径1~100px。表面黑棕色,除去外皮者黄棕色。质较疏松,断面散有黄棕色油室。香气较淡,味辛、苦。

  苍术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服,3~9g。

  炮制:1、苍术: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2、麸炒苍术:取苍术片,照麸炒法炒至表面深黄色。

  苍术的功效作用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主治: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痿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昏涩。

  苍术的禁忌

  《本草纲目》: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

  苍术的附方

  1、用于治疗脾虚湿聚,水湿内停的痰饮、泄泻或外溢的水肿者:与茯苓、泽泻、猪苓等利水渗湿药同用。(《证治准绳》)

  2、用于祛湿,治痹证湿胜:可与薏苡仁、独活等祛风湿药同用。(《类证治载》)

  3、用于治风寒表证挟湿:常于羌活、白芷、防风等同用。(《和剂局方》)

  苍术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大风痹,筋骨软弱,散风除湿解郁。汁酿酒,治一切风湿筋骨痛。

  2、《本草从新》:燥胃强脾。发汗除湿。能升发胃中阳气。止吐泻。逐痰水。

查看详情

厚朴

  厚朴

  别名:厚皮、重皮、赤朴、烈朴。

  性味:味苦、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肺、大肠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厚朴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

  炮制:1、厚朴:刮去粗皮,洗净,润透,切丝,干燥。

  2、姜厚朴:取厚朴丝,照姜汁炙法炒干。

  厚朴的功效作用

  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主治:用于湿滞伤中,脘痞吐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痰饮喘咳。

  厚朴的禁忌

  本品辛苦温燥温,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厚朴的配伍

  1、治腹满而大便秘:与厚朴、大黄、枳实配伍。(《金匮要略》)

  2、治疗痰饮阻肺,肺气不降,咳喘胸闷者:本品能燥湿消痰,下气平喘。与紫苏子、陈皮、半夏等同用。(《和剂局方》)

  3、用于热结便秘:配大黄、芒硝、枳实、以达峻下热结,消积导滞之效。(《伤寒论》)

  厚朴的相关论述

  1、《中药学》:燥湿消痰,下气除满。

  2、《神农本草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查看详情

白扁豆

  白扁豆

  别名:火镰扁豆、峨眉豆,扁豆子、茶豆。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脾、胃经。

  入药部位:为豆科扁豆属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本品呈扁椭圆形或扁卵圆形,长8~13mm,宽6~9mm,厚约7m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色,平滑,略有光泽,一侧边缘有隆起的白色眉状种阜。质坚硬。种皮薄而脆,子叶2,肥厚,黄白色。气微,味淡,嚼之有豆腥气。

  白扁豆的用法用量

  用法:9~15g。

  炮制:白扁豆: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炒白扁豆:取净白扁豆,炒至微黄色,用时捣碎。

  扁豆仁:取净白扁豆,置沸水中煮至皮微鼓起和松软,捞出,倒入凉水,搓去皮,晒干,捣碎用;或炒黄用。(皮晒干即为扁豆皮)

  白扁豆的功效作用

  功效:健脾化湿,和中消暑。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白带过多,暑湿吐泻,胸闷腹胀。

  白扁豆的药理作用

  1、抗菌、抗病毒作用

  100%白扁豆煎剂用平板纸片法,对痢疾杆菌和有抑制作用;对食物中毒引起的呕吐、急性胃肠炎等有解毒作用。白扁豆水提物对小鼠Columbia SK病毒有抑制作用。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0%白扁豆冷盐浸液0.3ml,对活性E-玫瑰花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即增强T淋巴细胞的活性,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

  3、毒性

  白扁豆中含对人的红细胞非特异性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不溶于水的凝集素,有抗胰蛋白酶活性,可抑制实验动物生长,故属毒性成分。另含一种酶,有非竞争性抑制胰蛋白酶的活性,加热亦降低其活性,于10mg/kg浓度时,由于抑制了凝血酶(thrombin),可使枸橼酸血浆的凝固时间由20s延长至60s。

  用白扁豆提取的凝集素可区分人和羊、牛的红细胞,因为此凝集素仅凝集人的红细胞,法医可用此探测人血。

查看详情

厚朴花

  厚朴花

  别名:赤朴,川朴,淡伯,厚皮,厚朴,烈朴,庐山厚朴,重皮。

  性味:味苦,性微温,气香。

  归经:归脾、胃经。

  入药部位:该中药品为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花蕾。

  厚朴花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3-10g;或入丸、散。

  炮制:应于春末夏初当花蕾未开或稍开时采摘,放蒸笼中蒸至上气后约10分钟取出,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亦有不蒸而直接将花焙干或烘干者。拣净杂质,去梗,筛去泥屑。

  厚朴花的功效作用

  功效:理气,化湿。

  主治:用于胸脘痞闷胀满,纳谷不香。

  厚朴花的禁忌

  阴虚液燥者忌用。孕妇慎用。

  ①《本草经集注》:干姜为之使。恶泽泻、寒水石、消石。

  ②《药性论》:忌豆,食之者动气。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经疏》: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寒邪;伤寒发热头疼,而无痞塞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见发膈证;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妊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利;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产后泄泻反胃,以上诸证,法所咸忌。

  厚朴花的配伍

  ①治腹满痛大便闭者:厚朴八两,大黄四两,枳实五枚。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为度。(《金匮要略》厚朴三物汤)

  ②治久患气胀心闷,饮食不得,因食不调。冷热相击,致令心腹胀满:厚朴火上炙令干,又蘸姜汁炙,直待焦黑为度,捣筛如面。以陈米饮调下二钱匕,日三服。亦治反胃,止泻。(《斗门方》)

  ③治脾胃气不和,不思饮食:厚朴(去粗皮,姜汁涂,炙令香净)二两半,甘草(炙)一两半,苍术(米泔水浸二日,刮去皮)四两,陈皮(去白)二两半。上四味,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生姜、枣子同煎七分,去滓温服,空心服之。或杵细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盐汤嚼下,空心服。(《博济方》平胃散)

  ④治因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痰涎郁结,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间,咯不出,咽不下,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中结,呕逆恶心:紫苏叶二两,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半夏五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盏半,生姜七片,枣一个,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易简方》四七汤即《金匮要略》半夏厚朴汤)

  ⑤治虫积:厚朴、槟榔各二钱,乌梅二个。水煎服。(《保赤全书》)

  ⑥治中寒洞泄:干姜、厚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鲍氏小儿方》)

  ⑦治水谷痢久不瘥:厚朴三两,黄连三两。锉,水三升,煎取一升。空心细服。(《梅师集验方》)

查看详情

扁豆花

  扁豆花

  别名:南豆花。

  性味:味甘,性平。

  入药部位:花。

  形态特征:花呈扁平不规则三角形,长、宽约1cm。下部有绿褐色钟状的花萼,萼齿5,其中有2齿几合生,外被白色短柔毛。花瓣5,皱缩,黄白、黄棕或紫棕色,未开放的花外为旗瓣包围,开放后,广卵圆形的旗瓣则向外反折;两侧为翼瓣,斜椭圆形,基部有小耳;龙骨瓣镰钩状,几弯成直角。雄蕊10,其中9枚基部联合;内有一柱状雌蕊,弯曲。质软,体轻。气微香,味淡。以朵大、色黄白、气香者为佳。

  扁豆花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研末;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

  炮制:扁豆花: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

  炒扁豆花:取净扁豆花,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表面黄色,取出放凉。形如扁豆花,表面黄色。

  扁豆花的功效作用

  功效:解暑化湿,和中健脾。

  主治:用于夏伤暑湿,发热,泄泻,痢疾,赤白带下,跌打伤肿。

  扁豆花的配伍

  1、治妇人白崩:白扁豆花(紫者勿用)焙干为末。炒米煮饮入烧盐,空心服。(《奇效良方》)

  2、治疟疾:扁豆花9朵,白糖9g。清晨用开水泡服。(《湖南药物志》)

  3、解食物中毒:(扁豆)鲜花或叶,捣绞汁,多量灌服。(《本草钩沉》)

  4、治一切泄痢:白扁豆花正开者,择净勿洗,以滚汤瀹过,和小猪脊肉一条,葱一根,胡椒七粒,酱汁拌匀,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馄饨,炙熟食之。(《本草纲目》引《必用食治方》)

  扁豆花的相关论述

  1.《本草便读》:扁豆花赤者入血分而宣瘀,白者入气分而行气,凡花皆散,故可清暑散邪,以治夏月泄痢等证也。

  2.《本草图经》: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饮和服。

  3.《纲目》:焙研服,治崩带;作馄饨食,治泄痢;擂水饮,解中一切药毒。功同扁豆。

  4.《岭南采药录》:敷跌打伤,去瘀生新,消肿散青黑。

  5.《四川中药志》:和胃健脾,清热除湿。,消暑热神昏,湿滞中焦,下痢脓血,夏日腹泻及赤白带下。

查看详情

豆蔻

  豆蔻

  别名:白豆蔻、圆豆蔻、扣米。

  性味:植物的干燥成孰果实。

  归经:归肺、脾、胃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孰果实。

  形态特征:果实类球形,直径0.8~1.2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3~4m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气芳香,味辛凉略似樟脑。

  豆蔻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入煎剂宜后下。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豆蔻的功效作用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不思饮食,湿温初起,胸闷不饥,寒湿呕逆,胸腹胀痛,食积不消。

  豆蔻的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用。

  豆蔻的配伍

  1、用于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与黄芪、白术、人参等同用,如白豆蔻丸。(《圣惠方》)

  2、用于治疗湿温初起,胸闷不饥:与薏苡仁、苦杏仁等同用。(《温病条辨》)

  3、用于治疗胃寒湿阻气滞之哎吐:与藿香、半夏等药同用。(《沈氏尊生方》)

  豆蔻的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治瘴疠寒疟,伤暑吐下泄痢,噎膈反胃,痞满吐酸,痰饮积聚,妇人恶阻带下,除寒燥湿,开郁破气,杀鱼肉毒。

  2、《开宝》:下气,止霍乱,一切冷气,消酒毒。

  3、《别录》: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查看详情

豆蔻壳

  豆蔻壳

  性味辛,温。

  归经:归肺、脾、胃经。

  入药部位: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果壳。

  豆蔻壳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入煎剂宜后下。

  豆蔻壳饿功效作用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适用于寒湿气滞、脘腹胀闷、胃呆、呕吐等症。

查看详情

砂仁

  砂仁

  别名:缩砂仁、缩砂蜜、缩砂蔤。

  性味:味辛,性湿。

  归经:脾、胃、肾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

  砂仁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后下。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砂仁的功效作用

  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湿浊中阻,脘痞不饥,脾胃虚寒,呕吐泄泻,妊娠恶阻,胎动不安。

  砂仁的附方

  1、《景岳全书》:与木香、枳实同用,治疗脾胃气滞者,如香砂枳术丸。

  2、《和剂局方》:配健脾益气之党参、白术、茯苓等,可用于脾气虚、痰阻气滞之证,如香砂六君子汤。

  3、《古今医统》:与人参、白术、熟地等配伍,以益气养血安胎,可用于气血不足,胎动不安者,如泰山磐石散。

  砂仁的相关论述

  1、《珍珠囊》:治脾胃气结治不散。

  2、《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气,霍乱转筋,心腹痛。

  3、《本草经疏》:气味辛温而芬芳,香气入脾,辛能润肾,故为开脾胃之要药,和中气之正品,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若咳嗽多缘肺热,则此药不应用矣。

  4、《本草汇言》:温中和气之药也。若上焦之气梗逆而不下,下焦之气抑遏而不上,中焦之气凝聚而不舒,用砂仁治之,奏效最捷。然古方多用以安胎何也?盖气结则痛,气逆则胎动不安,此药辛香而散,温而不烈,利而不削,和而不争,通畅三焦,温行六腑,暖肺醒脾,养胃养肾,舒达肝胆不顺不平之气,所以善安胎也。

  5、《玉揪药解》:和中调气,行郁消滞,降胃阴而下食,达脾阴而化谷,呕吐与泄泻皆良,咳嗽与痰饮俱妙。善疗噎膈,能安胎妊,调上焦之酸腐,利下气之秽浊。清升浊降,全赖中气,中气非旺,则枢轴不转,脾陷谓逆。

查看详情

草豆蔻

  草豆蔻

  别名:草蔻。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种子。

  形态特征: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67.5px。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连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约3mm,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人部分约占整个表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气香,味辛、微苦。

  草豆蔻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

  炮制:除去杂质,用时捣碎。

  草豆蔻的功效作用

  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主治: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满冷痛,嗳气呕逆,不思饮食等证。

  草豆蔻的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用。

  草豆蔻的附方

  1、用于治疗脾胃寒湿偏胜,气机不畅:与干姜、厚朴、陈皮等温中行气之品同用。(《内外伤辨惑论》)

  2、用于治疗寒湿内盛,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与肉桂、高良姜、陈皮等同用,如草豆蔻散。(《博济方》)

  草豆蔻的相关论述

  1、《临床常用中药手册》:草豆蔻辛温散寒,芳香化湿,主入脾胃,祛寒除中焦湿,又温中止呕,适于寒湿中阻所致病证。

  2、《本草逢原》:草豆蔻性温,入脾胃二经。风寒客邪在胃口之上,当心疼痛者宜之。

查看详情

扁豆衣

  扁豆衣

  性味味甘,性微温。

  归经:归脾、胃经。

  入药部位:扁豆的种皮。

  形态特征:本品呈囊壳状、凹陷或卷缩成不规则瓢片状,长约1cm,厚不超过1mm,表面光滑,乳白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种阜,完整的种阜半月形,类白色。质硬韧,体轻。气微,味淡。以囊壳完整、色黄白、不带种仁者为佳。

  扁豆衣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抢水洗净,干燥。

  扁豆衣的功效作用

  功效:健脾和胃,消暑化湿。

  主治:用于暑湿内蕴,呕吐泄泻,胸闷纳呆,脚气浮肿,妇女带下。

查看详情

草果

  草果

  别名:草果仁、草果子、老蔻。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脾、胃经。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果实。

  形态特征本品呈长椭圆形,具三钝棱,长2~100px,直径1~62.5px。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纵沟及棱线,顶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梗或果梗痕。果皮质坚韧,易纵向撕裂。剥去外皮,中间有黄棕色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为8~11粒。种子呈圆锥状多面体,直径约5mm;表面红棕色,外被灰白色膜质的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尖端有凹状的种脐;质硬,胚乳灰白色。有特异香气,味辛、微苦。

  草果的用法用量

  用法:3~6g。

  炮制:1、草果仁:取草果,照清炒法炒至焦黄色并微鼓起,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2、姜草果:仁取净草果仁,照姜汁炙法炒干。用时捣碎。

  草果的功效作用

  功效:燥湿温中,截疟除痰。

  主治: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

  草果的附方

  1、寒热痰饮:草果仁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五两。上药细锉,用水浸,文武火熬,以干为度,取出焙碾为末。每服一钱,入盐沸汤点服。(《卫生家宝》)

  2、用于治疗疟疾寒热往来:与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慈幼新书》)

  草果的禁忌

  阴虚血燥者慎用。

  草果的相关论述

  1、《本草逢原》:其草果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

  2、《本经逢原》: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

  3、《本草正义》:草果,辛温燥烈,善除寒湿而温燥中宫,故为脾胃寒湿主药。

  4、《本草求真》:草果与草豆蔻,诸书皆载气味相同,功效无别,服之皆能温胃逐寒。然此气味浮散,凡冒巅雾不正瘴疟,服之直入病所而皆有效。

查看详情

春砂花

  春砂花

  别名:砂仁花。

  性味:辛,平,无毒

  入药部位: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的花朵及花序梗。

  形态特征:干燥的花朵及花序梗,全体呈淡紫色,花朵细软而小;花序梗长20~30厘米,有节;切段者长2厘米。

  春砂花的用法用量

  用法:煎汤,0.5~1钱;或入丸、散。

  春砂花的功效作用

  功效:利肺快膈,调中和胃。

  主治:化痰,治喘咳。

查看详情

砂仁壳

  砂仁壳

  别名:砂壳。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肾经。

  入药部位为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果壳。

  形态特征:春砂壳:为植物阳春砂的干燥果壳,半椭圆形或半卵圆形,囊间裂开呈对合状,外表棕褐色,密具短刺状的突起,基部有果柄残痕或连有总果柄。内表面淡棕色,可见显明的维管束。质轻,有香气。

  缩砂壳:为植物缩砂的干燥果壳,外表黄棕色至灰棕色,密被片状突起,余与阳春砂壳同。(《简易方论》)

  砂仁壳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5钱;或烧存性研末。

  外用:煅研撒。

  砂仁壳的功效作用

  功效: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

  主治:用于脾胃气滞、脘腹胀满,呕恶。

  砂仁壳的注意事项

  性味、功效与砂仁相同,但温性略减,力较薄弱。

  砂仁壳的附方

  ①治热壅上焦,咽喉疼痛:缩砂壳烧灰存性,研束,水调服之。(《证治要诀》)

  ②治口吻生疮:缩砂壳,煅,研,擦之。(《简易方论》)

查看详情

相关知识点

声明:本站图/文均来自于网络收集,仅供病友参考,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071号 ICP证书

Copyright © 2022-2024厦门沃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21446号-22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不良信息举报平台